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宗的改革与当代中国人如何修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4 09:4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 梁桂全

禅宗的改革与当代中国人如何修禅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学(佛学)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国学沙龙(一)》上的讲话
  一、“禅”在今天中国的意义
  (一)当今人的苦难及其根源
  1、现代中国社会的反差和诸多痛苦
  现代化变迁在中国的实践显示,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人在挣取、拥有和享用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世界却变得贫乏了。他们被物质得失和物质享受所占领和控制,失去了对宗教的情怀,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失去了精神上的财富和自由,从而也使得自己的精神生活变得荒凉冷落。他们深陷于欲海之中,醉生梦死,如行尸走肉。在巨大的物质财富的支持下,一切荒唐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人格都显现出来。这就是现今社会的巨大反差。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现在许多人除了面对生老病死这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外,还要面对世间功名利禄等身外物的缠绕和因此而展开的竞争,深深陷入各种社会磨难之中。在自私和贪婪思想的驱动下,这些自然的和社会的磨难又加倍地转化为人们内心的精神痛苦:忧虑、嫉妒、狂躁、困惑、滥欲、愤怒、仇恨、恐惧、悲伤、疲累、麻木、迷惘、失意、绝望等无尽的苦恼在心中随之而生。
  2、痛苦的根源还在自心之中
  人们为什么会面对这么多的苦难呢?只有我们冷静观察,就容易看到这种情形,对于同样一种处境、同样一种遭遇或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高兴,有的难受;有的人满意,有的人不满意;有的人想得开,有的人想不开;有的人平静,有的人愤怒……这说明,原来人的一切快乐与痛苦都与自己的心态有关,都是自己认来的。而且,同一个人,由于他的观点、态度发生变化了,和以前不同了,他对同样一种处境、同样一种遭遇或同样一件,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和反应。所以,事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决定你的快乐或痛苦;你的快乐和痛苦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人的痛苦根源还在人自心之中。
  依佛教的观点,万事万物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从人的心理感受角度来说,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二)佛教“禅修”是医疗人心痛苦的良方
  1、“禅修”是一门离苦得乐的心理艺术
  自古以来,人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苦难,这种肉体的痛苦又延伸至精神的苦恼。佛祖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苦恼问题而出家修道,并创立了佛教。后来,惠能又把达摩祖师传来的佛教禅修法门中国化,使得禅宗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和深入的影响。
  佛教的禅修法门就是从自己心上下功夫,排除自心中的贪嗔痴,让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发现本来的清静心地,这叫做“清静法身”。这个过程的特点就是智慧观照或“觉照”,即用自己本有的超越智慧观照自己、观照别人、观照社会、观照自然,在保持自心的超然脱俗的同时,又以慈、悲、喜、舍的心态来入世和对待一切,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圆融和谐的关系。这样,人就能在生活中既清静超然,又随缘和众,从根本上实现离苦得乐,使自己的生命始终微笑如一。这种观照和超越的智慧,佛学上叫做“般若”智慧。
  我认为禅修是自我心理疗法,是一种心理艺术。它是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将自心的潜能和潜在境界发挥出来,现实自心圆满,进而实现与周围人和物的完全协调与和谐。2500多年来,佛门广大信众对禅修法门持续不断的热衷和实践,说明了这门心理艺术的旺盛生命力和伟大价值。
  2、人的智慧能掌握和应用“禅修”艺术
  我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精神的。人与其他生物、特别是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就是人拥有自由自觉的精神主体或意识主体。这一精神主体不仅可以感知和思考自身与外界,还能反观和反思自身与外界,不仅有是非善恶判断,还有发明和创造能力。所以,人的意识主体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因而也是完全可以超越自然和社会,并完全可以自娱、自悦的。在现实社会生活,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人们的一些超常的思想和行为。例如生命、财产和性生活是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但在特殊情形下,有的人就能够舍己救人、仗义疏财、大义灭亲、甚至视死如归等;而那些有坚定佛教信仰的人更能割爱辞亲、舍俗出家。这些充分展示了人的精神的超越性,它能超越生活常规,超越自然和社会对人的思想和感情的约束。
