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省、市有关文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本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明确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掌握教学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目标是: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音乐兴趣爱好,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任务是:通过鉴赏与表现及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丰富情感,激活表现的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在共同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国和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中,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学会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为每个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普通高中的教学基本要求是: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体现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凸显听觉艺术特点的音乐审审美教育,应该体现在不同模块教学的全过程,从而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作、音乐评价等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首先确保高质量地开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模块——“音乐鉴赏”,还应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力求使每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充分认识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重大作用。教师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和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二、加强高中音乐课程设置和学生选课指导
高中音乐新课程由六个教学模块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这六个模块既相互独立,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同时又反映音乐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集结为一个学科整体。
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科目的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艺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课程,为学校发展自己的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排课,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
六个音乐学习模块的设立,改变了以往高中音乐课仅仅以“欣赏”为教学内容,所有高中学生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要求的单一模式。
一般情况下,音乐课程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
音乐鉴赏:音乐鉴赏是学生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属于基础性的音乐课程,是增进全体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该模块为2学分,为“限选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也可作为必修课来要求,建议在高一开设,可采用行政班的形式授课,为选修课的顺利开设做好准备。
歌唱、演奏:是音乐学科最具本质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这两个模块各为1学分,为“选修课”,可打破行政班级制、年级制进行授课。各学校可针对本校师资状况和教学安排,根据学生的选择,将选修课与合唱队、管乐队等音乐团体组建和训练结合起来,如教学课程安排有困难,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者自修时间予以安排。
创作:是学生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模块,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该模块为1学分,为“选修课”,在新课标实施初期,该模块的实施具有一定难度,如出现选修的学生人数不多或者师资上有困难,可尝试校校联合授课,在完善考勤机制的前提下,学生可跨校上课。
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体现不同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使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以上两个模块均为1学分,为“选修课”,由于这两个模块均有跨艺术门类的特点,在开设时如在师资等问题上有困难,可尝试“双师授课”的模式,即在音乐老师不具备舞蹈或者戏剧表演的技能的情况下,配备一名具有该类特长的老师协助授课;也可采用成立“戏剧社”等学生社团的形式授课。
不同模块有各自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特点,这决定了不同模块教学组织形式的差异。一般来讲,音乐鉴赏在六个教学模块中的特殊重要性以及与以往高中音乐教学在教学内容、形式上能自然衔接,故有更多的学生会选择此模块学习。相比之下,选择学习鉴赏之外模块的学生人数会比较分散。根据这一特点,高中的音乐鉴赏模块适合以教学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随自己所在年级,分班或合班上课;另外五个模块,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选课的情况,将选修同一模块的学生组合为教学班进行教学,学生可跨年级、跨班级选课,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选课前应将音乐课程不同模块的内容、性质和开课计划(包括课时安排、上课地点、教材和任课教师等)向学生详细介绍。开始选课时教师应在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音乐学习基础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商定符合个人特点和意愿的模块内容进行学习,做到科学合理地选课,避免盲目性。
在六个模块中,“音乐鉴赏”为2学分,其余的五个模块各为1学分。高中音乐课的最低学分为3学分,学生可通过学习音乐鉴赏获2学分,再在其余五个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获1学分。获得3个学分以后,有兴趣和需要的同学还可以继续选修。
三、研究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的音乐课程应提倡“讨论——探索——实践——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形成平等、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氛围。虽然每一模块围绕某一特定内容,以明确的目标,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但从宽泛的角度看,各个模块之间在教学方式上都有其兼融性。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
体验性音乐教学法——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但音乐同时也是一种体验的艺术。音乐一旦进入学生的听觉,便会使学生立刻产生情绪上的反应。因此,音乐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还应该让学生学会体验音乐,从音乐中发现美、感受美,在情感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教师应该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发表独到的见解。
实践性音乐教学法——以音乐实践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除了在实践性模块的教学中注意采用此教学法以外,在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中也可以适当采用此教学法。)
比较性教学方法——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音乐教育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堂不是结束真理的地方,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批评性思维(求异思维),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合作性音乐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针对各模块的特点提出教学方法的建议如下:
(1)音乐鉴赏模块
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更侧重于聆听基础上的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在生动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必须通过直觉的方式去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其作用是引导学习和促进学习。
《标准》强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特点之一是教师教学方式上的变化:由传授变为感受,由讲解变为理解,由分析变为描述;特点之二是增大课堂音乐信息量,围绕着学习主线设计各种题材、体裁、结构、风格、形式的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2)歌唱模块
该模块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在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有机地渗透知识技能的内容,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探究音乐艺术的真谛。在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三种演唱形式。可见,从教学的角度看,这几种形式都是需要的,但为什么又要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建议呢?
