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合国口述历史”网站正式启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6 10:0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联合国口述历史”网站正式启动


时间:2012-01-20        来源:新华网        作者:白洁






  联合国新闻部19日在位于纽约总部的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正式启动“联合国口述历史”网站,免费向公众提供大量对联合国前工作人员、前常驻外交官及常驻记者的采访录音及文字整理资料,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重大国际事件。
  “联合国口述历史”项目由联合国新闻部工作人员和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展开,共有200余份对与联合国相关重要人物的当面采访,记录了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到2005年期间经历的重大事件,包括联合国机构的创立、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独立、海湾战争,以及联合国所经历的波折与危机等等。
  据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洛兰·韦特曼介绍,首批50份采访录音及资料已经上传网站,其中包括对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等的采访,其余资料将陆续上传。
  采访人员之一、联合国前工作人员、现耶鲁大学知名学者珍妮·克拉斯诺在发布会上说,大部分采访在1989年至1991年以及1996年至2002年期间进行,采访初衷是保留涉及二战以来重大国际关系事件的有价值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为研究者提供信息,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联合国以及国际事务的兴趣。
  克拉斯诺说,这些采访的最大特点在于“形式随意、语言通俗”,没有一份录音是在录音棚里录制,大部分都是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更多强调的是被采访者的“亲身感受”。
  克拉斯诺在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被采访者中有一些人出了传记或回忆录,但更多的人并没有写书,甚至根本就没有打算写。随着他们的离去,他们所亲历的历史也就随之消逝湮没。我们有必要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这对于历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7:45:08 | 只看该作者
背景:崔永元和他的《口述历史》

“不能静下心来思考的民族,是危险的。我在日本东京旧书一条街淘书的时候,和书店的店员聊天,他让我看一面墙,那面墙上都是书,写的是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他把书拿给我看,有讲各民族家具的书,有介绍各民族房屋的书,有研究民族服饰的书。我问他这些东西都有实物吗?他说,都有。在哪?都在日本。他告诉我说,这些书全是他们日本学者写的。我当时可受刺激了,站在那面墙前,半天都不愿意走。”也许就因为这个,从2002年开始,崔永元开始策划制作“口述历史”项目,通过影像、老照片等形式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历史采访工作。
什么是口述历史?“现在大家越来越淡忘历史——我们有过什么样的胜利,什么样的失败,什么样的灾难,什么样的痛苦,该就哪些方面的事情反思……这些问题统统都被边缘化了。现在一些年轻人,别说不能讲明白抗日战争的历史,就连‘四人帮’是哪4个人都说不清楚,这样下去挺危险的!”2010年8月,采集自口述历史资料库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在网站视频首播,引发对于抗战历史的热烈讨论。“口述历史”在上世纪40年代缘起于美国,作为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口述历史资料往往取材于采访对象的记忆,由访问者通过文字、声音或者影像等形式对历史资料加以记录,因为时间上的不可逆转性,口述历史往往极具抢救价值。
崔永元的“口述历史”中包括了《电影传奇》、《我的长征》、《我的祖国》、《我的抗战》等纪录片,还将涉及多个领域。与此同时,他还创建“连环画博物馆”和“电影博物馆”,期望用最大的力量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影像保存下来,“中国民营企业博物馆”也在其列。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的团队耗费巨资采访,从最普通的无名抗日老兵,到改革开放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柳传志、刘东华、刘永好、俞敏洪、王中军、冯军、夏华……他们的讲述,都将变成“公众记忆”,成为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群,传承自己存在过的那段历史:而一个个相同历史时期的个体汇聚成一个群体,真实、系统、多角度地记录时代脉络、历史细节,让后来人透过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面孔,回望20至21世纪的中国。
小崔说,“所谓知史而后兴。所以我常想,把口述历史这件事做好,我们的后代是有希望的,毕竟他们有章可循了。”(综合报道)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7:44:32 | 只看该作者
崔永元获赠2亿元 将申请重返母校研究口述历史2012年02月2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中江




(崔永元)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张中江)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27日透露,自己可能很快向中央电视台提出申请,调回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研究口述历史。
从《电影传奇》到《我的抗战》,崔永元近几年所忙的事,看上去似乎和“主持人”关系不太大。醉心于口述历史的他27日表示,希望“后半辈子就干这个事了”。
当天在传媒大学校内,举行了崔永元与该校合作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的签约仪式,由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义务主持”。
