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799|回复: 7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区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全程实录===欢迎监督、指导、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0 15:5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孝南教研[2011]048号

—————————————————————————————————————————————————————————————————
关于举行《孝南区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的

         


各学区、各区直小学:

    教师自身读写经验的积累,对于完成小语教学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室先后策划组织了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有力地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大面积提高,这项赛事,已成为我室具有“教研创新”意义的品牌活动。

    现将《孝南区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相关要求通知如下,请各单位按本《通知》作好参赛组织工作:

一、比赛时间:2011年月12月16日(周五)全天

二、比赛地点:广场学区文化路小学阶梯教室

三、会务费:50元/每位

四、参赛具体要求:

  1、赛手务必于12月16日上午8:30前到达赛场报到,领取赛卷。

  2、赛题当场公布,参赛文当场完成。

  评委会按1:1比例评定一、二等奖,于12月18日在《教师之友网》公布评审结果。

五、各单位参赛名额分配:
  区实验小学:5人
  区三里棚学校:5人
  区二小:3人
  书院学区:6人
  车站学区:6人
  新华学区:6人
  广场学区:6人
  朋兴学区:8人
  新铺学区:7人
  西河学区:6人
  杨店学区:10人
  肖港学区:10人
  陡岗学区:10人
  卧龙学区:8人
  毛陈学区:8人
  祝站学区:8人
  三汊学区:8人
  朱湖学区:5人
  东山头学区:2人


六、其它事宜:

  1、请各单位严格按参赛名额数分解到校,落实到人,确保本次比赛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保证比赛质量,各单位不得自行突破参赛名额。建议优先选派前五届未参赛的教师或未获一等奖的教师。

  2
、为将本次比赛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各单位,本《通知》同时发布于公益服务网站《教师之友网》“教研信息”子栏。请各学区教研员、各区直小学教导主任在12月14日前在此《通知》后以实名跟帖形式报送参赛选手名单。

  3
、赛后次日(12月17日),我室将邀请四位学区教研员、两位区直小学业务领导和两位前五届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代表共八位同志组成评委会,在文化路小学进行集体评审,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公平。


  4、本次比赛部分获奖作品将在赛后陆续上传于《教师之友网》“原创教研论文展评”子栏。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2011年12月8日

79#
发表于 2020-9-7 10:51:01 | 只看该作者
78#
发表于 2020-8-9 23:55:5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举行《孝南区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的通知

各学区、各区直小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94251001011yqr.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94251001011yqr.html

     教师自身读写经验的积累,对于完成小语教学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室先后策划组织了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有力地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大面积提高,这项赛事,已成为我室具有“教研创新”意义的品牌活动。

    现将《孝南区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相关要求通知如下,请各单位按本《通知》作好参赛组织工作:

一、比赛时间:2011年月 12月16日(周五)全天

二、比赛地点:广场学区文化路小学阶梯教室

三、会务费:50元/每位

四、参赛具体要求:

  1、赛手务必于12月16日上午8:30前到达赛场报到,领取赛卷。

  2、赛题当场公布,参赛文当场完成。

  评委会按1:1比例评定一、二等奖,于12月18日在《教师之友网》公布评审结果。

五、各单位参赛名额分配:
  区实验小学:5人
  区三里棚学校:5人
  区二小:3人
  书院学区:6人
  车站学区:6人
  新华学区:6人
  广场学区:6人
  朋兴学区:8人
  新铺学区:7人
  西河学区:6人
  杨店学区:10人
  肖港学区:10人
  陡岗学区:10人
  卧龙学区:8人
  毛陈学区:8人
  祝站学区:8人
  三汊学区:8人
  朱湖学区:5人
  东山头学区:2人

六、其它事宜:

  1、请各单位严格按参赛名额数分解到校,落实到人,确保本次比赛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保证比赛质量,各单位不得自行突破参赛名额。建议优先选派前五届未参赛的教师或未获一等奖的教师。

  2、为将本次比赛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各单位,本《通知》同时发布于公益服务网站《教师之友网》“教研信息”子栏。请各学区教研员、各区直小学教导主任在12月14日前在此《通知》后以实名跟帖形式报送参赛选手名单。

  3、赛后次日(12月17日),我室将邀请四位学区教研员、两位区直小学业务领导和两位前五届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代表共八位同志组成评委会,在文化路小学进行集体评审,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公平。

  4、本次比赛部分获奖作品将在赛后陆续上传于《教师之友网》“原创教研论文展评”子栏。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2011年12月8日

《孝南区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大赛》文题供选

制题:管季超(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一、叙述类:
1、《家访记》
◎提示:希望用最真实的文字叙述一次家访的经历。注意!是“最真实”!真的事情、真的感受和真诚的文字。

2、《尴尬的家访》
◎提示:“家访”工作本是教师日常工作极为自然的一部分。家访工作也是教育界的优良传统。通过家访,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结成更紧密的合作共同体,很有必要!
但时代发生了变化,据《楚天都市报》某记者报道:武汉市的一些教师同行在大规模“统一行动”的“访万家”活动中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尴尬。
你在家访中遇到过尴尬吗?
如果有,不妨一写!

3、《家访归来话感受》
◎提示:校内的同事们家访回来,也许会在一起谈起家访的感受。你们都谈了些什么呢?大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可否请你采用叙述方式“还原再现”同事交谈的情形。

4、《身边的师者之范——记同事×××二三事》
◎提示:师者之范,何必天边觅。在我们的身边,或许就有敬业爱岗尽忠职守的榜样。

5、《我挺佩服他(她)的!》
◎提示:此题与上文其实是同一个。
不过,我希望第4题写得“正式”一些,类似于报纸上发表的“人物通讯”,这一个题目则尽可写得“感性”些,个性化一些。

6、《我们学校的“吉尼斯”记录》
◎提示:“吉尼斯”记录,也就是“××之最”的记录。
但假如你只简单地列几条,那就不太像一篇文章哦!假如你不善于观察和想像,怕也是写不长,写不出趣味来。
莫急!时间充裕。想好了再下笔。

7、《班级人物素描》
◎提示:如果能通过你生动的叙述,让你班上的若干个孩子跃然于纸上。那,就太棒了!

8、《师范室友×××轶事》
◎提示:这个题目大概可以有多种写法:只再现“当年”的故事,当然切题!既“再现”当年故事、少男少女的情怀,也写写室友师范毕业之后你知道的故事,我想可能更丰满,也可以让读者从中感受社会的变迁、人生的沧桑。

9、《家史大纲》
◎提示:假如你比较清楚你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和父系直系亲属的大致经历,你就可以开始写一个《家史大纲》了。
今天的写作,只有半天时间,要展开来详细写家史,时间肯定不够。假如真的只是简单的一个“纲”,那你的文章就获不了高奖!
可以这么办:列一个比较详细一点儿的“大纲”,然后用叙事的笔法详写其中一节。在“大纲”上,用五角星标注对应的详写部分,就可以了!

