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与音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0 11:4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音乐般的摄影2011年10月21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Saturn


《特定的情境》 作者:(法)柯若勒 作家出版社 2011年7月 定价:40.00元

□书评人 Saturn
“特定的情境”可谓是谈摄影最切合的标题,从年轻时接触摄影,作者柯若勒就陷入一个个特定的情境不能自拔。此书有优美的摄影故事和一个法国摄影人的工作细节,很多时候,柯若勒是伯乐,更多的时候,他只是粉丝。
柯若勒供职于法国《解放报》,这家报纸由萨特创办于1973年,自1981年改版,开创了以视觉表达为中心的报纸版面新时代。柯若勒是改版的参与者,他认为必须给摄影更为特殊、更为重要的地位。从那时起,报纸开始使用大照片,逐渐成为法国使用照片最多的日报之一。柯若勒是报纸的资深图片编辑,也是一位藏家,多年从事有关摄影的研究和写作,自称“是个‘中间人’,是制作照片的人和能够欣赏照片并从中受益的人之间的中间人”。他对影像制作和流通的环节知根知底,细腻地描述了摄影人是怎么工作的。
这本书与《论摄影》、《明室》都不相同,后两者试图建构摄影哲学,最不济也是摄影理论。罗兰·巴特认为摄影的疯狂被社会抑制,殊不知他对摄影的原始激情也在理论中变得驯服。柯若勒不是这样,他只是用最原始感官欣赏摄影的慧眼识珠者。他始终有好奇心,认为“不试图去了解性质相异的东西,就永远不可能了解自己”,而在同质话语中打转正是理论建构者的通病。摄影对柯若勒来说,与其是要被清晰阐述的对象,更像是个谜。当他看到了德国摄影师迪耶泰·阿佩尔著名的对着镜子呵气的自拍像,立刻迷上,囊中羞涩的他托朋友帮忙买下,再用6个月还清朋友。“这张小尺寸的照片,我每天都拿出来看看,一直参不透其中的奥秘和令人困惑的东西;带着这样一张照片生活,我感到无比快乐。”迪耶泰·阿佩尔以万物有灵论的影响攫住世人,也鲜有人像柯若勒这般痴爱。对摄影师而言,“不要创作任何可以用理性加以解释的东西!”,对照片爱好者而言,放弃理论浸入其中是最佳的领受方式。在柯若勒的准则里,“要贴近照片来写,根据照片来写,永远不要试图用文字掩盖或取代照片”。
奇妙的通感一直发生在柯若勒的鉴影生涯里,他在摄影和音乐间发现了契合点。摄影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柯若勒发现“摄影和音乐在节奏、间隔、休止和对主题的处理上有共同概念”。他发现年轻摄影师于格·德·维尔斯滕贝格的照片取景时的呼吸方式独特,遂动用自己的“重大”权力——因为他一般派的活儿不能超过一天——给这位摄影师足足一周为报纸拍照,结果令柯若勒震撼,“我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宁静,是我听约翰·凯奇的音乐时感到的那种宁静;是我在想弗雷埃尔在通俗滑稽表演中用微弱嗓音造成的寂静何时被打破时感到的那种宁静;是亚纳切克的音乐让我入迷时感到的那种宁静”。他爱迪耶泰·阿佩尔,爱的就是画面上各个层次之间的切换,他在层次的跳跃上找到了乐感。这种“出神入化”的音乐方式足以使他从日常琐事中解脱。
出于对摄影的极度敬畏,柯若勒自己从不拍照。他见过无数原版照片,深知具有不可言传的微妙和纯粹的银盐照片与翻拍的图像的巨大差别,看得出细节的优劣,但明白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用大苏打把漂浮的银粉变成照片的活计。他把摄影比拟为音乐这种“绝对存在”,体会影像与时间性的关系,一生搜集照片,这恰恰是最单纯的热爱。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2:02:28 | 只看该作者
尼康:用音乐传达摄影乐趣

2007年08月28日






近日,著名的相机厂商尼康公司宣布,启用在年轻人中有着超高人气的知名艺人王力宏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并代言尼康系列产品包括自上市以来备受消费者亲睐的尼康单反数码相机D40/D40X及尼康轻便型数码相机COOLPIX系列等。据了解,尼康此次与王力宏在影像与音乐两方面共同合作,希望将摄影的乐趣带给中国消费者,并进一步推进今后的中国市场销售。

