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07|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锋是当年成功人士:长相清秀嘴甜受女人欢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8 20:0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锋是当年成功人士:长相清秀嘴甜受女人欢迎2012年02月18日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郑琳



本报推出的“学雷锋特别行动”后,接过第一棒的是著名作家黄亚洲,作为30万字长篇小说《雷锋》的作者,他显然对雷锋、对雷锋精神有着更接地气的理解。
在豆瓣的书评里,这本书到目前为止仅有一条评论,打分者寥寥。可批判黄亚洲的倒是层出不穷,可见很少有人读过《雷锋》,仅凭印在脑海中的宣传标语,就条件反射地开炮了。
挨了骂的黄亚洲不免要惊讶,继而郁闷。
他走访了那么多实地,见了那么多雷锋生前的战友和朋友,写完小说后却猛然发现被泼了一身脏,心生不平。
接受记者采访时,黄亚洲指着办公室的那张雷锋“摆拍”的擦车照片叹道:“摄影师给人拍特写,有不摆的吗?”
或许打假斗士们都该先看一看《雷锋》这本书。正如本报首席评论员戎国强所言,它应当是“目前为止最接近雷锋本人真相的描述。”当雷锋还原成一个人,而非一堆符号,真相自然呼之欲出。
“我是当兵的。也许没人会看到这个书评,或者会有许多人不会去看《雷锋》。但是我发自内心地说,看书的时候真的热泪盈眶。”这是豆瓣上那条唯一的评论。
事实也是如此,起码,当记者读完这本书以后,猛然觉得,《雷锋》应该被归入“成功人必看”类别。用时下流行的词来形容,是有一种“治愈”和“励志”的效果。
雷锋就是当年那个时代最成功的男人典范。外表帅气,性格热情,走到哪里都被树为先锋,被师傅宠爱、被领导重用、受女孩子欢迎。以1.54米的小个头,被男人们奉为纯爷们,被女人们围着签名。最后还被毛主席题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雷锋这样的人,如果活在今天,大概就是《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当我们在微博上进行“爱传递”时,当我们高喊着“学雷锋”时,我们不妨先随着黄亚洲的叙述,来看一看那些年,我们所不知道的雷锋故事。


大名鼎鼎的“雷队长”
雷锋的本名叫雷正兴,还有个乳名叫“庚伢子”。
庚伢子生在贫苦人家,父亲被日本人打死,哥哥和弟弟相继夭折,母亲因受地主侮辱含冤自尽。他自己小时候被地主的狗咬过,被地主的刀砍过,苦大仇深。于是解放军成了这个孩子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20:10:29 | 只看该作者
当解放军离开雷正兴的家乡简家塘,这个10岁的小孩就背着红缨枪一直跟在后面,铁了心要入伍当兵。那么小的孩子已经能说出煽情的入伍宣言:“解放军带乡亲们打倒了地主老财,为我亲人报了仇!我也要跟着解放军,为天下的穷人报仇!解放军干么子事,我也干么子事!”
满身正气,一腔热血,部队里的指导员关士祥就被这个孩子打动了,送给他一顶军帽,教会他行军礼,并许下一个约定:“等长大了,到部队来。”
这个很像热血漫画的情节,在若干年后真的兑现了。
拿到军帽后的雷正兴,先加入了学校的腰鼓队。从这个时候开始,雷正兴就显露出他“浮头鱼”的特性。
因为个子太矮小,老师不让他打腰鼓,雷正兴很乐意地接受了看衣服的任务,把同学们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还很有觉悟地表示“这是为了学校的荣誉”。当腰鼓队中有孩子怕苦哭闹,雷正兴积极补位,并用自己的音乐天赋露了一手,博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后来,他就成了腰鼓队队长。很快,“雷队长”的名声就传开了。
四次出人意料的跳槽
雷正兴从县委办公室的公务员,一个月拿36块薪水的“铁饭碗”职位,转到新建的团山湖农场当拖拉机手,接着又离开农场,千里迢迢奔到鞍钢当推土机手,并改名为“雷锋”,要当时代先锋。
在好不容易成为卓越的推土机手之后,他又一次响应政府的号召,去了最艰苦的鞍钢弓长岭铁矿焦化厂当工人,最后,应征入伍,拿了6块钱的工资,成为人民解放军。
雷锋的选择,出于他内心的职业理想和信仰。作为一颗螺丝钉,“要把自己拧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雷锋在做好事
雷锋是看到国家动员令就血管冒泡的人。他的一根筋,在那个年代是最被珍视的“政治觉悟”,而这也是在任何时代成大事者的气质。因为雷锋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总是满腔热情,干活麻利。
雷锋像年少时在腰鼓队一样,凭实力和毅力获得青睐。所以他每到一个新的岗位就立刻成为中坚力量,领导的得力干将、先锋和标兵。
女孩最爱的蓝颜知己
雷锋是一个很受女人欢迎的男人。他长相清秀,嘴甜,一口一个“姐姐”、“妹妹”,干事又利落,有求必应。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在哪里都是先进。对那个时代的女孩来说,没有什么比“先进”更吸引人的品质。
雷锋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红颜知己”,她们会主动为他送饭,当他要选择离开的时候,也总有女孩哭着要跟他一起去革命的最前线。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20:11:01 | 只看该作者
但是雷锋心中,所有的女孩似乎都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射手座,雷锋对每个人都关怀备至。
有时候他似乎显得很不解风情,在女孩子说要他做哥哥的时候,他会挺胸说:“我是个孤儿,新中国就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领导探他口风:“你是不是爱上王佩琴了?”雷锋立刻回答:“我爱全国人民,怎么会不爱王佩琴呢?”
但是,这样“不解风情”的雷锋总是让女孩子欲罢不能。于是,每一个目送他离开,去往革命的下一站的女孩,最终从雷锋手中接过的,都是一本日记本。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21:24:31 | 只看该作者
长沙“读书达人”自筹500万元 创办“雷锋精神励志堂”

