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0|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泠掌门人 幽兰满庭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6 05:5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泠掌门人 幽兰满庭香西泠印社六任社长印象
2011年07月1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佩智








赵朴初——情系印社拳拳心

1979年在西泠印社成立75周年大会上,经社长沙孟海提议,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应邀担任名誉社长。赵朴初先生十分关心西泠印社的建设和发展,对西泠印社无论大事小事总是有求必应。1993年,在西泠印社成立90周年庆典大会上,赵朴初被选举为第五任社长。

赵朴初(19072000),字荣续,别署开翁,安徽太湖人。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勤于文史哲研究,古典词赋造诣极深。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在西泠印社90周年庆典大会上当选为社长的赵朴初,因公务繁忙难以分身前来,特赋诗一首:“长我三岁西泠社,我未及见诸长者。每到孤山意怆然,不思缶翁思秋白。秋白不为浙皖拘,心观无常行菩萨。迈古腾今思不群,游刃恢恢念天下。应知印人有异才,当因其小观其大。风流儒雅有传人,九十年来印学兴。毕竟丁吴功业在,护持文艺重西泠。”(瞿秋白,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赵朴初的表兄,印章刻得很好)他以博大的胸襟,提出篆刻艺术应有的时代内涵和创作方向。

1996年,赵朴初得知因故停刊的《西泠艺丛》即将复刊,欣然应允担任顾问,修书致贺,并“寄来5000元,以助复刊之费”。1997年,西泠印社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时,他亲自上书力荐,印学博物馆兴建落成后,他欣然题写了馆名。中国印学博物馆开馆之日,他专门发来贺电,语重心长地指出,印学博物馆的建成,“对弘扬我悠久深厚传统文化、促进我金石篆刻学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站在中国印学博物馆的大门前,睹物思人,可以说没有赵朴初的鼎力相助,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印学博物馆。

1998年金秋,西泠印社成立95周年时,再次当选为社长的赵朴初因病不能前来,特撰长联与同人共贺:“百千万里风举云腾石鼓堪歌喜凭印学心相印;九十五年灯传踵接斯文未坠结集孤山德不孤。”表达了他心系印社的拳拳之心,对西泠印社的未来寄予殷切厚望。

在赵朴初社长的关怀下,西泠印社的事业蒸蒸日上,社会影响力又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启功——再续百年新辉煌

1979年秋,应社长沙孟海之邀,启功前来杭州参加西泠印社建社75周年纪念大会,并被理事会选举为副社长。200210月,在西泠印社六届五次理事会上,启功被选举为社长。2003年金秋,西泠印社百年大庆,众望所归,他再次当选为社长。启功从与西泠印社结缘,到2005年驾鹤西去,前后27年,他与西泠印社的关系从未间断。

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元白、元伯,满族正黄旗人。早年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的教学与研究,对红学、佛学等亦有精深研究,学识渊博,涉猎宽广。他的书法、绘画、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还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鉴赏家和鉴定专家,对古代书画、碑帖的鉴定尤为专精,可谓独具慧眼,识见非凡。他曾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启功多次来印社视察和指导工作,有关的人文掌故,他娴熟于心,凡社中所求,他皆尽力为之。他与印社同人交往密切,待人和蔼可亲,乐观豁达。凡有请他挥毫或题署、作序,亦尽量满足。他提携后辈,不遗余力,受其泽润者无数。1986年,他来印社视察社报《西泠艺报》,对办报方针表示赞赏,并赋诗勉励:“湖山胜慨首西泠,石好金佳备艺能。岂独越中增纸价,寰区同与播芳馨。”后来,他多次提及《西泠艺报》,说“每一期我都看”。19873月,由启功领队的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来杭鉴定古书画作品近3个月,其中对印社所珍藏的古书画、历代古玺印与明清流派印章进行全面审核、鉴定。启功对印社参与的重大社会活动比较关注,如迎接香港回归、西泠印社百年华诞等,他都认真听取汇报,并参与谋划。

启功认为“书法、篆刻都是中国传统艺术,要尊重传统,懂得规矩,同时也要培养独立见解”。西泠印社应当以“印学是本”,进一步巩固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地位。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和理念,西泠印社继往开来,提出了新百年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发挥和整合学术资源优势,保持和提高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水准,凝聚“高精尖”人才队伍,全力建设“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的中长期发展蓝图,从而全面带动西泠印社多方位的发展,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

如今,由启功社长题写的“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巨石碑刻置放在印社石坊前,如一盏明灯,指引后人不断攀登印学的高峰。

(作者系西泠印社理事、社务委员会文物管理处处长)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3:59:16 | 只看该作者
静候六年 西泠印社为何交棒饶宗颐