全力打造高档品牌形象


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金子博明表示,“尼康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高档’与‘真品质’品牌形象推广。王力宏有着超群的音乐才能,精通多国语言,是我们品牌形象最合适的代言人选。另外,王力宏本人还将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洋音乐相结合,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向更多的人传递。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影像产业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摄影的乐趣向中国消费者传递,在这一点上是十分相同的。”

而当被问到为何代言尼康时,王力宏则认为:“我是通过音乐向人们传达自己的想法,而尼康是通过摄影来传达,在这一点上我们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除此之外,在对更高品质作品的不懈追求方面,我和尼康公司也有着共鸣。尼康是影像业界一流的国际企业之一,而且对相机的研究开发也已经有了90年的历史。能和这样的业界领袖企业一起共作,对我自身也是很大的震撼。”


借代言人提高COOLPIX品牌知名度


据介绍,今年是尼康公司创立90周年,也是轻便型数码相机COOLPIX创立10周年。作为全球知名的相机厂商之一,尼康通过相机、镜头的开发,在世界的摄影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这次启用王力宏作为代言人,尼康更是希望将COOLPIX品牌获得更多的市场知名度。

据了解,从今年秋季开始,结合启用王力宏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以及面向消费者的新机型陆续推出,尼康将大规模地开展市场推广活动。

此次宣布新的品牌代言人的同时,面向普通用户的轻便型数码相机COOLPIX S200也推出了新颜色机型。在以往的银色款之外,新推出了黑色款和红色款,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2:01:36 | 只看该作者
左手音乐 右手摄影 他是小区的“义务摄影师”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
东南快报
  

  人物名片
  王雄:37岁,销售行业,欧洲城49号楼业主

  金辉论坛上定格着的微笑,《金客会》专刊上凝聚着的温情,这一张张照片都出自他的手。空闲的时候他就拿着相机在小区里外“咔嚓、咔嚓”,为邻居为自己记录着恬淡、安逸的生活。社区的朋友们热情地称呼他“小区的义务摄影师”,他就是王雄。
  

  翻开画册里获奖的作品,他认真地讲述起画面里里外外的故事,他笑道:“都是随便拍的,爱好而已。”
  王雄说,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摄影的,先是从拍摄一些唯美的有诗意的画面,再到纪实的对社会有深刻理解的作品,最后到自己创作一些有个性的作品。朋友曾经告诉王雄,想要真正拍出好的东西,就要背着相机边走边拍,一天200多张,磨个两三年才能出好作品,只可惜自己现在的工作实在太忙了。
  他的谦逊和热情得到了社区朋友们的信任,每到社区晚会、户外活动什么的,只要物业和邻里有需要,他总是义不容辞地充当起摄影师的角色,色彩斑斓里,记录了他生活的点滴,也见证了小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除了摄影,他还是个音乐的狂热爱好者。民族的、摇滚的、民谣的、爵士的,崔健、唐朝乐队、安德烈、罗大佑……无不是他的挚爱。
  他觉得摇滚对他的影响最大,摇滚的精神改变了他学生时代的生活态度,让人积极上进,不服气。而古典是大海,能抚慰心灵,能带来力量。在卧室的橱柜里,放着满满一个大抽屉的音乐碟片,连他也数不清有多少张。一有空闲,他就到音像店淘宝,福州大大小小的音像店,他都是常客。然而,他最爱的专辑,总是要在店铺最最角落几乎被遗忘的地方才能找到。
  “哈哈,这么久下来应该在买碟上花了近万元钱吧,有时候甚至要把钱汇到上海等地才买得到正版的,真是很疯狂吧。不过还是很值得的,就是喜欢,没有办法。”
  他还把自己对音乐的体会写成乐评,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共30余篇。遇到他时,他手里正拿着新一期的《音乐周报》,《跟诺拉·琼斯一起“远走高飞”》正是他的新作。同时,他还每周更新一次博客(新浪网清源小狗BLOG),将关于音乐、旅游的感触和鉴赏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分享。
  四五年前,生活压力并不大的他,对音乐的热爱很是纯粹,每天饭后,从6点到深夜两点,安静的卧房里,一杯红酒,一张碟,就是他的全部。舒伯特的《小夜曲》曾让他痛哭流涕,因为痛苦而真实。细腻的旋律,写进了他的心灵最底端……而另一次流泪,则是在一次他与爱人吵架后,爱人因生气砸坏了他的一张碟片,一个大男人无比的委屈和心疼毫不掩饰……
  对画面、旋律有着敏感神经的王雄,近乎狂热地迷恋着王家卫,那是在他看来唯一一位,能将音乐和画面结合得近乎完美的导演。下午两点,一个人在空旷的电影院看《蓝莓之夜》,想象着自己的听觉和视觉被完全交融在一起……而刘德华和《投名状》却被他放到了大脑的垃圾堆里,在大家疯狂的追逐中,他从未打算去看。
  左手音乐,右手摄影。如今的他,在自己导演的故事里,演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很满意这样的生活状态。
本报记者 施焕军 郭晓黎 实习生 陈慧 文/图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1:59:32 | 只看该作者
(来源:黄一鸣博客 作者:黄一鸣)

