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9 10:2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长征源小学肖永辉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质的学习文化环境,能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质,形成并发展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新课程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将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我们的教学能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更趋于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小学语文    新课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当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启了新的局面。整合作为哲学名词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这些学科性质特点为两者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一、以人为本——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文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文整合,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富于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丰富化、动态化、发展化,使它们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这些教学资源应以生本教育理论为基石,以学生乐学为基本价值取向,以顺应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高度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设计。
       新课程改革极其关注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人文情感、人文情操、人文情趣、人文情理等,合理地加以阐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地“呐喊”,适度地“灌注”,使人生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程赋予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
      1、关注生命、促进发展——有限的课内资源和无限的课外信息完美结合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留下了许多空间,允许并鼓励着眼发展,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我的具体做法是:凭借教材,积极开发好课内资源为学生所用;超越教材,努力创设课外资源,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以一封信的形式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文中饱含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显而易见,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是本课教学的生命线。教学中,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课件:“和平!和平!和平!”字体由小到大,体现了呼吁和平的愿望由弱渐强。为凸现文本主旨,还先后多次引入课外学习资源。如课始播放“中央电视台4套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录像,再现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启发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得到升华。
     2、关注主体、实现探究——开放的学习平台与共享的学习资源完美交互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助学型和提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平台,实现人性化、个性化、合作化的学习,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阅读课《爬山虎的脚》,凭借课件和网络,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人性化的教学资源设计,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本课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在网络的支持下,按照知识点编排为一个个块状,成为一个专题学习的“积件”。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可以任意选取、自由决定学习的先后顺序。学生可看、可读、可听、可思、可练、可议、可画,完全自主地探究疑难问题,在创设的学习环境中释疑解难。例如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一问题时,对于抽象的语言文字感到费解,可是通过“长脚”的动画视频,可以从微观上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建立准确的认知,并能通过“添脚”的实践操作,点击到脚的正确生长位置,就能清楚地看到脚从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快速长出的动态过程,还能通过“画脚”加深理解,最终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究。
       例如有教师就《爱的教育》展开主题性研读,其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独立探究。进行文本阅读《爱的教育》,思考作品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爱,并将学习所得独立制作成PowerPoint或Word文档。
      第二步合作探究。网上阅读《爱的教育》的有关资料(教师提供相关网站的链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如地位影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筛选,确定小主题,3-4人合作制作成PowerPoint或Word文档。
     第三步交流评价。集体交流小组研究的成果,相互补充、争辩和完善。以在线测试的形式进行学习评价,以留言板为载体抒发学习感受。
     第四步成果展示。自主合作完成推荐文稿在校红领巾电视台播出或制作《爱的教育》网页并在校园网内发布,达到资源共享、展示学习成果的目的。
     这种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的主题性研读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以教材为蓝本,充分开发语文课程、网络信息的资源。学生在信息技术创设的环境下进行语文学习,逐步实现意义建构,获得多元智能的发展。
     如此丰富的网络课件为学习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个体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潜能,乃至兴趣,对学习内容决定孰轻孰重,或多或少。有的可多读一点,有的可多练一点,有的可多一点协作,有的可多一点自主。这样,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会得到发展。而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又促进学生自我展示、合作互学。“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与网络交互功能的高度融合,学生尝到了合作的快乐,悟到了探究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以学定教——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有机整合