合唱是具有十分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培养、发展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原因之一。
歌唱课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合唱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学生受益的人数众多。这也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另一原因。
较多地采用合唱这种表现形式,并不等于忽视其他演唱形式,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特殊爱好、又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独唱、重唱等表现形式,对发掘、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歌唱课中的采风,是指学生到民间学唱并记录民歌的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有益于学生直接向民间艺人或民族音乐工作者学唱民歌,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了解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代表人物以及社会价值,从而提高他们演唱民歌的能力,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3)演奏模块
演奏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选择学习,参加演奏课的学生所学的乐器也多种多样。除了民族管弦乐器、西洋弦乐器、键盘乐器、电声乐器,还有学生比较容易入门的欧洲八孔竖笛、口风琴、吉它和常用打击乐器等。使用这些乐器开展教学,教学班就会形成一个乐队。因此,对演奏中的技法、句法、情感表现、音乐处理手法等要有一定的要求。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上,虽然有独奏、重奏内容,但以多声部的合奏为主,这与歌唱教学以合唱为主有类似的理由。
由于器乐演奏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那么通过哪些渠道提高演奏水平呢?
高中学生学习演奏技能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可以在演奏课中学习,可以在课外器乐小组中学习,也可以在校外(青年文化宫、社会音乐学校)向专业老师学习,还可以向有演奏特长的同学学习。
在上述几种渠道中,演奏课中的学习,在技能技巧方面不会很深。因为各个学生的演奏水平不可能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技能技巧够用、能够参与一般性的合奏也就可以了。在演奏课中往往是排练合奏乐曲,以表现乐曲的音乐情感、刻画音乐的形象为主。在课外器乐活动小组中学习演奏技能,有可能比在演奏课中学得多一些、深一些。尽管器乐小组的活动也要排练乐曲,也要表现音乐的情感、刻画音乐的形象,但它终归有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较为细致的指导,学习演奏技能的条件要好一些。在校外向专业老师学习演奏技能技巧,会按照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技巧方面会提高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有些甚至达到专业水准。这些学生是学校演奏课中的骨干。向有特长的同学学习,是相互切磋、彼此帮助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同学之间增进友谊。
当学生选学演奏模块时,首先面临着学校有哪些乐器的问题。特别是学校现有乐器与学生选学的项目是否一致,都会直接影响教学。因此,在选择模块时,一方面要精心指导学生使其适应学校的设备条件;另一面也应该允许学生在能够融合进本校乐队的条件下,自带乐器进行学习。
其次,教材与学生所学乐器会产生矛盾。例如:乐曲中应有的乐器,学生中却缺少演奏者;学生能够演奏的乐器,教材中没有安排配器。针对这种情况,音乐教师应当根据乐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临时改变配器。
如何因地制宜地解决乐队的编制问题?