  西泠的社长,一定要极高的标准
  2005年,前任社长启功先生去世后,西泠印社社长一职空缺至今。六年间,关于社长人选的各种传言时有耳闻,但却一直未有定论。
  2008年,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第十二次社员大会之时,社长之位已空缺三年,当时,西泠印社对外界给出的答案却是——社长之位等待依然无限期。
  三年中,饶宗颐先生又是如何走进西泠印社视线的?西泠印社社委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魏皓奔表示,这是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
  由于西泠印社是卓具盛名的国际性文化艺术社团,尤其在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地位和影响,而西泠印社前六任社长,又皆为社会名流加学界宗师。前辈盛名在前,后继者的声望自然要与之相当。此外,魏皓奔谈到,赵朴初与启功等近几任社长在学术威望之外的政治分量等种种因素,都加大了第七任社长的选择难度。
  在“众心一致”的标杆人物出现之前,印人们已经习惯了等待,这是印社历史中,大家心照不宣的约定。此前,历史上西泠印社社长空缺的时间,累计竟长达60年。
  “西泠印社社长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是一面旗帜,是一代宗师。他必须是大家公认的人物,否则宁可空缺。”陈振濂说。
  开始是纠结的,后来就水到渠成了
  尽管西泠印社在108年历史中一直对社长职务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但启功先生去世后,西泠印社并未停止过对社长人选的物色。2008年,105周年社庆印社举行换届选举时,经过各方面意见征求,曾考虑过此事,“有五六个人选,饶宗颐也是其中之一。”但当时各方意见并不统一。
  2009年,西泠印社第八届第二次理事会召开,专门对社长人选的方向问题展开无记名投票,多数人支持社外延请。至此,社长人选的大方向定下。
  怎样的人选才能与“天下第一名社”相得益彰?魏皓奔将社长的要求概括为:“一位得到国际公认、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大师。”这也就意味着,西泠印社社长无论学术水平还是社会声望,都必须是世界级的。
  至此,社长人选的指向愈见清晰。
  两年后,西泠印社即将迎来110周年大庆,再次换届之际,社长一事再次被提上日程。近年来,饶宗颐先生的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扩大,使得西泠印社对他倍加关注。今年下半年,经过多方物色、征求意见后,有关方面认为饶宗颐先生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的最佳人选。“无论政界还是学界,都认为饶老为不二人选。”
  之后,在热心人士的牵线下,10月26日,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秘书长包正彦专程飞抵香港,登门拜访饶宗颐先生,向他发出正式邀请,饶宗颐先生表示常年来一直关注西泠印社,对邀请欣然接受。
  除治学之外,他精通琴诗书画
  饶宗颐,男,1917年生,广东潮州人,目前定居香港。
  钱钟书曾评价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而金庸则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他是当代国际汉学界公认的学界泰斗、一代宗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通晓多种语言,在传统文史研究和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近东文明以及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精深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六十余种。
  除治学之外,饶宗颐先生精通琴、诗、书、画,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这也是西泠看中他的重要原因。他曾多次举办书画艺术展,出版书画集多种。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描,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书法植根于金石文字,行草书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篆书兼采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饶宗颐先生历任香港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和法国远东学院院士等职。曾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授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
  2011年7月国际天文联盟批准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饶宗颐先生十分关心、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传统佳节致信、致电、题写贺年卡问候饶老,并曾在饶老95寿辰之际亲自看望;2011年8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又亲赴香港看望饶老。在10月19日举行的“饶宗颐星”命名仪式和庆贺酒会上,香港特首曾荫权先生也亲自出席,向饶老表达祝贺。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55:10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自称:“无家可归者”



丰绍棠/撰文 王小玉/绘像
幼时饶宗颐家有“天啸楼”十余万卷藏书,富甲粤东。饶宗颐自小浸淫书海,5岁读古典小说,8岁读《通鉴纲目》,9岁学经史佛典,20岁前已把香港新垦书局的新书全部读遍,其灵苗早发,触类旁通,积累厚重,7岁即执笔写《后封神》,未及成年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连载《岭南学报》上,九十高龄仍能脱口吟诵儿时背下的古诗。其少时成才成名,有诗赞云:“弱冠吟咏惊耆宿,壮岁论文震寰中。”饶宗颐购藏书的劲头亦不逊父辈,1949年曾一口气买下两层楼的藏书。
通晓汉语和英法日德及印度语言文字,对古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亦颇有研究的饶宗颐也是“用书家”,论家指出:“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治学范围涉及经学、史学、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目录学、考古学、金石学、楚辞学、词学、宗教学、中国艺术史研究等,乃至饶氏自叹云:“我是无家可归者!”集藏书家和用书家于一身的饶宗颐,并未身陷书中难自拔,而是以怀疑精神做学问,自云:“人家讲的不对或文献记载不清楚,就要怀疑。”季羡林说他做学问最善于“找问题”,饶宗颐点头补充道:“我就是喜欢刨根问底,抓住一个问题穷追不舍……为研究一个问题,我可以跑到发源地去考察……亲自印证我所知道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有新问题产生了。”于是中西古今无不通贯会融得其窍要,一生留下煌煌20巨册逾千万字著述,被誉为“业精六艺、才备九能”的通儒,世间为此流传“北有钱钟书,南有饶宗颐”和“北有季羡林,南有饶宗颐”之说,饶宗颐听罢连连摇头:“什么南北齐名,只是老头子互相吹捧而已。”饶宗颐晚年将数十载购藏的两万多册珍籍和一大批资料捐赠,嘉惠士林。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6:56 | 只看该作者






