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时尺牍文化浅谈【作者供稿、本站首发、谢绝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6 19:1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旧时尺牍文化浅谈

·姚老庚

汉书》记载广武君(李左车)谓韩信曰:“奉咫尺之书以使燕。”颜师古注道:“八寸日咫,咫尺者,言其简牍式长咫,或长尺。”汉初,尚未有纸,所以每削木简作为书信。击制书简的长短,约一尺光景,所以尺书和尺牍就是汉代“咫尺之书”的遗语。 广义的尺牍,作为古时文体之一种,可谓异常的繁荣。按应用材料的不同,有简、牒、策、札之别;依照通信对象的尊卑亲疏,有笺、启、表、移、教之分。
尺牍,本是古人书写的工具。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的事情,“视版”是祭祀时书祝文的木版。由此可证,晋代仍然具有汉时尺牍的遗制。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在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有称为“简”、 “笺”、 “牍”、 “札”、 “素”的。“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古代因为没有纸,这些东西都是写信的材料。写信所用的木板和白绢长度通常都在一尺上下,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因此成为信件的统代称。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李贤注:“《说文》云:‘牍,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汉书·陈遵传》:“遵略涉传记,瞻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犊,主皆藏去以为荣”。虽然,尺牍这一历史形成的用语,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再使用,代之而起的是电传、伊妹儿,其方便快捷,已不可同日而语,任凭关山万里,顷刻而至,还有谁再回味那乐府诗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经年尺鲤家书到隔年雁云高,问汉家尺帛,几时飞到的期盼之情?不然,作为通讯工具,它已近消逝,但在尺牍中自由挥洒的性灵,进退揖让的礼貌用语,言简意赅、质朴精练的文风,是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遗产。
说它是文学,并不尽然,充其量这是私人信件,不是文学创作,没有虚构的故事,无需杜撰情节。信札,书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祢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首先给观者清风拂面的感受。那是因为其清新古雅,旷达随和,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修养。再细读尺牍内容,一种犹如古代诗人悲天悯人的愁绪悠然升腾。不论是家书或社交往来,件件都有明确的目的,或是铺陈情事,或是嘘寒问暖,或是酬应唱和,或是禀报上级、告慰部下,凡属人际交往中的叙旧、论事、铭谢、庆贺、吊慰、荐聘、馈赠、借贷等无不在尺牍之中明白表述,所以它是应用性的文体。因为应用,需要给对方以明白晓畅的意思,由此发展出一种通俗易懂的古代散文,它没有先秦古文的艰深古奥,却有古代文体的古朴典雅,正如古代文艺理论名著《文心雕龙》所说:“情深不诡,风情不杂,事信不诞,义直不回,体约不芜,文丽不淫。其行文叙情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别创一番天地。它既受制于受书人地位的高下尊卑,也体现着致书者的道德和学艺。乃“秀才人情半张纸”也。
说它不是文学,又胜似文学。因为这不仅是私人的信件,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真情告白,有很大的隐私性和随意性,纵笔运墨,少有顾忌,比其官场文章,八股时文,更能敞开胸怀,直抒心灵,直截了当。因此留下许多声情并茂的名篇佳作,为后人传诵不绝。文辞华丽,文思流畅。《南史蔡景历传》:“景历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牍,工草隶。”《资治通鉴.汉灵帝熹平六年》:“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鸿都门下,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如今,当我们读到古人表现依依惜别的词句:“从此暮云春树,乌丝写怀旧之篇;惟期高山流水,红豆寄相思之什”。别时杨柳依依,倏届雨雪霏霏。日月于征,良朋悠邈。”“鸡声店月,人迹桥霜,客路严寒,千万珍重。感受久别知音的思念:“离别年余,思如山积,春树暮云,不足绘我离情。”“数载神交,音敬常伸,而芝光末接,一朝捧袂,欣喜之至。以及那浪迹他乡的游子思乡报国的夙愿:“挹千岩之竞秀,啸万壑之争流,极吾人之逸志,适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故乡虽远胡不归,他邦不可久处,时矫首而兴悲,知盛游之难再,悟逝景之莫追,幸回车之未晚。”“返他乡之旧侣,为故里之素交,其愿非奢,其言或可践。尺牍,基本用熟典,若信中用了生僻典故,没人看得懂,书信传达信息的意义就丧失了。用典妙处在于将熟典排列组合,表达新的意思。寥寥数语,清丽婉约,殷殷情意,溢于言表。从这里可以理解为什么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纵论天下大势,沉思独往,折服天下枭雄。李陵的《答苏武书》委婉悱恻地道出他进退两难,忍垢蒙耻的无奈,赢得多少人扼腕叹息!李密的《陈情表》娓娓叙述孤寡相依为命的艰难,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这些都收列入《古文观止》,成为不朽的名篇。
尺牍中古人的运思在新时代仍然有夺目的光彩,试看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烈士林觉民给他爱妻的绝笔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使汝之不欲吾死也,故忍悲为汝言之。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短短数行,情文俱至,蕴积这样刻骨铭心的爱恋,犹如烈火喷薄而出,使人震撼不已。多少尺牍留下这样的真情、行踪和言事,所以尺牍又是宝贵的历史文献,经过今人整理出版的《王阳明先生尺牍》、《王艮尺牍》以及鲁迅的《两地书》和《傅雷家书》等,都为我们研究这些文化名人的思想轨迹,留下了真切的第一手史料。尺牍二字,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显然有些陌生,但这一传统文体的发展形成,却凝聚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
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炼,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自然是更真实更天然的了。任何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来承载,有形式就有规范。尺牍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人际交往中的应对、交流、传情和礼貌,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一定的文书专用术语,主要表现在人际之间的亲疏远近,办事的轻重缓急,都要有相应的修辞,尤其是公文更有严整的要求,使言者,陈得失,无烦文。简明得当。家书、情书、友人书各有一定的敬语,如对上级、同事、平辈、同窗、亲友的不同称谓;信件开头和结尾的措词;请安问候的礼貌,都有相应的程式。在书信往来中的思慕、忆别、疏候、瞻仰、祷祝、牵挂等语词,分别不同对象要用得其所;在问候中叩请、敬请、顺请、并请、恭请、再请,按不同的关系选择尤要精当。
尺牍是古代士大夫文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它综合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交礼仪,又凝结着书写者个人的审美创造。尺牍与礼制礼俗结合,是谓之书仪,书仪最终通过书写和作品书迹表现出来,是谓之书法形制。如果说尺牍中的文言文不便于现代大众话语的话,但尺牍所形成的这一套书面交往的格局,却在当今的书信和公文中屡见不鲜,且已成为人们在书面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所以这是当今文化人和白领必要的文化修养。这一切都是尺牍所应具有的丰富内涵,所以尺牍的价值并不止于私人信件,它巳形成一种礼仪文化,一种人际交往的文化,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它的遗风馀韵永远在案头飘香。现在交际中,少有人再对写信一事如此上心了,到处都是错别字连篇的短信,转发了无数遍的祝福,连称呼署名都不全的电子邮件,实在让人怀念那些逝去的笔墨淋漓,但愿这并不是笔者一厢情愿、毫无意义的怀古幽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40 , Processed in 0.07549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