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名字我做主》教学设计初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5 01:2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名字我做主》教学设计初衷

执教者: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武凤霞

五年级

教学者说:

  作文是什么?

  我以为,作文是生活的缩写,是生活的文字化;作文,又是自我认识或感情的文字载体。鉴于这种认识和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特点,语文老师们在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但事实似乎有点遗憾:尽管学生观察了生活,有了观察的经验,而作文并却写得并不好,作文时依旧提笔忘事,作文中依旧笼统失真,学生自己也很困惑:“为什么一说写作文,脑子里就空落落的呢?”

  是的,为什么刚刚经历的事情虽然存乎于脑海中,但已经没有了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为什么曾经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转化成文字时就成了压缩的饼干,脱水的蔬菜?为什么曾经层次分明的活动在写成文章时就变得杂乱无章呢?

  我认为,除了小学生对生活有“喜新厌旧”的心理认知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掌握观察方法,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以至于出现视而不见,触而不觉,嗅而不闻,听而无声,尝而无味的“无为观察”。而缺乏了细腻深入的观察,正应验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说法。所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摄取作文素材,就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反思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一般是老师出一个作文题目,然后指导学生审题、选材、表达等方法,或者,老师先写“下水文”,趟一趟这篇作文混水,然后按照自己心里已有的文章指导学生作文,结果,学生的作文就可能 “千篇一律”。这两种教学方法异曲同工之处是把作文当作了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的获得。

  在我的这堂作文课上,我的出发点是以课堂教学本身为观察对象,指导学生在其中观察体验,并同步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主旨是:让生活、观察、思维、语言、作文实现同步纽结。在观察的同时完成作文,在作文的同时巩固和提高观察能力。支撑这个观点的理论是:人的认知能力都养成于行为能力的过程中。

课前活动:

  1、同学们,认识我么?(作思考装)我们怎么认识认识呢?我先来介绍介绍自己:我们来做个游戏——报名!请大家把自己的名字清晰、响亮、迅速地报出来,每个人不能超过三秒钟。如果报错了,或者是抢报了都算失败,我们就用掌声和笑声羞羞他,好不好?

  2、做好准备了么?注意,开始——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的名字

  1、同学们,我发现啊,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我们班四十名同学就有四十个名字!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名字。(老师板书:名字)

  2、我想搞一个调查,请同学们实话实说。你喜欢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么?理由是什么?(静等几秒钟,等学生思考。)

  3、我知道了,对自己的名字有的同学喜欢,有的同学不喜欢。我知道这些名字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我们起的,起名字的时候也征求咱个人的意见。自己的名字竟然不是自己起的,多遗憾啊!

二、起一个喜欢的名字送自己

  1、想不想自己给自己起一个名字?这节课我决定给大家一个权利!为自己起一个你最喜欢的新名字!(板书:给自己起一个喜欢的名字)随便起什么都可以,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都行,甚至,你连你的姓都可以改变,只要你喜欢。但是要至少想两条取这个名字的理由。想好以后把你的新名字写在这张纸上,把字写得大大的!给同学们几分钟思考时间。

  2、同学交流新名字。这一过程中抓住表情很有特色或者声音很有特色或者名字很有特色的同学指导学生观察。

  3、回忆从上课到现在做了哪些事,你印象最深的是谁?交流。

  4、写作。

  学生写作中,我和老师们交流:

    老师们,孩子们开始写作文了,我来说说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先说我的课前游戏。老师们看到了,在教学开始以前,我带领同学们作了一个“报名”的游戏,这看起来是老师和学生相互认识的一个游戏,其实是教学向前延伸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有两个特点:一是简单,任何一个同学不用准备就能完成,所以他们的心理没有压力;二是让孩子们人人参与其中,这样做的价值就是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把思维集中起来。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一前一后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你喜欢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二是想不想给自己起一个最喜欢的名字,这两个问题提出以后,我都没有急于让大家回答。而是在他们中间踱步,或者连续问同一个问题:想给自己起一个新名字么?想么?我为什么这样做呢?原因有二:一是给孩子们留出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体验自己的心理活动;二是为学生留出表现的空间,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素材。我知道,只要我不制止,孩子们会是会充分表现自己的兴奋的。同时我也知道。无论我走在哪里,身上都有一根线牵着同学们,他们的眼睛会随着我的身影转动,这样,就看到了同学的表现。这时候的表现可是有价值的——那是写作的素材!有素材了,就有话可说了,就有东西可写了 。

    5、指名读协作的片断。师生共同欣赏并修改。

  (注意从用词、语句通顺上指导订正;学生容易忽略心理活动和现场气氛,注意帮助学生完善。)

  6、这么中意的名字没人叫多遗憾噢!哎,我想用你们的新名字点点名!看看是不是有同学记不住自己的新名字!这一次点名是有规则的:我喊到谁的名字,谁就要马上站起来响亮清晰的回答:XX到!谁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呵呵,就让我们用掌声和笑声羞羞他,让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我们一起喊一声。怎么样?

  7、开始点名了……开始了……开始了……

  (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指导观察失败的同学和反应特别灵敏的同学的表现,全班学生的反映容易忽略,也应该注意提醒学生观察。)

  8、引领回忆。同学们,想一想刚才的活动:

  你还记得给自己取的新名字吗?还记得取这个新名字的理由吗?

  汇报新名字的时候,大家有什么表现?谁给你留的印象最深刻呢?你最喜欢哪些新名字呢?为什么喜欢?

  老师点名以前你在想什么?同学们什么表现呢?点名过程中你感觉到谁最有意思?

  9、下面我们就把刚才这一段活动记下来。马上要开始写了,同学们之间有什么相互提醒的么?