相关链接
饶宗颐书画册页
丛刊介绍
共汇编《选堂临碑十二种》、《选堂临帖十二种》、《选堂游屐写生丛刊》、《神州胜境——选堂中国写生丛刊》,凡四套48册。璀璨夺目,蔚为壮观。无论临碑、临帖或写生、绘画,既得古人神韵,又独具个性特色;且醉心写意于神州河山,佛心禅意弥透纸背,观之令人震撼。其博大精深的艺术襟怀非一个“静”字而可以囊括。
选堂游屐写生丛刊
饶教授游学、治学履及欧美,遍及亚洲佛国。偶有所感,则情寄丹青,绘写胸臆。此套册页汇集《梵土雪鸿册》、《印尼写生册》、《北海道即景册》、《吴哥窑写生册》、《浦甘写生册》、《白山画集》、《黑湖游屐》、《路易士湖风光册》、《大峡谷写生》、《埃及涉事》、《澳洲撩影册》、《北澳写生册》,凡12册。大都成画于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值得一提的是《路易士湖光册》是今年饶教授的近作;写在日本有底色的纸板上,用色淡淡地涂抹出一个底稿,然后用重色重墨勾写点染。厚重之处,得未曾有。这与张大千用泼色技法或徐悲鸿、吴作人诸氏以素描描绘异国风景又大不相同。这是饶教授近年一次很成功的创新。
神州胜境——选堂中国写生丛刊
此套丛刊计《九州■绘册》、《羊城八景》、《丹山碧水》、《潇湘八景册》、《西子湖册》、《山阴道上》、《雁荡搜奇册》、《五台灵踪》、《黄山灵窖册》、《天山览胜》、《塞外风光册》、《楼兰写生册》,凡十二册。包罗大江南北风景名胜。你可以听到潇湘的琴韵;五台山的晚钟;见到苏杭的垂柳;黄山的烟岚松壑;羊城的记忆;天山的俊秀以及塞外的绿意……可谓满纸烟霞,美不胜收。饶教授贵在创新,2006年提出“山水画西北宗”的理论,而此前已有大量的创作实践;所用笔法具有极浓厚的素描意味,皴法亦不拘束于传统南北宗所用者,线条苍劲中带有一种坚实的感觉。这与西北的土壤、山石十分一致。
选堂临帖十二种
此套临帖共汇集《平复帖临本》、《右军十七帖》、《晋唐九帖册》、《十二月相辨文》、《颜鲁公竹山连句》、《怀素六帖册》、《临东坡桤木诗》、《临黄文节汉波神祠帖》、《书米南宫论书》、《白玉蟾书札》、《酒德颂》、《王孟津诗三首》,计十二册,其中《怀素六帖册》等两册分上下册。饶教授临帖绝非简单的临摹,以此番临“法帖之祖”《平复帖》为例,饶公参用了出土的汉魏木简章草笔势,故能不失此帖古拙气息,亦表达出原帖的郁涩的仪态;虽比原帖的字大,但结体并无松散的感觉,力求原帖神意。王羲之行草,乃“帖学之祖”。饶公临之,别有其法;先写欧阳询的行书,再写羲之法帖。饶公在六十以后,对王氏《十七帖》下力颇深,临写数遍,力求神形兼备。颜真卿的《竹山连句》,是饶公第一次临写,因他熟知颜书笔势,故写来无生疏之感。
选堂临碑十二种
饶宗颐教授曾言,早年习书,于晋唐诸家之外,亦曾取道北魏碑刻,求其刚劲,尤于张猛龙碑着力最多。亦间习汉碑,于张迁碑浸淫最深。稍后因研究西陲所出汉简,而取汉简中草隶之意。世人皆知饶氏汉简书法,深具汉人褒衣缓带之风。故其临汉碑,虽不斤斤于形似,但不失碑之特点,兼且以汀州、谷口之意趣,渗入其中,一洗汉代碑刻板硬之失,使隶体更见生动。后来曾遍读龙门千件拓本,又数度亲临龙门石窟,摩挲原石。故其临本实集张猛龙与龙门诸造像之神意为一,而以峻峭之笔出之。有魏体之清劲而无其粗狂,碑刻之沉厚而无其鄙野,别具一格,为世之习北碑者,另开蹊径。此套临碑计《开通褒斜道石刻》、《汉裴岑纪公碑》、《杨淮表记》、《夏仲兖碑》、《吴天玺碑临本》、《唐三藏圣教序》、《苻秦广武将军碑》、《痊鹤铭》、《晋建宁太守碑》、《魏张黑女墓志》、《敦煌石室唐拓化度寺碑》、《大唐王居士砖塔铭》等十二册。
(钟铁夫)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6:13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学问是要串通起来做的”
饶公在谈话中一再强调一个理念,那就是融会贯通,尤其在艺术创造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方面。“今天的科学太发达了,以至于专门学科非常发达,人人都是专家,但却不能贯通,学和艺完全隔开了。”饶公对此不无遗憾,“其实整个世界的文化都是贯通相连的,我们可以从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流传中,看出世界各种文化发展的共性。可惜的是,目前我们的研究工作总是局限于局部。分开容易串通难,而真正的学问是要串通起来做的!”饶公如是说。
黄苗子先生曾撰文评述饶公的书画,认为他之所以“落笔便高”,是与他广博的学问分不开的。饶公自己也喜用“学艺双携”来形容他的文化生命,并一直身体力行。饶公精通诗词、书画、古乐,对我们已经逝去的那个伟大传统有细腻的了解。饶公曾这样概括自己的治学从艺心得:“我写画同我做学问一样,做学问向来不讲人家讲过的话,写画不照人家走过的路走。我写画学古人,但也是写我自己,就像写诗步古人韵,实际上是写我心中的诗,是借古人的躯壳表达我的精神。”20世纪的中国文化困厄迭起,残荷犹有傲霜枝,饶公以自己的努力,续写了中华古文明的辉煌典范。饶公师古、师心、师造化,以诗心禅意、书道琴艺印证画理,力图改变学术与艺术“不相携手的局面”。通过他的学术与艺术,我们见到的是鲜活的传统。
在饶公的绘画写生作品中,饶公尤喜在画上题写诗词。所到之处,必留有诗句。这似乎是饶公记录旅行的一种方式。不过当我说出我的这种看法时,饶公却告诉我说,记录行程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就好比日记那样;更多的是想说理。“我们古人写诗,要么是寄情山水,要么见物言志,就是很少说理。而我就是要通过诗词来说理。”饶公说道。
说到诗词的话题,饶公谈兴更浓了,他说:“我以前出过一本诗词叫《长洲集》,里面有82首和阮籍咏怀诗,你们猜猜我用几天写出来的?”没等我们回答,饶公就自揭谜底了:“五天!”看我们惊讶的样子,老人家不无得意地说:“我只带一把古琴,在香港长洲岛上的朋友家小住,一边弹,一边就写出来了。很容易嘛,因为诗心和琴心是相通的。”
从饶公的描述中,我们依稀感受到历代先贤在诗意、琴心和画境中陶冶心神、创造艺术的美妙意蕴,不禁心驰神往。然而,一种失落和痛楚也随之而来:当今之世,能够具有如此诗心琴心书心画心而又能心心相应融会贯通的高人又有几何?在饶公身上所体现出的文人传统,似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而面前的饶公又是那么清晰地向我们传递着浓郁的文人气息,令人为之敬仰为之痴迷。这大概正是文化大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吧!
临别之际,我们由衷地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饶公向我们执拱手礼告别。饶清芬女士还请我们转达饶公对深圳读者的问候和歉意:由于年事已高不便远行,饶公不能出席13日在深圳举行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的首发式。但饶公与深圳的缘分还将赓续。据尹昌龙介绍,饶公诗词集《清晖集》即将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再版,预计今年读书月期间可以与读者见面。与此同时,海天出版社已经将出版饶公的著作作为长期重点项目来主抓,相关合作目前正在洽谈中。接下来,还将逐步出版饶宗颐画传、饶宗颐书信集,以及诸多散佚已久的饶宗颐海外著作。“我们希望海天出版社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深圳的城市文化积淀做一份贡献。”尹昌龙说。
深港一水之隔,深圳的文化人可谓近水楼台,从“文以化人”的角度而言,我们相信,饶公的学识、才艺乃至他的诗意生活方式,都会更多地惠及深圳人,而饶公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必将给我们带来宝贵的启迪和影响。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波/文  晶报记者 张明俊/图)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5:18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以诗心禅意印证画理


