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如何提高儿童的媒介素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5 19:1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长如何提高儿童的媒介素养






摘要:   媒介素养教育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一种教育实践,儿童的媒介素养水平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这一重要关系目前在家庭教育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力求让家长明白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并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种教育,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家长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一直以来,家庭(父母)、学校(教师)、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被认为是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四大影响源”。根据各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其结构程式依次排列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而今发现,这一影响因素的结构次序已改变为“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家庭”的程式。大众传媒成了少年儿童信息来源最广,对思想、心灵影响最深刻的第一影响源和第一影响力。研究数据表明,4-14岁的儿童平均接触电视的时间为2. 22小时,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时间里,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长达1万多小时,远远超过他们学习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时间。以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正通过视觉性、趣味性、通俗性较强的艺术娱乐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像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有些家长为了避免电视等传媒的不利影响,采取各种措施禁止儿童接触各类传媒,或者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其实,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如何帮助儿童认识传媒,选择和接触传媒,解读、甄别和判断传媒信息,充分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才是家长需要教给孩子的一项必备的社会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这就是媒介素养教育。
一、什么是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内涵相当广泛,包含了对影视制作的基本了解,批判性思维技巧,媒介信息的分析评价及对有效的媒介使用管理等。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并把它看作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
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提出,美国学者索曼在1995年把媒介素养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于如何选择及分配花在传媒上的时间;第二阶段是发展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去分析及质疑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并了解这些信息是如何建立的;第三阶段是从社会、政治及经济各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让人们学会根据以往经验从传媒中取得信息,同时明白传媒是如何推动全球的消费经济。可见,媒介素养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儿童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信息社会化、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要求现代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包括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获取、辨析、选择、处理、运用、整合、创新方面的能力、态度、品德、人格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养成很大程度靠媒介教育来培养。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确定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但在我国,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均不太重视或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往往是在儿童受到不良的影视、网络影响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时,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引起警觉大呼“狼来了”,然后才亡羊补牢,做消防式的补救。媒介素养教育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二、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很多知识和行为的发生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这种学习更多地是通过观察示范过程学会的。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而不必事事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这种观察,既可以是对周围人的行为及后果的直接观察,例如观察自己的父母、同伴的行为等,也可以通过阅读、视听各种媒体中人的行为完成。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后一种观察来学习行为的。现代社会里,电视和其它媒介是示范的一个重要来源,或者说,是儿童观察学习社会的课堂。儿童对媒介内容的模仿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媒介内容,与其中某些角色或行为认同,并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模仿会产生有利的结果,那么,当这种情景出现时,儿童就会发生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可通过媒介不断强化形成长期行为。
