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文学:绝大部分是文字垃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4 11:4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家邱华栋谈网络文学:绝大部分是文字垃圾2011年12月08日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舒晋瑜



邱华栋谈发育低下、量多质劣的所谓“网络文学”
栏目主持/采写:舒晋瑜
外表看来,邱华栋的模样与一般读者印象中的作家或诗人相去较远:绸缎面料的中式服装,发型一丝不苟,憨厚的脸上常常堆满热情的笑。实际上,这位具有开创意识的小说家,不但时时强调汉语小说的实验精神,而且总是在早晨起床前读诗,以保持自己对语言的警觉和对生命的警觉。在《来自生活的威胁》和《可供消费的人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里,邱华栋以六十个断片和短章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社区人的感情和精神困境。当然,其中也有些欢乐和温暖的碎片,虽然不足以抵挡生存的寒冷与孤独。
痛恨依赖网络的生活方式
读书报:你生活中对网络依赖性大吗?
邱华栋:我大概上网十多年了吧。我痛恨依赖网络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拒绝在家里安宽带,我在家里有意识地不上网,甚至很少看电视,只看书。我上班的时候才上网,每周一三五三天,其他时间绝不上网。
读书报:几年前,你曾经对博客颇有微词,表示过对博客读者的失望之情,也表达了对博客文化“幼稚病”的担忧。因为你辛苦写就的文章点击率只有几百人,而一篇口水文章《就是不看世界杯!》却有上万点击率。这些年来,名人博客和作家博客关了很多,你却坚持下来了。当年对博客的看法,现在有改变吗?有没有微博?
邱华栋:当我的博客变成喜欢文学的小众交流的园地的时候,我觉得很好,就是有些真正爱好文学的朋友在互相关注。即使只有几百、几千人互动起来,我觉得已经非常不错了。物以类聚,在我的博客中有着很好的体现。我常浏览欧洲美国一些著名学者文人的博客,他们依旧通过博客在表达他们对世界和本专业的深邃见解,可见这个平台之重要。
微博我也开了,经常发些段子,也很好玩,但我没有时间去仔细经营。我不大喜欢微博的喧哗和热闹。很多烂人都跑到微博上去了,博客现在倒干净和宁静多了。
读书报:早年你的《正午的供词》被博库网购买了电子版权。此后你的作品还有哪些推出了电子版?你怎么看电子书的发展前景?
邱华栋:1999年我就搞了在网络上进行长篇小说首发,我很关注小说利用新媒介扩大影响的新趋向。但大部分作家还没有从电子出版上赚到钱,却反而被一些网站骗了。因此,前几年,我们几个作家和书生数字公司打了官司,我得到了十多万元的赔偿。我想,电子书不见得会全面替代纸书,因为纸书太完美了,它一问世就很完美,持续了上千年——这是意大利当代伟大学者、小说家翁贝托·埃科的观点。而电子书呢?我这些年有七八个电子书,都扔在那里,基本没使用。我最近把一些作品的电子版权卖给了作家协会办的、和中国移动手机联合搞的网站。手机阅读可能是最大的一个阅读空间,作家可以尝试把自己的作品和手机阅读联系起来。因为,我有的朋友已经有很不菲的回报了。
网络文学绝大部分是文字垃圾
读书报:“网络文学”这个词只有中国才有。你曾经表达过不应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裂的观点,因为网络只是一种承载文学作品的媒介。但实际上从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和价值看,二者差异甚远。
邱华栋: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不存在网络文学,只存在文学和非文学,因为文学只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是以媒介来划分的。虽然网络很新、很快捷,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网络文学绝大部分都不是文学,是文字和文字垃圾。不过,我觉得今后随着网络本身的发展,可能会有好的文学借助电子媒介先行问世。
读书报:你觉得如果抛开媒介不同这一差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还存在哪些问题?
邱华栋:文学的标准之一就是不媚俗,不向权力和金钱低头,是对现实社会和历史保持紧张关系和批判态度的。好的文学说到底是要对现实人生和现实社会进行深刻观察和解析,然后利用观察、体验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自足的语言的审美世界。这么一比较,网络文学在哪里?
现在的网络文学,大都是五四时期鲁迅、陈独秀他们反对的东西,就是武侠、穿越、搞笑、鸳鸯蝴蝶、恐怖、黑幕、侦破等作品,都是比较低级的东西。听说,有人评出来最近十年最“伟大”的网络小说,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么一个东东,竟然是“最伟大”的,可见网络文学发育水平之低下。当然,我想强调的是,未来兴许会好些。毕竟电子媒介还在迅速发展,各种可能性都是有的。
我也不认为要分什么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无论是过去的刻在石头上的、写在丝绸上的、印在纸上的,还是现在打字在电脑里的东西,只有非文学和文学的区分。和媒介关系不大。
写记忆容易,写今天很难
读书报:《来自生活的威胁》和《可供消费的人生》延续了你“与生命共时空”的文字风格。和所经历的时代如此近距离的表达,你觉得有何利弊?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3:58:28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5:10:05 | 只看该作者
陈村:文学生态在恶化,网络比写作更好玩