饶宗颐书法作品。

◎“八大山人对我的影响最深”
在即将出版的这套画册中,我们可以看到饶公读书讲学,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而祖国的名山大川更是无处不留屐痕。在饶公的笔下,欧陆的皑皑雪峰、北美的莽莽丛林、埃及的金字塔、黄山的云海、西北的戈壁,尽展蓬勃生机。“搜尽奇峰打草稿”,使得饶公的书画作品境界博大,气象常新。
见饶公读画兴致勃勃,记者便趁机向饶公请教:“学者们通常将您的绘画归结到文人画,但在您的作品中,我们又分明可以看见来自敦煌佛教绘画(即敦煌白画,也就是线描画)以及中国民间绘画的痕迹和影响。那么哪种画风画派对您的影响最大呢?”
面对记者的这个提问,饶公非常肯定地说:“文人画对我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八大山人对我的影响最深。”由于担心我们听不懂他的潮汕口音,饶公还特意将八大山人几个字写在纸上给我们看。
事实上,饶公对八大山人极有研究,曾撰写多篇文章专论八大山人,并概括出八大山人艺术的内在理念,“一是有骨气,二是得大自在。在这里面,学与艺的相资循诱,乃是深入到文化生命的根■处。”而这也正是饶公书画作品传递出的意境和精神。
那么游历了世界各地,看遍了各国的艺术珍宝,饶公的艺术风格有没有受到外国艺术风格的影响呢?面对这个问题,饶公认真思考了一下,然后说:“还是有的,我非常喜欢毕加索的绘画。”
饶公告诉我们,他在法国讲学时住在他的学生江德迈家里,她家的附近就是毕加索博物馆,江德迈经常陪着他去那里看毕加索的作品。听饶公讲到此处,饶清芬女士不禁插话说:“有趣的是,江德迈本来是研究西方法律的,可是受到我父亲的影响后,转而研究东方的王道和艺术,后来成为一名东方学学者。”
听到这里,大家禁不住笑了起来,显而易见,在这个西方学生面前,饶公所展现出的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显然要比毕加索更吸引人。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4:37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以诗心禅意印证画理

“国学大师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将在第七届文博会期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隆重推出,借此机缘本报记者专程赴港拜访饶公,亲聆其“学艺双携”之道——