在各类传媒当中,普遍受到儿童欢迎的当属电视,其原因在于这种媒体能够有效地唤起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呈现给儿童的榜样有很强的影响力。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尽管小孩对电视节目的信息处理是有选择、有策略的,但对节目内容理解不多,对其真实性的理解也很不完善,并且不能准确地对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有更多的可能去相信并模仿他们在屏幕上所看到的一切。比较典型的是电视暴力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大量研究显示,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表面看起来,电视暴力内容本身影响了儿童的行为。可但凡看过电视的人都知道,暴力镜头是无法绝对避免的,只要接触电视就有可能看到暴力镜头。而且,并不是每个看到过暴力镜头的孩子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大多数研究都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复杂性,看电视,即使是看一些内容简单的节目,也并不一定就是一种低智力活动。孩子们会将电视节目与他们日常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情境联系起来进行“解读”。豪爵和奇普的观点认为,与其说是电视节目中的暴力镜头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还不如说是如何表现和“解读”暴力的总体态度影响了儿童的行为。家长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孩子对于媒介的解读和批评能力,指导孩子正确理解大众传媒及其信息,合理地利用各类媒介的优势帮助孩子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家长的中介作用,提高儿童的媒介素养
儿童的媒介素养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在接触使用各类媒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和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接触较多的指导者,应有意识地为子女提供提高媒介素养方面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有利条件,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子女提高媒介素养。
1、发挥父母的中介作用,抑制电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电视是我国儿童最欢迎的媒介,但长时间接触电视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会使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减退,急功心切,注意力下降,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减弱。当然,电视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在对儿童社会认知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我们吃惊地发现,电视对儿童社会认知某些方面的积极影响甚至是学校教育所望尘莫及的。电视的视听结合、声画同步使得儿童能够更生动地接受认知和言语方面的启蒙教育。譬如,电视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孩子对颜色的分辨和认识,对孩子进行识字教育并丰富儿童的语言词汇,让孩子学说普通话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卫生、健康及生活方面的科学教育,还使孩子受到美术、书法、外语、科技、音乐、舞蹈、体育等方面的启蒙影响,培养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兴趣,为将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打下基础。低年龄儿童还可以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加工或模仿电视的内容,有助于儿童认知表象的丰富和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电视的正面作用,有效抑制电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呢?许多父母认为,阻止儿童接触不适宜传媒的唯一方法是简单地禁止。圣·彼得等人发现,在他们所抽取的样本中,受到限制的观众一般来说什么节目都看得少一些。换言之,采取限制措施的父母不是控制孩子看电视的质,而只是简单地控制看电视的量(只看一个小时,不能再看了!)。家长只是简单地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儿童对传媒的理解可能强烈受到周围社会情境的影响。如果父母能够对儿童在电视或录像中看到的一些比较难理解或烦扰的场面进行解释,这将有助于消除儿童单独观看时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这就是父母的“中介作用”。父母的中介作用,最简单的情况是,父母作为儿童观看节目的同伴出现,当然不是简单地一起观看,有效的父母中介作用要求父母应做到:帮助孩子选择电视内容;禁止将看电视作为对孩子的赏罚;鼓励儿童收看有意义的节目,如有知识性内容的节目;跟孩子一起讨论节目内容,解释有歧义的或干扰性的材料,或探究节目中的概念;将节目内容与孩子每天的学习联系起来;以良好的收视习惯为孩子作示范。
2、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引导孩子多接触印刷媒介
尽管现在的电视节目和电子声像产品种类丰富,形式新颖,也包含很多教育性的内容,对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这类媒介表现方式很直观,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长时间接触更会影响儿童的视力和身体健康,甚至影响儿童的道德观念。
根据对16个城市儿童道德发展的调查发现,儿童的媒介接触直接影响着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接触书籍、报纸、杂志和广播较多的儿童在道德量表上得分较高。儿童经常接触印刷媒介对儿童道德发展有显著正影响,经常接触电子声像媒介有显著负影响。在儿童接触的媒介内容方面,经常接触知识性内容的偏好对儿童道德发展有显著正影响,刺激性娱乐内容偏好有显著负影响。此外,儿童依赖不同的媒介组合,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儿童经常依赖印刷媒介和知识性内容的组合,对他们的道德发展有显著正影响;经常依赖电子声像媒介和刺激娱乐内容的组合,对他们的道德发展有显著负影响。
以上研究提醒家长,除了尽量发挥电视等电子声像媒介的正面作用以外,家长还要积极引导儿童扩大生活范围,培养其多种兴趣,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特别是为儿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儿童有机会多接触印刷媒介。对于比较小的孩子,家长首先应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给孩子讲解所阅读的信息。然后逐渐养成孩子独立阅读的习惯,多选择知识性内容的书籍,拓宽视野,促进孩子认知的发展。同时父母应注重自身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养成喜欢阅读、尊重知识、文明进取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真正发挥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作为“第一位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代小琳.青少年价值观九成源自媒体[N]北京晨报,20041215
[2] 田中初.媒介素养:一种正在兴起的教育实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 汪洋信息时代高校媒体素养教育初探[J] 教育探索,2005,(11
[4] 袁文丽学前儿童的媒介素养启蒙 [J] 学前教育研究,2005,(6
[5]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 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第五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8] 卜卫关于我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的研究报告[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1
[9] 卜卫大众传媒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7,(2
[10] 李季媒体文化: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影响源[J]现代教育论坛,2000,(4
[11]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06:53 , Processed in 0.0828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