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冽两个伙计从网上骂架到闹到法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0 13:0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寒诉方舟子侵权在沪立案 新添一名神秘被告2012年02月10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牛萌



本报讯(记者牛萌)昨天下午,上海普陀区法院在其新民网官方微博上公布,80后作家韩寒于2月3日递交的起诉方是民(方舟子原名)、刘明泽名誉权纠纷、侵害作品署名权纠纷的起诉材料已经通过审查,上海市普陀区法院于2012年2月9日正式立案。至此,韩寒与“打假斗士”方舟子持续20多天的网络骂战将正式进入司法程序。
昨天晚上,方舟子在新浪微博上转发了立案的消息并提出疑问:“这个被拉来陪绑的刘明泽是谁?貌似不是‘倒韩’的主力。为何告他?为了恐吓普通网民?”不少网友猜测刘明泽是曾经质疑韩寒找人代笔的IT博客作者“麦田”,但方舟子在微博上澄清:“不是麦田,麦田姓阮。我并没有要求在韩寒的作品上署名(我又不是代笔),韩寒却起诉侵害作品署名权,难道是刘明泽找韩寒要署名权,他是代笔?那也应该是代笔者起诉韩寒才对啊。”截至本报发稿为止,韩寒本人及父亲韩仁均、妻子兼媒体联络人金丽华、路金波都未对此事表态。而此前方舟子曾表示,如果败诉,他会赔偿韩寒提出的经济损失,但不会道歉。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0:24:21 | 只看该作者
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
韩寒很大可能是骗子
2012-02-25  来源: 网易读书
 


    “以上一、二、三点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韩寒是天才的话,这样级别的天才出现的概率是极小的。而四、五点的逻辑则是:如果韩寒的确是个旷世奇才,那么四、五两点不会成立的,但是它们竟然都成立了,那么结论就只能是韩寒不但不可能是天才,而且还有很大、很大的可能是骗子。”