2010年07月02日 1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从陈村到陈村长,从小说家到活动家,网络文学教父对读书报倾诉

  问陈村——

  他为什么不写小说了?


  他在网上都干些什么?

  “好玩”是什么标准?

  网络文学能当饭碗吗?

  老文学会死吗?

  他是最早涉足网络的作家,更是以工作的姿态置身网络的作家。从网络文学最初少数人的窃窃私语,到现在的众声喧哗,陈村是其中最有力量的发言者。因为他不单单是目击了一批优秀网络写手出道的“网络文学教父”,更以清醒犀利又幽默乐观的眼光看着网络文学的成长。

  他总是说“很好玩”或者“蛮有意思”。还有多少人记得他《屋顶上的脚步》呢?又有多少人不无遗憾地留恋他的《看来看去》!他居然不写了,因为“不好玩”;他也丝毫不怀恋那旧有的声名。在“小众菜园”里,他悠然自得地当着“村长”,热情参与那些他认为有意思的事情。

  不好玩的小说和好玩的备课

  读书报:和二十年前活跃在纸媒上陈村印象不同,现在见到您的场合,很多是关于网络文学的评选或颁奖了。很喜欢您早期的文字,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为什么不写了?

  陈村:不大好玩。现在极少正经写作,总有乱七八糟的事情打岔,变成了自己以往鄙视的文学活动家,不再是一线写作的作者。我会在网上写文字,对某些事情发表看法,不成为文章,不会是长篇大论——既然有简便的方法去说,就不要去繁琐地说。网上太容易说话了。如果变成在报纸刊物上发表,要正襟危坐还要被三审,不习惯了。

  常常给各种文学大赛当评委,好处是关心文坛上年轻的写作,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想什么。

  读书报:您刚才说“在网上写文字”,是把作品放到网上首发吗?

  陈村: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在网络上首发过作品。发在报纸上有稿费,我写完的作品,卖过钱以后才贴到网上。这两天我贴上去的是四年前的德国世界杯专栏。

  读书报:仅仅是稿费的原因吗?

  陈村:网络的写作和传统的出书不一样。网络写作就像现在我们的讲话可能会有语法错误,可能会颠三倒四,对方能听懂就行。但是传统写作必须穿好皮鞋打好领带。

  读书报:您放弃写小说,觉得遗憾吗?

  陈村:到现在我也没决定放弃。但是,就像老在吃零食,老有事干,就不觉得饿。有时候你也会想,今天的读者,今天的时代,都不消费这样的文化。社会不鼓励你静心写作。大家希望你写虚头八脑稀奇古怪的东西,在这种情形下,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放弃。

  在网络上会有真相

  读书报:您曾担任过“榕树下”网站艺术总监、“躺着读书”论坛版主,现在是“99书城”网站的艺术总监,在“小众菜园”论坛当“村长”,发帖、转帖、跟帖,从您做的这些工作来看,您好像是国内唯一以网络为职业的作家?在“小众菜园”当版主几年了?感觉如何?

