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格式化”的墙壁文化应当格式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3 10:4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格式化”的墙壁文化应当格式化  2010年06月25日  作者:张斗和  来源:中国教师报
  有人说,好的校园文化是除了教材、教师之外的“第三位老师”。墙壁作为学校建筑展示校园文化最为显性的部分,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成为了很多所学校的一种自觉追求。
  为了让墙壁能够“说话”,学校把校风、学风写在学校的醒目之处,把标语、名言刷在洁白的墙壁上,甚至还单独兴建文化长廊、文化碑林……校长煞费苦心,经费大量投入,但效果却事与愿违,不尽人意。其实,捡到篮子里的不都是菜,写上墙壁的也不一定都是文化。墙壁文化不是真的要在每一面墙上都写上一句话,而是要体现一种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长期受到熏陶,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内化成为一种素养。
  但是,许多学校片面理解了墙壁文化,过多地在形式上大做文章,变换花样。墙壁文化建设出现了惊人的相似,大同小异,千校一面,出现严重的“格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过火”。有的学校,想方设法把能用的空间都利用起来,唯恐遗漏一块地方,就没有真正实现“让每一面墙都说话”。于是,教室内有校纪班规,走廊中有名人名言,操场上有口号标语,餐厅里有古诗箴言,甚至厕所的里外墙上也有警告提示,可谓“处处是知识,墙墙有文字”。触目所及,看不到别的东西,全被“文化”覆盖了。古人讲,家中无字画,必是俗人家。殊不知,家中字画多,也是俗人家。墙壁文化应有度,否则便适得其反。墙壁文化“化”过了头,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压得学生喘不过气,让学生的眼光无处安放,让学生的思绪无处驰骋。
  教育家李镇西校长所在的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就是一所没有标语、没有口号的学校。与众不同的是,在学校教学楼的大墙上,挂的是全校教师开心一笑的全家福。李镇西对教育朴素本质的独到理解,值得墙壁文化“无度”的学校好好反思。
  二是“过深”。笔者曾到一所小学参观学习,见走廊上悬挂着祖冲之的画像,下有一标语:“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这句话的意思,孩子们都说不懂。说实话,这句强调观察和思考重要性的句子,可以说是经典之句。但是学校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在上面做一些必要的注释,话语深刻,孩子们不懂,墙壁岂不是“自说自话”?适合的才是恰当的,墙壁文化,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能一味地求深,求雅。
  三是“过陈”。墙壁文化应及时更新,如果墙壁文字几年如一日,不做变动,没有变化,且不说日晒雨淋导致字迹模糊不清,其过时陈旧的内容就如同一句话说了无数遍,自然不能吸引学生,有等同于无,弄不好还会沦为“垃圾文化”呢!
  四是“过直”。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认为,直白地讲出我们的政治理念和教育理念在有些情况下是必要的。现实问题是,我们现在学校的墙壁文化,直白的东西太多了,而发人深省和耐人寻味的却太少。这样一来,墙壁说话的力量就会减弱,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了。在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广州执信中学里,校园综合楼前墙壁上镌刻着著名的“格尼斯堡七桥问题”。这种墙壁文化,既契合了学校奉行的“崇德瀹智”的校训,又能提示学生每天都要想想脚下的路,想想路上的奥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格式化”的墙壁文化应当格式化(计算机用语,表示所有文件全部清除),尽早摒弃。特色学校呼唤不拘一格、彰显智慧的墙壁文化,需要能与学生“互动”,走进学生心灵的墙壁文化,这样,校园的墙壁才能真正意义上地“说话”,才会放射出温馨的育人光芒。(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中学副校长 张斗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3:26 , Processed in 0.0693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