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做一名丰厚的语文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7 14:4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做一名丰厚的语文教师
  ——有感于吴再柱老师的《学术背景在坚守中丰厚》





20119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举办的“世园论道,给力教研——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古城西安举行。这个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中学语文教育名流、中学语文教研员和一线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在离开西安的前一天的饯别晚宴上,我与来自湖北黄冈独山中学的吴再柱老师相识,之后我来到吴老师所在的房间与他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交流,在谈话间我发现吴老师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也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还是一个已取得了不凡业绩的人。吴老师是典型的语文人,也是典型的教育人,他关注语文教育教学,也十分投入于教育管理,这与他的身兼二职的身份是吻合的,因为他是语文教师,也是学校副校长,当然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都是内行。但从他的谈吐中,我发现他对语文是满怀深情的。
回到南京后我就去了他的“黄冈柱子”,看过多篇博文后,我发现吴老师的思维很敏捷,视野是很开阔的,也很勤奋,当然也非常专注,我十分欣赏他对苏轼的研究,成系列,有想法,反映出一个语文教师走向丰厚的最好路径:积累、坚韧与恒常。后来我收到吴老师寄给我的一本专著《我教语文的感觉》,扉页上是余映潮老师亲笔信选摘,读过余文之后的最深印象就是“热爱”这个核心词,这对吴老师的鼓舞是巨大的。至于“成为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语文人”则是“热爱”的可能结果。在读过吴老师的自序《我这样学做语文教师》之后,我感到吴老师的确是十分“热爱”做语文教师的,文中的几个小标题:阅读,永远的课业;整合,备课的基石;尝试,创新的源头;写作,质变的见证;命题,应试的门槛等都是作为一个热爱者的心灵独白。平时我所接触的语文教师是很多的,但绝大多数都认为做好语文教师实在不易,而吴老师自序的结句是“学着做一名语文教师,还真的不错”,这实在是欧亨利笔法,透过这一句,不难看出吴老师“热爱”语文之真,“热爱”语文之诚,给我以深刻的启迪。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在学中做、做中学,语文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语文教师一生都是在“学做”,在学习教学,而且学无止境。但对我这样一名有三十多年一线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而言,就应该学做一名丰厚的语文教师。这也是我读了吴老师的博文《学术背景在坚守中丰厚——读冯为民老师的<在坚守中成长>》之后的感触。“丰厚”
既有密而厚之义,又有丰富、富裕之义,是一个高规格的词,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毕生求之而不易的一种境界。我始终觉得我与“丰厚”相距甚远,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的确是向往“丰厚”的,也是在努力做一名丰厚的语文教师。吴老师在仔细读过拙著《在坚守中成长》后专门写了一篇长文,而且写得纲目清晰,对拙著中的具体文章进行了简练的梳理,这实在是不易的,也是令我十分感激的。从吴老师的文题中可看出,“学术背景”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很重要,有一定的学术背景才有可能远离“教书匠”,我的确是在学术背景上是孜孜以求的,虽也创立过有关理论,但还是零散的,是缺少深度的,是缺乏系统的,只能概之以“粗疏”二字,但建构的过程却让我收获颇多,让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借鉴,学会了欣赏他人的成果,学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的方法。但我至今仍属于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语文新手,因为语文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可以有“新”的发现,如果“循表涉江”、“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不顾时间的变化、地点的变化、对象的变化而凭经验教学,就会碰到许多困难,肯定不能适应现代的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老语文教师更需要不断在丰厚上多用力。语文教学是需要坚守的事业,只有在学术背景中坚守才可能达到“丰厚”之境。吴老师竟以“学术背景在坚守中丰厚”为题,令我实在不敢当,我虽仍在坚守,也仍执着于我的学术背景,但仍没有达到“丰厚”之境。
在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领域,可看的经典著作很多,吴老师竟为我的拙著花去很多宝贵时间,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我一定会在学做一名丰厚的语文教师的征程中坚实地走下去。吴老师的原文亦附于此。


学术背景在坚守中丰厚
——读冯为民老师的《在坚守中成长》
文 / 吴再柱
因为参加中语参组织的一个研讨会,有幸结识了冯为民老师。会后,冯老师寄来了他新出版的文集《在坚守中成长》。尚未开封,便觉得十分的厚重。一个发表了500多篇教学论文和学术论文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其文集自然厚实而灵动。这姑且算是我对《在》书、对冯老师的初步印象吧。
坚守语文,让他成为“最人物”
第一部分《成长的足迹》,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我被冯老师苦难的童年和艰苦的跋涉深深地感动着。2岁时,父亲因公殉职;读小学一年级时,左腿被诊断为骨折;治疗数月后,患处化脓淌坏水不止;被大哥背到县城,确诊为顽症骨髓炎,险些被截肢;后来四处求医,终于保住了左腿,但小学基本都是在求医、打针、吃药中度过……“家庭的不幸,疾病的缠身,文化荒芜的劫难”,一方面让他成为自称作“一个严重缺乏文化养料滋润的贫血儿”,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力,一个后来被中华语文网称作的“最人物”的“笔耕不辍的思想飞人”。
大凡好书,我总想在第一时间里囫囵吞枣地读完,好比是一个饥饿的汉子,见到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盛宴,总是那么贪婪与急躁。然而,这一次我却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在坚守中成长”起来的文字,“学术背景”(余映潮老师在本人文集中题词,鼓励我辈成为一个“有学术背景的人”)实在太深厚。因而,我只有调整阅读策略,每次只能阅读一两篇,一边咀嚼,一边消化,一边吸收,一边裨补我语文教学学术之浅薄。
坚守课堂,他守住了“语文之根”
