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光中:灵感的开关藏在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6 13:3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光中:灵感的开关藏在哪?

凡有过写作经验的人必有此种苦闷时刻:灵感枯竭。古往今来,论思路、拔灵感的教诣不在少数,但往往体系太大,道法太玄,只顾言之有物,不暇言之动听。
上周,自称“浙大女婿”的著名诗人余光中携夫人“回家探亲”。余先生此番来杭,老友作媒,艺术为桥,受邀出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履新第一堂课,他与1000多位浙大学子谈起了“灵感”。
那么,灵感的开关究竟藏在哪?且听余光中娓娓道来。(主持人 陈扬渲)
●所谓想象力,就是要你把木头穿一个洞,当到了一定的时间,一定能豁然贯通过去。你说那是灵感,其实是你后天培养的结果。

●比喻往往以不类为类,本来搭不上关系的,通过你的想象力,一搭就上。
法国一位作家曾说:所谓艺术就是使造化加速,神灵放慢。他的意思就是艺术或者艺术家介于神灵与凡人之间,因为,神灵的动作太快,我们看不清楚,所以用艺术来表现;我们的造化,我们的大自然,太慢了,所以要用艺术来把它更快地表现给我们看。
李贺有这么一句诗:“笔补造化天无功。”这个造化就是自然,笔就是指艺术。当造化不够完美的时候,要用笔来补。笔不一定指文学,也可以指画家的笔,作曲家的笔。
英国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艺术模仿人生,而是人生模仿艺术。比如,我们说一个女子弱不禁风,像林黛玉,这不是曹雪芹教我们如何看人生吗?我们说风景美得像莫奈的画,这岂不是莫奈把他的眼睛借给我们看风景?所以,不是艺术在模仿自然,而是自然在模仿艺术。艺术,可以教我们如何看待人生。
用灵感填补经验的空白
写实主义在文学和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但文学跟艺术的创造也不完全要寄托在写实上。因为我们有很多题材,不是自己可以去凭经验得来的。比如说张爱玲写到男性,她不可能先变成男人。要靠观察、想象、合理的推论,所以在文艺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空间是让我们用间接的经验去取得美感来创造。
我觉得艺术创作,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知识。你一定要懂得很多的东西。你写东西所要牵涉到的知识,应该尽量地把握。第二,你要去体验生活,要有经验。但仅仅有知识和经验还不行,这就需要活泼的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广泛的同情,设身处地把自己看作一条虫、一棵树、一个异性、一个老年人,等等。
当然,我说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想象也要有积累,要言之有物。我心中有一种感情、一种感想要说出来,但闷在心里说不出来,此时我并没有把它忘记了,而是把它摆在潜意识里面去酝酿去了,直到有一天,我们豁然想通了。所谓想通了,不是一首诗自动出现在你面前,不是一幅画整个自动画好了,而是你想到了第一句是什么。这一句出来了以后,后面一句跟一句,就像一个线头找到了,一抽,一抽,整个线团都抽出来了。我写诗,往往是想到这个题目很好,或者是想到其中有一句很好,我就有了“把手”,可以把它延伸,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所谓想象力,就是要你把木头穿一个洞,当到了一定的时间,一定能豁然贯通过去。你说那是灵感,其实是你后天培养的结果。你不断思考,或者无意之间,在潜意识里面在进行,结果有一天豁然贯通,天启下凡,那你就写出来了。所以这个想象力是培养出来的,并不是没有知识,完全抛掉经验,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没有成果的,一定要朝着某一个方向好好地去想。
以登山为例,你去登泰山、登杭州附近的山,你可以先问问这个山的地理如何,生态如何,山上有什么民间故事,这些虽不见得有用,但都要知道。你可以选择对你有用的知识和对你有用的经验,用想象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作品。有想象,有文采,才能完成一篇登山的游记。
比喻通常需要一点想象力。你说燕子飞得好快,简直像老鹰一样,这个不算。比喻往往以不类为类,本来搭不上关系的,通过你的想象力,一搭就上。林语堂曾经说过,演讲像女人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演讲跟裙子有什么关系?林语堂想到以短为胜,就这么灵机一通,天南地北,不伦不类的东西就可以如此恰当地摆在一起。
我写过一首诗,叫《山中传奇》,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时写的。我的宿舍阳台朝着西边,有一座山,阳台下面能看到很多松树。太阳落下去,落到溪边,就落到了松树的背后。
“落日说黑蟠蟠的松树林背后/那一截断霞是他的签名/从艳红到炫紫/有效期间是黄昏。”
当然,落日不会讲话,我就派它讲:你们看这晚霞多么美,那是我签的名。要看晚霞之美得趁早,因为我的签名有效期间是黄昏,到了晚上就作废了。把人间事跟大自然结合起来,这样就成为一个诗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3:32:05 | 只看该作者
美感经验可以互通转化
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大家都知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人就跟他抬杠,为什么你苏东坡说是“鸭先知”,为什么不是“鹅先知”呢?你对鹅有偏见吗?
其实苏东坡讲得很清楚,这是他的间接经验,不是直接经验。因为这个诗是根据惠崇的画来写的。所以,艺术经验可以互通。画家感受到的美,可以移到诗人的纸上;作家书中所写的人情世故,可以移到导演的镜头前。舞蹈、雕塑、绘画、音乐甚至建筑、文学、戏剧,都可以互通。
假如一个作家可以做到这样互通,他的灵感来源就会增加很多。我曾经为一些艺术品写过诗。
梵高有一幅很有名的画叫《向日葵》。梵高为什么画向日葵?因为向日葵是黄红黄红的,梵高的头发也是黄红相间的,跟向日葵的颜色差不多。梵高一开始的画风色调比较暗,后来他一路改变,一路往南方走,去寻找更多的光,更丰富的色彩。这不就像一朵向日葵吗?因此,我写下这首《梵高的向日葵》:
“金发橘面/仰向七月硫黄的天空/菊花族的家谱里/唯你/酷似你阳刚的父亲/大气炎炎下有谁竟敢/正面逼视赤露的太阳?/那赫赫的光彩令人盲目/从一团大火球轰顶射来/愈转愈快……”
这其中我用到了两个典故,一个是中国的传说“夸父追日”,另外一个是西洋典故,讲一对父子被国王困在岛上,他们做了两副翅膀,用蜡黏在肩膀上,飞出岛去。可是,儿子伊卡洛斯(Icarus)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太阳这么明亮,心花怒放,一路往太阳直飞过去,蜡化了,他就一头栽落在了海里。我在诗中把这几个意象和想象结合在一起。
再来说说雕塑。秦俑大家都看过,或者是图片,或者是真物。秦始皇带六千兵马随他走入历史,本来是一去不回头的。可是2000年后这些兵马俑重见天日,来到了美术馆、博物馆,获得新生。我讲的是一种感慨,一种怀古,而且包含一种诠释。于是便有了这首比较复杂的长诗《秦俑》:“铠甲未解,双手犹紧紧地握住/我看不见的弓箭或长矛/如果钲鼓突然间敲起/你会立刻转身吗/立刻/向两千年前的沙场奔去……如果你突然开口,浓厚的秦腔/又兼古调/谁能够听得清楚?/隔了悠悠这时光的河岸/不知有汉/更无论后来……”
读读我的诗,再回头看看那幅画,那件雕塑,从中可以体悟出我所谓的美感经验的互通、转化。有的时候,就是因为看别人的艺术作品,启发你怎样用自己的作品来表现那样的情感。
(此文为余光中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上讲座的部分内容, 吴孟婕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文章来源: 浙江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47 , Processed in 0.1081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