    最近,因“打假斗士”方舟子指责韩寒作品有他人代笔,引发了方舟子阵营和韩寒阵营之间的一场大论战。我也因为以下原因而关心起这一事件。
    第一,方舟子打假的成就主要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他这次却闯入了真伪判断比较困难的文学领域。况且,韩寒成名已久,关注、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不计其数,他们读过韩寒的东西,与韩寒也多有接触。如果韩寒作品大多数是他人写的,并且他的确如方阵营人士所说的是个草包的话,俗话说文如其人,按常理那些接触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总是应该有所怀疑才是,但是我们却从未听到他們发出怀疑的声音。基于这些考虑,我的第一反应是方舟子这次很可能走入了误区,认为方韩之争会成为方的滑铁卢,因此就产生了观察的兴趣。
    第二,方舟子打假,以往的命中率是很高的。如果这次再被他命中,如果韩寒真如其所言是被假造出来的,将会有什么后果?如果韩寒是假造的,恐怕这可称得上中国文坛史第一丑闻了。因为它不仅反映出韩寒和他背后操纵者的诡诈,而且反映了那些追捧过韩寒的媒体和知识分子严重缺乏常识甚至腐败。正是他们把韩寒捧到了“当代鲁迅”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方韩之争把大量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也放到了天平上。
    第三,方韩之争持续发酵,引得无数网友、知识分子、媒体人参加,是一场规模巨大的论战。此前也有类似的公共论战,如汪晖抄袭门,但此事与汪晖抄袭门有很大不同。汪晖抄袭门的讨论从头到底由意识形态主导。在该事件中我是连一句评论都不敢发的,因为不管你怎么说,你都马上会被定成倒汪派或挺汪派,并进而被划入中国语境下的自由派或左派,这对培养成熟的“公共空间”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方韩之争中大家关心的主要是真假问题,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大。这就增加了讲道理的空间。我因此也想从这次方韩大战一窥我们公共讨论的质量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
    本以为,这场争论也许不会有胜利的一方。但是只要凭事实讲道理,争论各方就会从中学习,对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甚至学会对他人观点的尊重。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支持韩寒的一方包括韩本人的表现极其令人失望,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在一些基本常识和是非问题上反应麻木,整个论战就像是鸡鸭对话。这就引起笔者想说几句话的欲望。
                          方韩之争的重要性
    方韩之争开始后公共知识分子就该事件的性质和重要性发表了不少观点。我在这里针对某些比较具有影响的观点加以点评。
    有人说,代笔与抄袭不同,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代笔的做法,韩寒作品即使有人代笔也不是一件性质严重的事件,不值得大作文章。还有法学教授写文章说:“代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该教授因此指责方阵营人士“不尊重私权”。我的看法是:代笔问题的严重性多大完全取決于以下两个环节。首先,代笔人与署名作者之间有没有一个成年人之间的契约性首肯。第二,一旦当人们知道了署名作者的一些作品是由他人代笔时,这一真相能在多大程度上毁坏署名作者的地位。一般来说,代笔作品在署名作者所获得的地位和利益中所起的作用越关键,署名作者就越不敢把作品的真正作者公布于众,代笔也就越接近于欺骗。
    有了这两个准则后,方韩之争的性质就清楚了。假如韩寒未成年时的作品的确是由一位成年人代笔的话,这里不仅仅有韩寒和那一位成年人在对社会共同进行欺诈的问题,而且还有这位成年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一个尚未成年、不能做出成熟判断的韩寒的问题。倘若如此,那位成年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目前有人推断这位背后的成年人就是韩寒的父亲,于是接着就有人用大人为小孩做作业为类比来为韩寒开脱。然而,为小孩做作业与为小孩写小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韩寒的作品出版后马上给他带来了荣誉、地位和金钱。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出于一位少年之手。韩寒头上的著名作家、现代鲁迅、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等等光环其实都是少年天才光环的延伸。方阵营中有人说韩寒应该回归他赛车手的身份。但是,如果没有少年天才光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韩寒会有步入赛车手生涯的物质基础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一个家境普通、七门课不及格的中学生在当今中国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什么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寒的早期作品到底是谁写的,或者说韩寒在这问题上是否有严重欺诈行为,就成了方韩之争的关键。方舟子紧抓不放,韩寒又发誓赌咒,又出示文稿,又告上法庭,个中原因即在此。
    有人抱怨方韩之争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使得更应该讨论的问题,比如吴英的死刑宣判、官员贪污腐败、弱势群体利益等等问题都被忽略了。这个观点我也不能同意。吴英问题很重要。官员贪污腐败和弱势群体利益问题更要关心。但是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仅能容得下几个议题吗?我们不是在追求多元化吗?多元化的关键之一就是社会议题的多元化。笔者认为方韩之争很重要,因为它的核心是道德和诚信。没有道德与诚信,何谈治国平天下?更何况,如果韩寒早期的作品的确是他人代笔的,那就是在利用“少年天才”这一卖点来愚弄和欺骗读者并从中渔利。这和“三鹿奶粉”事件的本质是一样的,而读者群体也是可以以买了假货受骗为理由对韩寒进行集体诉讼的。当然,不少人是很自私的:三鹿奶粉吃了会生病,因此个个义愤填膺;假作品吃不死人,管他呢!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我们今天能容忍写作上的欺诈行为,明天就会为了某种便利自己加入欺诈行列。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只配生活在一个充斥劣质产品的社会中。
    不久前,网上发表了署名为韩寒的三篇博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不少知识分子摩拳擦掌准备展开辩论。这些人士认为方韩之争使得一个更值得讨论的问题被边缘化了。这我也不能同意。持有这一观点的知识分子缺乏的是如下常识:人文领域文章的力量和重要性往往不在文章本身的观点,而在于这些观点是以什么方式表述的,以及是谁说的和在什么时候说的。“韩三篇”观点混乱、逻辑不清、表述浅薄,从文章质量来看它是不值得给予任何重视和评论的。“韩三篇”的重要性在于他的署名作者韩寒是一个著名作家,是一个曾经对时政不断加以抨击的意见领袖。这样身份的作者的言论总是有讨论价值的,更何况这一作者思想突然趋于保守?背后的原因的确有很大的探讨价值。问题是,韩寒是不是“韩三篇”的真正作者?韩寒是不是他以前所发表的那些抨击时政的博文的作者?如果“韩三篇”的真正作者另有他人,甚至是一个有某种背景的人士,讨论“韩三篇”还有意义吗?“韩三篇”之所以讨论不起来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五点逻辑的矛盾显示韩寒很可能是骗子
    首先必须指出这次方韩之争中方阵营的特殊性。以前方舟子与他人论战时,他往往是论战一方的绝对领袖,而“方粉”则积极摇旗呐喊,领袖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每次论战的特色。而这次,方阵营中不断有其他人士加入,这些人在其它议题上很可能会站在方舟子的对立面,他们的价值观和知识构成也与方舟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加入方阵营只不过是因为关注了韩寒的作品后得出了与方舟子相近的判断。他们的加入丰富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方韩之争的性质。所以,本文所指的方阵营并不是一个“方粉”集团,而是一个以方舟子品牌为平台的松散倒韩联盟。由于是个松散联盟,方阵营所发表的观点和提供的证据始终是参差不齐。但是,在反复看了韩寒的一些文字和采访视频后,我认为方阵营的以下几点质疑由于证据比较确凿再加上符合常理,放在一起看对韩寒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1)韩寒父亲的文章说“韩寒写文章的潜能,其实也是在初二时发现的”,并说此后他给韩寒在县图书馆办了一个证,在那里,韩寒“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韩寒的《三重门》是在高一写的。《三重门》中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学知识无数,直接引用的文本数量非常浩大,其中有些书籍的内容非常晦涩。如果韩寒是一个初二还在接触少儿报刊的小孩,怎么可能在一兩年之间突然读起来了(并且读懂了)这么多书籍,并且能大量和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
    2)韩寒公布了《三重门》手稿,并坚称这是他的初稿也是最后一稿。但是,韩寒所展示的手稿十分干净,修改极少。于是方阵营就有人说,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很难从头到底不经修改就写出来的,韩寒分明是誊写了别人已经写完的稿件。
    3)《三重门》明显具有文革和八十年代的话语、场景和思维方式。话语和场景,特别是思维方式是很难从书本中学来的。况且,一本写九十年代末高中生的小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大量运用文革时代的话语和思维方式。(这一论点的逻辑可用如下例子说明:即使是在七岁就写下“咏鹅”佳句的天才骆宾王,也绝不可能以他的生活经历在七岁时去写“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样的词句。这一论点的逻辑非常强大,韩阵营人士至今都采取了回避态度。)
    4)作为《三重门》作者的韩寒拥有大量知识,但是视频访谈中的韩寒却是无知得可爱。比如,韩寒书中用了大量的党史和文革知识,但是他平时讲话中却能把姚文元和延安整风联系起来。他书中熟练运用了《红楼梦》中的典故,但是他却在镜头前坦承没有看过《红楼梦》。他成名作叫《三重门》,但却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他忘了书名的意思。他在另一次访谈中说他并不懂儒学和什么学什么家的,但《三重门》却熟练地引用了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文字。总之,从有关韩寒的视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热衷谈论赛车和女人等事的青年,而完全不是一个具有大量阅读经历的文学家和一个对时政有自己见解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5)韩寒对方阵营质疑的反应很不正常。到目前为止,韩寒对于方阵营提出的关键性质疑,要不就是回避,要不就是回应前后矛盾。大家所看到的韩寒的回应方式更多的是辱骂、发毒誓、两千万元的悬赏、展手稿、挑拨离间、上法院,完全看不出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天才青年的内涵。方阵营中更有人说,如果韩寒确是一个旷世奇才的话,在这么多人对他开始怀疑的情況下,他应该选择与方舟子进行辩论,或者在有方舟子在场的情况下作一篇命题文章和回答几个问题来展示一下才华。但是,韩寒不用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来正面回应方阵营的质疑,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
    在论战中,方阵营的人也许逐渐认识到,除非韩阵营中有核心人士出来揭露内幕,通过考证他们是得不到铁板钉钉式的证据的。因此,他们就不自觉地运用了归谬法 (reduction to absurdity) 来诉诸人们的常识。比如上面第一点,读过书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少年在一年多时间是看不完《三重门》中出现的那些书的,并且其中很多书也是一个少年既不会感兴趣也看不懂的。这一点质疑与一般人的常识十分相符。我自己这辈子就没有接触到过一个能与《三重门》作者的读书能力相比的人。当然,别人不行不等于韩寒不行,他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天才。国人相信天才的存在就像义和团相信刀枪不入的神术一样,因此中国各路天才比较多,尽管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是西方人。好吧,就让我们假设这世界的确存在天才并且韩寒就是天才。在这一假设下,我们就会得出“在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对人生的洞察力方面,韩寒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天才”这样的结论。因为,至少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除了韩寒外,我们似乎再没有听说过第二个在短期内看了这么多著作,阅历和思维方式那么早熟,并写出了一部二十万字的、一稿定型的长篇小说的少年了吧?按这个逻辑推下去,中国出现韩寒这样一个天才的概率(连死去的带现在还活着的中国人加在一起)至少要小于十几亿分之一。
    鉴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对方阵营五点中的每一点作出分析。总之,以上一、二、三点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韩寒是天才的话,这样级别的天才出现的概率是极小、极小、极小的。而四、五点的逻辑则是:如果韩寒的确是个旷世奇才的话,那么四、五两点是不会成立的,但是它们竟然都成立了,那么结论就只能是韩寒不但不可能是天才,而且还有很大、很大、很大的可能是骗子。方阵营的有效推论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逻辑学上的归谬法。笔者想过许多方法试图驳倒方阵营的这些有效证据,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当我想要驳倒以上五点中的前三点时,我必须通过各种证据和方法把韩寒推崇为一个从少年开始就是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知识和逻辑能力样样超群的天才,但是当我想要驳倒方阵营的第四和第五点时,我又必须要强调韩寒是个平常的人、一个普通的八十年代青年、一个读书前看后忘和说话颠三倒四的人。我把韩寒想成任何一种人都无法全面面对方阵营的核心证据。我碰到的问题也是韩阵营人士所碰到的问题。
                         韩寒阵营回避了关键质疑
    现在来分析一下韩阵营在这次方韩之争中的表现。这儿所说的韩阵营主要包括韩粉,发表过有利于韩寒观点的人,以及一些曾经追捧过韩寒并且继续明确或是实质上支持韩寒的一些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这也是一个松散的群体。
    对于方阵营的质疑,韩阵营的回应手段也可以总结为两个词,即奇迹加信仰。在支持韩寒的文章中有几篇文章体现了一定水准。其中一篇说只要样本量大到一定程度(就是人数多到一定程度),类似韩寒这样的天才是有可能出现的,另一篇则是用老舍手稿的整洁程度来说明至少有作家还是有能力写出非常整洁的手稿的。言下之意,奇迹如果能够发生在老舍身上,那也就能发生在韩寒身上。这两个论点在逻辑上都是成立的。这两篇文章的最大问题是:方阵营的核心推理逻辑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原理,而是归谬法。这两篇文章没有回答方阵营所提出的第三点以及他们提出的第四、五两个疑点。关于方阵营所提出的第四个疑点中的一小部分,即韩寒在访谈中甚至不能说出自己小说书名《三重门》的意思,韩寒辩解说他是不愿意回答,因为现场氛围充满恶意。为此我专门把整个视频再看了一遍。我发觉,在节目的后来阶段,韩寒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气氛的确是有问题,但是在节目主持人问韩寒这一问题时,当时的气氛是相当友好的。
    刚才讨论过的两篇支持韩寒的文章都直接向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展开了反击,而且他们都采取了讲道理的方式。在韩阵营中,这样的文章非常少。韩阵营甚至有人搞政治正确,这种做法令我感到非常不安。比如,网上有一篇我认为是方阵营中出现的立论最为清晰的文章之一,但是其作者却因为他曾经的异见人士身份而被一些韩粉质疑和辱骂。这篇文章又不是在讲什么政治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作者的政治观点扯进来呢?当然,这并不是一部分韩粉才有的问题,而是国人的通病。去年司马南在网上指责于建嵘在山东滕州市青年田某“因为强拆自焚”事件上有严重歪曲事实和造谣的嫌疑。我看了之后觉得,如果于建嵘真能把事情说得那么离谱而社会又没有反制的话,那也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我分别找了三个人想了解一下真实情况。沒想到,他们三人回答的核心就是:司马南是五毛,相信他做什么?
    我们中国人喜欢赋予自己的言行以一种无上的道德感,自我感觉极其良好;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观点等同于人品,并且不知道人品要比观点更重要;我们中国人只喜欢、并只能听懂和相信自己想听的故事;我们中国人往往因为相信自己和同仁目标的正义性而漠视、容忍甚至是理解和保护自己和自己同仁手段的不正当性。正因为如此,在当前中国这样一个失范的国度,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环保主义、左派、关心弱势群体等等一股脑儿都有可能成为流氓和骗子寻租的大舞台(而不仅仅是塞缪尔·约翰逊所说的“避难所”)。如果韩寒这一品牌真是假造的话,他不就是具有以上弱点的人追捧出来的吗?
    韩阵营的其它观点都有以下两个特点:1)他们都回避方阵营对韩寒的一些关键性质疑,2)他们都把韩寒作家身份的真实性作为自己的信仰或者是分析问题的出点。  除了铁杆韩粉外,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对铁杆韩粉来说,韩寒就是崇拜的偶像,是他们的宗教。我除了对韩粉大规模地用脏话骂人很有异议外(少数方阵营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真诚信仰我完全理解并且尊重。但媒体人和不少知识分子怎么会和铁杆韩粉的立场如此一致的呢?回答这问题前我们先来听听一些知识分子自己的声音吧:
    “无法想象写作这样能够获得巨大快乐的事要交给别人去做。” “我相信我对文字的感觉 …。我的确信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现在韩寒都被众多好事者翻个了底朝天了,依然没有任何靠谱的证据证明韩寒有代笔。”“所有我们至今看到的所谓方韩混战中的证据,无一例外的全部是无效证据!用无效证据指责人,野蛮啊!”但是这三个评论者都回避了方阵营的关键性质疑。
    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在回避方阵营的关键性质疑的同时对方舟子的所作所为乃至人品进行了攻击。有人说:“若说真伪,值得质疑的可不止他(指韩寒),从领导到各种星都值得质疑。偏盘问他?”“所谓代笔大战,最让我震惊的不是公然构陷,而是构陷者的大义凛然和极度道德自恋,与罗伯斯庇尔如出一辙。”对于这类言论,我想指出:以往被方舟子质疑的人物中不少还是有一定权势的。更重要的是,虽然社会上许多人都值得质疑,但是作为方舟子个人来说他想质疑谁就质疑谁,这是他的自由。如果方舟子当上了国家首脑,那也许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方舟子仅仅是一个“打假斗士”,不是集权国家的首脑。再说就证据看,他对韩寒的质疑至少不是什么公然构陷。
为什么这次知识分子不能就事论事?
    为什么这么多知识分子这次不能就事论事呢?原因很多。曾经捧过韩寒而难改口,在发表意见之前沒仔细作过研究,内心善良加轻信,不喜欢方舟子,不一而足。但是,我看信力建先生一番直率的言论大概是道出了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内心的担忧:“如果韩寒被搞掉,中国将倒退20年;如果连挺韩寒的众多知识分子都被搞掉,中国将回到文革。”这话是过头了,但里面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南方报系和大量的知识分子多年追捧着韩寒,他们与韩寒的渊源较深,韩寒如果陨落的确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儿,我谈一谈近日来我研究方韩两阵营的观点以及韩寒的早期作品和视频采访资料的历程。方韩之争发生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开始关心此事,开始时没有预设立场,只是好奇。后来发觉方阵营加入了不少独立人士,而且有些论点非常言之成理,于是我就开始考察韩寒早期的作品和以前采访韩寒的视频资料。起初,我的一个很大动机就是想看看方阵营的主要论点是否站得住脚。我的学者习惯使我对听上去合理的观点有一种出于本能的质疑心态,虽然我的质疑在调查之后也经常被自我否定。这一次,在我反复研究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资料后,我不但没能找出一套能有效反驳方阵营核心观点的方法和证据,而且还发觉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和证据是非常站得住脚的。
    我并不想把自已的结论强加于任何人。但在文章结尾,我想以朋友的身份恳求那些已经公开站在韩阵营一方的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也能和我一样抛开成见、诉诸常识,认真去研究一下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视频。我相信,只要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真是他自己写的,你们就一定能找出令人信服的能直接驳倒方阵营核心观点的证据的。如果你们也和我一样最后发觉方阵营的核心论点是合理的话,那就应该慎重了。你们多年来在中国的公民社会成长、法制建设、环境保护和弱势群体保护等等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方阵营之所以能在网上对你们进行犀利的抨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你们多年来打造“公共空间”的努力。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到方阵营人员的构成在不断变化。方阵营早已不限于方舟子和他的粉丝了。网上越来越激烈批判你们的人中,许多人都曾经是南方报系的报纸和杂志的忠实读者。这些人都受到过你们的“启蒙”。因此,一篇如《“差生”韩寒:用十年的时间证明自己》这样的长文不但不能搪塞他们,反而会使他们感到被侮辱,继而愤起从文章中找出一大堆问题使你们难堪。方阵营自认为通过推理已经把“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由他人代笔”这一命题的可能性证明到了99.999…%,所以你们的如下逻辑 - 如果不能百分之百证明韩寒早期的作品由他人代笔,那你们就是在诬陷韩寒 – 在他们看来是强盗逻辑。方阵营的信心还建立在拥有韩寒这一忠实盟友这一点上。韩寒不但不敢接受质疑者的要求以在公开场合展示一下才华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而且说话不断前后矛盾,每每在不经意间发表如下思路不清、语法欠通、行文幼稚的文字给方阵营取乐给你们出丑:
    石老师,我是韩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陆一下。感谢你公正的态度,因为一个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确定一个作家有代笔必须要有证据,这是重大指控。而且从世界的共识上,如果方舟子没有证据,却提出和确认这个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无法自证的。这其实从刚开始就剥夺了写作者的言论自由,因为无法辩解。所以在全现今世界范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指控存在。谢谢,新年快乐。
    笔者认为,在方韩之争中表述的观点曾经有些误区也不是什么大事。谁又能事事正确呢?但是,如果站在韩阵营的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在知道出了问题后还坚持下去,手中的道德资源可能就会在方韩之争中消耗殆尽。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信力建先生的话做些修改后可作为本文的结尾:如果一旦意识到韩寒有重大欺诈嫌疑还要继续坚持保护韩寒,并且仅凭手中所控制的一部分媒体就能对韩寒进行成功保护的话,那么中国就不是倒退到文革了,而是倒退到世界历史上都找不到的黑暗地方去了。