根据以往的课堂教学实践,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化静为动,利用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个别化体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的信息化环境,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产生“和谐共振”。
      1. 虚拟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场所,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意义的建构和兴趣的提高。以《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课堂教学开始时,老师即以一个虚拟情境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大家喜欢看电视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电视栏目,你们想看吗?”虚拟节目主持人——一同学走上前台,配合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圆明园从辉煌走向毁灭的沧桑历史。随后,“主持人”请大家以科学家的身份,研究由 “历史学家”、“建筑家”、“收藏家”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3、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的身份,刺激了学生的需要,优化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喜闻乐见,自然积极地投身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学习的效果。情境的创设不能单一地满足“教”,在更大程度上应该促进“学”。
     2、合作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网络教学的模式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进行网络教学的实践时,一方面要利用人机交互功能,在估计学生可能出现困难的环节设置“友情提示”或“帮助”键,灵活地将自主探究、亲身实践过程加以分解。假如还有困难,可通过语音系统请求个别指导或帮助,以“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推动学生自主实践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点播功能,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或设计在大屏幕上展播,组织学生分析、评论同伴的思维成果,或评或改,加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实效。
     3、质疑问难崇尚真知
“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一个善于质疑的学生思维往往具有批判性,具有科学的求实态度,因而表现出对学习的习惯性反思、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思想。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消除学生提问时害羞、畏惧的心理。学生通过文本将自己的问题输入教师主机或发布网上,而不用公开自己的姓名。教师收到信息后,可根据所提问题灵活处理。如问题简单,可直接作答或提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如复杂化的有价值的问题,更多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坦诚、执著的健康质疑心理品质,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
      三、预设生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完美整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时下,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领域的介入为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确大有帮助。它便捷的操作方式,新颖的表现形式,对于化解课堂教学难点、形成高知多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活动更具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情趣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
      1.激活情趣,于课堂“开篇”时。 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观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辅助课件,学生有了兴趣,自然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上课后,先播放雪花儿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动态画面。那飘洒的舞姿,银装素裹的世界,动人心弦的乐声和老师动情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入了一连串丰富生动的情境之中。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下雪天自己会怎么玩。交流完内心的想法后,再点击画面,出现文中的几种小动物。“小动物们在雪地里会玩些什么呢?”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学习目标中。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和学习目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如教学《动物过冬》一课时,作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接着播放深秋黄叶满地,枯枝风中摆动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呢?”以动画形式显现情境,随后演示课题,引入学习目标中,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1、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面对海量般的信息,一些学生不知去哪儿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或者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因此要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掌握对信息的选择、整理、加工和表达的能力,同时给予及时的信息评价,帮助他们信息素养的形成。
2、适时运用 “留白”。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虑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机会,减少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压抑他们想象的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时巧妙地运用国画中的“留白”手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参考资料:
1、祝智庭 钟志贤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3、6
2、何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   02、7
3、中化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1、7
4、钟启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1、1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2:28:27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和方法
发布:马立冬  时间:2008-3-12
 来源:兴庆区教育局信息中心