  (不要只写其中几个人,要注意写一个场面,然后再写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人——概括和具体、面到点;人物的神态;教室里的气氛……写以前看看刚才的片断写到哪儿了,想想该怎么过渡。)

  10、写作。

  学生写作中,我和老师们交流:

  老师们,今天我和同学们其实是在写一个活动作文,让学生把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记下来。这种写场面或者说写活动的作文是小学阶段经常练习的。这节课和我们平时的作文指导课的区别在于:平时我们总是搞完活动再写作,这一次是边搞活动边写作。把活动和写作分开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展现在文章中的时间是“过去时”,而在活动中写作学生纪录的是“现在时”。靠回忆建立的场面永远不如正在发生的来得新鲜。尤其是同学的表现,自己的感受,个人的心情等等,更是离开了当时的环境就会雨打风吹散。在活动中写作,还有一个好处是他们写的是一个个片断,几个片断下来一篇文章就写好了。这使孩子们感到作文不难而且还很有趣味。

  需要特别声明一点的是,在本节作文课中让孩子们写出一篇文章只是我的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所以,我总是告诉学生: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看看他是怎么走上了讲台,注意看他的表情多有趣等等。尤其在同学们报新名字和点名时,几次叫停:一是怎么站起来的,二是怎么走上讲台;三是在写完名字以后动作神态怎样。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对正在发展的事情叫停,也就是电影中的“镜头定格”,为的是告诉学生此处要注意观察。又像把一个比较长的连贯的生活划分成一个个阶段,就像电影胶片一样,把一件事情分成了若干个镜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本来瞬间即逝的生活拉长了变细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观察习惯,知道什么时候该仔细观察,该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有的老师会说:在你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写的作文会是千篇一律的。是的,我承认,他们的作文会是大同小异,但这有什么可怕的呢?今天的相似是为明天的百花齐放做准备的,没有今天这样的指导,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纸空谈。如果我们能这样指导一个学期,学生们就一定能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作文教学就步入自由王国了。我相信,当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时,即使是遥远的回忆,他们依然能够写得惟妙惟肖。

  11、学生读作文,交流,评赏。

三、起一个新名字送老师

(按:第三步骤前5个环节在本次课堂没有出现)

      1、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开心地笑。但是你们发现了么,有一个人没有给自己起新名字。

    2、我起个什么呢?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的忙,给我起一个你们认为很好听很有特色或者说很美丽的名字好不好?

  3、四人一组,商量一个,然后写下来。不能告诉别的小组。还要用一句话写出你们的理由。

  4、收名字。翻阅。老师的表情丰富的变化。

  5、小结:同学们,给老师其名字这一部分你们会写么?知道怎么写么?那我们就下课以后再写。

  6、发现了没有,我们稿纸的第一行还空着呢,也就是说我们的作文还没有题目。你认为,该加一个什么题目呢?保密!我相信每个同学都能为作文起一个合适的题目。

《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备课心路简述

自从接到张文质老师的邀请,我就开始琢磨我作文教学的切入点。过去也曾有过作文公开教学的经历(更多的是指导老师们上课),无论是自己上还是指导老师们上,总是本照着“小”的原则来设计,要么指导对话的描写,要么指导连续动作的记述,要么指导训练写作的顺序等等,感觉选择的点越小,越容易抓实抓出效果,事实也的确如此。但这一次我想改变,或者说想突破,突破以往已经熟悉的教学思路——触及一下篇的写作,无论成功与否,至少可以给大家提供点可以研讨的东西。

写什么话题呢?公开教学中选择一个孩子们喜欢且有话可说的话题十分重要,默默地观察思考了许多天,很多话题被拿起又放下,始终找不到一个满意的。有一天,和三年级几位老师在一起聊天,他们兴奋得向我说着组内老师互相取的新名字——“鱼美人”“马小跳”“娇滴滴”……一个个新鲜可爱的名字中不仅包含着每个人的特点,还含蕴着老师们之间的和谐亲密,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我突然来了灵感:起个新名字?我为什么不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为自己起个最喜欢的名字呢?就这样,“为自己起个喜欢的名字”的话题走到了我的跟前。

话题确定了,我接着思考教学的最终指向问题:作文指导仅仅是让孩子们写一篇作文么?肯定不是。我们应该借作文指导的机会解决孩子们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而这所有问题中最让老师头疼的是孩子们(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们)说起写作方法一套又一套,比如如何审题,依据事件确定什么样的写作顺序,详略怎样安排等等,但是写出的文章却大多干巴巴毫无味道,有的同学记述事件时仅仅是描写一个轮廓而已。是懒惰所致么?不是,和孩子们交谈中我知道他们也很想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但苦于没有东西可写,很多细节都忘记了。因此一些致力于作文研究的老师呼吁作文教学要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于是出现了老师努力呼唤但学生却沉睡不醒的尴尬局面。为什么呢?我想,我们不妨理解一下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唤醒”和“生活的回忆”。“唤醒”应该是指把脑子中积累的处于休眠状态的事件复活,而“对生活的回忆”不仅仅是指对事件名称或者说对事件轮廓的回忆,更重要的是指对事件细节的回忆。“巧妇难做无米炊”脑海中根本就没有存留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唤不醒的,所以,我认为,“唤醒”的基础是对事件的观察和记忆。所以,指导学生明白在事件发生时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鉴于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的层面,而写好一篇文章倒成了教学的副产品了。

教学重点确定了,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呢?我要求自己教学中尽量避免观察方法的理性提炼和指导,尽量用提醒、欣赏、回忆等方式有意识帮助同学们进行观察和记忆,让有特色的场面和有特色的同学在不经意间走入同学们的脑海。我不期望在一节课中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形成观察能力,(事实上也不可能)我只希望在许多次的重复练习中让学生养成有意无意筛选信息的习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5:18 , Processed in 0.0706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