  (赵鼎新:芝加哥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社会学、社会运动和历史社会学。)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 )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6:38:13 | 只看该作者
韩寒的反智已经到了荒唐的地步


许锡良





1、让一个人转变看法,常常是逻辑、证据与自己的人生经验、常识、常理发生了共鸣的结果。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大量的事实证据面前,如果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利益相关者,都应该会有相应的判断力。韩寒伪造的证据,不仅仅发生在以前,而且还发生在对他质疑的当下。而且当下表现出来的证据比历史证据更有说服力。

2、只能够说,韩寒作为一个不学无术的顽主,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他不仅不愿意读一切的书籍,而且连人家为自己代笔的作品——那些小说、博客时评政论都不愿意亲自读一遍,然后作一点点备课的工作。比如《三重门》的书名究竟是什么意思?小说中的主人公究竟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自己读了如果不懂,问问代笔人,其实也可以有一个说法,不至于临事而迷,连个自己的书名都解释不了。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当2000年在央视韩寒被人问得哑口无言之后,五年之后的2005年在广州中山大学附中再次被现场的学生问到这个问题,韩寒还是以“我不知道”、“我忘了”、“你们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话来搪塞。这要是换一个人,即使自己是一个不学无术之徒,但是,这点功课还是得做做吧?可是他没有。就那样一直玩下去。

3、我第一次读方舟子质疑韩寒早期作品《求医》的文字,我感觉方舟子的推理是有道理的。一家九十年代后期上海的大医院也许还保留一些七十年代的某些迹象,不可能那么多的迹象都保留在这家医院,而且还是上海一家市区的大医院,又不是七十代医院风貌展览厅。这是有说服力的。何况,生于八十年代,写九十年代末期的求医的事情,为什么放着九十年代现成的医院风貌不写,非要模仿七十年代的医院呢?而且那时作者韩寒远没有出生。根本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与印象。更何况,这在文章中完全没有必要啊。因此,我信了。

还有一点,我也信了。那就是关于浑身发痒的描述。前面在校医已经诊断为“疥疮”,后面又只是描述为“痒”,而且全身莫名其妙地痒。恰好我在初三与高一这段时间也得过疥疮,那种痒的滋味我也尝过。凭自己的经历确认方舟子所说的疥疮的病症特征与痒的特征是正确的,疥疮的痒,不会浑身奇痒而又不能够指明具体地方。这种痒肯定不是疥疮,但,是不是肝炎,这个涉及医学专业术语。我问过内科医生,她说肝炎病人早期症状中确实有这种可能,但是,也不是每个得了肝炎病的人都会有此症状。

4、仅这么一个证据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一系列的证据链。署名韩寒的文字常常会有一种“文笔癫痫”现象,这也是我不信的地方。人的表述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老道,除非又到了“老小孩子”的地步,但是,即使那样,那也已经是七老八十之后了,许多人即使在这个年龄,也是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的,比如袁伟时老先生。而至今尚且不满三十岁的韩寒,连壮年都称不上,怎么会退化得这么快?而且又不时“文笔癫痫”?反复无常?

5、比如,一个来自武汉某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如果”(网名),曾经是多年的铁杆韩粉,这样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不得不相信常识和逻辑。14岁的韩寒发表了《小镇生活》(见: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128954&page=1&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可他那时怎么可能以第一人称(一个从大学中文系退学的人),写些大学中文系的轶事?这分明是他爹的经历嘛。他和他爹都说《求医》和《书店》是纪实作品,但那分明是描述70年代的情景,82年出生的他难道会玩穿越?他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杯中窥人》,网民们已将它翻了个底朝天,那分明是一个作弊的产物。他那《上海小瘪三的臭虫之门》(《三重门》),他说是他写的,怎么连书名的意思都不知道?当中掉那么多书袋、模仿钱钟书、秀那么多英语,可他又否认读过那些古书和钱钟书作品,他那英语菜鸟级水平又怎能运用那么专业的英语?灵感可以变得迟钝,但文笔不会退化。可是,十几岁时他文笔那么老道,二十几岁时文笔又退化到了小学生水平,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韩寒?看看他2006年10月前的博文吧,这分明就是小学生水平记的流水账嘛,怪不得代笔门爆发后他要将它们从博客上删除,请看《韩寒2006年10月删除以前的精彩博客鉴赏》(见: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4130)。而07年之后,他文笔又突然好了起来,难道文笔也会发癫痫症?老子被他骗,耻辱地成为韩粉,就是因为只看了他08年之后的博文,要是翻看他06年10月之前的博文和看过他的《三虫门》和早期的其他作品,就会发现他文笔癫痫。”(如果:《一个悲催韩粉的泣血倒戈》)

我对此深表认同。一个人的灵感与才气可能会退化,但是,写作的文笔只会老道,而不可能会退化的。而且退化之后又重新勃发生机,发生逆转,那更是不可寻常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许可以解释为奇迹与偶然,但是,如果每个现象的再现都要归为奇迹与偶然,而方舟子每一个解释都是那么地符合常识常理,那么谁的可疑性更大一些呢?这是不难分清的。

6、说爱因斯坦有高深的思想,却不善于在大众面前说话,即使说话也是令人发昏,那是根本不读爱因斯坦文集与传记的胡乱发言。爱因斯坦不仅发表了许多公开演讲,而且这些演讲通俗易懂,却又思想深刻,表达流畅,却语言简洁精要。一个人作品好,思想好,不一定能够口头表达,这是有的。但是,那应该是他无论说什么,口头表达都不好。可是,韩寒不是这样。谈他熟悉的赛车、女人话题,他表达相当流畅,甚至是口若悬河,可是,如果谈他的作品、文学话题与社会话题,他就完全变了一个样,常常是一问三不知。这能够说得通吗?这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作品不熟悉,对文学不熟悉,对社会问题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人,即使口才很好,也不可能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滔滔不绝地畅谈。这个道理就与你不可能从你的空口袋里取出钞票来一样的道理。

7、一个再不好学习的差生,用十年时间读自己被人代写的作品,那个难度还不是很大的。可惜,韩寒太不好学了,他的文学常识,他的写作水平,竟然仍然停留在十多年前那个初中差生的水平上。那个证据是他自己现场提供的:

“石老师,我是韩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陆一下。感谢你公正的态度,因为一个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确定一个作家有代笔必须要有证据,这是重大指控。而且从世界的共识上,如果方舟子没有证据,却提出和确认这个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无法自证的。这其实从刚开始就剥夺了写作者的言论自由,因为无法辩解。所以在全现今世界范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指控存在。谢谢,新年快乐。”

这样的文字,没有人构陷他,也最不可能代笔。细读之后,做过二十多年中学语文老师、大学逻辑学、教育学教师,现在仍然在研究教育现象的我,立即判断出,这样的文字确实还是初中差生的写作水平。这让人怎样信服?