      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包括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若干个小模块)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为什么建造长江大桥?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资料。

4、技能指导法。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将以此要求为目标,继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0:29:57 | 只看该作者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广西桂林全州县枧塘初级中学  廖江生

文章提要:
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语文素养
运用模式
应用误区
正文:
目前,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把教育信息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而信息技术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形式,优化了语文的教学过程,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等,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以下简单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 
1、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文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们一个无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着无穷的文字材料和超文本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在网络教室里,先打开自己事先设置的文件夹,找到要学习的古诗和一些诗人其他的描写送别的诗篇。然后公布一些相关的古诗词网站,让同学们自己去查阅想要寻找的内容。一节课,实现了几节课都不能完成的容量。老师又让同学们下课后自己回家在网上查找,在电脑上设置自己的古诗卡。最大可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2、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实现学生的感悟体验。
   
计算机的交互性,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互。学生在学习时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感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的感悟体验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融语文知识传承、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的善于施教、精于指导和适当的监控,同时也表现为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

  3、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工具性,所谓“鼠标一点寰宇游,上下纵横几千年。”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可查阅功能,可参考功能,可参照功能,很高的可信度,使它超过了任何版本的大百科全书。它的这个特点,可以很好地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它能使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能够校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学习《空城计》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文,再在网上找出三国有关的资料,可以和这篇课文有关,也可以无关。只要是三国的内容。在磁盘上直接显示出来。作业交上来后,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介绍,有背景介绍,有故事的结尾,有性格的分析,也有对战斗的评价……虽然都是网上的资料,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结构,却不是老师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4、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是网络的这种特点,使它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石。因此,语文的基本素养也应该包含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特殊性质,可以帮助老师完成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意犹未尽的。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设计结尾。计算机可以更直接地实现这个目的。如要求学生介绍一种物体,教师可以这样布置作业:选择一种电器,在网上找出它最新的版本,说出它最先进的用途。可以用查阅的资料来说明,也可以用图来表示,还可以结合别人的设计,针对生活中有些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自己设计一种让人感到满意的电器,用文字把它描述清楚,允许用图例来补充说明。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习的创新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知识信心。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摈弃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枯燥和单纯的凭借语言理解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充满生机。在网络教学中,有鲜明的图案,有活动的画面,还有各种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资料。在网络教学中,鸭子是活生生的,人物也是可以动的。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了解了课文内容后,直接打开有关苏州园林的网站,马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出现了,有各种说明,有苏州园林各处景观的图,色彩明艳,十分有感染力。学生对照网上的内容,很快就理解了作者的表达。课后,学生们兴犹未尽,不肯离去,继续留在电教室查阅苏州园林的其他资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
   
6、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文学美学等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获得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映和独特体验。二是语文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主要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都应成为语文课程关注的对象。要帮助学生看到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并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个目的。
网络的开放性 ,使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计算机还是一个双向媒体,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接受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诱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可以从计算机提供的反馈中知道结果,并能获得鼓励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讲,有时还要动手操作。从这方面来看,网络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广阔空间。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模式的探索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采取什么信息技术形式进行,要取决于对状态信息的掌握。状态信息应包括基础状态信息和目标状态信息。基础状态信息主要是用来评定内容的难易、多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媒体状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等因素。这些状态参量正是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其目的是实现课程安排、教学活动及过程的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选用恰当的应用模式,在适当的教学环节和范围内应用信息技术。一般的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模式:(1)、训练和实习。这是当前最常用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是由计算机逐个显示问题,由学生键入自己的答案,然后计算机断定答案正确与否,正确则进入下一个问题,不正确则提示给予帮助并再给一次机会,或直接显示正确答案。这样通过学生回答一组难度渐增的问题,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2)、个别指导。这种模式模拟个别化的讲授型教学情景,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的角色。它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一个单元介绍一个概念或事实。首先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一小段教学内容,包括正文及有关例子,然后向学生提供有关问题,以便检验他的理解情况,如果回答正确,计算机将控制转入下一个单元,否则将转向相应的分支,采取适当的补助措施,帮助他成功的掌握当前的这一单元。(3)、会话教学。此模式的教学目的与个别指导相同,但允许学生与计算机进行比较自由的通讯。一方面当计算机提问时,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来解决,另一方面,允许学生主动提出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对话教学的模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在课件设计上比较困难,通常要用到人工智能的技术。
 
三、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  

信息技术教学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很多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似乎离开了信息技术就无法教学,以下是笔者对某些误区以及解决对策的分析。
1、为用而用。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信息技术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笔者认为,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像空间相比。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信息技术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盲目拿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凭心而论,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信息技术的应用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信息技术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面对误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解决对策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必须认清:(1)信息技术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2)信息技术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信息技术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信息技术,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信息技术,合理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选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信息技术,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钟启泉编译《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主编。
6、《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 吴立岗著。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0:26:57 | 只看该作者
追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完美融合

