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书豪绰号“林来疯”获语言机构认可 成新单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5 16:1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书豪绰号“林来疯”获语言机构认可 成新单词2012年02月25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林书豪在比赛中)

中新网2月25日电 林书豪迅速蹿红,形容他的绰号“林来疯”(Linsanity)日前获语言机构认定为英文单词。
据台湾“中央社”消息,“林来疯”,是指“纽约尼克斯篮球队的23岁球员林书豪,从在选秀会上落榜且之前默默无闻,到一夕成名所引发的热潮”,已经获全球语言观察机构(Global Language Monitor)认定为英语单词。
全球语言观察机构总裁兼主要单字分析师裴亚克(Paul JJ Payack)说:“在tebowing这么迅速窜起后,林来疯可能会开始掀起一股语言风潮,让体育界名人的名字融入传统字词中。”
裴亚克又说,将体育明星的名字融入普通用语,创造了“有趣的新单词型式,传达了这名选手的成就、个性和其它特质”。
2011年12月底,Tebowing成为英文单字。Tebowing是指在体育活动期间,做出单脚屈膝祷告的动作。
新的单词要符合标准,必须在广大英语世界中获得2万5000次引用,才能获得全球语言机构认可。新单词也必须符合“在书本、新闻与期刊、网络、博客、社群媒体,以及超过7万5000家全球与电子媒体深度引用”的标准。
全球语言观察机构认为,“林来疯”已经超越了这些门坎。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29:28 | 只看该作者
书摊遍布林书豪 为何跟风书越来越多?

2012年04月13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据新华网等媒体不久前报道,辽宁各地中小学生开学之际,大小书店及学校周边文具店抓住时机,上架的教辅书销售火爆。知情人曝教辅书“最快三天编出一本”,错误百出,质量难以保障。漫画:勾犇
  今年年初,在美国NBA当红华裔球星林书豪红遍全球时,他也正遭受着我国出版界一场声势浩大的“滥造”。据《合肥晚报》日前报道,从3月中下旬 开始,国内出版社计划集中推出十几种林书豪的传记、写真集与成功学书籍,而这些图书作者大多没有真正采访过林书豪。其中一本名为《林书豪!从哈佛到全明 星》的书,洋洋洒洒10万字,据说作者仅用10天就写完,这里面还算上了出版社排版校对的时间。
  跟风出书现 象并非个别。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网、民意中国网与新浪网,对15744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9.0%的公众痛感当前出版社出书 跟风炒作现象严重,其中27.8%的人认为“非常严重”。调查中,20.5%的受访者经常买书,49.7%的人有时会买书,27.8%的人很少买书。
  为何跟风书越来越多
  湖南衡阳市民陈春凤去年怀孕时听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写得不错,让亲戚代买一本。结果她发现,买回来的书上多了“大全集”三个字。后来她 去书店时看到,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名字相近的书籍有许多种,有的书在版式上都几乎一模一样。从那之后,她买书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将作者、出版社及版 式都记得清清楚楚,以防止再买到跟风书或盗版书。
  资深图书策划人、北京出版人沙龙发起人张振忠告诉记者,当前国内出版行业中跟风问题非常严重。以家教类图书举例,近几年,家教类图书中的跟风出 书问题主要集中在妈妈教育、性别教育及哈佛教育等几大主题上。其中,妈妈教育源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现在市面上跟风书籍不下8种;性别教育源于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一书,目前跟风书籍不下50种;而哈佛教育则源于《哈佛家训》一书,跟风书籍不下50种。
  为何出书跟风问题严重?调查中,62.8%的受访者认为根源在于“出版社追求利润最大化”,51.2%的人认为是由于“中国出版界缺乏原创 性”,46.0%的人认为原因是“一般图书没利润,畅销书才赚”,38.5%的人觉得是因为“出版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36.8%的人认为是由于“著 作权保护制度不健全,存在容易被利用的模糊地带”,30.5%的人将原因归结为“当前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且无序”,29.7%的人觉得原因是“出版社迎合公 众胃口”。
  书评人韩浩月指出,出书跟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利益驱使。跟风出版“创作时间”短,出货和销售速度快,并且销量平稳,相对而言风险较低。跟风有利于降低包括宣传在内的各项成本。由于这些原因,跟风出版的短期效益不仅吸引实力不强的出版社,也让一些实力较强的出版社半遮半掩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韩浩月说,有需求才有市场,部分读者热衷购买热点畅销书也是原因之一。此次调查也显示,77.7%的受访者表示会去购买跟风书。
  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罗紫初教授认为,出书跟风问题是社会环境、出版体制、出版者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当今社会人们心态浮燥,许多人不愿静下心来做学问、搞原创;其次,出版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变使出版企业与员工面临的经济压力加 重,许多出版社为了完成经济指标主动走上了盲目跟风的道路;此外,当前许多出版从业者缺乏进行出版策划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缺乏创新思维,他们只能被 动跟风。”罗紫初说。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曾表示,当前我国对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出书跟风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现有的著作权保护存在 容易被利用的模糊地带,单独的书名不在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书名相似或雷同一般不违法。此外,即便目前书的版式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但受害人在索赔时 还存在举证难等问题。
  公众票选最信任的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居首
  出书跟风愈演愈烈会带来哪些问题?调查中,受访者首选“读者会对书籍失望,甚至反感”(56.8%),其次是“将会引发出版市场的不良竞争”(47.3%),排在第三位的是“降低读者对出版社的信任度”(47.2%)。
  其他还有“在信息化时代中,书籍的生存将会更加举步维艰”(47.0%)、“降低书籍原创者的积极性”(45.7%)、“导致经典书籍越来越少”(42.9%)。
  “出书跟风是对出版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张振忠指出,在中后期加入跟风的作品往往收益不好,最后只落得堆在书库,等待两块钱一本被贱卖的命运。
  罗紫初表示,出书跟风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将影响出版业的内容创新,降低出版产品质量,严重影响出版效益的实现,还会无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降低出版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跟风出版不 仅损害出版业的文化形象,让出版业变成即便没文化也能做得风生水起的山寨行业,最终还会让读者对传统出版丧失信心。”韩浩月指出,倘若传统出版不能发挥严 谨的出版态度、高质量文字、领先的策划创意、长期的出版经验及庞大的作家资源等优势,掉进跟风出版的漩涡,在当前纸质书的生存本就艰难的时期,只会让大家 对传统出版社更加失望,从而更加远离纸质书籍。
  调查显示,时下42.9%的受访者在买书时会挑出版社;63.2%的人坦言当前值得信任的出版社并不多。
  在给出的全国著名出版社中,没有一家出版社的公众信任率超过50.0%。具体而言,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47.0%)、“三 联书店”(37.5%)、“清华大学出版社”(35.2%)、“商务印书馆”(34.8%)、“北京大学出版社”(31.2%)。
  其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8.0%)、“中华书局”(20.4%)、“人民邮电出版社”(19.5%)、“上海译文出版社” (17.1%)、“凤凰出版传媒集团”(11.0%)、“作家出版社”(10.6%)、“长江文艺出版社”(8.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9%)、“华夏出版社”(7.7%)与“中信出版社”(6.3%)等。其中,6.5%的人表示对所有出版社都不信任。
  文化是出版的根,没有文化的书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
  怎样才能减少出书跟风现象?调查中,57.4%的受访者希望完善现有著作权保护法律法规;46.4%的人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44.9%的人呼吁出版社将“内容为王,原创至上”摆在首位。
  受访者的其他建议还包括“出版行业内部组织加强引导与监督”(43.8%)、“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素质”(37.2%)、“对于粗制滥造跟风书籍,读者给予抵制”(32.3%)、“提高民众鉴赏力”(28.8%)等。
  张振忠表示,当粗制滥造的跟风书达到临界点,跟风者就会得到市场的惩罚,跟风行为也会终止。因此,目前出版市场不需过多干预,但需要进行适当引导,特别是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详细界定“跟”的标准和规则,预防和惩治“跟风出版”的过当行为。
  张振忠建议出版行业自身应形成创新风气,以创新为荣。各出版单位应制定科学的出版规划,限定“跟风图书”的出版数量比例,同时提升创新能力。负责图书出版的人员除了练好基本功外,还应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专业型”编辑往“杂合型”编辑转变。
  “出版的浮躁之风不可长。”知名作家李鸣生认为,每一个图书出版从业人员应学会在金钱面前坚守行业操守与底线,用长远的眼光去做更长生命力的书籍。“书是用来传人的。它不是昙花一现,不是过眼云烟,更不是短命垃圾。出版业要对得起读者,对得起后人!”
  “对于出版来说,经济只是手段,文化才是目的。”中国出版界前辈刘杲认为,出版产业的关键在于内容,根基在于文化。文化是出版的根、出版的命,没有文化的书,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实习生 洪欣宜 记者 向楠)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0:52:59 | 只看该作者
林志豪新书《梦想的力量》面市 海峡两岸同步出版2012年03月05日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1 /1张)

