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前言:必要的交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1 13:4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前言:必要的交代



管建刚



这是一本很危险的书。我深深地知道,僵化的作文训练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这是一本很必要的书。我清楚地明白,语文教师多么迫切地需要“作文训练系统”。



一个语文教师想要教好作文,必须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课程标准说,“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不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知识的教授,这不等于说,教师可以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教师恰恰要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课程标准也正是把语文教师看成“具有系统作文知识的人”,才提醒语文教师,写作知识的教学要精要,不能把你肚子里的“系统知识”当成作文教学本身。



遗憾的是,每次说起语文教师要有系统的作文知识,无数的语文老师问,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系统的作文知识有哪些。无数没有作文知识系统的语文老师,拿着语文教师资格证,教着语文。当年我就是这样的语文老师,如今很多年轻人也是这样的语文老师。其中的尴尬与无奈我感同身受。很多的语文老师说,管老师,你写本书,我一定买来读。那刻,我发下愿心,要整理“系统的作文知识”。整理中我发觉,光有作文知识不行,作文知识要转化为作文训练,一个个可以拿来“用”的训练,才能对语文老师产生更直接的帮助。



于是有了这本书。身边的一线语文老师看了初稿,说,有了它,我会教作文了。



这是我所欣慰的,也是我所担忧的。



语文教师按着一个“序列”或一个“系统”来“教”作文,麻烦会有多大,我心知肚明。老师们希望有一个作文训练的序列或系统,是因为他们脑子里的作文知识、作文训练,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对老师们的作文教学产生好的效益,但良好的愿望有时会带来相反的后果。训练的序列化,几乎将无可抵挡地带来训练的机械化。没有序列的日子里,混乱之中,还能冒出几棵“无师自通”的“好苗”;有序的“僵化”训练,会把所有的苗子,都“教”成一棵棵没有任何前景的“老苗”。



学生写作上的技法训练,应如周一贯先生讲的,在“热烈的创作状态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给学生点一下,拨一下。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熊熊燃烧,他们想写、愿写,有一种迫切写好的愿望,这个时候,技巧训练水到渠成了。凡是读过《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老师都知道,我的作文教学已经完成了作文兴趣的激活、作文意志的磨练,完成了作文动力系统的构建。《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也就成为我的作文教学研究继续深入的一种必然。



我这样一个“实践研究”的序,与马正平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马正平教授认为,写作能力本身是个概念,是个“虚无”,它需要依附在一些“写作因子”上,才成其为能力。这些“写作因子”按序排列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写作技能。也就是说,写作兴趣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写作意志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二重要的能力。写作技能,在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之后。



我的担忧正在于此:语文老师还没有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和期待,就进行一步步的训练。



要是你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要是你还没有使学生产生作文技能的“获得性”需要,那么,你可以把这本书放一放,你可以先阅读《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按照拳法的套路去打架的人,一定是鼻青脸肿的那位。为把“序列化”带来的“僵化”的恶果降低到最低点,我将作文教学的重心,从“作前指导”后移到“作后讲评”。学生写了作文,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提出学生作文里的“亮点”,大家一起学;指出学生作文里有“缺点”,大家一起改,一起练。这就是我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教学理念。它“先号脉”——研读学生作文,“再下药”——进行相关训练,我以为,这样的训练,能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能接近乃至达到“绿色无公害”。



你研读学生的作文,发现了一个“亮点”或“缺点”,却不知道怎样训练或指导,那么,你不妨打开这本《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从中寻找匹配的“训练”。如此“用”下来,你会发现,你的实际训练的“序”,和书中表达的“序”,不一样,那我要深深地感谢你,你所做的,正是我所期望的。第二轮带班,你会发现,它和你第一轮使用的“序”,又不一样,那我要恭喜你,你所做的,正是大师格罗培斯的“无序之序”。