2012227星期一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9:36:33 | 只看该作者
许锡良:关于韩寒的一点零星记忆


2012-02-23  来源: 网易读书 



质疑韩寒代笔事件,已经发酵一个多月了。我的朋友中,当面见过韩寒的还真不多。但是,也有那么一些见过并且听过他的演讲。我请他们谈谈对韩寒的印象。回想起来都说印象很差。我的朋友大都是学校教师,有的是大学教师,有的是中小学教师。他们能成为我的朋友,都是因为他们都是教育上的革新派,韩寒作为传统教育的叛逆者形象,他们是很欣赏的。因此,他们把听了韩寒的演讲感受常常秘而不发,就是有一点为尊者讳的味道。前两天,中大附中的几位教师约请我吃饭,地点就设在中大附中,这次约谈就是要我专门来谈谈韩寒的。刚好这几位教师当年都当面听过韩寒的演讲。韩寒去过中大附中两次,这些老师当时都在场。在场的还有三百多位中大附中的学生。韩寒那次是去当面签售《三重门》的,时间是2005年11月29日晚。整个演讲的过程,韩寒既不谈文学,也不谈社会问题,而是只谈怎样泡妞。当时作为班主任与语文老师的几位老师感觉极为尴尬,心想,这么有名气的文学青年,怎么出口只有这些呢?泡妞话题不是不可以说,但是,也只能够是顺便调侃几句啊。
随后的情况让在场的学生感觉很失望,很不满意,有一个女生感觉应该提一点与文学相关,至少是与韩寒作品相关的问题吧。因此,她站起来问韩寒,书名“三重门”是什么意思?韩寒的回答是,我忘记了,你们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当时那个女生责怪说,这样的创作态度也太不严肃了。这些细节几位在场的老师又重复了一次,这与当时的报道也很相一致。
我说当时你们怎么不站出来说呢?他们说,因为当时全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韩寒是应着反应试教育的潮流出现的。而他们又是完全拥护新课程改革,反对应试教育的。因此,韩寒的表现虽然很可疑,但是,也没有去说破他们。大家当时也不怎么怀疑韩寒,以为这就是文学天才的个性。
2005年我作为广东省的中学校长班主任带领校长一百多人去上海华东师大听讲座。当时给校长开讲座的是华东师大教育学教授、博士导师的郑金洲先生,讲课的内容自然是新课程改革的。讲课过程中,他举了一个关于韩寒的例子。说韩寒自出版了成名作“三重门”之后,就有许多大学让他免试入读。当时上海的华东师大也有意这样做。因此,请当时七十多岁的著名教育学家陈桂生老先生出来找韩寒面谈。陈老先生与我一直互相比较熟悉。陈老先生约到韩寒之后,然后苦口婆心,列举读大学的种种好处,几近谈了两个小时,然后问韩寒什么态度。结果韩寒整个谈话过程,只说了一句话:(大意)我开始是想来华东师大读书的,因为,听说这里的女孩很漂亮,但是,这几天在我在华东师大转了转,没有发现一个漂亮的女孩,因此,我取消来华东师大读书的计划了。这个话一出,陈桂生先生气得要命。此事当时就在华东师大的教授圈子里传开了。有的当成笑话来听的,有的是当成个性来佐证的。当时郑金洲教授为校长们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现在的学生有多难缠。校长听了郑教授这个案例立时轰堂大笑。这个讲座我全程陪听。类似这样的事情还可以继续佐证。


从公开报道与公开的视频来看,韩寒确实也没有一次表现过他的杰出才华,既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的文学天赋,有什么学识与见识,甚至也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史常识。其实这样的表现只要一次就足以说明问题。可惜,韩寒至今还没有一次公开的出镜露面能够显示自己的卓越才华。其实,韩寒遭受质疑之后,他来公开露面,就自己的作品,以“我的创作心路历程”为题,发表演讲,应该最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时一定能够大大地消除人们心头的疑惑。这是非常容易做的事情,他却不肯做。难免令人生疑,感觉是因为自己心虚而不敢出来。如果说口才不好,表达不行,那么,谈赛车谈泡妞为何又能够做到口若悬河,表达顺畅?人们只有在谈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时才容易张口结舌,胆怯心虚。连自己的作品都不敢谈,那种解释只能够是因为陌生所以心虚。
(注:许锡良,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现供职于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6:22:38 | 只看该作者
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
韩寒很大可能是骗子

2012-02-25  来源: 网易读书
 


    “以上一、二、三点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韩寒是天才的话,这样级别的天才出现的概率是极小的。而四、五点的逻辑则是:如果韩寒的确是个旷世奇才,那么四、五两点不会成立的,但是它们竟然都成立了,那么结论就只能是韩寒不但不可能是天才,而且还有很大、很大的可能是骗子。”

