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民间文化价值取向与提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3 15:0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民间文化价值取向与提升
作者:张树俊     来源: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11卷第1期   





摘要:民间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必须要充分认识民风民俗等民间文化的经济功能、社会组织功能和道德教育功能。传承民间文化要处理好传播先进文化与发掘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关系;要做好传统民间文化的梳理扬弃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对传统的民间文化进行合理的改造,创新民间文化的内容、形式,并切实提高民间文化的技艺水平。


关键词:文化取向;文化提升;民间文化  

人类学家一般把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叫做大传统,把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世代相传,叫做小传统。大小传统的关系,是互动互补的关系。没有大传统,小传统得不到礼仪习俗的思想资源;没有小传统,大传统会失去辐射全社会的功能,主流文化的根基会不牢固。所以研究文化建设,既要研究主流文化,也要研究民风民俗文化。同时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民间文化的取向
通常人们所说的民间文化主要指民风民俗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范围很广,从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到需要细心观察、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都属于民风民俗的范畴。[1]民风民俗表现的形式丰富多彩,包括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如古老的民居、工具、服饰等是有形的文化,信仰、习俗、制度等则是无形的文化。民风民俗的传承形式也不相同,有口头的文化,也有文字资料的文化。如语言、歌谣、神话、传统等都以口头的形式传承,而书画、家谱、碑文等则以图画与文字的形式存在。
民风民俗是重要的财富资源。苏州镇湖镇是饮誉世界的刺绣之乡,刺绣成为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平台。当地的刺绣一条街拥有280余户刺绣专业经营户,全镇一年仅此项收入就达一点八亿元。海门市麒麟镇从事红木雕刻的艺人有三千多人,产品上千个,年销售额逾亿元。不少书画之乡从业者甚多,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一些鼓乐、龙狮表演为主的民间艺术之乡,甚至组建公司走出村户、走向市场。
民风民俗也是重要的管理资源。民风民俗具有巨大的社会组织力,各乡村的农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用民间的方式组织社会,和大自然形成了和谐的依存关系。同时,社会也是以各种制度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民间文化正是这些制度的集大成者,姓氏制度、墓葬制度、婚姻制度、生产制度、信仰制度等无不是其具体内容。
民风民俗还是极其重要的道德资源。这些道德资源既蕴藏于上层文化之中,也蕴藏于民间文化之中,且主要存在于民间文化当中,如忠、孝、节、义,爱国、团结、勤劳、真诚、守信等都存在于民间文化中。昆山市正仪镇的书法、江阴市的民乐、南京江宁区东山镇的方山大鼓等民间艺术之乡,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对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高地方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为经济建设服务却起到了积极的影响。[3]
民风民俗有其独特的风采。会船是江苏姜堰溱潼及其周围兴泰、淤溪、俞垛、桥头等地的一种民俗,目前已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泰兴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解放前就异常活跃。比如沈毅在1926年创作的“醒农歌”,以及“黄桥烧饼歌”、“当兵要当新四军”、“七战七捷美名扬”等革命歌曲,解放后的1953年,全县已发展民间业余剧团达100个,以广场戏为主,腰鼓队、摇花船、挑花担,打莲湘,舞龙灯,此后,《泰兴花鼓》、《丰收乐》、《红灯带》、《黄桥之战》等一批群众文艺作品在江苏群众文艺会演中获奖。改革开放以来,泰兴全市城区及各镇的社区文化迅猛发展,仅市政府所在地泰兴镇5个街道, 18个社区居委会均建立了群众文化协调小组,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其中,鼓楼街道办老年艺术团的许多节目在省市大赛中获奖,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团队,此外,燕头街道办的川剧说唱队,四牌楼的秧歌队,济川街道办的莲湘队,延令街道的女子军乐队都成了全市民间文化活动的佼佼者。
但我们也应看到,各地所拥有的民风民俗文化也存在一个品质差异和先进与落后之分的问题。传承民间文化须注意如下:一是要处理好传播先进文化与发掘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关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着力发展民间特色文化。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二是要对传统民间文化做一番梳理扬弃的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秀的文化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中,这也是文化的本质体现。不同的地区文化形象,是由居住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创造出来的,也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有着相近梦想的创造者。一个地区的竞争力由此不断得到提升。因为在区域竞争力中,生活在该区域的人的竞争力是最核心的因素,所以一个区域文化的内在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区域的竞争力。意识形态文化最根本的体现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包含着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长期形成的文化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在区域文化体系中,文化观念起着粘合剂的作用,归根结底决定区域的文化发展,它是区域最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基本价值取向。所以,看一种民间文化主要看其所折射出来的“意识形态”,凡是对人能产生积极向上的东西,都可以加以保存和发扬。而对于一些已经不适应今天的价值观的东西,就应该被抛弃。三是要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鉴别力,积极引导广大民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二、民间文化的改造