当年,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马上就要完工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路径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好的方案。某日,格罗培斯突然要求工作人员:撒上草籽,提前开放。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路,有宽有窄,优雅自然。格罗培斯让人按游人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格罗培斯的妙处在于,顺从游人的“实际需求”,走的是“无序之序”。“作后讲评”的作文训练,它的妙处也在于此。以“说话力”来说,你发现学生的作文,缺少丰富的对话,提示语简陋,说话句的形式单一,你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取病例,再结合书中的知识点、训练点训练,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小学生作文常见病”来说,里面例举的各种“病”,只是书中的写作的例子,教学中,你一定要用你所教的学生作文中的病例,学生才有挠痒之快、切肤之痛。



啰嗦一遍,书中的“序”,是为写“书”而设的“序”,它是“死”的,实际的教学是“活”的,哪个内容先教、哪个内容后教,哪几节先教、哪几节后教,都需要老师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出发,灵活使用。此话实在多余,就此打住。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3:50:19 | 只看该作者
走向事情本身——《一线教师》对教育随笔的超越




成知辛



虽然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销了好几万册;虽然他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作文魔法营》也着实受到不少好评,但我还是更看好他的新著——《一线教师》。

《一线教师》几乎看不到理式的羁绊。管建刚用“手记”的形式谈一线教师日常要遇到的细节问题,文笔和婉流畅,同时又把每篇的篇幅控制得恰到好处。这种精致,是许多写作者难以做到的。“作业问题”、“纪律问题”、“激励问题”、“复习问题”、“反思问题”……着实是让一线教师心烦的问题。在一系列的案例中,管建刚展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和艺术。在看似信笔写下的札记中,不露痕迹地寓含着他的观点和认识。

当大量的论文落入窠臼——引用一些教育学原理,找一些案例作注脚,论述一些耳熟能详、不说也罢的道理的时候,管建刚坚持并完善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管建刚似乎不怎么理睬那些理论。在一些人看来这将影响其文章的品味提升。但是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紧张状态,使不少人对理论产生疑虑。

理论提供的是一般性的原理或道理,把原理加以运用却不是简单的事。化学原理告诉我们,水中能提取氢气,氢气燃烧产生纯净能源,但具体如何提取转化成汽车能源,至今人们还在探索。杠杆原理告诉我们,动力臂长于阻力臂可以更省力,而具体运用去撬动一块大楼般的巨石却并不那么简单。教育的对象是人,情况就更复杂多变。知道原理重要,懂得如何运用原理同样重要。对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专家们讲得头头是道,教师们也常常听得津津有味。然而遇到具体问题,许多人依然茫然不知所措。其实,对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专家们也未必能处理好,甚至可能更糟。所谓“知易行难”。何况绝大部分的理论比实践或多或少地要落后若干节拍。

实践则丰富复杂得多。“生活之树常绿,理论是灰色的。”有些学生老迟交、甚至不交作业怎么办?不遵守课堂纪律,趁机起哄,大笑,老师怎么处理?预备铃至上课铃之间乱哄哄,又该用什么方式教育?管纪律需要哪些技巧和策略?班级卫生做不好,老师有哪些招数可用?学生之间误解,乃至有家长误解了别的孩子,班主任怎么做工作?……这些问题在教育学理论书籍上并不能找到答案。更不是有些人在那里空讲几句“爱心”“耐心”“细心”的道理就能解决的。比如说“耐心”,一个班十分之一的作业问题较多,两三位学生上课老是影响他人,详细批改,个别辅导,耐心谈话,一天就24小时,扣除吃饭睡觉上下班行程等等,对这些个耐心的时间多了,就会影响那些个的事。因此,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处理是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智慧的考验。而像纪律问题、班风问题没有处理好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一些人可以冠冕堂皇地大讲把快乐还给孩子,要让孩子活泼、自由地发展,可一线教师要顾及方方面面。课堂乱哄哄,作业不做,学习垮了,家长要告状,校长要批评。当然这不是说要一味“管、卡、压”,而是说要寻找活泼、自由快乐与教书、育人之间的平衡点。再比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原则真要落实却不是简单的事。一个班五六十位学生,对话一遍,课时任务的完成势必受影响。诸如此类,理论的标尺都难以准确地指示实践的距离。