  发表时间: 2012年02月16日
来源:红网



长沙“读书达人”袁浩(左二)给大学生上励志课


    自费500万元创办励志场所,6年来共开设300多场励志课,帮助1000多名青少年走上成功路。2月16日上午,由名望黑茶创始人袁浩创办的“雷锋精神励志堂”再次开课,“大学生创业如何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如何处理上学和创业的关系?”这些热门话题吸引了一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
  
  “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位于长沙市城中心的这家“雷锋精神励志堂”里,挂满了各种横幅标语和雷锋照片。这里原来是名望黑茶经营的一家高档会所,光租金每年就要花费30多万元,虽然会所生意一直非常红火,但袁浩毅然将这里改成励志场所,帮助广大青少年成才。几年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全国人大代表文花枝、著名评书曲艺表演大师单田芳等知名人士纷纷应邀来这里讲课。
  
  60后的袁浩出身农村贫困家庭,自幼喜欢读书,而且乐于帮助他人。去年,长沙市为迎接建党90周年举办的“读书达人”大型学习竞赛活动中,他还获得“读书达人”特别奖。在袁浩开发的茶叶产品包装上,赫然印有“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等字样。他对此解释说:“这也是在宣扬雷锋精神。”
  
  “这些年我一直在坚持做这个事,凡是进入我视野的青少年,我有一种责任感,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早日获取成功。”谈及创办励志堂的初衷,袁浩表示,希望受到自己帮助的人,也将这种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举重冠军陈梦、在读博士生杨怡、贫困生孙莹……这些都是在“雷锋精神励志堂”走向成功的典型。
  
  1976年出生的陈梦是湘西人。9岁那年,她被举重教练看中并开始了举重生涯。1992年,她参加了湖南省青运会,一举获得了银奖。而在整个湘西州的体育竞赛中,她一连获得了3块举重金牌,成为当地的举重冠军。10岁那年,陈梦考进了贺龙体育运动学校。可命运跟陈梦开了个玩笑,因为贫血,陈梦从体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开福区新河街道群芳园社区工作。
  
  2009年开始,陈梦在袁浩在帮助下,两人全力打造“名望黑茶”,在安化建起了黑茶生产、加工、制作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名望黑茶”成为了高档黑茶,在去年农博会颁奖典礼上,“名望黑茶”获得了农博会金奖。
  
  湖南一师的孙莹是来自吉林一个贫困家庭的大二学生,一直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在外打工,以减轻家庭经济的压力。一个偶尔的机会,她来到“雷锋精神励志堂”,并成为这里的工作人员。短短几个月后,她升任企业门店店长。“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推销自己。”
  
