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画家抄摄影家是常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7 12:5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画家抄摄影家是常事”2009-06-11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成都)








  摄影家称女画家是“抄女”追踪
  本报讯(记者宋晓松)日前,在女画家燕娅娅北京的个展前,中国美术学院传媒与动画学院摄影系主任薛华克却通过博客指出燕娅娅的画作模仿了自己的摄影作品……昨日,记者得知前日下午燕娅娅的画展照常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开幕后燕娅娅对媒体称薛华克此举是侮辱她,并称薛华克曾想找她借钱未获同意而出此招“收拾”她。而薛华克昨日表示,燕娅娅的说法是对他的人身攻击,她如此说法坚定了他打官司的决心。
  摄影家和女画家针锋相对
  前日下午3时,燕娅娅的个人画展《山上山下———燕娅娅油画作品》巡展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照常开幕。燕娅娅称,薛华克是她姐姐的朋友,她本来很多年都没和薛华克联系了,薛华克这些年生活挺窘迫,最近他看到她有些名气了,就侧面通过她姐姐向她借钱,她姐姐回绝了。燕娅娅认为,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薛华克这么做。而当现场的记者问她有何证据说明自己没有模仿薛华克摄影作品时,燕娅娅说自己有与画中当地人一起的很多照片为证,有跟画中人合影的照片和影像资料。而昨日记者再次拨打燕娅娅手机时,发现接电话的已经不是燕娅娅本人。对方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燕娅娅已经进医院输液治疗了。
  薛华克表示,燕娅娅此举让他很愤怒,薛华克表示,他因此坚定了走法律途径的决心。同时,薛华克贴出了部分作品照片的胶片底片,证明自己提供的那些对比照片确实是自己拍摄的。“现在我希望燕娅娅也能提供直接有效的证据。”薛华克最后表示。
  专家称该案例有重要意义
  就此,记者昨日下午采访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客座研究员、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主任梁剑兵教授。此案如果进入诉讼程序,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分析认为,关于油画作者“复制”他人照片是否属于侵权的问题,在法律上并无确定的规定,因此此案的审理,将成为我国知识产权诉讼领域的典型案例。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达军告诉记者,据他所掌握的情况,在绘画界“借鉴”摄影家作品进行创作的情况非常多。而成都知名摄影家王晓庄透露:2006年他在成都一个摄影展上展出了数十幅老成都的照片后,不久就发现有本地画家翻拍了其中3幅照片,画了与他照片几乎一模一样的3幅油画。同时,成都知名摄影家齐鸿也表示,他也多次遇到画家想用他的作品绘画的情况,但每一次他都坚决予以拒绝。对此,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刘正兴表示,在他看来利用照片进行绘画创作属于二次创作,两者之间有些关系,但很难界定是否侵权。