    最近,因“打假斗士”方舟子指责韩寒作品有他人代笔,引发了方舟子阵营和韩寒阵营之间的一场大论战。我也因为以下原因而关心起这一事件。
    第一,方舟子打假的成就主要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他这次却闯入了真伪判断比较困难的文学领域。况且,韩寒成名已久,关注、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不计其数,他们读过韩寒的东西,与韩寒也多有接触。如果韩寒作品大多数是他人写的,并且他的确如方阵营人士所说的是个草包的话,俗话说文如其人,按常理那些接触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总是应该有所怀疑才是,但是我们却从未听到他們发出怀疑的声音。基于这些考虑,我的第一反应是方舟子这次很可能走入了误区,认为方韩之争会成为方的滑铁卢,因此就产生了观察的兴趣。
    第二,方舟子打假,以往的命中率是很高的。如果这次再被他命中,如果韩寒真如其所言是被假造出来的,将会有什么后果?如果韩寒是假造的,恐怕这可称得上中国文坛史第一丑闻了。因为它不仅反映出韩寒和他背后操纵者的诡诈,而且反映了那些追捧过韩寒的媒体和知识分子严重缺乏常识甚至腐败。正是他们把韩寒捧到了“当代鲁迅”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方韩之争把大量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也放到了天平上。
    第三,方韩之争持续发酵,引得无数网友、知识分子、媒体人参加,是一场规模巨大的论战。此前也有类似的公共论战,如汪晖抄袭门,但此事与汪晖抄袭门有很大不同。汪晖抄袭门的讨论从头到底由意识形态主导。在该事件中我是连一句评论都不敢发的,因为不管你怎么说,你都马上会被定成倒汪派或挺汪派,并进而被划入中国语境下的自由派或左派,这对培养成熟的“公共空间”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方韩之争中大家关心的主要是真假问题,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大。这就增加了讲道理的空间。我因此也想从这次方韩大战一窥我们公共讨论的质量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
    本以为,这场争论也许不会有胜利的一方。但是只要凭事实讲道理,争论各方就会从中学习,对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甚至学会对他人观点的尊重。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支持韩寒的一方包括韩本人的表现极其令人失望,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在一些基本常识和是非问题上反应麻木,整个论战就像是鸡鸭对话。这就引起笔者想说几句话的欲望。
                          方韩之争的重要性
    方韩之争开始后公共知识分子就该事件的性质和重要性发表了不少观点。我在这里针对某些比较具有影响的观点加以点评。
    有人说,代笔与抄袭不同,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代笔的做法,韩寒作品即使有人代笔也不是一件性质严重的事件,不值得大作文章。还有法学教授写文章说:“代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该教授因此指责方阵营人士“不尊重私权”。我的看法是:代笔问题的严重性多大完全取決于以下两个环节。首先,代笔人与署名作者之间有没有一个成年人之间的契约性首肯。第二,一旦当人们知道了署名作者的一些作品是由他人代笔时,这一真相能在多大程度上毁坏署名作者的地位。一般来说,代笔作品在署名作者所获得的地位和利益中所起的作用越关键,署名作者就越不敢把作品的真正作者公布于众,代笔也就越接近于欺骗。
    有了这两个准则后,方韩之争的性质就清楚了。假如韩寒未成年时的作品的确是由一位成年人代笔的话,这里不仅仅有韩寒和那一位成年人在对社会共同进行欺诈的问题,而且还有这位成年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一个尚未成年、不能做出成熟判断的韩寒的问题。倘若如此,那位成年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目前有人推断这位背后的成年人就是韩寒的父亲,于是接着就有人用大人为小孩做作业为类比来为韩寒开脱。然而,为小孩做作业与为小孩写小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韩寒的作品出版后马上给他带来了荣誉、地位和金钱。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出于一位少年之手。韩寒头上的著名作家、现代鲁迅、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等等光环其实都是少年天才光环的延伸。方阵营中有人说韩寒应该回归他赛车手的身份。但是,如果没有少年天才光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韩寒会有步入赛车手生涯的物质基础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一个家境普通、七门课不及格的中学生在当今中国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什么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寒的早期作品到底是谁写的,或者说韩寒在这问题上是否有严重欺诈行为,就成了方韩之争的关键。方舟子紧抓不放,韩寒又发誓赌咒,又出示文稿,又告上法庭,个中原因即在此。
    有人抱怨方韩之争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使得更应该讨论的问题,比如吴英的死刑宣判、官员贪污腐败、弱势群体利益等等问题都被忽略了。这个观点我也不能同意。吴英问题很重要。官员贪污腐败和弱势群体利益问题更要关心。但是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仅能容得下几个议题吗?我们不是在追求多元化吗?多元化的关键之一就是社会议题的多元化。笔者认为方韩之争很重要,因为它的核心是道德和诚信。没有道德与诚信,何谈治国平天下?更何况,如果韩寒早期的作品的确是他人代笔的,那就是在利用“少年天才”这一卖点来愚弄和欺骗读者并从中渔利。这和“三鹿奶粉”事件的本质是一样的,而读者群体也是可以以买了假货受骗为理由对韩寒进行集体诉讼的。当然,不少人是很自私的:三鹿奶粉吃了会生病,因此个个义愤填膺;假作品吃不死人,管他呢!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我们今天能容忍写作上的欺诈行为,明天就会为了某种便利自己加入欺诈行列。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只配生活在一个充斥劣质产品的社会中。
    不久前,网上发表了署名为韩寒的三篇博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不少知识分子摩拳擦掌准备展开辩论。这些人士认为方韩之争使得一个更值得讨论的问题被边缘化了。这我也不能同意。持有这一观点的知识分子缺乏的是如下常识:人文领域文章的力量和重要性往往不在文章本身的观点,而在于这些观点是以什么方式表述的,以及是谁说的和在什么时候说的。“韩三篇”观点混乱、逻辑不清、表述浅薄,从文章质量来看它是不值得给予任何重视和评论的。“韩三篇”的重要性在于他的署名作者韩寒是一个著名作家,是一个曾经对时政不断加以抨击的意见领袖。这样身份的作者的言论总是有讨论价值的,更何况这一作者思想突然趋于保守?背后的原因的确有很大的探讨价值。问题是,韩寒是不是“韩三篇”的真正作者?韩寒是不是他以前所发表的那些抨击时政的博文的作者?如果“韩三篇”的真正作者另有他人,甚至是一个有某种背景的人士,讨论“韩三篇”还有意义吗?“韩三篇”之所以讨论不起来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五点逻辑的矛盾显示韩寒很可能是骗子
    首先必须指出这次方韩之争中方阵营的特殊性。以前方舟子与他人论战时,他往往是论战一方的绝对领袖,而“方粉”则积极摇旗呐喊,领袖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每次论战的特色。而这次,方阵营中不断有其他人士加入,这些人在其它议题上很可能会站在方舟子的对立面,他们的价值观和知识构成也与方舟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加入方阵营只不过是因为关注了韩寒的作品后得出了与方舟子相近的判断。他们的加入丰富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方韩之争的性质。所以,本文所指的方阵营并不是一个“方粉”集团,而是一个以方舟子品牌为平台的松散倒韩联盟。由于是个松散联盟,方阵营所发表的观点和提供的证据始终是参差不齐。但是,在反复看了韩寒的一些文字和采访视频后,我认为方阵营的以下几点质疑由于证据比较确凿再加上符合常理,放在一起看对韩寒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1)韩寒父亲的文章说“韩寒写文章的潜能,其实也是在初二时发现的”,并说此后他给韩寒在县图书馆办了一个证,在那里,韩寒“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韩寒的《三重门》是在高一写的。《三重门》中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学知识无数,直接引用的文本数量非常浩大,其中有些书籍的内容非常晦涩。如果韩寒是一个初二还在接触少儿报刊的小孩,怎么可能在一兩年之间突然读起来了(并且读懂了)这么多书籍,并且能大量和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
    2)韩寒公布了《三重门》手稿,并坚称这是他的初稿也是最后一稿。但是,韩寒所展示的手稿十分干净,修改极少。于是方阵营就有人说,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很难从头到底不经修改就写出来的,韩寒分明是誊写了别人已经写完的稿件。
    3)《三重门》明显具有文革和八十年代的话语、场景和思维方式。话语和场景,特别是思维方式是很难从书本中学来的。况且,一本写九十年代末高中生的小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大量运用文革时代的话语和思维方式。(这一论点的逻辑可用如下例子说明:即使是在七岁就写下“咏鹅”佳句的天才骆宾王,也绝不可能以他的生活经历在七岁时去写“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样的词句。这一论点的逻辑非常强大,韩阵营人士至今都采取了回避态度。)
    4)作为《三重门》作者的韩寒拥有大量知识,但是视频访谈中的韩寒却是无知得可爱。比如,韩寒书中用了大量的党史和文革知识,但是他平时讲话中却能把姚文元和延安整风联系起来。他书中熟练运用了《红楼梦》中的典故,但是他却在镜头前坦承没有看过《红楼梦》。他成名作叫《三重门》,但却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他忘了书名的意思。他在另一次访谈中说他并不懂儒学和什么学什么家的,但《三重门》却熟练地引用了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文字。总之,从有关韩寒的视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热衷谈论赛车和女人等事的青年,而完全不是一个具有大量阅读经历的文学家和一个对时政有自己见解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5)韩寒对方阵营质疑的反应很不正常。到目前为止,韩寒对于方阵营提出的关键性质疑,要不就是回避,要不就是回应前后矛盾。大家所看到的韩寒的回应方式更多的是辱骂、发毒誓、两千万元的悬赏、展手稿、挑拨离间、上法院,完全看不出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天才青年的内涵。方阵营中更有人说,如果韩寒确是一个旷世奇才的话,在这么多人对他开始怀疑的情況下,他应该选择与方舟子进行辩论,或者在有方舟子在场的情况下作一篇命题文章和回答几个问题来展示一下才华。但是,韩寒不用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来正面回应方阵营的质疑,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
    在论战中,方阵营的人也许逐渐认识到,除非韩阵营中有核心人士出来揭露内幕,通过考证他们是得不到铁板钉钉式的证据的。因此,他们就不自觉地运用了归谬法 (reduction to absurdity) 来诉诸人们的常识。比如上面第一点,读过书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少年在一年多时间是看不完《三重门》中出现的那些书的,并且其中很多书也是一个少年既不会感兴趣也看不懂的。这一点质疑与一般人的常识十分相符。我自己这辈子就没有接触到过一个能与《三重门》作者的读书能力相比的人。当然,别人不行不等于韩寒不行,他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天才。国人相信天才的存在就像义和团相信刀枪不入的神术一样,因此中国各路天才比较多,尽管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是西方人。好吧,就让我们假设这世界的确存在天才并且韩寒就是天才。在这一假设下,我们就会得出“在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对人生的洞察力方面,韩寒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天才”这样的结论。因为,至少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除了韩寒外,我们似乎再没有听说过第二个在短期内看了这么多著作,阅历和思维方式那么早熟,并写出了一部二十万字的、一稿定型的长篇小说的少年了吧?按这个逻辑推下去,中国出现韩寒这样一个天才的概率(连死去的带现在还活着的中国人加在一起)至少要小于十几亿分之一。
    鉴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对方阵营五点中的每一点作出分析。总之,以上一、二、三点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韩寒是天才的话,这样级别的天才出现的概率是极小、极小、极小的。而四、五点的逻辑则是:如果韩寒的确是个旷世奇才的话,那么四、五两点是不会成立的,但是它们竟然都成立了,那么结论就只能是韩寒不但不可能是天才,而且还有很大、很大、很大的可能是骗子。方阵营的有效推论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逻辑学上的归谬法。笔者想过许多方法试图驳倒方阵营的这些有效证据,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当我想要驳倒以上五点中的前三点时,我必须通过各种证据和方法把韩寒推崇为一个从少年开始就是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知识和逻辑能力样样超群的天才,但是当我想要驳倒方阵营的第四和第五点时,我又必须要强调韩寒是个平常的人、一个普通的八十年代青年、一个读书前看后忘和说话颠三倒四的人。我把韩寒想成任何一种人都无法全面面对方阵营的核心证据。我碰到的问题也是韩阵营人士所碰到的问题。
                         韩寒阵营回避了关键质疑
    现在来分析一下韩阵营在这次方韩之争中的表现。这儿所说的韩阵营主要包括韩粉,发表过有利于韩寒观点的人,以及一些曾经追捧过韩寒并且继续明确或是实质上支持韩寒的一些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这也是一个松散的群体。
    对于方阵营的质疑,韩阵营的回应手段也可以总结为两个词,即奇迹加信仰。在支持韩寒的文章中有几篇文章体现了一定水准。其中一篇说只要样本量大到一定程度(就是人数多到一定程度),类似韩寒这样的天才是有可能出现的,另一篇则是用老舍手稿的整洁程度来说明至少有作家还是有能力写出非常整洁的手稿的。言下之意,奇迹如果能够发生在老舍身上,那也就能发生在韩寒身上。这两个论点在逻辑上都是成立的。这两篇文章的最大问题是:方阵营的核心推理逻辑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原理,而是归谬法。这两篇文章没有回答方阵营所提出的第三点以及他们提出的第四、五两个疑点。关于方阵营所提出的第四个疑点中的一小部分,即韩寒在访谈中甚至不能说出自己小说书名《三重门》的意思,韩寒辩解说他是不愿意回答,因为现场氛围充满恶意。为此我专门把整个视频再看了一遍。我发觉,在节目的后来阶段,韩寒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气氛的确是有问题,但是在节目主持人问韩寒这一问题时,当时的气氛是相当友好的。
    刚才讨论过的两篇支持韩寒的文章都直接向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展开了反击,而且他们都采取了讲道理的方式。在韩阵营中,这样的文章非常少。韩阵营甚至有人搞政治正确,这种做法令我感到非常不安。比如,网上有一篇我认为是方阵营中出现的立论最为清晰的文章之一,但是其作者却因为他曾经的异见人士身份而被一些韩粉质疑和辱骂。这篇文章又不是在讲什么政治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作者的政治观点扯进来呢?当然,这并不是一部分韩粉才有的问题,而是国人的通病。去年司马南在网上指责于建嵘在山东滕州市青年田某“因为强拆自焚”事件上有严重歪曲事实和造谣的嫌疑。我看了之后觉得,如果于建嵘真能把事情说得那么离谱而社会又没有反制的话,那也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我分别找了三个人想了解一下真实情况。沒想到,他们三人回答的核心就是:司马南是五毛,相信他做什么?
    我们中国人喜欢赋予自己的言行以一种无上的道德感,自我感觉极其良好;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观点等同于人品,并且不知道人品要比观点更重要;我们中国人只喜欢、并只能听懂和相信自己想听的故事;我们中国人往往因为相信自己和同仁目标的正义性而漠视、容忍甚至是理解和保护自己和自己同仁手段的不正当性。正因为如此,在当前中国这样一个失范的国度,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环保主义、左派、关心弱势群体等等一股脑儿都有可能成为流氓和骗子寻租的大舞台(而不仅仅是塞缪尔·约翰逊所说的“避难所”)。如果韩寒这一品牌真是假造的话,他不就是具有以上弱点的人追捧出来的吗?
    韩阵营的其它观点都有以下两个特点:1)他们都回避方阵营对韩寒的一些关键性质疑,2)他们都把韩寒作家身份的真实性作为自己的信仰或者是分析问题的出点。  除了铁杆韩粉外,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对铁杆韩粉来说,韩寒就是崇拜的偶像,是他们的宗教。我除了对韩粉大规模地用脏话骂人很有异议外(少数方阵营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真诚信仰我完全理解并且尊重。但媒体人和不少知识分子怎么会和铁杆韩粉的立场如此一致的呢?回答这问题前我们先来听听一些知识分子自己的声音吧:
    “无法想象写作这样能够获得巨大快乐的事要交给别人去做。” “我相信我对文字的感觉 …。我的确信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现在韩寒都被众多好事者翻个了底朝天了,依然没有任何靠谱的证据证明韩寒有代笔。”“所有我们至今看到的所谓方韩混战中的证据,无一例外的全部是无效证据!用无效证据指责人,野蛮啊!”但是这三个评论者都回避了方阵营的关键性质疑。
    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在回避方阵营的关键性质疑的同时对方舟子的所作所为乃至人品进行了攻击。有人说:“若说真伪,值得质疑的可不止他(指韩寒),从领导到各种星都值得质疑。偏盘问他?”“所谓代笔大战,最让我震惊的不是公然构陷,而是构陷者的大义凛然和极度道德自恋,与罗伯斯庇尔如出一辙。”对于这类言论,我想指出:以往被方舟子质疑的人物中不少还是有一定权势的。更重要的是,虽然社会上许多人都值得质疑,但是作为方舟子个人来说他想质疑谁就质疑谁,这是他的自由。如果方舟子当上了国家首脑,那也许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方舟子仅仅是一个“打假斗士”,不是集权国家的首脑。再说就证据看,他对韩寒的质疑至少不是什么公然构陷。
为什么这次知识分子不能就事论事?
    为什么这么多知识分子这次不能就事论事呢?原因很多。曾经捧过韩寒而难改口,在发表意见之前沒仔细作过研究,内心善良加轻信,不喜欢方舟子,不一而足。但是,我看信力建先生一番直率的言论大概是道出了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内心的担忧:“如果韩寒被搞掉,中国将倒退20年;如果连挺韩寒的众多知识分子都被搞掉,中国将回到文革。”这话是过头了,但里面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南方报系和大量的知识分子多年追捧着韩寒,他们与韩寒的渊源较深,韩寒如果陨落的确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儿,我谈一谈近日来我研究方韩两阵营的观点以及韩寒的早期作品和视频采访资料的历程。方韩之争发生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开始关心此事,开始时没有预设立场,只是好奇。后来发觉方阵营加入了不少独立人士,而且有些论点非常言之成理,于是我就开始考察韩寒早期的作品和以前采访韩寒的视频资料。起初,我的一个很大动机就是想看看方阵营的主要论点是否站得住脚。我的学者习惯使我对听上去合理的观点有一种出于本能的质疑心态,虽然我的质疑在调查之后也经常被自我否定。这一次,在我反复研究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资料后,我不但没能找出一套能有效反驳方阵营核心观点的方法和证据,而且还发觉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和证据是非常站得住脚的。
    我并不想把自已的结论强加于任何人。但在文章结尾,我想以朋友的身份恳求那些已经公开站在韩阵营一方的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也能和我一样抛开成见、诉诸常识,认真去研究一下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视频。我相信,只要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真是他自己写的,你们就一定能找出令人信服的能直接驳倒方阵营核心观点的证据的。如果你们也和我一样最后发觉方阵营的核心论点是合理的话,那就应该慎重了。你们多年来在中国的公民社会成长、法制建设、环境保护和弱势群体保护等等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方阵营之所以能在网上对你们进行犀利的抨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你们多年来打造“公共空间”的努力。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到方阵营人员的构成在不断变化。方阵营早已不限于方舟子和他的粉丝了。网上越来越激烈批判你们的人中,许多人都曾经是南方报系的报纸和杂志的忠实读者。这些人都受到过你们的“启蒙”。因此,一篇如《“差生”韩寒:用十年的时间证明自己》这样的长文不但不能搪塞他们,反而会使他们感到被侮辱,继而愤起从文章中找出一大堆问题使你们难堪。方阵营自认为通过推理已经把“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由他人代笔”这一命题的可能性证明到了99.999…%,所以你们的如下逻辑 - 如果不能百分之百证明韩寒早期的作品由他人代笔,那你们就是在诬陷韩寒 – 在他们看来是强盗逻辑。方阵营的信心还建立在拥有韩寒这一忠实盟友这一点上。韩寒不但不敢接受质疑者的要求以在公开场合展示一下才华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而且说话不断前后矛盾,每每在不经意间发表如下思路不清、语法欠通、行文幼稚的文字给方阵营取乐给你们出丑:
    石老师,我是韩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陆一下。感谢你公正的态度,因为一个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确定一个作家有代笔必须要有证据,这是重大指控。而且从世界的共识上,如果方舟子没有证据,却提出和确认这个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无法自证的。这其实从刚开始就剥夺了写作者的言论自由,因为无法辩解。所以在全现今世界范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指控存在。谢谢,新年快乐。
    笔者认为,在方韩之争中表述的观点曾经有些误区也不是什么大事。谁又能事事正确呢?但是,如果站在韩阵营的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在知道出了问题后还坚持下去,手中的道德资源可能就会在方韩之争中消耗殆尽。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信力建先生的话做些修改后可作为本文的结尾:如果一旦意识到韩寒有重大欺诈嫌疑还要继续坚持保护韩寒,并且仅凭手中所控制的一部分媒体就能对韩寒进行成功保护的话,那么中国就不是倒退到文革了,而是倒退到世界历史上都找不到的黑暗地方去了。

