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素质教育大旗,创建语文高效课堂 ——宜昌市“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之1)
湖北省宜昌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湖北教育大市和教改先进城市,多年来,宜昌中考改革走在全国最前列,语文开卷考试开一时先河,高中语文“双促双发”课题也在全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提高”),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如火如荼,语文高考成绩长期在全省居前两位,宜昌语文教师队伍整齐,功底扎实,具有开放的视野和广阔的胸怀,一大批特级教师、正高职教师、湖北名师、宜昌名师、学科带头人形成团结的集体,在全国全省知名度很高;青年教师在各级优质课竞赛均捧得一等奖。“大宜昌,大语文”的口号,引导宜昌语文人对“生活即语文,语文生活化”有了更切近的认识,并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充满动力和热情。宜昌语文教育教研团队多次受到教育部、人教社、省教育厅、省教研室领导表扬,刘国正先生、巢宗祺先生、苏立康先生、史绍典先生等名家都曾亲赴宜昌指导,并撰文赞扬宜昌语文取得的不俗成绩。
2007年,自成立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验》课题实验区以来,我市召集17所课题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开会研究,划分了协作片区,确定远期目标和近期计划,分解课题研究任务,迅速展开有效工作。经反复讨论研究,我们确定了以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全方位开掘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有效教学。我们认为,本实验必须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前提下,我们做了如下课题分工:宜昌市一中、葛洲坝中学(宜昌市二十中)、远安一中负责“课外书籍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夷陵中学、宜昌市二中、宜昌市二十一中负责“网络资源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枝江一中、秭归一中、宜昌市外校负责“报刊杂志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三峡高中、宜昌市七中、长阳一中负责“音像制品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宜都一中、小溪塔高中、宜昌市十八中负责“影视作品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当阳一中、宜昌市十三中负责“流行歌曲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2009年湖北进入高中课程改革,本课题实验成为推动本地高中课程改革的强有力的手段,举办了多次大型活动。
本实验注重用现代教学的理念来观照其过程。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英语教学文献之中,引起世界关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具体地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①有效教学的实现目标在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但这一效益并不单指每节课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效益,它仍需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提升的效益佐证;③有效教学注重量化目标的可测性;④有效教学是一种系统性策略,教师应具有反思精神;⑤有效教学的观察维度一般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语文有效教学具有如下特征:①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广泛关注其生活世界,兼顾知识传承、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②课堂能够给予学生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浸染,营造一种崇尚学问、追求真理、感悟美善的精神氛围,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③课堂能够提供交流、表达、沟通、对话、辩论的场景,通过品读、赏鉴、探究,培养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表现技巧的双重观照,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性和实践能力。
要而言之,有效教学涉及到教学形态(即教学的外在特征,如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过程严谨、方法得当、难易适度、配合默契、气氛融洽等)、教学思维(即教师为达成有效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和情感调适)、教学理想境界。表层的有效教学指向着眼于教学的现实,中层的有效教学着眼于教学的延展,深层的有效教学着眼于教学的未来,三者相辅相成:即有效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把有效的“理想”转化为有效的“思维”,再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现实“状态”。
而要实现这样一种状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条件。钟启泉先生认为,课程资源有两种载体形式,其一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形式,主要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并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其二是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形式,泛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课程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报刊杂志、课外书籍、练习册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这些都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只有在生命载体的操控下方能成为课程的实质内容。
我们在实验中强调了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师始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据不同学校学生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来确定方向,并及时提供反馈资料,总结反思其教学过程,不断进行调整;②将课程资源建设纳入高中课程改革计划,并和宜昌市高效课堂创建活动紧密结合;③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是将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纳入课程体系的最佳途径;④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优先性原则,在众多可选择资源中筛选出重点内容并优先运用于课程,不必强求面面俱到。
目前,实验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作为实验的领导者,宜昌市教研中心副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李伟杰老师三年多来共发表数十篇论文,主编的《高中文言文导学导练》、《学能步步高》、《探究之旅》、《创新课堂》、《高考盛宴》等教学用书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等正式出版,参编的《湖北省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指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示范作文选》、《百所名校学生作文选》等反响良好,主审的地方教材《长在宜昌》已在本市中小学使用。他个人被省教研室评为首届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语文工作者;05年、08年被评为省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工会积极分子。连续几届市级学科带头人。06年当选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07年当选湖北省中语会理事、副秘书长,09年被宜昌市委组织部、人事局、教育局表彰为“宜昌名师”,同年成为湖北省高中新课程教材选定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语文专家组组长。2011年全国中语会会刊、核心期刊、双效期刊《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第3期用了6版的篇幅,以《俱怀逸兴壮思飞,尔雅台畔邀明月》为题,对宜昌市语文教研方阵进行宣传报道,全国中语会副会长、湖北省中语会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专门写了点评文章,称颂宜昌为“鄂派语文教育的名片”。 省教研室中语室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秦训刚老师曾称赞说:“宜昌的课既注重新、活,屡有闪光点,同时又注重基础落实,不搞虚空的花架子,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完全基于学生的内化过程,将预设与生成结合得天衣无缝,经验值得好好总结。”同年,光明日报《考试》杂志在“中国名师”专栏头版对李伟杰老师的教学成就和教育心得进行了推介。参加本次实验的学校也涌现出大量名师,并在教学教研一线日趋活跃,枝江一中周德富、刘孚忠、周新,夷陵中学万永翔、周敏,秭归一中刘元德、简家红,宜昌市一中李明富、庹丹丹、邱望清,当阳一中李龙富、肖生银,远安一中曹德宏、毛儒仙,宜昌二中的丁亨标、张昌祝,三峡高中的何斌师、胡平、刘艾国,宜都一中的许地林、程光新、杨邦俊等特级教师、正高职教师、湖北名师、宜昌名师除了主持课题研究、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将本地语文教研活动开展得分外红火外,还行走在全国各省市传经布道,和各地教学名家交流切磋;宜昌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全省语文优质课竞赛,也尽数折桂而归(如王健、谭小红、陈刚、卢红芹、邓少平、辛娟、何洋、陈鹏、周新、熊亚萍、程光新、罗欣、彭琼、张晓亮、杨帆等),效益显著。教师科研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对学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附:各校具体实验过程