10、《在参加中考的日子里》
◎提示:要写你参加中考的事儿!这在时间上可能比较远哦。你还记得当年的事情和当时的感受吗?假如记忆犹新,那就不妨一写。

11、《在迎检的日子里》
◎提示:采用到校检查的方式检验工作推进的成效,评估学校在某一方面的工作成绩,这是教管工作的必要方式,有效手段。
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类检查,近年日见其多。校长们一般都会很慎重地对待这样的检查,一线教师也常常会为迎接“检查”配合做一些工作。
《在迎检的日子里》,是怎样的情形呢?期待在你笔下再现!

12、创作一篇故事。
◎提示:这篇童话故事中必须嵌入“董永”、“七仙女”、“孝感人民广场”、“麻糖”、“米酒”、“神舟九号”、“奥巴马”、“普京”这八个元素中的任意四个。写成什么体裁的故事都行,任意主题都行。
我们希望看到写得字数多的,想像奇特又具有“艺术的合理性”的有趣故事。

13、也许,你曾到过某地旅游,名山大川或异地的城市,当时有许多感受一直没时间写下来。今天参赛,有整整半天的时间供你来从容写作。
◎提示:体裁:游记。文题:自拟。字数:不限,兴尽则止。

14、《我的一节“代表课”》
◎提示:作家的所有作品中,会有一部或几部是“代表作”;画家一生之中会创作大量的作品,其中一部分特别精彩的,是其“代表作”;歌唱家常常也有几首歌唱得特别好,流传广泛,成为“拿手”的“代表作”。
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我们每天都要上课。
有哪一节课,最能体现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艺术,最能体现你的个人教学风格呢?请你把这一节课用“文字录像”的方式再现出来,让同行们来品鉴品鉴。
“代表课”这个概念,是我未曾谋面的朋友深圳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先生提出来的。管季超认为这个概念对于青年教师树立课堂教学的“精品意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少堂先生也是“语文味”这个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二、说明类:
1、《持家小窍门××则》
◎提示:请你写写居家生活的若干心得。说明式的,要言不繁。

2、《怎样装修新居》
◎提示:说明文式的,条理很重要,突出重点很重要。

3、《我们的学校》
◎提示:别一不小心写成了记叙体。应该是类似于初中那篇课文《人民大会堂》。说明式的,当然也可以比较生动,有细节。

4、《怎样办好班级黑板报》
◎提示:设定这篇说明文的读者对象是你所在班担负黑板报编辑工作的几名学生,你的这篇文章也可以刊登在校刊上,乃至于可以向《中国教育报》投稿。

三、议论(评论类):
1、约请两位参赛的女教师评赏孝感本土两位青年女作家周芳和范小雅的作品。

2、管老师提供全国小语会会报《语文报·书法版》20份,约请3位赛手先阅报,经过商讨后,共同列出文章大纲,然后分工撰写成一篇完整的评报文稿。

3、管老师提供珠海出版社新出的一本介绍某教学特级教师教育生涯的专著,约请一位赛手先作浏览,然后自拟文题,写一篇书评(字数:600字左右即可,长一点儿当然也许更好些)

4、假如你平时上网较多,《槐荫学苑》和《教师之友网》都曾浏览过,那就请你写一篇网站评论文章,评析两个网站(栏目)各自的特点,放入你的真实感受。

5、《假如我是校长》
◎提示:假如你是校长,将会有怎样的治校理念呢?有哪些治校的方略呢?会在哪些方面承继学校的光荣传统,又在哪些地方守正创新呢?
很期待你以“校长”的角色发表高见。

6、《孝南教育事业发展的困难与问题、机遇与挑战》
◎提示:作为普通教师,日常工作大多是琐细的、平淡的,我们不大可能参与到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但,我们可以、也应该以教育界“主人翁”的态度思考一下宏观问题,献智献策,让我们的教育决策更为科学、教管工作更加人性化、教育的整体效益发挥得更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94251001011yqr.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94251001011yqr.html


