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黎 明 之 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5 13:3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黎 明 之 思
《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

    冬日里的寒流刚过,春天的绚丽还需要耐心等候。
    此刻,晨光熹微,鸟儿已开始在枝头轻轻歌唱———
    又是一个万象更新的黎明。
    回眸2008我们行走的身影,几多忙碌,几多欣喜。
    始终坚信:卓越,只有卓越,才是我们应有的品质!
    为一个栏目、一篇文章废寝忘食,为一个专题、一个热点筹划良久,于我们已是平常事———
    您是否注意到,“文本细读”已经成了语文界流行的热词?它来自“本月话题”专栏;“课堂理答”正逐渐成为很多老师的口头语,它也来自“本月话题”专栏。
    您是否注意到,“开学第一课”让很多老师捧读良久?它来自“备课室”专栏。意味隽永的“第一课”,感动了无数乡村和城市的老师。
    您是否注意到,很多老师有疑难问题最想找“令怡老师”?“问讯处”栏目,被大家称为“教参的教参”……
    始终认为:引领教师成长,是永恒的追求,是不变的“刊魂”!
    我们始终走在服务教师成长的路上———
    六月,济南市济北小学,首届全国“文本细读”教学研讨会,掀起了“文本细读”的新浪潮。
    七月,浙江舟山市沈家门小学,全国第三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深度对话、现场点评,为学员打开了明亮的思想窗扉。
    十月,上海浦东,第二届全国新思路作文教学研讨会,一次作文教学的盛宴:想象作文课,主题作文课,素描作文课……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十一月,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全国第四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大会一票难求,经典诗文魅力再次征服全场。同月,全国第一届诗文朗诵大赛,老师们用美妙的声音唤醒了经典……
    始终坚持:把杂志打造成“四个中心”!
    杂志不仅仅是平面的媒体,它更应该成为具有巨大辐射力的思想信息库,为此,我们一直坚持把杂志打造成“四个中心”———
    教科研课题的开发中心:编辑部汇集一流专家学者,直接策划、参与教改,让《小学语文教师》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心:帮助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炼教学特色,展示教学艺术。一批批青年新秀从这里走向全国:戴建荣、管建刚、丁慈矿、常丽华、陈琴……
    学校文化的策划中心:我们帮助众多名校策划文化建设工程,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增强学校文化辐射力。
    语文教改成果的报道中心:及时发现、报道最新语文教改成果……
    “四个中心”的先进办刊理念让杂志影响力不断扩大,让我们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
    此刻,北方广袤的天空可能还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而南方辽阔的原野上已经有无数的花朵在悄然绽放。
    我们满怀喜悦,准备好行囊,在这黎明时分,走向新的一年。
                                                              (2009第一期卷首)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3:48:52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增刊(贾志敏教学艺术专辑)目录
卷首
“还是读得太少”                                                     贾志敏   1

讲述
杏坛回眸五十年                                                       贾志敏   4

印象
读贾志敏老师                                                          于永正11
大教师                                                                薛法根14
课如其人                                                              杨再隋18
与贾志敏老师面对面                                                    高幼敏19

随笔
我们怎样看课                                                          贾志敏21
全在不经意之中                                                        贾志敏23
“一辈子学做教师”                                                     贾志敏25

视点
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                                                    周一贯26
小学作文教学面面观                                                    贾志敏29
