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手稿看傅雷——孤独的品质 悲情的力量 |
| ■申宇红 2009-02-25 中华读书报 中国知识分子有许多深层的精神情结是相似的、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全世界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的人们,内心的情结和价值体系,都有着许多的相似性。在这样一种人的心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强烈的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强烈的疼痛和孤独感。一种天生的慈爱与悲悯。 在现实中行走,我个人便常常会被这样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所淹没。在理想一次次被现实击碎时,内心充满一种强烈的挣扎与疼痛。有一些生活留给我们的伤口,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意志去慢慢缝合。 我们中有一些人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我们的前辈如老舍、翦伯赞、王国维……等知识分子都选择了死亡这样一种决绝的姿态来表达他们对于生活着的这个世界的热爱。 我曾经查阅过一份资料,在这份资料中列举了39位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死于自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名单,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死于具体的事物,而是为捍卫人格与尊严而死的。傅雷夫妇正是以这样一种更绝对的方式把生命的尊严和权利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以为,死亡正是他们拥抱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两年前,因为傅雷先生手稿本的出版事宜,我陪同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徐忠良社长一行去傅敏先生家中拜访。那天,傅敏把傅雷先生所有的手稿本拿出来给我们看,“你看,这是他做的修改;你看,这是他用毛笔誊抄的《希腊的雕塑》;你看,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虽然岁月相隔了40年,但我仍然能感受到深埋在傅敏先生内心的疼痛。同时,手捧着傅雷先生的手稿,细细品味着掩映在作品之外又浸透在作品之中的那种精神的气息,我的内心充满了疼痛。历史留给这一家人,留给这些亲人心口上的那个巨大的黑洞,四十年来其实一直都在滴着血。而且,那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填补的黑洞,而且,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还有许多不曾表达和不太有空间去表达的声音。 我能够明白傅敏先生想要表达的内容,“你看,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其实可能是想说:你看,他就是这样一个用全部生命追求着理想、追求着完美的一个人;他就是这样一个率真的、透明的、纯粹的人。却以那样的悲剧结束了人生。 我自以为是可以靠近这一家人灵魂的人,也由此能够明白深藏在他们内心的那种巨大无边的深层的孤独与无奈。在这个世界上凡高傲的灵魂,往往都是孤独的。一个像傅雷这样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同时能够沉醉在自我的世界中,自我的创作中的人又是幸福的。因为他不可以和生活对话,却可以时时旁观自我,并与自己的灵魂,和心中的神明做最深层的交流。孤独已经成为这个人的一种品质。 从傅雷的作品以及他对作品与生活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完全以审美的态度、立场生活的人。他心怀着大爱,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在他的世界中,在他的爱之中,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没有界限的。二者是融合的。可真正的现实不是!一个像我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在这个常态的社会中已经走得足够步履维艰,但我们多少懂得了和生活保持一个相对和解的姿态,而一个像傅雷那样怀着宗教般的情怀,把生命如此地推向极致的人,又如何能在那样一个充满了荒诞和疯狂的时代的现实里去生活呢?傅雷的追求与信仰以及曾经深深扎根于他心中的关于生活、关于美、关于爱、关于神明的一切见解和理念,受到的是整个时代、整个生活的挑战、冲击,甚至践踏。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脆弱的,其实,我们又如何有权指望一个人的坚强和一个时代的疯狂去对抗!让花碎玉碎,让自己的人生悲壮的谢幕,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用悲情所做的最后一次向美的努力。 从傅雷为傅聪抄写的《希腊的雕塑》手稿本可以看到,整部手稿不但字迹工整清秀,即使是一个小括号,都打得十分讲究和漂亮,每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枝末节都处理得十分精致、鲜明、可爱。而且这种精致是贯穿始终的:即使是最后一个晚上,他留下的遗书,也是字迹工整、干净、清丽!而那份平静、从容,那份精致的美感,是需要一颗美好的心灵做支撑的。 狄金森曾说:“我为美而死。”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傅雷先生的身上,他正是为他心中的美和爱而生,也是为他心中的美和爱而死的。甚至那孤独、那绝决,也充满了一种凄凉悲烈的美感,而这种悲情的力量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要说起来,我读傅雷先生翻译的文学作品差不多是在二十年前的中学时代,这些作品至今在我的人生中还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当时一个像我那样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并不会去关注作品的译者是谁,也不会明白,在这些作品当中,除了作者,还有另一个人,把自己全部的人生和灵魂都放了进去。更不会想到一个像我这样的年轻的孩子,可以和一个在我出生之前早已离世的老人的心灵如此靠近。 研究一个人的作品,首先要读懂一个人的心灵,所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人的心灵吧,让我们记取他通过作品和灵魂留给我们的美和爱,让我们通过那细密的文字与情丝,和全世界伟大的灵魂住在一起,让我们坚定地守护我们心中的神明,同时,让那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复上演。 中文研究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