当众多教师对大量冗长、艰深,充斥说教的理论文章日益厌倦之时,前些年,教育随笔异军突起。随笔的形式便于从清规戒律中解脱出来,进入更为自由的天地驰骋,从而更能展示作者的个性风采。其中,一些作者文笔流畅,表达另类,艺术色彩较浓,颇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人们很快发现,这些作者的情绪化的表达,读读可以,照做不行,轻灵有余,沉稳不足。文笔的流畅与教学艺术的高超还是两回事。教育随笔曾引起了一些人的追逐,有些人甚至信马由缰,满篇充斥着主观色彩过浓的个人感受,实则有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批评的“浮谈无根”的弊病。这样,教育随笔开始遭到不少人的厌弃。当然这并非说教育随笔已穷途末路,有自己风格并能对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有帮助的随笔还是有生命力的。

一些人总爱强调抽象的“理念”“意识”,我却更认可胡塞尔说的“意识总是对某个东西的意识”。因此,《一线教师》中体现的对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把握和处理能力就显示了珍贵的参考价值。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智慧就在一个个具体、平凡的事件中展示了出来。这些问题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呈现——黑尔格所言的“感性的确定性”。管建刚的叙述角度不是在教人怎么做,而是在说“我是怎么做”的,体现了平等交流的态度。诸种问题是教师日常熟悉的,有的熟悉到容易忽视的程度。这就提供了一种现象学所称的“体验流”的东西。管建刚的叙述离生活的原生态更近,或者说更像教育教学生活的一个断面,同时又因为采用一线教师的角色同位来叙述,就让老师的亲近感更强。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3:49:0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主张引领下的作文教学革命


成尚荣



我认识“两个”管建刚。一个是“孤独”的、“沉默不语”的,他总是用稍凹的眼睛凝视着你,偶尔迸出一句话,让你沉思好一会。一个是“滔滔不绝”的,别人把话题岔到其他方面,他还会执拗地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接着往下说。“孤独”的管建刚信了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孤独比交往更重要。”其实,“孤独”的管建刚不寂寞,他内心一直在交往,并不安静,他只是“闹中取静”。“滔滔不绝”的管建刚,是因为他学生的作文、他的作文教学故事、他的作文教学革命、他的作文教学主张。其实,“滔滔不绝”的管建刚并不喜欢热闹,他内心是相当安静的,他信了周国平先生的另一句话:“丰富的安静。”仔细想想,管建刚的“孤独”或者“滔滔不绝”,他都是在自言自语,只不过一个在心语,一个在口语。这两者的统一,就像尼采所说的,这是伟大的风格。而风格实则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管建刚钟情地、执著地研究作文教学,但并不痴迷,并不迂腐,钟情中有一份理性,执著中有一份激情。正因为此,他的作文教学已不是一般的实践,而是一种深刻的、持久的反思;也不仅仅是一种反思,而是一种富有学术含量的研究。他是一个实践家,而不仅仅是实践者;他虽不是一个思想家,但他一定是一个杰出的思想者。实践家也好,思想者也好,他总是在向你讲故事。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是他的教育人生的追求之一。他说:“我希望每天下班都能留下一个故事。”他的话印证了爱尔兰的哲学教授理查德·卡尼的一个哲学判断:“众多的故事使我们具备了人的身份。”也暗含了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一个重要观点:“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我理解,管建刚喜欢故事,希望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实质是希望做一个闪烁生命光彩的老师,一个具备“人的身份”的语文老师。于是,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把作文叫作“作文教育”,而不是“作文教学”;他为什么把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和革命当作故事来写;他为什么专门有一本书《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故事让时间人格化了,故事让他永远在教育事件中生长思想、生长智慧、生长经验,让他永远是一个充满生动、丰富又极富思想的实践家。因而,教师们喜欢他,崇拜他,我们也喜欢他,钦佩他。