纪实摄影的古典音乐美——从古典音乐到纪实摄影


    我在阅读和欣赏纪实摄影作品时,耳边常常会回响起音乐大师们创作的古典交响曲,《命运》、《英雄》、《自新世界》、《1812》、《伦敦交响曲》一部部熟悉的作品和他们的作者:贝多芬、莫扎特、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巴赫、海顿、柏辽兹……又当我在聆听古典交响乐的时候,布列松、萨尔加多、奥古斯特·桑德、路易斯·海因(Lewis Wickes Hine)、尤金·史密斯、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等纪实摄影家们的身影和纪实摄影作品又常会在我眼前浮现。

    我长久以来深深地体会到,纪实摄影中蕴含着古典交响曲的旋律美和人生哲理,一部完整的纪实摄影作品就是一首看得见的古典交响曲。我认为,纪实摄影是现实中的古典交响曲,古典交响曲是人类深化抽象中有人生哲学的心灵影像。纪实摄影和古典交响乐交相辉映,共同创造和丰富人类的精神家园。

    一、纪实摄影与古典交响曲在旋律和结构上交相辉映

    我发现许多成功的纪实摄影作品都是由几十张上百张摄影作品组成的,作品之间都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比如萨尔加多的《劳动者》、尤金·史密斯的《水俣》、《乡村医生》等等作品,它们由主题紧密相连,跌宕起伏,时而气势磅礴,时而精致入微,由宏观到微观,由全景到特写,叙述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每幅作品之间形成内在紧密的联系,有一种旋律的美,这种震憾人类心灵的美,是纪实摄影家用特殊的摄影语言来完成的,是一种视觉转化成的旋律。古典交响曲的旋律则是通过听觉完成的,旋律随着古典交响曲的主题展开,为主题服务。古典交响曲结构更为严谨复杂,起伏变化大,或抒情或写景,或描绘人生艰苦奋斗的历程。古典交响曲由几个乐章联结在一起,用主题的重复出现来完成整部古典交响曲的创作。纪实摄影的创作有时也和古典交响曲的创作一样,随着主题的深入挖掘和展开,拍摄手法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它使主题不断得到加强和深化。

   二、纪实摄影与古典交响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

    纪实摄影和古典交响曲除了主题旋律和结构相似外,它们还强调了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也可以说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中心,融天地万物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摄影艺术、音乐艺术与人类所从事的其它活动一样,都是人的主体行为,无不受到人的心理活动的支配。艺术实践的“创作——展演——欣赏”三大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艺术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它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摄影和音乐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发现了人类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摄影和音乐产生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它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并参与人际关系的交流,以实现其社会功能。

    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著名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之一的卡帕在西班牙战场拍摄了战士中弹将要倒下的系列摄影作品《西班牙战士》,这些作品就像一幅幅古典的油画一样富有诗意。刚刚跃出战壕的人,被飞来的子弹徒然射中,生命随即嘎然而止。无论多伟大的理想,最后都被羸弱的生命个体承担着,而这种生命个体的消亡,却带着无法言说的命运的力量,不可抗拒,也因而有了宿命的美。卡帕这些作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品发表立刻震动了当时的摄影界,成为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成为世界纪实摄影史上的传世佳作.。

