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缺席的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3 18:1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缺席的原因
丁启阵
我在《唐代女性诗人的缺席》一文里指出,诗歌鼎盛、诗人辈出的唐代没有一位优秀的女性诗人。同时捎带指出,中国历史上两位最优秀的诗人,蔡琰(文姬)和李清照,一个生活在汉魏时期,一个生活在两宋之际,唐代才女没有一位可以跟她们相提并论的。有朋友看了这文章后,要我谈谈唐代之所没有出现优秀女性诗人的原因。
其实,我一直人为,女性诗人的缺席,并非唐代诗坛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中国古代诗坛的一个普遍现象。汉魏时期的蔡琰,两宋之际的李清照,都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因此,要谈唐代之所没有出现优秀女性诗人的原因,实际上也就是谈中国古代没有出现优秀女性诗人的原因。
中国署名创作诗歌的历史,假如从屈原算起,到清朝末年止,有两千二百多年。这两千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优秀的男性诗人多如夜空繁星,而优秀的女性诗人却寥寥无几。古人说,夫妇乃人之大伦,今人说,妇女能顶半边天。那么,可以说,在诗歌创作上,这个大伦是极不平衡的,半边天的说法也严重偏离事实。从十九世纪以后世界范围的女性文学创作情况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女性的文学才华是十分可观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推论,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诗坛上女性的缺席,并非一种自然现象。换言之,不是由于女性缺少诗歌才华,而是因为女性的诗歌才华被压抑乃至被扼杀了。
压抑、扼杀女性诗歌才华的最重要原因是社会、家庭男女分工的制度和观念。大约是从父系氏族时期开始,女性的社会地位就一直低于男性。甲骨文里,“女”是个象形字,是女性侧面跪坐双手相交的样子。有人说,像女性“掩敛自守之状”(《说文解字》第十二篇下“女”字段注引)。可见,女性自殷商时期开始就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具体地说,她们基本上被限制在家庭范围内。按照制度和传统,国家社会中的政治舞台、军事舞台、经济舞台、文化学术舞台等等公众性质的场合,一概没有女性的位置。女性的位置,永远在家庭范围之内。结婚之前,她们的主要工作是做些辅助性的家务劳动,结婚之后,则主要是相夫教子,主管一家大小的饮食等事,即所谓主中馈。
就诗论事,我们看到古代女性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采桑养蚕、一些采摘性农事、纺纱织布等。浏览《诗经》,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劳动,有在水里采摘荇菜(《周南·关雎》),有在田野上采摘车前草(《周南·芣苢》),有上山采葛藤(《王风·采葛》)。翻翻汉代古诗,我们看到,有人在采桑养蚕(《陌上桑》),有人在山上采蘼芜(《上山采蘼芜》),有人在酒家当垆(站柜台)(《羽林郎》)。如果说,上述劳动是一般百姓人家女性所从事的,那么即使是相当富有的官宦之家妇女,纺纱织布也是日常功课。汉代古诗《相逢行》(也作《相逢狭路间行》、《长安有狭斜行》)叙述的是“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其中一个儿子在朝廷中担任侍郎高官的人家,媳妇们的日常功课是“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不过,有条件的家庭,女子也会学一些文艺技能。这一家的小媳妇,就“挟琴上高堂”,为公婆弹奏曲子娱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说刘兰芝出嫁之前的经历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在女性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和纺织家务的时候,男性则活跃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边关从军以求立功封赏,读书作文走学而优则仕之路,经营商贸逐十一之利积聚财货,忙得不亦乐乎。这其中,大部分时间里,读书作文被认为是人生正途,人们在这条道路上争先恐后。因为汉武帝之后,尤其是隋唐之后形成了诗赋取士的制度,做诗成了男性的一项重要课业,诗坛成了社会最重要的名利场,使得男人们趋之若鹜,驰骋才华,争奇斗艳——优秀诗人于是生焉。
这样的社会分工,必然导致两个相应的后果:一是因为男性可以有各种社会理想、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十分有利于从事表现个人怀抱和情感的诗歌创作活动。而女性由于不允许参与公众事务,生活范围十分狭窄,经验和阅历也相应单调,很不利于从事诗歌创作。二是男性做诗有巨大的名利动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女性做诗,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往往还有坏处,例如被认为不守妇道。久而久之,两者的差别就会大到不可逾越。
也可以说,诗歌创作,在中国古代一开始就是一种男性的事业、游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明白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术和文学创作就是男人们为了消解寿命有限的悲哀、追求声名长存的有效途径。女性可以学习诗歌,焦仲卿的妻子曾经“十六诵诗书”,汉代大学者郑玄家的丫鬟都会背诵《诗经》,而且还能巧妙加以运用(《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两个丫鬟的对话用的都是《诗经》里的诗句!)。但是,女性学习诗歌,充其量只是一种不切实用的修养,可助消磨闺中无聊的岁月时光而已。《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大观园中成立了一个诗社,成员除了贾宝玉,其他全是女性。可是林黛玉的一番话,就明白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她们结诗社不过是模仿男性的一个游戏。林黛玉是这样说的:“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于是,李纨就叫“稻香老农”,探春就叫“蕉下客”,不一而足。
诗歌既然被认为是男性的事业,自然会成为一种垄断。偶尔有女性在这方面表现了才华,就很容易遭到男性的嫉恨、排斥。李清照就曾经有过这种遭遇。张子韶对策有“桂子飘香”的话,李清照写诗讽刺道:“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当时的举子们表面上都很服膺诗句的精妙,心里却都十分嫉恨;因为李清照有亲戚是内廷夫人,代她进了帖子,使得后来翰林只能得到皇帝的金帛赏赐,使得一班翰林学士怀恨在心。他们因此制造出种种关于李清照改嫁的谣言,加以中伤(清·吴连周《李清照传》)。
蔡琰、李清照等女性诗人的成名,都具有明显的偶然性。首先,她们都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大约家庭成员观念也比较开放,允许她们涉足文学创作;其次她们都遭逢离乱,国破家亡,也就是说由于客观的原因,她们的人生阅历超出了家庭生活范围。这种种在一般妇女那里不可能兼备的条件,在她们那里都偶然地具备了,这才成就了她们的诗歌创作。
                                                                                         2006-6-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7:24 , Processed in 0.08405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