(本文来源:成都商报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3:27:49 | 只看该作者
卡拉瓦乔 画家还是“摄影师”?
作者:怀心  2009-3-17    [url=]来源:artspy艺术眼[/url]
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Caravaggio),这位受人尊敬的巴洛克艺术大师,16世纪杰出的画家,其作品以写实的风格栩栩如生的表现了光与影的妙处···而现在,这位著名画家现在已经了另外一个噱头的主角,他被大家吆喝成了最早的摄影艺术大师。在真正的照相机正式登场之前两百年,他已经开始运用“摄影”进行绘画创作了。
学者们一直怀疑卡拉瓦乔那些令人惊叹的写实绘画作品是使用原始的暗箱照相的方式获得的,而现在,这个怀疑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证实,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卡拉瓦乔在创作中使用了最初被了解到的一些摄影原理。几个世纪前的艺术家们,包括卡拉瓦乔,他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透镜和镜子来获取影像,这个方法在达芬奇的笔记里已经有记载,卡拉瓦乔和其他艺术家们从这个方法里获得了的灵感。
但事实还显然不止如此,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卡拉瓦乔在这方面技术的运用已经超出了人们能想象到的范畴。
“我们之前已经确定卡拉瓦乔用这种透镜和镜子的方式捕捉到了他的模特的形象,但我们还在他的画布上发现了水银盐,这是对光特别敏感的物质,通常都用于呈现“影像”的用途,”佛罗伦萨SACI研究所的Roberta Lapucci说。
卡拉瓦乔把这样的化学药品涂抹到自己的画布上,有了药品的画布能捕捉到一个“影像”,这些“影像”就成为了他绘画的初步草图。
专家们说,卡拉瓦乔们只要把整个工作室做成一个巨大的暗箱,但暗箱是黑的,不能有光,但人又不能在黑暗里作画,这样就需要X -射线荧光来显示水银盐在画布的什么地方,但这样的‘影像’只会持续30分钟,而且只有在黑暗中能看到,因此卡拉瓦乔使用白色含铅的绘画颜料,混合着色泽明亮的硫酸钡在黑暗中作画。卡拉瓦乔的St Matthew and the Angel可能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的。专家说,他们已经在卡拉瓦乔的作品中找到了这些东西的痕迹。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不管卡拉瓦乔是一个画家还是“摄影师”,他作为艺术家的身份都不会被动摇,杜尚好像有过类似的说法,一个人是不是艺术家并不是通过他的作品来体现的,他可以是艺术家,但却一个作品都没做,所谓生活即艺术是也。所以,如果这么说的话,卡拉瓦乔当然是称职的艺术家啦,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辞辛劳的把自己对图像的出众理解体现在画布上,至于那是出于自己的绘画技巧还是摄影技巧又有什么重要呢?
卡拉瓦乔的St Matthew and the Angel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3:27:05 | 只看该作者
[zt]我们画画的人看不上摄影的,他们只是按一下快门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太偷懒了,不能算艺术。
当我听到谢君度老师参观李元风光摄影展这番开场白时,吃惊不小,不由得把惊奇的眼光投向了他。
但是,李元先生他深谙美学原理,精通此道,实乃高手!我再次把惊异的目光转向了他。
谢老,这位早年便享誉画坛的漫画家,在近60年创作中,作品无数,多次在《人民画报》等权威杂志刊登。
虽然早已习惯他语出惊人,但还是惊诧于他的敏锐和犀利。
站在展厅第一幅作品前,谢老娓娓道来:


这幅画给人第一感觉就是赏心悦目,溪流衬托了绿叶的青翠,成了它的背景,散落在溪石中的枯叶,看似不经意,其实与绿叶也是一种对比,这个对比很重要,枯的颜色,更衬托了绿叶的青翠。


这种三岔树并不少见,但侧光过来,能把三岔都打这么亮,这么漂亮的难得!樱花本来就漂亮,整个画面就不用说了,一地浓茵呼应了缤纷的樱花。


这个画面的总体是冷色调,曲线非常优美,唯一的直线就是这截木桩,也是这幅画的着眼点。


流动的小溪的美自不必说,天边的霞光与山石相映成趣,最绝妙的是右侧的树枝,构成了两个三角形,就像个取镜框,不懂艺术的人是绝对拍不出来的。


这一幅几乎要怀疑它是人工打出来的光,两边辅助的,但却是真的,前、后景都只是弱化,并没有彻底消失,仔细找还有很多影子,这光用得!绝无二人!


这个玛尼堆限于实际的吧,如果右上角不是平的,有个向上的角度,又能跟雪峰构成一个峰,那就更完美了!