语文向来是非多。什么是语文,语文教什么,业内业外一向争论不休。冯为民老师认为,语文本来就是“化育”“滋润”人的课,必须立足于“语”和“文”上,“语言”是其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就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而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守住语文教学之根的着力点。同时,冯老师还认为,阅读教学不仅要突出以读促悟,而且要拓展读的视野;写作教学不仅要重视系统指导,而且要凸显真情灵气;口语交际教学不仅要明确训练层级,而且要提升言语质量。我想,这些正是一个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多年的教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对语文教学之根的最朴实、最简洁的阐释。
“语文素养”,似乎也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如果不能更明晰更具体,便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一个“残缺之美”,这当然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冯老师认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以下人文素养:一是流畅的语言表达,二是广阔的阅读视野,三是自由的写作热情,四是稳定的心理素质,五是独立的探究欲望,六是良好的思维品质,七是主动的合作意识,八是积极的动手能力……同时,冯老师还呼吁,语文教师应鼓起勇气挣脱应试牢笼,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只要重视过程的积累,不仅高考(中考)胜券在握,而且学生还会终生铭记你这位老师。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的呐喊,也是一个经历了无数次实践检验的卓有底气的宣告。
《语文教学中的“死活律”》是我最喜欢的一篇短文,也应该是一个教师在语文专业成长中从困惑走向明朗一个“定律”。冯老师的“死活律”包括三种含义。一是“先死后活”,即学习基础的、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必须要老老实实地记住记牢,这样以后才会有渐悟或顿悟。二是“不死不活”,这是“死活”辩证法,即许多看似“死”的知识,其实是“活”的源头;只有掌握了汉语文文学的精髓,才有可能达到运用之妙全在乎一心的妙境。三是“死死活活”,它有三层意思:其一是有时侧重于“死”,有时侧重于“活”;其二是该讲“死”的地方就得讲“死”,该讲“活”的地方就讲“活”;三是“死”的、毫无用处的东西,必须堵死,不准其进入课堂。通常情况下,我们常常只注意到“死活律”的第一种含义,这便使得我们在课堂上常常有“死活不分”的混淆与模糊。
坚持研究,让他既“站稳课堂”,又“写好文章”
“站稳课堂”,自然是所有教师的共同心愿,但一般人会把它理解得比较狭义。冯老师认为,站稳课堂实际上就是要征服“人”,首先要赢得学生的赞誉,其次是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再次是赢得同行和领导的肯定。教师要站稳课堂,万变不离其宗,教育质量是硬道理。而这里的“教育质量”不是纯粹的考试成绩处于前列,而主要指教学过程是否是高度优化的,每个学生的内驱力有没有被激活,潜力有没有得到开发,是不是在原来基础上都有了发展与提高。就语文学科而言,还要看学生的读写水平有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口语交际水平是不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及动手、实践能力是不是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习惯、方法和视野是不是都与自己形成的知识能力结构相吻合等等。
“写好文章”,在冯老师看来,有两层重要的意思,一是做好人生发展的规划,写好自己教育人生的大文章,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做到志存高远而不是好高骛远,放眼未来而不急功近利;二是搞好教科研工作,只有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熟,挣脱教书匠的藩篱,成为有思想的实践家,乃至学者型的语文教育家。
如何做好教学研究,冯老师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语文教师的人格特征、文化特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等方面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分析。
冯老师认为,教师的人格决定语文教学的一切。他认为语文教师的人格至少包含敬业、博学、创新、笃行四个因素。敬业,要自觉捍卫人的价值和理想,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还应当有主人翁意识,作风踏实,刻苦钻研,深思慎取,精益求精;博学,语文教师不但应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础,有独到的研究和发展,而且还必须了解邻近学科的知识和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懂得美学、文艺学、传播学、人类学等方面有关知识,使自己的眼界开阔;创新,不墨守成规,不囿于旧说,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将传统优势和现代成果融合起来,使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笃行,即勇于实践,谦虚恭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带头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写下水文,在笃行中体现出理性、创造性、思维力等高智力结构。
冯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成长,首先必须是文化的成长,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化特质应包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不仅在于对学科认识上的高度自觉,而且在于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高度自觉,同时体现于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担当责任的高度自觉。语文教师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同时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使语文课堂和教材文化不断增值。语文教师的文化自强,善于向文化大师学习,渴望崇高,追求卓越,使自己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它主要体现于四方面: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文化自觉的影响力、全心全意的服务力、常教常新的创造力。