“网络资源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课题小结 夷陵中学语文组
诚如我们在课题申报表中所言,“网络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一作用也必然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语文教学上。”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网络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积极面是主要的,消极面是次要的,利大于弊。
首先,网络的确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因为一是网络现在已经成了人们尤其是90后的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离开网络,很多事情就没办法很好融入学生生活;二是借助网络学习、阅读、交友、听音乐、看视频、晒言论,成了学生生活学习主要方式之一;三是网络资源的时效性和海量可选择性,也是学生兴趣浓厚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好网络,就能够增强学生和语文的亲和力,很自然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其次,网络有利于体现语文教学的互动性,打造高效课堂。因为网络是一个资源海量的巨大平台,不再仅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所独占,学生同样可以轻而易举获得。这样,学生既可以主动地获取相关知识,也可以在教师的明确指令下获取相关信息,在课堂上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拿已经获取的信息与教师的教学印证,与书上的知识印证,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真正做到教学互动,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第三,网络真正更好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真正懂教育的人都知道,语文学习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部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美国语言学家华特·B·科斯涅斯说过,“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也常常说,无时不语文,无事不语文,无处不语文。其实,这些在网络中才真正得到了无差别的体现。只要我们和学生是一个有心人,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种种限制,可以随时在网络中获取相关语文资源供自己筛选、分析、参考或享用。
第四,网络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进行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我们知道,研究性学习,除了师生基本的探究能力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能够迅速占有大量的资料,而网络资源的海量性以及占有的迅捷性,都为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便。
第五,网络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已有的知识结构可能一两年之内就陈旧落伍了,而专门系统更新知识也不现实,继续教育除了收钱就不能真正起到丝毫作用,那么,具有知识海量性和占有迅捷性的网络,自燃当仁不让地成了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不二之选。同时,由于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开放平台,无数人会在上面探讨相关专业技能,只要是个有心人,教师一定会在网络上学到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使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业务精英。
最后,网络有利于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及时展示自己学习语文的成果。现在,学校的网站,商用网站的一些栏目,都为老师和学生发表见解或作品提供了较为开放的平台。借助这些平台,举凡教师的研究文章、教案、案例、课件、文学作品等,学生的简介、体会、习作等,都可以及时发布并得到交流,既充分展示自己,使自己得到学语文的自信,又通过交流发生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样,又会反过来促使语文教学的走向自觉和高效。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对语文教学也必然存在者负面影响,比如一些轻浮的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一些粗糙的杂芜信息,以及造成部分教师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的懒惰行为等。总之,我们要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来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应该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在该课题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为:①哪些网络资源和语文教学密切相关;②这些网络资源有何特点;③哪些网络资源对语文教学起促进作用,哪些有负面影响;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如何有效消除其负面影响。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均为重点,其中第三、四两点为研究的难点。
第一,哪些网络资源和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经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但与语文教学最密切的网络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教材文本资源,包括文本本身、文本出处、作者简况和文本背景等;②习题资源,包括对文本习题的解答、探讨,为深入理解文本或结合文本训练能力设计的相关强化练习等;③教案资源,包括教学设计,学案、练案设计,课件制作等;④教研资源,包括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法的探讨,对课堂的反思等;⑤相关资源,主要包括为教学直接服务的音频、视频等资源。
第二,这些网络资源有何特点。一是具有海量性特点,可以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知识总和;二是具有便捷性特点,只要许可,可以立马查阅、调用相关知识;三是具有更新快的特点,网络的便捷性和低成本性,决定其资源可以随时更新,时效性非常明显;四是具有精芜混杂的特点,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性、个体性很强的平台,加上缺乏严格谨严的审核,一些粗劣的东西充斥其间,需要我们在使用时仔细甄别。
第三,哪些网络资源对语文教学起促进作用,哪些有负面影响。经过实验,我们发现,与语文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且精准优质的资源,对语文教学其促进作用;与语文关系不太密切的资源,以及与语文关系密切但不精准的资源对语文教学其负面作用,后者负面作用更大,因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东西最具迷惑性,不像那些与语文关系不太密切的资源那样容易辨别,因而最为有害。
第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如何有效消除其负面影响。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一是必须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确定对语文教学最优化的网络资源;二是对确定的相关网络资源认真遴选,摒除有负面作用的资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三是根据需要,对遴选的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实现其最大化的促进作用。
总之,接到课题实验任务后,我们经过扎实实验,认真研究,最终达成了以下基本目标:从理论上解决网络之于语文教学的作用问题,并用于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从而真正打造高效课堂。预计甄别网络资源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消除网络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将成为该课题研究的创新成果。该课题研究一旦成功,既可以廓清网络资源之于语文教学的某些迷雾,又可以革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最终实现网络和语文教学的良性互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音像制品对语文有效教学影响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三峡高中语文组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理念得以转变,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教学形式日益多样。其中,传媒资源正日益成为影响语文教学的有效资源。而作为传媒资源的音像类资源更是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宜昌市三峡高中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的核心课题之子课题“传媒资源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的实验学校,大力开展了“音像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与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课题的提出