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01:43:26 | 只看该作者
















76#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8:13:06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师写散文重要还是写论文重要?
朱华贤
读了王栋生老师的《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人民教育》2008年第5期)我忽然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师是写散文重要还是写论文重要?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儿愚蠢。聪明的人肯定会回答:都重要。但我还是要提出来,而且还想作更加愚蠢的回答:写散文之类重要。之所以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源于下面这个事实:
一个教了七、八年初中语文的年轻教师,文学之梦始终不灭。他课余练笔不辍,在本地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散文随笔后,校长就找他谈话了,大意是:你不要把精力花在文学创作上了,要写,就写教研论文。这才是正道,一则,以后评职称、得荣誉,都可以用;二则,学校考核时也可以加分。而散文什么的,写得再多也没有用,不能作为教学能力和实绩的依据。校长自然是善意的提醒,因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和规章制度中都明明白白地这样写着,没有一个教育文件说语文教师发表的散文随笔之类可以作为评定职称的依据。
但是,这位教师想不通:语文教师会写散文怎么不能作为能力的依据,而且一点也没有用?甚至还会给人不务正业的影响。他去问其他学校的同事,得到的答复竟是惊人的一致。
会写散文能算什么?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许多校长的眼里是这样的,许多教师的眼里也是这样的。正是这种共识,致使一些本来对文学和写作感兴趣的语文教师渐渐地不感兴趣了,致使一会本来就对文学和写作不感兴趣的教师可以毫不掩饰甚至不以为耻地说“我不爱文学”或“我对写作不感兴趣”,致使一些本来有意在与学生共同进行写作实践的语文教师再也不想下水实践了。放眼当下的中小学语文界,还有多少教师痴迷于文学?寥若晨星!还有几个教师还在孤灯下孜孜不倦地笔耕?凤毛麟角!文学的阅读与创作,离语文教师正越来越遥远!
语文是什么?不管是语言文字说,还是语言文学说,写作都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我常常这样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文学不爱写作的人,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写作?怎么能教好学生的作文?想想五四时期,哪一个语文教师不会舞文弄墨?许多语文教师就是边教书教写作,许多语文教师就是著名作家,像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可是如今,有几个语文教师平时在写作。不,应该说还是有一部分教师经常在写的,但他们写的都是教研论文或课题报告,虽然往往是洋洋万言,而且有的还高深莫测的样子,但与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基本无关,与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的关系也似乎不甚密切。在平时与教师们的广泛接触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主要出在教师自身写作能力的严重弱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选材的敏感性。教师出了题目,要学生打开思路,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可问问教师自己呢,他自己能选择到新颖的材料不?恐怕一个也没有。学生写作的最大障碍,就是没有材料,因此,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材料,这是写作指导的关键。可是,如果教师自身平时不写,缺乏对写作材料的敏锐性,怎么可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呢?选材能力,来源于平时的写作实践。经常写作的人,会觉得材料越写越多,好像永远也写不完,而平时不写的人,就会觉得什么材料也没有。
二是缺乏表达的流畅性。由于平时不写,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自己也视写作为畏途了,即使有个材料给他写,写出来的往往连自己都不要看,或思路不畅,或语言干瘪,或表述不当。作文是语言运用的艺术,语言关没有过,就谈不上作文,更谈不上指导学生的写作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全依赖于自身长期的实践。写的多,手熟了,语感就有了,笔自然会流畅。
三是后期评价的不到位。作文教学的核心是两个:先是指导选材,再是评价得失。学生辛辛苦苦地、绞尽脑汁地写了一篇作文,等待教师的评判,可如今的评价状况如何呢?一言以蔽之:不作为和乱作为。不作为是指,教师粗枝大叶地一看,随便打个分数,写上一二句不痛不痒的评语了事。乱作为就是,评价严重错位。比如,把一篇写得富有创意的精彩之作判为下等作文,或者把一篇拙劣的作文判为优秀之作。前者是扼杀,后者是误导。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得当而深入的讲评,这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技巧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纵观现在作文教学,讲评被普遍淡化,有的只是教学生盲目地写、写、写,自己呢,胡乱地判、判、判……。评价上的不到位,既有思想上的懒惰,也有认识上的偏见、能力上的缺陷。作为语文教研员,笔者曾经组织几次作文评改活动,要教师们现场评价学生作文,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对下面这篇习作的评价——
我的好奶奶
奶奶今年62岁,她总是一天到晚地跟我说要节约。如果我被奶奶发现有不节约的地方,她就跟我唠叨个没完没了,弄得我头都要“炸”了。
上个星期天,妈妈从菜场上买来两条活蹦乱跳的鲜鱼,准备给全家尝尝鲜。奶奶见了,便皱起眉头唠叨起来:“又浪费钱,不是有青菜吗?青菜萝卜营养好,不吃鱼照样过日子。挣几个钱多不容易啊!”
中午香喷喷的红烧鱼上桌了。我刚想吃,奶奶又开始唠叨了:“中午吃一条算了,省一条晚上吃吃。”
“晚上还有别的菜呢!就会省、省,又不要你掏钱!”我一边说着,一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谁知奶奶真的拿来了一只空盘子,小心翼翼地把那条没吃过的鱼拨到了空盘子里,一边拨一边唠叨着:“这条鱼还是明天吃吧,省得明天再买荤菜。”拨好,便把它拿到菜橱里藏好,生怕被人偷吃。
第二天吃晚饭时,奶奶又端出了这些剩菜,那剩下的鱼酥酥的,已经有点变质了。我说:“奶奶,这些菜都馊了,怎么吃呀?”“哪儿馊了?是臭豆腐的味道,不碍事,好吃的,吃吧,吃。”
这时,妈妈也发觉剩菜的味道不对劲,便走过来拿掉了剩菜准备倒掉。谁知奶奶大步抢了上去,拦住妈妈:“唉,我要吃的呀,你怎么拿走了,还给我!”
“妈,这菜已经馊了,吃下去要生病的。”
奶奶扳起脸:“放下,这么好的鱼谁肯倒掉?我要吃的!”
这就是我的好奶奶,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奶奶。
对这样一篇缺点明显的习作,许多教师都一味地说好,看不出存在的毛病:材料的感情的严重矛盾,作者想表达的和习作实际表达出来,这两者完全不同。题目和结尾写的都是说“我的好奶奶”,可具体材料中透露出来的却对奶奶讨厌、反感与不满。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感受,我以为:要解决当前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关键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应该经常练练笔,正像王栋生老师那样,经常在写作杂文,还出版了好几本杂文集。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会写散文随笔,如果教研论文写得头头是道,洋洋洒洒,而一般散文随笔都写不像样,其知识和能力结构肯定是出了问题的。
语文教师会写散文、随笔、杂文,甚至诗歌、小说之类,虽然要占用一些时间,但其意义是相当大的。首先是培养自己对生活素材的敏感,平时不写,就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平时经常在写,就会对生活越来越敏感,写的材料也会越来越多。当教师有了丰富的材料之后,指导学生拓展思路就成了得心应手的事了。其次是品尝写作的甘苦和深浅。学生平时所写的,主要是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与散文、随笔和杂文的特点基本一致。教师亲自下水,就能充分体验到水的咸淡与深浅,深入地了解文体特点和学生的写作状态,能更有针对性好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艺术与技巧方面的指导。再是能树立写作指导的威望。当你经常有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当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拜读着教师的“大作”时,他们还会对你的指导和评价提出怀疑吗?你的作文教学的效率还会不高吗?深入正电子崇拜的就是教师自身的写作实力。你可知道,如今有多少学生和家长在埋怨语文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师写散文随笔之类,这是底蕴的积累,这是素养的提升;而语文教师写教研论文,多是教学经验的反思与积累,一般停留于技术层面。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以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素养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什么技巧与经验,一切都免谈。
让语文教师动起笔来,先写写散文随笔,也写写小说杂文。如果形成了一种人人动笔的氛围,那么,我们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也就有望解决了。同时笔者还呼吁:在评定职称与相关考核中,给语文教师的文学创作与教研论文以同等的待遇,正像对对语文教师的普通有特殊要求一样,对语文教师的写作也来一个“特殊”。