作者:张跃红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也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信息技术为信息渠道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氛围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教学将使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呈现出崭新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开发网络资源,尝试网上阅读,将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依托信息技术,促进读写结合,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围绕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我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大胆的尝试让我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语文学科,思考自己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巧用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参与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中巧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西湖》时,配套投影片不足以感受西湖的清秀奇丽。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西湖的有关录像资料,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西湖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白堤、苏堤、小瀛洲等特色景点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比喻句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理解难点就是完全借助录像视频来得以突破和深化的,作者把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翠绿的飘带,缀结在西子姑娘的衣襟上,迎着轻风飞扬招展,是多么奇特和优雅,细腻地表现了西湖的轻盈香丽。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仑美奂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简单文字,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有利于语感的训练与培养。
  二、巧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扩充教学知识量,丰富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  
 如《蓝鲸》一课中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何区别,却无从知晓。考虑到学生对鲸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在备课时就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进行自主探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既可以为学生展示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自行上网检索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在学习《蓝鲸》后,有同学还想了解一下动物世界的情况,我指导他们打开校园网的电子图书馆,到互联网上搜索,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百科大全”网站。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写入自己的文档,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情感和交流写作的能力。   这种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 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使个性化阅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巧用信息技术,凸显能力培养,深化感悟积累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赶海》这篇课文,写的是暑假里“我”跟着舅舅去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为了使学生们吃透重点,我用多媒体出示舅舅带“我”来到海边赶海动画片断,分学习小组讨论:在海边,哪些事使“我”觉得很有趣呢?学生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阅读的独特见解。这样的设计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深化感悟积累,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成为美文朗诵、品味赏析的过程。由于巧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阅读特长,自主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逐渐爱上语文课,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四、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双边互动,提升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多媒体作为联系师生的工具,可被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情感激励,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完美结合。  
 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长城和运河》一课中学到“长城景象的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城图,请同学们赏析后展开充分想象,并结合课文内容畅谈对长城奇异景象的独特理解。设计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学生有多个切入点去理解课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通过视频台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巧用信息技术,尝试探索模式,创新阅读教学  

 基于校园网络下的语文教学,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我在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完美融合的同时,也尝试着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常用的表现形态有:  

 1、美文精读: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美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或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研读: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个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自主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个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互动性写作的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听力训练:汉语亦应进行母语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强化朗诵训练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巧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语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文章作者:张跃红 作者单位: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2] 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中小学电教》 2001年第1期   何克抗、李克东主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3] 吴柳 《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4] 黄埔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 《课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10期  
[5]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0:25:44 | 只看该作者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整合
作者:洛南县职教中心 王伟锋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整合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整合,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整合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
  (二)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0:23:5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上一节的分析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一方面是在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更主要的是在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上。前者是外在的影响,后者是内在的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关键都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所谓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要找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在某一点上的内在的共同点,使信息技术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在的必然选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一是多媒体化,一是网络化。这两种发展趋向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是不同的,需要分别讨论它们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问题。


一、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有三个特点:一是信息表现形式可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主要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二是可以提供超越人的感官系统的信息,比方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以及极速动态过程等;三是强烈的通感性,可以即时实现人的不同感觉之间的转换与交流。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可能性及难度,都来源于以上三个特点。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有三个作用。一是为听、说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现代化的录放设备对口语交际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听、说最终都以声音为载体,多媒体则是最方便、实用的选择。比方说倾听教学,如果让教师或其他人现场模拟一场讨论或谈判,则显得十分虚假,因而也就失去其教学意义;而多媒体则可以将一场真实的讨论或谈判直接提供给学生,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再比方说将学生的口语表达予以录音,然后放给学生听并加以评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会收到特别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录放设备,以上的设想就是一句空话。二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常需要情境的创设。情境的创设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语文教学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实践性,而任何实践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多媒体当然不可能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的生活情境,但却可以提供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某些要素,起到一定的创设生活情境的作用,比如图片、声音等。三是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


(二)多媒体是语文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陷阱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对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整体来看,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可以实现上面讲到的三大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对语文教学造成损害,甚至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陷阱。


语文教学就是教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语言。这一目的,是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内在体验和思维过程实现的。换句话说,不管语文教学要实现什么具体的目的,只要是教学语言,就都要通过学生与语言的接触来实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之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但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也应该严格控制在“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的范围内,而不能取代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否则,这就是对语文教学釜底抽薪,所谓的多媒体就会成为隔在学生与语言之间的一个障碍物,从而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陷阱。多媒体只有与语言联系在一起时才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范畴,这是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一条“铁律”。


(三)当前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用得好,对语文教学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用得不好,却可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种情况已有所表现,不能不给予高度警惕。语文多媒体教学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多媒体被当做黑板用,起板书作用


多媒体板书当然有它的长处:一是美观;二是除了语言表达外,还可以有其他符号要素。但是,在一个教室里,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口耳相传的通道是最为畅通的,现场根据需要进行板书是最方便有效的。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把需要板书的文字录入机器内折腾一番后,再通过光的作用呈示给学生。对于上课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呈示板书,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说是多余的。