据崔永元介绍,口述历史作为“人民记忆”、“微观历史”,从上个世纪40—5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别具意义的历史收集方法及专业学科。此前在中国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近些年才成为“热词”。2002年前后,崔永元开始收集口述历史,十年间已收录了6大领域、约4000人左右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及图片、实物等。
根据协议,中国传媒大学将提供一座约8000平方米的独立大楼,用于建立“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口述历史博物馆”。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博物馆则会把崔永元团队收集到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面向传媒大学师生及社会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个人免费开放,还将举行一系列展览。
崔永元的“无底洞”:企业家朋友捐助两个亿
如崔永元所讲,口述历史的体量非常大,有时候对一个人的采访就要进行几十天。如此进行十年,所需的资金自然是不小的数目。他介绍说,自己团队所做的口述历史全部是自筹资金完成的,一些企业家朋友“十年里帮助了我们两个亿”。
崔永元笑称,今年春节刚过就提醒他们钱不太够用了,“跟我们合作过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无底洞。”
两个亿的资金如何监督和管理?崔永元表示,筹措来的资金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崔永元公益基金来运作。这个基金是独立的,要接受审计的。
当天与会的企业家代表则表示,当初决定捐助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只要求保证学术的独立性。
“人们会像记住《史记》、记住司马迁一样,记住今天的小崔,和我们这些同情‘崔司马迁’的人。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这位企业家说。
崔永元欲重回学校做研究 推动口述历史成立专业
谈到自己选择做口述历史的缘起,崔永元表示,开始是比较功利地想做纪录片。在采访的时候发现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于是很快转向,可以说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在做。在盘点的时候觉得真不错,于是下了决心这辈子就做这个事。
崔永元表示,自己可能会很快向央视提出申请,尽快调回到母校。也希望能顺利开设口述历史专业,培养研究人才,自己“后半辈子就干这个事了”。
在接受传媒大学校电视台采访时,崔永元使用了更口语化的表达,“我快回来了,又跟你们在操场上混了”。他希望同学们将来到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做志愿者,因为有大量内容需要校对。
中国目前口述历史收集、研究的水平如何?崔永元认为跟这方面先进的国家没法比。但最近几年,国外的研究机构也开始主动联系了。
“说明我们算是一块料了”,崔永元说,即便如此,“还早着呢”。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7:35:24 | 只看该作者
崔永元或将离开央视:“后半辈子专心研究口述历史”2012年02月29日

来源:重庆时报 作者:张晓禾



(《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
重庆时报2月29日报道崔永元要离开央视了?对,前天他说,自己可能很快会向央视提出申请,调回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专心研究口述历史。
曾经给人带来无数欢笑的小崔要离开舞台了?记者昨天下午拨打了他的手机,但电话一直关机。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央视相关工作人员,对方说:“没有看到崔永元辞职的说法,所以不方便回应。”
从央视的当红主持人到抑郁症患者,再到纪录片制作人、口述历史研究者,崔永元比起一般的主持人,经历可谓曲折。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崔永元如何用49年的时间出演一部人生的《昨天 今天 明天》。
看小崔的《昨天 今天 明天》
昨天 他是最红的主持人
说到小崔,还要从1996年的一档电视节目说起。那档节目,叫做《实话实说》。
在当时,崔永元如果是通过正常途径,估计很难进入主持人行列。凭借在《东方时空》当记者时的出色表现,崔永元被调入《实话实说》栏目组。
人要是红,挡也挡不住。小崔虽然人长得不咋地,不过他睿智、幽默,给当时还比较正经的电视屏幕带来了活力。很快,《实话实说》就和崔永元一起红遍了全国。当时喜欢看《实话实说》的观众大多还记得,那时候小崔的风格就是亲切随和,不时冒点冷幽默出来。
最红的时候,崔永元可以说是央视当之无愧的“一哥”。但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话实说》栏目的收视率逐年下降。2002年,因为严重的抑郁症,崔永元选择离开了《实话实说》。“我可以容忍《实话实说》说得不是那么精彩,但是我不能容忍在《实话实说》里说假话。”
小崔和他的《实话实说》一起,被收视率打败了。
今天 他是“非主流主持人”
因为抑郁,所以要找人倾诉。在离开《实话实说》休息的时候,崔永元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冯小刚(微博)。没想到冯小刚以崔永元的故事为蓝本,拍成了电影《手机》,许多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把它跟《实话实说》以及这档曾经当红节目的主持人崔永元联系在一起。正因为这件事,崔永元十分愤怒,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不满。
最严重的时候,崔永元坦言曾想过自杀。在得到治疗之后,他也开始慢慢恢复工作。2003年7月,崔永元开始主持新节目《小崔说事》。不过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并不算太高。
2004年4月,崔永元积数年心血,推出新栏目《电影传奇》,内容涉及150部老电影。在这档节目中,他既是主持人,又是主要演员,既讲故事又演故事。这档节目推出后,口碑不错。后来小崔又做了一档《我的长征》的体验节目。去年,崔永元策划的《新电影传奇》在全国40多个城市开播。虽然这些节目的口碑都不错,但再也难以回到《实话实说》的高度。
而崔永元因为只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逐渐从“主流”主持人变成了“非主流”主持人。
明天 他是一流的学者?