(311200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朱华贤)
                 (T:0571—82703925  E—mail:xszhuhx@163.com)
朱华贤
读了王栋生老师的《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人民教育》2008年第5期)我忽然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师是写散文重要还是写论文重要?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儿愚蠢。聪明的人肯定会回答:都重要。但我还是要提出来,而且还想作更加愚蠢的回答:写散文之类重要。之所以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源于下面这个事实:
一个教了七、八年初中语文的年轻教师,文学之梦始终不灭。他课余练笔不辍,在本地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散文随笔后,校长就找他谈话了,大意是:你不要把精力花在文学创作上了,要写,就写教研论文。这才是正道,一则,以后评职称、得荣誉,都可以用;二则,学校考核时也可以加分。而散文什么的,写得再多也没有用,不能作为教学能力和实绩的依据。校长自然是善意的提醒,因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和规章制度中都明明白白地这样写着,没有一个教育文件说语文教师发表的散文随笔之类可以作为评定职称的依据。
但是,这位教师想不通:语文教师会写散文怎么不能作为能力的依据,而且一点也没有用?甚至还会给人不务正业的影响。他去问其他学校的同事,得到的答复竟是惊人的一致。
会写散文能算什么?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许多校长的眼里是这样的,许多教师的眼里也是这样的。正是这种共识,致使一些本来对文学和写作感兴趣的语文教师渐渐地不感兴趣了,致使一会本来就对文学和写作不感兴趣的教师可以毫不掩饰甚至不以为耻地说“我不爱文学”或“我对写作不感兴趣”,致使一些本来有意在与学生共同进行写作实践的语文教师再也不想下水实践了。放眼当下的中小学语文界,还有多少教师痴迷于文学?寥若晨星!还有几个教师还在孤灯下孜孜不倦地笔耕?凤毛麟角!文学的阅读与创作,离语文教师正越来越遥远!
语文是什么?不管是语言文字说,还是语言文学说,写作都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我常常这样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文学不爱写作的人,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写作?怎么能教好学生的作文?想想五四时期,哪一个语文教师不会舞文弄墨?许多语文教师就是边教书教写作,许多语文教师就是著名作家,像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可是如今,有几个语文教师平时在写作。不,应该说还是有一部分教师经常在写的,但他们写的都是教研论文或课题报告,虽然往往是洋洋万言,而且有的还高深莫测的样子,但与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基本无关,与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的关系也似乎不甚密切。在平时与教师们的广泛接触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主要出在教师自身写作能力的严重弱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选材的敏感性。教师出了题目,要学生打开思路,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可问问教师自己呢,他自己能选择到新颖的材料不?恐怕一个也没有。学生写作的最大障碍,就是没有材料,因此,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材料,这是写作指导的关键。可是,如果教师自身平时不写,缺乏对写作材料的敏锐性,怎么可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呢?选材能力,来源于平时的写作实践。经常写作的人,会觉得材料越写越多,好像永远也写不完,而平时不写的人,就会觉得什么材料也没有。
二是缺乏表达的流畅性。由于平时不写,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自己也视写作为畏途了,即使有个材料给他写,写出来的往往连自己都不要看,或思路不畅,或语言干瘪,或表述不当。作文是语言运用的艺术,语言关没有过,就谈不上作文,更谈不上指导学生的写作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全依赖于自身长期的实践。写的多,手熟了,语感就有了,笔自然会流畅。
三是后期评价的不到位。作文教学的核心是两个:先是指导选材,再是评价得失。学生辛辛苦苦地、绞尽脑汁地写了一篇作文,等待教师的评判,可如今的评价状况如何呢?一言以蔽之:不作为和乱作为。不作为是指,教师粗枝大叶地一看,随便打个分数,写上一二句不痛不痒的评语了事。乱作为就是,评价严重错位。比如,把一篇写得富有创意的精彩之作判为下等作文,或者把一篇拙劣的作文判为优秀之作。前者是扼杀,后者是误导。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得当而深入的讲评,这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技巧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纵观现在作文教学,讲评被普遍淡化,有的只是教学生盲目地写、写、写,自己呢,胡乱地判、判、判……。评价上的不到位,既有思想上的懒惰,也有认识上的偏见、能力上的缺陷。作为语文教研员,笔者曾经组织几次作文评改活动,要教师们现场评价学生作文,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对下面这篇习作的评价——
我的好奶奶
奶奶今年62岁,她总是一天到晚地跟我说要节约。如果我被奶奶发现有不节约的地方,她就跟我唠叨个没完没了,弄得我头都要“炸”了。
上个星期天,妈妈从菜场上买来两条活蹦乱跳的鲜鱼,准备给全家尝尝鲜。奶奶见了,便皱起眉头唠叨起来:“又浪费钱,不是有青菜吗?青菜萝卜营养好,不吃鱼照样过日子。挣几个钱多不容易啊!”
中午香喷喷的红烧鱼上桌了。我刚想吃,奶奶又开始唠叨了:“中午吃一条算了,省一条晚上吃吃。”
“晚上还有别的菜呢!就会省、省,又不要你掏钱!”我一边说着,一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谁知奶奶真的拿来了一只空盘子,小心翼翼地把那条没吃过的鱼拨到了空盘子里,一边拨一边唠叨着:“这条鱼还是明天吃吧,省得明天再买荤菜。”拨好,便把它拿到菜橱里藏好,生怕被人偷吃。
第二天吃晚饭时,奶奶又端出了这些剩菜,那剩下的鱼酥酥的,已经有点变质了。我说:“奶奶,这些菜都馊了,怎么吃呀?”“哪儿馊了?是臭豆腐的味道,不碍事,好吃的,吃吧,吃。”
这时,妈妈也发觉剩菜的味道不对劲,便走过来拿掉了剩菜准备倒掉。谁知奶奶大步抢了上去,拦住妈妈:“唉,我要吃的呀,你怎么拿走了,还给我!”
“妈,这菜已经馊了,吃下去要生病的。”
奶奶扳起脸:“放下,这么好的鱼谁肯倒掉?我要吃的!”
这就是我的好奶奶,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奶奶。
对这样一篇缺点明显的习作,许多教师都一味地说好,看不出存在的毛病:材料的感情的严重矛盾,作者想表达的和习作实际表达出来,这两者完全不同。题目和结尾写的都是说“我的好奶奶”,可具体材料中透露出来的却对奶奶讨厌、反感与不满。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感受,我以为:要解决当前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关键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应该经常练练笔,正像王栋生老师那样,经常在写作杂文,还出版了好几本杂文集。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会写散文随笔,如果教研论文写得头头是道,洋洋洒洒,而一般散文随笔都写不像样,其知识和能力结构肯定是出了问题的。
语文教师会写散文、随笔、杂文,甚至诗歌、小说之类,虽然要占用一些时间,但其意义是相当大的。首先是培养自己对生活素材的敏感,平时不写,就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平时经常在写,就会对生活越来越敏感,写的材料也会越来越多。当教师有了丰富的材料之后,指导学生拓展思路就成了得心应手的事了。其次是品尝写作的甘苦和深浅。学生平时所写的,主要是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与散文、随笔和杂文的特点基本一致。教师亲自下水,就能充分体验到水的咸淡与深浅,深入地了解文体特点和学生的写作状态,能更有针对性好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艺术与技巧方面的指导。再是能树立写作指导的威望。当你经常有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当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拜读着教师的“大作”时,他们还会对你的指导和评价提出怀疑吗?你的作文教学的效率还会不高吗?深入正电子崇拜的就是教师自身的写作实力。你可知道,如今有多少学生和家长在埋怨语文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师写散文随笔之类,这是底蕴的积累,这是素养的提升;而语文教师写教研论文,多是教学经验的反思与积累,一般停留于技术层面。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以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素养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什么技巧与经验,一切都免谈。
让语文教师动起笔来,先写写散文随笔,也写写小说杂文。如果形成了一种人人动笔的氛围,那么,我们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也就有望解决了。同时笔者还呼吁:在评定职称与相关考核中,给语文教师的文学创作与教研论文以同等的待遇,正像对对语文教师的普通有特殊要求一样,对语文教师的写作也来一个“特殊”。

(311200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朱华贤)
                 (T:0571—82703925  E—mail:xszhuhx@163.com)
7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9:44:07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写作的“四步曲”