这幅实在太完美,太震撼!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用直构图拍彩虹过,一般都是整条拍,而这里只是截取了一小半,而且仅是左侧近景仙人掌(霸王鞭)的陪衬,它才是这里的主角,主杆与画框平行,会显得呆板,但左侧三个小岔,恰到好处地避免了这个缺陷,而上面的小鸟,提供了仙人掌大小的对比,前景的小树,本身每一棵都体态优美,在彩虹的背景下,更加多姿,右下侧的鸟窝,又给人生生不息,自然和谐的意境,这一般人绝对做不到!李元大师做到了!
我不得不佩服谢老的细致、独到、精辟!
转眼看到一幅画面:晚霞正远远地起,我似乎看到了李元大师淡淡的心、浓浓的情。
艺术是相通的,两位不曾会面、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这短暂的交流,已经产生了共鸣?
我还要来的。
谢老临走,依依不舍,留下此话。
我有了新的企盼:何时,两位艺术家,面对面,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与我们分享?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3:25:21 | 只看该作者
由自然所滋养,不过欧姬芙也受益于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的教导,施蒂格利茨是著名的摄影先驱和艺术品商人,他在第五大道上的画廊如今已经成为纽约的圣地,这里也是现代主义在美国扎根的地方。欧姬芙1924年嫁给了他,在此之前他已经为她的作品开了展览,经常以她为模特并把她奉为缪斯。他给她拍了几百张照片,深深迷恋她的私密处,她舒展的手指,雪白的脖颈和帅气的邪恶女巫般的脸庞。
在《我远方的人》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资深策展人萨拉·格里诺把650封信编成一卷,撇开她的艺术作品不谈,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一个用最浪漫的手法搭建的爱情故事,这并不是说欧姬芙和斯蒂格利茨完全情投意合,但是隔着几百英里的安全距离,这对夫妻体验到了最真挚的交流。5000多封信件能够保存下来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这些信大多封存在耶鲁的拜内克图书馆,欧姬芙要求在她死后20年才可以公开(她死于1986年)。
欧姬芙和斯蒂格利茨的故事开始于1915年8月,当时欧姬芙27岁,是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的美术老师。而施蒂格利茨51岁,瘦高个,大胡子,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文化人物,经常身穿黑色的斗篷在格林威治村里游荡。他们在这一年相遇。当时她去他的画廊看约翰·马丁的展览,随身带着一本他出版的杂志《相机作品》,“我不能开始就告诉你,”关于杂志,她后来写道,“我有多喜欢它——我总是把它放在房间里我能看到的地方。”
她在写给“斯蒂格里茨先生”——一开始她这么称呼他——的信是女孩气的,表现得非常谦逊。到了1916年,她在德克萨斯州阿马里诺南部的遥远大峡谷找到份教师的工作,在此地的信中,她给他讲述当地的天空、月光、平原和凛冽的风。时不时的,她还附上素描和水彩画,总是敏感地声称“画得很糟,也许他们会寄丢了,如果真的丢了我会很高兴”。
欧姬芙很少使用标点,而且拒绝分段。你可以为她辩护说,她是一个画家不是作家。但是这完全说不通,世上并不缺少艺术家写的优美而雄辩的信件,最有名的是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
当时,斯蒂格利茨与一位啤酒商的继承人结婚,婚后他感觉生活暗淡,毫无生机。欧姬芙充满深情的信让他复活了。他在她身上看到了什么?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一位抽象画的大胆探索者,不过也有幻想的天真,这在他内心引起一股兴奋的父亲般的感觉。在他眼中,她是“一个伟大的女孩”,他对欧姬芙的爱称包括“我最钟爱的伟大的孩子”。
斯蒂格利茨1864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霍博肯,是一个德国犹太移民的儿子,斯蒂格利茨无疑是美国艺术的功臣,为了让美国艺术现代化,他为本土的天才画家像欧姬芙、亚瑟·德福和马斯登·哈特利等人举办展览,此时的欧洲人还把美国看做一个满是牛群和欢快的土包子的国度。
作为最忧郁的罗密欧,斯蒂格利茨在信中抱怨自己的鼻窦炎和失眠症,他的头疼和紧张的神经。从信中,我们得知:他的咳嗽如此顽固,“会让我的头爆掉”,他的头皮总是痒。他的眼睛像在“燃烧”,他的脚像走在“火上”,因为被沮丧击倒,他渴望每天晚上的“蒸气浴”,以面对失眠的挑战。
这种奇异的书信调情持续了两年,她在信中狂想平原和天空,而他声称自己“卖的都是垃圾,一堆旧货,没有活力”。到了1918年,他最终安排她离开德克萨斯搬到纽约,当欧姬芙到达纽约中央车站的时候,高烧不退,喘息不止。
两人的关系在纽约乔治湖,斯蒂格利茨的夏季别墅里得以升级。那是一个雨夜,后来每到这一天的纪念日,他都前往此地。“8月9日,自从你把你的贞操给我已经1年了,”他在1929年夏季写道,“雷雨交加……我依然看到你的脸庞,甚至完全能感觉到它,——我看到你全身赤裸,盖着毯子躺在地板上——像只受伤的鸟,非常可爱。”
这本书信集中也有令人脸红心跳的亲密,读者可能会深刻意识到:一个人不知道“绒毛小姐”——他给欧姬芙的生殖器起的爱称,就永远不能理解斯蒂格利茨拍摄的那些照片。在斯蒂格利茨的字典中,“绒毛”的动词形式“拍松”指的就是做爱,一个女人如果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她的床上功夫就是一个“松软物”。
到了20年代末,斯蒂格利茨陷入了与一位鹿眼的助手(多萝西·诺曼)的爱情事件,当时欧姬芙在新墨西哥州友好的流浪艺术家中待了几个月。“你知道我看重作为艺术家的你,”斯蒂格利茨在狂乱的时刻写道,“别人不看重……我要干你直到死去,你也为此准备好了——你身上再没有比做爱更珍贵的,我也常常这样告诉你。我也应该干到自己死去,也许干到你死去,我也死了,这样更明智。”
与斯蒂格利茨坦白自己的伤口不同,欧姬芙并没放下铠甲。在信中,她既不分析也不反省自己,这虽然令人失望,但她也提醒了我们,一个拒绝透露,守口如瓶的女人也自有其魅力。
并非只有斯蒂格利茨一个人把欧姬芙的艺术看做生殖器。自20年代开始,她画的那些花朵,那些有着幽暗的中心和肉体褶皱一般的花瓣的花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生殖器。每次采访者问是否作品中有性的暗示,欧姬芙总是否认。她说,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事,我画我的画,我画我的花,那些想法只是反映了看画者的思想。无可置疑,她有否认一切的权利。
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蓝线》这幅欧姬芙的名画。斯蒂格利茨对画非常迷恋,曾经要求欧姬芙答应他,让这幅画和他一起火葬。不过后来,她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蓝线》今天收藏在大都会博物馆。斯蒂格利茨死于1946年,当时他们还保持着婚姻关系,但是这本书信选到1933年就结束了,真是吊人胃口。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什么?800页的书好像揭露的远比隐藏的多,这就是欧姬芙传说的神秘之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3:24:20 | 只看该作者
女画家和摄影大师的旷世之恋
2011年10月24日经济观察报