    摄影家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用摄影写成的史诗《劳动者》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照片本身。那是一部为消逝的传统劳作方法而作的古典交响曲。那些纪实摄影作品展现的是现代文明中人类永不停息的劳作。从这些劳动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可**的尊严。萨尔加多对劳动者的生存状况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从非洲撒哈拉饥民到巴西金矿,从卢旺达茶场到科威特油井,他大量纪实摄影作品让世界各地的读者倾听人类手工劳动绝响的古典交响曲。

     中国摄影界所熟知的约瑟夫·寇德卡,是以拍摄吉卜赛人而闻名于世的,他的《流放者》充满强烈的人文色彩,每张照片都在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描绘一段感人的情节。我们很熟悉的解海龙纪实摄影作品《希望工程》,它质朴真实而有深度!所有只追求形式而没有深度的“艺术”照片,都在它面前哑然失色! 解海龙创作这组作品,跋涉2万多公里,奔波26个省的128个县,接触了100多所学校的上万名农村孩子,拍摄近万张底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希望工程系列作品改变了我们这个国家失学少年的命运!提升了中国纪实摄影作品的社会地位,是一部人类和生存环境抗争的摄影交响曲。

    本人历时两年拍摄的纪实摄影专题《海南“慰安妇”》也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讲述那些幸存受害者悲惨故事,用摄影向世人呈现了这些老人难以言说又震撼人心的惨痛经历。著名作家韩少功如此评价说:“他(黄一鸣)用黑白语言发掘历史,记录了日军侵华时期‘慰安妇’的悲怆命运,对暴力和强权再一次给予了无声的控诉。虽是无声,但我们可以从很多镜头中听到作者的一声叹息,听到作者全身血涌的呼啸之声。”当读到这些海南“慰安妇”》作品时,你不觉得此时耳边回响起《命运》交响曲中铿锵有力的旋律吗? 以上这些作品都是富有人文精神的纪实摄影经典之作。目前在中国,同样优秀并具有人文精神的纪实摄影家和作品还有很多,包括:王文澜《自行车王国》、胡武功《麦客》、李杰《布拖纪事》、杨延康《藏传佛教》、秦军校《小脚女人》、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王征《西海固》、陈锦《四川茶铺》、黑明《走过青春》、安哥《生活在**时代》、徐京星《中国瞬间》、晋永权《出三峡记》、朱宪民《黄河中原人》……这些著名摄影家的作品同样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交响曲。

    纪实摄影是这样,古典交响曲也是如此。在古典交响曲史上,贝多芬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经典性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用音乐所表述的对待命运和生活的一种精神。在《命运》中,我们看到了无情的命运与弱小的人类之间的反复搏斗。通过《命运》,贝多芬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具有自传体的故事,他不仅战胜了自己,而且战胜了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正像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时写的:“一个不幸的人,贫穷、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在生命里最低沉的时刻所创作的,在这里他融入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也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整个乐曲激扬高亢、气势宏伟,把所有与之共鸣的人都笼罩在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意境里,实现用音乐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也是古典交响曲经典作品之一。作为民族主义音乐家的德沃夏克一向珍视民族音乐的节奏、旋律,《自新世界》交响曲里也大量地寄托了怀乡情绪,表现最突出的是第二乐章,著名的英国管奏出的主题。然而也正是乐曲丰富的旋律性以及严谨的结构,使乐曲成为德沃夏克最受欢迎的交响曲。曲中粗犷和开朗的作风、勇敢无畏的自信心,都是最典型的捷克民族风格,乐曲富有动人心弦的抒情风味和人文精神。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人文精神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或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把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