  去年12月,中南大学精神与心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杨怡也慕名来到“励志堂”,虚心向这位茶企同行前辈取经。原来,这位24岁的在读博士生一手创办的茶叶企业遇到了资金、市场营销等难题。在袁浩的精心指导下,杨怡所创办的企业从“品牌、生产、市场营销”进行全方位规划。目前,杨怡决定与名望黑茶进行深度合作,把企业做大做强。(刘怡斌)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2:05:54 | 只看该作者
雷锋小学39年续写雷锋日记  贾晓燕 2012-02-22
  昨天,雷锋小学的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学习校友们的雷锋日记。从1973年开始至今,雷锋小学的学生们已经连续39年续写雷锋日记。记者 方非摄
  “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向我们解释了校训——‘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的含义。我们每名同学都应该成为讲文明、爱学习、知感恩的人……”昨天,雷锋小学的升旗仪式上,六年级(1)班学生李晨阳大声宣读全班同学续写的雷锋日记。
  从1973年到现在,雷锋小学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们一直在坚持写这本特殊的日记,39年来已写了30多本、1500余篇。
  39年前,雷锋小学还叫双寺小学。时任大队辅导员的卢锦华给远在抚顺的雷锋班写了一封信,没想到,雷锋班第九任班长曾树林很快回信:“现在,我们就在老班长雷锋当年用过的小油灯下给你们回信……接到你们的信,我们全班同志都激动得流泪了。首都北京的同学们喊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向雷锋同志学习!”
  从那时起,学校号召全校学生续写雷锋日记。
  1973年的第一本雷锋日记是用一根红绳子订起来的一摞方格纸。那里面,记载着很多学雷锋的故事。六年级(1)班的赵仁钢决心帮助同班同学佟安顺加入“红小兵”。二年级(3)班的李瑛在中队会上听到雷锋的故事,很受感动,自己泡了白灰带到学校,修补教室的破墙。
  1980年,雷锋班的叔叔们一针一线绣出一面小红旗,寄给雷锋小学的孩子们,鼓励他们传扬雷锋精神。雷锋小学把雷锋精神作为校魂,孩子们把“学雷锋”当作了习惯。
  2006年,两个三年级孩子发现学校附近60路车站的公交工作人员经常没有水喝,就自发每天给他们送水。现在两个孩子早就毕业了,但送水的任务却被学弟学妹们接过来,一直坚持到现在……
  32开的、16开的,缎面的、硬纸壳的……当年的日记本如今已经泛黄,一些铅笔字也已模糊不清,但雷锋精神却在孩子们的这一本本日记中传递。一茬又一茬学生用小手在各式各样的日记本上记录下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快乐助人的点滴小事。无论是写出板报的感受,还是总结广播操比赛的得失,很多班级都在日记中提到:“我们要继续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学习雷锋精神,刻苦学习,在学校班级各项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雷锋小学却将“学雷锋”纳入了校本课程。每学期,学校都会确定续写雷锋日记的主题,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轮一次,记下老师和孩子们共同传承雷锋精神的行动与体会。今年,学校还将评选“雷锋特色中队”,在校园中再掀学雷锋的新高潮。 (记者贾晓燕 通讯员 费秋林)
来源:北京日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2:18:36 | 只看该作者
雷锋:一别五十载 从未曾离开 组图  陈振凯 2012-02-21   
  雷锋和战友们在学习(资料图片)
  雷锋在擦拭运输卡车(资料图片)
  十七届六中全会形成的决议中,隆重地提到一个人名,那就是雷锋。决议要求“学习雷锋常态化”。
  2003年近20家媒体大型调查中,雷锋入选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十大”之中,8人是鲁迅、梅兰芳等杰出文学家、艺术家,1个是科学家钱学森,还有1名普通士兵。那就是雷锋。
  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曾只为三人题词:白求恩、刘胡兰、雷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仅为一人题词。那就是雷锋。
  曾经的年代,工人有王进喜,农民有陈永贵,士兵有雷锋……而今,几乎所有人仍经常会提起,不少人仍经常在学习的,却仅剩一人。那就是雷锋。
  ……
  一切的一切,指向一个问号。
  为什么总是“雷锋”?
  这两个字魅力何在?
  为什么是“雷锋”?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柔软处,被还原为“时髦青年”的他,又如此多维、可爱,而由他冠名的精神与时代同进。
  雷锋出生在1940年,童年时失去父母兄弟,成为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爱,顺利入小学,进少先队,当机要员,到钢铁厂,参军。
  他的一生,得到了爱,更传递了爱。
  因表现优异、“节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生前即是“名人”,1960年11月,《前进报》首次发布雷锋日记。1962年8月10日,因公殉职5天前,他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软处。
  有人梳理雷锋日记,发现有100多处提到“人民”。雷锋“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大方,攒钱捐给灾区,送给有困难的战友,时常义务劳动,在火车上帮旅客端茶送水……雷锋带来的“温暖”,简单质朴,却抵达人心。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迅即温暖全国。
  雷锋的形象有血有肉。
  在几代人的口中,他一直是“雷锋叔叔”。如同邻家大叔,可亲可近。他并不“高大全”,甚至十分普通。前年出版的《雷锋1940-1962》一书,披露了他“时髦青年”的一面。他爱照相,曾在天安门前骑摩托留影,他爱美,穿皮茄克,留过“刘海”。
  他爱生活,会采摘野花插在玻璃瓶里装点房间。《雷锋全集》新近上市,披露雷锋是个“文青”,写过诗歌和小说,也有过朦胧的青春情感。如此“贴地气”,不但丝毫无损他的形象,反倒赢得更多拥趸。