饶宗颐



饶公在仔细审阅“书画册页丛刊”样书。
一代通儒饶宗颐先生的书画册页作品将在今年文博会期间隆重推出。这不仅是深圳海天出版社多方努力的一大收获,更是深圳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很多人或许还记得,两年前饶公在深圳举办敦煌学艺展,在开幕式上老人家满怀深情地讲了一句话:“我和深圳很有缘分。”这一次,老人家再次选择了深圳,将自己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交给深圳,由海天出版社以丛刊的方式辑印成册。这份信任让深圳人在感动之余也倍感压力。5月9日,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和副总经理何春华率队专程赴港,在英皇峻景酒店拜会饶宗颐先生,本报记者获邀同行,得以再次亲聆饶公谈书论艺,真是如沐春风。
◎“那么多书会把我压倒下的啊”
当饶公以一身深色西装、系着彩色条纹围巾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儒雅的大家风范令人眼前一亮。饶公与我们逐一握手问好,矍铄的精神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饶公的女儿饶清芬女士告诉我们,听说是自己系列画册的样书印出来了,饶公今天兴致很高呢。
落座之后,尹昌龙首先向饶公转交了深圳市政府和深圳读书月组委会联合颁发给饶公的“特别贡献奖”奖牌,以表彰和感谢老人家对深圳读书月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自2001年起,饶公就一直出任深圳读书月的特别顾问,而饶公十年前为深圳读书论坛所作的那场开坛演讲,更是极大地支持了刚刚起步的读书月活动。深圳市的各级领导,还有众多喜欢读书的深圳人,都对饶公充满了感激之情。饶公愉快地接过奖牌,也请尹昌龙转达他对深圳市各级领导和读者们的谢意。何春华副总将深圳读书月十周年纪念画册《书香十年》拿给饶公看时,饶公看着自己十年前在深圳作演讲时的照片,风趣地说道:“我的变化不大嘛,还是十年前的样子嘛。”
当负责“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装帧设计的雷雨先生将画册的样本拿给饶公审看时,老人家高兴地将样本端举在眼前,仔细看了起来。“这个帖子启功先生也临摹过,但是我们的风格完全不一样。”看到其中的一页临帖,饶公特意指给我们说。
据尹昌龙介绍,此次海天出版的“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共有六集,在第七届文博会期间,将首先推出四集、每集12册。这四集中包括书法作品两集,即《选堂临碑十二种》和《选堂临帖十二种》;另外两集为饶公的绘画,一集为《选堂游屐写生丛刊》,主要是饶公在海外游学时的写生,一集为《神州胜境——选堂中国写生丛刊》,是饶公在内地游历时的写生作品。“5月13日,今年文博会首日,您的48本画册将与读者见面!”尹昌龙郑重地对饶公说。
“48本!那么多书会把我压倒下的啊!”饶公这句幽默的话,把大家伙儿都逗笑了。在笑声中,大家都分享到了老人家的愉悦之情。饶清芬女士告诉我们,一次性集中出版这么多书画作品,这对饶公来说,还是首次,所以老人家特别高兴,也对这套书特别期待。
“我们会将印刷出来的第一套书在第一时间送给饶公过目。”何春华副总当即表示。
雷雨先生还透露一个细节,说明饶公对这套画册的看重:老人家为这套书的出版,专门为每一册重新题写了书签和包装盒上的书名。“这是很不容易的啊,老人家那么大的岁数,在几天之内题写了48个书名啊!”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36:49 | 只看该作者
王国维只能局限于人间
施议对:王国维提倡境界说,写作哲理词,似已进入先生所谓第二种境界———学人之境界。
饶宗颐:当然。
施议对:但是,王国维的两种解脱办法——暂时解脱及永久解脱,似乎并未能解决问题。
饶宗颐: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诸多方面条件尚不具备,未能真正超脱,其于做学问乃至词学创造上之成就,也受到一定限制。首先,王氏只到过日本,未到西洋,未曾走入西方大教堂,不知道宗教的伟大。而且对于叔本华哲思,也不可能真正弄明白。这是阅历的限制。其次,王氏对佛教未曾多下功夫,对道教也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安顿自己。这是学识与修养的限制。所以,王氏做人、做学问,乃至论词、填词,都只能局限于人间。即专论人间,困在人间,永远未能打开心中之死结。
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就这点而言,我觉得,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未死就为自己先写下挽歌,以为“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了之后,自己能够与山陵共存。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我看已有所超越。
