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患者”“知识爆炸”当年曾是个很流行的褒义词,针对的是由“文革”造成的愚昧无知现象。那时,中国确实到了无知的边沿。用之于“三大革命”(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那一点“知识炮弹”,也大多是纸弹、哑弹、死弹、假弹,只能吓人、欺人、砸人而已。用之于益世、益国、益民则毫无能量。因此,中国确实需要一场学习知识、引进知识、创造知识的活动。如果那样的知识形成了“知识爆炸”现象就更好,有利于炸一炸僵死的观念和贫困的经济。
但后来,“炸”越来越成为一种惯性,一种趋时行为,甚而不理会“炸”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甚而为炸而炸,以及用知识去炸人本身,就有些可忧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用知识去“炸”中小学生、青少年,将又重又厚的课本和又多又频的考试像弹雨一样倾泻在“教育阵地”上,致使中小学生叫苦连天。
此外,也“炸”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知识分子,用学历、学位、职称以及十者九虚的论文、专著去炸出他们的功利欲望。
再后来呢,便是去炸知识本身,即用伪知识去炸真知识,用多余知识去炸必需知识,用无用知识去炸有用知识,用虚奢知识去炸朴实知识等等。
此风流行起来,强劲起来,就炸出了知识分子的五种患者,如“知识呆子”、“知识混子”、“知识油子”、“知识痞子”、“知识疯子”等等。
先说知识呆子。
知识呆子虽然有古呆子、洋呆子之分,但总之都是呆子。古呆子为了显示其有学问,或是靠这样的学问来争职称,捞名气,就将主要精力和兴趣用之于抄录越来越深、越来越偏、越来越冷僻的古史料(包括正史、野史、秘史、外史等等),对现实的知识不感兴趣或不屑理睬。
洋呆子在使劲抄录洋人传记、洋事材料、洋典教条之外,在写文章时最乐于舞弄的是洋概念、洋术语、洋语法、洋文风。
那样的或古或洋“知识”,除了累自己、累读者之外,并无多少实际上的益世益人价值,故而是“呆子”。
这样的人毕竟苦苦地读了一点书,写了一点文章,有的还不乏并不可厌的“夫子气”,故而应当给予一点尊重,不能讥之过甚。而下面的“知识分子”就不甚可爱了,如“知识混子”、“知识油子”、“知识痞子”、“知识疯子”等等。
“知识混子”首先因为他并无真正的知识,连正正经经的书也没读过几本,只是将一些走马观花、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成学问,四下里卖弄。
“知识油子”的油滑,也首先不在于他并无真知真识,而在于他将其仅有的那一点知识和文笔侧重于用之于媚势、媚时、媚众,是各种形势下的不倒翁、获宠者。
“知识痞子”的痞性特征有三:一是没有是非标准、善恶观念,独以“贩文”为业;二是出语必刁,四下里乱攻乱骂,没有起码的厚重文德;三是他攻击的对象大多是仁者、义者、弱者,而对真正的恶者、凶者则不敢置喙。
另外还有一种“知识疯子”,特点是无限追求“非正常”:以思维的非正常为深刻,以情感的非正常为个性,以行为的非正常为超脱,以语言的非正常为才气。
上述的五种“知识”和“知识分子”,都是病,都是患者。正常的社会,最需要的是健康的知识,而对病态的知识则要控制一下它的“爆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