  (赵鼎新:芝加哥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社会学、社会运动和历史社会学。)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 )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1:01:0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您注册登陆《教师之友网》,参加本站内容建设,发帖转帖,共建分享


★★注册本网站会员

必须实名!

并填全相关信息以便查证!

否则

一律删除!!


==本网管约定即日起实行!

                                     2012。3。5。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1:00:31 | 只看该作者
伍立杨:闲谈“代笔”
2012-02-13    伍立杨    光明日报   


新闻事件:


近来在文坛上,关于“代笔”之事,颇有争议。


笔记观点:


代笔若是一种事业之需,而非商业操作的考量,其实无伤大雅,甚至可以是一种佳话。关键在于,这个代笔,是否原创?是否货真价实?也即声名鹊起的青年作家的作品是否真正的异卉奇花?

    因为文坛有“代笔”之争,故做了一番研究,看来事情还得两说。

    翻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皇帝的诏书当然算皇帝的作品,但在这书里,却还原到原作者身上。皇帝有人代笔是公开的秘密,但还原到原作者,却坐实了代笔。但这无所谓,倘若不表明古人的厚道,至少也说明其自有游戏的规则。这里的代笔一事,文章所有权分得很清楚,至于代笔的因由,倒是不惊不诧。

    清末时节,南社诗人高旭给石达开代笔,高氏为文学天才,所作浩气流转、可歌可泣,诗作水平之高,跟胸无点墨的石达开本人全不搭界。但在南社诗人,初衷是以此激发民气,鼓吹革命,所以没谁去较真。盖以心情贴近,口吻毕肖,人们乐见其成。石达开诗作大部分为高旭代笔,少量为梁启超所作,类似“少年落拓云中鹤,陈迹飘零雪里鸿”及“我志未酬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痕”这样哀感顽艳的句子,起石达开于地下,不知作何感想。

    钱锺书先生少年时,即替他父亲给人写信,先是口授,后是直接代写。钱穆《国学概论》署名钱基博的序文,就是钱锺书一气呵成的代笔之作。

    《鲁迅全集》中,十余篇文章为瞿秋白代笔。两人关系友善,瞿氏根据鲁迅的意见撰写文章,见于报端。后来编全集时,仅《伪自由书》就收入九篇,《王道诗话》、《伸冤》、《曲的解放》……,不一而足。《答托洛斯基(今译托洛茨基)派的信》和《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则是冯雪峰的代笔。

    如此之类,或为友情出演,或为作文训练,或为精神奥援,或为事功需求,无伤大雅。也有特殊一些的代笔现象。一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民热衷撰文,往往一个车间、一个大队班组都在写文章,或批判路线人物,或歌颂生产建设,署名是一个很阔大的复数,执笔者通常是奋笔疾书的个体。这是一个人替大伙儿代笔,是单数为复数服务。