2.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


在现今的技术条件下,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由教师现场控制的是多媒体课件中教学步骤呈现的时机,但是整个教学流程却是不能更改的。这样,就会经常发生以下的情形: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没有想到情况,学生的思维出现连教师也没有想到的闪光点,教师在这个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此时,教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已做好的课件,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要么就迫使自己和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继续上课,把学生新的思维火花熄灭掉。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失败的语文教学。


3.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遮蔽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用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这样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多次出现。比方说,教《荷塘月色》,教师用了很多图片来渲染课文的意境,有的还用了音乐。有些教师甚至读一句就呈示一幅图片,然后用若干图片串起课文,就完成了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学生学习《荷塘月色》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语言来体会意境,来丰富想象吗?教师用图片和音乐来替代语言文字,学生是有兴趣了,但这就不是语文课了,变成美术课或音乐课了。学生的想象可能是丰富了,但学生对语言的体会能力、想象能力可能反而减弱了。语文教学不能离开语言这个根本的东西,离开了语言这个根本的东西,就不是语文课了,而是其他什么课了。


4.多媒体教学沦为形式


教《阿Q正传》,就把电影《阿Q正传》放一遍给学生看;教《明湖居听书》,就放一段评书给学生听;教《天山景物记》,就在课堂里加进一段风光片……这些多媒体资源与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形式上,它们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是纯粹形式上的关系。电影《阿Q正传》与课文《阿Q正传》只有情节上的相似或相同,我们学课文《阿Q正传》是学《阿Q正传》的文学要素与文学表现,学它的语言,学它的结构,学它的叙事方式和手段,但这些内容在电影《阿Q正传》中很难学到。我们学《明湖居听书》不是学评书,而是学怎么描绘“评书”这件事,学习课文如何传神地、富于艺术感染力地描绘一段评书表演。放一段评书给学生听,对学生学好《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不说是一点儿用都没有,至少是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两者之间没有教学论意义上的本质的联系。同样,学习《天山景物记》不是学天山景物,而是学天山景物“记”,而这“记”是一段风光片所无法给予学生的。


(四)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那么,多媒体语文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下面三点是最基本的。


1.多媒体手段与教学思想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确立一个理念:使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一定就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这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两回事。比方说,有的人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用于应试的作文训练模型,只要你给一个题目,然后初步判断它的题型,机器就自动给你一个结构模式;只要你每一段写一句话,机器就自动生成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手段是比较先进了,但教学思想却是十分落后,甚至是有害的。


2.多媒体手段与教学目的的统一


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它,使用它做什么。如果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那就限定在增加兴趣这一点,与此无关的就不用,起到增加兴趣的作用后就立即停止使用;如果是为了创设一种气氛,那么就只考虑气氛的创设,如果达到了这一目的,就不再涉及多媒体的应用。使用多媒体,必须坚持有效则用、无效则坚决不用的原则,切不可让多媒体损害了教学目的的达成。


3.多媒体手段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使用还是不使用多媒体,使用何种形式的多媒体,这一切除了应该与教学目的相挂钩外,还应该考虑教学内容。比方说,有的教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配的音乐是《二泉映月》,教《荷塘月色》,配的音乐是《悲怆交响曲》,教《记念刘和珍君》,配的图片是杨柳依依,这就既有审美上的距离,也是教学内容上的错位和干扰。


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的重点是语文网络教学。如果说,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主要是在教学手段上(当然,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也有一些影响),那么,网络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则是全方位的。


