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古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4 10:1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科词汇:新古文
    作者:王泽生

    百科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855169.htm

新古文,属于新古文学科固定新术语 
 新古文,属于新古文学科固定的新术语,2009年10月初,由学者-王泽生第一次创立成百科词条。新古文,所谓的“新”,一则是相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文而言的,这是时代语言环境的差别,另一则是创新的要求,这是文学的本质规律。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前者是现象是形式,后者是内容是本质,内容决定形式,形成了文体演进的哲学的统一体——新古文。


新古文,是新古文运动的产物  新古文,是新古文运动的产物。新古文运动,起始于王泽生提出的中华新辞赋运动学说,发展与中华诗赋革新运动阶段,新古文的大量出现,是以辞赋骈文为主流创作倾向的,一大批辞赋作家是新古文作家群的骨干力量。新古文运动,在继承的同时,更主张创新,创新是文学生产力的解放的思维运动,因而新古文是文化新思维的产物。


新古文,其所倚赖的学科叫新古文学科  新古文,其所倚赖的学科叫新古文学科,学者王泽生提出之,并创立之。新古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即是当代新古文作家创作的新古文。新古文学科所覆盖的学术领域,是相当广泛的。新古文的学术研究结构——中华诗赋研究所,是世界上第一家新古文研究所。新古文研究所所长王泽生,说:“新古文是继新赋之后,一个更大轮廓的学术统称,它的定名标志着新古文作家群的成熟”。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34:36 | 只看该作者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31:48 | 只看该作者
新古文序转载



吾幼不好书,稍长亦不好。悠游田野,嬉戏快活。及至弱冠,偶缘初涉。此前,仅阅一二。继而上下旁读,贵古厌今,轻西笑蛮。吾独好佛老,遂有背世之心;然亦倾心圣贤,乃有入世之志。每常神交古人,怎奈略识之无,虽有彭泽不求甚解之意,然不合我心,吾期在格物。
古人作文,正心诚意,天理人心,穷天极地,经国不朽。今人弄文,器小识薄,夜郎自大,逐名夺利,徒增厕纸。且白话为文,多有诟病,几丧传统,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采既失,神韵具无,只喋喋不休,惟陈己见而已。此同报纸新闻何异?譬如久病将死之人,而口出豪语狂言,然神衰气败,威仪尽丧,何以服人?
吾于近人独服鲁迅,其白话有文言之风采,精骨犹存,字字珠玑。乃其先天具足,后天滋养,加之身世浮沉,砥砺心性,精坚神固,盖世风骨,以气运文,实非凡人所能力及也。其下者,梁实秋亦为可观。古风入文,神形赅备,典雅成文。以降,遂无来者。
古文虽善,然亦时过境迁,语意流转。非饱学之士,不能食其精髓,瞻仰风范。殆中国断传统久已,古文教育几丧,比及台湾,敢不赧颜心惭。想我发肤同宗同种,祖先遗泽,备受恩护。古文今亡,静夜思之,顿生悲凉之意。每常寄予德才兼备之士,发心博古,以育新人,辄如轻子入潭,波微浪小,即隐即没。我心亟亟,奈何才疏学浅,但当有责,临危受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倘败,非我之过,天亡古心。
吾意在推出新鲜文体,暂定名曰:新古文。所谓新者:乃去古文中,生僻冷拗之字、古意今亡之字、时过境迁之语;佐以新鲜辞令,赋予当代含义,与时俱进,遂成时尚之文。以我之不才为圭臬,吾既通晓,余者无碍。倘能顺今攀古,渐入古趣,与先人通达,则国之幸甚。非我不敬,形势非常,恭书短呈,引颈来者。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30: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次文学革命暨新古文运动