远方的爱人
年龄相差24岁,相识31年,住在一起的时间不到4年。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女画家欧姬芙和现代摄影的先驱之一斯蒂格利茨的结合,可谓是艺坛神话。斯蒂格利茨为欧姬芙拍摄的全裸摄影集,曾经引起世人的议论纷纷。而其5000多封书信以其同样的赤裸引人关注。
早在欧姬芙活着的时候就有了一批狂热的粉丝,他们千里迢迢来到穷乡僻壤新墨西哥州的阿比丘,目的就是为了见欧姬芙一面。然而她希望的是别人离得远远的,不要来打扰。传言,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群热情的学生。“欧姬芙小姐,我们远道专程来看你。”她立在他们面前,冷冷地说:“好吧,这是我的正面,”然后又转过身去,“这是我的背面。”最后,当着众人的面说:“拜拜!”把门关上。
年龄相差24岁,相识31年,住在一起的时间不到4年。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女画家欧姬芙和现代摄影的先驱之一斯蒂格利茨的结合,可谓是艺坛神话。斯蒂格利茨为欧姬芙拍摄的全裸摄影集,曾经引起世人的议论纷纷。而其5000多封书信以其同样的赤裸引人关注。
《我远方的人:乔治亚·欧姬芙和阿尔弗莱德·施蒂格利茨书信选:第一卷,1915-1933》一书,首先令人惊讶的是其庞大的规模。大开本,字迹密集,超过800页。这自然引出一个问题,欧姬芙是否是经得起推敲的天才,值得如此隆重的、虔诚的对待。
很多人都曾在美术馆、画册里欣赏过她的画。无论主题是沙漠、花卉或牛骨,欧姬芙的画往往只用少数几种颜色,表现形式简单,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早在欧姬芙活着的时候就有了一批狂热的粉丝,他们千里迢迢来到穷乡僻壤新墨西哥州的阿比丘,目的就是为了见欧姬芙一面。然而她希望的是别人离得远远的,不要来打扰。传言,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群热情的学生。“欧姬芙小姐,我们远道专程来看你。”她立在他们面前,冷冷地说:“好吧,这是我的正面,”然后又转过身去,“这是我的背面。”最后,当着众人的面说:“拜拜!”把门关上。
除了对艺术界的影响,欧姬芙对时尚界的影响也非常大,很多品牌都相继推出了致敬产品:匡威的鞋面曾经印上过具有水彩画质感的大色块花朵图案。雅诗兰黛名为欢沁的香水灵感源于欧姬芙的《白花》和《奇迹之花》。古奇的掌门人也曾从欧姬芙那里汲取抽象的色彩灵感,扎染式的印花正如她笔下大片的花瓣一样。
从某种角度看,欧姬芙是原创性的画家,但是她早期作品中鲜花和天空的纯净繁茂,最终固化,程式化。她声称她的灵感来自大自然,但是她的绘画——极端简洁的形式和接近抽象的风格——也许得益于与特写摄影师保罗·史川德的交往,史川德是施蒂格利茨圈子中的一员,也是欧姬芙的亲密朋友。
当我们想到欧姬芙,最可能想到的是晚年一身黑衣的她,那时候她在新墨西哥州有个农场,经常开着福特A型轿车在红色的山间漫游,汽车后座上安放她的画架和画布。欧姬芙在世间活了98岁,即使头发花白,她为摄影摆出姿势也绝不害羞。仿佛是实践她的艺术中表达的泛神论精神,欧姬芙本人堪称一个美国的,自然的,开敞的,未经美化的真实典范。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3:19:50 | 只看该作者
摄影师教你如何像画家一样思考和构图

