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60|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书法史~隋唐部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8 21:1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书法史~隋唐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3:52:28 | 只看该作者
 唐代书法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 ,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以右军为宗,没有什么新意。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汾阳)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是魏征之甥。从魏处获观所藏虞、禇书法,临习精勤,遂以善书名世。其书得于禇者为多。唐人说:“买禇得薛,不失其节”,但“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为一家”,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其真书的代表作品为《信行禅师碑》,该碑刻于武后时(684-704)。石已久佚。唯清代何绍基藏有宋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唐代君主大多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世民(597-649),李渊之次子,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唐朝叙书录》说:“(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盛唐,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的书派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风格。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书坛,虽未见超出古人之上,但颇有一些名家。篆书以李阳冰声名最大,其成就则不如史惟则。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这时的名家还有徐浩、卢藏用、苏灵之、张从申等人。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指出了他们的各自的特点,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何绍基的行书,都学过李邕的书法。
  韩择木(生卒年不详),昌黎(今辽宁义县)人。为韩愈同姓叔父,官至右散骑常侍、工部尚书。传世碑刻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心经》等。
  如果说李邕是唐代行书之冠的话,那么,李阳冰就是唐代篆书之冠,后人将李阳冰与李斯并称“二李”。

  唐代帝王善书者除唐太宗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 唐代的隶书成就远逊于汉隶,工于隶书的除唐太宗、徐浩外,还有韩择木、史惟则、蔡有邻、李潮等隶书四大家。
  李潮,杜甫的外甥,在唐开元年间以隶书享名。

  唐代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楷书上众派纷呈,树立典范,在草书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书法家有初唐的孙过庭及盛唐的张旭、怀素、贺知章等著名的书家。晚唐时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高闲、裴休等。
  
  敬客为高宗时人,河东望族,史迹无考,以《王居士砖塔铭》而称于世。铭是高宗显庆元年,灵芝撰,敬客楷书,明万历年间出土,后石薄而裂为七,藏合阳县官库中。此铭王昶认为是石。当时翻刻很多。翁方纲说:“此刻书法全得禇意,唐揩之最精者。禇书之妙,乃在上通隶古,旁证欧、虞。后有作者,未免失冲和之度。此刻婉润秀整,虽已开后人法门,尚未失河南规矩。”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3:52:16 | 只看该作者
7、  唐代书法理论:《书断》、《书谱》
唐代的书法理论研究,评述之见颇为兴盛,这与书法创作呈同步趋势。如唐太宗就有《笔法诀》、《论书》、《王羲之传论》。欧阳询有《传授诀》、《用笔论》。虞世南有《笔髓论》。颜真卿有《述张旭笔法十二意》等,其中尤以张怀瓘《书断》、孙过庭《书谱》为代表作。张怀瓘的《书断》上卷对书法十种体式: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的产生源流及艺术特征作了介绍评述。中、下卷按神、妙、能三品分类评述历代书家,史料宏富、评述精当,不失为一种具有书法史学及书学理论价值的著作。孙过庭的《书谱》是我国书法理论精典著作,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3:52:13 | 只看该作者
6、  唐代草书:颠张狂素
唐代草书名家有张旭、孙过庭、张怀瓘、怀素等,而其中尤以张旭、怀素为卓越代表,世称颠张狂素。张旭字伯高,吴郡(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他性格狂放,嗜洒如命,常在醉后作书,恣肆纵逸,神采飞扬,有“张颠”之称。同时代的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醋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灾,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或喜可愕,一表示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从中可见张旭狂草的创作心态是“达其性情,形其衰乐”(孙过庭《书谱》)的,倾注了他个人的深沉情感。而他创作的艺术构想则来源于深入观察天地之物,万象之形,从而丰富了表现手法,开阔了艺术视野,正因他书法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从而才使笔墨线条中显示了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狂草作品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体势连绵奔放,笔致潇洒激越,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急风骤雨。观其点画线条都笔意圆润,法度谨严,线条丰盈充实,这与他精于楷法是分不开的,他所书的楷书《郎官石柱记》,亦是著名的唐楷。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人,本姓钱。长沙(今属湖南)人。自幼家贫,发愤攻书,曾种芭蕉万株以叶练书,用漆盘练字,天长日久将盘磨穿,可见功力之深厚。他和颜真卿同为张旭的学生,所写《真草千字文》笔致精熟圆润,为优秀的书法范本。他的狂草笔墨飞舞奇逸,气势变化跌宕,富有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及舞蹈的翩然多姿之态。传世名作如《苦笋帖》、《自叙帖》等。线条飘逸颠放,纵情挥洒,充分体现了笔情墨韵之艺术功能,达到了书法线条美的极致。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3:52:05 | 只看该作者