(一)网络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资源共享


语文学习往往需要一个庞大的资源库作为支持。语文教学有教材,但是教材并不就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实际上,教材只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但是用教材教什么,这就需要教材以外的资源来补充、填充了。语文教学需要的网络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教师或其他教育机构有意识用网络这种形式提供给学生的,它直接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网络空间(即专用网站或网页)。因为它是专门提供给学校或学生的,可以称之为“学校信息”。比方说,教《祝福》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祝福》创作背景的一些资料和关于主题的一些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主题阅读”形式,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集中一批网络资源同时提供给所有学生。这些资源虽然也是教师有意识收集提供给学生的,并不是由学生自行搜集到的,但是它以原生态形式呈现,仍然保留了网络资源的特征。而且,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仍然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搜寻空间。另一个类型的资源可以称之为“社会信息”,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地在网络上搜寻到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教师有意识提供给学生的,也没有专门的网络空间,它是对网络原生态资源的利用。有位老师这样描述网络资源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好处:可以集中一批网络资源供几十人同时研读讨论,却不易让几十人都借阅到同样的书籍;可以在一个课案中便捷地收罗几十则有用信息,却很难在图书馆、书城如此“短准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可以让学生学会便捷搜索所需信息,而不必要求学生花很多钱复印大量资料。充分扩展的课堂,犹如大江大河,学生可以尽情游弋,教学便不再满足于教师一点点输出自己贫乏的“一桶水”。网络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自己、超越课本,可以弥补我们知识面的贫乏浅陋,可以便捷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涉猎。


2.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包括三个方面的自主:一是学什么,二是怎么学,三是学到什么程度。自主学习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成为可能呢?答案就是网络学习。网络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应该首先是一个教学平台和教学环境,隐藏了无穷的教学内容。可以这样说,学生可能学到的东西,在网络里都能找到(至少是基本能找到)。网络的开放性和无限性保证了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的可能性。网络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将教室和学习时间作了无限的延伸。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学习内容调出来,随意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到什么程度是相对每一次学习而言的,因为网络学习完全自主,所以每一次学习学多少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种学习量的自主,在网络学习中并不会破坏教学的整体性,也不会影响到他人的学习进度。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个人化学习,而网络为个人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在现实的课堂学习中,自主性、差别性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


3.充分、多元互动


在教室里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当然也是互动的,但是,这种互动是有限的。一方面,在空间上有限,局限在教室这个空间内;另一方面,在时间上有限,局限在当面之时;再一方面,它在对象上也是有限的,局限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而网络却把这几个局限都打破了。从空间上来讲,网络是完全自由的,近在隔壁,远在天涯,都可以互动。从时间上来讲,网络可以即时互动,也可以稍后互动。从对象上来讲,可以面向教师和同学,也可以面向整个网络使用者。而且这种互动是多元的,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反应,学生可以在这种多元的互动中获得多元视角。


4.远程教学


远程教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最早它特指电视教学,后来泛化到利用录音、录像进行教学。现今,它专指在线教学,电视也好,可视电话也好,网络也好,反正只要是在线,就是远程教学。换句话说,不同空间的教者和学习者在一个教学平台上开展教学活动,即为远程教学。一般来讲,目前的技术条件能够提供的是专网形式的远程教学,也就是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进入专门网站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观看”为主的学习,即学习者通过观看另一个教学现场的教学活动参加学习,有的还可以提问和讨论;还有一种是以“阅读”为主的教学,即学习者通过阅读教者在网上即时提供的学习资料和其他教学活动材料参加学习。


目前网络语文教学还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也就是资源共享。从网络教学应有的含义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应该是上面这四者的综合。目前网络语文教学之所以还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一方面是技术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观念、制度的原因。


(二)网络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是:第一,学生没有读的兴趣,不愿读;第二,学生读得不多,阅读量太少;第三,学生想读但却读不懂。这就是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归根结蒂就出在这三个问题上。网络技术能够为解决这三个问题提供可能,至少提供缓解的可能。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阅读的兴趣普遍比读教材的兴趣高,除了新鲜感这一因素外,主要是网络上的信息更为丰富。当然,这并不是说教材是可以被替代的,因为教材有网络阅读无法比拟的经典性。但是网络比之教材,阅读资源更充沛,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因而更感兴趣。学生不会读书,说到底就是读得太少。为什么会读得太少呢?主要原因是没兴趣。因而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即兴趣的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自然解决或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另一个原因是阅读成本的问题。这个成本不仅仅指经济上的成本,也包括学生的付出。在网络中,学生可以轻易找到自己想读的东西,有时只要轻轻一点,即可获得。学生之所以有“读不懂”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学生掌握的关于阅读对象的信息没有达到理解信息所要求的足够的信息量。这个时候学生该怎么办呢?一是请教他人。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因读不懂而请教他人包括老师的时候并不是很多。第二种办法就是读与此有关的其他材料,从另一文本处找到读懂该文本的钥匙,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在现实的阅读活动中实施这一办法当然也有可能,但存在诸多困难;而在网络阅读中,却可以轻易地通过“链接”这种形式加以解决。