从2002年开始,崔永元就开始收集口述历史,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收录了六大领域、约4000人左右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及图片、实物等。
日前,崔永元约8000平方米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口述历史博物馆”在中国传媒大学建立,博物馆会把收集到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面向传媒大学师生及社会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个人免费开放,还将举行一系列展览。
看来,小崔这次确实要动真格了!其实,从近些年的动向来看,崔永元逐渐从幕前退出,现在又要完全转到幕后做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如果他真的回到中国传媒大学,说不定日后我们会看到一位一流学者在学术界崛起。
何谓口述历史?
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这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并进行文字笔录或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日后学术分析时,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更加接近具体、真实的历史事件。
研究口述历史很花钱
小崔10年就用了2亿
崔永元说,口述历史作为“人民记忆”、“微观历史”,从上个世纪40~5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别具意义的历史收集方法及专业学科。此前在中国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近些年才成为“热词”。
如崔永元所讲,口述历史的体量非常大,有时对一个人的采访要几十天。如此进行10年,所需资金自然是不小的数目。他说,自己团队所做的口述历史全是自筹资金完成的,一些企业家朋友“10年里帮助了我们两个亿”。
(本文来源:华商网-重庆时报。 作者:张晓禾)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7:34:12 | 只看该作者
崔永元转向口述历史 期待能提供看历史的新视角2012年02月29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单士兵



尽管现在很多人还把崔永元称为“小崔”,但岁月还是在这个著名主持人脸上刻下了抹不去的时间印记。现在,这个深受公众喜欢的主持人要离开央视舞台了。日前,崔永元透露,自己可能很快向中央电视台提出申请,调回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研究口述历史。(本报今日24版)
曾经的“实话实说”已永远停留在时间深处,曾经的“小崔说事”也早就从人们耳际飘远。这些年,从《电影传奇》到《我的抗战》,崔永元与传统“主持人”角色渐行渐远。时间可以凝固很多记忆,在中国,这个主持人的睿智、幽默、随和,已经定格成一种文化印象。
崔永元每一次的职业转身,总让人很留恋,又让人很期待。说到底,留恋与期待,都是基于这个人附带的文化价值。现在,醉心于口述历史的崔永元,将以决绝姿态告别央视,走进宁静高校的一隅,走向更为沉静的历史深处。这种选择,自然包含更为深刻的文化可能。“口述历史”是一门学科,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收集方法。这种对历史的民间记忆,从微观视角看待历史细节的做法,在国外早就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在中国,口述历史却几近空白。崔永元这些年收录了大量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及图片、实物等,对这个领域的深度触摸,也使他感受到口述历史的魅力。在我看来,他现在做出的人生选择,归根结底,也是遵从于内心的文化驱动。
历史如同巨大棋盘,在我们回望时,更多时候只是看到定局。顺承传统史书记载,是可以看到很多脉络路径;但是,要真正懂得在每一次历史的峰回路转处,到底有怎样的时代心路,有时更要无限靠近那些曾经站立在历史风口浪尖上的个体生命。当然,这些历史人物,也不一定就是帝王将相,那些普通过了河的卒子,那些被推向历史幽暗深处的人潮,更值得记忆。
在我们的传统史观里,个人存在往往都显得微不足道,不大可能成为历史文本书写手段。在这样的语境下,去理解口述历史的价值,就不难发现,这是还原历史真实,倾听历史心跳的一条极其重要路径。毕竟,口述者曾经亲临历史现场,更容易将特定情境中的细节元素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口述者也容易抛开深陷在历史教学体制中的枷锁,进行更加自由灵活的表达。以前极有影响的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以及前两年风靡一时的何兆武《上学记》,都是明证。