也许,说到这儿,都是一些随意的,而不是“序”。不过,一位作家说过,最好的序是读后感。随意归随意,还得对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作一些粗略的梳理。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在我的头脑里留下一些清晰的深深印记,以使我对作文教学有进一步的认识。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他自称是革命。而我认为他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关键点,是他的作文教学有鲜明的、坚定的主张。我喜欢“主张”这个概念。主张、教学主张、教育主张,一定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个性化,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它是在长期实践中经提炼而形成的,比较成熟,而且比较坚定。主张是教学风格、教育风格,以至教学流派、教育流派的内在。缺乏主张的教学风格只能是一种面具。同样,缺乏主张的教学流派也只能是无思想张力的一具空壳。管建刚有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做一个有主见的教师。”显然,在他那里,“主见”应该是“主张”的别称。的确,管建刚有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统览管建刚作文教学专著,和他聊作文教学,发现他有一个主导思想,那就是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写作文,创造性地写作文,享受作文。首先,他坚定地认为,写作文说到底是关注写作文的那个“人”。写作文无非关涉三种人:一种是教作文的人,即老师;一种是写作文的人,即学生;一种是作文里的人。这三种人,“写作文的那个人”是关键,是核心人物,“教作文的那个人”是为了“写作文的那个人”服务的,即使“作文里的那些人”也往往是“写作文的那个人”。学生既然是作文教学中的核心人物,那么作文教学就应当是他们自己的事。反之,不以“写作文的那个人”为主体、为核心展开的教学不应视为最好的作文教学,甚至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其次,管建刚坚定地认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说:“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们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他们的写作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他们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意思非常明白,“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只能学生亲历亲为亲悟亲身体验。为此,他语出惊人:“他人的施舍不能解决真正的温饱”,否则,学生就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学生应当自己去找饭吃”。他还十分勇敢而有见地地说:“教材救不了作文教学的命。”谁是作文教学的“救世主”?是学生自己。只有学生才能自己去擦亮作文这颗星星。在此,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管建刚认为,“学生的生活是他写作的金矿”,“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座写作金矿”。所以,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开发内在的金矿,是开发生活的金矿。而这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又建立在两点上,一是学生都有巨大的可能性。用马克斯·范梅南的话来说:面对儿童就是面对可能性。不可否认,学生有自己学会作文的可能性,而且有写好作文的可能性。二是,作文是学生自己的发现,用管建刚的话来说,作文是学生自己心灵的发现。可见,唤醒学生的“心”,就是唤醒学生的可能性,就是唤醒学生的写作信心和自豪感。基于以上的认识,管建刚的结论是:作文教学同样应该贯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原则。他既认为,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更认为这是作文教学的方向,方向偏了、错了,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这就是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主张。可贵的是,他的作文教学主张来自他内心的发现,全是他用最普通的、平实的而又有个性的话语来表达和阐释。管建刚说的全是“自己的话”,而不是“普通话”——他开始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主张也是一个系统。在“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作文,创造性地写好作文,享受作文”主张的统领下,他提出九个具体的主张。这九个主张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文心”重于“文字”。我认为,“文心”决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哪怕说它是第一技能。“文心”首先是学生写作的心灵,是心灵的苏醒,是心灵的敞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理想的追求。而“文心”,管建刚将其聚焦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上,他说:没有兴趣的写作是“死”的写作。也许还应该补充一句话:没有意志的写作是“短命”的写作。第二层次是“生活”重于“生成”。管建刚有一个精辟的观点:学生的作文不是另一种生活。意思很清楚,不要把学生的作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割裂开来。因此,“只要活着就有‘写’的内容”。但是,学生不是为生活而作文,作文也不就是为了生活。当学生具有幸福的意义的时候,作文也才是幸福的。第三层次,是关于兴趣与技能、发现与观察、讲评与指导、多改与多写、真实与虚构、课内与课外、写作与阅读。必须指出的是,这第三层次的主张也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技能性地,同样充溢着思想和智慧。读这些文字,总觉得,管建刚的那双稍稍凹陷的眼睛在闪亮、在微笑——好动人啊。