    三、用古典交响曲来深化纪实摄影创作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证明,纪实摄影是可以和古典交响曲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一部完整的纪实摄影作品就是一首看得见的时代交响曲。因此,我觉得可以用古典交响曲来深化纪实摄影创作,从古典交响曲(古典音乐)中吸取营养。首先,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家要努力成为古典音乐的鉴赏家。要向音乐大师们学习,深刻领会其创作理念和人生哲理。在中国摄影界,著名摄影家王文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仅是位优秀的纪实摄影家,而且是一位古典音乐的鉴赏家,他经常性地从古典音乐中吸取创作的营养,启发灵感。因此,他的创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其次是作品创作至始至终要贯穿着人文精神,只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作品才会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才会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才会成为经典之作。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鑫珊《贝多芬之魂》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月5版
    (2)刘延立等编译《西方音乐漫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3)刘璞编著《音乐大师与世界名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
    (4) 顾铮著《城市表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5) 孙京涛编译《时代的眼睛》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6) 王文澜著《地平线》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7) 中国日报编著《中国纪事》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8) 百度文库《人文精神的内涵》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1:58:27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1:57:40 | 只看该作者
“音乐之声”系列讲座之三:音乐与摄影
922傍晚,“音乐之声”系列讲座第三讲——“音乐与摄影”讲座在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举行,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资深乐评人王澍博士,著名摄影网站“茶片坊”创始人、版主老D联手呈现,讲座吸引了80余名读者参加。
两位主讲老师从“老D”的名字说起(源自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他们一个是音乐界的摄影爱好者,一个是摄影界的音乐爱好者,两人在现场互抛问题,共同探讨,并结合音乐作品与摄影作品赏析,为观众展现这两门艺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站在欣赏者的角度观察
从一定意义上讲,音乐与摄影是普通人都能欣赏和参与的大众艺术。从欣赏者即观众的角度引入主题,好的音乐或摄影作品的标准是什么?老D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孩子和旅游。在一张自己孩子的精彩照片,和一张旅游时拍摄的美景作品面前,所有人都会认为这就是好照片,由此得出结论,摄影作品的好坏标准有着很大的主观性。王澍则认为,大众对音乐作品的衡量标准可以归结为旋律和内容这两项,只要是好的作品例如《梁祝》,无论在何时何地用何种形式演奏,都会是经典和优美的代表。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是两种差异巨大的艺术形式,具有瞬间性的摄影和具有延时性的音乐,这两者间竟然存在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摄影有“高光、暗部、中间调”,与之相对应的,音乐也有“高音、低音、中音”;音乐中的“音色”与摄影中的“色调”在英文里都是“color”;音乐可以表达色彩的层次感,摄影也能够记录音乐的感染力。无论是音乐还是摄影,好的艺术作品都能够带来人文关怀,影响人类,改变世界。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了,许多观众意犹未尽,依旧围聚在现场热烈地讨论、交流着。“音乐之声”系列讲座今年已举办三场,跨领域的选题、专业的讲师、多媒体的互动形式让观众插上音乐的翅膀,尽情翱翔在艺术的世界和美的享受之中。
(静安区图书馆供稿)
2011年09月23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1:55:51 | 只看该作者
摄影师的想法[zt]
2007-04-01