课题选择传媒资源中音像资源开发与有效教学的交叉点进行研究,使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更为切实有效的目标,与我区广泛深入持久开展的“实施高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自然切合,使有效教学得到传媒课程资源的支撑和扩展,从而使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改革相互融合在一起,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资源开发本质上不是一个理论难题,而是一个实践难题。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因此,新课程导致的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
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教学主体之间的配合、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内外一体化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对课程资源和教学两方面的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学状态的有效化、优化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观念的转变,甚至仅仅依靠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音像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带来的时空观念的变化,就能事半功倍,极大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影响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但影响的结果都很明显。
基于上述初步的认识,我们认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需要深入,深入的突破点可以选择在传媒课程资源中音像资源如何促进有效教学上。而这种深入也正好是有效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两者的结合将使得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教学研究相互促进。将传媒课程资源之音像资源开发定位于促进有效教学,使课程资源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和体现,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有的放矢;而将有效教学研究放在课程资源拓展和开发的情境中,可以使有效教学扎根于课程土壤,通过课程资源改变获得教学的动力。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理论澄清:主要对本课题涉及的必要的概念、定义、关系等进行研究,包括课程资源的教学效能研究,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概念界定,影响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研究,课程资源与有效教学的关联研究等;
2.实践模式:主要对音像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不同形态教学的有效化的方式和模式进行实践探索,本部分研究以课程资源设计和教学设计为重点,包括学科课程教学有效化的资源设计,活动课程教学有效化的资源设计,有效课堂教学的资源要素设计与实施,有效合作学习的课程资源要素设计与实施,有效探究学习的课程资源要素设计与实施等等,最后,形成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3.评价改进:本研究作为应用性研究,同时也是行动研究,评价、反思、改进的过程构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将对各种研究中形成的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实践模式通过问卷和调查等手段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修正实践模式,同时,通过这种完整的研究过程,形成一种音像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范式。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如下假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任何有效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有效教学需要相应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持,课程资源对有效教学的促进是多形式或多模式的。
本课题的创新表现在:(1)拓展和深挖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支持效能,通过实验和实践获得理论的验证;(2)挖掘有效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资源因素,揭示课程资源与有效教学之间多种模式化的关联,促进对课程资源和有效教学两方面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3)寻求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4)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教学关联研究的研究范式。
三、研究过程
三峡高中从1998年开始,就形成了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音像资料搜集、制作、积累和使用等工作,积累了很多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感性认识和经验。2009年秋,我校借全省高中课程改革的东风,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了针对性的开发与实验。从2008年开始,在宜昌市教研中心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在学校强有力支持下,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分期推进,分阶段召开课题总结会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明确任务和方法,步步为营,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8年10月,我们便有了研究这个课题的动议。2009年2月,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论证后,本课题作为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的核心课题之子课题“传媒资源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正式立项,并成为实验基地。随即,我们举行了隆重启动仪式,校长亲自参会,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增强了信心。
之后,课题负责人之一何斌师老师撰写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专题论文《浅谈音像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组全体成员以此为蓝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研讨一周要上哪些内容,选择哪些音像资料,轮流制作或搜集改编与教学进度同步的课件,并集体讨论、修订,使音像资料的使用规范化、合理化和系列化,三年来,课题组共制作多媒体课件120多个,与课文相关的视频(例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话剧《茶馆》)、音频(例各篇课文朗读《虞美人》等歌曲)200多个,做到了课课有课件和音像资料可选用,课堂直观、生动、形象,大大提高了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0年12月1日,三峡高中参与该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参加了中期研究情况交流会。会议由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何斌师老师主持。何老师对本课题开题以来所做的研究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做了精当的点评,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做了周密的布署,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该课题的另一负责人胡平老师就如何选择研究角度、如何写研究论文和投稿作了辅导。会上小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交流了前段时间各自研究实验的情况和体会。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易斌老师参加了会议,并对课题研究提出许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希望课题组成员以此为平台,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这次会议广泛交流了课题研究的经验,使课题组的成员对下一步研究实验的方向、步骤和要求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必将对以后的语文教研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后,课题组广泛开展了名师讲高效使用音像资料示范课、高级教师讲高效使用音像资料观摩课,其他教师讲高效使用音像资料研究课系列活动,以课题研究引领高效课堂的锤炼,以公开课活动促课题研究内容的落实,收到良好效果。我们还积极发挥青年教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娴熟、观念更新快等优势,让年纪大的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同时又让青年教师拜师学艺,学习中老年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每年五月与团委合作,开展青年教师高效使用音像资料教学大比武活动,有效促进了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每年10月与科教处合作,举办高效使用音像资料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论坛活动,何斌师和胡平两位课题负责人先后在该论坛结合作文教学和高考备考作精彩演讲,有效推动了该项课题的扎实推进和经验的及时推广。
2011年4月,课题组根据总课题组的意见,召开了专题会议部署资料整理、总结和结题工作。