卞恩鸿
(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江苏盐城 224003)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要有四个‘不停’,即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写作。”教育报刊主要刊登教育改革与实践、德育探索、课程研究与新课程实施、教学理论与实验、学校管理与评价、各科教材教法等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优先刊用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研究论文。教师的文章质量,通常以是否被报刊发表作为衡量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在上述方面加以研究,并进行写作。教育写作有“四步曲”,即阅读、实践、思考、写作。
第一步:阅读
教师平时要经常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报刊杂志、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有粗读、细读、研读、写读“四种境界”。研读,要研究报刊杂志的用稿要求,要读出编辑的审稿口味,要闻到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趋势。写读,要读出写作的欲望,要读出作者的写法,要读出举一反三的思路。《小学教学参考》《教学与管理》都是核心期刊,他们注重理论,注重实践,但更侧重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上升为理论,非常欢迎一线老师的实践性强的文章。所以,各位作者还要经常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没有理论支撑的文章生命力不强,编辑采用的可能性不高。
阅读,可以杂。教师除了阅读教育类文章,不访读读散文、杂文,可以读读《四书五经》等古典名著。我阅读张峰(网名:刺猬他爹)的《简单》(《杂文选刊》2006年4·下),写出的《管理,可以很简单》发表在2011年1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我阅读曹乾石的《把握距离》(《党的生活·反腐倡廉版》2009年第2期),撰写的《“距离”艺术:校长永恒的追求》,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7·B)。
第二步:实践
《江苏教育》杂志社副主编王伟认为,教师团队最好是某个阶段围绕几个主题进行思考,在实践中探索,然后将实践的结果围绕这几个主题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样记录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文章写作需要从多方面发散,这样的实践才能取得多方面的成绩,这样的文章才更具有供人参考的价值。他认为文章应该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有的老师,在征文写作之前一年就确定了写作的主题,然后在实践中进行探索,通过一年的实践和理论的积累,才写出了有质量的文章。有的老师在写作征文之前并没有思考,更没有在实践中探索,等到要写征文了才动脑筋去写,这样写出的东西一定是没有质量的。文章一定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结果。他还向教师介绍了《江苏教育》刊登文章的显著特点:必须有教育教学实践,然后由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或者说有作者一定的思考;这个思考不一定追求深刻,但必须是有新意的。《江苏教育》上的文章,读者在读了以后,在实践中一定是深受启发的,甚至是可以直接效仿的。当然,在这之余,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章,还必须能给人一定的思考和回味。
在指导小学生用“举例法”解数学题时,我就是在“填空”“判断”“选择”三种题型中实践的,所以写的《举例法在解题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年第4期)就是按照这三种题型举例的。在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后,我指导学生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常用数量关系、面积公式三方面拓展实践应用这个规律,所以《“积的变化规律”拓展应用举例》(《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年第9期)也是按照这三方面写出来的。
在做副校长的那几年,我坚持实践着“参与而不干预,服从而不屈从,实干而不虚干,让功而不抢功,到位不缺位,补位不越位,牵手不插手”,以“有位有为”来避免“有位无为”。所以,撰写的《副校长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年第4期,《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年第7期)就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步:思考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思考,把“课题问题化,问题课题化”。经过思考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比没有思考的文章好。没有思考的激情就没有写作的动力,没有写作的激情就没有思考的动力。现在提倡的“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那是针对教学而言的,我更提倡“实践+反思”: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多思考,想到就写。思考,有多种角度:正面、反面、侧面。
《江苏教育》杂志社副主编王伟建议:一个教师在写作教育教学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思考;思考要深入,思考要出成绩,那必须在某个阶段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
在阅读、实践、反思的基础上,要思考如何为写作做好准备?一是确定确定写作范围,二是明确写作重点,三是筹划写作方向,四是深入调查研究,五是发现筛选问题,六是比较分析提炼,七是进行假设论证。
第四步:写作
阅读后实践,实践中思考,实践后反思,思考中酝酿,酝酿后写作。写作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读者,喜欢什么文章?如果我是编辑,需要什么文章?编辑首先是读者,其次才是编辑,所以我从编辑的角度聊起。
文章题目吸引人。全国一千多万教师,每天万分之一的教师写作,就是一千多篇,几百种教育报刊,真正是供大于求。何况每位老师投稿的时候,有谁不是一稿多投?因为没有人熟悉每一种刊物,能保证一投就中,再者刊物审稿周期长影响作者投稿。每天每种刊物至少收到一百多封投稿信,如果是电子稿,每天每种刊物至少三四百封,即使是分栏目电子投稿的,每位编辑每天至少收到上百封。面对成百的信件、电邮,如果文章题目没有吸引力,估计第一关就被编辑枪毙。
文章的选题,一是吃透上面的精神;二是找出存在的问题;三是质疑传统结论和观点;四是注意当前的争论焦点;五是注意教育教学的交叉和空白区。作者选题可以选取:急待解决的课题,综合性、交叉性课题,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课题,有应用价值的课题,体现创新性原则的课题,居于教育教学前沿的课题,填补教育教学空白的课题,借“他山之石”的课题,纠正“通说”的课题,突破“禁区”的课题,破除迷信的课题,澄清不正确做法和说法的课题。问题即课题,课题即问题。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比如,《教育管理中的“不等式》(《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写的是教育管理方面的,但是又与数学学科交叉;《“懒”亦能补拙》(《生活教育》2006年第5期),与“勤能补拙”唱对台戏。
文章的题目,要明确、简洁、概括。明确,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简洁,题目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字数要少;概括,题目能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我曾经写的一篇文章用《简单,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作为题目,但被《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的张以瑾编辑以《管理,可以很简单》为题刊发。另外,文章的题目要正说。比如,我的《谨防“假冒伪劣”的教育》被《山东教育·中学版》以《教育,要“防伪”》刊发;《慎防“无效”的学校管理》被《教学与管理·小学版》以《学校管理要“有效”》为题刊发。
文章标题吸引人。文章的题目吸引了编辑,那么标题也能吸引人,那就过了第二关。标题要求与文章题目相似,单个标题不仅要明确、简洁、概括,内容新颖别致,而且相互间要格式相似:一是字数相同,二是结构相同,三是内容相近。比如,《学校管理要“有效”》的3个标题是:决策要“有效”,考核要“有效”,表彰要“有效”。但是,有的文章的小标题也不能强求,比如《关于“最小的偶数”的讨论》(《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9年第9期)的3个标题是:观点一、最小的偶数是2,观点二、最小的偶数是0,观点三、没有最小的偶数。
文章内容吸引人。文章内容要求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或实用性,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文字精炼、语言流畅、图表清晰、体例规范。也可以说,论文内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客观性原则:内容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客观实际经验;做法适应客观规律;推想预示客观趋势。
全面性原则:全面发现问题;全面收集资料;全面研究探讨;以点带面反映。
实用性原则:具有实践、运用和推广价值;反映的理论和经验具有实用性;经过实践验证有一定指导意义。
发展性原则: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发展的思路研究问题;以发展的观点解决问题。
论文可以使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方面的成果,也可以是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还可以是知识性小论文或教育叙事、教育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
另外,稿件格式要求规范,项目齐全。包括: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作者简介、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