附:贾老师作文评改案例(三则)                                               32

课堂
繁华落尽见真淳
    ——《中彩那天》教学实录                                           贾志敏36
评析:一堂纯正的语文课                                                 钱正权39
海一样的心
    ——《我看见了大海》教学实录                                      贾志敏41
评析:语文课应该关注表达
    ——听贾志敏老师教《我看见了大海》有感                            朱  煜46
附课文:我看见了大海47
“鬼”里的大学问
    ——《“我不怕鬼”》教学实录                                       贾志敏49
评析:指向语言实践的阅读教学                                         王崧舟53
把诚信读到心里
    ——《卖鱼的人》教学实录                                          贾志敏55
评析:让母语滋润学生的生命发展                                        周一贯59
附课文:卖鱼的人                                                             60
读小说  写小说
    ———《微型小说三篇》教学实录                                     贾志敏61
评析:选材新颖  训练有方                                               钱  娟65

案例
感动
    ——贾志敏老师作文课赏析                                         吴  琳67
贾老师这样训练表达                                                   盛  春71
贾老师这样导入新课                                                 江中芦苇72
贾老师的教学幽默                                                      奚梅萍74

演讲
孩子们需要故事
    ——我读贾志敏《国旗下的演讲》                                     陈钟梁75
“丑小鸭”变成“小天鹅”                                                       76
四架飞机“失事”了                                                           76
厕所里的文明                                                                 77
有一所稀奇古怪的学校                                                         77
今天是端午节                                                                 78
“诗”是什么                                                                 78
21世纪之谜                                                                  79
周处除“三害”                                                               79
富人和贵人                                                                   80
“抢”垃圾                                                                   80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3:43:59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师》编辑朱文君和星辰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谈如何写稿、投稿
    何江燕:下面我们有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朱文君老师来跟我们谈一谈如何撰写教学文稿,以及在投稿、发表文章方面的诀窍,她作为一名“业内人士”,一定能给我们许多的指点。另外,朱老师当过语文老师,做过语文教研员,现在成了语文杂志的编辑,可以说她把从事语文工作的角色一一体验过来了,所以她来讲的话,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朱文君:考虑时间关系,我还是站着说吧,另外当惯了老师,不习惯坐,喜欢站(笑)。何江燕老师说我体验过多种角色,怕大家有误解,以为我总是喜新厌旧(笑),所以得解释两句。我是学教育理论的,在教育局里做了几年教育管理工作,然后就到了学校教书,先教自然,然后教语文,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找到了我的价值。在学校一呆就是十年,乐在其中,意犹未尽。98年因工作需要,我做了我所在的区的语文和自然两学科的教研员,这个教研员一做就又是五六年,尤其是对语文教学教研情有独钟。而今我又跨入了出版行业,成为一名杂志编辑,当然,置身的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没有变。在决定转行的时候,我一度很犹豫,在一次会议上,遇到我们武进区教育局的沈克强局长,一位博览群书、学养深厚、视野宏阔、见解独到的文化学者和教育专家,他鼓励我去迎接挑战,他说,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地带,不是行业内经过反复爬犁的熟地,而是行业与行业,领域与领域的交界地带。他的话我一直牢牢记着,在新的工作领域中践行着。