今文章陵替,文道废弛,文心不古,文人孱弱;上不能承古来文字之精粹,下不能开现代辞章之传奇。魑魅魍魉妖惑文风,奸佞宵小妄充良师;以致先进后学辞格不举,文坛翰苑境界全失;天心圣德贱如粪土,庸俗下流贵为美玉。斯文扫地,世皆重利而轻文;道德陵夷,人皆贪外而忘内。为文者尚不知廉耻,不求丰赡学养,内美修能,深宏意境,而一味自轻自贱,相互倾轧,媚俗成性;致使文风油滑,文心乖戾,门槛低微,文苑破败,愚驽蠢钝之才也可混迹彰名,以为谋生手段。
夫文章者:古之圣业;彰善瘅恶,规矩人伦。率引世风,美悦心性。自诗经而楚辞后汉大赋,继而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两季之文章;不论魏晋风骨,还是五代花间,皆是师承有序,血脉相溶,绵延不绝。或朴拙风雅,气韵高古;或情辞丰腴,内蕴婉约;或意宏藻丽,凝脂集粹;或境界伟大,音韵铿锵;或工巧玲珑,章法肃度;或高山流水;或天地古今;或抒情;或议论。神思气使,笔走才情;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吐心胸之志气,纳宇宙之精华;穷天地万物之变化,炼人情世态于其中。灼灼文采,熠熠辞章;诗风词骨,亘古长存。
自清末以降,国力衰颓,政局骚乱。列强乘隙略我中国,良知有为之士,无不痛彻肺腑,忧心如焚,欲传播先进思想以救我中华。奈何教育不兴,冥顽不灵,无学少智者多矣。古文高古习之不易,更间以未见者新鲜,熟睹者憎恶,遂迁怒于亲,觑古文为巫蛊,视传统为猛兽;率以烈火猛药掀启民智,灌播西学,灭古文,兴白话,叛传统,办新学,妄输血液,激进思想,以为救世良药。殊不知如剜肉医疮,流弊乃深,几使中华五千年文明至此断绝。
中国文字之奥妙,乃音韵之学也,匹之以古文当最为契合。字句相生,母子相融;舍之无味,合之大美。白话者杂种文字,背祖之言,戗我文化,丧我传统,非中国文明所固有,无根无基,遂无强壮之由,当可鸣鼓而攻之。我观白话之善者,乃无一篇并美于古文。盖白话所谓之精美者,亦皆赖古文为骨为髓,梁氏之文可见也;白话所谓之风骨气概者,亦全仗文言之风出入行间,贯通上下,鲁氏之文所是也。白话胜此二人者我未见;余者不过以思想、见地、趣味者胜,略无文采可言。盖以五四之文人皆深受古文、传统之熏陶惠益,尚不过如此,遑论今朝。故白话者愚夫小儿之学也;互通有无,宣教陈说而已;权宜尚可,不足以为文道。
想我堂堂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尤以文章盖世,世界诸国之文字未有躐其美者。今当全面改革奋举之时,文学理应首为先锋。灭白话,兴古文当务之急也。中国今日之教育已今非昔比,英才少年济济一堂,倘能集天下英才而教以古文,则文心可复明,文章可复兴,文道可重立;上沐祖先之灵光,下传子孙之奥妙,传灯有序,文火相承,足以堪为兴世之文也。国之幸甚!民之幸甚!尚扔执迷,抱守白话,以列强牙秽以为父母,开口学其言,闭口用其语,则天火可殛,人口可诛,此中华逆种也。灭白话于百年之内,兴古文于千秋之远,吾辈文人一日当三警也!
吾闻昔日韩柳倡古文,以扫六朝骈文藻句,靡丽不实之风。又闻近之陈胡倡白话,以应教化冥顽,救亡图存之所需。某虽不才,愿效之,复倡古文于天下,以救今日文道不彰,文心不存之弊也。古文者数经窑变,历属皇权,面目篡改,流弊乃深,非痛下决心,深具慧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可还原本真;又时过境迁,音义流转,词有新生,非重新标准不能定其规范。此所以谓之“新”古文之意义也。既为之新,则必有改革。中国自古诗国,万万不可无诗也;无诗则中国文学无以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此金石之论也。所以古人启蒙必以诗,正乃意义所在而意味深远矣。简而言之,诗分数种,各具风美,唐诗为最,然不可偏废。唐诗者形式单一,格律一致,多则同味,非有无上境界者不能驾驭,此唐诗兴而后衰之原因也。古风者潇洒飘然,变化万千,平仄自度,韵味无穷,可为入手之方便;善为者亦可媲美于唐诗。宋词亦然,我未闻先有词牌而后有词曲者,皆是乘兴抒怀自成词曲,然后遂以词牌名之得以传世。吾辈何必拘泥如此,尊彼词格,损己创意。可自度新曲,填之以词。况词早已独立,与诗无二,本当自可只专以词,无须论曲,以古语入词可以。抑扬顿挫,自成韵律,长短字句,风格独立,转成新鲜,蔚然新风矣。尚有辞赋者,曲高和寡,自古能之者鲜矣;盖其境界修辞,宏深美婉,非才高情妙者不堪为,可自度才情而为之。再者其余,自不待言,人人可以习之,无非高低优劣而已;或散文、或小品、或笔记……各具所长,各尽其用罢了。
非吾不敬,敢逞愚才鄙陋之资,效法先贤,行革故鼎新之事;实乃形势非常,古文大美,亡之可惜,故临危授命,不避刀枪,亲临战阵,或有牺牲,然死得其所,乐在其中也。某幼不好书,早即失学,及稍长大,阅历渐增,自此方觉读书之必要。所涉诸书,无非白话而已。自去岁偶沾古文,亲沐灵光,与先人神思相往来,如醍醐灌顶,雨露春风备受加持,身心豁然,遽使顿悟前非,白话误我!祖先与我血脉交融,浑然一体。古文乃先人之遗泽,天降中华之瑰宝;唐人境界,宋人胸怀,旦夕在心,未尝敢忘也。吾深受儒恩,既明其理,敢不竭尽鄙才,沥血为报乎。惟愿天开文运,祖先庇护,赐古文兴于中华腾飞之日,幸甚!幸甚!
行文至此,言有不尽,甘冒矢石,待有来者。呕心于文章兴亡之际,喜泪在风云际会之时。善哉!善哉!