  陈村:六年了,感觉蛮好。论坛有几百个人,谈论一些他们关心的事情。我是以工作姿态介入网络的作家,有工资,做具体事情,参与一些评奖活动,不分昼夜。多数作家会吃不消,也可能觉得没兴趣。

  在网上看见一些年轻人张扬美丽,有时也吵吵架,攻击两句韩寒或他攻击的人,觉得蛮有意思。不然会变成老年痴呆,故步自封。

  读书报:您不写小说,跟忙于网络上的事情有关系吗?

  陈村:跟上网可能有一些关系,其实没上网时,就不写了。我最后一部长篇是1997年完成的《鲜花和》,在这之前,1989年之后就不写小说了,基本上写些短文。觉得不兴奋,不好玩。写小说必须有冲动才写。后来不是非要写,有些看法改变了,喜欢看非虚构的书。有时候好朋友出了书我会看,或者当评委时要看小说,平时就看得很少,除非是顶级的小说。随便编个故事哄哄我,我不看。

  读书报:我发现您判断一些事情的标准是“好玩”。

  陈村:前几年我还想做一个好玩的事情:假设自己是语文教师,认真地备一次课,就是老老实实地教学生课文,比如什么是百草园,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跟其他作品有什么不一样……因为你作为作家,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讲一讲课文,做这个工作,某些方面会比老师想得多。我也花了很多功夫,把人教社和上海的中学语文教材全部买来,通读一遍,一连买了几年,买不到时还托朋友买。一跟课文打交道,就需要有很多资料,不可信口开河半年三个月弄本书出来,解释课文,跟年轻人说话,一定要非常谨慎。但后来发现语文教材不稳定,这也是我力不胜任的事。

  这事儿是2002年开始做的,本来是有意思的一件事,可是彻底黄了。我还没写,语文书就修改了。其实,即使我不做了,也希望有心人做下去。真的去找一些好作家,和人教出版社或者其他出版社合作,努力写好,这个事情是社会需要的。

  读书报:您是最早走进互联网的传统作家,还记得当初上网的过程和感受吗?

  陈村:上网不分国界,可以到外面看新闻等资讯。报纸要想半天这事要不要告诉你,上网一看这些早已写在那里了。这是最大的感受,信息可以流通了;还有一点是它的工具性,可以随意发信给美国的朋友,以前要十天,邮票也贵,上网很快可以发过去,让人窃喜。给朋友发照片,过去要拍下来洗印,有了网络,鼠标一点就可以完成,这是很好玩的事情。网络还创造了其他,比如交友的方式,很多人通过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交流,甚至走进婚姻。

  读书报:网络对您有什么影响?

  陈村:网络使眼界不一样。举一个不敏感的例子,我们做新闻的时候,可能只能一种说法,在网络上从来是从不同的立场角度看一个事情。大家可以辩论,会有真相。

  读书报:您每天用在网络上的时间多么?

  陈村:起床就把电脑开着,睡觉时关掉。有时候下载电影,睡觉也不关,就24小时开着。网络成为常规的事情。以前讲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乱七八糟的事情我知道比别人要早。我儿子生出来的那年我开始上网,网络对他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不用教,他就会做很多事情,做PPT,Flash,聊天,那些对他来说如鱼得水,要求他在纸头上写好再抄到电脑上,这是不可能的。或者你要他把长篇写完了,再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不可能。他希望边写边贴到网上,马上听到叫好。

  以后所有文学都是网络文学

  读书报:现在的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是不是与您初涉网络时有很大差别?有那些变化?

  陈村:参与的人多了,参与的过程有商业公司的介入,有了经济的报酬。以前是有名无利,现在有名有利,网络也栽培了自己的写手,像起点网就有他们的“大神”,写手也适应了网络的写作环境。网络出版跟纸质出版不同,比如一写就是两三百万字的小说,变成纸质很难,也不必要;要人家花钱买来看,不容易。

  从文学传承上分析,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也有关系。过去有章回小说,金庸古龙的作品都是章回体,也都是在报纸上连载,现在这种形式又被继承下来,在网络上成为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也比较好写,对通俗文学的读者来说,容易认同一些熟悉的东西;对作者来说也有模式,被模式化的东西就像填词,外面的形式决定了,把内容填好就可以,这样的作品也容易写长。

  最大的改变是从物开始,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宽带,有了手持的上网工具,可以一边走一边看小说,这些都改变了以往的习惯。如果是甲骨文的话,不可能写长篇。因为载体的改变,出现了这些事情。过去是三审完了,编辑开恩发表出来。现在这些也改变了,作者很容易把作品送交到读者面前,这些便利是以往没有的。多研究一下这些物的作用,蛮有意思的。

  读书报:您曾担任过多次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曾与安妮宝贝等网络文学作家共事,被称为网络文学教父,怎么看待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作家?