7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9:42:5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写作应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
                        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 刘波
    http://www.zjjybkzs.com:8080/jyxxb/jyxxb_2.jsp?CategoryID1=0002&CategoryID2=00020006&ID=17717900
每到一年一度的论文评审季,“论文”会成为不少教师心中隐隐的痛。一些教师早就到了参评高级职称的年限,其他条件也都符合,就是因为缺少论文而无法参与职称评审。说句形象点的话,教师的高一级“职称梦”就活生生地被论文“一票否决”了。
今年92日的《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周刊》头版头条以《把教师写论文转化为教学生产力》为题,对教师写论文的话题进行了关注。正如其编者按所言,教师对于写论文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教师只要教育教学成绩,写不写论文不重要;而有的认为论文是一个教师研究能力的表现,不可或缺。当然,因为教师职称评审需要论文的要求,衍生出来的“论文市场”、“花钱买论文”、“抄袭论文”等不合理的现象也就衍生出来了。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评上高一级职称毫无疑问是最实惠的,可以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对于很多饱受论文“折磨”的教师而言,他们最大的心声就是取消职称评审中的论文要求。这样,他们职评路上就没有“拦路虎”了。在我的印象中,近年来,对于教师职称评审中是否需要论文的话题,媒体的关注几乎没有停止过。但是,一直到现在,职称评审中对论文的要求依然是“涛声依旧”。
当我们把视线跳出教育,转向其他行业的职称评审,我们就会发现,任何职业的职称评审,特别是高级职称,都是需要论文的。医生、护士、会计师、工程师等职业的职称评审,论文同样是必要的条件。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是具备高级职称的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当然,研究能力如何体现,那就是以发表或者获奖的论文、课题来体现了。因此,在职称评审的要求没有变化之前,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要想获得高一级的职称,论文的确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
坦率地说,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因为缺少必要的论文而被“一票否决”是非常遗憾的。但相比较而言,论文也是教师在参加职评过程中最有主动权的、最可以进行精心准备的。一般而言,中级职称对教师的论文要求是比较低的,高级职称的要求虽高一些,但从评上中级职称到有资格参评高级职称有5年的时间,用5年的时间精心写作2篇论文,说难也不难。
我记得杭州师范大学的周俊先生曾总结过教师论文危机的“三不一无”,说得非常形象。所谓“三不”,指的是不屑写、不愿写、不会写;所谓“一无”,就是没时间写。在我看来,“不屑写、不愿写”是态度问题,“不会写”是技术问题,“没时间写”是借口,如果态度转变了,技术可以改进,时间总可以挤出来的,这样,教师的“论文危机”自然就有了“化解之道”。
现在中小学的职称体制即将改革,“正教授”也将进入中小学职称序列。可以预见,对中小学“正教授”对教育科研方面的要求会更高。当然,我更愿意把教师写论文称之为“教育写作”,因为更加贴近教师生活。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不妨重新审视教育写作的意义,通过教育写作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并在此过程中为自己的职称评审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育写作并不是另起炉灶,并不会妨碍教书育人的天职。而且,中小学教师写作的内容都是跟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的,是对自身时刻都在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描述、反思、提升,而不是无病呻吟,也不像像高校教师或者教育理论研究者那样的学术论文。
现在,不少地方对教师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是越来越低,以宁波市为例,教育反思、教育叙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读书笔记等9种形式的成果都纳入论文范畴。而且,宁波市对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的论文,也不再要求一定要公开发表,只要获得县级一等奖以上就有资格参评,这大大降低了职评论文的门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本来就是工作的应有之义,是“一张皮”。
冯卫东老师在其新作《今天如何做教科研》一书中指出,在学习、实践与思考方面,教师与教师本来就存在着差距,甚至差距还不小;而写作把差距拉大,甚至拉到极致。的确,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写作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抓手,教师并应该拒绝写作。教育写作可促进教师多读书。从全国范围来讲,现在教师不读书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今年523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从一些教师“不读书”说起》的文章,此文后来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再一次引发了各界对教师“不读书”的反思。的确,教育写作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中国教育报》200910月份也曾发起过“如何走出教师写作焦虑”的话题讨论。这个话题讨论的起因是一些教师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却发现自己所谓的经验早就被人写过了,而且别人还比你总结得更到位。其实,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教师要写出好文章,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教师如果能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样对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师阅读专业报刊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就是一份服务教师专业成长的优秀专业报刊,但不少教师却根本没有和她见过面,这真的是一件憾事。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连续四年为教师人手一份订阅了《教师周刊》。不少认真阅读周刊的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水平。《教师周刊》也经常刊登有关教师怎样写论文的文章,并通过组织一年一度的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为教师的教育写作搭建良好的平台,是助推教师教育写作的“良师益友”。
朱永新教授倡导教师应该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生活”。现实中,有不少教师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也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教育写作其实就是教师在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留下成长足迹。自己曾关注过什么话题,自己曾进行过怎么样的思考,自己曾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等等,这些都可以在教育写作上体现出来。《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把教师的写作作为了其中一项修炼,并称之为“教育生活表达的体验。”
教育写作也是化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些途径之一。不功利的做法往往能实现功利的结果。在教师教育写作过程中,还会形成必要的副产品——各种发表或者获奖的文章。
教师的教育写作跟教师的阅读、实践、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通过教育写作,教师的专业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并必然为自身的职评或者参评名优教师添砖加瓦,成为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本文发表在《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  2011917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9:42:0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教育写作二题
作者:林高明   


故事之一:某教育学会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论文汇编及评选活动。通知一出来,应者云集。看着同事们查阅资料,打印文稿忙得不可开交,王老师也为之心动。毕竟,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生涯有欢欣、有困惑、有愧疚、有智慧……一时之间竟百感交集,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同事们戏曰:论文,乱文——胡拼乱凑之文。然后,得闲时便相互切磋论文工艺。有的是,移花接木,将这一篇的理论与那一篇的例子进地嫁接;有的是改头换面,将某一篇大作把题目换掉便俨然出新;有的是,乔装打扮,将某一文章用自己的言语进行翻译……形形色色各有千秋。一篇篇精心炮制的论文有条不紊地凌空出世——这样的速度即令著作等身的苏霍姆林斯基们也自叹弗如。在不断欣赏这些冠冕堂皇、体例严整的杰作时,王老师更觉得无从下笔。她时时觉得有一股倾诉的冲动,然而迟迟无从入手。只是眼前时不时闪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孩子,一幕幕可圈可点的课堂场景……有一种言语的痛苦在不断地侵扰着她的睡眠。向来才思敏捷的她依然冥思苦想,只字未写。度过了几个几乎是不眠之夜,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磨出来了。一读、再读……她惊讶于自己的激情与思想,仿佛又回到当妈妈的那最初的一刻。于是,她满怀希望和虔诚将文稿及六十元汇编费交上了,隐隐约约的,每天都怀着一种莫名的期待。
终于,评选结果揭晓,同事们大都如愿以偿,尤其是林老师更是喜出望外,他用半小时在电脑上粘贴的大作居然名列第一。可王老师得到的是退稿,当六十元钱如数退还她手中时,羞惭、懊恼,如简直难以置信。某经办人员好心好意地说,哎呀,你以后要参加论文汇编可先和我通气一下,到时候我上面为你通融、通融,没关系,明年还有机会!王老师苦笑地摇摇头,不知说什么好。
故事之二:李老师才华横溢,毕业没一年便有不少文章时见报端,诗歌、散文、小说均有所涉。观其文,同事们常赞叹不已,欣羡不已。听其上课,孩子们其乐融融,听课教师常受启发。一日某部门进行论文汇编,用于教师评定**。李老师也作成一文:夹叙夹议、情理交融,尤其是文字跳脱灵动,令人有会心一笑、回味无穷之感!全校教师争先传阅然而几乎众口一辞地批曰:美则美矣,然则不像!不像什么?不像论文。
李老师血气方则不以为意。敝帚尚且自珍,更何况是自己用何况是自己用心书写之作呢?果然,稿件交上去,某教研人员便言辞犀利地说,这算什么论文,回去重写!只是李老师依然不为所动,连声反问,不知您读过了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没有?读过了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没有?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没有……某教研人员气急败坏地说,好,你评不了**后果自负!李老师也当仁不让地说,对,后果自负!
李老师的这一文章据说在**论文评议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最后还是不幸罹难了,并作为全市中小学论文评审唯一无法通过的典型。这一文章的许多段落成了那些评委们传诵的笑柄,但李老师似乎置若无事,依然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遇……他乐此不疲,视之为享受。
教育写作应该是写着并成长着,写着并快乐着,否则既于教育无益,又于个体心灵无补。看着那些面目古板而又似曾相识的所谓的教育论文,总是慨叹不已:思想成了一潭死水,怎能创激出生命的浪花呢?写作不仅仅是写作。否则李白明知“万言不值不杯水”可又偏偏留下了千万言。教育写作是教育者用文字触抚教育,用身心拥抱教育——是教育的呼吸,也是教师精神的呼吸。所以李镇西博士说道,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评说。朴实、诗意、形象、激情——我们追求这样的教育实践,也追求这样的教育表达。但,有时我们的论文评审与汇编或职评为什么总喜欢一些四平八稳甚至是拼拼凑凑的”乱文”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走出这种”骸骨的迷恋”呢?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6:28:28 | 只看该作者
北熹:女教师的“临床写作”