  “平凡的仁者”雷锋,他的理想、奉献,他的干一行爱一行,他的所有品质,我们都能学到。历史的启示总是穿越时空:抵达人心便是抵达久远。
  雷锋所以恒久远,还因为“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雷锋”是什么?
  不同的年代,“雷锋精神”有不同内涵,它们顺应并推动时代。每一次学习雷锋之后,社会风气都有所好转。
  50年来,雷锋带来的暖流,汇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雷锋”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称谓。“雷锋”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备受关注。
  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推崇。90年代,雷锋精神被解释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赋予新的内涵。
  “雷锋精神”在推动时代进步。
  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雷锋纪念馆馆长何朝海介绍,党中央曾号召学习雷锋三次。每一次学雷锋之后,总让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号召,到1965年掀起高潮,社会风气非常好。第二次是在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从1990年到1993年又是学雷锋高潮,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去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三次发出号召。
  时代造就了常谈常新的“雷锋文化”。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发出不久,《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问世,很快妇孺皆知。与此同时,诗人贺敬之写出长诗《雷锋之歌》。随时代更迭,越来越多的雷锋题材书籍、电影等出现。进入新世纪,雷锋的故事仍然备受关注。
  近年,经过加工,雷锋故事拍成了电视剧,其中“初恋”戏份成为宣传噱头。此外,青年人中刮起“复古风”,雷锋头像走上文化衫、茶杯、书包。
  “雷锋”在哪里?
  过于匆匆的脚步,时常把灵魂落在后边。在中外都出现“小悦悦事件”的时代,媒体开始了新的寻找雷锋之旅。
  在脚步匆匆的时代,雷锋被解构、被符号化、被调侃。与此同时,“信仰物化”、“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万象丛生。钱权交往取代了温情,“钱热得烫手,心却冰凉”。
  焦躁中,连学雷锋活动,一些地方也流于形式。曾经,一个敬老院,“一天迎接十几拨学雷锋的”,但很快又寂寞如常。“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
  焦躁中,有时学雷锋甚至要安装摄像头。突如其来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更将“良心的底线”话题逼到公共舆论空间的中心。
  焦躁中,一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性”、“眼球效应”,大篇幅报道冷漠、阴暗,有时因偏听偏信,造成严重负面社会效应。人最可贵的便是自省,媒体也是如此。之后,媒体开始给予“寻找雷锋”更多版面、更长时间段。
  寻找中,我们发现,其实有太多雷锋。“小悦悦事件”中,拾荒的陈贤妹伸出援助之手。“最美妈妈”吴菊萍,一刹那间,托起年幼生命。东北汉子谢尚威,接住坠楼少年。“最美女孩”刁娜,为救受伤女孩而被汽车撞断了腿……在东北、在江浙、在中原,在祖国每片土地,都找到了“雷锋”。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坚守十年,每年都在找新的雷锋。十年,它为时代树立了新的良心群像。在大凉山深处跋涉20多年、创造邮路传奇的王顺友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雷锋是“感动中国”者心中的标杆。
  因为找到“雷锋”,人心不再冰凉。
  “雷锋”在身边!
  借用罗丹谈美的话——生活从不缺少雷锋,缺少的是发现雷锋的眼睛。多少时候,我们对雷锋视而不见。雷锋会越来越多。
  雷锋是个体。
  “雷锋”这块金字招牌,被一代代“雷锋传人”擦亮。
  有“一抓清”之称的售货员张秉贵、为抢救落入粪池的掏粪老农而献出24岁生命的大学生张华、骑着旧自行车常年奔波于6000多户居民中间的水电维修工徐虎、让乘客如沐春风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不同的时代,这些最为普通的人,赋予“雷锋”新的内涵。
  近年,“当代雷锋”鞍钢工人郭明义走进国人视野。
  2012年2月20日13时27分,“鞍钢郭明义”微博粉丝有5858638个。之所以一定要标明具体时间,因为每一分每一秒,他的粉丝都在增加。
  据记者观察,15时27分,他的粉丝增长到5863854个。两个小时增长5116个。照此速度,每过一天,他的粉丝增长6万人。
  微博上,他有近600万粉丝,在生活中,他有亿万拥趸。郭明义魅力何在?一言以蔽之,就因为他是“当代雷锋”。
  雷锋也是群像。
  有时,他们冠着“雷锋”二字。如,“邓州编外雷锋团”、“雷锋车队”、“学雷锋小组”等等。
  有时,他们是“志愿者”、“义工”。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中,数十万志愿者,奔赴救灾一线。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大学生们义务服务……
  有时,你不知道他们是谁。你只知道他们在“多背一公斤”,他们在义务支教,他们为远方孩子的午餐捐了不多却暖的钱款……
  他们,就是雷锋。
  正如郭明义的粉丝在增长,正如雷锋的原名雷正兴,新的时代,“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人日渐增多,雷锋精神方兴未艾。
  雷锋是一个人名,雷锋更为一个伟大精神冠名。
  雷锋是一座塔名,雷锋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灯塔。
  再过50年,今日一些偶像或已湮灭,雷锋却一定还在。(制图:潘笑天 文:记者 陈振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6:29:44 | 只看该作者
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读懂了雷锋