    另一种情况,则是到了商业繁盛时代,信息巨量庞杂,网络“文章”多如恒河沙数,文章童星此起彼伏。如果一个家庭颇有一二能写的写手,又值其家望子成龙心切,哪怕这个小孩一封家书也写得疙疙瘩瘩,一手歪斜烂字毫无灵气,家长也可能为之代笔,写些幽默俏皮的文章,吸引年轻群体的瞩目,从而达成某种“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这是一群人为一个人代笔,是复数为单数服务。

    近来有人指某人父代子笔的事体,不知有无迹象?假如没有这类事体,何必睚眦欲裂?其实大可一笑置之。真正内心充实,或掉鞅文坛,纵横捭阖的父子文曲星,如三曹父子、三苏父子、大小仲马父子,那是他人说不着的,各有各的面目,各有一种强大,无须代笔。

    至于悬赏两千万元来寻找证据,也很搞笑。设若钱多就是能写的同义词,则石崇、和珅,或者洛克菲勒、比尔·盖茨早就高踞于文学史,哪里轮得到杜工部、曹雪芹这些落魄江湖寒士称雄文坛呢?所以悬赏一法似乎并非撇清的最佳方式。再说其实质也“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无非为报纸的娱乐版增一花絮而已。

    另外,文学的证据也不是这种找法。近世有人伪托张飞《铁刀铭》、关羽《三上张翼德书》,钱锺书先生说:“一题一书,为近世庸人伪托,与汉魏手笔悬绝,稍解文词风格者到眼即辨,无俟考据。”文词风格在文学作品中深潜着,并活跃在作品的字句、句式、文采、文理、脉络、体式内外。最好的证据是作家风格,风格乃属文学指纹,文字、文辞风格对于作品辨伪,相当于一种铁证。作家质材不同,则感知方式、表达体式均不一样,这在文词风格中深深镶嵌,浑然一体,做不了假。

    代笔若是一种事业之需,而非商业操作的考量,其实无伤大雅,甚至可以是一种佳话。关键在于,这个代笔,是否原创?是否货真价实?也即声名鹊起的青年作家的作品是否真正的异卉奇花?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4:07:07 | 只看该作者
广外郭德茂教授:韩寒事三咨大先生



韩寒事三咨大先生

广州的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许多。我兴冲冲地来到中山大学,请教鲁迅先生。

因为高兴,没有多寒暄,我就直接说起来——
“先生,韩寒的事似乎见眉目了,他居然没有招架之力,不敢出来发声了,因为发声只能露出更大的漏洞。”
“噢,我想事情也会这般进展的。”先生一边说,一边站起来,给我倒杯水,然后又坐下。
“先生,您怎么想到事情会这样发展呢?”我顾不上喝水,连忙问。
“事情发展必有它的规律。我看了方舟子的文章,以及网络上众人的质疑和分析,的确说在了要害。逻辑的力量是强大的,正如这自然的规律一样,不是任你嘴巴会说漂亮话就能搪塞或扭曲的。更何况是假的文人呢?那更是无可掩藏的了。假人此时就陷入了两难,说吧,不是真的,自然不像;不说吧,更是暴露出不会说,不敢说!这时,就是骗子出丑的时候了,也是真相浮现的时候了。”
“先生,您对这件事好像也有个认识的过程?”我笑着问。
“是的。”先生微笑着,掏出烟来,点上——“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我同样不是天才。我说过,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了。起先我觉着像韩寒这样的青年,不过是不成熟的年轻人的偶像,热闹热闹的,也无甚可观之辞,并不值得注意。我们本应将视野放得开阔和高远,去关心更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人。然而随着事态发展,我看出‘人造韩寒’事件的意义,竟和祛魅、启蒙有关,并关联着民主能否有一个坚实的起点,所以才更加仔细地了解这事件了。”
“那么您怎样评价韩寒呢?”我问。
先生说:“韩寒,就是一只可怜又可恶的寒号鸟!他父亲如历史上很多的穷酸文人一样,有些文字能力的,本也可以混口不错的饭吃,但不满足自己的中等奴隶的地位,却又没有办法打破头顶的冻土,于是将出头做管家的希望和跻身名流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如此这般也就罢了,其情可悯。可这儿子不成器,着急的父亲就想着包装、造假,人造了这么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儿。夥矣,有凤来仪了,也着实令人诧异。中国人也是太老实,容易上当。这骗子歪打正着,竟从这谁也想不到的地方下手,笨的不像话,反让你想不到笨蛋也能如此骗人,竟然就得手了。”
“先生,你说韩寒‘骗子’二字是不是下的有些重?”我问。
“不!有人会说这是骂人,污人,其实这哪里是骂?是污?这只是道出了实情。说良家妇女是婊子那当然是骂人,说卖身的妓女是婊子,那就不是骂人了,是道出了实情。呵呵,韩寒于此一例,并无例外!”
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出版界教育界的一些人,有的为集团利益,巴不得有这样的‘神童’出世,好济贫救困,起死回生。有的乘机做副手,当伯乐,一来赚钱,二来攀着,也要出些名。当然还有人是睁只眼闭只眼,只做‘好人党’而并不管作假与否的。总之都是为着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的。”
“再说,犯奸作科的人并不会因为一次得手而停下脚步,反而会增其狂妄!自以为聪明,得陇还要望蜀,得了名和利,还要打入政治领域,想要通吃。这就种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也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本来纸是包不住火的,然而利令其智昏,全忘了!直到想起来,早已经做过了头,无法挽回。你看,拿女儿诅咒,拿2000万封口,上法庭条陈告状,这是文人做的事吗?文人哪里需要这样自证!写几篇文章不就证明了嘛!你写不出来,不也恰好证明了你是假的吗?而你的非文人的行为也坐实了不是真正的文人!非但文人无行,更是文人无文了!‘文学家’倘不能拿文学来证明,即使对天立誓,否则天诛地灭,都是徒劳的,人们早已看惯了‘假冒王麻子灭门三族’的剪刀店招牌。‘天诛地灭’作为赌咒的经典,居然搞得像子曰诗云一样,非但骗子不信,连百姓也不信了。顺便说,这回论争中半道杀出个冰冰小姐,也拿出2000万要‘共襄盛举’,真是魔界色界竞豪奢、赛风流了。”
“说谎的人都有个通病,叫‘谎言后忘症’,一则说的谎多了,记不住了,就会自相矛盾;二则在无法自圆的时候,真实又会跳出来和他打架,他就会像娄阿鼠一样自我暴露。我早先说过,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那意思也是说伪装是完全可以剥落的!”
看先生谈兴浓,我连忙问:“您看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
先生弹去烟头上的灰,说:“我看后面无非是玩这样的把戏,一者‘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一者‘小之了了,大未必佳’,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继续搞一点‘遮眼文学’,然而神已灭,不灵了。”
我又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
“大先生,您怎么看方舟子?”
先生说:“方舟子么,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他以前打唐骏的假,那是打得应该的。否则,岂不是教人都去学唐骏的投机!从这回事,我知道了方舟子是搞科学普及的,是在美国学成回国的。他的科学分析、归纳推理的论辩精神和方法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中国人讲感悟,固然有其特点,但我们不能舍弃了科学分析的精神。古代的‘道器之辨’重道而轻器,是对现实物质世界认识的轻视,他们混沌地追求‘高大全’,忘记了世界是由具体而微的事物构成的。这也是中国落后的原因啊!对了,有人驳方舟子,采取下作的手法,把对方抹成与己一色,‘我不好,你也好不到哪里。’说方舟子在网上写的科普小品是抄袭。你看,‘砒霜,大毒’四字是用了多少人的生命来验证的,非要注释原典出处、首创属谁?这是科普小品,不是学术论文呀!怎么可以这样无知地污人呢?看来并非无知,乃是无脑或者无心肝。”
“大先生,那么这次‘韩寒事件’中那些公共知识分子的表现您怎么看?”
大先生喝了一口茶,慢慢说:“公共知识分子,也不是铁板一块。便是方舟子,难道不可以说是公共知识分子么?不过这回真有那么些号称‘公知’的人掉底了,漏丑了,有时读他们的文字,竟让我也为他们脸红。比如鲍鹏山,讲《商君书》还不错的,但不知怎的,竟然在大家普遍开始清醒的时候出来为骗子背书,还拿出臭名昭著的‘天才论’做枪头,创设出一个不读书的‘苏东坡’,这真是既倒人胃口,又自取其辱。可知他的水准也就这样了。对了,苏东坡贬黄州时,无聊之至,有客来,便要他谈鬼,客说没有。东坡道;‘你姑且胡说一通吧。’韩寒有这样的智慧吗?大概鲍鹏山是有一点的罢。再有易中天,在电视上露了几回脸,就以为做大了,神气十足,可以口含天宪,居然制造出一个‘名人不能质疑名人’的律令,把自己打扮成猫脸,但一看就知道是向着哪一边叫的,然而所谈大抵是空话。还有个张鸣,我看了他和方舟子对谈的视频,一说事情不可能分明,二说要打老鼠不该打苍蝇,尤其是第三点,居然说你打假会连累老婆,来耸动读者的想象,让人觉着方舟子老婆定然做了什么匪人逆伦十恶不赦的勾当,这样威胁兼猥琐的手法在今天的知识界已是不常见的了。古人云‘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看那视频你就知道这话没有说错。还有,你看,这些‘公知’大都有一个共性,大都曾经说过韩寒好话,吹捧过韩寒的,碍于自造的这张面子,想极力把别人的假揽成自己的真,这也真是傻得可以!可见这些知识分子的素质,也是大成问题的。现今很多的知识分子,不做学问,不研究问题,单爱在屏幕上抛头露面,把自己做成了演艺人士,由于身份错位,演的又不像,这就败坏了!对于这等‘公知’,孔夫子有句老话,叫‘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只是半句,我要给他加个后半句,是‘知过不改,罪孽深重’。”说到这儿,先生的神情有些严肃。
我接着问先生:“您对这次辩论双方的粉丝怎么看?”
先生说:“实在说,双方都有些好文章,但也很明显,方舟子一方的素养显然好的多,甚至双方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方舟子一方为方提供了多少粮草和弹药啊,反观韩寒一方,竟没有几个有用的人,可见有什么样的带头人,也就造就什么样的群众了。谩骂是荒唐的一种,不但不能战胜论敌,反露出自己的虚弱和丑陋。尤其那毫无理性的顶牛,竟连阿Q也不如,‘他假我也喜欢,他是屎尿我也喜欢’,其智力怎么会衰落到如此程度!我听人说‘韩寒是骑在猪身上’,这话虽难听,但也倒出了韩寒团队的实质,且于动物有些糟蹋的意思了。”
我一边听,一边记下大先生的这些话。
出了门,我看见校园里的迎春花开了,很耀眼。春天真的来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4:02:10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字》称韩寒“还需补一补语文课”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12-3-1