需要强调的是,“口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学方式,不是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而是耗费心力的艰巨工程。从人物选择,到访问录音,再到回放誊清,然后再校对节删,接着再进行增补考订,这一切,都在考验着从事这项工作者的治学能力与品质。数十年来,唐德刚先生之所以被认为稳坐华人世界口述历史的第一把交椅,并不仅仅在于他曾经离胡适、李宗仁张学良、蒋介石等人那么近,而是最终他呈现出来的诸如《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等著作,包含着对历史人物价值的重构,对历史问题的价值的重新梳理。
我曾与在凤凰卫视做过“口述历史”节目的曹景行先生有个交流,其间也听他谈起他的父亲、中国现代的著名报人曹聚仁先生。历史最后其实就生长在现在每个家庭的血脉深处。听从事“口述历史”职业者讲述历史往事,也让我体察到在那些历史起承转合之处,个体价值是多么容易被轻易湮没。现在,崔永元将要离开中央电视台了,接下来对这位著名主持人的期待,就是他能呈现出更多离我们或远或近的人物,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是怎样真实成长的。更期待这样的呈现,最终能为我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提供出一种新的视角与新的价值。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7:08:37 | 只看该作者
凤凰卫视11月10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主持人):我们昨天说过唐德刚先生,他最有名或者很多人认为是他的学术基本功,或者他最重要的学术领域范围,就是他做口述史。而我们昨天也说过口述史并不是一个那么简单的,只是人家口述你录下来就是了,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而唐德刚他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他做任何历史的时候,不管是做口述史,或者是在写他的东西的时候,他都很放肆自己的文笔。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严谨的一个,我们对学者的那种要求,写东西古古板板的。不,他反而有点像谁呢?像他的老师,哥伦比亚大学有个非常有名的一个大师级人物,法国裔但是美国界学者叫巴赞。巴赞写东西格调就有点像唐德刚,唐德刚比他的老师可能更放肆,就是说不只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文笔特别好,那种文笔,是半白半文,然后有时候又夹杂一些俗话,那么他的性格又很诙谐,所以写出来就很好玩儿。常常看得让人觉得非常吸引,因此他才会有那么多的读者。
于是就拿我们今天讲这本《胡适口述自传》来说吧,这本书,对很多大陆的读者来讲是很重要的一本书,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胡适口述自传》这本书,在当年刚刚被大陆读者发现,或者看到,或者知道的时候,其实是大陆读者从新开始接受胡适的时候——我们知道胡适曾经一度是被禁止的。其实哪怕就算是在台湾,虽然很多人读胡适,也不见得情况会好一点。因为胡适他的很多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国民党也是有冲击的。因此这本口述自传就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重新认识胡适的一个窗口。而在这个认识过程里面,他们发现这本书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我们这位作者唐德刚先生,身为胡适晚年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深得胡适的信任。跟他谈了这么半天,然后用英文写出原述,后来再用中文发表的时候,他还夹杂了大量的甚至比原书还要厚的注。
再后来他写了一篇序,这篇序又长到能够变成一本书,于是又出了另一本书叫做《胡适杂忆》。
这两本书里面你可以看得出来,唐德刚对于他这个老师,虽然是敬重有加,但是也常常加上很多很多的评论。那么这些评论这些注,很多人认为甚至比这个原来胡适口述的东西还要好看。我也同意。
为什么呢?因为胡适原来所讲的东西,他只是讲他作为一个学者的身份,这也是当年哥伦比亚大学做民国那些人物的口述的计划时候,找胡适的一个要点,这是看中他是个学人的身份。
至于胡适——我很关心,比如说他抗战的时候,担任当时的驻美的使节,中国驻美使节这些东西,就几乎完全都不碰了。但是我们就来看一看,唐德刚在这些注里面写些什么东西,我觉得是非常好玩的。
比如说它里面就提到胡适早年留学美国的时候,对美国人的印象非常好,觉得美国人各个都是正直善良,然后他遭遇那些人,接待他那些教友的夫妇,都非常非常不错。
然后唐德刚就说到了,说其实这些人,他都经历过,他去美国留学也见过:
那是一些美国东北部而且很纯朴,信仰很坚定的基督教内的善男信女,不是传教士,也没向我们传教。他们只是一本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精神,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罢了。大体说来,他们为人处世界和善热诚、诚实无欺、自爱爱人、开明民主。
所以后来,就很多去美国留学的人,比如说像胡适这样,碰到这些人就觉得美国真好,好得不得了。你看比如说:
胡适之先生乃至和胡适同辈的,有观察力、有学养的老辈留学生,言必称美国。并不是,请注意这个很重要,并不是后来一般洋奴大班的“崇洋”,只是他们早年乃至暮年,对美国基督文明的感染,始终没有跳出过刚才那个范围。
其实你走远一点,到了另一个地区,甚至另一个阶级,你就发现,美国各种的勾心斗角,社会里面商业文化的东西,还是问题很多的,对不对?但是,好玩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唐德刚怎么评论这种情况。他说,近代西方游客对集权国家旅游事业的批评,总喜欢用限制导游这句话,说明对方只允你看好的,不许你看坏的,可是近百年来,美国各界接待外国留学生,事实上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这个限制导游,是这些留学生自愿的,他自愿跟着那伙人而已,二者却是殊途同归。
所以你看,这样的一个讲法,就等于把胡适的一个局限,用一个注。就当年这批留欧的、留美的学生,他们对西方的见识,问题所在就点出来。他们去留学,没错,但是他们的范围,接触范围其实是很窄的。而且唐德刚还非常不客气的批评他这位老师,说他什么呢?批评过他好几次,发现到晚年的时候,他访问胡适的时候,胡适还是非常推崇杜威,基本上胡适后来在学术上,在西方学术上面完全是落伍了,二战之后他没跟上时代,还在不断的讲实验主义——他是叫实验主义。当然我们知道实验主义(英文)是什么。
到20世纪末期又恢复了,但是,不是胡适那个年代。然后,唐德刚在这里就说,你看,他说:
我看到他老人家,无条件地服膺杜威的情形,心中亦不以为然。但是胡公虽然一辈子鼓励人家怀疑,他自己却不大愿意人家对他自己的思想有所怀疑。笔者因而也就未敢过分地唐突西施,可是适之先生是绝顶聪明和极度虚心的。我们字里行间式的聊天,曾惹起胡先生用了大笔血汗存款,托我替他买了十来本研究杜威的新著。
但是无论如何,他对胡适的人也好,或者思想也好,在这本书的译注里面的批评,都是非常非常明显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但是尽管如此,唐德刚却把胡适捧得很厉害。他说:
大致来说,适之先生是为圣之使者也。
这是以前用来称赞孔子的说法,圣之使者。他一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是与他有生之年这个时代密切配合,我们可以说胡适之是胡适的时代里的第一位大师吧。为什么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其实又回到我们昨天所说的,这个转型时期。你看唐德刚就说到了,说:
当时的中国,其实包括现在中国,处在什么时期?就是我们学术的发展,跟我们的整个社会是不能脱节的。我们的社会在转型,所以我们学术也在转型,在这种转型时期,学者们搞的,只能是一种恰当的学问,而不是一个成熟的、已发展的学问。在这样的时代底下,胡适学问纵有许多出书,但是他带来的就是一个转型,而他做的东西,恰巧就是这个转型中需要的东西。
由此可见唐德刚这套转型史观,是来自对各种人物的接触,比如说对胡适的访问跟研究,就加深了他对中国现代的认识。回头看我们现在,我们今天中国都说学术出很多问题,也许我们也可以说,那是因为我们转型还没转够呢。
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7:07:21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7:06:48 | 只看该作者
2009-11-10开卷八分钟-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
主持人:梁文道

简 介: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对自己的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氏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这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胡适口述自传》:“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在线: http://www.516.com/play/542672/a38018.html
下载1: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003838.html