     (第一本关于“林来风”的中文书海峡两岸同步出版)

本报讯 最近两周,美籍华人林书豪迅速飙红,占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一个年仅23岁的青年仅用五场比赛,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林书豪无疑缔造了NBA的一个神话。全球的出版商都不会放过这样一个绝对热卖的题材,然而,谁的速度也比不上中国的出版商。昨天,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宣布其携手台湾商务印书馆同步推出《林书豪:梦想的力量》。

据悉,本书由林书豪的铁杆粉丝安吉勇编著。70后安吉勇生于偏僻乡村,早年贪玩厌学,高中后发奋苦读考入名校。在北京大学获得管理学硕士后,赴美国阿肯色大学学习。现为北京某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他自幼酷爱体育,从2008年起就是林书豪的铁杆“粉丝”,在美国学习期间,曾多次自费观看林书豪成名前的比赛。2010年回国以来,他便开始收集整理林书豪诸多资料,坚信林书豪是“潜龙在渊”,不久后即能如日中天。

据出版方介绍,《林书豪:梦想的力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简述林书豪的学业、成长和赛场业绩之外,从青年成长、成功成才、心灵励志方面入手,解读林书豪成功的精神内核,将其总结为12个成功真谛,如坚持梦想、做好准备等待机会、长期坚持不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合理抉择、在专业和职业之间理性抉择、胜不骄败不馁、注重团队精神、保持强大的心灵安宁等。本书还结合80后、90后职场白领、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境遇状况,指出林书豪的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规划自己的学业、职业以及整个人生。