灭白话,兴古文[博客]http://blog.sina.com.cn/guwenbaobe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29:23 | 只看该作者
80后中学老师推广新古文


顾秋萍 单成志
  蒋涛对自己的博客十分满意。秋萍 摄
  创“睡美人”学习法,让学生喜欢上枯燥的古文;发起“新古文运动”,带领学生创作山寨版《史记》;让学生将语文名篇编唱成流行歌曲哼着玩;1/3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轮流作实习老师……苏州第一中学的80后老师蒋涛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教育之路。这个被90后高中生评价为“太有才”、“强人”的老师,最新的30万字新书《我的语文我的班》即将出版,书中记录了3年来他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创新尝试和心路历程。日前,记者走近这位校园名人蒋涛,对他进行了专访。   把古文当作可爱的睡美人
  “蒋涛者,姑苏人也。任教于正谊书院,攻业不止,授业不倦,博闻强识,娴于辞令。善诗书,好声色,每讲学,慷慨激昂,旁若无人。涛体态单薄,发稀,或正襟危坐,深沉好书,或滑稽多辩,谈笑风生……”这是高三(4)班叶子同学完成的文言文传记《蒋涛本记》的第一段,也是蒋老师在全班发起“新古文运动”的成果之一。
  在高三语文复习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最枯燥乏味的就属古文一块。蒋涛提出了“我们读书是为了写书”的口号,在班里发起了“新古文运动”,让学生们模仿司马迁《史记》完成一篇类似的文言文人物传记。“用古文写新事,我让他们用生活中的人和事创作文言文,文中要高度串联每篇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以及自己的个性字词。这样自己去思考去写作,活学活用以后,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倒装、什么是省略,什么是古今异义。”蒋老师解释说。如果认为古文是一种死去的语言,那么剩下的只有死记硬背。我们不如把古文当作一个可爱的睡美人,不是被动地作个旁观者,而用一个吻来激活她,和她互动合作起来,才有了学习和运用古文的兴趣。他同时还指出,学习古文简约精练的精华,则是在高考后的一生中都受用。
  虽然一开始同学们都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但经过蒋涛的一番程序指导,学生们后来的作品让人惊叹。陈奕婷写同学曹琳的《女王列传》、范欣莹给数学老师写的《朱言言列传》都十分出彩。其中《朱言言列传》还有段相当搞笑的课堂故事,一段写到“一日,先生忘手机于课上,卒响于室。众闻之,乃《叮当猫之歌》也,惊须叟,嘻嘻而闹。”将全班同学的杰作整理后,一本校园山寨版的《史记》也就问世了。
  名篇改编成《青花瓷》
  为了锻炼学生的欣赏和概括能力,蒋老师又推出了让学生“作业变作品”的妙招。他让学生在对一些现代文名篇的概括和理解的基础上,把文章内容改编成格调相近的流行歌曲,还会在课堂上比一比谁的版本唱出来最对味。“北国冬天/虽悠闲/蛰居不出现,屋外树间/雀儿忙/来往在屋檐,儿时江南/在门前/曝背谈着天……”这是朱亮和顾安捷同学用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改编的周杰伦的《青花瓷》。
  打开蒋涛的博客,一篇篇和学生一起创作的诗词作品印入眼帘,一首首经过他亲自录制的歌曲袅袅而来,听着还真有那种熟悉的感觉。原来,蒋涛利用休息或业余时间,到学校的录音棚里,亲自将学生的作品录制成曲。“现在已经录制了三四首了。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一张‘山寨’专辑!”
  “一些原本很崇拜方文山的同学现在对他很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改编的诗词都很有味道,绝对能作歌词。其实这不难,我们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换填的歌曲有不少呢!”蒋涛得意地介绍着学生们的杰作,如用《赤壁赋》改编的《东风破》,用《肖邦故园》改编的《白月光》,用《河塘月色》改编的《千里之外》……“让学生去背一篇名篇,和这样以作品的形式去欣赏,感觉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从作业到作品,学生真正地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去做。”