如果单说“写作”,女教师只是行笔时可显可隐的一种身份,与所有写作者背后的职业一样不具备特殊性,因为职业身份不是使写作呈露异样的充要理由。如果是“临床写作”,那么,教育的现场便成了写作所指,而女教师的身份自然成为写作最大的标注。一线、即时、细腻,不扭曲事实、不逃避疑惑、不讳言窘迫、不粉饰无助、不隐瞒喜悦,不试图升华为教育理论,呈现出最原汁原味、描述极为精准、性别立场坚定的教育情景和教育询唤是女教师“临床写作”的原貌和特色。这样的写作,不涉功名,心动处便是行笔时,文字蓬勃、绵延有如春草。这里的疑问是,当她们以“教师”“女性”这样的双重身份进入教育写作时,她们的提笔是为了强化身份的认同,还是为了消解身份的焦灼?她们要提起这样的身份还是放下?
徐莉的写作是女教师“临床写作”的奇葩,但她的写作也没有提供答案,反而在自我怀疑与自我肯定中周旋不已,使得问题更加迷惑。她没有停止她的斗争,因此我们得以看到更多温润而又有韧劲的文字。一篇篇日记式的教育教学细节实录,有如散文,娓娓道来,有为师与为母的心切。
徐莉的书名《能说的都不痛》,颇具玩味。那些她已说出来的读起来都有若隐若现的疼痛感,那些她不能说的呢?不免想到在教育的细细碎碎和磕磕碰碰里,面对每一个可爱但却也会有意无意伤害到他人的孩子,想时刻“把孩子抱到心头”的她如何能幸免不断疼痛,久了,她会有痛的免疫体吗?没有。因为文字有温暖也有冷清。这冷暖却没有规律可循,像是风和日丽,突然刺骨冷风掠来一般,让人怅然。若是温情是公认的女教师最应然的姿态,那么苦涩与冷清她们需要藏匿起来么?很明显,没有人可以苛求她的乐谱不出现低音。我甚至怀疑那些低迷和凄清,有着更为真实的教育气息。“当社会缺乏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权利和利益的时候,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最希望得到什么?最需要得到什么?请别回答这个问题好吗?请你先保证无论答案是什么都不要忙着鄙薄我们,那是我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愿望。”“人事安排出问题的时候,我经常要去代语文或者其他,这使我的专业角色非常模糊,从中我收获了平视学科的自信,但我失去的是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我总寄希望于别人替我着想……可很多时候都是我独自伤心。”“突然心生悲凉,很多时候,我们仿佛一棵无奈的树,被种在一个被需要的位置,难过,却无人知晓。”徐莉说自己是“那个背负着温暖追逐冷清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挥之不去的疼痛感是另一种精神的砥砺,是女性的知觉保持犀利的法宝,也是她们不断调适教育心理的精神养分。有爱便有了痛,我敬重她“始终抱有离开的念头,不断地离开”,也明白她为何不断尝试与外界握手言和,却固执地保有自我的坚持。徐莉的博客叫聆寒驿站,“一路退却中保持一种悄然的进取”,这冷在燥热不堪的教育声线里绽放静默的美。
女教师的“临床写作”,记录最真切的教育细节,描述最真实的痛楚,更有专业的评析。她说来坦然,我们读来跌宕,如茶沁舌,舒然若有所感。“我不认为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如此绝对,本身就有问题,一切事情都有个限度,相信班主任的尽责也有个限度。所谓限度,就是有底线,同时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班主任的限度是不以任何理由放弃一个孩子,同时不轻信那些过于典型的故事和案例。”
当然,更多时候这些笔耕不辍的女教师们不热衷总结,因为总结常有虚伪和夸大,她们的观点往往是水到渠成,悄然新生。在倡导“包班教学制”时,徐莉讨论说“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质疑班主任负责制的时候,表示我们已经意识到日常的班级生活对孩子的巨大教育意义。为什么班主任抱怨学生教育成了一个人的事?为什么任课教师抱怨遭受了孩子们的不平等对待……一个教师也许永远不能把七八个学科的课都上得和只研究一个学科的学科教师那么精熟,但是所有的知识和品格会在一个教师身上是得到连续的、整体的体现。我的观点是,孩子愈小,这种整体感、连续感就愈重要。”你可以不同意她的看法,但是你会为她对教学的诚恳深深折服。
她们也不好热闹,因为热闹里常有逢迎和牵扯,但她们热渴尊重及启迪。若是有相知的盛会,观点碰撞处,她们的灵慧会在文字里闪耀。交流的快意让她们有了难得的侠气,还有幽默。且听徐莉在与刘良华老师的对谈中说:“做班主任的时候,看到学生在习作中写最喜欢的老师是徐老师会觉得特别幸福,看到少数几个孩子写其他老师,心里会有些别扭:‘在你们身上我付出得最多,为什么你们最喜欢不是我?难道对我还有不满意吗?’感觉很受伤。现在,一定没这么‘有趣’了。萨达姆的支持率倒是100%,问题是那更接近一个笑话。”
教育者的身份还使得她们拥有一种特质,就是叩问灵魂,探寻根源的热情和行动,这无疑是女教师“临床写作”最有价值的地方。哪怕孤独无依,身心疲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良方时,都坚信通过努力,不久会走出枯竭的困境。她们隐约相信也许在明天的某处,新的指引会跑来照面。文字没有明说这样的自信,只由于她们的文字太认真,她们的思索太用力,我没有理由不这样推断。论及善恶,徐莉这样说“我总认为人性本善,重要的是让恶念得以宣泄,让善念常常得到鼓励,晒晒太阳。有时真叫一念之差,但是回头或者弥补就非常痛苦和艰难了”。这样的写作,说是记录,更是感悟,说到底都是为了新的懂得。
开始,写作是一种不舍得,不舍得教育里的点滴、不舍得心里的涟漪。接着,文字生成,记录矛盾、记录不平,是一种自我激辩、自我设问。但通常问而不答,因为文字本身从不给出路。但文字提供平衡的方式,提供自我对话的可能,诱勤勉的女教师们步入思维深处,用新的言辞对付旧的言辞。文字催逼思维,又和思维如影随形。当我在文本里,阅读到人的心灵成长与文字相谐共生时,觉得答案老早就在她们自己心里,只是当时她们还不自知,待到岁月重了,得失感轻了,它才摇曳而来,有如行云。
徐莉说“我要等待,等待所有的印记相互交融,与我无边界地生长在一起。”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一切最终都是岁月的学习。
这种对抗流失和庸常的教育叙事,渐渐滤去浮沫,开始清丽动人。翻看她们这些独立的思考文本,觉得久违的女性优美从远处踱步而来,在纸上别开生面。沈旎的《不确切的记忆》,也有一样不易的耕耘,她的内心充满了无数敏感细微的教育感受,记录了许多让人深思的生命细节,她的从容也一样让人迷恋——“天渐渐黑下来,起身道谢,走进小区的院子,在最后的一线天光下,发现早晨离开时只稀松开了几朵的杜鹃树篱,这会儿全浸在紫红里,空气中有春的气息,不信,站住脚,闭上眼,和我一起深呼吸。”
在生活里做深呼吸,并像“傻瓜一样去冒险”。另一位原生态写作者许丽芬老师说“我只要像让•休斯顿那样:身处颓境,却依然站在湖边对着银色的月光喊出一声:‘真美’!”
这些美的学习者们,也一定不会让美只出现在里行间,出现在自说自话里,她们会把美带到课堂。“当长长地发被风吹起,我的心弦亦被拨动,奏响秋的私语。课堂上,我问学生,什么在拨弄老师的头发?他们会开心地说,是风。我笑,为这个意料中的答案会心微笑。”读至此,方猜想,徐莉们是用美来对抗教育里的种种无奈,用智慧来消解工作的积郁,并用暂时性的状态来收敛狂放的思绪。说来奇怪,刚开始阅读,你肯定不这么认为。女性特有的笔触,章节零碎的模样一定让你有所提防,而且,作者很不“老实”。当你以为她自怨自艾时,她似又超然物外;当你以为她说清楚了什么,她又说“如果你读懂,也许就是误会”。但尽管是这样跳跃变幻、难以捕捉,你仍可感她心意玲珑,功底扎实。
这些“孤独地走向未来”的女教师,日复一日进行精心的教育、写作与思考,迷乱和焦虑终会给智慧和爱让路,而女教师的身份也终究会在自我成就的脚步里被当成人生的桂冠。
女教师的“临床写作”不是呓语式的简单话语,也不是档案式的教育参考资料,我认为是她们从生命的各处为教育寻得养分,并借此找到自己文化方位的武器。
纸上的论道,花间的舞蹈,祝福这样的写作。