主张导致风格。歌德说:风格是艺术家所企求的最高境界。雨果说,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管建刚追求作文教学风格,也正在形成自己的作文教学风格。以往的成就是他追求风格过程的结晶,是他用风格打开未来之门的结果。我暂无能力去分析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风格,我只想对他的语言表现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言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质,因此,语言表现风格是语言形式美学效果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点。语言表现风格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是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思想和情感。马克思早就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场。风格与其说是文字的特异,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朱光潜说:“语言是由情感和思想给予意义和生命的文字组织。”老舍说:“风格不是由字词的堆砌而来的,它是心灵的音乐。”读管建刚的文章,听他聊作文教学,吸引我们的恰恰是他的“见解”,受到启发的恰恰是他语言里所蕴含的思想,我们仿佛在听他心灵的歌唱。他关于作文教学的话语几乎都是从思想深处发出来的。

管建刚的语言比较朴实,但朴实中处处有智慧的水流在涌动。他不太喜欢用华丽的语言,也许他记住了叔本华的话:“形容词是名词的仇敌。”在叔本华那儿,形容词是华丽、炫技的代名词,名词则往往是实打实的质朴的别称。正是这个原因,管建刚的语言没有刻意的雕琢的痕迹,因而没有王蒙所担忧的“变成矫揉造作的危险”和“变成形式主义的危险”。没有“形容词”,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呆板和苍白,“名词”也并不意味着干瘪、枯燥。他不善于用彩色的羽毛炫饰自己。翻阅管建刚的文章,处处可以触摸到他情感的温度、思想的脉动。读着读着,你往往发出由衷的赞叹:说得妙!说得好!

有学者曾把语言表现风格分为朴素、华丽、简练、繁丰、明朗、含蓄、雄浑、柔婉,以及通俗、典雅等等类型。我无意把管建刚的语言风格与以上类型去对应,给其归类,因为,他各种类型的风格似乎都有,又似乎都不像。怎么办?我不妨称其为“管建刚风格”吧。我相信博物馆学家布封1753年8月25日在法兰西学士院的演说中的名言:“风格即是人的本身。”而且我深信,管建刚的这种风格会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表达,影响着他们的风格,影响着他们的人格。

管建刚说自己要来一场作文教学革命,起初我不以为然,现在我开始了认识上的“转身”。其实,他的作文教学革命,是指作文教学要颠覆。何为颠覆?他的界定是:“把正常的看作是不正常的。”他敢于否定、批判,否定、批判才会有创新,才会有革命。而颠覆、革命是为了什么,他说:“不是为了轰动,而是为了震动!”我十分赞成,也十分赞赏。之所以这样,他说:“作文教学不能寂寞。”他赶往何处?赶往理想的作文教学,这正是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的动力。而理想的作文教学正在于教师自己再一次、不断地“过童年生活”。这正是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的思想源泉。于是,管建刚,最懂得孩子,最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最能从孩子出发。

说到这儿,“两个”管建刚,实质还是一个管建刚。这同一个管建刚来自教学一线,来自大地,来自田野,来自教学现场。他在学生面前铺展开一块块土地,他用自己的心灵和汗水,让孩子寻找到种子,又帮助他们自己把种子播在田野里。是孩子给了他灵感,是田野给了他智慧,是他自己的内心生长起了真诚和勇敢,这种真诚、智慧、勇敢让他生成了“作文教学主张”。毫不夸张地说,管建刚创新着一种作文教学的理论,这种理论是那么朴实又那么鲜活、那么深刻,还那么贴近教师、贴近实践。管建刚的成长是种现象,需要深入分析。管建刚发动了作文教学革命,他正在酝酿着下一场革命。那场革命会更精彩,更让我们震动。



2010年2月12日于古都南京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3:48:0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报》2010年07月01日  作者:成知辛




  兴趣重于技能 生活重于生成 发现重于观察 讲评重于指导

  

  多改重于多写 文心重于文字 课外重于课内 写作重于阅读



 



管建刚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并长久保持学生写作的兴趣



  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是个难缠的话题。书面表达是学生文字水平、逻辑条理、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教得好,不过就是培养出一个书面表达有条理的学生,弄得不好,这个孩子会终生恐怖作文,讨厌写作。在一些老师那里作文教学成为无意识扼杀孩子的一道魔咒,成为老师迈不过去的坎。管建刚试图打破这道坎。