  禅修的根据就在于人的精神主体超越性。禅修就是将人的这种精神超越性的充分和巧妙地发挥出来,让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发明和创造性精神活动来实现心无挂碍的超然心态,从而达到圆满解脱和自娱自悦的心地境界。这也是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觉悟的过程,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现和成熟过程,所以完全有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当性。
  因此,人人都可以学习禅修,都可以学好和掌握这门心理艺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排除心中的贪、嗔、痴等杂念来使自己清静下来,并超越自然、社会和自我身心的种种束缚和困扰,从而发现自己的“清静法身”—超然心态。“佛在我心,众人皆能成佛”,这句话也讲得没错。
  但当人没有达到自觉,而被物质和尘世的诱惑迷住时,心中容易并常常产生贪、嗔、痴三毒,这就重重覆盖了人自心的超然本性,人就难免身不由己、随波逐流、沉浮世间、多烦多恼。佛教认为,这也是人的生死轮回的根由。
  顺便要指出,其实佛学里面的有很多道理和马克思主义有些观点还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全面解放,佛教则专注于解放人的心灵。可见,解放人的是两者的共同目标。所以,两者可以互补。但只有人心的解放才是人的最本质的、最彻底的解放,所以,如何用禅学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有着重大的探索意义的。
  3、让“禅修”法门开启我们心中的幸福泉源
  人类社会有三大基本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身矛盾。在当代,这三大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严重激化的程度。例如,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和人口危机等都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严重激化的表现;社会犯罪和暴力现象频繁发生和不断升级,社会公德和诚信严重缺失,战争和恐怖主义威胁等,都是人与社会矛盾严重激化的表现。当今许多人所感受到的理智和情欲的冲突、物质富有与精神空虚的对照、思想信念的破灭等,特别是还有许多人走上了轻生自杀的道路,这些都是人与自身矛盾严重激化的表现。从佛教观点看来,境由心生。在这诸多矛盾或危机中,人与自身的矛盾或人的心灵危机是总根源。所以,我们对一切矛盾的解决还得从人自身心灵矛盾的解决开始。
  好在人的精神主体具有超然的本性,“禅修”法门就是对精神这一超然本性的发现和回归,这是开启我们心中幸福泉源的一个法宝。我们通过禅修,可以以超然的姿态来熄灭内心的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和世间的各种矛盾,并重振精神主体地位,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重建我们的精神生活,从而离苦得乐。
  当然,“禅修”作为佛教的一个法门,还得以佛教形式的方式进行。佛法深奥,我们作为佛学研究者还是以谦卑为第一为好,不可随便造次。但作为学者,也要以科学和理性精神为第一。这两者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在当今人文精神沉落、世风日下的悲凉情形中,我们要用科学和理性的特色来广播禅风,这从某方面说更容易唤醒世间人的精神自觉。
3#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09:49:29 | 只看该作者
三、当今佛教发展的三种势态和禅宗改革探讨  现在佛教已经进入末法时期,我们在以谦卑心对待佛祖和佛教、充分尊重佛教原旨的前提下,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分析和评估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势态,并探讨禅宗改革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佛教发展的三种势态
  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今中国的佛教发展呈现如下三种形态:
  1、佛教的世俗化、商业化势态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利益诱惑的驱动下,当前中国佛教发展的有一种世俗化、商业化的势态。典型表现是:为发展经济,一些地方政府和当地佛教界联手将寺庙变成挣钱的工具。佛教寺庙成了景点旅游、文化旅游、甚至健身娱乐的场所。寺庙为民间做法事也以金钱为筹码,钱多就多做、大做,钱少就少做、小做,以金钱论位次、论高低贵贱。同时,大多数老百姓烧香拜佛、捐钱做功德也是为了求财求福、求身体健康。甚至贪官污吏也来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罪不败露、平安无事。这个现象现在非常严重,已经严重败坏了佛教的声誉。
  至于佛教的禅修,许多人只把它当作口头禅,行为上则为所欲为。口头上常挂着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佛语,行为上却劣迹累累,并用前者来作为放纵情欲和美化劣行的辩护词和护身符。这与真正的禅修内涵是完全相反的。
  2、佛教的绝缘化、神秘化势态
  由于不满前一种状况,有小数虔诚的佛教徒则归隐山里,与世隔绝。其中少数人又是为了专注于佛法神通,目的在于让自己得到神通,高出众人之上。他们在将佛教完全神秘化的同时,脱离人间烟火、脱离社会,也脱离了民众。他们是“自了汉”,对众生、对社会漠不关心,自以为高明。但他们不仅不能造福社会大众,也不能让佛教在世间发扬光大起来。他们缺少慈悲济世的精神,其实并不高明。他们所走的路不值得提倡。
  3、佛教发展的中间路线
  当代也有些高僧大德则既能慎守佛陀经戒,又能深入人间、深入社会生活,走人间佛教的路道,这是第三条路线。例如,太虚法师、印顺法师、星云、净空法师、圣严法师和广东四会六祖禅寺的大愿法师等,都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佛教原教旨主义者,是现代中国佛教发扬光大的得力人才。