谈到策划本书的初衷,出版方称,“其实,就林书豪的球技而言,他与NBA一流的后卫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尽管如此,谁也不能否认林书豪。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评价林书豪:‘林书豪的崛起是一个伟大的励志故事,这甚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的意义,深受感动!’林书豪已经不只是一个体育明星,因为其传奇的励志精神,理所应当地成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代言人。他从篮球场的‘丑小鸭’,一路承担着委屈和苦难,努力向‘白天鹅’兑变,他的梦想从未改变过,因为有梦想,所以他可以抛弃哈佛大学的光环,他可以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一切都是梦想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有关名人的书,如果未经本人授权,经常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之前的《张艺谋传》就曾引起张艺谋本人反对,并诉诸公堂。出版方称,首先,这本书不属于传记类作品,其次,书中所有使用的图片都是有版权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1:55:4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林书豪的五件事


如果你想更多地去了解林书豪,以下是美联社列举出了的“关于林书豪的五件事”:
1. He is smart. Before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in Palo Alto, California, Lin sent his resume to all the Ivy League schools. He only got into Harvard and Brown, and he chose Harvard. In 2010, Lin graduated with a degree in economics.
1.他很聪明,在从自己就读的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高中毕业之前,林书豪将自己的简历寄给了常青藤联盟。最终拿到了哈佛大学和布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他选择了哈佛。2010年林书豪毕业并获得经济学学士。


2. He is the first American player in the NBA of Chinese descent. Lin was born in the US and his family is Asian. Despite not being born in China, Lin has co-opted Yao Ming’s old fan base of Asian-American’s who see him as a powerful role model.
2.他是NBA史上第一名具有中国血统的美籍球员。林书豪在美国出生,家人则来自亚洲。尽管不是在中国出生,林书豪已经俘获了一众姚明的美籍亚裔铁杆球迷的芳心,这些球迷将他视为强大的精神偶像。
3. He wasn’t drafted. After graduating from Harvard, Lin wasn’t drafted by any NBA team, which would have made him the first Ivy League alumni to be drafted since 1955.
3.他曾被NBA拒之门外。从哈佛毕业后,林书豪并没有收到任何一支NBA球队投来的橄榄枝,这使得他本人成为自1955年以来加盟NBA的常青藤联盟校友第一人。
4. He started off on the Golden State Warriors. Lin first signed with the Warriors in July, 2010, but rarely played in games before the start of the fourth quarter. His first time on the court for the Worriers earned him seven points, three rebounds and two assists in just 11 minutes.
4. 他最早的亮相是在金州勇士队。2010年7月林书豪首次和勇士队签约,但在第四个赛季开始前他却很少上场。他在勇士队的初次亮相只有短短11分钟,共斩获了7分,3个篮板和2次助攻。
5. He is a perfect fit for the Knicks. New York Knicks has been in need of a reliable point guard and to Mike D’Antoni, the Knicks coach who is going through a tough season, Lin is a most unexpected asset. “Lin just does everything easy and the rest of the guys around him are playing the way we want to play,” D’Antoni said. “I think it’s for real, and it can only get better.”
5.对于纽约尼克斯队而言,他真的是天造地设一般。纽约尼克斯队继续一位值得信赖的得分后卫,而对于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赛季的尼克斯队教练麦克•德安东尼而言,林书豪是匹最有价值的黑马。德安东尼表示:“林书豪只是轻松地做所有的事情,而他周围的其他队员也都打出了我们想要的方式。我想这是真的,情况只会越变越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1:54:46 | 只看该作者
林书豪:关于梦想的故事