  拥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管建刚一直在探索、思考、总结,试图对一些重大教学问题进行新的判断。当管建刚告诉我,他的新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不少颠覆性的观点时,我在思忖,这与他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或许可以构成一套观点、方法、操作、实例都相得益彰,在小学作文教学领域具有突破意义的丛书。



  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可谓不少,情境作文教学法、“前”作文教学法、快乐大作文、个性化作文、读写结合,乃至读句、读段仿写,专门的想象训练,等等。我承认,这些方法对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或多或少都有作用。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切中问题的症结。我认可管建刚的说法,许多方法着力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字技巧”,而忽视了“文心技巧”。换句话说,教师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怎么写,怎么写得好上,而不只是设法让学生想写、爱写。管建刚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并长久保持学生写作的兴趣。谁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极少有人像管建刚那样琢磨出一套培养、保持学生写作兴趣和意志的可操作的方法。这恰恰是长期以来人们视而不见的却又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从教学层面上说,《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相当准确地切中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深层病根。

  管建刚认为,情感、兴趣比较虚,文字技法比较实,前者难以捕捉,后者易于入手,所以小学教师严重地厚此薄彼,但如此一来,本末倒置的教学必然导致大量作文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



  注重培育学生的“心灵感受力”



  我想说的是,管建刚的一系列主张乃至做法虽然前贤、时贤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管建刚理解更深入,运用更自觉,阐述也更鲜明、集中、系统。



  管建刚提出“‘发现’重于‘观察’”,概念上可能有点问题。但管建刚的意思是清楚的,发现不是简单的观察,在让学生观察的同时,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要注意教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度的心灵综合和变异加工。



  管建刚否定“作前指导”。认为“作前指导的一个个建议与要求”使“童言有忌”、“童言多忌”,扼杀了儿童作文的想象力。这与叶圣陶的观点不谋而合,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中曾说,“所有指导和暗示,是八股精神,彻底抛弃。”作前指导乍看合理,细思荒谬,原因在于其无的放矢。管建刚认为,作前指导未见作文,就像未见病人就开药方一样。作后讲评才有针对性。当然,上好作后讲评课并非易事,首先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还要有一系列的讲评策略。讲评课无法备一次用若干次,因为每次作文都不一样,讲评课最能检验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临场应变能力。



  管建刚否定“作文教材”,认为作文教材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必然流于“普泛”,而作文最强调个性。这是有道理的。叶圣陶有一篇文章叫做《作自己要作的题目》,说的就是要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多写日记。确实,鲜活流动的生活感受写作教材是无法涵盖的。美国的小学作文就没有教材。没有教材格外考验语文教师的水平,教师必须精心安排,周密组织。管建刚有一系列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到作文中来,这无疑是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即便面对作文教材,教师也要像课程标准说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美国的小学作文就特别强调、讲究学生的参与,作文也有不少是命题的,学生要花若干天查阅、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交流探讨。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增加了知识,扩大了眼界,提高了材料的组织提炼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锻炼了思维。正如管建刚所说,作文要注重质量而不是要求每学期有多少数量。有人概括美国小学作文观为“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



  让学生把眼中事物化为心中事物,留心观察的关键是“留心”



  管建刚说,写作“本质上属于内部的心灵发现”。宋代陈郁在《藏一话腴》中就说过:“写形不难,写心惟难。”中小学生的写作强调的不应是贴近生活,而应是贴近自己的心灵。



  综观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其要点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用丰富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力。管建刚的敏锐、勤奋、智慧再一次展现了出来。



  许多时候,教学原理、教学法——包括作文教学法,常常在具体实践中显得左支右绌。教育学家施瓦布认为,课程的本质是实践的,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主要靠智慧和道德。这一思想赫斯特和杜威也都表述过。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可圈点的还有不少。评论者只能对其感触较深的部分择其要而述之。勿庸讳言,这部著作还有些许粗疏之处,有些概念还需进一步厘清并界定。有些提法太绝对化,当然小学作文教学的痼疾深顽,作者不无激愤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在坚持论说风格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如何使论证时逻辑更绵密、语言更精粹都是需要再下功夫的。但这些实是白璧之微瑕,美锦之疵点。(成知辛)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管建刚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6:53 , Processed in 0.1933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