  陈村:称作“教父”不妥,我自称是“师爷”。以前网络上成名的人飞快逃走,像安妮宝贝、慕容雪村,这也可理解,他们的小说已经成为畅销书,如果首发在网上,自己的书没出来,盗版都不知道有多少了。在这方面网络很亏,它栽培了很多人,都变成了纸质出版物的作家。这样循环下来,网上留不住好作家。后来出现了起点中文网的模式,盛大文学旗下有晋江、起点、红袖添香等6个网站。在起点模式下,写手有自己的利益,有的能拿到百万稿酬,可以实现作者、网站和网民利益比较统一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模式文学的东西发达起来。过去没有模式。须兰当年写过宋朝故事,是最早的穿越小说,但是没有成气候,也没有人模仿。后来穿越题材成为很有规模的类型小说。

  读书报:有网络写手称,他们每个月要写30万字,至少20万,因为没有20万上不了排行榜,而上不了榜就意味着没有点击量,没有点击量就会收入堪忧。您怎么看待网络文学的这种产业模式和网络写手的创作模式?

  陈村:以前发表在报刊上,不可能给那么多的版面。网上无所谓长短,没有篇幅的技术上的限制,没有成本上的限制。而且在网上看东西,眼睛会逃避,不好看就跳过去。今天论字数来卖钱的机制下,有些人写得太快,有的每天更新一万字都不算是很快的。但是他们也是认真的,比我们还要敬业。这是他们的饭碗,因为随时很可能被超越。网民今天喜欢你,明天你就有可能边缘化。所以他们的作品有人物、有故事或某种语言能力很强,而且他们的文字也在进步,因为读得多,见得多,约束少。

  像起点网做出了有报酬的机制,才有长篇的东西出现。网络文学走过来十多年,和传统文学是有差别的,不只是写在不同的地方。把传统文学中的重镇放到网上,把大家都喜欢的作家像余华、苏童、王安忆的作品放在网上,不会有很高的点击量(已经试过了),即使诺奖获得者的作品也不行。因为他们面对的对象不同。不光是题材、表现手法、故事悬念的问题,他们的作品不符合网上的阅读品味,这也蛮好,大家还是以百花齐放的方式呈现文学。网上也是,不仅应该有通俗的小说,还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实验,如果你有才华的话。

  读书报:在这种模式下,网络文学能有精品吗?如何保证质量?

  陈村:网络文学能促成很多东西发生,比如有可能改编成连环画、游戏,变成另外一种载体的东西。从全部的文学看,应该有诗歌、评论、虚构和非虚构、科学科普等等的东西,才发展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文学。从这个角度看盛大文学还是有些单调,当然这不能由他们一家承担所有的文学样式,也有些小的文学网站在做这些事情。他们之间会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我们无法预设一些目标。

  有些事情可以量化,比如技术的事情可以量化,再一个要考察写作的生态。红红火火,靠写作生存的人还是少数。对市场来说几千个人写长篇太多了,不可能推出一千种畅销书;对文化公司来说又太少了。那么考察他们的生态,靠什么生活,多少人在活,也蛮有意思,牵扯到以后长远的发展。如果疲于奔命,像富士康的员工每天在加班的话,网络写手就会变成文学劳工、文学苦力,没有闲暇去考虑如何进步和发展。就像足球运动场上孤单的前锋,不停地奔跑,没有时间思考。

  那些都不要紧,如何评判他们、定位他们,从长远的眼光看,网络文学不过发展了十年,一个样式的文学在十年多的时间里,变成了巨无霸的规模,至少在中文的历史上——我孤陋寡闻,极少极少。你故意操作未必能成这样子。他们也自生自灭,但中间肯定有自己的规律,这其中有商业公司运作的限制,也有作家修养和才情的限制。

  文学生态恶化,谋生很难

  读书报:您关注到文学的生态。现在的文学生态是怎样的状况?