  佛教本为普度众生而立,离开人间,佛教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禅宗六祖惠能就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可见,生在人间却离开人间去修持佛法包括禅修,都是不能真正成功的。
  (二)禅宗改革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应该走刚才讲的第三条路线。现在它主要在台湾发展得比较好,大陆的佛教事业的发展要向台湾学习。为此,应进行以下这个方面的改革。
  1、平民化
  这就是要让佛教事业与平民贴近、与社会大众贴近,使佛教的发展容易被社会大众接受,并为他们所喜爱。这就要求佛教事业以关心大众疾苦为要务,不仅要以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授佛教文化,也要讲求以节俭和实效方式开展各种佛教活动,甚至还要常常开展能扶困济贫活动,让广大民众身心都能长久受益。
  2、生活化
  这就是要让佛教事业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贴近,让人们的信教活动与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等活动不但不互相干扰,反而能相辅相成,使人们的信教活动能填补自己心灵的空缺,让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更加上进、更加美好。
  3、社会化
  这就是要让佛教事业与社会现实贴近,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在排解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等过程中,佛教界要能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号召来发挥自己的独特重要作用,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为社会大众造福。
  结语:我是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和佛学爱好者来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的,望僧俗两界善知识提出宝贵意见。
  2011年3月2日于广州
  (柯可根据赖琦记录、罗少华修正稿整理,未经作者定稿)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09:49:01 | 只看该作者
二、今天的中国人应如何修“禅”  人的心如何通过修禅进行自我调节呢?那就要有着健康的心态。当代的人往往面对很多的矛盾,要想让自己不会陷入内心的苦恼、迷茫和绝望、痛苦里面去,研究一下佛学是很有意义的。这里我有个一直都在说的观点,研究人的时候一定要用唯心主义,用唯物主义是研究不出来的。 人之所以为人,把它区别开来的,有人说是直立行走,那么猴子也是直立行走啊,很多行为和动作都有。把人和其他物质方式、存在方式及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自由自觉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会反观世界,反观自身。当它没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主体去反观世界和反观自身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巨大的矛盾冲突里,然后精神世界就会陷入终极痛苦里。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
  那么如何去解脱这个东西,我说句实在话,我是2005年才开始慢慢接触一些佛学专著,慢慢领悟。我就悟出了一点东西,这个所谓佛学与禅,它是一种人类去关照自己的世界,正确地理解外界和关照自身,能够用智慧来觉悟,回归一种合理的心态。它有心理的学问,是一种心理调节的学问。通过一种学习修炼,真正去发现自己的自信。用你的自信去反观外界, 反观自己,寻求你自己的生活。 我觉得这是一种学问,一种方法。我看禅就是觉,觉悟。觉悟就是悟到的东西,你不悟就会迷茫,迷茫就痛苦了。你悟了以后就不会痛苦了,就会自觉地理解所有的矛盾。
  总之,人在世上面临着很多很大的矛盾,其中一个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生老病死,是人必须面对的矛盾;人如何面对无尽的苦恼,如何从苦海中挣脱出来,也是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没有谁能给你痛苦或者快乐。这些都是自己找来的。”禅重在觉悟。人类关注自身,关注外界,使自己觉悟,领悟智慧,获悟自信,方能以平和的心态,自觉地理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我特别要讲一个问题,就是禅在今天的理解。人类的现代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除了很多的物质成长之外,就是人的社会关系不断扩展,不断的丰富。从辩证法方面来讲,这种关系既是你的社会生活丰富方便的一个重要社会条件,通过社会关系丰富也等于是社会矛盾的扩大,矛盾也丰富了。你很可能在社会矛盾里,从整个社会来讲,没有合理的心态的话,这会引起非常多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今天看到在三十年的改革和现代化过程中,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物质财富有了巨大增长。但是,也要看到人心沉落,人的很多善的东西在降解退化,这是非常可怕的。昨晚我看到电视报道,一个老人摔倒了,你去扶起老人,老人家属却要告你说你推倒老人。我们看到很多这些社会上人心沉落的现象非常可怕。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口袋里的钱多了,积累的财富多了,而幸福并没有增加,甚至下降。那证明人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我们心态,整个社会文化。在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同时没有让我们的信念成长的话,那么这个社会还是一个痛苦的社会,你在其中感觉不到生活中幸福的存在。所以我在早几年前谈过,要赶快修建我们的心灵家园。我也说过一个观点,依法治国是对的,但不能只是法管得严一点,还需要有一个自栖的东西。它应该给大家一个心灵家园。大家在认识里面中有反映自己的东西。