风光摄影家,他所要做的就是面对大自然、与自然进行对话:我认为,在这种对话中,摄影家需要对音乐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因为在诸多的艺术形式中,与这种对话最为接近的就是音乐,只有在音乐之中才包含着更多的抽象性。而人与自然对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行为。
  多少年来、我力求在我的作品中体现出音乐的感觉。我一直是这样思考的。一幅气度恢弘的风光摄影作品应该象一首好的交响乐曲。一首乐曲,‘它是由诸多音乐元素— 音符构成的、由音符构成节奏、旋律、谐音等等:而摄影作品也是由摄影元素—感光颗粒构成、由这些颗粒构成带有色彩的、千变万化的形。 摄影与音乐中有着何其相似的一致性当我们欣赏—幅风光摄影作品时、我们常会产生一种抽象性思维、想象、甚至梦幻……而音乐带给我们的似乎比视觉的东西更加丰富。
  摄影圈内.有许多音乐发烧友。他们对音晌器材的质量要求很高。但我没有追求这方向的东西。我追求的是一种宏观的感受。我希望夹杂在我的作品中的那些音乐语言,能给人—种提示、一种另外的思维、一种享受……
  回忆我的摄影历程,大概有这样几个阶段。都是与音乐分不开的。八十年代初始,我喜欢喜多郎的作品,这位日本人用东方人特有的情感在他的音乐小描绘了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但后来我感觉到他的音乐仍比较具象,比如《丝绸之路》的第一篇章是钟楼.西安;后面又有楼兰、风神、沙等等。1983年,法国电子琴合成器演奏家让.米歌尔.雅尔来到中国.他演奏的作品则更加抽象、超脱。表现了自然、宇宙。比如氧气、潮汐.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带来思考.我八十年代中期拍摄的东西和他的音乐作品内容及表达方式有着相当程度的不谋而合、后来我放我的幻灯作品时配的音乐就是他的。再后来、德国的电子琴演奏家温吉利斯的音乐直接影响到我的那组航拍的作品《大地》他的音乐带给人一种无形的联想。
  我对他们的作品没有专业方而的研究,只不过是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相互默契的东西。艺术之间.贵在相互的启迪:这是艺术最基本的素质。
1993年,我在拍摄完成那组《鸟看》之后,面临对一些问题的重新思考.我开始更加关注摄影的本体语言,也就是那些由摄影技术所决定了的最基本的语言。摄影的本性决定了摄影的语言是具象的,但在具象中无疑包含着抽象的成份;而音乐的语言是抽象的。其中也包含着具象的成份。我认为在摄影的语言中.其艺术性与抽象性是相互关联的,摄影家在面对具象的世界进行创作时、需要进行抽象的思维。他所具有的抽象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产生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低:通过抽象思维对客观世界进行提炼。这就是音乐对摄影所给予的启示。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我们几乎可以从中聆听到生命在流淌的声息、那种对生命的颂扬和理解.那种充斥于生命中的激情.同样这在一幅优秀摄影作品中也不可缺少的,就拿《中国摄影》杂志今年(98)第六期简老的那几幅作品为例。那幅荷花(题名《浮牛若梦》.封面)、那幅被烧焦的树(题名《野火烧不尽》)。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的充分理解、一种为生命而奋斗的乐观情绪。
  中国的流行音乐起步虽晚:对我的影响却很大:像早期田震的那首《黄土高坡》.当时就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碰撞。1988年、我买了飞机票,带这首歌的磁带.来到宁夏。从银川.沿着长城。沿着陕北,跑了一趟。在凛冽的寒风中.我和老乡们一起听这首歌.谈这首歌中对黄土地的亲切的理解。我认为这首歌的歌词写得非常的美。非常的恰当、切题。还有那英的那首《过把瘾》。歌词虽很通俗.但却表现了人在一种特殊的环境里的一种特殊的感受、至今我仍记得那几句话,“爱就爱他个腾云驾雾,爱就爱他个天翻地复.爱就爱他个轰轰烈烈.爱就爱他个迷迷糊糊",1996年我去西藏 在过唐古拉山缺氧的时候,那时的情景可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死去活来.就是这首歌给了我力量.伴我度过了难关。当我到达了布达拉宫时.第一首放的就是《阿姐鼓》.它的旋律和歌中表达的对雪域的深情给人的那种亲切感、力量感和召唤力.确实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认为,凡流行音乐中有哲理、有气度的东西.都会给人以力量,这些音乐以其特有情感和震憾力影响着我.使我将这种共鸣的情感和力量融入到我的摄影作品中去。可以这样说.在我的摄影生涯中.音乐时时伴随在我的身边
  最近.哈苏公司为纪念哈苏相机五十周年在北京举办的大型幻灯演示会上。放映了题名为《太空回响》的幻灯.利用不断跳跃着的静止画面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种做法目前己开始在国际流行。是瑞典人首创的、而有趣的是《太空回晌》中所采用的音乐。与我在我的《沙漠》和《星空》幻灯中所采用的音乐相类似。这也充分说明艺术是为人类所共同接受的、是有着极大的共通性的。
  在此文即将收尾时.我还想再回过头来再谈谈交响乐。我认为对于一张照片.即便它很出色。有时也难以去表达象一首交响乐这样宏大的篇章,但它完全可以是其中的一个乐章。此时、如果是一本摄影画册、它表现的是一个特定的专题.欣赏它应该使人得到一种完整的、立体的感觉、有起有伏、有节奏,有矛盾,象一首交响曲。在交响乐中、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命运》。它对人类的思考、对音乐的理解、它所具有的震撼力,那种对灵魂的撞击,太伟大了……中国已经沉睡多少年了,现在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时期、我们的艺术太需要富有震撼力的东两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1:54:5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韩子善--摄影美学(续十)