  陈村:文学生态在恶化。仅仅以写作谋生很难,至少不能写纯文学。我这种既得利益者,17岁参加工作,有正高职称,是所谓一级作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官方定的工资不到四千元。我当然比很多作者要幸运,他们并无工资。也因为有固定收入才可能做些不计较功利的事情。

  从发表小说看,十年前千字百元,今天还是,对文学刊物来说不算低的。在我开始发表作品的1979年,写短篇一万字,比我当时没任何职称的月薪高。今天再写一万字,收入比我月薪低得多。光靠纯文学的写作不能生存。如果不是有钱人,坚持不下去。那么多人选择逃跑,可能也是有原因的。尤其是年轻人,能靠写作谋生的人很少。像刘绍棠等,当年他出一本书的收入如果是一万元,在过去可以买四合院;现在作家一年也出一本书,还拿一万元,那就比农民工还不如。

  读书报:您好像提出过,网络文学缺乏评论的关注和引导。您认为什么样的评论家更符合网络文学的发展?

  陈村:对评论家而言也有投入和产出,比如盛大文学做了一个全球网文大展,这样的大展会出现很多长篇,通读很费劲,评论家一般不肯做这样的事情。网上的作品浩如烟海,无从下手。不读怎么评呢?在国外,评论家只评所谓的纯文学,认为通俗文学由市场来评判,评论家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从文本上讲不是他们期待的文本,也没有为文学观念和样式的发展提供多少新东西。

  网络文学有编辑,主要的作用是把某些好的作品推到前面来,组成页面和专题,他们不像评论家那么深刻,但是对作品有嗅觉,是在第一线看得最多的人,对某些情况最熟悉,如果这些人坚持并用心推介的话,成为民间评论家倒是现实的事情。

  读书报:您心目中比较优秀的网络作家有几位?怎么评价他们?

  陈村:慕容雪村、冯唐、盛可以、当年明月都不错,安妮宝贝不错,很低调,不炒作自己,很安静地写作,一年出一本书。他们现在不是网络作家了。

  读书报:网络文学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个产业,您怎么看待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陈村:喜欢写是个好事情,有中文以来,从来没有这么大比例的人在写作,这激发起生活的另外一种热情,这也蛮好。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读语文,读了那么多年,平常情况下,除了写几封情书写写日记,也没什么用处,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现在好了,哪怕写个博客,有三五个好朋友光顾、叫好,或者留下来自己以后看,这是网络文学最大的意义:把文学推广到了大众,使大家都来亲近,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至于是不是会有曹雪芹、鲁迅,也许有,也许没有。我说过,以后所有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

读书报:您对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有何期盼?

陈村:没有期盼,祝他们身体健康。因为他们写得太多太累了。

  栏目主持/ 采写:舒晋瑜

来源:
[url=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7-02/2378682.shtml]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7-02/2378682.shtml[/url]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4:37:23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读书报:网络如何创造自己的文学经典
作者:刘霄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网络写手应该对自由保持一种敬畏,要有自律的品格,有所写,也有所不写。 