 2012年02月23日  作者: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去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我拜访过一位退休的老人,就像我们看到过的很多好人故事一样: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穷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没跟别人说过,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跟我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一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事。
  老人笑着说,媒体可能误读了他,他从来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悲情,而且一直非常快乐。想到那些坐在教室中读书的孩子,觉得非常快乐;想着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想到自己能帮到别人,觉得非常充实和幸福。支撑着他一直这么坚持的,正是这种快乐感和幸福感。他没想过那些孩子会回报自己,没想过外人的赞美,更没想过有一天媒体的关注会让他成为道德楷模——没有什么比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帮助而露出笑脸,更能让人快乐了,这份单纯的快乐,足以支撑他的爱心。
  老人的快乐有一种强大的气场,深深地感染并震撼着我,他的这种快乐,让人羡慕,让人忌妒,让人尊重,并促人反思。我们面对一个道德楷模的时候,都习惯强调他们的难能可贵、他们的品德高尚,在悲情中渲染崇高,在沉重中衬托高大,在苦与痛的铺垫中凸显高尚,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快乐,忽略了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号召向雷锋学习,我们所追寻的雷锋精神的真谛,正是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而“助人为乐”的核心,就是“快乐地助人,助人中获得快乐”。
  读懂了这位老人的微笑,就读懂了雷锋精神;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真正读懂了雷锋。
  我们习惯于描绘一个高大的雷锋,阐释一个神圣的雷锋,将雷锋捧上高不可攀的圣坛,而忽略了这样的现实:作为一个人,雷锋是快乐的。很少有人去走近雷锋的内心,感受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快乐。有人会说:你不是雷锋,你怎么知道雷锋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到,从他的日记中读出来,从他留给我们的影像中品味到。
  很难想象,如果做好事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快乐,还有什么力量能支撑他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对雷锋最经典的评价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能超越这种“坚持做好事”的艰难。只有做一件让自己感到真正快乐的事,而且这种快乐并非昙花一现而能沉淀在内心,历久弥坚,才会使坚持获得坚如磐石的支撑。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内心的快乐,雷锋能写出“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这样的话语。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这就是雷锋在直接表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说过:人,不论如何自私自利,在他们本性中总明显存在某些因素,使他关怀别人的祸福,使别人的幸福成为他本人的必需,即使他在别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幸福而引起的快乐以外,并无丝毫利得。
  雷锋留下许多照片,翻看这些照片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军人,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是微笑的,可每一张照片上都能从他的脸上看到阳光。脸上洋溢的阳光,正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在面孔上的显现。助人是阳光的,这种阳光洒在心中就是快乐,这种快乐不仅属于一个人,而且会感染到身边的人。甚至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感染几十年后今天的我们。
  那位老人读懂了雷锋精神的真谛,雷锋的很多战友也读懂了。一个名叫吴锡有的普通的雷锋班战士,他当兵当了8年,做好事做了8年,他喜欢称自己为“快乐兵”,他的一段名言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自己会得到更大的快乐。谁碰到这些事都会管,何况我是个当兵的。你不必问我是谁,我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快乐。你幸福,我快乐。8年来,吴锡有每次资助困难学生,汇款单上都留有这个名字:“快乐兵”——这样的留名,绝非矫情,而是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的快乐。
  “感动中国人物”已经办了十年,翻阅这些感动中国的好人故事,其实最打动人的并不是这些好人在困境中的坚守,而是他们的快乐;倾听每一个感动中国的故事,其实都是在倾听他们讲述自己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心灵故事。这种快乐,可以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充满阳光的脸上看到,从烤羊肉串的阿里木朴实的话语中感受到,从平凡女孩孟佩杰的笑脸中看到,从忠诚卫士刘金国的坚守中解读到。你不得不羡慕并忌妒他们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任何金钱买不到的,只有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它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一种超越了自私和功利而将他人幸福与自己相连所获得的一种精神愉悦感、灵魂净化感和价值实现感。
  不同的时代,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可能不同,但有一种快乐是相通的,它穿越千年而亘古不变且历久弥新,那就是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中收获的快乐,没有一种快乐能超越这种高贵的情感。今天这个丰裕的时代,我们有很多可以获得快乐的手段,获得一个奖品会快乐,得到梦寐以求的名包会快乐,吃到一顿大餐会快乐,得到名人的签名会狂欢尖叫——可这些可以用钱购买的快乐,都是浅薄并短暂的,短暂到甚至只能称之为“快感”。物质的丰裕,掩饰不住我们内心的空虚和快乐的贫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最大的快乐,绝不是坐拥亿万家产而产生的那种富可敌国感,而是捐赠和散财而产生的幸福感。
  所以,今天,我们重提雷锋精神,很大程度上不是去救助和拯救别人,而是拯救我们自己,寻找我们丢失的心灵钥匙,找回那种让我们充实、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的高贵情感。我们倡导向雷锋学习,是追寻一种达致快乐的心灵钥匙,追寻那种快乐的情感。
  雷锋是快乐的,学雷锋也应该是快乐的。我们学习雷锋,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快乐——这不是拙劣的绕口令,而是关于快乐的哲学。学雷锋不是一种道德负担,不是由外而内的强制律令,而是我们内心自为的追求;学雷锋并不悲情,而是一门关于快乐的学问;学雷锋并不崇高和神圣,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就像那个可敬的、行善并快乐着的老人那样,这样的快乐并非不可触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快乐地获得。(曹林)