  蒋老师的课堂也被他创办成了“四班大讲坛”,因为每节课他都要留15分钟时间给学生,轮流以实习老师的角色上台讲课。而且不是简单的演讲或诵读之类,是要求有备课、有板书、有互动的正式上课。“这是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学生以实习老师的角色扮演后,能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研究问题,更有利于他下讲台后以学生的身份主动去学。”
  学生:蒋老师冷面心细
  从作业到作品,从被动到主动,从应付到喜欢,在原本紧张的高三学习中,高三(4)班的同学们跟着蒋涛走出一条特别的学习语文之路,枯燥而乏味的复习也变得轻松起来。这一做法起初也曾引起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担心疑问,这样会对高考造成不利的影响吗?会影响成绩吗?
  蒋涛拿出一本学生作文本,里面是该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做的人物传记。记者看到,这篇传记后面,不仅有一些重要字、词的引用注释,还有一些出自文中的题目。“这些题目都是严格按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试题来出的,学生自己已经研究透彻到可以出高考模拟题了,还怕高考题目不会做吗?”
  朱佳麟同学的父亲朱小华告诉记者,他对蒋老师比较了解。一次蒋老师给家长发短信:“学生晚上学习超过2小时,热毛巾一块;超过3个小时,出去散步10分钟……”冷面心细的蒋老师让众家长和学生都感动不已。
  家长:担心孩子高考成绩
  对于蒋老师的做法还是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担心:这样的教法是否能在高三推行?万一孩子们高考成绩不好怎么办?
  对此,苏州第一中学的周校长表示,作为叶圣陶老先生的母校,百年一中一直以叶老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办学教学。“现在的90后学生个性很强,一些传统的教师和教育都已不适应他们的发展。如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是我们每位老师需长期深入思考的问题。像蒋涛这样的个性化教学不仅体现着他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热爱,更是‘以生为本’、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实践。他的这些探究精神和创新教法值得鼓励。”
  苏州市教育局一位领导对记者说,他个人对蒋老师的教法表示欣赏,认为年轻的老师勇于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他的教法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以及家长的认可是很不容易的。至于这种教法是否有助孩子提高高考成绩,他认为蒋老师自然会想办法的。     顾秋萍 单成志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28: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27:11 | 只看该作者
集体无意识掀起新古文运动2007/06/18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科技报    魏刚

安意如(左)与87版《红楼梦》惜春扮演者(右)共评《惜春纪》   传统思想是精神之父,五四文化是叛逆青春———

  今年高考作文让考生对唐诗中的“闲花细雨”进行审视。考题列举了人们对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体会,让考生谈自己的看法。

  自6年前的“白马非马”作文题开始,近些年,自古文取材的题目就没断过。

  有人说,高考作文题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流行的风向标。确实,近几年,社会上“古风大盛”。服装界有“汉服运动”,家装界有“复古风潮”,甚至偶像海选也弄出了“红楼梦中人”。