网络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围绕阅读过程中存在的这三个问题展开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有读的兴趣,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量,需要在学生读不懂的时候有其他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读懂,网络为此提供了可能。这就是网络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要义。


(三)网络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目前,网络对语文教学的介入比较成功也比较深入的方面是作文教学,在这个方面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专家断言,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使得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越来越期待着得到根本的改变。


那么,网络技术在写作教学中有哪些运用方式,这些运用方式与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相比又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1.写作方式:键盘、超文本、粘贴


键盘是一只新“笔”。这只“笔”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复杂无比,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却“太简单”了,至少是和铅笔、钢笔、毛笔一样“简单”。这支“笔”的好处一是快,二是漂亮,三是方便。对于学生来说,更是新鲜无比。网络写作,既是“写”,也是“制作”,因为它不仅有文字,还有其他表达方式。一方面可以是图文并茂,另一方面文本的各个部分甚至某一词语可以用超级链接的方式指向其他文字或符号。这一特点,被称之为超文本。写文章是需要资料的,过去我们上哪儿去找资料?一是资源有限,二是方式麻烦。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用“搜索”的方式轻易获取资料,用“粘贴”直接组合、加工,并最终使用到文章中。网络使写作不再困难。


2.写作氛围:温馨家园、平等空间


网络是一个社区,这个社区与现实中的社区所不同的是,它是一个无层级的社区。除了版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便是版主,与大家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他更多的是为大家服务。网络写作往往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站或论坛里进行的,在这个网站或论坛里,人员既是变动的,也是相对固定的。人们在这里交流,表达自我,往往营造一种特有的氛围。在人们心中,这个网站或论坛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每一次写作都是家庭成员的一次情感、思想的交流。这种写作氛围是现实中的写作活动所无法获得的。


3.写作心理:自由自主、自然而然


在现实的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是“为老师、为考试”,这正是写作之大忌。作文的关键是真情实感,但作文教学这种形式却恰恰相反,是模拟的,作文是“作”文,而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学生之所以厌恶写作,害怕写作,根子即在于此。网络写作,首先不是“作”文,而是表达。这一活动过程是学生自觉自愿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倾诉,是交流,学生的每一句话,都是对读者说的,都是学生自己要说的。在网络写作中,写作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


4.写作内容:抒写真情、展示成长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展示”,写作的过程既是使自我获得一种表达形式的过程,也是重新创造自我的过程。写作归根结底是写“我”,不管写的是一棵树还是一座房子,是一位姑娘还是一位老大爷,写的实际上都是“我”,都是我眼中、我心中的树、房子、姑娘和老大爷。在现实的作文中,学生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的现实身份制约了自我的表达。而网络给予学生一种特殊的写作心理,使他把网络当做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我”在网络作文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意识,而在现实中的写作,更多具有的是一种“他”的意识,这个“他”的意识可能是老师的意识,可能是某种社会评价标准,也可能是某种利益追求。


5.交流形式:开放、真实的效果


网络写作的目的在交流。当然,现实中的写作也有某种程度的交流,学生的作文给老师看是一种交流,给同学看也是一种交流;但这种交流本质上是封闭的,而且目的在“评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尤其是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交流效果,至少是效果不充分。网络写作的交流形式是完全开放的,从理论上来说,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是一种真实的交流,因为它有真实的交流效果:或者是打动他人;或者是为他人提供了一个信息,甚至被他人所采用。