      如今提起林书豪这个名字,不了解NBA的人也在津津乐道于纽约尼克斯队的六连胜和林书豪从板凳球员一跃成为耀眼明星的传奇故事。本文作者是一名华裔美国专栏作家,他笔下的林书豪是谦虚的、是自律的、是有精神力量的。通过阅读林书豪关于梦想的故事,我们每个人可能会得到一些收获。
If it isn't already clear from my last name, I'm an Asian-American. I'm small, and at times, I can be unassuming and meek. Like Yang, I'm not always so comfortable in my own skin. But there was some gravity in Jeremy Lin's performance against the Los Angeles Lakers Friday night. Every single one of his possessions had me on the floor, overwhelmed with pride and unfiltered elation. I'd never screamed so loud, and it'd been a long time since a single game moved me to tears. Whether it's been officially bestowed upon him or not, Jeremy Lin carries the hopes and dreams of entire Asian generations on his shoulders. I struggle to think of another moment where we as a community had been so proud of who we are.
可能你从我的姓氏中已经可以看出来,我是一个亚裔美国人。我很小只,而且有时我很不张扬、很温顺。和Wesley Yang(前文引述的一名亚裔美国作者)一样,我对我黄皮肤的肤色并不总是觉得很自在自如。但是这个周五的晚上,在林书豪对阵洛杉矶湖人对的比赛中,我感受到一种引力。他的每一次触球都会让我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并且心中充满着自豪感和毫无修饰的激动。我从未叫喊得如此声嘶力竭,我也记不得自己上一次为一场体育比赛而落泪是什么时候。无论是否已经被大家强加到他身上,林书豪的肩膀上承载了几代亚裔美国人的希望和梦想。我很难再想出来另一个这样的历史瞬间:我们作为一整个社群,因为我们是亚裔而如此自豪。
No one really knows what to expect from Lin anymore. What was supposed to be a comedown game against the Lakers became something miraculous. We don't know how long he can keep this up, and for the many (myself included) who have been somewhat skeptical of this run, his play continues to suspend our doubt, almost force-feeding us reasons to believe. Perhaps the most tantalizing reason is Lin's probing of the lanes, providing us an almost unfair tease given the personnel around him and the image that conjures. Of course, he'd be taking cues from another unheralded point guard whose unlikely background made opportunities scarce.
已经没有人知道应该对林书豪有怎样的期待了。本该是一场一边倒的比赛(对阵湖人),变成了一个奇迹。我们不知道林书豪能够继续这样的表现多久;但对于所有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对他存有多多少少的怀疑的人们(包括我在内),他的表现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的怀疑无疾而终,几乎是用各种事实的证据逼着我们去相信他。
This phenomenon is more than just a celebration of points on the board, right? What is Linsanity? How does he affect the Asian-American community, and the community of Asian immigrants worldwide? What do we see in Jeremy Lin?
这个现象的背后,大家不只是在庆祝记分牌上的得分,不是吗?什么是Linsanity(疯狂的林想象)?他如何影响了亚裔美国社群、和全世界的亚裔移民?林书豪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He's dominated Twitter for the past week, but the tweets that strike me the most are the ones attempting to lump Lin and Yao Ming together. No, Jeremy Lin is not an addendum to Yao Ming's legacy. No, Linsanity doesn't render Yao's time in the league obsolete. No one can replicate what Yao did as an ambassador for the game, nor will anyone be able to duplicate the refined artistry of his post game standing 7'6”. Yao was always a singular case. While he was very much his own person (who else could even dream of being Yao Ming?), it's impossible to separate Yao from China. His will was China's will. His effort was China's effort. He was built to serve his homeland; to propagate his two loves with the world: his country, and basketball. For me, that isn't what Jeremy Lin is about.
林书豪成为了过去的一周Twitter上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但最让我惊讶是那些试图将林书豪和姚明联系的评论。不,如果姚明给NBA所留下遗产是一本书,那么林书豪并不只是一页附录。不,疯狂的林现象也并不会让姚明在联盟中的时光被人遗忘。没有人可以替代姚明作为一个大使对这项运动所起到的作用。也没有人可以复制姚明身高7英尺6英寸却还拥有的优美的低位技术。姚明从来都只是一个个别现象。然而尽管他一直都只是他自己(还有谁能说要“梦想成为姚明”呢?),但是你不可能将姚明和中国分开。他的意志是中国的意志。他的努力代表着中国的努力。他被培养起来是为了他的祖国服务(举国体育),并宣传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两个所爱:他的国家、和篮球。对于我来说,林书豪所包含的含义不一样。
"You are American!" my parents always tell me. They say so with smiles and sardonic inflection. I am. I'm American. I was born in California, I don't speak my native tongue all too well, and I've never been to any part of Asia (though I would love to). At a young age, I was taught essential Asian cultural doctrines, filial piety being chief among them. Respect your elders, and don't let them down. They've sacrificed everything for this one golden opportunity you have here in America. They've worked, prayed, and cried tears of blood for you. Don't waste time. Work hard, study, practice, be a good human being. I've seen my parents let down once before. I never want to see that again. We learn that sacrifices need to be made for the good of oneself and one's family. That may or may not include the dissolution of dreams.