下载2:http://trans1.516.com//0/542/672/1257866462053.mp3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7:05:53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7:04:02 | 只看该作者
2010-10-13

  来自: 悠游
胡适口述自传的评论    5

  《胡适口述自传》断断续续读了好久,也是其间穿插读了几本别的关于胡适的书,如余英时的《重寻胡适历程》和唐德刚另一本、原为《胡适口述自传》作序却单独成书的《胡适杂忆》。几本书侧重不同,但内容互有交集,至此,印象胡适才略略立体起来。
  《重寻胡适历程》是以《胡适日记全集》为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对胡适个人生命史上所存或大或小的疑点,如博士学位问題、西洋哲学素养问题、他对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等等给予了梳理和澄清,意在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真实原貌。
  《胡适杂忆》则是唐德刚原本为《胡适口述自传》所作的序,想想这老儿也真能扯,下笔就是洋洋十几万言,到头来单独成书,还得别人再另行给他作序。就内容而言,实在《杂忆》比《历程》更松散、杂芜和有趣,明显一个人化的“唐氏随笔”。
  再说《胡适口述自传》,实在是没有一般自传的味道,因为此书根本是胡适对自我学术生涯的一个陈述,既不新鲜也不有趣。读者如我,其实是不大关心胡适之老先生是如何进行自我训练、渐悟治学方法以至取得了多少成就的,倒是那个学术之外、盛名之下的胡适更引人眼球。如他的早年成名,一代“荷戟独彷徨”的历史斗士到被斥为“胡适的幽灵”而大受批判;他的奉母成婚江冬秀、又有情愫暗生韦莲司;他的明明书生论政却又一生和政治脱不了干系等等。他的一生,他本人,实在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还好,有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口述部分虽无趣,到底唐氏不能对胡适一生所牵惹的无数问题与纠葛置身“口述”之外,出了一本《杂忆》不说,还照样可以无所不谈,谈无不快,诸般如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关乎胡适的故旧,都一一道来在每一章的口述后、译注中,更有不少以自身旅美三十载的经历,比照胡适,两相印证,分外有趣,何况又兼下笔热辣干脆。所以,我说,看胡适口述,不如看唐德刚的引申精彩。
  譬如他总结胡适那一辈的留美学生,“可以说全是中国士大夫阶级里少爷小姐出身的。他们漂洋过海,又钻进了美国WASP的社会里来,心理上、生活上,真是如鱼得水,一拍即合。但是这个WASP的社会比他们原有的腐败落伍的士大夫生活要合情合理的多;换言之,也就是‘现代化’得多了。见贤思齐,他们难免就自惭形秽。至于WASP幕后还有些什么其他的花样,又怎是胡适当年这批二十来岁的中国青年所能体会的呢?”一句话,胡适们自动只看好的,不看坏的,难免对美国文明终身颂之!
  胡适在有一次讲演中,结合自己由学农改哲学而提倡学习“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看到这话,先不说唐德刚,我也大不以为然,当然,也只是大不以为然而已。可唐德刚不仅就此和胡氏抬了一小杠,认为他这段话“个人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都太重”,还在译注中洋洋洒洒写到,“胡适之先生那一辈的老知识分子,头脑里始终未能摆脱科举时代的旧观念。受教育的人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锥处囊中。他们不甘心做个普通人。但是在一个已发展的社会里,九年国教,人人可受,谁非知识分子呢?如果每个知识分子都要‘立志’发展天才去做李白、杜甫、毕加索、胡适、爱因斯坦,那么这世界还成个什么世界呢?”他还真发挥的不少,而且下面还没完,且看:
  “一个读书的人,教个小书,谋个温饱,不是很心安理得吗?为什么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超人,毋宁死’(一个老朋友的座右铭)呢?多难的祖国,不就是被一批‘超人’们搞糟了吗?”真是一捋到底,连老朋友也一块批了。
  唐氏此中言语,译注中实在举不胜举,故且再来最后一段作结吧,“我们中国的政治,三千年来都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的政治。这一传统演变的结果,便是在上要‘能令’,在下要‘受命’。‘受命’成为习惯,自然要承奉颜色而逐渐流于‘上拍’;‘能令’日久,也难免颐指而气使之,逐渐形成了‘下压’。那些‘既不能令,又不受命’的‘绝物’,不是孤芳自赏,便是落落寡合。所以我们中国知识分子不做领袖,就做臣仆。上无领袖,下无臣仆,大家都过不了日子……”可不又是见血封喉,快哉斯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23:30 , Processed in 0.1486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