    说到生机,我想说,因为沈局长的缘故,我对武进充满向往。到了武进,我时时被洋溢出的勃勃生机感动着。今天一大早起来,阳光灿烂,我从住的地方出来,沿着宽阔的马路走一段,我看到路边林立着正在建设中的高楼,看到路边青翠欲滴的草木,开得正艳的杜鹃,空气中更充满了芬芳的草木生长的气息,我不禁感慨,武进是一片非常充满希望的土地。来到星辰实验学校,我没有想到星辰这么大,是我所见到的规模最大的学校。在这样浩如星空的学校,怎能不让人浮想连翩呢?怎么不让人从心底里溢出希望呢?及至走进教室,听到年轻的小周老师这样的一节课,沉浸其间,我再一次感受到那宁静中洋溢出的生机,一种充满力量的蓬勃的希望。我被这一切感动着,我一颗渐乎老去的心受到了激励,我想,我不用多说什么,见到大家,相视一笑,表达我的感激,足够了。
    但奉江燕老师之命,我得说说如何投稿,怎么投稿命中率高一些?说真的,我做编辑才两年,经验并不多,但是这两年下来,感触很多,这些感触里,更多的是依旧从一个老师的角度产生的。我于心里常常作着一个老师和一个编辑的激烈辩论。那我就把我零零散散粗浅的感受说一说,没有准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请大家原谅。
    我想把“投稿”两个字拆开来说。先来说怎么投。
    第一、给一份刊物投稿,之前一定要了解这个刊物的特点。
    不要盲目地投,哗一下子发出去,像天女散花那样,可不行。我常常看到我的邮箱里,有的老师给我投稿的同时,还有同时发向很多杂志,抄送栏里密密麻麻的地址,这样不好,编辑最忌一稿多投。每一种刊物都有鲜明的办刊特色,你的稿子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可用”。比如说《小学语文教师》这个刊物的特点就很鲜明,它特别关注基层一线老师的教学,注重呈现教师的实践智慧。刊物的广告这么说:哪里有小学语文教师,哪里就有《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发短小精悍的文章,发最贴近课改一线的文章,发信息含量大的文章,让老师们繁忙的工作之余,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我这可不是做广告(笑)。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这本刊物的用稿特点是非常强调实践性,操作性的文章。比如课堂实录、课例研究,案例反思,教材研读,再比如教学随笔,园丁故事等等。而有些刊物则不同,可能更关注理论研究,比如人教社的《课程、教材、教法》,那就是一本很强调教育前沿理论的刊物。老师首先了解了刊物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要了解栏目的特点。
    既然设了栏目,那么不同的栏目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就不同。栏目也是特点的。老师们可能也经常看各种各样的杂志,不知你们是否注意了,办得比较好的一些杂志,例如《读者》,它的每一个栏目从内容到篇幅,从版式到插图都有鲜明的特点,随手打开,熟悉它的读者立刻知道这是什么栏目。
    我做这本《小学语文教师》也尽量地保持不同栏目的不同风格。
    比如教学论坛,主要是发一些教学理论性的文章,体现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文章。钱老师是我们的老作者,他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专家,站在理论的高度,密切关注实践,以其融通理论与实践的视阈撰写了很多指导实践的理论文章,几乎每一篇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还有我们的“备课参考”栏目,今年,我把这个栏目名改了,叫做“备课室”。希望能更多地体现教师的备课过程,而不是仅仅提供资料性的参考。那么“备课室”里需要的文章如:教法尝试、教材解读、备课思考等等。最常见的文章,如教学设计,教材的重难点分析及教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篇幅太长,所以我们往往选择一些好的、有新意的片段设计。例如,今天小周老师上了这节课,导入很有特点,就可以把它写下来,题目可以是“谈谈《古诗两首》教学的导入,不用写很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两千字,就可以写得明明白白,放在备课室里最合适。这样的文章,给老师提供的是“半成品”似的“操作模块”,便于读者将其融入在自己的教学中,灵活运用。
    “案例反思”栏目,其实也是为老师直接提供教学实践信息的栏目,和备课室相比,它侧重于教学案例的呈现和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比如今天大家听了小周老师的课,有一些想法,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记录下课堂片段,然后写出自己的反思,我们的“案例反思”栏目的文章形式就是片段实录加上反思。
    我也会为大家精选一些名家的课堂实录,完整地全课呈现,供老师们学习,这就是“精品课堂”栏目。不仅仅是名师的课,我还注意发掘一些在课型上、内容上、设计理念上有创意,有突破的课。或许这样的课在目前的条件下还不太具操作性,但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不是有“概念车”吗?课堂是否也可以提出“概念课堂”这一说?加上少许点评,让老师们通过这个课例,受到启发,激起思考,语文教学,再往前,我们该怎么走。