“你是美国人!“我的父母总是这样告诉我,用微笑但带有嘲讽的语气。是的。我是美国人。我出生在加利福尼亚,我的普通话说得并不是很好,而且我从未去过亚洲的任何地方(尽管我很愿意去)。在我还小的时候,我接受了许多基本的亚洲文化理论的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是孝道。尊重你的长辈,不要让他们失望。他们做出了你可以想到的所有的牺牲,换来你现在生活在美国的这样一个黄金机会。他们辛勤地工作,祈祷,并曾经为你流下了血和泪。不要浪费时间。努力工作,学习,锻炼,成为一个很好的人。我曾经见到我父母失望过一次。我再也不想见到那一幕了。我们了解到,为了自己和家庭可以过得更好,我们必须做出牺牲。这当中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我们自己梦想的消失。
But I'm American! What do I have if I don't have dreams? The typical high-ranking professions are the gold standard for Asian parents. They're financially stable, a mark of prestige, and always hiring. But we don't all dream of being doctors, lawyers, and financial analysts. For those of us who don't quite fit those specific molds, we're stuck in crisis. We struggle in a tug-of-war between our ingrained ancestral identity —our filial piety, our duty to carry out the will of the family —and our own dreams. Some of us never find that balance, relinquishing our passions for a life built around crippling pragmatism or bitterly abandoning our ancestry completely. But some of us do find the balance to appease elements of ou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但我是美国人!要是没有了梦想我还有什么呢?那些“高级”的职业是亚裔父母评定好坏的黄金标准。这些职业收入稳定,是光环的标识。而且他们永远在招人。但我们并不都梦想成为医生、律师和金融分析师。对于那些并不能很好地被嵌到这些“模具”里的人来说,我们深陷危机。我们在一场拔河中挣扎:一边是植在我们基因中的华人的传统——我们要遵守的孝道和我们履行我们家庭的意愿的责任,另一边是我们自己的梦想。我们中的一些人从未在这场拔河中找到平衡。有些人在一种削弱人们意志的务实主义中忘却了他们的激情,有些人狠心地抛弃了所有我们祖先的传统。但我们中的一些人找到了这个平衡点,来平抚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Jeremy Lin has done this, and it's why he's so important. He proves there's another way. Watching Lin knife into the lane and score over soaring giants, it's impossible to imagine him doing anything else with his life. But it could have been so different. His entire basketball career prior to this remarkable week has been a cyclical routine of underappreciation and invisibility. He could have left it all. We know about his Harvard degree in economics. But he had the courage and resolve to stick to his dream. And that's where the ethnocentrism melts away and the purity of his story emerges.
林书豪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他是那么重要。他证明了,有另一种方式。看到林书豪切入到内线,并在一群跃起的巨人的防守下得分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他还能在人生里做些什么别的。但这个故事也曾经可能变得完全不同:在过去的这一周前,存在在林书豪的整个篮球生涯中的,只有周期性的、如惯例一般的被轻视和被忽略。他完全可以离开这一切。我们都知道他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但他有坚持自己梦想的勇气和决心。而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种族优越感渐渐地消失,他的故事开始显得那么的纯粹。
Jeremy Lin is humble, spiritual, and disciplined. He is also fearless, aggressive, and creative.  He's found his mode of expression and his definition of success. Whether he blossoms into a legitimate NBA star or shatters his glass slipper sitting at the end of the bench is of little importance to me. Ethan Sherwood Strauss may be right. He may never exist as anything other than Jeremy Lin, the symbol — but only because the symbol does not stray far (if at all) from Jeremy Lin, the individual. Beyond the ability to galvanize an entire population of Asian-Americans or the ability to spin the narrative of the stereotypical Asian overachiever, what inspires me most is how comfortable he is with his abilities and his place among the best basketball players in the world — how comfortable he is with himself.  While I was raised to believe in a culturally-assigned definition of success, more than ever, I have faith in my ability to form my own definition. If Jeremy Lin has proven anything, it's just how vital being true to oneself is.