5、晚唐至五代书法:杨凝式
晚唐之际,社会趋于动乱,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传统依然有着其较强的生存、发展能力。书法家中如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柳宗元的章草等亦有深厚的造诣与独特的风格。至五代,杨凝式可称为一代名书家。他楷、行、草各体精熟,性格逸放不羁,佯疯自晦,以避当时政治上的动乱,世称“杨疯子”。其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在筋骨强健,结体宽绰的基础上,掺以洒脱狂放之个性,并从二王书法中吸纳气韵神采,从而形成自己潇洒纵逸、隽丽酣畅的书风,格调高雅,富有书卷气。他存世的作品不多,有《韭花帖》、《神仙起居帖》、《夏热帖》等。《韭花帖》楷中带行,笔墨线条遒劲浑朴中可见畅达飘逸之势,静中寓动,平中出奇,在运笔上可见颜筋柳骨的底蕴,在气韵上亦有王羲之《兰亭序》的遗绪。《夏热帖》则信笔挥洒,豪迈流畅,诚如米芾说:“杨凝式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五代时的南唐李后主,对于书法研究精深,自己亦善书,笔力劲挺。另有僧人彦修的狂草也雄健洒脱,深得唐代张旭狂草的风韵气势而自有新意。
唐代的书法艺术固然以楷书成就为高,实际上草书成就也毫不逊色,可以这样讲,楷书与狂草是唐代书苑的二颗双子星座,互为映照,光彩焕发。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3:51:56 | 只看该作者
4、  中唐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
中唐书法继李邕、孙过庭、张旭、李阳冰等人后,颜真卿登上了书坛,他在广采博取、变汇通融的基础上,创出了丰腴端庄、气势雄浑的“颜体”,从而真正形成了唐代书风。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指出:“唐初脱胎晋为息,终属寄人篱下,未能自立。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于是卓然成为唐代之书”。颜体的丰腴端庄,气势雄浑从书法的本体上反映了唐代艺术共同的美学精神,是时代的审美意识与艺术观念在书法艺苑中的能动展现,与唐画的丰丽、唐塑的丰满、唐诗的丰采是互为呼应,一脉相承的。具有美的内在本质与外观形式的显示。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把丰茂雄姿的颜体视为唐代书法的卓越典范?这种现象的本身,就是人们共同的审美心态所导致,也是唐代整个艺术美学走向的逻辑结果。其后的柳公权,虽然笔力苍劲、结构谨严,风骨峻逸,与颜字的丰腴形成鲜明的对照,但骨力健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丰腴敦厚的浓缩,依然是种强盛雄壮的时代精神显示。因此,“颜筋柳骨”其内在美学精神还是一致的。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作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又称鲁郡公,故又称颜鲁公。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后从张旭处得笔法,自辟蹊径,开创新体。他的书法作品传世甚多,著名的楷书作品有《多宝塔碑》、《勤礼碑》、《告身帖》、《颜氏家庙碑》等。行书作品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等。《勤礼碑》是他六十岁时所书,标志着他“颜体”书风的真正形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运笔稳健厚重、遒婉丰腴,线条血肉丰盈而筋骨内蕴,就象唐塑那样颇有体积感和立体感。特别是在捺笔的出捺时,先按后提,形成鹅头形,使笔画饱满圆润而力透纸背。其结构端庄宏放,气势宽绰,往往在外部没有大幅度的疏密,而是利用字内点画的组合来追求变化,从而保持完整的外部形象,具有一种造型的美感,颇合人的视觉功能。特别是左右竖画略带圆弧形,使字型结构更加圆劲丰茂。其笔法也从丰实的整体艺术要求出发,行与行、字与字联系紧密,给人以一种通篇的充实感。其墨色也十分丰润华滋,显得力感充沛,颜真的行书《祭侄文稿》大气磅礴,潇洒遒劲,人称天下第二行书。其运笔苍逸丰厚,结构茂密雄浑,节奏深沉郁勃,形式美是有极为强烈的。安史之乱中,他的侄儿季明被叛军所杀,颜真卿闻之悲愤交加,于是挥泪成书,在笔墨线中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意念,苍涩跌宕中可见勃发的气息,艺术境界是极高的。颜真卿也有书学理论著述《述张旭笔法十二意》。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年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少师,人称柳少师。他精通文学,喜好音乐,是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他与穆宗相见时,穆宗问他用笔方法:“笔何尽善?”他富有哲理地说:“心正则笔正,乃可法矣”。他初学王字,又后学颜书,遍阅各家书体,然后在颜字丰腴劲健、气势雄浑的基础上,强化其内在的骨力,趋于清瘦刚丽,显示了峻挺强健,骨力洞达的形式美感。米芾曾指出柳体的书法特点为“公权书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柳公权是位勤奋的书家,他的一生所书碑帖很多,著名的有《李晟碑》、《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将军碑》等,行书《兰亭诗钞》亦清丽刚健,气势超逸,他与颜真卿二人,一个以外在形式的丰腴,一个以外在形式的风骨,共同开创了唐楷的风格气派,在艺术美的本质追求中,显示了唐代的时代氛围及美学精神。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3:51:44 | 只看该作者
