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神贯注》中几处有问题的地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9 23:1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神贯注》中几处有问题的地方
文/陈金铭

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这段话描写罗丹的肢体语言体现大师工作的投入。错误一,句子的外显逻辑是罗丹肢体器官的先后排列,分别是腿、嘴、眼睛、嘴、脚、手,这里前后重复,也不按顺序,有点乱套;错误二,句子的内在逻辑应是罗丹的情绪,是从平静到悄声、小声、大声、争吵,现在也乱套了。

原文《成功的秘诀》是正确的:

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身的肌肉产生一种更细腻的光泽。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

“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了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

可以看出,原文描写细腻,文学色彩浓烈。能用原文最好,如不能用原文,可把原先的两个句子改成三个并列的分句,分别写罗丹的嘴、眼睛、四肢,如下:

只见罗丹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跟谁激烈地争吵起来了;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2.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喝醉了酒一样”不符合大师此时的创作状态。醉酒以后多半狂吐乱泄,人事不醒,什么事情也不能再做。罗丹此时是沉醉而非酒醉,一字之差大相径庭。

原文《成功的秘诀》:

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塑像之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原文用上帝造人来形容大师的沉醉于艺术的状态,似乎让我们读者看到罗丹身上此时罩上了一层神性,比课文中成了酒鬼要贴切多了。编者可能因为原文中涉及到上帝就改成醉酒了,但上帝在西方生活和文学中如此普遍存在,明明存在却视之不见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建议用原文。

3.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痴痴微笑”怎么看都有点傻呆呆、痴愣愣的样子,不宜形容如罗丹这样的大师。

原文《成功的秘诀》这样写:

后来,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丢下小刀,把刚才的那块湿布给塑像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然后转身向外,那魁梧的老人恢复了初见时的样子。

用“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形容大师对得意作品的珍爱,如给成人看是很贴切的,编者认为给孩子看不合适,但也决不能如编者那样改成“痴痴微笑”。可以改成: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久久凝视、微笑,如慈爱的父亲望向初生的女儿。然后他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4.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简直把你忘记了”,是还没有忘记、差点忘记。已经走出门去准备锁门了,是“真的把你忘记了”——这是矛盾的。

原文《成功的秘诀》如此写道:

他还没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了我,他一惊。直到这时候他才想起了我,刚才的失礼显然使他非常过意不去。“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忘记了。”

这就清楚了,“他还没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了我”,所以可以说“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建议改成: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竟然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5.从课文的描述看,茨威格写作此文显然年纪已经不小,(“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插图上茨威格也是一中老年男人形象。但如此的话跟事实不符(原文中此时茨威格25岁,跟罗丹也不是挚友,而是新朋),也跟最后一段话不符:

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一般说“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的意思是刚走出校门不是很长时间,这跟原文的25岁符合,与中年或老者的实际不符。

建议在文中加上茨威格25岁的背景。





附课文:

全神贯注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里做客。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走到一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罗丹掀开搭在上面的湿布,露出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茨威格怕打扰雕塑家工作,悄悄地站在一边。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叫住罗丹:“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威格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附原文多个版本之一:

成功的秘诀

茨威格

25岁的时候,我在巴黎一面研究,一面写作。那时发表的文学作品,已有不少人赞美;其中有些连我自己也很喜欢。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还可以更加完美一些,虽则自己不能决定短处究竟在什么地方。

在这个时期,一位艺术大师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教训。这教训初看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小小际遇而已,事实上却是我一生写作生活的转折点。

有一晚我在维尔哈伦先生家里,他是比利时的名作家。同座有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雕塑艺术的退步。我那时年少气盛,竭力反对他的意见。我说:“以巴黎而论,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位雕刻家足以与米凯朗基罗媲美吗?难道罗丹先生雕刻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跟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同传不朽吗?”

我的驳辩说完之后,维尔哈伦欣然地拍拍我的肩头。“我明天就要去拜访罗丹先生,”他说,“跟我同去。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会面。”

我满心高兴。但第二天维尔伦把我介绍给那位雕刻大师之后,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然而那位大艺术家是十分和善的。我们告别的时候,他转过脸来对我说:“我想你或许要看看我的雕刻作品。可惜都不在这里。但请你星期日到我梅登的乡下住宅来,并且我们可以一同用便饭。”

在罗丹朴素的乡下住宅里,我们坐在一只小桌子周围吃了一餐家常便饭。他慈祥而柔和的顾盼,坦率的神情,立刻使我忘记了局促。

他的雕刻室也很简单,装着高大的窗子。里面有已经完成的雕像,更有许多石膏塑的作为试验的模型——一只膀子,一只手,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指头或一个小小关节;桌子堆满种种素描的图形。这地方显示出它的主人一生在不断研究,不断工作。

罗丹套上一件白布外衣,立刻变成一个工人的样子。他在一个雕刻架前立定了。

“这是我最近的作品,”说着他揭去盖在上面的湿布,就露出一个女性的半身像来,神采焕然,那是用泥土塑的。“我觉得这已是完工的了。”

这身体魁梧、肩膀宽阔、一脸灰白胡子的老人后退了一步,侧着头细加端详。“是的,我想没有什么毛病了。”

但审视了一回之后,忽又喃喃自语道:“只有那肩膀上面,线条仍嫌太硬。对不起……”

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身的肌肉产生一种更细腻的光泽。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

“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了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

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塑像之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后来,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丢下小刀,把刚才的那块湿布给塑像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然后转身向外,那魁梧的老人恢复了初见时的样子。

他还没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了我,他一惊。直到这时候他才想起了我,刚才的失礼显然使他非常过意不去。“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忘记了。但是……”我十分感激地紧紧抉握住他的手。或许他也感觉到我的情绪,所以微微笑着,举起膀子围住了我的肩头,两人一同走出那房间。

这一天所得的教训,比我在学校里多年的用功还有益处。从此以后,知道一切人类的工作如要完善而有价值,应当是怎样做法的。

一个人可以这样完全忘记时间空间与整个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受到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上。

我悟到遗忘一切其他事物,集中意志以求工作完美的这种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我现在知道,舍此以外便无神妙的方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20:35 , Processed in 0.0735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