林书豪是谦虚的、是自律的、是有精神力量的。他也是无畏的、进取的、有创造力的。他已经找到了他表达自己的模式以及他对于成功的定义。无论他今后成为一个真正的NBA明星,还是打破了他的水晶鞋、回到替补板凳的末端,对我来说都不重要。Ethan Sherwood Strauss或许是对的。林书豪的存在可能永远都只会限于“林书豪”这样的一个标志—但这只是因为这个标志完全没有偏离“林书豪”这个人。是的,他激励了整个亚裔美国人社群;是的,他改变了美国人对于典型的亚洲拼命三郎的描述;但是,林书豪带给我的最大的启发是他对于自己的能力的那种自在、以及他在与一群世界上最好的篮球运动员在一起时对于自己所处的位子的那种自如。尽管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告诉我,要相信不同文化决定了不同的对成功的定义,但是现在我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相信:我们有能力给自己的成功写下定义。如果林书豪已经证明了什么,那么一定是“忠于自己”有多么的重要。
Lin has found his mode of expression; a force with the power to subvert preconceptions, a force that highlights the individual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light, a force that can articulate dreams so vividly, fruition is the only plausible end. He's found it in his relentless forays to the rim, finishing plays with an improbable grace and flourish —something he's done long before the lights of New York shined down upon him.
林书豪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生命中那些我们不曾真正相信的可能性。
What do we see in Jeremy Lin? Ourselves — and the options in life that we may not have truly believed existed before.
我是一个亚裔。我是一个美国人。我很小只,不张扬、很温顺。但我有我的声音,我有我对自己的掌控权。我希望有一天,我能自信地展示这个声音和这份权力。就像林书豪那样。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0:27:10 | 只看该作者
邵建:林书豪的“民族”是什么
作者:邵建2012-02-29  来源:南方都市报  
    美国纽约尼克斯队的林书豪走红之后,似乎成了一块蛋糕,太平洋两岸都在抢着切分。热情的赞誉不用多说,中国人为中国人骄傲当然可以理解。一位浙江网友甚至这样留言:“你是浙江人的骄傲”,因为林书豪的外婆来自浙江。台湾那边的马英九在会见美国众院访问团时刚说到欣赏林的球技,对方立刻回应“很抱歉,但我得告诉你,林书豪是美国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当这位美议员声称“美国很以他为荣”时,大陆这边正希望林书豪回到祖国打球,台湾当然也希望林能加入中华台北队。
    最有趣的是那位网友,把林视为浙江人的骄傲,很典型地表征了美国学者安德森对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一个人的生活边界是有限的,但他可以把一个素不相识的对象因民族之故,视为同类,甚至视为兄弟。中国有老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相反,只要是同类或兄弟,其利断金。面对浙江人乃至大陆人或台湾人的美意,包括美国人对他的期许,我不清楚林本人的身份认同是什么,但我们却可以考量一下,如果从民族的角度看,林书豪是哪里人,即他的Nation是什么。
    Nation这个词长期被我们译为民族,比如1920年代孙中山这样讲演民族主义:“英文中民族的名词是‘哪逊’(nation)。‘哪逊’这一个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民族,一是国家。”就构成民族而言,它有五条标准:“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血统不仅冠首,而且也是核心。因此近百年来,我们有关民族的想象就是同一血统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同胞等,正是这些词汇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尽管这之间的人彼此未必相识。自孙中山起,长期以来,我们的宣传、舆论和鼓动,极为有效地促成了这种想象。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不难理解国人对林书豪的期待,作为华裔,血浓于水,回大陆打球,想象上完全可以成立。
    但,这一百年来,被我们疏忽了的、甚至是有意疏忽的,却是nation的另外一重含义,它的落点不是“血缘”,而是可以包含血缘但也未必包含血缘在内的“国民”———此即国家公民。换言之,民族既可以是像我们长期理解的那样是一个血缘共同体,也可以是一个我们还十分陌生的政治共同体。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它最早形成于16-17世纪的英吉利,同时也最典型地表现为美洲大陆那个新型的国家美利坚。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格林菲尔德)所说:“原初的现代民族观念出现于16世纪的英格兰,英格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在那里发展出的个体主义的公民民族主义被其在美洲的殖民地所继承,并在后来成为美国的特征。”如果我们只是抱持我们这一百年来的孙氏民族观,简直可以把这话当笑话。我华夏民族自公元前有汉一代就自成一体,何至于要等到16世纪的英吉利才出现世界上第一个民族。这里涉及的就是民族的划分标准了,否则这官司没法打。
    民族,民族,民聚集在一起即为族。《说文》曰“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这“族族”本是箭头捆束在一起的状貌,用以喻人,便有了民族一词。同一血缘的人固然可以“族族”,比如原始部落。但现代的“族族”则需要比血缘更重要的标准,即国民个体的平等;否则这种族族便不可避免地具有权力对权利的强制或掠夺。请看英伦17世纪的一位叫沙夫茨伯里的伯爵是如何谈民族的:“由强力凑合在一起的人群,虽有同一个首脑,却并非真正地合成一体:这样的群体也造就不出一个民族。……有绝对权力,就没有公益;没有公益,或者没有宪政,实际上就不会有祖国,不会有民族(Nation)。”因此,英伦民族,不是靠血缘或地缘凑在一起,而是靠国民个体能够受到对强力限制的宪政保障,才“族族”在一起的。
    这里有两种版本的民族主义,一种是我们惯习的“种族民族主义”,一种是我们有待建构的“公民民族主义”。后者由英伦开头,并将世界由此带入现代。然而,将它发扬光大的是美国。如果英伦民族除了首要的公民因素外,还有盎格鲁-撒克逊的血缘因素,那么,后来美国的建国,已经没有血缘因素而纯然是公民因素了。这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而构成的新民族,这个民族的价值认同不是血缘而是不分血缘的公民权利。它从建国那天起,就以宪法形式置公民权利于中心(尽管经过黑奴的波折)。今天,公民因素在美国已然超越肤色和族裔,成为这个民族最吸引人的标志。因而它也标志着世界各民族的发展方向,即从带有原始性的种族民族主义走向现代性的公民民族主义。这是一种“新民族主义”。
    由此回到林书豪的问题,林书豪的民族是什么?从种族角度,他是华裔;但从公民角度,他又是标准的美国人。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不是不可以从华裔的角度认同林书豪,而是为什么我们仅仅是从这一个角度,并且是唯一的角度。比如有网友跟帖:“一个美籍华人有什么好说的,我对此人万分不屑。”为何不屑,不就是华人加入美国籍,好像背叛了什么似的。在这位网友眼里,没有什么比血缘更重要的了。这正表明种族形态的民族主义不但狭隘,而且对我们这个民族浸染甚深。比较之下,公民形态的民族主义,不但为我们所陌生,而且更是一种价值缺失。如果早在汉代,我们就种族了;那么今天,我们公民了吗?因此,我以为,从种族诉求到公民诉求,这样一种转型,才是我们追求民族主义的新路。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25:2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篮球该学什么 ——“林书豪现象”的启示
  薛原 2012-02-27