该课题研究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2010年12月,三峡夷陵网对我校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宣传报道;相关论文在《三峡科技》第12期发表,引起市科委郑和昌先生等专家的关注;2001年3月,课题负责人之一胡平撰写的课题研究专题论文《引电影大片曲水,品作文教学美酒》在省级杂志《学校文化》第三期发表,获得湖北省中小学学校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赵家明先生的高度评价;胡平老师和田榕老师以QQ空间和新浪博客、播客等现代网络平台引入语文课堂、尤其是作文课堂的经验,被《楚天都市报》推介,引起了省内外语文教育界专家、同仁的关注;吉官新老师的《高筑防火墙,网络缓称王》、闵泽芬老师的《谈谈音像资源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妙处》、严东锋老师的《音像资料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初探》、章红香老师的《浅谈“读图时代”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淳鹏老师的《从受众角度分析多媒影像对教学的影响》、乔建华老师的《化弊为利,优化教学》等大批课题研究论文在Internet发表后,引起了市内外教育专家和同仁的关注,好评如潮。音像课题研究极大推动了我校语文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教学研究蔚然成风,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教研文章200多篇。
与理论研究相配套,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也无不体现出“高效使用音像资料”的精髓。《<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等多个教学设计荣获全国中语会一等奖,《高考作文开头十法》等多个教学课件获省市奖励,《长亭送别》等数十个课件在全国各专业网站发表。这些教学设计和课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高效使用音像资料的基本内涵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既丰富了有效性教学的理论,也推动了有效性教学的实践,显著提高了我校语文教学成绩。近三年高考,我校语文成绩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茅,荣获市教研中心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发表优秀作文200多篇;学生参加“中华第十七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李雅莉等十多位同学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
开卷即有益,课堂内外溢书香 ---“课外书籍阅读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
远安一高语文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这个理论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的一致认同。同时,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无不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增强学生人文底蕴,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要求。
在这样的大环境、大氛围中,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阅读的天空自由飞翔,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能拒绝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我们远安一高的领导和语文老师们对这一点有着深刻认识,在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地坚守者,前行着。
我们学校有23名语文教师,负担着40个班的语文教学,大家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重要任务。特别是确立了课外书籍阅读的研究课题以后,大家一起想办法、定措施,科学有序地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以口号为旗帜,与学校发展同行
这个标题看起来很大很空,其实不然。从2006年开始,学校就提出了“打造书香校园”的口号,并且一直将这个理念作为语文教学和各种活动的主要内容在贯彻施行,不仅老师们了然于心,学生们更是将此作为阅读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此,学校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专门的书柜,学生将自己家里的或者在图书室借的好的书籍放到了书柜里,老师们也将自己收藏的书籍送到了书柜,每个教室里都洋溢着浓郁的书香,课后学生不再无事可做,在课余时间只要走进教室,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在潜心阅读或交流读书体会,此刻,我们能感受到他们阅读的幸福和喜悦。从08年开始,我们有计划地将语文课外阅读系统化、规范化,学校坚持一报一刊,一个课外书籍阅读宣传阵地,每个班一个书橱(不少于300册图书),一楼一个报刊栏,每月一次语文课外阅读沙龙,每学期评选书香班级和书香学生,不定期的语文教师或校外专家专题讲座。
二、以课堂内外为阵地,坚持不懈推行
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学校的语文课成了弱势学科,学生的重视程度也相应削弱,但是我们深深地明白不能为了高考而让学生放弃课外阅读,实际上这和高考也并不矛盾。为此,在我们的课表上可以到“阅读”这个课程,在时间表上我们可以看到“日记”这个安排,这都是我们留给学生进行阅读、写感悟心得的时间,学生也形成了习惯,这些阅读时间时,一些学生在教室书柜前争先恐后地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一些学生伏在桌子上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的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由语文组负责,我们在学校设立了专门介绍优秀图书的专栏,定期向学生推介阅读书目。我们分年级确立了必读书籍和可以读的书籍。由三个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轮流组织每月一次的课外书籍阅读心得交流活动。
三、以社团为体系,打造阅读“精英”
在语文组的强力要求下,学校团委大力支持,在2006年就成立“青鸟读书会”,每一年都开展“青鸟读书节”活动,语文组老师们群策群力,联系图书室,为学生推荐好书,每个教室的书柜上都张贴者这些书目,每次活动都可以涌现一批热爱阅读、会阅读的学生,他们的阅读体会都作为活动成果展出,他们的阅读让他们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学校每一期的《雏凤》文学杂志都是他们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这都深深地激励、鼓舞着每一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那些爱阅读、会阅读的学生的影响下,读书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了这个阅读阵营,读书会的成员从开始的一个班几个人发展到一个班的几十个人,现在每个年级的读书会成员人数都达到了500人左右。我想,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都有自己的阅读感悟的时候,我们的书香校园一定成为现实,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渴望的,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最成功的体现。
在我们的课外阅读氛围已经形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学生的阅读空间需要进一步扩宽,阅读视野需要进一步扩大,语文组、政教室、教务室向学校提出申请在每一层教学楼放置报刊杂志书架,学校大力支持,所以,现在走进我们的教学楼,随处可见学生在认真阅读,在关注我们的社会,关注我们的世界。
四、以同进为己任,丰实自我
我们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阅读天空,他们在自由的飞翔着,他们飞翔的速度是惊人的,他们视野是异常的惊人的。我们语文老师有时候感到了来自学生的压力,有时候他们飞翔的空间超过了老师们的视野,我们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时而会有种“OUT”感。教师的阅读成为了一种必然,图书室为老师们准备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并推荐给老师们,在每各月的学校例会上,都会有几位老师和我们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阅读的快乐和幸福,这是和学生共同阅读的需要,这是我们和学生共同进步的责任,这更是我们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时的一个意外惊喜和收获。
做了这么多,其实感觉还不够,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企及的,也不是一本一册能够囊括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让我们的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习惯并感受到阅读的幸福和乐趣,他们一定会一路芬芳地前行。