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冯老师归结为三大类,即教学机智、教学能力和人格特点。语文教师只有知“困”而省,不断追求,才能形成语文教学机智,即循循善诱,灵活果断,有的放矢,讲究分寸;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率和质量成正比,主要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及适应新情境能力;语文教师的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最直接最形象的展现,它包括高尚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炽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
优秀的语文教师之所以有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离不开其过硬的思维素质。一个语文教师,应当首先具有稳定的现代思维方式,即突出系统整体性,强调动态开放性,形成多元立体性,具有优先创造性。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一是要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二是要有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能力,三是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求异性、提出假设的多样性、验证假设的独创性、表述结果的新颖性等特质。一个语文教师只有“虚心”“全心”“责任心”兼备(杜威语),才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该章节中,冯老师还从“能力”的角度,就语文教师要“站稳课堂”和“写好文章”提出了许多见解。比如,“语文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语文教师的交往能力”、“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语文教师的迁移能力”、“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等等。一种“能力”,就是一篇千字文;一种“能力”,就是一个突破口;一种能力,就是一种发展方向。
坚持读书,让他拓宽了“视界”,提升了“境界”
冯老师认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带点“学究气”。因为只有带点“学究气”,才能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才能用心地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自己的专业成长,努力的追求精通语文教学的某些方面;带点“学究气”,走进课堂才能以自己的渊博学问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如果语文教师不像一个读书人,不通晓相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不知道渊源的方法,也不知道求真的途径,那么以己之昏昏,怎能使学生昭昭呢?当然,这种“学究气”应当是建立在性格开朗、乐观,又能用心教学、有独立钻研精神的“现代气息”之上。
一个教师要成为一个带点“学究气”的现代学人,阅读,自然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而冯老师认为,语文教师阅读取向不外三种,即知性阅读、娱性阅读和美性阅读。其中,知性阅读是接受与汲取性的,语文教师应坚持不懈,学无止境,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广博的专业知识,学习有用的专业技能,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尤其是要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即使阅读专业报刊,从中汲取为我所用的丰富养料。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找到源头活水,少走弯路。娱性阅读则是休闲与放松性的,这是语文教师诗意生活的重要方式。它能增广见闻,丰富生活,但不能沉湎其中,否则只会不思进取。美性阅读,是探究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坚持美性阅读,在阅读中学会分析、剖析,长此以往,自己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就会增强,科研水平也会逐渐提高。美性阅读,一般聚焦于经典、名著等,要读得精、读得细、读得有感悟,读得有触动。这是语文教师要用心而为的一种阅读方式和取向。
大概也正是这种手不释卷的多种取向的阅读,不断拓宽了冯老师的“视界”,提升了冯老师的“境界”。冯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视界”应该是开阔的、广阔的,也应该是深邃的。语文教师的视界取决于自身,有理想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会不断重视开阔自己的视界,通过博闻强识、勤奋学习提升自己。只有视界开阔,才能不被一叶障目,不让片云遮天,不感情用事,不急功近利,不人云亦云,不墨守成规,才能见微知著,居高临下,明察秋毫,脚踏实地。语文教师的“境界”,则是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人生。对语文教师而言,首先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大志,要有登高临远的气度与胸怀;其次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要有坚定不移、孜孜以求的钟情,有有永不后悔的心理准备;再次有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特殊怀抱,以专注的精神,在反复追寻中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做一个有境界的语文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充盈而谦逊的人,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其次要做一个虔诚的守望者,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正道直行,高弛不顾;再次要有立教立业的信心和毅力。高尚境界是高尚行为的基础,追求高境界会使人远离低俗,接近高雅。
冯老师的“视界”和“境界”,我们不妨从他的文章标题中来管中窥豹:“追求做一名‘低碳’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善用‘车马炮’”,“语文教师要有向日葵的品性”,“语文教师的志气、底气与大气”,“语文教师的创意、创新与创优”,“语文教师的精品意识与经典意识”,等等。

“磨砺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成为一个有学术背景的语文人”,这是余映潮老师站在他的“学术高度”和“学术背景”上,给予我辈的殷切期望;今日读罢冯为民老师的《在坚守中成长》,更觉他们的厚重与自身的浅薄。然而,有了一种发展的方向,有了一种坚守的决心,有了一种前进的动力,我们也必能得到一种能看得见的“成长”,也必能逐渐丰厚自己的“学术背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6:28 , Processed in 0.0866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