因此,我认为:王国维如果能够在自己所做学问中,再加入“两藏”———释藏及道藏,也许能较为正确地安排好自己的位置。例如:朝代更替,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小小波澜,算得了什么。但是,王氏就是想不通,不知道如何于宇宙人生中去寻找自我。
施议对:先生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广泛、深入,见解独特,甚可钦佩。
饶宗颐:宇宙观、人生观,提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决定创造形上词的条件;而利用词的形式、体制,将思考的结晶表现出来,则是我的理想,亦即我想走的一条路线。
做学问与“若有神助”
施议对:本来,人们视填词为馀事,而先生却以之探讨本真,将全部生命熔铸入内,是否变馀事为正事。
饶宗颐:我做什么事都求真。文学研究如此,艺术研究如此,历史、考古研究亦如此。中国历史很悠久。最近,于丰都鬼城发掘得到新石器时代城址,估计乃六千年前遗物。以前认为,西南地区文明开发迟于中原地区。这一观念,现在看来应该改变。任何事情,都应寻根究底,考其本源,即本真。要将地下的东西(地下之实物)、书本上的东西(纸上之遗文,包括异族、故国之故书与旧籍)以及最新出土的文物(实物与典籍)合在一起进行考察,才能会通。
我觉得,每一件事都是现实的存在,都能够成为研究对象。我以生命融入,也就有所寄托。
施议对:先生所做学问,既如此广泛,又如此专精,样样都有独特建树,其过程,是否觉得有神明相助?
饶宗颐:有时候似有如此感觉。要不然,有些问题怎么想象得到。例如:两种东西毫不相干,相距九万八千里,怎么能够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联想,应该说若有神助,不过还不能提供具体证据。
我搞的东西很多,经常同时思考许多方面的问题。许多问题,颇为杂乱,并不容易驾驭。但是,有时候某些问题忽然连接在一起,忽然悟到,那就非常愉快。天天思考、天天有所感悟,非常奇妙。
施议对:思考,感悟,永远处于这一状态。画画、写字、作诗、填词,都处在这一状态当中。现代人说气功、气场,与这一状态是否相似?
饶宗颐:做气功的人将精神集中在气的运行上,其所形成的气场,当也是一种状态。
施议对:先生能够控制自己的意识,其运行是否也是一种气功?说不定还是比气功更高一层的东西。
饶宗颐:实际上也是一种气功,因为气功也讲“通”。但是,要进入这一状态,也非常不容易。做气功的人,首先逐步累积,做到相当长的时间,逐步悟到,才算大气磅礴,学问也要做很长时间,那么多事物,那么多问题,才能在自己的脑袋里融会贯通。
施议对:因为永远在状态当中,所以,不管谈论什么问题,一下子就能够入题。
饶宗颐:可以指出有关问题关键所在,因为许多事物,许多问题,其产生以及发展、变化之基本原理,都可以打通。
施议对:做学问是否有神明相助及是否进入状态,除天分外,与宿缘有无关系?
饶宗颐:这两个问题都是今天没有办法解释的问题。什么叫天分?什么叫宿缘?太“形而上”了。
施议对:但二者都确实存在。
饶宗颐:因为天分之最主要表现在于觉悟,对某种道理体会得很明白,很快就能悟出来,这就是天分。而有些人则不行,即不明白,不觉悟,这也是天分问题。至于宿缘,这东西有来历,我也解释不了。宇宙万物,发展变化,到了今天,都以亿万年计,科学发达,文明进步,对于生命来源的研究,已有很大突破。但是,我觉得,人类所知道的事,仍然极其有限,宇宙奥秘,人类所能发掘得到的东西,很少很少。人,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渺小。
能否解脱取决于自我
施议对:正如先生所说,平生所做学问,均以吾国精神史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并将有关论著纳入“中国精神史探究”系列,说明先生治学,着眼点极高,目标极远大。
以治史之法治学,即文化史方法,钩沉探赜,原始要终,上下求索,而力图其贯通,这一贯通结果,即为对于人类精神史之思考与感悟。以此为词,自然“别具一副心眼,在两宋诸大家外”(罗慷烈《选堂近词引》)。例如:《固庵词》之标榜幽夐之境,谓“词异乎诗,非曲折无以致其幽,非高浑无以极其夐”(《〈固庵词〉小引》),其对于深与高的追求,我看,已带有向上的倾向。而此倾向,正因思考与感悟所造成。
饶宗颐:幽夐之境,既体现深度,又体现高度。但我不主张深,而主张高。因为深,容易窄,而我却喜欢宽广。
施议对:要不然,在香港写《固庵词》,香港这么小,其境界就大不到哪里去了。
饶宗颐:我根本不会将自己局限于香港这个小地方。我的词心,与整个宇宙是相通的。
施议对:表面上看,香港这地方生活圈子很小,可以写入词中的题材似十分狭窄,无非与朋友饮茶、赏花或者品画、题诗而已,要想有何作为甚是艰难。
饶宗颐:正是如此。不过,我的活动空间却非常宽广。我到每一个地方,想法都非常特别。我的思路,决不因任何东西所规限。东坡酒醉归来,“夜阑风静縠纹平”,地方甚潇洒,但其思想不够潇洒,还没达到极高明境界。
羁旅怀抱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可将人捆住。但是,这条绳索,捆得住我的身体,却不能捆住我的心。一个人之能不能解脱,主要乃取决于自我。