“影视作品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课题小结报告 小溪塔高中语文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新课标程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无外乎四个方面:听、说、读、写,它们体现了语文学习对学生的最高要求。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自悟自得的过程。因此影视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显得较为明显。。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课题组注重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强调对学生实施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影视教学。研究内容分三个层次:一、影视积累;二、课外影视探讨;三、课堂影视运用。 (一)影视积累 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一篇文章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但如果没有积累和感受,思考便无法展开,何谈应用,更不用说创新。课外影视积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必经之路。 “厚积而薄发”的道理,充分说明生活积累的重要性,所以影视积累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以下影视素材积累的方法: 1、充分运用课本内容进行影视积累。 高中很多文章都有其人文性。语文组教师从工具性出发,引入影视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形象思维的能力,注重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且善于从一般性的文章中挖掘出其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熏陶、感染,从而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并挖掘隐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 2、让学生自己利用课外影视欣赏积累素材,丰富人文素养。 课题组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红楼梦》、《赤壁》、《边城》、《祝福》、《阿Q正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通过这些影视片,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素养。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二)、课外影视探讨 作文教学中,学生“无东西可写、无话可说”一直困扰着语文组教师。要解决这一问题,本组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从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取写作素材。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校外和校内两种形式,而影视它可以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课题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电影《山楂树之恋》的拍摄,并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电影《山楂树之恋》,巨大地引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感受与思考中积累写作素材,引发写作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是完成写作的前提。在写作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产生表达与交流的内在需求。为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针对性强的影视欣赏活动,在欣赏中发现,撷取写作的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三)、课堂影视运用 1、运用影视进行写作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与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相比,写作是最具个性品质和人文底蕴的,更能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更关注人文素养的生成。语文组的作文教学将"人"与"文"统一起来,在走向自觉、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了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的人格。新课标的提法就是要求作文教学将"人"与"文"统一起来,鼓励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人文共进,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融入到做人的知、情、意、行的成长中。语文组教师在这些方面做了有效的尝试。 2、写作命题要生活化。 凸显人文性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特征,让学生通过影视了解、研究和思考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中的人文精神,丰富发展其生命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作文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其写作热情;要让学生充分体验人生,积淀情感;抒写性灵,表达真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或者学生的训练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教师创造情景与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领悟才能实现的。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的体验、领悟提供平台,那么写作命题就要朝着让学生有话可写的方向设计。通过欣赏影视广告片、公益广告片等使学生明确写作就是要“我手写我心”,要抒写性灵,抒发真情,展示自己生命的过程。比如课题组老师田英上的示范课:蒙太奇手法在作文结构中的运用——通过影视诠释蒙太奇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获得了师生的好评。
三、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经过一个学年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分述如下: (一)初步实现了“运用影视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性写作思想的目标,优化了作文教学的过程。 (二)挖掘课本中的人文内涵,以课本作为教学的主要文本,让学生通过课本中有关影视的课文,放映影视片,去体察体悟,给学生提供了人文素材写作的平台。课题组成员梁俊老师由此撰写了《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影视的探讨》的研究论文。 (三)课题组执教老师黄风华撰写论文《试论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课题组执教老师黄仕新撰写论文《试论影视文学对语文“对话”教学模式的影响》,课题组执教老师梁俊撰写论文《浅谈影视文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四)朱伶俐等课题组老师上了有关影视写作意义的指导课,受到同行好评。 四、结论与思考 (一)在理论探索意义方面,有着较强的针对性。 1、影视有利于培育高中生的人文情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现在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由于教育的功利性较强,从而忽视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加之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思想影响,致使学生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但往往知识面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文化素养。其中,人文素养尤其贫弱。所以,语文组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影视文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影视在贯彻、落实、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方面,有着前沿探究性。 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影视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以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课题小组研究的“运用影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性写作思想”正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 (二)影视积累丰富了高中生人文性写作的第一手资料,初步探索了一条人文性写作的路径,形成了一个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雏形训练体系。 影视有利于学生向人文性写作方面发展。也就是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和自然变化的思考。在课堂教学方面,影视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课本选文中的人文材料,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关注本地区乃至周边的社会生活,并且要关注动态的文化。比如,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影视片,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引导,学生的人文情感素养得以丰富。 总之,一段时期的《影视作品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使我们收获了很多,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足。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运用影视片,充分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积累丰富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素质关,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报刊杂志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秭归县一中语文课题组
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指出,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是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可见,课外阅读是增强阅读兴趣、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报刊杂志文本内容短小精悍,新鲜靓丽,条块清晰,与时代和社会同步,编排灵活机动,图文并茂、趣味性强,是对语文教材很好的补充。