  古典资源被重新审视更多的表现在文化圈。近来,80后女作家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思无邪》等古诗词鉴赏的书十分热销。上周,她又推出了自己的新作《惜春纪》,从“红楼十二钗”中“身量未足”的惜春身上演绎出一段颇具现代风格的情事。一时引发“新人续作”还是“借壳上市”的争论。

  而此前,于丹、易中天、阎崇年对《论语》、《三国》、《明史》的解读更是掀起了全国人民的追捧。曾经被束之高阁的古代典籍或者白话小说的情节和解释一时成为饭桌上最“in”的谈资,大有“言必称古文”之势。于是网络上有人高呼“新古文运动”来啦!难道全社会“向后看”的时代真的到来了么?

  新古文运动出现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从上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古文逐渐失去主体地位,代之而起的白话文运动伴随着现代社会革命的呼声而跃居正统。

  社会学者杨问天认为,白话文虽然容易表达思想,利于短时间内掌握其要领,但不免流于繁琐。

  就像国学大师黄侃调笑胡适时那样,若胡适真想提倡白话文,就应该连名字也换掉,改称“到哪里去”而非古文“胡适”二字。

  中国的史书,各派的经典,皆是用古文写成。如果不懂古文,则无法知思想之源,更无法知古以鉴今。所以,不通古文,则无法真正的领悟中国有形文化与中国传统中无形的精神力量。

  虽然人们可以把古文翻译为白话文,但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体会必然存在得失。所以,新古文运动的出现是整个社会文化传承的需要。

  五四是中国的青春期,现在重新到中华文化源头寻找精神动力,集体无意识开始回归

  对于新古文运动的出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松给记者解释了另一种原因,那就是心灵的回归。

  朱松说,如果把整个中国人群看作一个孩子,把中国传统文化看作孩子的父亲,那么从上世纪的五四运动到现在复古风潮可以看作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在青春期往往都是叛逆的,并与父亲发生冲突。

  五四运动时期仿佛中国新文化的青春期,传统文化就像父亲一样受到孩子敌视与反抗。这时,西方文化刚刚进入,在孩子看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比自己的父亲要好的多。所以那个时代,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和抛弃。

  但随着孩子长大成人,青春期结束了,这时他开始重新用尊重的眼光看父亲。同时,他发现西方文化只不过是一种工具,与他骨子里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相比的,于是产生了一种要重新了解父亲的愿望,也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古文脱离现代社会,可以抗拒信息焦虑、死亡焦虑

  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与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压力沉重,在来自各处的大量信息轰炸下,人浮躁而疲倦。

  这时,人们内心深处就有种寻找平静、缓解焦虑的渴望。而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籍、诗词都与现代社会没有关联,人们在古文中能远离现代社会,释放压力,减缓焦虑。

  另外,朱松认为,有一种焦虑一直伴随着每个人,那就是死亡焦虑。而很多人就希望通过古典文学,在精神上实现古人与现代的某种连接,使人们明白有不灭的东西,从而抗拒死亡焦虑。

