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0后出书:“不原谅”中国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3 07:2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90后出书:“不原谅”中国教育[zt]


  希望年轻人觉醒应遵从内心;有人认为过于情绪化
钟道然 1990年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大三学生。
  ■ 对话动机
  钟道然近日出版《我不原谅》一书,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和反思。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为该书所写的序言,称“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钟道然拄着双拐出现。
  热衷于踢球的他踢出了“事故”——腿骨折了。
  在《我不原谅》里,钟道然先批评了中国教育缺乏独立精神,进而对中国教育进行了行业性分析,称中国教育的实质为“人才”制造业,随后对照了中外教育,倡导学生的权利。
  “20年我什么也没做”
  新京报:是什么触动你写这样一本书?
  钟道然:在中学,我就想过教育的问题,但那时要参加高考,没时间仔细思考。上大学半年后,我意识到,大学生活完全不是“理想的圣地”,比起中小学时的沉闷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京报:前言里说,一个瞬间突然激发你写书的冲动?
  钟道然:大一下学期的一个下午,我逃课了,跑到广场上,突然问自己,过去20年我干了些什么?最后的答案是:什么也没干。后来开始考虑,要做些有意义的事,逐渐把心里对中国教育的真实想法写出来。
  新京报:什么是你对中国教育的真实想法?
  钟道然:在某些方面,它打破人的想象力,让人没了想法,无法做自己。
  “挽救我过去的时光”
  新京报:你想通过这本书达到什么效果?
  钟道然:不能说要大家认同,更多的是用这种方式挽救我过去的时光。也希望年轻人,能从精神上觉醒,意识到应遵从内心来生活,而不是受制于学校、社会的标准。只要引起关注、思考、讨论就可以了。
  新京报:目前外界对你的书有什么反馈?
  钟道然:同学看了有称赞的,学校两位老师也给出鼓励和建议,我也上网去看一些评论,大多还是支持的。
  新京报:有人会质疑,一位大三学生,还没完整体验中国的大学教育,就开始动笔批判,不太客观。
  钟道然:如果是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我觉得并不需花时间体验,人人都知道,我只是说出来而已。
  新京报:从某种程度上说,你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以这样的身份写批判的书是不是有些讽刺?
  钟道然:这好比所有学生都被扔进了牢房,只不过别人那儿都是铁栏杆,我这儿是金子做的,我应该感谢吗?
  新京报:应该有人跟你反馈说这本书言辞激烈吧?
  钟道然:出版社说过,同学也说,书的风格跟我本人有很大反差。现实中我比较温和平静,书里的情绪激烈些,这也是我不同的一面而已。
  新京报:在读者看来,书中很多是情绪化的表达。在写书前,你有过系统的阅读和思考吗?
  钟道然:写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很多资料,关于国外教育制度的书,能找到的几乎看全了,我也一直关注数据库里教育制度方面最新论文,读过的至少有上千篇。
  “我算是个奇怪的人”
  新京报:你在学校通常是什么角色?
  钟道然:从小到大,我成绩还不错,当过班干部,作文经常是范文,算是“好孩子”吧。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应该算是一个奇怪的人吧。
  新京报:哪些事让你显得怪异?
  钟道然:比如初中时曾带领全班同学反抗班长的“暴行”,让他退位;高中时因老师让迟到的同学罚站,我觉得不满,给校长写信。
  新京报:你会有一些计划吗?打算做些什么?
  钟道然:我更愿意走着看看,按照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外部的压力。
  本报记者 朱柳笛
  ●首先,教育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让人成为他应当成为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教育应该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最适合干的事,然后帮他朝那个方向前进。其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它的功能是把人脑独特的价值引导出来。最后,老师和家长必须平等对待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权利和自由。
  ——摘自《我不原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6:23 , Processed in 0.06611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