蜂鸟网









很多年以前,我在印度北部旅行时结识了一位知名的英国艺术家。当时我们住在同一家酒店,一座由宫殿改造的舒适的住所。他每天都带着水彩、画架、折叠椅和素描本外出,正如他所说的,“去获取灵感,并观察世界的变化”。

清晨根德格河中洗浴的朝圣者
有一个傍晚我看见他拿着画笔站在画架前,于是决定看看他会做什么。很快他就完成了工作。但是当我看到他的作品和真实场景之后,惊讶地发现二者竟有如此的不同。他在画稿中省略了大量细节,并加入很多自己的东西。他向我解释说自己很少完全按照眼前的真实场景绘画。“我追求简单,”他说,“我只画自己认为作品中需要的,而非所有我看到的。”“这当然是一种表达方法,我对场景进行提炼,但要让它充满趣味。”
当时的我刚刚开始自己的摄影职业生涯,这件事为我揭开了新的一页。在这次简短的对话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名摄影师,我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工作。从此我开始以画家的眼睛观察世界。当然这需要坚持、 耐心、时间和运气,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放慢步伐。我开始花时间来观察事物,耐心等待一样物体进入或离开画面,并且会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构图。我开启了一个项目,要求自己学习模特的生活方式,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同时广角镜头成了我的主力器材。

恒河泛滥后的平原
画家的观察方法,是首先看到形状,其次是细节,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经常眯着眼睛观察的原因。这样做具有凸显形状,过滤无关细节的效果。我也尝试着保持照片的简洁,尽可能地选择干净的背景并突出主体,同时保留整体环境。
我拍摄的人物通常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环境中,我就尝试在照片中反映出这一点。利用构成和谐且平衡的元素,诸如光线、影调和对称构图。照片需要引起观众的兴趣并赏心悦目。眼睛喜欢被引导,秘诀就是不要让它们“无所事事”。正如我的英国画家朋友所说,“让画面充满趣味”。
(编译/新摄影)
关于作者:

Nick Fleming在印度北部及英国进行拍摄。他在伦敦开办了一家摄影工作室,针对所有水平的摄影爱好者进行授课。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3:17:28 | 只看该作者
书画家陈建坡 摄影带来新创作激情
吴启基 (2008-09-23)
● 龙国雄(摄影)
陈建坡把女儿也培养成篆刻好手(档案照片)。
  听说生病会使一个人改变人生观,也有作家、画家因生病而有了文学、艺术上的重新出发。几年前听画坛朋友说“陈建坡病得不轻”,他因心脏阻塞而动手术,现在的陈建坡,却比许多人还健康。   他回忆这段“生命苦曲”时说:“当时情况是有点危急,因为先天的高血压,又有高血糖和高胆固醇等病症,已服药多年。没想到胸口发痛,检查后发现有一条血管阻塞。医生为我打通后再做检查,这次说我心肌严重受损。还好我又找了几个不同医生,诊断结果是:只有两条小血管阻塞,吃药就可以了。” 对人生有了完全不同看法   他说:“记得动手术后一名护士拿来一些问卷要测试病人心理,其中有:‘你对以前的生活有什么留恋吗?你还会注重你的日常仪表吗?’无论怎样,我还是要画画。经过这些事件,我对医生和人生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世间种种,有时不能全信,也不能对冥冥中的宿命完全否定。尤其也想到:我的画风和生活一向是走放逸和闲散一路,反讽的是,为何会得心脏病?”   这一连串问题和遭遇让他寻思良久。“生病让我失去创作着力点。我想了两年半,期间完全无法作画,却转而对摄影和电脑产生莫大兴趣,也造成创作的改变,还不得不感谢这次生病。”   2004年他举行了摄影展,也于今年出版《乘物游心——痴黠轩云烟翰染》的大书,还对电脑艺术有了更好和更多的开发。
古楼画室是陈建坡的另一个“家”。
出版茶几式大型画册   《乘物游心》茶几式大型画册,是陈建坡把多年收藏集印成册并加以丰富提升。内容包括文物、器物和艺术作品,再以电脑制作方式,加上自己的书法一起呈现,所写都是古人对该一器物的诗词题识,厚300页,前后费时两年。   圈内朋友都知道,陈建坡本身作画写字,个人收藏也丰多,从书的内容来看,其中就有陶瓷、木雕、印章、古玺、墨砚、出土铜器、新旧熏炉、绣曩等,最大项的是中国雕塑家刘藕生的精品。 以为从此无法刻印   陈建坡生于中国,1962年南来新加坡,12岁的他进入光洋小学读5年级,后在端蒙读高中,在老师施香沱和黄载灵推荐下,进入南洋美专专修美术。   问中国传统艺术在目前的新加坡有没有发展的不利因素?他说:“教育和语文环境改变,大不利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大家都对此不表乐观,可是近来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新加坡,希望他们对我们有所帮助。如果说到比较严重的艺术断层,像中国那样的国家也在所难免,据我所知,当年老一代艺术家和鉴赏家逐渐凋零,也有后继无人之叹。”
陈建坡出版的部分画册。
  也许中国传统艺术陈义过高,像老师对学生“诗书画印”的要求,其中任何一项都须付出一生的代价。   回答是:“病中也想到,从临摹到后来的创新,自己对艺术的实践也走了好长一段路,可这是个科技时代,让我对自己的追求意兴阑珊。对于传统书画创作,所谓诗书画印的要求,该是指作品综合性表现而言,在写书法时如果有金石篆刻的训练,当然会从自己的笔墨自然流露出来。” 和中国雕塑家刘藕生的深交   他和中国当地雕塑家和书画家刘藕生的深交,有许多“知音”趣事。不只因为两人某些人物作品,形象有些相似,还因两人相知相识30多年。   刘藕生的陶艺作品色彩斑斓造型夸张。代表作有《齐白石》《石涛》《王维》《王冕》《张大千》《虎》《鱼鹰》《水浒传108将》等。陈建坡很早就对他的作品有认识并开始收藏,所藏大多陈设于自己的画室。   他说:“过去我是在艺术市场购买他的作品,后也到佛山拜会。我不只喜欢他的作品,还关心他的生活。去年我还参加了他在广州举行的夫妇书画联展。石湾陶艺家多采老师带徒弟,训练严格,但说到最后的成就,刘藕生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修养。”
陈建坡的传统书画作品。