  说明

  “本版6月4日《博客男更爱自我暴露》一文中调查结果主要强调在自我暴露的各项功能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不否认人们通过匿名塑造理想自我的理论。”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25:38 | 只看该作者
天涯读书』第三次文学革命暨新古文运动
  今文章陵替,文道废弛,文心不古,文人孱弱;上不能承古来文字之精粹,下不能开现代辞章之传奇。魑魅魍魉妖惑文风,奸佞宵小妄充良师;以致先进后学辞格不举,文坛翰苑境界全失;天心圣德贱如粪土,庸俗下流贵为美玉。斯文扫地,世皆重利而轻文;道德陵夷,人皆贪外而忘内。为文者尚不知廉耻,不求丰赡学养,内美修能,深宏意境,而一味自轻自贱,相互倾轧,媚俗成性;致使文风油滑,文心乖戾,门槛低微,文苑破败,愚驽蠢钝之才也可混迹彰名,以为谋生手段。
  夫文章者:古之圣业;彰善瘅恶,规矩人伦。率引世风,美悦心性。自诗经而楚辞后汉大赋,继而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两季之文章;不论魏晋风骨,还是五代花间,皆是师承有序,血脉相溶,绵延不绝。或朴拙风雅,气韵高古;或情辞丰腴,内蕴婉约;或意宏藻丽,凝脂集粹;或境界伟大,音韵铿锵;或工巧玲珑,章法肃度;或高山流水;或天地古今;或抒情;或议论。神思气使,笔走才情;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吐心胸之志气,纳宇宙之精华;穷天地万物之变化,炼人情世态于其中。灼灼文采,熠熠辞章;诗风词骨,亘古长存。
  自清末以降,国力衰颓,政局骚乱。列强乘隙略我中国,良知有为之士,无不痛彻肺腑,忧心如焚,欲传播先进思想以救我中华。奈何教育不兴,冥顽不灵,无学少智者多矣。古文高古习之不易,更间以未见者新鲜,熟睹者憎恶,遂迁怒于亲,觑古文为巫蛊,视传统为猛兽;率以烈火猛药掀启民智,灌播西学,灭古文,兴白话,叛传统,办新学,妄输血液,激进思想,以为救世良药。殊不知如剜肉医疮,流弊乃深,几使中华五千年文明至此断绝。
  中国文字之奥妙,乃音韵之学也,匹之以古文当最为契合。字句相生,母子相融;舍之无味,合之大美。白话者杂种文字,背祖之言,戗我文化,丧我传统,非中国文明所固有,无根无基,遂无强壮之由,当可鸣鼓而攻之。我观白话之善者,乃无一篇并美于古文。盖白话所谓之精美者,亦皆赖古文为骨为髓,梁氏之文可见也;白话所谓之风骨气概者,亦全仗文言之风出入行间,贯通上下,鲁氏之文所是也。白话胜此二人者我未见;余者不过以思想、见地、趣味者胜,略无文采可言。盖以五四之文人皆深受古文、传统之熏陶惠益,尚不过如此,遑论今朝。故白话者愚夫小儿之学也;互通有无,宣教陈说而已;权宜尚可,不足以为文道。
  想我堂堂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尤以文章盖世,世界诸国之文字未有躐其美者。今当全面改革奋举之时,文学理应首为先锋。灭白话,兴古文当务之急也。中国今日之教育已今非昔比,英才少年济济一堂,倘能集天下英才而教以古文,则文心可复明,文章可复兴,文道可重立;上沐祖先之灵光,下传子孙之奥妙,传灯有序,文火相承,足以堪为兴世之文也。国之幸甚!民之幸甚!尚扔执迷,抱守白话,以列强牙秽以为父母,开口学其言,闭口用其语,则天火可殛,人口可诛,此中华逆种也。灭白话于百年之内,兴古文于千秋之远,吾辈文人一日当三警也!
  吾闻昔日韩柳倡古文,以扫六朝骈文藻句,靡丽不实之风。又闻近之陈胡倡白话,以应教化冥顽,救亡图存之所需。某虽不才,愿效之,复倡古文于天下,以救今日文道不彰,文心不存之弊也。古文者数经窑变,历属皇权,面目篡改,流弊乃深,非痛下决心,深具慧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可还原本真;又时过境迁,音义流转,词有新生,非重新标准不能定其规范。此所以谓之“新”古文之意义也。既为之新,则必有改革。中国自古诗国,万万不可无诗也;无诗则中国文学无以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此金石之论也。所以古人启蒙必以诗,正乃意义所在而意味深远矣。简而言之,诗分数种,各具风美,唐诗为最,然不可偏废。