    新华网上海2月28日专电(记者 孙丽萍)被誉为“语林啄木鸟”的语文期刊《咬文嚼字》28日公布了对“80后”作家韩寒博客的“围观报告”。语言文字专家称,作为传统教育的反叛者,韩寒的思维十分敏锐和活跃,但语文基础并不厚实。专家建议,韩寒“还需补一补语文课”。
  据悉,2012年《咬文嚼字》杂志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3月被围观的博主是韩寒。众多语言文字专家发现,韩寒的博文风格犀利、睿智,对于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都能“一刀见血”,论述得痛快酣畅,但其中的错字病句和常识性差错也不少,行文中“经常可以看到没有经过严格和系统化语文训练留下的后遗症”。
  据介绍,与此前被批评为“文章遍地荆棘”的另一位“80后”作家郭敬明相比,韩寒的博文中堪称低级差错的笔误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例如,把“主动出击”写成“出动出击”,“见人不救”写成“见人不久”、“负责任”写成“负责人”、“一串火苗”写成“一窜火苗”、“涌来围观”写成“用来围观”等。
  在一篇博文中,身为著名赛车手的韩寒先后七次使用赛车术语“勘路”,意思是“察看路况”,但都误写成了“堪路”。专家指出,韩寒连错七次,显非偶然笔误,而是对于“堪”“勘”二字没有认真辨析。
  语文基础存在缺陷的人,在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面前往往会失去选择能力。语言文字专家发现,韩寒的博文中,出现了把“权利”和“权力”混淆,把“不知所终”写成“不知所踪”等常见差错。
  此外,不够严谨的文风,也让他笔下出现了一些常识差错。在《三峡是个好大坝》一文中,韩寒以“反弹琵琶”手法写道:建议在鄱阳湖的湖口筑坝填湖造地,“这样,江西政府将瞬间多出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供买卖”。
  根据权威工具书《辞海》记载,鄱阳湖面积为2933平方公里,水位最高时面积可达3283.4平方公里,距离“几万平方公里”还早着呢。
  “韩寒学到了在传统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但他也放弃了在传统教育中应该学到的东西。”《咬文嚼字》总编辑郝铭鉴评析韩寒博文之弊病,语重心长。他指出,一方面,“我们的语文该怎么教,韩寒具有标本性的意义”,韩寒博文折射出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恰恰在传统语文教育中缺失;另一方面,传统的语文教育毕竟蕴含不少养分,聪明的韩寒“还须补一补语文课”。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2:16:53 | 只看该作者
韩寒:我敢跟方舟子对质是因为我屁股干净2012年02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松江二中校门口的韩寒,他曾是这里最出名的差生。成名多年之后,正在经历风波的韩寒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他需要更努力更艰难地证明自己。 (记者 王轶庶/图)
在很长时间里韩寒被视作两面:写作上的令人惊喜和传统意义上的坏榜样。新概念作文获奖、《三重门》出版,都难以改变这一点。 (记者 王轶庶/图)
除了因为长智齿显得左颊有些肿,韩寒看上去没有任何憔悴的痕迹。妻子金丽华的手机还在响个不停,全是各种采访的邀约。这个曾经在博客说明上写着“原则上不接受面访”,几乎不上电视以“保持作家神秘感”的年轻人,说他现在不得不接受大量的视频采访。他觉得如果依旧保持沉默,很担心陷入对方的“一面之词”。韩寒说自己打官司的目的,是不希望这件事情“将来演变成行业的白色恐怖”。
“目的只有一个,搞臭你”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8月你有一次接受采访时提起过方舟子,“我觉得他是个挺轴的人,但他打的那些假中,大部分没问题,无论从观点还是其他方面,可能有些小的部分稍微偏执了些……如果他找到我辩论的话,我就直接道歉,甭管他说什么。”当时你是真的这样想的?
韩寒:我当时觉得我没有任何假可以打,顶多你说我文章写得不好,我的比赛成绩也是真的,顶多不过是我的高中文凭,但我现在细想起来是初中文凭, 因为高中文凭没有拿到。除此之外我身正不怕影子歪,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身正不怕影子歪,他可以在没有假可打的情况下,找出一些谁都无法证明的东西……
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你还说过,“我越来越觉得,我现在不愿跟任何个人打笔仗,个人打笔仗最终都打成口水仗。”而且在之前“韩三篇”出来之后,你也并没有采取任何方式来回应外界的各种争议,是什么原因选择了此次回应方舟子?
韩寒:我不想因为任何观点打笔仗,我从前是想驳倒别人的观点,现在的看法是可以先包容别人的观点,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方舟子不一样,他直接说我的文章是人代笔的,理由是“他觉得”,他认为我的文章是中年人的口吻,比如说他找出大量的证据,类似我那个时候新华书店的标语,他说看上去像是70年代的,但实际上亭林镇的书店是怎么样,他并不清楚。再比如我说身上有点痒,他会说你这个痒的位置不对。其实他的说法也是错的,但是因为他打假有一定的公信力,很多人愿意相信的,久而久之就会对公众产生影响,对我的名誉产生影响,因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第一你无法证明,第二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只能来回应,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会断章取义地回应,不停地说来说去,我本来觉得没意思,后来很多人加入进来,变成一个大家都来找茬的事情。有一部分人原本就是讨厌我的,说我文章写得臭,或者看我不顺眼,现在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落到实处的可以攻击你的地方,包括我以前写文章得罪过的人。方舟子就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新闻周刊:你当时写了“小破文章”那篇博客来回应,当时是出于理智还是或多或少有点冲动?
韩寒:还是愤怒,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当时我想这个怎么可能有人相信嘛,但是我后来发现有些人就会觉得“我早就怀疑他了,你说的对,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我就觉得怎么可能会是这样?我依然没有回应,因为我觉得一个作家去回应这种事情太丢份了,那个文章是不是你自己写的,人家审问你。直到后来,我的同学给我发短信,说你文章到底是不是你写的?你到底有没有团队啊,然后我以前的那个同学,甚至包括我以前的有过合作关系的人,说你团队借我用用,我正好要出个新闻稿什么的。到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必须得出来回应,但回应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证明我自己,我不能说,我郑重声明我没有团队什么的,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中国新闻周刊:因为其实你以前也说过,你在源源不断地挑战言论的边界,包括你曾经质疑过好多前辈级的人物,那有些人就会说韩寒都可以质疑别人,为什么方舟子就不能质疑韩寒?
韩寒:这不是同一种质疑。我质疑别人的观点,但我从不质疑这篇文章是不是他爸写的,如果那样做就是诽谤。如果我说老舍,说经过了研究,我断定老舍的文章绝对不是他写的,老舍的文章其实谁谁谁写的,那老舍的家人一定告我诽谤。但是我无论说老舍的文章写得多差,对于老舍来说,或者老舍的家人来说,都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这个事情可以成立的话,那这就意味着,全中国只要看哪个作家不顺眼,然后就可以说,你的文章不是你写的,那这个作家就百口莫辩。作家这个行业很特殊,因为他们都是在家里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种质疑成立的话,那这个作家就不用混了,我觉得他就直接完蛋了,他的职业生涯就不用继续了。
中国新闻周刊:路金波在微博上也写了类似“韩寒这个老实孩子偏要很认真地回应他”这样的话,一开始是不是周围的朋友建议你不要有任何回应,或者是有什么建议?
韩寒:那不可能不回应,因为方舟子他这么说以后,肯定我的很多读者会去骂他,那他会越来越来劲。你如果不回应,很多人就以为是真的了,你不回应就觉得你心虚。现在,我把手稿1000页拿了出来,还有当时的同学都主动出来给我作证,甚至还有家书。纵然这些证据都在,质疑你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所有对他们不利的东西,他们都是视而不见的,就揪着一些点,比如说你两封家书中,第一封称韩仁均是父亲,第二封称作为爸爸,你这是伪造的。他们就是团结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搞臭你。
“我是深深深深地失望”
中国新闻周刊:你这次怎么看关于“站队”?大家好像现在在迅速地站队,形成两大阵营。
韩寒:我觉得这些都很正常,倒也不能说站队,因为就是你肯定会有支持某一方,或者不支持某一方,这个事情其实对于我本人来说,我也会很难中立。我觉得它对于政治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标本的意义……
中国新闻周刊:有评论认为其实这件事对大家还是有启示的,比如说关于质疑的边界。你怎么看?
韩寒:你可以质疑一个人他文章写得差,他的观点是错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除非有确凿的证据,我们不能应该去质疑一个人的文章到底是不是他写的。如果这个能够成为一种风气的话,那所有的作家、所有的记者全都等着完蛋。如果这个成为一种质疑的成功,那我觉得,对于所有文字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灾难,就等着被看不顺眼,然后身败名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12:46 , Processed in 0.1067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