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儿合唱“中国风”为何飘逝? 2011年12月31日 作者:陈芳 曹滢 来源:新华网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童声,童声中最动听的是童声合唱。中国少儿合唱歌曲曾创作涌现出无数令人难忘的旋律,深深留在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中。随着时代变迁,艺术审美风格日趋多元,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少儿歌曲创作却渐渐弱化。人们不禁发问,谁来为孩子们写出好听的歌?
五六十年代,一批著名词曲作家为小朋友们创作了很多优秀歌曲。张文纲创作了《我们的田野》、李群创作了《快乐的节日》、瞿希贤创作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些富有中国美学特色和时代感的优秀少儿歌曲通过广播传入千家万户,滋润了亿万儿童的心灵。
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童声合唱团。成立六十年来,这个团录制首唱了很多优秀少儿歌曲,见证了少儿合唱“中国风”在半个多世纪中的辉煌。合唱团现任艺术总监孟大鹏坦言,合唱团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好歌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少儿歌曲创作的缺失。
“虽然这些年我们团也唱了一些优秀歌曲,但写给孩子们的、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的好歌还是很缺乏。”孟大鹏说。
改编自云南民歌的合唱曲目《猜调》是很多少儿合唱团的保留节目。曾于八十年代参加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的朱宁认为,《猜调》具有浓郁中国色彩,“它用现代的手法表现民族的音调,将孩子的游戏融入艺术审美中,曲调诙谐,妙趣横生,不论在国内演出还是出国比赛,这首歌总是十分受欢迎。”
相比之下,这些年来一线词曲作者中很少有人将少儿歌曲列入重点创作范围,仅有的作品也往往用“成人思维”谱写,远离孩子们的生活,充斥着套路化的技巧,缺少童趣童真。
缺少好歌的合唱团仿佛陷入“无水之源”,难为“无米之炊”。随着时代变迁,对外交往活动增多、文化传播方式多样,艺术从业者的艺术视野大大扩展,国外经典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出现在少儿艺术教材中,成为合唱团保留曲目。但一些艺术工作者指出,少儿歌曲的创作需要引入优秀外来文化,从中获得启发,但更需要本土创作的丰盛,需要中国艺术家潜心钻研和奉献。
少儿文艺的繁荣不能只有少儿合唱团“一支独秀”。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维持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少儿合唱团,而且要保持较高艺术水准,面临着种种困难。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所服务的《星星火炬》节目已在广播中消失多年,从前一首歌曲唱遍大江南北的情景难以再现。随着社会环境和传播格局日益多元化,业余合唱团在艺术创作和体制机制上面临转型考验,需要教育和宣传部门重视和参与,整合多媒体手段给予传播。
孟大鹏认为,“不论时代怎么变,孩子们应该唱自己时代的歌,应该在艺术的雨露中健康成长。”(陈芳 曹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