  ——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近日由中南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吉首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联合主办的“网络·网络文学·公共空间”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杂志社和文联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对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理论话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怎样利用创作自由? 
  网络文学这一备受争议的文学,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经获得了学院派学者的广泛认同。网络文学及其所引发的问题,正在成为学界热烈关注并持续研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认为,互联网引发的网络文学,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当今社会的文化视野,与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文学、以出版营销为依托的图书市场文学,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文学发展格局,在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中悄然改写了文学惯例,加速了中国文学的转型。 
  网络的自由和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认为,匿名性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方面,传统交流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被弱化甚至被悬置,没有必要带上人格面具,可以展示更加真实自然或本真的一面;另一方面,匿名性还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很难避免的权力和其他导致交往失真的社会文化因素,交流者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搁置起来,他们的身份与权力在匿名交流中不起任何作用,这也使得网络语境下的公共空间更加平等与自由。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尤西林认为,网络公共空间的这一特点,要求网络主体必须做到“慎独”,至少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否则,网络语境下的公共领域就会处于一种失序甚至失控的状态。 
  网络的确为更加自由和平等的交流对话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但它并不能保证交往对话的质量,也不能保证交往的理性特征。陶东风表示,当下中国缺少的恰恰就是培养理性自律主体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因此,网络语境下新的公共空间的建构,其实是一个牵涉到网络上下的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驰说,网络作为新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新变革,我们必须去考量当下总的人文环境,从制度上去保障新的公共空间的健康生长。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文风认为,网络给予人的这种自由表达与平等,其实就是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多元化的表现。多元化体现在文学上,即网络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增加了文学发表的自主性,打破了文学传播的壁垒,网络文本的多媒体性质以及超文本所提供的阅读的多种可能性,赋予了读者参与的极大自由和快感。 
  经典何时出现 
  “经典的产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经典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既要看到网络文学消解了经典,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它正在创造或积累经典,毕竟网络文学才十多年,这对数千年的文学发展史来说,无疑是太短暂了。”中国人民大学陆贵山说,网络文学要大发展,必须创造自己的经典。 
  这一话题被很多学者同时关注。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陶水平指出,十多年来的网络文学创作,大都是欲望化写作,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粗糙,没有产生经典作品。因此,如何打造网络文学精品,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永晓的看法是,网络文学短短十年是很难产生经典的,目前整个网络文学创作基本上还处在一种如杂草般自由生长的状态,虽然这是产生经典的一个必然过程,但现在提网络文学经典化显然还有些为时过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袁济喜认为,网络的普及有利于文学的阅读和接受,但电子阅读使人们的审美思辨受到极大的挑战和伤害,因为在网上阅读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个性的享受和从容的心境。 
  道德修养与新文学观 
  那么,如何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呢?欧阳友权认为,首先要解决好网络文学“文学性”匮乏的“短板难题”,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要避免文学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方式。当然,要提升文学素质,离不开网络行为主体的素质提升和道德自律。网络文学仍然需要践履人类赋予其精神原点的价值承诺——它只能是一种人文精神性的价值存在,它浸润的始终是创作者的审美情怀,释放的是审美化的诗性魅力,营造的是人性化的心灵家园。我们必须修正既有的文学观念,切入文学现场,调整理论聚焦,从学理上去对网络文学进行认真审视和引导。 