2010-2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1:37:41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出现更多作家型语文教师  2012年02月17日  作者:刘学柱  
  ■刘学柱
  许多人都说,要将教师打造成专家学者型教师。是的,专家学者型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有成熟的教学艺术,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确实是教师成长的方向。不过,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应成为一名作家型教师。
  教师素质包括多方面内涵,就专业素质而言,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素质,二是学科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在师范生培养时叫做“师范性”,在上岗后叫做“师功”,包括传统的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功夫,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功夫,更包括这些教育手段和技术背后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和教学理念。学科素养是教师所学和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一方面包括语文学科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包括语文学科的能力和素质。在前一个方面做得好,语文教师可以成长为专家学者型教师,而要在第二个方面做得好,写作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也许,将写作列为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并不难得到认同,而问题在于,语文教师的写作如何理解。一般来说,语文教师的写作包括写论文和写下水文,还有人将语文教师写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作业批语,尤其是作文批语,都视为语文教师的写作。后者恐怕是一种辩解,而前者常常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和赞赏,甚至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确定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写作。
  但写论文和写下水文就是语文教师写作的全部内涵吗?
  写论文是语文教师教研成果的一种书面呈现方式,重在教学研究,要求以准确可靠的语言将这种成果呈现出来,在语言的艺术性上并没有太多要求。写下水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一个主张。在叶老看来,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以体验写作的甘苦,并给学生作文提供示范。所以,教师写的下水文通常是学生的同题作文。同写论文相比,下水文应该说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纯粹的写作现象,但它以学生为标尺,为教学服务,还不是一种创作意义上的写作,对文字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心理、阅历、生活与学生存在差距,从学生角度下笔的下水文,也很难将教师的写作水平发挥出来,当然也难以达到练笔的目的。
  显然,将语文教师的写作仅仅定位于写论文和写下水文是远远不够的,文学写作是教师应该尝试的内容,可以列入语文教师的写作要求中。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写作是对语言艺术的亲密接触,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探寻语言艺术的奥秘,从而深切体察语言规律和为文之道。教学中,单纯的文学论只能让人纸上谈兵,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而有一定文学写作体验的语文教师教起语文来,能够高屋建瓴、轻车熟路,这是再多的文学知识都无法代替的。从层次上说,文学写作比写论文和下水文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目标。在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就应该这样高标准、高要求。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作家,他谈起作文教学来鞭辟入里、切中要害。刘国正先生擅长写作,他对作文教学有颇多真知灼见,给人以启发。假如一名语文教师爱好写作,养成了写作的习惯,甚至成为了一名作家,那么语文教学将在他面前呈现全新的面貌和更广阔的领域。不会游泳的人无法教别人游泳,不会开车的人也只能教教别人口诀。同样,一个不会写作也不热爱写作的教师,除去装模作样、煞有介事地指手画脚一通外,还能教给学生什么?而如果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名作家,那么他的作文教学就会像打通了关节一样顺畅、到位。作家型教师一般也是阅读型教师,对于阅读教学自有心得,这样,阅读教学也会柳暗花明。而与读写互通的听说教学也会水到渠成,出现全新的局面。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作家型语文教师似乎还是个很遥远的称谓,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不太认同有写作爱好的教师,以至于抽出时间写作的语文教师被指为“不务正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关心的还有教师论文能不能发表或获奖,教师在公开课、教学竞赛中能不能拿奖;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这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把学生分数搞上去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而许多语文教师自身也不关心写作的事,甚至对倡导语文教师写作有抵触心理。一则教师精力有限,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搞写作,这情有可原。二则有畏难情绪,觉得文学写作难出成绩,更别说成为作家了。而且,这对语文教师的文学写作要求过高,不切实际。
  可见,大家对语文教师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尚有个认同的过程,还有重重障碍和阻力。但这并不能否定语文教师写作,包括文学写作,是语文教师发展的一个方向,是语文教学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作家型语文教师。(作者系安徽省舒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17日第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26 , Processed in 0.2128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