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6:25:23 | 只看该作者
雷锋处女小说叫《茵茵》 美国西点军校也知道雷锋精神 2012年02月23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路艳霞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选自雷锋日记

雷锋旧影
曾经是文艺青年
“这南来的燕子啊!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团山湖与乌山对峙,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这是雷锋创作于1958年8月一首名为《南来的燕子啊》的一部分。
总政办公厅编研室原主任、《雷锋全集》编辑整理主持人邢华琪说,雷锋的诗是有情的血和肉,不是无味的水和墨;雷锋的诗是辛勤和智慧的花朵,不是懒惰和多余的饶舌。就在雷锋一边播种诗歌的同时,也一边开始了小说的习作。
1958年,也就是在雷锋18岁那年,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已写下两篇小说、两篇散文和9篇诗歌,还有未完成的三篇小说短章。
雷锋的处女作小说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茵茵》,雷锋特意在手稿上注明:“本文为‘小说’。”在邢华琪看来,这篇以女子芳名作为标题的小说,真可谓简练而隽永,似有清风流贯的芬芳。“虽然有人评价这篇习作还缺少文气,缺乏裁剪,缺些结构的匠心,但雷锋毕竟走出了小说创作的第一步,朴实中仍见文采,自然中可见真情。”
邢华琪说,“虽然后来他也写过一些诗歌、散文,入伍后还被《解放军报》聘请为特约通讯员,但诗歌与小说的创作不知何因,并没有延续下去,其天资聪颖、极其好学的特质主要都通过日记表现而出。”一位作家这样评价说,“《雷锋日记》曾激扬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以至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修辞。”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路艳霞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选自雷锋日记