文化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中总带有时代的特征,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带有时代性的动态进程。2001年10月11日,著名未来学家、美国亚洲大趋势研究所所长冯久玲女士应邀来到,参加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从世界发展的经验反思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冯久玲把文化挑战看着是当下最为严重的社会挑战之一,提出“文化和价值适当性”问题。她说“中华民族能几千年来持续它的文明必有它优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文化特性应该是它的适应性。”[4]文化的适应性,一方面是适民族的需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诚然,文化具有继承性,人类每一个世代的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时候都不是从无开始的。但现代精神文化是在批判继承其它各种传统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文化继承并非要死守老传统,而是要批判地继承。批判地继承就是一种扬弃,消除文化中不合时的部分,赋予文化以新的内涵和形式,保持其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
民间艺术中有些东西确实远离现实生活,也不适宜在社会上流传,只能进入博物馆,但更多的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与现代文化融合,创造出为现代人所接受、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民风民俗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不合理成分总是伴生在一起的,所以,对于地方民风民俗文化是要进行“冶炼”的。只有通过“冶炼”才能去除其中不合理落后的成分,使民风民俗文化更具进步性。如就与溱潼会船有关的习惯而言。有人认为,溱潼会船期间的“净身”、“吃六只眼”、“送红”等反映出当地群众某种信仰崇拜,这些会船文化的表现形式,正是急需抢救和保存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人认为,对会船的历史考证中,发掘的“祭孤野坟茔说”———据说,里下河地区十年九灾,孤野坟茔很多,清明节的第二天,溱潼百姓祭完自家祖先,又相约划着自家小船,为四巷八汊的孤坟添土撒饭、烧化纸钱———这是罕见的、极具人文价值的民俗。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它们毕竟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就总体情况来看,虽然民间文化遗产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低级趣味、腐朽、迷信、不健康的东西。对这种东西不仅不要保护,而且还需要限制或改造。
事实上,从先进性文化建设的要求出发,把民间艺术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包括其价值立足点的转移,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先进文化的重要实践。所以对于的民间文化必须有现代的眼光,要用新时代的文化要求对传统的民风民俗文化作适当的改造。当然,不能把民风民俗固有的特色19张树俊:论民间文化价值取向与提升改掉,否则就不是改造,而是创造了。所以改造了的新的民风民俗文化首先要保留地方文化特色,因为地方特色文化与地方的建设更有相适性。它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深藏在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与人们的深层意识之中,更符合人们心理需要。
三、民间文化的提升
提升民风民俗文化的核心是要增强民间文化的时代特色,提升民间文化艺术品味。所以应在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实践,以现代精神对传统的民间文化进行打造,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换,引导民间文化向高品位文化提升。
首先是内容上的提升。提升民间文化要敢于植入新文化,即在传统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例如对反映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和笃行精神的民间文化,可以加入当代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以丰富发展中国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借鉴和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在反思和推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的,所以要以开放的气度,在各种民间文化的整合中,建立起适应发展潮流又具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体系。如,近年来姜堰俞垛镇大力弘扬本土文化,不断引进外来优秀文化,在现代与古代交融、中西合璧中提升文化品位,激发广大群众对精神生活大胆的追求,使文化活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俞垛镇村村有拿手绝活。忘私村有一批搞书画创作、木雕、烙画的民间艺人,何野村、叶甸村的花船、舞狮更是颇具传统特色,宫伦村也有一支30多个年轻人组建的舞蹈队活跃异常。仓场村的民间舞蹈“牵驴花鼓”堪称是该镇久演不衰的节目,他们以传统的表演形式演绎着现代男女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次是形式上的提升。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广大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是民间文化自身发展和保持活力的客观要求。如姜堰的莲湘就是在不断改造中发展的。姜堰莲湘是流行在姜堰一带的民间舞蹈。由于该舞蹈是表演者通过莲湘在全身滚动击打中完成,所以又名滚莲湘。滚莲湘一般在春节、庙会或喜庆场合中演出,过去常与唱凤凰、唱麒麟等艺术形式组队表演。一般是行进表演和广场表演交替进行。