因此,我校承担了宜昌市教研中心的重点课题“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报刊杂志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围绕课题实验目的,课题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持续有效地进行了近三年实验探索:
(1)构建报刊阅读模式。常规阅读:每天摘抄练笔,每周一节课交流,每月一次练笔展示。专题阅读:①与单元教学配套阅读;②与文章体裁配套阅读;③与课文主题配套阅读;④与作文教学配套阅读。
(2)积累报刊阅读精粹。明确了阅读报刊的阶段性目标:高一重积累,高二重感悟,高三重运用。
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①报刊体现了与课本资源互补关系。寻找与课本相近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让教材资源与报刊资源互相转化,对接融合,突现教育功能的整合与提升。如《格言》《读者》《咬文嚼字》《杂文报》。②报刊较多的登载社会焦点、国际热点信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让学生把握社会的脉搏,培养学生认知社会和关注世界的敏锐性。如《参考消息》、《看天下》《报刊文摘》等,地方重点报纸《长江日报》《三峡日报》《三峡晚报》。③报刊在培养语感、学写作文、塑造人格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如《语文报》《作文报》《读写天地》《中学生学习》《新课程报》,各种各样的语文知识点应有尽有,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好助手,阅读积累对学习语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报刊阅读时间。精讲教材内容,腾出时间放手让学生阅读指定的报刊内容。固定了阅读时间,一是早朗读,二是晚练笔,三是阅读课。
(4)展示报刊阅读成果:①展示学生的摘抄本、剪报、资料卡片;②阅读与思考同步,鼓励学生写心得体会,写散文,积极向报刊投稿;③学生自办校刊、校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报刊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自觉将报刊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进行整合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充实了教学内容,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明显的成效:
第一、利用报刊引进语文学习源头活水,已经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课堂教学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我校语文教师加强学习,提升了认识,充分利用报刊,努力使课堂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
第二、报刊资源的广博有效丰富了课程资源,课程容量增加,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低时高效,有了更加强劲的生命力。课题研究后,教师都更加重视课堂的容量丰富,发掘教材价值,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报刊资源成为了课堂的有效补充,语文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大大增加。
第三、报刊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进行课题实验,课堂有效引进报刊,参加课题研究的师生共同发现,报刊给了师生很大的交流平台。近几年不少学生习作在各级作文大赛中崭露头角,也时有学生习作在各类报刊上发表。
第四、课题研究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到“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个理念,把“在生活中学语文”的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我校语文教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我校高考语文成绩一直稳居宜昌市山区县前列。
“流行歌曲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结题报告
宜昌市田家炳高中(市十三中)语文组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构思
该课题作为国家级课题的一部分在我校实施,受到了我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校语文组针对课题特点,动员全组老师积极参与研究。从2008年6月到2010年11月,历时两年半,分三阶段逐步推进,目前,该课题研究已经接近完成进入总结阶段。
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2008.6——2008.10)、实施阶段(2008.10——2010.6)、总结阶段(2010.7——2010.11)。
在准备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宣传发动、调查研究、专题讲座、成立流行歌曲兴趣小组等工作;在实施阶段,我们主要做了让流行歌曲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赏析歌词、启发学生写出小论文,老师写专题研究报告,做相关课件以及做阶段小结,奖励评比等工作;在总结阶段,我们重点做了收集整理相关材料的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问卷调查
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首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了比较正规的问卷调查,从是否喜欢、为什么喜欢、喜欢的类型以及是欣赏节奏、韵律还是歌词等方面,力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语文的学习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因素,鉴于课题的特殊要求,我们把调查的重点放在对流行歌曲的歌词的美感领悟方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高中生几乎都是伴随着音乐成长的,流行歌曲在中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已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符号和随时翻阅的青春宝典,很多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歌词抄本。在为什么喜欢的原因方面,百分之六十的学生是因为明星效应,百分之二十是跟着感觉走,只有百分之十是因为欣赏优美的歌词,所以,虽然有不少同学抄过歌词,但并没有主动去研究。至于内容方面的选择,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喜欢爱情主题,友情类占百分之十五,亲情类占百分之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流行歌曲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尤其对语文学习具有较强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2、辅导讲座
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安排对流行歌曲有兴趣研究的老师开展了相关的讲座活动,力求从正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把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迷恋通过移情作用转移到语文学习方面来。
我们的辅导讲座的核心原则是要以平等的视角和平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流行歌曲,我们认为经典的东西固然精粹,但流行的也未必就是庸俗的,而且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经典一开始都应该是流行的,不能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时间淘汰,因此流行文化的盛行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的。因此,我们对流行歌曲也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的一面,学会欣赏歌词的语言美、古典美和意境美,也要正视其对成长的负面影响,比如语法混乱对语文学习的干扰,盲目追星等。
3、走进课堂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兴趣小组却又喜欢流行歌曲的现状,我们鼓励老师在课堂上引入流行歌曲的元素,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流行歌曲比起古体诗歌要好懂些,学生背诵歌词比背诵古诗要快的多,节奏也灵动些;要么神神秘秘不知所云,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另外也比较容易用流行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大多数学生的审美观念中认为读诗吟诗就是“酸”,让人一想就想起了古时的百无一用的穷酸落魄的书生。而唱流行歌曲就不一样了,多时尚,多洋气,偶尔还来几句外文的。就像自己在舞台上拿着麦克风尽情地疯狂演绎一样。
4、经典解读
在我们开展调查研究之初,最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周杰伦的《青花瓷》,这首歌凭借其优美曲调和盎然诗意,多次成为语文考试的热宠。还有张韶涵《隐形的翅膀》,在2009年又成为北京市高考语文作文题。对此,我们对这些流行歌曲的经典作品加以分析,分别从歌词的语言美、古典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欣赏并形成了思考的习惯,具体反映在学生的赏析小论文中,学生也分析了很多作品,提高了鉴赏能力。
5、交流对话
除了经典解读外,我们还就学生关心的有关流行歌曲的方方面面展开讨论,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从各个侧面去欣赏流行歌曲。
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古代的诗歌也都是有音乐性的,也就是可以唱的。如《诗经》中的风就是各地采集的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时候用的音乐。乐府诗、宋词等也都是用来唱的。尤其是宋词,还是根据曲调来填词的。比如《一剪梅》的调子以及那首邓丽君唱的《独上西楼》,都让多少不同时代的人为之嗟叹。