第十一讲 视觉的乐感

    照片是看的,能听吗?回答是肯定的。
    美国摄影大师亚当斯说过:“好的照片能够使人听到音乐”。又说:“我的底片就是乐谱,我的照片就是乐谱的演奏”。走进《亚当斯作品展》大厅,欣赏他的一百多幅黑白风光作品,寂静中,仿佛听见宏伟而精微的山水交响乐在演奏。
    我又想到一些卓有成就的摄影家,如热衷于拍摄风光的陈长芬、于云天、严仲义;热衷于拍摄社会题材的王文澜、刘占坤、卢广都是音乐超级发烧友。每当他们谈及成就的取得,都要诚恳地感谢音乐。
    视觉中有乐感吗?音乐能给摄影家以灵感吗?下面我们以片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节奏是摄影画面构成的基础。
    何谓节奏?相同形式的不断重复就是节奏。在音乐中,把无序的音序排列成有规律的三拍、四拍、八拍等多种形式的节奏,以直接表达某种情感特征。
    在视觉天地,节奏无处不在,自然中的春夏秋冬;社会中的分分合合;人生中的少年、中年、老年;孩子们的“排排坐、吃果果”;部队行进中的“一、二、一”;交通中的“红灯行、绿灯停”等等,因为有节奏,才能有秩序,有规律,有前进,有美感。
    相机对着的世界是茫然无序、繁杂混乱的,优秀的摄影作品却让人觉得井然有序、优美动人。《冬日白桦》相似的树干如此整齐,雪域的环境如此宁静,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派明快的节奏在推进。
    节奏是一种重复,重复给人的力量,一种重复的美感。


    节奏的不断重复是变化规律的体现。
    单纯的重复又会令人觉得呆板,要使重复富有力量,富有美感,还要注意节奏自身的快慢、轻重、疏密的变化。变化之中静态节奏会有动感,平淡的节奏会变得美妙。
    《思想者》这是一幅在国际影赛中荣获金奖的作品。拍摄于北京城市雕塑公园,又在后期运用数码创意。雕塑原作已经强调了节奏感,作者又在节奏的推进中叠加了影像,使节奏更加突出而且富于变化。人面的专注,铁脸的重复,在柔软与钢硬之间,在虚虚实实之间,节奏的推进成了思维的推进,荒诞而有趣,视觉的节奏引起内心情感的起伏,从视觉到心灵,人们会在内心升起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旋律是摄影画面构成的核心。
    各种声音的组合,个个音符的相互联络,在节奏的基础上有着高低、强弱、快慢有规律有起伏的变化,这就是音乐的旋律。旋律是随着人们有个性的思想感情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旋律的表现力比节奏更自由、更丰富、更强大,因此人们称旋律为“旋转着的规律”、“永不重复的规律”。世界也正因为有节奏有旋律才井然有序而多姿多彩。
    《大地血脉—巴音布鲁克》新疆大地,宽阔无边,美丽无垠,巴音布鲁克河弯弯曲曲地从容地在大地上流驶,人们登高远望,暮色苍茫中,河流泛着白光缓缓流向远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寂寥中仿佛有音响由近而远,由强到弱,视觉的感受,情感的升腾,化为音乐般节奏的推进与旋律的起伏。视觉的乐感油然而生。


    旋律的走向变化带给人们静中有动的美感。
    许多摄影师在为自己的作品题名时,往往都想到音乐。如全国影展中的《宝钢圆舞曲》、《渔舟唱晚》、《乃一声山水绿》、《渔光曲》、《小红花圆舞曲》等等。《火红的乐章》这幅作品又是一例。看来,摄影师们都在有意打通视觉与听觉的隔阂,让照片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人们的心灵,更直接地激越人的情感,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火红的乐章》这幅拍摄于钢铁厂的作品,由于采取了俯摄的角度,因而场地上的构件便呈现出曲折有致而无限延伸的线条。这些线条起伏变化极大,有如气势宏伟、强劲热烈的旋律在游动舒卷。火红的基调、明暗深浅的过渡,这些视觉的元素都在人们心中激越起热烈的情感,有如音乐的波动,一种静中有动的美感悄然升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在兴奋异常之时,会联觉起来,产生通感。在艺术欣赏中,只有动人的艺术才会令人产生通感,这是人们全身心的最美的享受。


