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分中小学教研组功能弱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3 13:3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份来自江苏淮安农村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
部分中小学教研组功能弱化
  ■薛祝其 严宝明
  教研组是学校内部相同学科教师集合而成的群体。它是教师互助共进的最基层组织,也是承载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位。
  教研组的健全程度和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近期,我们对所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研组进行了调查研究:由教研室提供基本问卷样式,各学科教研员结合本学科情况对基本问卷进行调整充实。共发放问卷1712份,收回有效问卷1672份。同时,分头到乡镇学校召开13次小型座谈会,个别访谈38人。
  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农村中小学的部分教研组处于功能弱化的尴尬境地。
  一个需要去除行政化的组织
  近年来,为了便于管理,本地的农村中小学校大多实行“分年级管理”体制。代之而来的是,强化了年级组——任教同一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集合而成的偏于行政职能的组织,弱化了教研组——任教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集合而成的重在学术研究的组织。一些乡镇中小学校的教研组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倾向。
  调查显示,农村教研组活动的频率、效果随着学段的升高而下降。从教研活动覆盖的人数来看,有83.7%的小学语文教师与72.2%的初中化学教师每周都能参与一次教研活动,而仅有59%的高中数学教师每周能够参与一次教研活动。从教研活动的频率来看,以高中英语教师为例,每周都能参与一次教研活动的占24%,两周参与一次教研活动的占6.9%,三周参与一次教研活动的占20%,一月参与一次教研活动的占24%,更有1/4的教师一个月都参加不了一次教研活动。
  部分学校的教研组活动,由以前的“周报”(每周一次)变成“半月谈”(半月一次),有的甚至变为“月刊”(一月一次)、“季刊”(一个季度一次)、“年报”(一年一次)。有的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次数即便没有减少,但其学术性明显消解,或忙于应付上级的行政检查和完成学校的行政任务,或演变成为婚丧之事“凑份子”的“工会小组”。
  为了让教研组有为、有位,许多受访者建言:
  一要让教研组回归学术本职。即使在“年级部管理”体制之下,也仍然要加强教务处对教研组的业务管理,让教研组从行政事务中挣脱出来,彰显教研组的自身特质。
  二要强化教研组的研究性。教研组活动是同学科教师学习、交流、讨论的业务活动。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定论,只有思维的撞碰。教师要养成教研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别人以及整个教研组在活动中的得失;要养成记录教研反思的习惯,避免教研灵感的火花稍纵即逝;还要养成教研组活动后“行为跟进”的习惯,把教育观念的更新落实到教学行为的改进之中。
  三要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市、县(区)教研室要定期评选“先进教研组”、“教研先进个人”,以激励先进、敦促先进。要不定期组织教研组活动的现场观摩,发挥城乡优秀教研组对乡镇薄弱教研组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市、县(区)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到农村学校给予教研组具体指导。
  一道需要添加色彩的风景
  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有部分教研组活动存在局限性。有11%的小学教研组活动仅限于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有16%的初中教研组活动不是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就是研磨试卷。而“选题、出题、讲题、做题”,则成为一些高中教研组活动的全部内容。
  教研组活动的单一化,主要源于一些学校片面应试的倾向和对教研组功能理解的偏颇。
  有受访者呼吁:
  首先,学校应转变换教研思路。教研组活动可以是“备、听、评”的研课磨课,也可以是主题研讨、教研沙龙、读书报告、学科论坛、专题讲座等。要把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把组内活动与邀请组外、校外专家指导结合起来。即使是研课磨课,也应采取多种方式:有同课异构、异课同构,有外出学习的教师回组上汇报课,有骨干教师和首席教师上示范课,也有观看名师特师的录像课,等等。
  其次,教师要重视理论学习。教研组活动既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课堂技术的操练,又要注意教育理论的提升和课程视界的拓展。据统计,仅有12%的教研组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和读书报告”活动。比较“听课”与“听讲座”,更倾向于从事前者的教师占69%,更倾向于从事后者的教师占31%。可见一线教师多数亲近实践操作,而疏离理论提升。在访谈中,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理论也许不能提供具体的操作技术和“拿来就用”的模式,但它却指明了路线与方向,阐明了行为的准则。缺乏理论指导的模仿,难免要走进“东施效颦”的误区,很难学到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实质,更难超越他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再其次,教研组要拓展活动空间。利用现代多样化的沟通方式,让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教研主管部门的人员均成为教研组的“编外人员”,增强教研的实效。
  一项需要探真求实的课题
  调查发现,有46%的农村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收效显著,有40%收效一般,有14%收效甚微。座谈中,受访者列举了教研组活动因敷衍应付而浪费时间的种种现象。大家认为,出现这些现象与“活动前准备不充分”、“活动过程组织不力”和“组员多少不当”有关。
  同时,数据显示,本地的农村中小学教研组中,有9%没有年度书面工作计划,有13%活动无固定时间,有11%主题不明确。
  针对上述问题,受访者建议:
  首先,学校要配备优秀的教研组长。教研组长的胜任情况直接关系到教研组的工作质量。要采取群众推荐与领导考察相结合的办法,挑选有能力且有热情的教师来担任。
  其次,教研组必须制订严格的活动计划。对一学期乃至一学年的活动要有整体的规划,对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中心发言人、主题等应作好预设。
  再其次,教研组内部要调控小组活动的人数。人数过多,不利于互动;人数过少,不利于思维碰撞。
  最后,学校应适时考核教研组绩效。学校可以研究评价教研组的指标细则,把教师在教研组中的表现纳入年度考评。学校领导干部要分工联系教研组,中层以上干部要分别参与教研组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教研室)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37:19 | 只看该作者
依托教育论坛,深化教研功能


小学英语学科开展第二阶段工作总结网络教研培训总结
                                                                 依托教育论坛,深化教研功能
     ---小学英语学科开展
第二阶段工作总结网络教研
在我区开展网络教研的实践中,小学英语学科一直是非常活跃的一个团队。上学期经过观念与技术的培训后,全区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都把博客建成了老师们沟通交流的园地与学科教育教学的资料库,供圈子里的老师共享。
在这一阶段,我们学科主要借助这一平台,就小学英语学科中的教育教学问题,教研员与教师们通过发帖、回帖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研讨活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小学外语版块已发布了16个关于教育教学的研讨主题,400多人次参与讨论交流,教育园区论坛已逐渐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
我们采用的教育教学主题研讨形式有:
(1)任务驱动式
任务驱动式研讨即在教研员的安排下,定期布置网络教研任务,英语教研员至少每2周发布一研讨主题,英语教师已习惯每周一到论坛上参与新的主题研讨,提出自己的有价值的建议和观点。
(2)问题式主题研讨