滚莲湘在舞队中具引导地位,一路边走边打边滚,表现一种热烈欢快的情绪。滚莲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滚”字上。莲湘就像一条龙,在全身上下翻滚击打。整个舞蹈分为“上八盘”和“下八盘”两组套路。“上八盘”是用莲湘击打身体各个部位,如击打上身、手臂、腰部,分别称为“龙伸展”、“龙滚背”、“龙戏水”、“龙出水”等;“下八盘”是在地上滚动时,莲湘击打滚动时身体的各个部位,分别有“龙滚腰”、“龙滚腿”、“龙腾跃”、“龙翻身”之称。滚莲湘在苏中地区很有代表性,它集江南、苏北舞蹈的特点于一身,舞蹈时而静如微澜,时而动若疾风,既有北方舞蹈的粗犷豪放,又兼有江南舞蹈的细腻柔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不断创造、改进和丰富,滚莲湘已发展为一种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大胆地把现代舞的艺术因素与滚莲湘的传统韵律和造型有机结合起来,使滚莲湘这一民间舞蹈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所以,要增强民间歌舞等活动的生命力除了要注重内容创新以外,还必须注重形式创新。

再次是艺术上的提升。艺术水平是民间文化品位之魂。从民间工艺来说,民间文化的发展水平,不仅要考虑到它的普及程度、从业艺人的人数,而且要考虑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风格、功能以及民间艺术大师对外的影响力,所以发展民间文化,要着力提高艺术产品内在的质量。有了质量保证的艺术产品,才有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可能。民国时期,泰兴木偶戏班最多时达117家,活跃于市井、乡村。1959年,这些戏班合并为3个木偶剧团,演出范围北至沈阳,南至湖南,东至长江两岸,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长达数月,颇受欢迎。1968年,各个木偶剧团调整合并为泰兴县木偶剧团, 1971年,在苏州市为西哈努克亲王访华团作专场演出。1973年,泰兴木偶剧团被扬州地区接收,改名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现在,扬州木偶剧团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多次出访日、美、澳、俄、法、意、荷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重大的国际艺术节、文化节的演出活动中,亦获殊荣。当初从泰兴走出去的一些演员也成为木偶大师。扬州木偶剧团的团长沈业民是从泰兴木偶剧团合并而去的管理人才,他说扬州木偶剧团的辉煌主要还是因为老一辈的演员们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团里资历较深的演员50多人都是泰兴人。剧团已经退休的两位国家一级演员华美霞、颜育和两位国家二级演员薛家余、殷大宁都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加入泰兴县木偶剧团的。现在仍有业余剧团活跃在泰兴农村。可见木偶戏是品味较高且受百姓喜爱的戏。但是,现在演出的少20张树俊:论民间文化价值取向与提升了,看的人也少了。除了正月里还能在个别乡镇看到木偶戏的演出,其他日子泰兴是很难看到木偶戏的演出的。泰兴木偶戏逐渐衰落,看木偶戏的大部分是儿童,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7]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娱乐的项目越来越多,泰兴木偶戏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创新不足,大师不多,演出艺术水平层次不高的问题。再如,泰兴花鼓是民间艺术的奇葩。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舞步和动作上。泰兴花鼓的舞步和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其动作特征是:晃头、挺脖,扭腰、摆胯,膝屈、脚颤,腕活、手灵。舞步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和“小跑步”等。泰兴文化馆的有关工作人员自1956年始即多次深入原泰兴县广陵区秦家楼一带,挖掘泰兴花鼓。在实地采访中,他们向当时幸存的老艺人(年龄大多在70岁以上)一步一趋地学习,一招一式地记录,并对泰兴花鼓进行了加工整理。该舞蹈先后于1958年、1959年、1961年参加地区、省、全国的业余文艺汇演, 1977年又在省专业歌舞调演中获奖。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并在全国获奖的《丰收舞》即根据泰兴花鼓中“颠三步”构思而成。苏州市在全国获奖、在舞蹈界知名度很高的舞蹈《担鲜藕》,也是根据泰兴花鼓中的“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演变而成的,可见泰兴花鼓这一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之高。但是要使泰兴花鼓有更大的发展,更广的影响恐怕关键还在创新发展、培植大师、提高技艺水平上。现在民间艺人总量不足,艺术水平层次偏低,各艺术门类大师级名人缺失。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人才。没有精兵强将,“牌子”再硬也叫不响。所以一方面要引进人才,特别是充分利用从出去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打破普遍存在的家庭、师徒等单一的传承方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培育措施,让新一代民间艺术家脱颖而出。同时要加强民间艺术教育。文化馆、文化站、少年宫等社会公益性文化单位,首先要承担起责任,定期举办各种民间艺术培训班,满足人们学习优秀传统艺术的需要;大、中、小学的课程中也可增加一点民间艺术课的内容,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为民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恒远.大连与青岛:城市现代化的两种不同经济模式比较[J].经济工作导刊. 2001. 19(4).
[2]施亚康.“送文化”,更要“种文化”[N].光明日报. 2006.
[3]嵇亚林:“民间艺术之乡”需要经营[N].中国文化报.2003.
[4]周琪主编.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5]孔祥年王浩:兴化判官舞[EB/OL]. [2007 -08 -12-].http: //www.xinghua.gov. cn/indexnew.asp.
[6]钱新明黄立群.姜堰群众文化活动日益红火[N].泰州日报2006. 02. 06.. (1).
[7]佚名.泰兴木偶戏古老《傀儡》的遗存[EB/OL]. (2006-03-02)[2007-06-27] http: //www.tznews.cn/.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9:30 , Processed in 0.0842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