3、  初唐书法: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初唐的书法基本上是魏晋书法的延续,其总体风格趋向为王羲之书风所覆盖,即“南派”书法。这种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王,他极力推崇王羲之,凡得王字墨迹,就要诸书家临摹。上行下效,所以当时的书法家大都效法五羲之。初唐四大书家虞世南(558—638)、欧阳询(557—641)、褚遂良(596—659)、薛稷(649—713)也基本上走的是取法王字的途径。虞世南的书法得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的亲自指教,从而是王字系的嫡传,运笔秀约典雅,结构婉丽和谐。代表作为《孔子庙堂碑》,笔致清逸,气韵生动,具有外柔内刚之美。其行草书《汝南公子墓志铭》,风姿潇疏,运笔内敛而劲健畅达,深得王羲之《兰亭序》之精髓。唐太宗对他人品、书品极为器重,常与他讨论书学理论,并向他学习“戈法”,人称“虞戈”。欧阳询是唐楷三大流派“欧、颜、柳”之一,他也是先学王羲之的,后自辟蹊径。追求笔力险劲,结构严谨。《九成宫》为楷书代表作,运笔方圆兼备,线条峭拔挺健,结构气象森严,其中有些笔画带有隶意,这与他精于隶书是分不开的。从而在险劲中带有一丝秀逸之意,他的行书亦如楷书,险劲隽丽、体势修长、笔力矫健。《张翰帖》反映了这种艺术特色,诚如帖后跋所说:“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在初唐四家中,欧阳询的风格是最为强烈的。褚遂良的书法从虞世南、王羲之出,特别是对于王字,他精研深究,颇得右军书法之神韵。《孟法师碑》运笔秀逸婉约,采用外拓与内擫相结合的方法,因而姿态稳健而气息生动,并掺用了隋《龙藏寺碑》的笔法,古雅瘦劲。《唐人书评》称其书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还是颇合褚字的美学风格的。他所书的《雁塔圣教序》在气韵、笔致上似乎更接近晋人。他临摹的《兰亭序》,不求形似,贵在神似,是传世佳作。薛稷是一代名臣魏徵的外甥,魏徵收藏虞世南、褚遂良书法甚多,他自小耳濡目染,效法虞世南、褚遂良,尤精于褚法,运笔纤丽瘦劲,结构疏朗协律,传世有《信行禅师碑》。
  初唐的书法,由于尊王所致,继承大于创新,其书法美学风范是在晋人韵胜度高的基础上,变得劲健遒逸,似乎没有展现出那种生机勃勃的创造势态,还没有真正出现那种雄健丰腴的唐书之风。但作为一种艺术高峰出现前的准备,还是正常的。因为初唐那种劲健隽逸的书风,毕竟为以后唐书那种雄健丰腴作了风骨气势、力度神采上的内在积淀,是书法美的历程必由之路,是艺术的线性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王其积极性还是大于消极性的。因为王羲之毕竟是一代大师,其运笔、结构、章法的美学风范是足为后人效法的。李世民的尊王虽然是个人之好,但客观上为初唐书坛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师法典范,为以后真正唐代书法风格气派的形成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尽管由于李世民的尊王使初唐书法囿于传统,创新不够,这是消极的一面。但由于其积极效应远远大于消极影响,从而导致了中唐时期真正唐书风格气派的出现及书法大师的崛起。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3:51:30 | 只看该作者
2、  唐书法繁荣的成因。
唐代的书法是继魏晋以后出现的又一个高峰,而且从整个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来看,其美学价值与书学地位是很高的,唐代的书法发展经历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阶段,而中唐是真正唐代书风的创立,达互了书法艺术美的极致。初唐则是准备,晚唐则是继续。唐代书法兴盛的社会原因除了国势强盛,文化发展及对前代书艺积极继承外,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书学”的创立。“书学”是唐代最高学府国子学、太学、律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中的一种,以专门培养书法高级人才,并把书法列入取仕、官制之中,这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而说明了书法艺术的社会地位及审美价值。凡是士大夫阶层人物,首先必须书法过关,书法成了一个人的文化象征,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也正是在这个社会学意义上,才能理解我国历代为什么将书品与人品并提,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并重,可见书法的价值是多元化的,并不仅仅包括艺术的、审美的,它有时和人的价值同等起来互为参照。而唐正是封建地主阶段的极盛期,对于这一点就要求得极为强烈,这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上层建筑对艺术的需要。所以说,如果把国势强盛、文化发展、师承前人看作是唐代书法繁荣的外因的话,那么书法作为一种个人的文化象征、人格价值则是其内在的原因。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3:51:17 | 只看该作者
隋 唐 书 法
1、  隋代书法的历史作用
隋代的书法艺术作为两个书法高峰的交接点(即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所起的历史作用是积极能动的,它将魏晋南北朝的书体汇于一炉,从而为唐代书法的繁荣拉开了序幕。隋代书法的著名代表作是《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龙藏寺碑》峻健秀逸、风骨峭丽、笔致疏朗,开初唐楷书风格之先。因此,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取隋》中指出:“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成一局……皆荟萃六朝之美,成其风会者也。”“隋碑风神疏朗,体格峻整,大开唐风。”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1:24:4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隋唐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7:06 , Processed in 0.0800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