  对话人:前中国男篮教练、著名篮球评论员 张卫平
  前中国女篮主教练、现任南京军区篮球队 总教练 马跃南
  题记
  24日,林书豪未能再次扮演尼克斯队“拯救者”的角色,面对迈阿密热火队“三巨头”的强力压制,林书豪全场11投1中,得到8分,这是他成为球队首发以来的最低得分,并有8次失误。尼克斯队以88∶102告负。这或许会令期待林书豪续写奇迹的球迷们有些失望,但对于竞争激烈的NBA而言,没有谁可以一直赢下去。
  25日,破例入选NBA全明星新秀挑战赛的林书豪出场9分钟,交出4投1中得2分以及助攻、篮板和失误各1次的平淡数据。全明星周末期间NBA为林书豪安排了多场活动,“林热”持续不退。
  其实,我们关注和讨论林书豪,不仅仅因为他的传奇故事或出色战绩,更在于他的崛起给了中国篮球一次反躬自问的机会。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篮球的选材方式和培养理念是否存在缺陷?是不是只有姚明那样的身体条件才能在NBA立足?中国男篮为何屡屡陷入“没有好小个、累死一群大个儿”的尴尬?CUBA能走出自己的“林书豪”吗?
  明天,林书豪的故事将继续演绎,而这些问题,却需要中国篮球一个个解答。正如姚明在近日接受采访时所言,“林书豪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或许,这才是“林书豪现象”对于中国篮球的最大意义。
  易建联的春天还远吗
  目前少机会,爆发靠实力,也需要运气和机遇
  郑轶:林书豪的走红,让很多人不免联想到同在NBA的易建联。从高顺位新秀、球队首发沦为替补,再到险些失业、只得接受底薪成为边缘球员,易建联的NBA经历可谓高开低走。不过,林书豪也曾长时间身处逆境,他的经历和选择或许会给易建联乃至以后闯荡NBA的中国球员带来一些启示。
  张卫平:林书豪能够成功,有各方面的机缘巧合。其实之前纽约尼克斯队也要裁他,但球队已经没控卫了,这个时候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了,基本绝望,就让林书豪试试吧。当然,机会出现在他面前,他也得真能把握住才行。易建联就没有这个机会,缺少展现的舞台。他所在的小牛队是卫冕冠军,人才济济,如果凭个人能力一点一点积累,这是非常艰苦的过程。
  薛原:易建联和林书豪都是NBA赛场上为数不多的黄皮肤球员,但两人的成长经历完全不同。虽然林书豪的故事告诉人们坚持的力量和希望,但在小牛队苦苦等待中的易建联,能否也有柳暗花明的一天,依然是个问号。这要靠实力,有的时候,运气和机遇也不可缺少。目前小牛队中易建联的竞争者不少,而球队有时又要求他充当中锋角色。怎样和球队产生化学反应,最好的办法是打出自己最擅长的球风,又正好契合球队需要。对易建联来说,这不全是他自己所能掌握的。就像林书豪两年换了3支球队一样,边缘境地的易建联,漂泊大概也是眼下的常态。
  我们为何难觅“好小个”
  选材有误区,发展思路摇摆,人才培养急功近利
  郑轶:见惯了在NBA闯荡的中国“大个子”,林书豪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人惊叹原来黄种人的“小个子”也能打出一片天。根据人种特点,黄种人出“大个子”的几率不如黑人和白人,按道理“小个子”球员的选材面应该更宽。但近年来中国篮球的软肋恰恰是对身高没有过高要求的后卫。以林书豪的身体条件,在中国篮球圈都不占优,为什么我们却陷入“没有好小个、累死一群大个儿”的尴尬?
  张卫平:这就是训练问题。中国篮球不缺人,缺“好厨子”,也就是好教练。现在我们老请洋教练,但忽视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特点。中国篮球是应该学习,但不管学美国还是学欧洲,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领会。我们原来是“小快灵”,像突破分球、快攻,都是中国篮球的“一招鲜”,为什么现在没了,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交织在一块。这几年还是比较重视青少年培养的,也有一些成效。像这个赛季的北京队、山西队,都有一些不错的年轻球员,但后卫这块现在确实还看不到特别好的苗子。
  马跃南:我很欣赏林书豪的一句话,控球后卫最重要的不是得分,是能将全队组织起来。这说明他是个很聪明、也很有想法的球员。他也经历过挫折,曾被别人看不起,但没有放弃,这些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成长需要各种各样的磨难。现在我们条件好了,也有很多喜欢篮球的青少年,但能不能吃苦是个问题,不能轻易向困难低头。当年中国男篮的后卫宫鲁鸣也是边缘球员,全靠自己拼出来。
  薛原:中国篮球在选材方面存在误区。当年苦于内线没大个子,被别人欺负,到北京奥运会时,中国男篮的平均身高已经达到12支球队之最,但组织后卫却成为软肋。这正是发展过程中思路的左右摇摆和不均衡所致。这样的思路反映在基层培养体系中,就是对个头的要求过于强化。孩子发育还有早长、晚长之分,青少年阶段最应该培养的基本功和意识被“找大个”的急功近利想法替代,到了联赛和国家队层面,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
  林书豪如果在中国篮球的环境中成长,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吗?换句话说,林书豪这样条件的球员,在中国的青少年中毫不稀奇,最终却难以达到他的水准。问题出在哪里,不难得出答案。
  高校培养运动员难在哪
  机制存局限,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轨制”运行
  郑轶:作为一名控卫,林书豪被评价为“用脑子打球”的球员,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他出身哈佛的名校背景。他的成功,可谓美国式“体教结合”的最佳诠释。姚明说过,期待国内普通高校能够走出不普通的体育人。但就目前看,中国高校还不具备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的功能。与NCAA(美国大学体育总会)为NBA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相比,目前的CUBA还显得较为贫瘠。
  张卫平:中美两国的体育机制不同,目前看,中国的高校可能出现个别高水平体育人才,但还不能成批出现。美国孩子练体育都是自己的事,国家不负担,你要是真想往上练,就得自己花钱。如果去学校,就要申请体育的奖学金。但中国的机制不是这样,专业运动员是国家投入经费培养,高校愿不愿意掏钱搞体育,也不一定。
  马跃南:美国大学篮球教练都是专职的,拿很高的薪水,可以随时去职业队或者国家队,这说明他们的大学篮球水平很高。但是中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体系,缺乏专业教练。当然,现在也出来了个别高校运动员打CBA,比如佛山队的曾令旭。但由于这样的渠道并没有完全通畅,一些孩子如果选择打球,可能就不念书了。
  薛原:一直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两个不同的圈子中运行。竞技体育早期专业化、精英化,脱离了学校体育的轨道,实际上也失去了最广大的基础人群。“双轨制”的运行模式,是中国体育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体教结合”的概念,依然着眼于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而忽视了体育本就是教育组成部分的意义。让体育回归教育,回归生活,谈论林书豪的成长模式,才更有价值。 (记者 薛原 编辑 郑轶)