文章来源: 晶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35:51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我的词心与整个宇宙相通










《文学与神明》书影。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议对编纂的《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一书,今年5月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对饶宗颐学艺世界作一概括描述,既展示饶宗颐在史学、文学、经学乃至甲骨学、秦简学、敦煌学诸多领域的独特见解及建树,又呈现饶宗颐于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琴艺诸多方面的风貌及成就。
在饶老即将迎来96岁大寿之时,晶报特撷选施议对与饶宗颐的访谈,让我们增进对这位大师的了解。
以积极态度培养人的精神
施议对:先生曾较为专注地思考词学问题,遍和清真词,尤其是尝试创作形上词。就思想渊源及历史渊源看,帮助悟得这个理,并且达致超越境界的,究竟是佛还是道?
饶宗颐:佛与道都有,特别是还有庄子。思维一步一步深入,是有层次的。一个人,不能光是生活。要不然,就失去“灵”。“灵”就是高级的思维。要静得下,才悟得到。
施议对:看起来,创造形上词,除了借鉴西方哲思以外,主要依据,当还是中国原有的说理诗。
饶宗颐:诗里头比较方便说理。即如日本的俳句,一句话也可以说理。这是精粹的语言。既经过锤炼,也是各种觉悟的体现。
施议对:先生所创三种境界,是否也可用三句话加以体现?“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这是第一种境界。表示上下求索,与先生写诗、做学问过程,都可沟通起来。这就是诗人之境界。
饶宗颐:日本人以为,诗人都有孤独感,所以独赏芳菲。同时,正因为孤独,则更加求索(寻觅)。不在孤独里思考、感悟,就创造不出这种境界来。
施议对:还有,“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这是第二种境界。所谓“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同样包含着做人的准则。即:尽管并非赫赫如中天之日,却仍然有其光辉。这也是很难得的。
饶宗颐:不错。你把握得很好,正是这一用意。所谓更绿,就是更加美好。
施议对:但是,有些人似未必愿意进入这一境界。
饶宗颐:因为他们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越是没有光彩。
施议对:第三种境界,同样可用“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加以体现。乃以为,永远有一个美好明天相等候。因此,没有烦恼,身心康泰。
饶宗颐:这一事实说明,诗词对于培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其作用是积极的。这也就是所谓“指出向上一路”。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09:40:52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传(7)