买了10万元人民币石头   因到上海去开个展,陈建坡顺便去豫园买篆刻用石头,买的石头总共上百方,价格是10万人民币。   现在想来,他说:“还好当时心脏病还没发作。可是我病中在想,要是无法再动刀刻印,那有多糟糕!休息一个月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刻印,而且一口气刻了三方,用的全是朱文刻。”   也许是遗传所致,陈建坡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也有美术方面天分。长男读实用美术,女儿却有老爸家教,最后成为篆刻艺术好手。   陈建坡是南洋艺术学院专职老师,在谈到对莘莘学子的看法时,他说:“电脑有其神奇的地方,再加上年轻人反应快速,好处是他们一直在忙着接受新的事物和知识,坏处是心态上很难平伏,成功机会不大。反观老一代人,只靠自己的兴趣,东摸西摸,也能找到方向。” 兴奋大喊“爸爸要疯了!”   陈建坡一向以书画、篆刻知名于世。2004年年终,他展出所拍摄的50幅荷花作品,顿然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他艺术表现的另一可能。他有了数码相机,又为了收藏照片而增购一部电脑,最后更发展到为自己多年珍藏出版一本艺术“多元化”专书。   他的一些体积大、构图佳的摄影,其实拍的都是亲手栽种的荷花,他不停地拍摄,却是一种意外收获。他把整个过程形容为一个人从“信马由缰”到“闲庭信步”到“观心证道”。他也认为,摄影的发现,明显改变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最近他更把电脑合成照片当作创作重点,画面结合了写实和抽象等因素。   他说,2003年本来想到处去作画、写生,态度上和古人的“信马由缰”一样。不想天不从人愿,发生了沙斯事件,把计划全打乱了。 难掩内心欣喜之情   但就在无法成行时,他拿了相机到自己古楼画室楼下去拍盛开的荷花,这些荷花都是他栽种照顾,大小有五缸之多。拍的时候是把镜头尽量贴进花心,起先还以为光线不足,结果那些出现在荧光屏上的数码影像,效果之好,大出人意料之外,主要是镜头带出了五光十色光线的变化,还有非常细腻的花心肌理、结构。     受访时他难掩内心欣喜之情:“当时看到摄影的效果后,我告诉孩子:爸爸要疯了。而且呼朋引类,把古楼画友全部招来观赏。老实说,艺术创作需要激情,摄影给我的,正是激情。”他把自己的改变,形容为“观心证道”。   过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午他从家里到画室,一定会在楼下先拍数十张荷花,希望以不同角度来表现同一题材。为了储存作品他也努力学习应用中文电脑软件。在这之前他完全是电脑盲,所幸得到画家陈长豪的从旁指导和协助。 科技的发展非常奇妙   他的摄影作品体积分成大中小三种:大型的是高128公分,长169公分;小型的是高91公分,长122公分。此外作品中的电脑合成之作,大多是在摄影作品上题写毛笔书法。   摄影的满足感是因有人欣赏,“我其实很希望自己的这些荷花照片,能给摄影爱好者带来新的思维、新的角度,虽然展出没有得到很大反应,但买走作品的是一位行家,我就感觉特别高兴,认为得到了认同。”   那么,他对绘画和摄影又有什么看法?   他说:“科技的发展非常奇妙,也为我们带来方便和好处,而且让我不断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问题是,科技快速,使我们没有办法去好好构想,更加谈不上绘画创作中的移情作用,内在的东西少了,大家只是在一味求快。可悲的是,这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我们也无能为力。” 在上海举行个展反应极佳   陈建坡曾在上海画院举行个展,反应极佳,有些人对他作品的看法,也使他受益,尤其是对中国画应否尊重传统或追求地方风格的问题。     陈建坡的创作还包括他的书画和篆刻。他的画作主要是人物和花卉。他说画中人物,大多取材自他旅游的云南、香格里拉、马来西亚和峇厘。   谈到创作时他说:“中国画一个重要特色是写,只有用笔写出来的画才够味道。因此我在出外写生时很少马上完成,通常是先拍照或速写,画时也没有打底稿,一方面是宣纸太薄,经不起一再改动。有时候就算形象歪斜了,也不以为意。”   他的书法也具特色,字形上从金石找到依据,又有隶碑行草特色。一路写来,变化更在方圆之间。书体更包括隶书、行书、金文和篆书。   陈建坡的刻印也很有名,那是因为他喜欢在边款采用凹刻的白文,好处是可以使展出的印石更富观赏价值。他的印章,白文朱文兼收并蓄。
《联合早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3:14:46 | 只看该作者
画家与摄影师