    节奏与旋律的融和是最美的和声。
    优美的摄影作品,往往不单纯是线条、影调、色块的节奏,也不单纯是旋律的起伏与变幻,而是一种节奏旋律相融相辅相成的和声。
    如何将听觉中的感受化为可见的形,这是音乐家们的追求。五线谱的发明就是这种追求的杰出成果。音符在五条线中上下跳跃着上下推进,小节线的粗细与连结标示着节奏的疾徐。造形艺术大师康定斯基曾尝试用造型元素中的点的形状变化来表现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第一小节的音高,长度和强度。看来,在视觉中表现乐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太湖帆影》这是一幅气势宏伟而又赏心悦目的佳作。其动人之处我们不妨把作品看成一部成功的和声。这和声由天之乐与水之乐两部合成。天,白云蓝天的衬景中,繁华的节奏被舒展的枝条的旋律编织为春色一派的热闹。而水之乐,渔帆点点的节奏与桅杆高低的起伏旋律合成了平和与优雅。《太湖帆影》是摄影,又是音乐。


    和弦的音律构成有如摄影的平面构成。
    人的思想情感是丰富多彩而且富于变化的,直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及其演变是音乐的优势与使命。因此利用音域旋律线、音调、音速、音色与力度把声音融为具有表现力的形象,把各种不同的声调有规律地组成和弦,以表现各种情感,是音乐的特征。音乐形象可听而不可视,在渐行渐变的节奏中,在高低起伏的旋律中,人的各种情感在推进在升降,音乐的力量直抵人心而不可抗拒。这是音律构成的魅力。
    我们以欣赏以节奏和旋律构成的音律美的感受来欣赏《宁夏,中华回乡文化园》,你会感觉这分明就是一首凝固的音乐交响。白色的廊柱架构以直立横排的形式重复着,延伸着。高低不同的顶端如果形成连线,那分明是一条飘扬在蓝色天际的优雅和谐的旋律。最美妙的是倒影,梦幻般的倒影与白色建筑,金色圆顶完全形似,但一正一反,一实一虚,有如两个声部的和弦。和弦的大同小异的相反相成是视觉美又是音乐美。摄影的平面构成暗合了音乐的音律和弦之美。

    视觉的乐感在摄影造型中无处不在。
    《图画展览会》、《蓝色多瑙河》。从名字看,肯定是绘画作品或是摄影作品,然而事实上前者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莫索斯基的钢琴组曲,后者是奥地利圆舞曲之王斯特劳斯的代表作。分明是听觉,却要用视觉来引导,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分明是摄影作品,却偏要用音乐作题目,这正说明听觉中有视觉画面,视觉中有动人的音乐。
    著名时尚摄影师娟子有一次应邀为一个舞蹈团拍合影,怎样把十几个人拍在一起既不呆板又不凌乱呢?她想起了音乐,用视觉表现节奏与旋律。《合影》舞蹈演员每个人都是美丽的音符,合影成了优美的轻音乐。



    现代艺术都在走向音乐,优秀的摄影作品必然与音乐相通。无论是绘画,是雕塑,是摄影,是舞蹈,是书法,是建筑,其共同特征是追求以人为本,追求情感表达,追求个性张扬,追求形式新颖。而这一切都是音乐的鲜明特征,因而,作品有没有感染力,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欣赏中乐感的多少与强弱。
    在2007全国摄影大展中荣获艺术类银牌奖的作品《腾飞》,欣赏这幅作品,你心中不可能不回荡着时代在腾飞的宏伟交响乐,地平线上的原野与山岭一片迷茫,眼前突兀而起的钢架结构有着分明的节奏美与强劲的旋律。更美妙的是,此时此刻,正有一群飞鸟从钢架结构上空飞过,有如快乐的音符掠过天空。画面无声,却令人感到钢铁的交响与欢乐的鸟鸣。《腾飞》的时代是激情澎湃的时代,是众音鸣和的时代。
    摄影走向音乐,就是走向情感、走向创造。
    让我们的心灵充满动人的音乐,让我们的摄影流溢着节奏、旋律与和弦,让我们的视觉享受着更多的美妙的乐感。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1:53:02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是摄影诠释着音乐还是音乐在解释着摄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wNzYyNDA0.html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1:51:5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8:29 , Processed in 0.0756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