2012年01月20日
作者:潮州郭瑞琳
  第七章  领袖西泠
  95岁高龄的饶宗颐接过聘书,正式成为出缺6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社长。
  深孚众望的学术宗师,于“天下第一名社”领袖群伦,成为文坛一时佳话。
  2003年大病愈后,饶宗颐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更极少出任社会职务。这次接任西泠印社社长,出人意料。
  幼承家学的饶宗颐,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已超过70年,研究范围极广博——涵盖上古史、甲骨学、经学、宗教学、史学、敦煌学等13个门类,研究成果卓著——《饶宗颐教授著作目录新编》一书,仅辑录饶先生著作名称、文章标题,竟厚达300多页。
  1904年创立的西泠印社,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影响最大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和启功等六位大师先后任社长。
  饶宗颐的女婿、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艺术统筹主任邓伟雄博士介绍,饶公每天早上6时起床,到楼下花园散步,到9时多再小憩一下。然后看书、研究资料。晚上9时半前一定就寝。
  邓伟雄说,身边的人都劝饶老不要太勤力,但他仍然很注意新的学术资料,对时事、新出土文物都非常留意,看书看资料更是每日必不可少。“他在学术界朋友多,都来跟他交流,所以消息灵通。”
  饶宗颐自己也说,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这么多的方向,几乎遍及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领域。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对中国文化的各 方面,都抱着很浓厚的好奇心,希望寻根究底。所以直到现在,我对各种新出土与学术有关的文物,都十分关注,尽量利用这些资料来定证及推展我的研究。
  李焯芬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在就任西泠印社社长仪式上,是他代表饶宗颐发言。李焯芬说,饶先生近年还在写论文和出版专著,感兴趣的问题他都在研究。“学术馆有一个研究团队帮助他。”
  饶先生仍然担任两个学报——《敦煌吐鲁番学报》和《华学》的主编,跟学界保持频密联系,还经常看稿子和新著。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会欣说,饶先生很喜欢跟人聊天,但听力不是很好,陌生人跟他说话,不太容易听懂,不过思维依旧敏捷。
  饶宗颐不上网,也不用电脑。别人给的资料,都要打印出来看。因为认为“下棋有输赢,做人当平和”,饶宗颐从不与人对弈。“饶先生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和消遣是写字,每天都要写半个小时。”邓伟雄说。
  出任西泠社长后,饶先生的名片,依然是只有“饶宗颐”3个字。95岁的饶老,会不会仅仅是任“挂名社长”?
  邓伟雄说,西泠有执行社长,普通事务并不用饶老协调。“饶先生的职责,是把握发展大方向。我们跟西泠有共识,事务性的东西,不用饶先生负责。重大事情他们与饶先生商量。”
  饶宗颐的治社大纲在出任社长的仪式上已然浮现,那就是“世界性”。
  当下,“东学西渐”渐成风气,来自东方的学问在欧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正是从这个角度上,饶宗颐提出,西泠应该走向世界,把金石学的重要性告诉西方的学者,作为他们研究东方的很好的资料。从这里进去,了解东方的事情会更加深刻。
  “其实,西泠已经很国际化了,很多国家都有会员,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都有。”邓伟雄说。
  半年前,西泠印社就已经跟饶老联系了,大家其实一直顾虑一个问题,就是饶先生年纪大了,但最终仍然下定决心请饶老出山。
  饶先生同意接棒西泠社长,首先是因为认同西泠对学术、艺术的贡献。他认为,金石学是很多学问的基础,包括书法、篆刻、古代史等。
  饶宗颐希望推动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现在欧美也知道中国要发展为一个经济大国,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很多。这就是饶先生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分析——中国将更加走向世界。
  饶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什么事情都不能太执着,除了做学问。”
  学术成就傲人的原因,饶宗颐自己还总结了一条——长寿。正因为长寿,时间多,所以可以研究很多问题。“饶先生的学术生涯已经有70多年,超过很多人的寿命,成果能不多吗?”一位与饶宗颐相熟的后辈学者说。
  不少人想给饶公写传记,他都是一笑了之。郑会欣说,可能是饶老认为自己的学术生涯还早着呢,未到总结时。
  前不久,在答谢“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时,饶宗颐说,对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方面,我所做的仍然十分不足。故此,这一个奖项,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我现在虽然已经接近百岁高龄,但仍应当如《周易》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5:35 , Processed in 0.11811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