来自: 阿九

   所有人都以为你要写一个宏大的、属于整个时代的作品,所有人都在等你的结尾,等着你的想象力的最深处的那个谜底,等着你告诉我们,你终于对一直隐约控诉的时代来了个了断,你也终于能终结“小资”的标签,彻底抛弃所有人对你的固有印象。
   我也是这么以为的,作为你曾经最忠实的读者,你的作品伴随了我整个少女时代,即使在读了中文系,见识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作品后,我仍然让你在书架上占一席之地,尽管我已经不太自诩为你的铁杆粉丝。
  
   不知道村上自己重新看一遍一二三会有什么感觉,第三本,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大概猜到会有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尾,不过是阅读惯性驱使,硬撑着读完罢了。村上是绝对的细节肥大强迫症患者,喜欢写每一个具体的实物和过程,衣服的牌子、颜色、款式,做饭的过程,房内摆设,人的动作,也是这些让他一直背着“装逼”和小资的标签。这是一个作家永远改不了的习惯,这些细节让他的虚幻部分看起来都是真实的,非常有说服力,而就在娓娓道来之间,那种从容不迫结合他优雅的语言风格让人很容易为之着迷。
  
   但问题也在于此,对细枝末节的过度迷恋使得整体结构被忽视,如果从外面看1Q84的三部会明显发现节奏被打乱,不仅仅是因为前两部的双线变为了第三部的三线,而在于前两部一直在往前推进,小小人窸窸窣窣的出现,邪教组织不断活动,天吾与青豆相互思念各自为战,每个部分都恰如其分又彼此关联,一个开阔的故事好像就要展开。而第三部却一直停滞不前,村上不再把笔触放在时代、事件与人的话题上,而是转回他一向擅长又热爱的领域:人性与爱情。花大量篇幅写牛河,他的成长,他的行动。从三个人的角度讲同一个事件,情节已经没有了,只是叙述。最终匆匆收尾,爱情全身而退,前面铺开的宏大故事被爱情抛在身后。
  
   你以为是大海,沿着它跑啊跑,发现是潺潺小溪。仿佛是两部作品。
  
   他不是第一次写社会事件这个话题,《海边的卡夫卡》与《1Q84》非常类似,可视为序曲和试验,这部作品虽然节奏和叙述上有诸多瑕疵,情节也有些混乱,但却是非常完整的作品,村上尝试加入现实与社会,但大方向仍然是情爱与人性,想象与回忆。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尽管这可能不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也肯定不是他最想写的那类作品,但这就是他写的最好的作品,因为它完全来自记忆,根植于他的视角,他的内心。最喜欢的段落是他写初美的两段,一段是在出租车上,初美靠着车窗,看向窗外,耳环摇曳,他心驰荡漾,终于明白为何永泽会选择初美。一段是他多年后的傍晚在墨西哥吃饭,夕阳的红如颜料倾斜,染红了整个大地,想起初美,悲恸欲绝。
  
   他是个向内观的人,这一点有些类似诗人,他不善于写外面的纷争,写现实的残酷与真实,他永远没办法像巴尔扎克那样把现实写的多样而逼真。他眼中只有自己的内心。他的男主角永远是一个人,他自己,他的女主角也永远是一个人,他想象的、异性的自己。他笔下的人永远活在理所当然的世界里,理所当然的爱与不爱,顺与不顺。没有尴尬,没有翻来覆去的争斗,没有无逻辑。当他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想象时,是最放松最顺畅的,也许都不用多加思考,呈现出来也最令人舒服。
  
  
   每一个成功过的作家,最后都想把笔触放在更广泛的人群身上,希望写出伟大的、符合这个时代的作品,希望写出普遍的痛与悲伤,内心的残缺,人与人的隔阂、孤独。村上企图做一个摄影师,不断的对现实加以描摹和改造,拍出世界眼中的世界。不过很可惜,他只能做一个画家,在空白的画布上用想象与回忆画他构建的自己,以及自己眼中的世界。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3:13:28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3:13:0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13 , Processed in 0.0670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