    你看,这就是不同的栏目的不同特点。再说我们的“教学随笔”栏目,随笔和“备课室”里面的文章要求就不一样了。随笔更强调一种叙事风格的文章,文章不要长,就抓住一个事例去叙说,不见得是教学的,也可是语文教育方面的。也就是说,用叙事的方式和大家去叙谈,这就是教学随笔。老师们如果抓住了不同栏目的特点,你投稿就有的放矢了。写了一篇的文章,看看吻合哪个栏目的要求,投过去,正中编辑下怀,命中率当然大大提高。
    第三点,要了解编辑的流程。
    编辑期刊有一个流程。从收到稿件到选稿编稿,再到审读校勘、付印出刊,要经历好几道工序,要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跨度。你看,今天我下午赶回上海立刻要做的工作是把第六期已经三校的稿子最后验清后发到印刷厂出片。那么这第六期的稿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着手的呢?春节前后。那时开始策划、组织这期稿子。三月份编稿,四月份审稿、清样、三校。一期稿子编辑们要一个字,一个标点反反复复看上三四遍,尽可能地将错误率降到最低。四月底送到印刷厂出片付印,从印刷到邮局六月一日发到读者的手里,一个月时间,也不宽余。了解了这个过程,老师们投稿,特别是投备课类的文章,就要注意时间的提前量了,至少提前教学进度两个月,具体地说,比如这学期我上了一节很成功的课,课的设计很有新意,课后我把设计和实录整理出来,但现在投来的稿子,编辑肯定没法用,你是按正常的教学进度上的,刊物两个月之后登出来,已经事过境迁了。
    你说,没关系嘛,我先发给编辑,他放着下学年再用好了。那样当然也可以,但毕竟像食品放陈了,不那么新鲜了。怎么才能“保鲜”?我建议老师们写好一篇稿子,先“雪藏”一段时间,给自己进一步思考的过程。钱正权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的文章刊出来,经得起推敲,且历久弥新。同样,老师们现在上了的课,感觉不错,往往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问题了,这时候如果能改进一下,一定会比现在完美得多,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把当初写的稿子拿出来,臻于完善,自己满意了,编辑拿到手也会如获至宝。这是我说的时间问题,老师要把握这样一个流程,你的投稿命中率的“血”又上升了几格。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你要学会跟编辑交流。
    经常发表文章的作者,大都很善于跟编辑交流,他们在投稿前后,会给编辑打电话,交流沟通一下:朱老师,我有一个想法,我写了一篇稿子,您看看,给我提提意见,我过一段时间再给你打电话。但不能像前段时间我遇到的一位作者,他非常热切地想投稿,给我打来电话说:“老师,我昨天给您发了一篇文章,我2007年最大的心愿,也是唯一的心愿就是发这篇文章,您一定要给我发呀。”我一看他的稿子,不行,可怎么说呢?我只好给他打电话:“我想问问,你2007年还能有别的心愿吗?”(笑)
    不能用这种方式来交流。要相信编辑们是会非常重视老师们投来的每一篇稿子的。我和你们一样是老师,我完全可以体会到老师们投出这篇稿子的满心希望。所以我这里详细讲一下投稿方面的注意事项。普通的纸质信件投稿,只要注意一点,在稿子上写清联系方式:电话,单位、地址、邮编。
    电子投稿有这样几方面需要注意:
    一、一稿一投,切忌利用网络的便利一稿多投。同样的稿子,好几本刊物上都有不是件光荣的事,反而会引起编辑们的反感。
    二、稿件以附件形式发送,不要直接贴在“正文”上。下载起来麻烦不说,原文格式也无法显现。稿件里一定要写清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编。便于我们和你联系,便于稿件刊用之后给你邮寄稿费。
    三、邮件名称不要只有“投稿”两个字,最好直接写明文章标题,所投栏目。也就是把文章标题作为信件名称,写在地址下面的“标题”栏里。让编辑检索时一目了然。最后一点还请大家原谅,老师们投稿后,都非常希望能尽快得到回复,但我们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时间回复的。除非这个稿子需要修改,需要跟作者交流。如果不需要修改,一般会在稿子审定后通知你,或发用稿通知。这是投稿的基本常识,由于时间关系先简单跟大家说说,挂一漏万。其他有什么,会后再交流。
    接下来,我要说说“稿”,怎么写稿,什么样的稿才能入编辑们的“法眼”。
    我确实很想和老师交流这个问题。我们刊物每天的来稿量很大,但不需要怎么修改,拿来能用的不算太多。原因在哪里?我一直在想。原先当老师,或做教研员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感觉。走出来再看,看出点问题:咱们教育系统内部的论文喜欢求全、求大。喜欢追求宏大的题材,喜欢新名词,新概念。我们的文章通常是这样:一个宏大的标题,如《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这样的题目,恐怕不是你三五千字能说透的;或者一个不知所云的标题,如《文化生命的课堂》,听上去更像一本书的名字。
    文章什么样呢?必定有小标题一二三四五个,没有五个,至少也得凑齐三个。字数相等,句式相同。为此,少不了一番推敲,颇费些工夫。很多小标题放到哪篇文章用似乎都可以。框架搭好开始填内容,我之所以说“填内容”,就有“填空”的意思在里面。为了既定的框架填内容,甚至为了框架凑内容,而非为了内容结构文章。这样的文章看起来四平八稳,不鲜活、不灵动,毫无生气,好像都说了,其实什么都没说透,读起来味同嚼蜡。一些老师写例谈类的文章,有时候仅仅以一节课为例,也得弄出三、四个小标题,然后再把一个完整的课例一块一块地贴到这个标题下,再贴到那个标题下。课例变得支离破碎,好像都说了,好像都没说。原本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也被弄得面目模糊了。这样的文章,可读性差,编辑不喜欢。老师也最好不要写。即使教育部门论文评比需要,也尽量少写些,它会写坏自己的文风,耽误自己宝贵的生命时间。
    那么写什么?