拥有编制齐全的乐队,大多数因为学校重视,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辅导力量,学生中具有多方面的人才。而编制不齐,应该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以便演奏课能够顺利进行。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虽然乐队编制不齐,但已接近齐全的学校应尽量拨款购置需要的乐器。因为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是一种趋势。
学校兼有多种中西乐器的情况下,可以组成混合乐队。只要将各种乐器合理地编排在乐队中,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拥有的乐器既不能形成齐全的编制,又不能组成混合的乐队,可以组成重奏组或小乐队。例如:由箫、笛子、扬琴、二胡、大提琴组成一个小型混合乐队,既可以为歌曲伴奏,也可以演奏丝竹乐。
条件确实困难的学校,可以发动学生自带乐器参与演奏课的学习,也可以发动教师、家长、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协助学校自制乐器,以解决演奏课的需要。
(4)创作模块
高中音乐课的课时有限,任课的音乐教师也并非人人都有音乐创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发掘更广泛的音乐课程资源,将创作课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式的学习,值得我们重视。
音乐创作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进行以歌曲写作为重点的创作活动,即:尝试着为歌词谱曲。
学习音乐创作,应该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基本乐理知识、视唱能力、记谱能力、音乐想象能力等。而歌曲创作应该从写歌曲主题入手。主题乐句通常会出现在歌曲开端的第一、二句。写好主题句,对于写好整个歌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整个歌曲的发展基础。
写作歌曲主题要考虑歌曲的整体布局。要考虑歌词的内涵、情感、音乐风格、体裁形式、表演形式、结构特点等因素。
利用各种不同的音源材料,进行某一主题的命名即兴创作表演,不仅避开了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而且对于激发形象思维、发掘创造性潜能十分有益,并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实施。比如表现“暴风雨”,可以采用的方式有:
以小组为单位,用常规打击乐器及非常规音源进行即兴创作:选择大鼓以表现雷声;选择马口铁不时地摇动以表现闪电声;选择沙槌或摇动畚箕里的沙砾以表现雨声;选择有木条的转轮,在转轮上铺盖橡胶轮胎片,由学生控制转轮的转动速度以表现风声……
以小组为单位,用常规乐器进行创作:选择短笛、长笛、单簧管吹奏
半音阶,用圆号、长号、低音提琴演奏和声以表现风声;用定音鼓、大鼓表现滚滚雷声;用小鼓表现雨点敲击大地的声音;用吊擦来表现闪电的霹雳声……
鼓励高中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即数字音序和数字音频软件进行简单的音乐编辑和创作。
(5)音乐与舞蹈模块
音乐与舞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包含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点和风格,影响着舞蹈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因此人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音乐、舞蹈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如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练习舞蹈,有益于理解舞蹈的内涵,或在熟练动作的基础上,反复感受音乐,则会对舞蹈的艺术表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验;要注意舞蹈鉴赏、表演、创编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在舞蹈鉴赏的基础上学习舞蹈表演,在舞蹈表演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创编,同时融入舞蹈知识的学习。
(6)音乐与戏剧模块
戏剧艺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从戏剧艺术具有“故事性”“表演性”和“综合性”的基础特征出发,把握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功能。一般说来,创编、排演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程序大致如下:
①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并撰写一个有积极的主题意义的故事,作为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故事蓝本”。
②锁定剧中人物,分析并梳理不同人物的身份、造型、性格特征、行为动作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
③设计和强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突出人物性格与情节的矛盾冲突。
④在确定主题、编写戏剧脚本的同时,选定有表演经验并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导演。
⑤进入排练。从演员熟悉脚本、对台词开始,通过舞台动作、演员方位的调度及各种表现手段的合成,到演员化装彩排,完成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凸显戏剧主题。
⑥正式演出。邀请有关领导、师生、家长等观摩指导。
⑦听取评论,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修改完善,使学生创编和排演的剧目更加精彩。
高中生进行戏剧表演,应引导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及自身的知识结构出发,选择适当的题材、体裁、规模。配乐朗诵和戏剧小品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常见形式,同时也是进入戏剧表演的初期阶段,比较容易掌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对音乐的感受,从音乐中体会和捕捉灵感,不必过于拘泥于表演的细节和动作的标准化、程式化,表演中语言要力求自然、流畅,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景,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中可引入反思和评价机制,师生互动互评,多肯定多鼓励,增强学生朗诵和表演的自信心。
四、积极开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方式,过于注重量化,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技术落后;过分追求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提示了以下内容:“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应观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反应;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态度、参与过程及合作能力;音乐的感受体验能力、表现能力、探究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等。”
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主要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评、互评及他评。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表演、习作展示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在某一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教师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模块学习做出总体评价。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如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是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评语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表述;对学生在演唱、演奏、创作、舞蹈和戏剧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曲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等进行定量评价。