转自人民日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21:45 | 只看该作者
林书豪一飞冲天的启示 锲而不舍出明星

李学江 2012-02-27  


 林书豪,一个不久前还不为人知的板凳队员,一飞冲天,成为全美家喻户晓、华人为之着迷的球星。
  其实,在惊诧之后,人们不难看到,林书豪成功并非如其显示的那么偶然;而透视他的传奇经历,我们也能够获得一些宝贵的启示。
  启示之一,功夫不负有心人。林书豪看似一夜成名,其实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在篮球场上摸爬滚打。据说,他的父亲声称只有两大爱好:一是拿博士学位,二是看NBA球赛。他不仅自己看,而且要带上儿子每天去球场练上90分钟。
  林书豪后来考上哈佛,这在华人看来,是多么幸运啊,好好读书才是正道,毕业后不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都将前程似锦。但林书豪脑子里并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他在校期间没有像一些华裔学生那样成为书虫,仍然不弃不离地“泡”在校队里。
  启示之二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毕业后,林书豪未曾想过如何进名企、赚大钱,而是加入职业球队,继续对篮球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追求。尽管两年多来他一直不被业内人士看好,只能成为二线队员,甚或还数次降级,两度被开,可他依然初衷不改,忍辱以求,哪怕是睡沙发床,坐冷板凳,也不言放弃。
  所以,林书豪的一举成名,看似偶然,其实不然。他的成功应了那句西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无独有偶。前不久,加拿大的华裔滑冰选手陈伟群同样一鸣惊人,在世锦赛和各项国际大赛中都以高分夺冠,仅以20岁的年纪即被加拿大政府评定为2011年度最佳运动员,跻身于加拿大运动巨星之列。陈伟群、林书豪,在姚明之后相继亮相国际体坛,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华人的传统印象。一年以前加拿大著名杂志《麦克琳》曾刊出一篇题目为“大学太过亚洲化”的长篇报道,撮其要义,即是暗讽亚洲学生,尤其是华裔学生,在学校只知拼命用功读书,极少参加文体活动,尽管学业优异,但在其他领域则少有建树。其后是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发表《虎妈战歌》,再次强化了西方对华人家庭文化传统的固有印象。
  林书豪、陈伟群等人在国际体坛上大放异彩,显示出亚洲人多方面的素质与潜力;让华人乃至亚洲人都大受鼓舞,精神为之一振。大概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华人青年、亚裔人士要为之欢呼、为之疯狂的原因吧。(李学江)

转自人民日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01:52 | 只看该作者
林书豪登《时代》亚洲版封面http://edu.cyol.com 2012-02-17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新网2月17日电据台湾《联合报》报道,《纽约时报》专访林书豪的祖母和伯父后,美国《时代》杂志和《运动画刊》也不约而同选择林书豪为封面人物。全美各大主流媒体跟着“林来疯”!
  报道称,NBA“哈佛小子”、华裔球员林书豪风迷全球,《时代》封面标题就是“林来疯”(Linsanity),夸赞林书豪照亮整个NBA;还说自从1976年以来,没有任何新秀前七场总得分高于林书豪,包括乔丹和詹姆斯两位篮球大帝。
  《运动画刊》封面是林书豪出战洛杉矶湖人队时,单刀切入禁区,湖人五虎将严阵以待的照片。封面标题《Against All Odds》说明了林书豪如何克服各种阻碍,骤然崛起的历程。
来源:中新网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6:39:46 | 只看该作者
年轻人依然有梦
北京晨报:不知您注意到没有,今天许多年轻人更现实,不太相信梦想。
郝晓辉:可以理解,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竞争压力太大,在本应该培养梦想的年龄,他们不得不为学业和考试而忙碌,如果按正常收入,他们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实在太难了,难免会有些灰心。相比之下,我们迈出大学校门时,压力没这么大。不过年轻人也应该理解,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一代人都不容易,大家都有困境,都需要不断跨越难关,没有梦想并不能增加你的成功机会,而有梦想,虽然会有挫折感,会有些迷茫,却能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自我,不至于麻木和失落。
北京晨报:回到林书豪的话题,您觉得这个励志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郝晓辉:李开复在网上总结了十条,我比较同意。其实成功学原理全世界都差不多,也没什么更新鲜的东西,中国和美国每年都出版大量的成功学书籍,相信看过的人会很多,但真正做到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一个社会,当年轻人都相信奋斗,相信用光明的手段就能获胜,相信真理一定会战胜暂时的邪恶,这就是有希望的社会,相反,大家都缺乏目标,浑浑噩噩,对公共事物漠不关心,只会窝里斗,能凑合一天就凑合一天,这就是危险的社会。其实我觉得今天许多年轻人依然有梦想,只是他们不太愿意表达而已,所以,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与支持。
陈辉/文
郝晓辉
作家,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著书《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勾栏胭脂》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16 , Processed in 0.08408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