    第一,用鲜活的事例说明问题。
    前面我说了,一些小标题往往是一些概念的表述。你提出这些概念,如果不用鲜活的事例来验证,那么这些概念什么也说明不了。鲜活的事例哪里来?从我们老师的实践中来,研究理论的专家也得向你讨教实践,你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实践中你每时每刻经历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具体事例,为什么不把这些记录下来呢?在这里,我想说一个让我深受启发的例子。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一位德国著名汉学家的讲座,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让世界瞩目,他是一位值得中国敬重的人。那天他的报告是关于中西方精神与身体关系的文化差异,标题很有意思,好像叫“中国人不散步吗?”报告开场半个多小时,他一直在讲述他和中国人交往中,发现中国人都不愿意无目的地走路(散步)的事例。先讲在中国的校园里遇到的学生如何,再讲他的中国朋友去德国如何,类似的例子一个接一个,先生操着不太流利的中文,不厌其烦地讲述一连串琐碎的细节,显得散乱而没有条理,全然没有通常所见的报告者无懈可击的推理和不断抛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观点。难道这是一位大学者的研究?散步不散步能说明什么?这些个别的例子又能说明什么?看看他庄重严肃,若有所思的神情,我真有些诧异。
    然而,一个个细节,甚至细节中的细节,不断地叠放,镜头开始聚焦,共性的东西逐渐显现出来,中国文化中对待身体与精神的态度,在“散步”这一生活细节里得到印证。此刻的我,不能不随着他的讲述思想开去,头脑里不是被告知,而是被质疑,被激活,被开辟出一片片新的空间留待充盈。散步与不散步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孰优孰劣,这位汉学家直到报告结束也没有作结论。随后的交流,在座的很多学者从历史、社会、文化、人类学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提出完全不同的理解。一些问题又引出了新的问题。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不同学科在这里交错,“散步”的价值显现出来。研究,就此开始。这段场景我终身难忘。
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研究,却鲜见这种针对细节的实质性研讨。更不用说我们空洞的,充斥着课程理论名词,甚至哲学名词,却鲜有说服力的语文教学论文,好像不这样,就无法显示我们学问的“高深”。
    学问在哪里?学问在细节中。哲学家叶秀山先生说:“没有细节,你的学问到底有多少就很难说,因为学问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有一些想法,提出一些概念名词。”事实就是如此,理论如果没有穿过这些细节,就无法真正抵达实践层面;而对理论的理解如果没有透过这些细节,就不可能是全面的,是纯粹的。历史学家陈春生先生提出历史研究要“回到历史现场”,他认为,真正深刻的有价值的研究作品,不是我们归纳出的所谓“特点”,不是主观臆想出的所谓“观点”,而是所能提交和呈现的个案,具体事件等等。
    听讲座回来,我写了篇随笔,名叫《散步与细节》,我说,研究文化的,能从“散步”这个寻常的生活细节着眼;研究历史的,力求“回到历史现场”去关注细小的具体事件,这应该给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一些启示的。教学也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恰恰是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细节里,蕴藏着丰富的具有共性的观念或行为特征,如果我们能聚焦细节,放大细节,就可能使教学研究摆脱在理念的圈子里打转的窘困,走向实质性的突破。平凡的细节被理论穿越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理论,只有穿越了一个个细节,才能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真正的研究就从眼下的细节开始。
    老师们,珍惜我们身边每一个细节,把你的细节用你的笔头表达出来,也许事例之后你没有说什么,但是,事例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点,文章首先要有鲜活的细节。
    第二,要实实在在地说理。
    一段时间,我们小语界兴起这样一种文风,文章中大量引用理论,堆砌概念新词的现象尤为严重。比如说,“言语是存在的家”“言语生命的精神欲求”之类,这些词语倒并非生造,而是一些哲学范畴的概念。我以为,不同范畴的概念拿到我们教育里面,不是不可以,而是一定要慎重,更不能滥用。当然,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教学问题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会需要哲学的介入,会走向哲学层面的思辨。但是,哲学范畴的东西拿到教育实践里面,拿到教学当中,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自己也没弄明白,还要拿出来唬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既然如此,倒不如我们就来实实在在地说说道理,用最通俗的话,最朴实的话说道理。这一点我们的钱老师,于永正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老师们可以去关注一下他们的文章。你们绝对找不到流行的新词汇和新概念,但是,他们说出来的道理却那么深刻,那么透彻。让我们看到了,读懂了语文最本真的东西。真正的大家的文章就是这样,读过朱光潜、丰子恺、季羡林、老舍文章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不是盛气凌人的说教,你要怎样,应该怎样,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朋友、长者在和你攀谈,商量,你看这样如何?是不是这个理儿?
