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校一训”是大学精神匮失的必然结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1 13:5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校一训”是大学精神匮失的必然结果

2007年07月26日
  长江商报 文馨 


 最近,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8所高校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27所高校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7月25日《人民日报》)

校训,是学校的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求实”与“创新”,成了如此多不同大学的“同一首歌”,既不“求实”,也不“创新”,“百校一训”有失大学精神。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应当看到,每一所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与人文景观。校训作为一所大学文化精神的体现而言,更应体现这所大学的文化精神的个性,使人们一看到校训便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文化精神。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剑桥大学的“求知学习的理想圣地”,以及国内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等。

不同的学校,风格各异,精神千差万别,校训不会“雷同”,但不同的校训,所反映的精神却是一致的。即,大学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反之,如果不能凸现一所大学文化精神的特质,校训就失去了生命力。就如那些雷同的校训,实实在在地折射了国内大学的一些弊端。如,我国高校管理模式单一,各个学校缺乏自主性、灵活性,没有个性,“百校一面”。再如,一些学校缺乏对自身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而对时代流行语的盲目追随,致使“求实”与“创新”等成了“百校一训”。无须讳言,校训的同质化与标语化,是大学精神匮失的必然结果。

校训不是一种时尚追求,也不是简单地辞藻堆砌、文字游戏,而是作为大学之魂,以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成为大学师生员工的导向与规范。好的校训,对师生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的熏陶,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而“重复多、特色少、视野窄、起点低”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自然很低,缺乏感召力,也难以经得住历史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塑造大学精神,不妨从重塑大学校训入手。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3:57:55 | 只看该作者
大多数高校校训“雷同” 绝非“巧合”

  2007年07月26日
  三秦都市报  

 “勤奋”、“求实”、“创新”、“团结”、“严谨”……相信凡是有过高校学习经历的人,看到这些校训,都不会感到陌生。最近,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一些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7月25日《人民日报》)

多数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 部分学生不知校训

校训对于大学而言,既好比“商标”之于“商品”,又如同“主题”之于“作品”。前者的意义更多是对大学的外部而言,校训必须如同“商标”那样让校外人士能够一眼便识别大学的特点和与众不同所在;至于后者的价值则更多是对大学校园内的师生而言,“校训”理应如同大学精神与文化的核心理念那样将所有大学人凝聚起来。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校训”对于一所大学的意义和价值,显然有目共睹。



然而,本该充分体现高校特质和优势的“商标”和“主题”,却出现大规模“同质化、标语化”,以致“如有雷同,绝非巧合”时,如此景观,恐怕并不能用“英雄所见略同”来解释。事实上,作为“大学标志”和“大学文化”之体现的“校训”之所以同质化严重,其所暴露的恰恰是大学本身的同质化倾向,君不见,建立自己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发展自己的特长与专属,早已不再是大学的第一追求,相反,当片面迎合社会热点,实现高校利益的最大化,却成了首要关注时,同质化当然在所难免,一些热门专业因为原本背景与专长各有不同的高校都争相竞办,而迅速成为冷门,正是其中明证。至于校训的“标语化”,则更是与高校缺乏社会责任感与责任意识不无关系,不难设想,高校自己没有思想,缺乏精神,光靠模仿和抄袭而来的“校训”,又怎能不如同“标语”?而当大学的“校训”都毫无创新和思想时,我们又怎能期待这样的大学能够培养出有创新、有思想的人才呢?


某种程度上说,大学质量的下降,或许可以从同质化、标语化的“校训”上窥见一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04:25 , Processed in 0.0699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