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方式。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做出相应的评价。
班级音乐会及师生音乐作品,音乐评论,或是某一专题展开的讨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的展示活动等,是生动活泼、富有实效和具有音乐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这类方式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
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更加细化。也就是说,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以模块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与可行性。
鉴赏模块,一般采用音乐辨别;音乐感受;音乐记忆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音乐辨别:通过聆听音乐,能够较准确地分辨出作品的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
音乐感受:以随笔的形式撰写诗歌散文或以口头描述等,表达鉴赏心得,交流鉴赏体验……
音乐记忆:以大量地听辨主题旋律为主,渗透音乐美学的一般性常识的评价形式。
还可以根据指定专题或自选专题,收集文字、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的评价。
歌唱、演奏模块,由于知识与技能的含量高,所以评价时可采用⑴合唱、合奏的形式。⑵独唱、独奏,重唱、重奏等抽样检查的评价方式。⑶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音乐会等形式进行评价活动。
创作模块是以学习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进行歌曲写作为重点的创作活动,包括电脑音乐的编辑和创作等,因此,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可展开作品评奖活动、作品演唱会、校内广播、电视、专栏交流等评价方式。还可以将学生作品推荐到各级音乐刊物或媒体发表。
音乐与舞蹈、戏剧模块,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有着直观的艺术感染力,舞台演出的特征明显。在检测这两个模块的学习效果时,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提炼舞蹈、戏剧素材进行创编;通过排练优秀的舞蹈、戏剧作品,了解学生对舞蹈、戏剧等相关知识的积累情况;提高学生现场观摩、表演实践、提高切磋研究以及创编与排演的水平。
六、改进教研活动方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成立市与区级的高中音乐新课程中心教研组,分市、区、校三级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市一级的教研内容包括:组织教师进行《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论研讨、开设专家讲座、进行音乐新课程课例观摩、组织教师撰写案例和论文,通过案例与论文的研讨推动基层的教学等等。亦可分模块组进行探讨和研究。
区一级的教研内容包括:展开全区性不同模块的研讨活动、可以开展现场教学、说课、案例与论文评选等活动,总结实践经验、交流教学体会,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教师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是常规的教研,其方式主要有:集体备课、相互观摩课堂教学、科组内研讨等等。
以上各级教研活动要以课题来带动,使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各级教研活动的开展,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平等性:强调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与参与者之间相互尊重,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发展性:强调教研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建构的过程。要重视教研内容的生成性,为教研提供情境化、开放性的活动平台;关注教研参与者在教研过程中的主动建构、经验分享与理论提升。
针对性:强调问题意识,以各类教研活动面临的真实问题和困难作为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的质量与效益。
高中新课程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向师资提出了挑战。想让某一位老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以应对需要具备不同技艺和能力才能胜任的课程是不现实的。对学校而言,为了开齐六个教学模块就要引进六位音乐老师,也同样是不现实的。针对实际情况,学校除了应聘任专职音乐教师任课外,由于音乐教师的专业特长不同,提倡校际间的师资交流及跨校兼课。为了弥补专职音乐教师的不足,可以聘请校内具有音乐艺术专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课。如条件允许,也可聘请符合教师任职资格的音乐工作者到校兼课。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音乐教师可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实施教学。
五、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和途用
加强高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对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应兼顾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于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所选择的曲目应包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优秀新作、世界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以及适量的通俗音乐和电子音乐。重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课题的设计,以利于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校本课程应有本校的特色,视听材料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以获得良好的视听效果。
(1)授课老师遵循以上原则进行校本课程的整理和编写具有地方、民族或学校特色的课程;
(2)在教学的过程中,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集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和知道的资源,可打破单纯的由教师组织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然后对其资料进行整合后收入校本教材;
(3)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本校的管弦乐队、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等团队,在排练、演出等过程中的音像资料也是很好的校本资源,合理利用,可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4)广播站、电视台、板报等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窗口。
(5)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交流活动,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信息的沟通。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等渠道交流课程资源,建设好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库。
(6)重视家庭与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与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本地区的音乐资源,使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如组织学生看音乐会、采访民间艺人、或请专业音乐人士到校表演、举办音乐讲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