    所以,不必去追求那些时髦的名词术语,我们用最朴实的话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我们以最朴实方式呈现自己最本真的东西。昨天听我们严晓东校长说,我们的学校正在倡导“自己的课堂,本真的课堂”,这是做到点子上的。进而再倡导“自己的文章,本真的文章”,教风、文风势必相得益彰。
    倡导开门见山的文风,是我要说的第四点。
    虽然我们是语文教师,但我们的学科刊物还是以庄重理性的叙事研究风格为主的。有的老师文笔很好,擅长抒情,写文章一吟三叹,柔肠百转。但我们需要的大部分稿子还是开门见山为好,干干净净的文字最说明问题。有的老师读了许多理论专著,写文章时喜欢引用,我以为,理论的东西不要照搬,要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多老师写文章,开头不说“《语文课程标准》云如何如何”,就没法说话。结尾的时候不说,“让我们一起在新课程的路上奋勇前进”,好像就没法收尾(笑)。而这样的文字在编辑看来,既不中用,又浪费宝贵的版面。肯定删掉——挤干水分。干干净净地说话,就像今天最后小周老师的说课:今天我上了一节课,我有几点新体会——直接开始说。开门见山、干干净净。这样的文字到了编辑那里,是赏心悦目的,是很“养人”的。
    投稿的事情就说这么多。有道是作文如做人。投稿也一样,透过稿子,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你这个人。我做过老师的,做过教研员,我不仅从一个编辑的角度看待一篇稿子,更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到你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情怀,看到你在课堂上的样子。读你的教学设计,教例反思,我仿佛身临其境你的课堂。当你讲述你的教学经历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你一颗真挚的心。穿越文章,我看你这个人,你就站在我面前。你真心地和大家交流,从你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真正发自内心希望跟大家交流的时候,我便能感受到你文章的温度,我能看文章背后一双热切的眼睛,一颗真挚的心。一定不能为了投稿而投稿,那样的文字再多再美再抒情,也挡不住文字背后一双冷冷的眼睛。老师们,让我看到你的心,看到一位老师捕捉到教学实践的智慧,急切和同行们分享,急切希望得到同行们帮助的热切的心。
    比投稿更重要的是养成动笔的习惯。武进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着很好的读书的氛围,老师们的学养深厚,有着浓郁的书卷气息。但是,书读进去,内化之后,还要转化出来。否则你只能是个书篓子,你所读的书只能作为你茶余饭后的谈资。转化出来,一个办法就是动笔。事实上,阅读就是思考,只有将阅读、思考的内容变成文字的时候,你真正才走进自己的内心,真正把书里作者的思考变成自己的思考,系统成熟的思考,而非零散的思想的碎片,进而落实到实践行为中去,获得再创造的快乐。昨晚临睡前我看的一本书名叫《幻想之眼》,作者张文质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名教师,他教学,践行着他的生命教育理念,也时常参加一些活动,作作讲演。但他更会静下来阅读、反思、写作。他说,如果一个人不时时反思的话,那么,他的灵魂是粗糙而躁动的,他的一生是飘零而混乱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有一句话说得更好:我们要时常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老师们,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动笔的习惯,把看到的、想到的、做到的及时地记下来,你可能更多地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守住自己的灵魂,在丰厚的思想积淀中,体会一份来自灵魂的充满希望的沉静与安详。
    第三,养成动笔的习惯很重要,和编辑交朋友也很重要,尤其是和我这样的编辑交朋友(笑)。这么说,是觉得在跟星辰几位老师交谈时,我们共同捕捉教学中的智慧。比如,金磊老师对语文课上的一些所谓“非语文”问题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他就跟我聊聊。我就说,金磊,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就把这点写下来,咱们在刊物上做个茶座。这个茶座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和何江燕老师聊,她说,朱老师,我觉得“文本研读”很有意思,我也写了几篇“教材研读”的文章,不知道这样读可不可以。我听她一说,觉得何老师研读教材的角度很新,于是很快刊出了她的研读。周艳霞老师在一次闲谈中,和我谈到了最近一次教研活动的“同课异构”,我觉得这样一种教学比较,更能体现备课研究的过程,内容的可信度和形式的操作性都能给更多的语文备课以启发。于是我立即约周老师写出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刊用了这篇文章。大家一起聊一聊,一起共同揣摩,这样你的文章可能写起来更有目的性,也能较快地在刊物上刊出。同时,也能通过和编辑的交流,你了解到现在整个学科界在关注什么,刊物正才策划哪方面的稿子等等,如果这方面我正好有所思考,和编辑交流一下,按照要求写一写。这绝对没有开后门的意思(笑),写得不好照样不用。不过,如果星辰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要向我投稿,我看见稿件上写着星辰学校某某向朱老师投稿,我感情的天平是会向这边倾斜的(笑)。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我更希望《小学语文教师》这本刊物能成为一个平台,为星辰实验学校做一点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有这么一所学校,有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团队,有这么多洋溢活力的老师。我想,一方面,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做学问,另一方面,为了我们的成长,我们更需要放开自己。你想成长吗,首先你要向大家敞开自己。开放的心态是获得成长的前提。就像我今天,不管我说的观点对也好,错也好,我站在大家面前了,我向大家敞开自己了。我真诚地和大家交流,激起思想的火花,而我便在这样的火花中得到淬炼。我也希望星辰学校的老师向我,向更多的同行敞开你们自己。谢谢大家!