  吉首大学教授简德彬强调了网络创作主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个“媒体知识分子”的概念,他认为栖身于媒体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一种自主意识和批判立场,应该有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起码关心,面对种种诱惑,应该有一种精神文化的定力。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则表示,虽然网络带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但自由并不是无所不为,网络写手应该对自由保持一种敬畏,要有自律的品格,有所写,也有所不写。山东大学教授马龙潜提议,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网络文学在很多方面已经与传统文学不同了,再沿用既有的那套标准来批评网络文学,事实上已经不是很适用。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大文学观”,自觉地拓展文学的边界,相对宽容和理性地对待网络上的文字。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1:41:15 | 只看该作者
邱华栋:书写眼前和当下是十分困难的。我觉得对眼前万象的文学捕捉,让我刺激而新鲜。我体会到,写历史是容易的,写记忆也是容易的,可写今年和今天呢?很难很难。而我却在把小说写新,我也常常觉得很难,就像是你以为你抓到了一条鱼,可是你一看,它已经跑掉了。
读书报:《来自生活的威胁》,把故事集中到了高档社区,在阅读的时候,感觉似乎有些是刻意要营造一种社区环境和背景。是有这样的用意吗?
邱华栋:不刻意啊。这个系列我从2000年一直写到了2010年,十年的时间写了六十篇小说,一开始是按照单篇的短篇小说写的,可我写着写着,觉得可以把很多小说像串糖葫芦那样,把它们都串起来,形成新的结构。这样,这些小说之间就有着松散的联系了。比如《骑兵军》《都柏林人》《小城畸人》《米格尔大街》,都是类似的作品。
读书报:为什么关注社区文化?
邱华栋:北京不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社区构成的都市吗?社区将是都市人生存的最终要的环境。但新的社区文化却还没有定型,我通过这个系列的写作,来探讨当代中产阶层面临的困境,试图寻找新道德和新的价值观定型的可能。一个文明复兴,关键还是要看你能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其他都是空谈。
必须待续地学习外国文学
读书报:《来自生活的威胁》反映了不同家庭的形形色色的故事。聚焦社区其实也是你对城市文化的表现之一。你觉得这次有哪些突破?
邱华栋:当然首先是题材的突破。我自己当编辑,看到百分之七十的稿子,题材依旧是农村题材的,很多写作者的技术也很低下,因为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作家多出自农民,大作家更是农民。而我是少数书写城市的都市作家,从观察对象是中国的中产阶层这一点上,我的这个社区人系列也是很有意思的。
读书报:熟悉你的朋友都知道,你对于外国文学的涉猎与阅读在当代作家中是很有代表性的。《社区人》的创作就融会了对约翰·厄普代克等人作品的学习和感悟。那么你觉得,作为60年代末的青年作家,与50年代出生的那批作家,比如莫言、韩少功、阎连科等相比,有哪些优劣?他们当年热衷于外国文学的学习最终似乎又回到了传统,你这么认为吗?
邱华栋:传统本来就在我身上。我是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听奶奶讲故事和评书长大的,传统从来都在血液里。我现在依旧热衷外国文学,就在于你要随时找到镜子来看你自己。汉语小说最近三十年的发展特别巨大,但是,从写作技巧上、价值观、容量、深度上,还没有做到当年拉丁美洲文学反过来影响欧洲美国文学的地步。所以,持续地向外国文学学习,是一个作家必需的功课。你小学没毕业,就宣布回归传统了,那怎么行?当然,对于一些中国作家,比如莫言,我想也就是那么策略性地说说,人家天天在家里研究全世界的同行呢,可不能狭义地解读。假如简单来比喻的话,也许莫言、阎连科、韩少功他们是威廉·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胡安·鲁尔弗,我和李洱、张者、王刚等人,可能会成为约翰·厄普代克、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那样的作家,
读书报:有时候感觉你讲故事的愿望特别明显。
邱华栋:1993到1999年,我写了一个五十篇短篇小说构成的系列“时装人”,那个系列是变形、夸张和意象化、碎片化的有后现代意味的小说系列。而这个社区人系列六十篇,我有意识地在找讲故事的感觉,写得比较老实了。我想,讲故事就类似绘画里的素描,总是一个基本功。
再写十年我就难以被忽视了
读书报:从16岁起就开始发表作品,你的写作体裁宽泛,诗歌、小说、随笔、评论几乎无所不能。你觉得,这样的多面手对于自己的创作有何益处?现在还写诗吗?
邱华栋:写诗啊,不过不大发表了。写诗读诗一直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开会时写,在飞机上写,听领导讲话时写,在外地宾馆睡不着起来就写。为什么?一是诗歌便捷短小,二是诗歌可以保持你对母语的警觉与敏感。其他文体的写作是跟着兴趣走的。比如,我还写有电影研究《电影作者》、城市建筑随笔《印象北京》、20世纪西方小说家评论《静夜高颂》(三卷)等多部,都是跟着当时的兴趣在走。
读书报:你认为目前评论界存在什么问题?评论作品时,你最主要的关注点在哪里?评论家的经历是否能反作用于你的创作?
邱华栋:我不大看评论。我憎恶过于学院化的那种格式化的评论。我自己也尝试写评论,我只看作家写的评论和读书笔记。
读书报:你如何评价自己在同时代作家中的独特性?
邱华栋:对当代社会的书写、与生命共时空和文学技巧的全面性,是我的独特性。但我的独特性还不足够独特,因为,我要写的还在肚子里。再写十年就会好多了,我就难以被忽视了。
读书报:对自己的创作,你认为存在哪些问题?
邱华栋:我的问题就是我写的小说比较难以被拍摄成影视。我小说的核心都是表达现实和历史的病态,是不大好拍摄的,这决定了我在目前的“影响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6:37 , Processed in 0.0952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