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认同:通往语言和谐之路作者:张先亮 苏珊 时间:2011-12-08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我国迈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有学者统计,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1950年为11.2%,1978年为17.92%,近30年的城市化率只增加了不到7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后的30年,城市化进程加快,从1978年的17.92%到2009年的46.6%,增加了28.68个百分点。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提出了要求,没有和谐的语言生活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城市。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步实现语言和谐已不仅是个人的生活小事,更是国家的战略大事。正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赵沁平在国家语委“十一五”科研工作会议上所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文字的属性,决定了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方面,语言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语言认同”是语言和谐的重要方面。“认同”(identity)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指“承认、认可或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在英语中,identity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的“身份”,二是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显然,汉语把“认同”做动词解释;英语把“认同”做名词解释,是指相对静态的、名词性的概念。应该说“认同”既有静态的一面,也有动态的一面。它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或结果。语言认同也有动态和静态之分,是指个人或群体对某一语言承认、认可的过程或趋同的结果。
学界通常将语言认同分为“主动认同”和“被动认同”。在我们看来,语言认同一般都不是主动的。因为一个人儿时学习母语,是自然而然的学习,无所谓主动与被动,也不存在认同与否的问题;但长大后学习语言就不一样了,一般来说,人们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母语(包括方言)而去认同别的语言,学习另一种语言都是被动的。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是自愿的甚至是非常主动的认同,其实质仍然是被动的。比如根据浙江在线2007年8月31日报道,在全国唯一设立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有近80%的畲族后代不会讲“山哈话”,畲语面临消亡的威胁。畲族小孩不愿学习自己的母语而学习汉语,表面看起来是他们主动的,其实是因为他们感到畲语的使用范围有限,一旦离开家乡,畲语就失去了其功能。同样,现在人们学习英语热情很高,这种学习其实也是被动的,因为英语在世界上使用范围很广,若要走出国门,就得掌握英语。当然,也存在一些出于爱好、兴趣而主动去认同某种语言的情况,只是并不多见。被动认同还可分为“自觉性认同”和“强制性认同”。前者指为了生计或自认为有更好的前途而主动去认同另一种语言,甚至不惜放弃母语,如前面所举的畲族人认同汉语和中国人认同英语的例子;后者是受外部力量影响,强迫自己去认同某一语言,如日本占领东北时强行推广日语认同政策,强迫中国人学习日语。强制性认同往往难以达到目的。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因此,语言的认同也是文化的认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正如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所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成的结合极为密切,只要有一个方面存在,另一个方面必定能完全从中推演出来。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所以语言的认同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本身的认同问题,它关乎民族的存亡。
在城市化进程中,语言认同极为重要。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就难以有现代化的国家,而没有和谐的语言同样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城市。对国语——普通话的认同,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认同,而且是国家整体认知、国家情感归属的心理与行为的过程,无论你是汉族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人都是如此,每一个人都要有这样的意识,而学习、推广、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提升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也正因为如此,国家非常重视城市的语言建设,把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现代化作为语言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教育部、国家语委据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城市的语言建设。如1998年国家语委颁发了《城市社会用字管理工作评估指导标准(试行)》,1999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全面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2000年两部委又出台了《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试行)》等相关法规。多年来,各地有关部门都在努力践行这一目标。2006年,浙江省公布了《浙江省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及其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每年对一个城市进行评估验收,至今已有温州、金华、嘉兴和湖州四个二类城市通过;并从2008年开始,按照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对全省所有三类城市分期分批进行评估,目前已有18个城市通过评估。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人们对通用语言的认同感。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4年首次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城镇人口使用普通话的比例约为66%。普通话已成为党政机关、学校教育、新闻媒体及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基本用语。即使是新兴的像浙江义乌这样的县级城市也是如此,普通话已成为人们的首选语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本地居民对普通话的认同感同步增强,从全国各地来的新居民首选语言也是普通话,其次是所在地方言,最后才是自己家乡的方言。这种语言认同感对构建城市语言的和谐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语言认同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认同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