经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古典文学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只有在古典文学肥沃的土壤中,现代流行歌曲才能茁壮成长,不少学生也不在从心理上排斥古典诗文,甚至还有学生对古典诗文产生了崇拜情绪,写了相关心得。
6、实验小结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题实验,不少老师都学会了利用流行歌曲激发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还有的老师能自觉利用流行歌曲来创设教学情境,并且能视课文类型来确定选用流行歌曲的类型,或激昂,或舒缓,或活泼,或古典,或现代……以帮助学生理解体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7、流行歌曲与作文教学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有意识地引入流行歌曲元素,辅导学生写作,收到良好效果。具体说来,就是试图通过对流行歌曲的综合利用,促发学生读写的兴趣和热情,化流行歌曲中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充分利用优秀歌曲中的健康向上的成分以及灵活变化的语言艺术,进行德育渗透,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总结
流行歌曲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有思维方式的影响,比如一般来说流行歌曲跳跃性更强,思维更加发散、活跃甚至逆向;也有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流行词语的运用在语文上越来越多,一些表达方式被语文所接受,词语的运用也更加灵活,但同时也由于缺少规范性,使得语文中一些语法规则受到了冲击;还有表达内容上的影响,流行歌曲中一些较为裸露的对情爱的表达,使原本较为保守的语文更加开放,但也容易诱发早恋。
我们认为,教师可以结合流行歌曲对学生的审美趣味和遣词造句进行恰当引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些相应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相关的流行歌曲进行教学,甚至可以以流行歌曲为主题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开展对流行歌曲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将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正常成长,也有利于扩大语文的课程资源。
键盘拥抱世界鼠标创造精彩 ——网络资源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宜昌市二十一中语文组
网络就是那样,从上世纪末开始,大踏步地迈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网络,作为语文教学的资源之一,它创设了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了教学资源的限制,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为语文教学注入一股股源头活水。我们二十一中将网络的互动功能引入语文课堂,将它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交融为一体,已尝到甜头,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们,具体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一、问卷调查,有的放矢
为使网络促进新课改的研究有的放矢。实验前,我们在学生中就上网时间、目的、网络对自己的影响、学习语文的途径及网络对语文学习的帮助等问题展开调查并征询学生对语文教师利用网络开展语文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力求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
二、创立社区,交流沟通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离不开交往,网络带来交往方式的变革。我们利用网络社区、聊天室,通过学生的博客、微博、qq群等,指导他们了解天下事,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让心灵走向心灵。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以“网络”激发兴趣,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学习,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求同存异。
三、课堂精彩,碰撞突破
课堂运用多媒体,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展示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供学生阅读、欣赏,改变课堂教学受教材和时间等限制的不足,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加大教了学密度。而且合理运用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给课堂增加了美感,使学生产生了审美愉悦,更易激发情感的碰撞,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携手合作,探究开拓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形成自主探究能力。我们与其他学科教师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之路,网络学习之法。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我们与研究性学习教师合作。语文教师布置《红楼梦》研究的各个专题,并与研究性学习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完成“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成果。”的过程。
五、反思总结,更上层楼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进行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的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反思是教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彩之处喝彩,不足之处分析研究,提出日后改进措施。吴彩霞老师就对我校网络促进新课改研究小结,写出了论文《书房世界小,网络天地宽》。
六、,张扬自我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网络,让学生知晓最新、最快、最权威的新闻;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足不出户,尽情欣赏天下山川风物,领略各地风土人情;在网络中愉快地畅谈,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放松和解脱……网络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为语文学习注入了新鲜养料。
学生与网络亲密接触后,对语文学习有什么帮助?在网络遨游时,又产生什么困惑?他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这就是征文合集《网络·语文·我》。
网络开拓了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更新了他们的学习方式。语文,因网络更诗情画意;语文,因网络而别有洞天。我们将教学进行网络促进新课改的研究,期待着更丰硕的果实。
“课外书籍对语文教学影响的研究与实验”结题小结 葛洲坝中学课题组
一、实施与实验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师生对课外书籍阅读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课外书籍是完成目标的重要途径。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化为师生自我需求,让师生真正懂得:读书是人生的自我塑造,多读好书能够提高人生的标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精神的高度;人生的质量是在一步步的自我超越中提高的,而读书就是这种超越的阶梯。
(二)师生共同“划定”课外书籍的范畴,明确阅读量,力求持之以恒。
推荐阅读书目,分清主次。首先将《课程标准》中《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高中阶段应读的课外书籍心中有数。其次,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当代文学作品。再次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最后师还借用“校本课程”这一平台,引领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同时明确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为依据, “高中一年内自读五部以上的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三年累计的话可达450万字。
(三)指导学生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课外书籍。
授学生以具体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1、摘录法。学生学会将课外书籍中的好词佳句、精神片断,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以充实自己的语文积累。 2、剪贴法。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自己的兴趣将课外书籍的有关内容或图画都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既培养了阅读能力,还增强了信息的获取、分类能力,更增添了阅读的乐趣。 3、圈点勾划法。学生学会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关键词句,边阅读、边思考、边圈划,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4、鉴赏法。学生学会阅读完成后,对课外书籍进行分析、评价,在周记中对读物发表自己的感悟、见解、想法。
(四)循序渐进,发展思维能力
我们针对各年级之间的差异采用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进行指导,同时,融入学生的思考,锻炼质疑、联想、判断、推理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课题组首创的“文学时事”,让学生的阅读有了更鲜明的时代特质。