   何江燕:朱老师讲话真的非常实在,但是又很受用。她是在教我们怎样投稿,但又不仅仅在说投稿,她还在说语文,在说文学,在说人学。我觉得投稿是一门学问,我们的教学更是一门学问。两位专家的讲话里面有大学问,学问、学问要边学边问。但是遗憾的是,今天的时间不允许了,好在两位专家的讲话我们安排了现场记录,一字不漏。我们可以在这次活动以后去好好咀嚼,慢慢消化,否则会消化不良的。因为时间关系,千言万语我们只能化作最热烈的掌声,向两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了。好在我们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好的开端,这次活动虽然划上了一个句号,但我希望它是一个逗号,后面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欢迎他们再次走进我们校园,走进我们的课堂;更希望它是一个顿号,隔的时间再短一些,来的频率再高一些。相信两位专家肯定会欣然应允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3:37:47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管理章程
一、成立宗旨
1、《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自费订阅率最高的品牌学科杂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全国各地的名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整合杂志和名师两个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培养青年新秀,我们决定成立“《小学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
2 “《小学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新人、提供指导、扶持成长。
3、在开展活动、提携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也不断扩大杂志和名师的影响。
二、工作职责
1、名师工作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室计划”,按照计划正常开展工作。
2、帮助学员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3、组织学员开展富有实效的小课题研究并给予切实的指导。
4、指导学员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向本刊推荐学员佳作。
5、组织学员参加本刊的有关学术活动。
6、及时把名师工作室开展过程中的思路、经验、成果等汇报给编辑部。
三、组织管理
1、名师工作室以“《小学语文教师》XXX名师工作室”命名(XXX为导师名字),编辑部根据加盟的先后次序统一编号;导师自主在当地或全国招收学员,组建自己的名师工作室,由编辑部统一授牌。
2、编辑部成立了“《小学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办公室”,负责名师工作室的日常联络、管理工作,邀请有关专家审查、指导培训计划、培训活动等。
3、编辑部定期编辑出版《名师工作室》旬刊,交流各地名师工作室取得的经验、成果。
4、编辑部在新浪网站建立了博客圈“名师工作室联盟”http://q.blog.sina.com.cn/msgzslm),欢迎各名师工作室在新浪建立博客,加入“名师工作室联盟”,在网上开展研讨、学习等活动。
5、编辑部定期召开“《小学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大会,定期举办“名师工作室师徒教学艺术展示或大赛”,为青年老师的成长搭建舞台。
6、名师工作室教改探索及事迹突出者,《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将予以宣传报道。
7、编辑部定期评选名师工作室优秀导师和优秀学员,颁发证书。
8、名师工作室如流于形式,或因管理不当造成不良影响的,编辑部将取消该“《小学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
9、加盟“《小学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不收取任何费用,各地的名师工作室也绝不能借此牟利,一旦发现工作室有收费行为,编辑部将予以通报并取消合作。
未尽事宜由《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负责解释。

《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3:34:31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师》引领小学语文教师

                                     周一贯
     我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师》最早的读者之一了。
     1978年,我就读到了《小学语文教师》(那时叫《语文学习·小学版》)。在教育杂志少得可怜的岁月里,《小学语文教师》自然成了我的最爱,便长年订阅迄今。
     30年在历史的时空中,也许只是弹指之间,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追随一本刊物的历程,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生命成长的长长身影和跫跫足音,片片思羽和瓣瓣心居……
曾经有一种想念叫“企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读者,当时,我又多么企盼能成为她的作者。
     尽管从1981年开始我已陆续在全国多家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文章,而且风头颇劲,但两次投寄《小学语文教师》,却都没有被录用。这使我很懊丧。说实话,一方面我有对刊物是否门槛太高的埋怨,另一方面也有觉得自己火候未到的隐痛。两次挫折,我几乎断了再投稿《小学语文教师》的念想。好在其他刊物对我已比较熟悉,约稿不断,也就没有再为《小学语文教师》投稿了。
