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作品中的数学之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 14:1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术作品中的数学之美
——《数学与艺术——无穷的碎片》评介
《数学与艺术——无穷的碎片》,[美]伊凡斯·彼得生著,袁震东、林磊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赵海燕  
  人们只能通过考察无限的某些片段,利用他们的想象能力来理解无限。然而,这些片段能否代表那些无限的图形或事物是需要证明的,这便是艺术与数学的天然联系,也是书名的真实含义。  
  数学和艺术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然而,数学与艺术都是美丽的,并有内在联系。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从正确的观点来看,它不仅是真理,而且是至上的美丽,一种严峻的美,雕刻的美,没有向弱点做任何的迁就。”
  《数学与艺术——无穷的碎片》就是一本描述数学与艺术关系的通俗读物。书中所介绍的艺术作品大多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诠释了数学内涵,使数学变得通俗易懂。在书中,数学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作者伊凡斯·彼得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物理学科普作家,从事科普写作已有20年,曾在加拿大一所高级中学教了8年的数学课与科学课。
  有些人对于数学与艺术有成见,认为数学通过人的右脑工作,艺术通过人的左脑工作,两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群。《数学与艺术——无穷的碎片》推翻了这个成见。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内容,通过250幅黑白插图、28幅彩图,介绍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数学与艺术交互作用的过程,以及一些数学家、艺术家的趣闻轶事。
  比如,《奇怪的侧面》一章介绍了华盛顿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前一尊名为“无限”的不锈钢雕塑。该雕塑位于一座高高的基座上,像一对勇敢的伸向天空的翅膀,该雕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数学中的“麦比乌斯带”。“麦比乌斯带”形如一条普通的纸带,看似毫无奇特之处,但却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1882年,英国的《娱乐科学》杂志介绍了一种客厅魔术。魔术师拿出3条完全一样的长长纸带,并分别将每条纸带的两端粘起来,做成了3个纸带圈。然后,魔术师请3名观众分别拿剪刀,沿纸带宽度的中线纵向将每个纸带圈剪开,要求剪开的时候剪刀必须回到起点。剪开后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第一名观众得到的是两个分开的纸圈;第二名观众得到的是还是一个纸圈,而且长度是原来纸带圈的两倍;第三名观众得到的是两个套在一起的圈。
  其实,奥妙就在魔术师粘贴纸带两端的这个环节。第一种情况,其端点在粘贴之前没有被扭曲;第二种情况,扭了半圈;第三种情况,则扭了完整一圈。由于做道具的纸带比较长,以至于观众注意不到是否扭曲以及扭曲的程度。其实,第二种粘贴方式就是“麦比乌斯带”,其剪开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麦比乌斯带”一个性质:只有一个侧面,一只蚂蚁可以从其侧面上任意一点爬到另外一个任意点,而不必跨越纸带的边缘。因此,“麦比乌斯带”也被称作单侧曲面,正是这种独特性质,使得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之中。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现代数学家。他们不仅是现代数学的开拓者,而且是造诣很深的艺术家。他们通过数学原理创作出使人意想不到的、让人叹为观止的诸多风格多样、个性鲜明的艺术作品,使人不得不深叹数学之神奇莫测,为艺术作品焕发的魅力所折服。
  书中除了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以外,那些数学艺术家独特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其刻苦的钻研精神,也能使人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深受感动,不仅提高了青少年的数学学习兴趣及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为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2:41 , Processed in 0.0946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