(五)读写结合,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中学会用圈点勾划法,眉批、旁批法加以鉴别、欣赏和评价,把阅读的独特感受记录下来,化成文字与课外书籍沟通交流。
另外多写成读后感,或者简评来提高鉴别能力,多种形式进行读书交流。
在校本刊物《葛洲潮》中开辟一专栏,交流读书体会。
二、影响与效果
1、观念的转变带来了行动的积极。认识到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大增,特别是当较长时间的公休假和寒暑假来临时,学生会主动询问课外书籍的阅读对象及阅读要求。广泛的课外阅读带来了课内语文学习兴趣的增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2、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掌握带来了阅读能力的提升,让课内阅读得以提速。课外书籍的阅读中,各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强化了课内学习训练所得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答阅读试题的能力。
3、读写结合,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鉴赏水平,学生的作文中也日渐出现了鲜活的语言与材料。课外书籍的阅读与点评感悟同时进行,学生的认识水平、评价水平、鉴赏水平、写作水平逐渐提高。
三、建议与反思
1、课外书籍的选择要考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自身的深度等诸多因素。
2、课外书籍的阅读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失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应灵活多样,并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落到实处。
3、课外书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力的评价或评估难以用具体的形式或方式显示,因而影响了该课题的成果呈现。
“报刊杂志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影响”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宜昌市外国语学校语文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的中学生阅读报刊杂志的种类比较单一,多趋于看娱乐休闲性的期刊杂志。因此,导致了现代的中学生多数阅读面有限,而且狭窄的知识面难以融会贯通课内外的知识。过分注意娱乐性的期刊杂志,将不利于中学生自身的发展。
对中学生而言,在掌握好课本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加强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对于培养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成才有重要意义。
其一,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可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做人,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其二,阅读报刊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其三,对中学生而言,课外阅读最实际的作用就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学语文是个“慢功”要“细水长流”,靠长期的积累、体验和砺炼,欲速则不达。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并与课内学习相结合,夯实语文基本功,使听说读写与思维能力全面、扎实,考试才会成竹在胸。
二、研究活动步骤概述:
第一阶段: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杂志的现状。
第二阶段:按照探究路线确定调查与研究的重点并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分类,详细分析资料,完成论文。
三、组员的岗位与分工
高一、高二各备课组成员负责各年级的问卷调查的整理与分析。高一备课组负责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杂志的现状分析,高二备课组负责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杂志的指导对策研究。各备课组长负责各项任务的实施与阶段性研究的整理与总结。教研组长负责开题、结题报告的整理、总结、撰写工作人物。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
1、分析研究对象
(1)中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杂志的认识和现状。
(2)中学生喜欢阅读哪类报刊杂志。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对课外阅读报刊杂志的目的、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课外阅读分散精力、影响学习的占9.2%,认为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解闷调节学习张驰度占8.9%,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占71.4%,认为课外阅读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占9.6%。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课外阅读报刊杂志的重要性,但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当今语文学习的观点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所以课外阅读应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学习应展开双翼,一翼是课内学习,另一翼是课外阅读,双翼齐举,才能飞得高,飞得远。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尚未形成之样的观念,这方面尚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2)学生课外阅读的品味
从数据中我们发现,喜爱阅读品位高雅的报刊杂志,如《格言》、《语文报》、《青年文摘》、《读者》、《美文》《文摘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占的比例达68.7%,但仍有不少学生喜欢的书刊是:漫画、侦探言情武侠、明星八卦等娱乐类占的比例也不小。还有个别学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很少问津。可见学生阅读资源比较杂乱,阅读内容驳杂,格调有高低之别,内容有良莠不分。
(3)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杂志的方式方法
关于阅读计划情况:有计划的比率11.2%,有时有计划的占33.4%,没有计划则占55.4%。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方法:读后仔细思考的占22%,仔细看不想的占33.7%,只看个大概的占44.3%。从中我们发现,学生是乐意进行课外阅读的,为了扩大视野,也为了增长知识,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得当。有的学生在阅读的问题上随意性太大,无目的、无计划。有的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有报刊杂志就读,数量虽然很大,但无仔细咀嚼,看得多而收益浅。最为普遍的是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做读书笔记。须知只有把知识进行归类,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华内容或摘抄,或概括,或写心得,才能真正通过阅读,吸取书本精华。
4、中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杂志的指导对策
(1)拓宽阅读渠道,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其实,生活中这种知识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Internet网资料,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当今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早到晚,少有个人支配的时间。因此,教师应鼓励他们在平时见缝插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在节假日要劳逸结合,温习功课与课外阅读交替进行。
(2)重视精品阅读,提高阅读品位。
在阅读内容方面,要遵循以下三原则:贴近当代生活,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水平。比如要指导学生以课本的学习单元的文体为基点,选择与这类体裁相同的文章来阅读。在课余时间可阅读一些与学生的学科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如:《青年报》《中学生阅读》《新读写》《作文素材》等,通过阅读,增长学科的知识。教师应千万百计地选择那些品位高的书让孩子读,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有精品意识,就会敏感地鉴别优劣,排斥平庸。
(3)采用科学措施,切实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要想通过课外阅读迅速广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略。比如,每一两周从语文课中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并且制定明确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选好阅读的材料,一般三两篇文章即可,以备课堂上作为例子来分析,在指导中采用“阅读—点拨—讨论—总结—提高”五个步骤,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题试验心得体会
中学生通过持续不断、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能陶冶情操、培养品德;能锻炼思维,发展智力。这样不仅能融汇贯通课程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学深、学透、学活,并转化为技能,起到由知识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让他们从迷茫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