雷锋旧影
曾经是文艺青年
“这南来的燕子啊!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团山湖与乌山对峙,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这是雷锋创作于1958年8月一首名为《南来的燕子啊》的一部分。
总政办公厅编研室原主任、《雷锋全集》编辑整理主持人邢华琪说,雷锋的诗是有情的血和肉,不是无味的水和墨;雷锋的诗是辛勤和智慧的花朵,不是懒惰和多余的饶舌。就在雷锋一边播种诗歌的同时,也一边开始了小说的习作。
1958年,也就是在雷锋18岁那年,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已写下两篇小说、两篇散文和9篇诗歌,还有未完成的三篇小说短章。
雷锋的处女作小说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茵茵》,雷锋特意在手稿上注明:“本文为‘小说’。”在邢华琪看来,这篇以女子芳名作为标题的小说,真可谓简练而隽永,似有清风流贯的芬芳。“虽然有人评价这篇习作还缺少文气,缺乏裁剪,缺些结构的匠心,但雷锋毕竟走出了小说创作的第一步,朴实中仍见文采,自然中可见真情。”
邢华琪说,“虽然后来他也写过一些诗歌、散文,入伍后还被《解放军报》聘请为特约通讯员,但诗歌与小说的创作不知何因,并没有延续下去,其天资聪颖、极其好学的特质主要都通过日记表现而出。”一位作家这样评价说,“《雷锋日记》曾激扬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以至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修辞。”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6:26:00 | 只看该作者
捐款记录手稿首次公布
在互联网上,有人质疑雷锋捐款的真实性和去向。不过,雷锋的同事、战友等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雷锋生前有两次100元的捐款行为。第一笔捐给抚顺和平人民公社,第二笔捐给辽阳水灾区,这200元捐款出自每月只有6元津贴的士兵,令人不可思议。
雷锋收入和捐款是多少,细细看一看《雷锋全集》就可知道。雷锋参加工作及入伍6年间,收入约1200元。而从书中还可看出,雷锋第一次给和平人民公社捐款200元时,返回来100元;第二次给辽阳灾区捐款100元,辽阳市委退了回来。
但雷锋在辽阳市委退款后,转手将钱捐给了河南干沟的民办小学,这在书中收入的《入党转正申请书》中有提及。雷锋在申请书中说:“我准备卖掉自己的衣服和皮鞋,以支援他们办学。当首长没有同意我这种做法的时候,我心里感到很不安,连觉也睡不着。我左思右想,后来拿出自己在部队一年零九个月集留下来的全部津贴(一百元)。”雷锋说,他把钱寄出去,心里也就快活了。
据了解,这段关于雷锋捐款的记录手稿是首次公之于众。
赠言背后藏故事
华文出版社社长罗争玉介绍,由于《雷锋全集》中涉及大量人名,从去年开始,全书开始了繁琐的整理工作,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人名注释。而在加注释过程中,编者又一次了解到雷锋的一些诗歌、散文、书信,尤其是每条赠言背后的故事。
“请你记住:伟大的思想,产生伟大的毅力,愿你在保卫祖国的岗位上,创造出奇迹。”这是1962年2月26日雷锋给女战士姚桂琴的赠言。编者在加注释的过程中发现,2月26日当天雷锋应邀到沈阳军区通讯总站长话连作报告,这是个女兵连,雷锋那一天先后为28位女战士写下了赠言。
“刘胜利同志:请你记住,伟大的理想生于伟大的毅力。祝你在学习战线上创造奇迹。”这是1962年2月22日,雷锋出席共青团代表大会时的赠言。编者原以为刘胜利是参会代表,后来经调查得知,他在沈阳市八一中学读书,学校让他和部分同学为大会做接待工作,他特请雷锋在其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段话。从中也可看出,雷锋对所有人的尊重。
和赠言有关的故事非常多。1962年3月至8月,雷锋牺牲前,随部队在辽宁省铁岭地区施工,雷锋所在的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住在横道河子乡下石碑山村,雷锋曾先后在刘东林等四户农家住过,“雨夜送母子”、“智擒磨刀人”等许多耳熟能详的事迹都在此发生。调整住地时,刘东林的妻子请雷锋给一张相片留作纪念,雷锋身边没有相片,战友刘兴学手里正好有一张雷锋的相片,相片背后还有赠言,雷锋想把赠言重新修改一下,刘兴学说:“赠言不用改了,我姓刘,房东也姓刘,我们是一家子,一家子就不说两家话了。”就这样,此张绝版相片一直保留在刘东林家。
对己严苛对人感恩
雷锋对自己严苛,对别人总是抱以感恩之心和奉献之举,这在《雷锋全集》中也可随处看到。
在《入党转正申请书》中,雷锋写道:“因工作的需要,经常外出汇报,在生活上形成了一种自由散漫的作风。比如,有时候不请假外出,礼节不够周到,军容有时不够整齐。”他还说自己“个性急躁,办事一口气得成”。
“雷锋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快乐,帮助别人就是他的生活。”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陈茁介绍,雷锋战友周末想去逛街,会跟雷锋说一声:“班长,我衣服帮我洗了吧。”爱干净的雷锋会高兴地帮他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雷锋去世前早已是抚顺的名人了,抚顺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雷锋爱的足迹。陈茁说:“有一次,雷锋原本发烧是要去医院,他路过一处工地,人们正忙着推砖,他便也加入了推砖的队伍。”当天下午,工地工友敲锣打鼓地找到了部队,说做好事的人个子不高,是南方人,领导立刻回答说:“那一定是小雷。”雷锋所在部队遇到类似的情形实在是太多了。
展现感情生活
雷锋在送给王佩玲的笔记本扉页上写道:“愿你的青春像鲜花一样,在祖国的土地上发散着芬芳!”
全集中还收录了雷锋写给王佩玲的信。1958年6月,雷锋在信中说:“我拧亮台灯,坐下来给你写信,疲倦就立刻飞去了……窗外繁星满天,明亮的月光从外射了进来……我是多么愉快呀。”