6.评价形式:多元、互动、感受式


网络写作也有一个评价的环节,但这种评价是在交流中实现的,不是为评价而评价的。网络写作的评价形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多元的,不是只有一个声音;二是互动的,作者有解释和反对的权利;三是这种评价不是评判,而是谈感受。这三点,是现实的写作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后都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上。


(一)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设计思想与基本方案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设计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自主学习。其实质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围绕学习目的,利用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自己的智慧结构的过程。设计的目标是:教师呈现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程,通过自学、讨论、协作等方式,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这种教学设计主要是学件的设计,它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中心,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来选择和安排。具体地讲,一个学习单元可以按照“提出学习任务—主题论述—实例分析—自由讨论—思考练习—总结归纳”这样的顺序来表达。在表述问题与解答、插入解释内容时采用交互方式和演播方式。学件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范围,还可包括丰富的信息及拓展知识。


一般来说,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课程信息模块 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课件等。


信息检索模块 背景知识及相关资料等。


学习指南模块 主要是对课文的一些解读,以及一些学习方法的提示。


自主讨论模块 专门的讨论与交流平台,可以是电子公告牌(BBS)、聊天室,也可以是电子邮件链接等。


测试园地模块 包括试题库和测试评价系统。


答疑解难模块 包括系统自动答疑与教师在线答疑两种。后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也可以通过留言版,还可以通过在线传呼实现。


延伸阅读模块 可以用超级链接的形式,为学生进一步的阅读活动提供资源。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课件设计的评价标准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课件其实应该是网络学件。一个课件制作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否实现。那么,一个好的、成功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课件有什么标准呢?应该说,现阶段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课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事物,我们提出的下列各项,也仅是一个初步的供参考的标准。


资源标准 首先是关联性,课件应该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而且关联度越高越好;其次是丰富性,课件内容越丰富越好,当然应该力争剔除完全重复的资料;再次是感染力,课件要有吸引力;最后,资源存储还必须是结构化的。


技术标准 一是稳定,不稳定的系统是不适用于教学的;二是速度,没有一定的速度根本没有办法将课件应用于教学;三是开放度,主要指存储的无限性,包括下载权限的开放;四是可选择性,如果只是线性的呈示,没有可选择性,就没有网络学习的自主性;五是简便性,操作上要简单易行,课件如果太复杂,学习操作就要耗去大量时间,得不偿失;六是风格化,技术的呈现和使用都要有美感,是个性化的。


教学标准 一是课件要素设计要适应教学的需要,一个好的课件应该由有限的课件要素构成,易于把握,如果要素太多,就会出现形式化的东西;二是环节设计要适应教学的需要,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层次清楚、结构合理的,应该按照教学的规律来安排课件的进程;三是教学内容优先于技术手段,在任何情况下,技术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的正确呈示服务的,技术手段隐蔽在课件的背后,直接呈现出的是教学内容;四是教学目的是最高指挥,与教学目的的实现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设计都是冗余设计。


心理标准 课件设计还要考虑一个标准,这就是心理的标准,也就是它的整体和细节给人的心理的影响。心理标准的要求是既要充分调动人的兴奋心理,又要保持心理注意力。主要包括:适度的刺激性;节奏的保持与变化;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程序;休闲设计等。




2011-01-17  人教网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0:22:58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甘谷县总门九年制学校马祎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被广大教师引用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给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一、在课前导入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巧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想学”的心理上展开,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片段,并同步播放其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冲击下,回到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再如《蒹葭》这首很有意境的诗,运用《在水一方》的动画歌曲导入,在优美的旋律中营造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朦胧优美意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
  
  二、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岳阳楼记》一课第二、三、四自然段“予观夫巴陵胜状”至“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教学,播放岳阳楼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目睹”岳阳楼之壮观,去聆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去感悟作者的政治抱负。
  
  三、在讲授新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之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在布置作业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变化作业形式,突出学生自主选择,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通过应用自主性、操作性、创造性、生活性、欣赏性等形式作业的交替使用,不但可以减少作业的单调与枯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讲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让学生课前分组通过互联网查询关于罗布泊的图片、影像资料,在课堂分别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自我感知破坏环境的危害,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来源:每日甘肃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1:21 , Processed in 0.1076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