     1996年,转机来了。当时《小学语文教师》要编特级教师王燕骅的专题,王老师便托我为她写篇文章。我欣然应命,草就《“有境界便自成高格”———王燕骅的言语教学艺术》寄去,竟得到编辑部的好评,并让王老师转告希望我多为《小学语文教师》撰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约略算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的大小文章迄今已有36篇之多,不仅是地道的“老读者”,也算是地道的“老作者”了。
曾经有一种深情叫“守望”
     能高频率地在《小学语文教师》上亮出文章可不是一件易事。关键在于你是否对全国小语教改态势有全局性的把握,前瞻化的审视和前卫式的表达。迄今我在全国教育报刊发表的一千多篇教学研究文章中,自认为较有创新意义和前沿价值的不少撰述,首先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上问世的。如发于1999年第3期的《破译黑箱:“课堂实录”研究和优课创作》,体现了把研究走势开始指向教学实践智慧的叙事探讨,这对于盛行于本世纪初的案例写作、叙事研究无疑具有前卫意蕴。2000年第1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硬设计”和“软设计”》,率先提出了“软设计”的概念,比较深刻地反思了传统预设的繁琐和僵化,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负面影响。2001年第78合刊的《“超文本”理念和大阅读策略》一文,较早地感悟于应当“用教材教”,而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呆板式地去“教教材”……
     这些文稿的创生,无疑得益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引领。当时的执行主编谈鸿声,便是我最好的朋友,常常与我切磋刊物的编辑思路,组稿的重点专题。应当说,这些文稿的孕育是和他对我的影响不可分割的。
     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一本好的期刊又何尝不是一盏尘世明灯,它不仅可以照亮人们的心灵,而且可以引领人们前行的路程。《小学语文教师》给我带来的正是心灵的开启和精神的奋飞。
曾经有一种理由叫“感动”
     到上世纪末,我在各家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已近百本,但遗憾的是没有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过书。上海教育出版社在国内外是享有盛誉的,我当然也想在这里有我的著作问世。
     2001年,机会终于来了,谈鸿声主编邀请我为“名师精品设计”专栏组稿,并撰写“点评”。于是,从第9期开始连发,直至2003年末,共刊发了42位著名特级教师的100篇经典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编辑部又要我主编,结集为《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33万字)一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杨文华老师任责任编辑。正是在《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扶掖下,梦想之光照进现实,我终于有了第一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
     2002年第9期上,《小学语文教师》还把我这个一辈子在农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普通教师,列入了“走近名师”专栏,发表了我的以《开发生命》为题的专栏文章和王崧舟同志撰写的《试论周一贯先生的学术创新品格》和鲍国潮同志撰写的《细微之处见精神———记周一贯先生琐事》,这无疑是我的殊荣!世事如烟过白驹,坐看夕阳如画图。对于当时已退休的我,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与鞭策,又怎能不让我一直铭感五内。
曾经有一种行走叫“奋进”
     在我退休不久,谈鸿声同志也面临退休。记得有一次他告诉我,准备引进《山东教育》副主编李振村来主持《小学语文教师》。我大喜过望,不禁为上海人“海派”的气度胸怀和李振村勇闯天下的奋进姿态所感动。我与李振村同志虽未谋面,但文交已久。可以说《山东教育》是我教学写作的起步之地,李振村是《山东教育》的当家编辑,写得一手好文章,《山东教育》年年给我赠刊,其中我最爱读的便是李振村写的一些有关山东教育改革的特写,其文势纵横捭阖,而文脉又开合有度,令我赞叹不绝。这次他来《小学语文教师》必然会使刊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果然,2008年《小学语文教师》改版成功,以全新的姿态与全国小学语文教师见面了。
     其实,我一直是改版的拥护者。早在本世纪初我就建议谈鸿声同志改版,他也早有此意,但不知什么原因,可能因为有些同志对32开本的传统版式情有独钟而不忍割爱,改版一直未能进行。当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精短、实用,在小语界确是有口皆碑,这大概与32的小开本也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应当说,这并非就是本质的联系,非小开本的杂志一样可以精短、实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看到,今天小学语文教师的队伍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年轻了,学历提升了,视界开阔了,思想丰富了。他们已不满足于只看简略的“教学设计”,作模仿搬用,只浏览“豆腐干”式的短文,他们也喜欢读长篇论文,去从中感受哲理的撞击和诗韵的流动。他们更希望与刊物的交流是全方位的,既有动情的文字可读,也有悦目的图象、照片可看,还有美轮美奂的版式可赏。事实已经证明,这些方面在改版之后是可以更有作为的。就我和周围的老师交谈所知,改版后的杂志受到了热烈欢迎!
     作为国内同类杂志中创办时间最早、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自费订阅率最高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就这样始终行走在教改前沿,“奋进”正是她一贯的生命特征和精神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39 , Processed in 0.1025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