对于王佩玲,《雷锋全集》做了注释,1958年春,王佩玲与雷锋一起在湖南望城县团山湖农场劳动锻炼。1958年11月9日,雷锋北上辽宁鞍钢,王佩玲以“你姐黄丽”的名义,在一本烫金日记本扉页上,给“亲如同胞的弟弟”雷锋写下了350多字的“临别赠言”,预言雷锋会“把光和热发遍全世界”“人们都会知道你的名字”“都会热爱你和敬佩你”。据王佩玲所说,其临别赠言倾注了一种难分难舍的思念之情。
王佩玲曾于1996年向相关部门写信,默认自己就是“黄丽”。为什么隐瞒了这么多年才说?王佩玲回答,雷锋是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而她普普通通毫无作为,愧为雷锋的“姐姐”。“她不希望因为自己而有损雷锋的形象,因此之前从未披露此事。”邢华琪说。
纪念馆馆长谈雷锋
在昨天举行的《雷锋全集》出版会上,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馆长陈茁也赶来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她。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6:26:34 | 只看该作者
从未再穿的皮夹克
雷锋一张身穿皮夹克的照片曾遭到质疑。对此,陈茁专门到雷锋当年的工友易文珍那里进行了调查。
陈茁说:“1959年,雷锋在鞍山钢铁厂当工人,工资很高,每个月38元,加上补贴一共有40多元。”当年,雷锋才19岁,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也是个爱美的年轻人。
雷锋当时尽管每个月已经挣40多元了,但还是穿着从家乡来时那种补丁撂补丁的破旧衣服。工友劝他买一件新衣服,雷锋就到商店精挑细选了一件皮夹克,穿上皮夹克的他还到照相馆拍了张照片。随后,雷锋兴高采烈地写了一封信给老家湖南望城县委书记,他原以为听到的是赞美,没想到县委书记在回信中批评了他:现在全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你不能忘本,要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从此以后,这件皮夹克被雷锋收了起来,再也没有穿过。
未能实现的大学梦
在雷锋短暂的学生生涯中,虽然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但人世间孤儿与贫困的阴影又不时笼罩着这棵幼苗。雷锋10岁才走入校门,小学6年间,换了4所学校,曾先后寄居在3个远房亲戚家中。懂事的他,知道自己是“吃闲饭”的,放学回家总要打一捆柴。
终于,上到小学6年级的雷锋辍学了。但他还是念念不忘上中学,以至进大学。两年后,雷锋得知,著名的“养猪姑娘”冯健因成为劳动模范,两次上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已被保送到湖南农学院读书。他真是又高兴又羡慕,就去找冯健:“冯姐,我想跟你一块去农学院读书,你看可以吗?”冯健,这位和雷锋同为望城第一批拖拉机手的聪颖姑娘,当然希望雷锋能与她一道上大学,可是这要组织来决定,她爱莫能助。雷锋还专门送冯健去省城农学院,但自己并没有真正跨进大学的门槛。
西点军校的“雷锋情结”
抚顺雷锋纪念馆从1964年开放至今已接待参观者6000万人次,每年接待110万至130万人次。在来参观的29个国家的国外友人中,还包括来自美国西点军校的6名学员。
陈茁说,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一位外交官曾向抚顺雷锋纪念馆传来信息,美国西点军校在招生简章上印上了雷锋画像,于是,纪念馆领导决定考证一下。当大家到西点军校实地考察后发现,学员办公室里挂着的正是雷锋画像。
2004年,西点军校教官真的带着学员来纪念馆参观了。陈茁说,据翻译介绍,6位美国人原本都是着便装,但临进纪念馆前,他们特意在车里换上了军装。他们说,雷锋精神体现军魂,所以是怀着尊重的心情穿上了军装。
相关新闻
一系列“雷锋”新书将面世
《雷锋》作者与读者共忆雷锋精神
(记者路艳霞)为配合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除了旗下华文出版社推出的《雷锋全集》外,中国出版集团近期还组织策划出版了《雷锋》《雷锋精神读本》《雷锋1940-1962》等系列读物。
尚未面世的长篇小说《雷锋》由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谭仲池创作,该书结合时代价值观,塑造了一个血肉更加丰满的雷锋形象;专门面向青少年读者的《雷锋精神读本》,分为小学低年级版、小学高年级版、初中生版、高中生版等四个版本,配以大量的图片和照片,通俗易懂;《雷锋1940-1962》由作家师永刚编撰,讲述了雷锋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此外,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现代出版社还将出版《漫画中华英雄——雷锋》,知识出版社也将再版推出于20世纪60年代、由两位中国少年报记者实地采访后撰写而成的《向雷锋叔叔学习》。
《雷锋》作者与读者共忆雷锋精神
(记者李洋)2月29日14时,20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雷锋》的作者、著名作家黄亚洲将在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二层多功能厅,与读者面对面聊聊自己的创作感受。这是东城区图书馆在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60周年之际特意安排的活动。
“雷锋至今让我心潮起伏。”黄亚洲的这部小说出版于2010年,在小说里,他再现了雷锋从一个旧社会乞儿到新时代偶像的成长历程。小说特别呈现出雷锋在辽宁省营口市新兵连的生活,向人们讲述一个真实的雷锋,而非一个概念化,泛政治化的时代英雄。黄亚洲很想对读者们说,“雷锋”的名字依旧响亮,他的精神依然感动着每一代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31 , Processed in 0.0767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