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以拆迁现实题材参加国际影展
2011年01月08日
《现实阿凡达》之门窗围城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现实阿凡达》之暴力拆迁
《现实阿凡达》之钢铁森林 市委副书记的拆迁“阿凡达”
宜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以拆迁现实题材参加国际影展
残垣断壁的拆迁工地,锈迹斑斑的钢筋上端坐着电影《阿凡达》男女主角两个人偶。这不是电影续集场景,这是2010年连州国际摄影展上的一幅作品。摄影师以《阿凡达》人偶为道具,关注中国当下最大的热点之一——拆迁。更有意味的是,这位摄影师的正式身份是湖北宜昌市委副书记。
李亚隆今年55岁,宜昌市委副书记,分管“三农”,党务、外事等工作。此前,他曾任孝感市委副书记。2007年,凭借《夫妻戏班》,李亚隆摘得当年的“金镜头”金奖,同时也拿到了中国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
“李亚隆非常聪明地看出了《阿凡达》和中国现实社会的关联性,于是他借用了影片中的形象来延伸这种关联的意义。他将《阿凡达》挪用到中国无处不在的拆迁现场中。《现实阿凡达》既是一部以‘挪用’为手段的影像艺术作品,也可以说是一个以影像作为阐释语言的电影观后感。”
——摄影理论家鲍昆
人物
李亚隆,今年55岁,宜昌市委副书记,分管“三农”,稳定,党务、外事工作。此前,他曾任孝感市委副书记。4岁学画,工作之后,兴趣逐渐转向摄影。2007年,凭借《夫妻戏班》,李亚隆摘得当年的“金镜头”金奖,同时也拿到了中国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
他的身份
一边跑工地,一边奔市委大院
2010年初,宜昌某处工地。这天黄昏,一名50多岁的男子下班经过此处。
那名男子,在这里伫立了一会,似乎有所触动。不久,在湿漉漉的钢筋前整理的民工们发现男子又回到了这里。与之前不同的是,他多了两件“武器”,一个照相机和一对男女怪物塑料人偶。男人快速地把那对尖耳朵、长尾巴的塑料人偶摆放到钢筋上坐着;它们的背后是推土机、林立的高楼。其中,一栋高楼上竖立着“CBD”几个硕大的字母,不远处则是沃尔玛的巨幅海报。在庞大而坚硬的现代化城市背景之下,这对情侣坐在杂乱的钢筋上,两两相望,像纸人一样,弱小、无助。
男人迅速地拍摄下这个场景,然后又飞速走开。
数月来,他独自一人经过这里,在各种拆迁工地奔忙;每天清晨,他又去向市委大楼,并在那里做出关于这座城市的种种决策。
2010年12月初,他的这组作品出现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现场。作品名为“现实版阿凡达”,作者署名为李亚隆。即使在连州,这个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和记者云集的地方,也只有少数人知道李亚隆的双重身份。他是一名专业摄影师,还是宜昌市委副书记。
他的镜头
阿凡达魔力尽失,镜头下卑微无助
一名官员兼摄影师,是如何与《阿凡达》有了牵连呢?
2010年1月4日,3D电影《阿凡达》在内地公映。李亚隆看完《阿凡达》之后很兴奋,觉得找到了陈述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契机。他说:“《阿凡达》被中国观众集体完成了语义转换,即一场伟大的反拆迁斗争。”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阿凡达》影片中的两个形象:杰克·萨利和潘多拉星球土著纳威族部落的公主妮特丽。最终,在淘宝网上,他找到一名广州卖家,以78元的价格,买到了两个人偶。“他们尺寸很小,只有10多厘米,没办法站立,能够活动的关节有限。”李亚隆并不满意。
此后半年,他开始了自己的《现实阿凡达》项目,他将杰克·萨利和妮特丽公主放在宜昌的社会背景中,或行走在街道上,或隐匿在角落中,或奔跑于巨大的拆迁工地。卡梅隆塑造的两个人物的魔力在李亚隆的作品中全都消失了,它们拿着小木棍,但背后却有强大的推土机在驱逐它们;妮特丽公主攀附在一棵孤零零的玉米上,显得卑微与无助……
他的追求
摄影是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
当摄影理论家鲍昆看到李亚隆发来的《现实阿凡达》时,他有点摸不着头脑。当时,他还没看过《阿凡达》电影,后来因为这组作品又跑去看了次电影。
“李亚隆非常聪明地看出了《阿凡达》和中国现实社会的关联性,于是他借用了影片中的形象来延伸这种关联的意义。他将《阿凡达》挪用到中国无处不在的拆迁现场中。《现实阿凡达》既是一部以‘挪用’为手段的影像艺术作品,也可以说是一个以影像作为阐释语言的电影观后感。”鲍昆这样评价。
关于拆迁,李亚隆并不乏拍摄素材。两年多前,李亚隆拍摄过一组《146号杂院》的图片,跟拆迁户也有些关联。
完成《146号杂院》的照片后,李亚隆掌握了宜昌拆迁户的一手资料。当时宜昌的拆迁政策是“拆一还一”,即根据原住房面积,拆迁后补偿同等面积的新房。而146号杂院里的住户,很多都是一家三四口挤在十几平方的房子里,而新建住房的最小面积则是40平米。最终,146号杂院的住户都搬进了40平米的安置新房。他们并不知道,拆迁补偿政策的重大调整源于那个挂着相机的中年男人,他将一手资料和个人意见,直接告诉了分管拆迁的同事;他们更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宜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
李亚隆告诉记者,摄影是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增加了工作的动力;在摄影过程中看到的问题,会在现实中尽量去解决。
对话李亚隆▲
所有场景都选在宜昌本地
记者:你是怎么选择拍摄场景的?
李亚隆:所有的场景都选在宜昌本地。呈现出来的这些作品中有些暗喻,和当下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实际上说了两个大的话题,一个是说城市拆迁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文化拆迁的问题。
拆迁是当下中国最热话题
记者:为何会把拍摄的焦点放在拆迁问题上?
李亚隆: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社会问题,就是房屋拆迁,是最热门的话题。这组作品和拆迁的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人没有完全看懂当中的隐喻,需要对社会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比较会心。
房屋拆迁背后是文化拆迁
记者:与城市拆迁相比较,文化拆迁的问题是不是更难用影像来表达?
李亚隆:在拆迁时有没有考虑到节约型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现在很多城市把老房子都拆得差不多了,完全没有历史,也无法体现中国文化。房屋拆迁背后其实是文化拆迁。
有时拍摄会戴上墨镜和帽子
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李亚隆:我的身份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有时候去老百姓家里谈天,我会戴上墨镜和帽子,以防他们认出我来。
各方评价▲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徐为民:李亚隆的摄影作品是沾了当官的光。很多官员喜欢摄影,但都是拍自然风光,李亚隆关注现实题材,他的身份使得在拍摄时,他的视角和别的摄影师就不一样。
摄影理论家鲍昆:李亚隆不仅是一个官员,还是有思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一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