唐诗者形式单一,格律一致,多则同味,非有无上境界者不能驾驭,此唐诗兴而后衰之原因也。古风者潇洒飘然,变化万千,平仄自度,韵味无穷,可为入手之方便;善为者亦可媲美于唐诗。宋词亦然,我未闻先有词牌而后有词曲者,皆是乘兴抒怀自成词曲,然后遂以词牌名之得以传世。吾辈何必拘泥如此,尊彼词格,损己创意。可自度新曲,填之以词。况词早已独立,与诗无二,本当自可只专以词,无须论曲,以古语入词可以。抑扬顿挫,自成韵律,长短字句,风格独立,转成新鲜,蔚然新风矣。尚有辞赋者,曲高和寡,自古能之者鲜矣;盖其境界修辞,宏深美婉,非才高情妙者不堪为,可自度才情而为之。再者其余,自不待言,人人可以习之,无非高低优劣而已;或散文、或小品、或笔记……各具所长,各尽其用罢了。
  非吾不敬,敢逞愚才鄙陋之资,效法先贤,行革故鼎新之事;实乃形势非常,古文大美,亡之可惜,故临危授命,不避刀枪,亲临战阵,或有牺牲,然死得其所,乐在其中也。某幼不好书,早即失学,及稍长大,阅历渐增,自此方觉读书之必要。所涉诸书,无非白话而已。自去岁偶沾古文,亲沐灵光,与先人神思相往来,如醍醐灌顶,雨露春风备受加持,身心豁然,遽使顿悟前非,白话误我!祖先与我血脉交融,浑然一体。古文乃先人之遗泽,天降中华之瑰宝;唐人境界,宋人胸怀,旦夕在心,未尝敢忘也。吾深受儒恩,既明其理,敢不竭尽鄙才,沥血为报乎。惟愿天开文运,祖先庇护,赐古文兴于中华腾飞之日,幸甚!幸甚!
  行文至此,言有不尽,甘冒矢石,待有来者。呕心于文章兴亡之际,喜泪在风云际会之时。善哉!善哉!
  灭白话,兴古文[博客]http://blog.sina.com.cn/guwenbaobei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24:50 | 只看该作者
后记公元两千零三年秋末,余隐处北京南城一隅,困囤无聊,遂于斗室挥笔作书,夜不寐,日不语,盖心在于撰书之乐耳,忘乎其为昏晓也。半月余,书草成,犹以为未至,于篇皆绘插图,心致而求其毗意焉。邃于文章之表,欲造珠联之质而未达璧合之效,心有不甘而徒叹也。(此段仿黄宗羲为《百源学案》所作序文之笔意)
一日友至,余焖茶于壶,对其言日:“吾之文章毗之书画,若得紫砂泡茶之妙耳,焉无所求乎。”友日:“妄矣。《易》云:‘无妄,利贞。其匪正有眚。’汝痴心何益矣。当的饭乎?”余日:“食则饱腹即可,几人不羡东坡之琴棋书画俱全哉!”友日:“东坡亡于贬途,斯其之全何用哉?再者言,文章本书记之工具耳书画当养心娱目之游戏矣。汝之劳神徒之其力,不思养家之技能,所图何欤?”余日:“圣人有言:‘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吾之所欲,当以朋友交流也。”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24:18 | 只看该作者
《大画易语:新古文运动先锋作品》内容简介:余姓三水之江,鲁地琅琊临沂人。父略通文墨,取吾之名日心岛,姓名相意会,乃江中之小岛也,其境颇幽,亦可掠美名焉,然父不晓数理之道,不知三水之实为坎也,盖坎者,陷之险。岛孤而居中,周环水而围之,岂有出路焉7故吾困活三十余载,事多蹇行;再言,岛者,乃艮,下临坎险,实俱蒙象,而蒙者蒙稚也。故吾虽已而立,竟无谙世故。余长痛其名,苦思化蹇之道,终拾履谦之号补之,实妄鹏变也。
余父母皆庶民矣,教诲之道亦仅笃善之圄尔,无浸书香,更难近谋变之理,图泉之略。故吾心尚朴,终难涉仕途;脑力简单,亦困步商圈;由此,吾谋食之道皆劳心费神而无以轻巧为。常羡耳聪目明之辈,慕其空手套狼甚为观止,然不得其道,甚恼之。有友告吾:“此事易,成坏人可。”吾试而仍不得要领。叹而认命也。
余幼好涂鸦,所绘之形亦颇具模样,父母观而多嘉勉之,余心喜,勤而为邪。此事害吾不浅,盖绘画之道属贲饰之畴,乃人饱食之余而化撑之事也,自不可较真,若陷而不拔,极易走火入魔,孰不见世之所谓艺术家者,多精神病患也。以画博名利双收者,其画皆为幌子,其道实为权谋之术。所幸有日得观黄公望《富考山居图》,为其震慑,思有生无可过其艺邪,心甚灰,再读其身世,乃一江湖卖卜者,余大笑,从此弃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02 , Processed in 0.08369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