问题式主题研讨即教师或教研员根据教育教学中生成的问题随意发帖、研讨,倡导教研随时进行,教研无处不在,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教研员适时将深入课堂听课中的个体发现或和教师交流时提出的有教研实用价值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群体关注的问题,使自下而上形成的问题和自上而下形成的问题得到有机的整合,最终形成网络教研文化,有力地保障了新课程的实施。如“关于语法教学”和“What should we do with different levelstudents?”就是把在听课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研讨主题。
(3)专题式研讨
专题式主题研讨即以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关注的热点为教学研究的主题,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网上学习、研讨活动。如主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怎样加强写的训练”“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如何输入合适的语量”“如何通过英语教学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等。
(4)反思式研讨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教研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发布主题,与老师们一起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反思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课程理念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在和平一校开展教研活动后,把讨论延续到网上,发布了主题“各抒己见---和平一校听课感受”,教师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有64位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参与量是常规教研活动不可想象的。
(5)教师自主开展的研讨
教师自主的研讨主要是鼓励教师通过学科论坛版块拿出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同行一起讨论,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如郭峰教师发表的主题“高年段,课堂上如何处理听说与读写的比例?”,王智老师发表的主题“提高小学生听力的有效途径”,都得到很多教师的支持与回复,解决了问题,共享了资源。
通过多种形式的论坛主题研讨,“和平教育园区论坛”已成为教师们发表自己观点的广阔舞台,老师们在这里观察、反思、碰撞、交锋、分享,活力四射,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深深吸引着老师们。论坛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形成互动式的交流。教师们已习惯于把身边的问题与论坛朋友交流,更愿意帮助论坛上的朋友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英语学科将会继续努力,通过“和平教育园区论坛”这一平台,实现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网络教研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跨越时空,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体现民主平等,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网络教研充分发挥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少数人表演,多数人当看客听众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具有现实可能性。所以借助于网络开展的教研活动与传统教研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是对传统教研的有效补充。通过这一学期的网络教研实践,我自己的体会也较深刻,现就总结如下:

    一、穿越时空,使教研活动无限扩展。网络教研摆脱了地域限制,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角落的学校都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能够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教育论坛或者基于在线通讯工具的教研群体,大家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论坛发贴" QQ留言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网络教研达到了一种跨区域的共享、互补的功效,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因此,网络介入教研做到了传统教研想做又做不到的事。      二、多主体,使教研能够人人受益。传统的交流方式,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有少数几个人发言,点到即止,交互面小、意见难以充分表达。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网上教研的参与者都可以针对研讨的内容随时利用BBS畅所欲言,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交流密度高,交互面广。同时,网络的隐蔽性使大家没有了怕说错话让人见笑的拘泥,多了份畅所欲言和专注研讨的平和,少了正襟危坐的做作和冒犯他人的顾虑,多了份“不惧权威,更爱真理”的潇洒和率真。这更有利于引起参与人员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深刻思考,无论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有更大的收获,真正起到英语教学研讨的作用,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教研的人员都从中获益。
  三、延续研究,指导面广。传统的英语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就随之结束。而网络教研,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自主安排时间对各家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且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或者没有参加教研的英语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各家观点,参与研讨。由于网络已深入到各所学校,因此影响面比较大,指导的面也更加广泛。
        四、促人反思,催人上进。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极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通过教育博客、论坛等,教师可发表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与同行交流,也可拿出疑难问题让同行一起讨论,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在发贴、回贴的过程中好的贴子会吸引更多人读贴跟进,教师有了“受重视”感,便会自觉地产生发表的欲望,积极发表话题。而要发表话题,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使教师养成了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催人上进。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质疑和批评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促进了教研行为的变革,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
          五、论坛是教师成长的摇篮:习惯于把身边的问题与论坛朋友交流,更愿意帮助论坛上的朋友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教育论坛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且在大家的交流中,往往还会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总之,我校的网络教研在全体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定会迎来教研活动的满园春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29 , Processed in 0.0829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