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孟宪实:让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主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8 17:2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孟宪实:让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主角
  文化价值的重估,从来不在于重估本身,关键还在于重估的路径、方向,在于是否占住了思想者的高位,是否能够成为思想史的一个部分。《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属于一个新的丛书系列《重建中国价值》。重读中国史,作者又获得了什么感知,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思想呢?阅读下来,我以为,其中几点印象最为深刻。

  真正的中国是文化的江山


  这部著作开篇伊始,就把政治的中国与文化的中国划清了界限。中国的历史,向来以政治史为主角,王侯将相从来当史不让。然而,梦醒之后何处去?既然不要重复帝王的历史,反对王朝史学,那么用什么代替王朝史学呢?二十四史如果不用,如何重新建立一个非王朝体系的史料系统呢?如果没有另外一个史料系统,如何建立另外一个史学呢?因此,主张打倒王朝史学的口号几乎人人以为真理,但是另开辟一条新史学的道路依然困难重重。

  近代史学的新史料的发现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对于新史料的重视本身就在证明着研究者对于新问题的渴望。当王国维概括新史学的方法是新旧史料的对照与结合的时候,陈寅恪先生更重视新材料与新问题的对应关系。这些新的史学动向,都从一个角度完成着对王朝史学的否定。而新的问题,是吸引新史学最重要的力量。打破王朝史学传统,通过新问题的红线,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沿着文化史与王朝史学的区隔进行研究,《文化的江山》再著新章。比较陈寅恪的具体研究,《文化的江山》视野宏大:“中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王朝中国与文化中国的不同是作者着意强调的:“王朝赫赫,为历史表象,江山默默,乃历史本体……”王朝更替是戏剧上演,真正的中国是文化的江山。比起各个王朝的你来我往,文化是真正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

  这本书如何重估中国历史的价值?那就是肯定中国的文化,否定传统的王朝,把王朝从历史的舞台中央赶下台去,请出中国文化来当主角。王朝已经成为中国人逐渐淡忘的背影,只有生生不息的文化,还在以各种方式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王朝与文化,谁更有资格担任中国历史的主角?当然是文化。唐诗重要还是唐王朝重要?对于今天的中国人,答案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文化评价的“正反合”

  对于中国文化的评价,大约经历了正、反、合3个阶段。

  近代以前,中国在世界上特别在东亚,完全可以说成是一枝独秀。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古代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世界,中国举目四望,没有可以匹敌者,因而即使在中原受到沉重军事打击的惨痛时刻,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依然信心十足,没有一丝一毫的削弱。这一点可以从二十四史的“四夷传”中清晰地看到,中国的自我文化评价,从来是正面的,全盘肯定。这是中国文化评价的“正”阶段。

  航海大发现以后,世界快速一体化,地球村概念逐渐形成。古老中国及其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一切民族的万里长城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来自西方的强烈冲击。中国最初依然用老经验应付新时代,把西方列强等同于古代的四夷,但是连续的失败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深入,中国的自我文化评价不得不随之改变,而且方向完全相反,那就是全面自我否定。这是中国文化评价的“反”阶段。

  现今中国,对于中国文化的评价正进入第三阶段,走出正、反两个阶段之后,进入“合”的阶段。没有了近代严峻的危机形势,更不会回到一枝独秀时代的唯我独尊观念,从容评价中国文化,仔细看清来龙去脉,在新的国际背景下,认真思考精华与糟粕问题,因为再不是因由政治主张而选择文化策略,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就文化讨论文化,“合”这个新阶段才能正式到来。

  怎样“合”呢?中国已经如此深入地与世界融为一体,如何选择和怎样选择都是问题。但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江山》就是一种属于个性的合成方案。该书否定中国传统中的王权主义,反对一切从政治出发的观点,坚决地把政治与文化分开,充分肯定中国文化的积极意义。

  走向大众的学术范例

  《文化的江山》是学术著作,但它却没有学术著作通常的外表形式,没有注释,较少引文,写到动情之处,又是诗兴大发,情绪昂扬。这种外表似乎更像是通俗作品。举凡现在常见的大众史学读物,好多操作者都是没有学术训练的,对于学术的问题意识,更是无从谈起。而本书的内容,毫无疑问是学术性的,因为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不是学术界关心的。

  显然,这种形式的书写,是作者有意选择的结果,其目的无非是看到了此前两类图书的各自症结。自从前些年展开学术规范的讨论以来,中国学术界在这个方面的进步是毫无疑问的,但学术界独立于民众的情形几乎没有任何改善。拒绝学术形式,应该是《文化的江山》的学术自觉。写书不是自说自话,学者的专业,具有社会功能,拒绝与民众对话的学术活动,是自我否定、放弃责任的行为。

  同样不可否定的是,现有的不少大众图书,八卦性严重高于学术性,公然蔑视学术价值的图书也不免充斥市场。拥有个人的表达方式,在图书上深刻留下个人的情绪烙印,这我们在陈寅恪的著作中并不少见,但这丝毫不能降低陈寅恪著作的学术性。关键何在?在于讨论的问题是不是具有学术性。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当然是学术问题,对于今后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相关的讨论如何,你是如何呼应的?这是重要的学术性证明。肯定唐诗重于唐朝,这是多么重大的学术见解。全面肯定书院的品质,这是很多人共同的结论,作者显然也加入了这个历史的呼唤群体之中。

  没有一定的学术根底,连大众图书也是写不好的。这是读过《文化的江山》之后的深切体会。真的希望,这类图书越多越好。不要把大众读者关在学术大门之外,不要用八卦的灌水继续糊弄读者,《文化的江山》给出了成功的范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5:27 , Processed in 0.06616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