  禅的力量在于营造精神家园。现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矛盾也在激增。这需要我们在整个社会里营造一个精神家园。禅,会让你发现内心的平静,让你有自身的觉悟,发现善的行为,意识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所在。知道冲突所在,而使得不冲突,这就是禅的理念,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
  入世恒持出世心,执着、随缘,因果报应;般若一智慧,禅不可言,公案、禅机、顿悟、见性、修持、成佛。禅重视解放思想、摈弃教条和墨守陈规,运用般若智慧,不断发见自性,释放自性,创造生活。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五叶: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十六字玄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拈花微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佛陀、佛祖乔达摩-觉者。
  禅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变迁,禅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就是去除贪嗔痴、超越老病死、达致生命的涅槃和圆融。以往人类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苦难,转化为精神痛苦。人之不快乐。如何跳出生老病死的轮回磨难,佛祖修炼,创立了佛教,六祖把西来佛学中国化为禅。
  今天,人类除了生老病死这些不可逆的自然规律之外,还要面对尘世名利权欲等身外物的缠绕和为此展开的争斗。陷入双重的磨难。这些磨难又加倍地转化为精神痛苦:苦恼、失意、迷惘、绝望,更深的陷入无边的苦海。自然磨难,社会磨难,精神磨难,三重磨难。所有磨难、真正磨难是精神磨难。如何越渡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
  人面对尘世为什么会痛苦呢?事实上,世上没有任何人给你快乐或痛苦;一切快乐与痛苦都是你自己找来的。全赖于你的心,你的心态。禅就是大家发见、现出自己本来的“清静法身“的心理艺术。佛在我心,众人皆佛。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来清静法身,只是人们自己没有静下心来,排除贪嗔痴,拨开迷雾发现自己的自性法身。
  什么是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特别是生物的基本本质区别是什么?或者说把人与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是什么?就是拥有自由自觉的精神主体(意识主体)。禅的本质,是人们洞察生命本质的方法,解放心灵,达到“心静则国土净”境界;禅—洞悉人的内心世界本质和人的真正本性、自性,获得超越一切生死、福祸、轮回、因果、世俗、红尘的自由。
  我这几年也看了一下世界的其他国家,真正稳定均衡的心灵家园在哪里?但是看来看去,世界的几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我发现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一个重大区别,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一个外置的至高无上的神——上帝。耶稣是上帝的儿子,通过耶稣来拯救人类,约束教导人类。它有一个至高虚无的东西。基督教是一种精神控制,而且是外界的精神控制,而且基督教的宗教起点是人性恶,人本性是恶的。人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主体来控制,你接受它的控制,崇拜它就要遵守它提出来很多的规矩。包括伊斯兰教,它也是有一个至高的外界精神客体来控制自己,唯有佛教非常特别,它不是外界精神论,它是让你自己发现自己心中的佛,众人皆佛,众人心里有佛,你要去见到它。这就是佛教有意思的地方。它和所有宗教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启迪人的自身觉悟,不是外界有个至高无上的神控制你,而只要人人都发现内心的佛,内心的自信,就会知道你怎么行为,你就有很多善的行为,很愉悦很快乐。
  佛学摆脱了神秘的东西,更利于佛学与千百万老百姓精神生活的连接。我觉得其实佛学里面的有很多道理和马克思主义有些观点还是相通的。我和老院长有一些讨论,很多人老是说佛学是唯心主义的,和共产主义、共产党是对立的,但是你只要跑进去就会发现,我们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解放,佛学解放人的心灵,马克思主张的解放更多了,政治解放,社会解放,经济解放,文化解放。佛是要人的心灵解放,一点都不冲突,甚至和政治经济学很多理论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用的语言不一样而已,方法不同而已。所以我觉得在现代化建设里面,如何理解我们面临的一些矛盾、冲突和问题,重新认识佛教、佛学、禅宗,这对我们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文化领域,我觉得是非常有益的。我找来找去,发现和马克思主义相通的,和共产党的执政理论相通的,又能和老百姓的生活很好契合的,走文化的途径,我觉得就是佛学。从我个人来讲,我只是说自己是一个学徒,从我的体会来讲,一个人如果要慢慢在佛学里面或心灵上去转变,首先要愿佛,愿意的愿,或者是信佛。有那个心在那里学佛。学佛的过程要有一种悟,学佛学佛到悟佛,悟到佛就可以见到佛,按照佛去修炼。像大师这样就可以成佛了。那个时候碰到什么矛盾你内心都会宁静,宁静对待矛盾。
  我看过佛学的一个公案。它讲到一个和尚在庙里作主持,有一次,一个女孩的妈妈带着女孩来,她说,你这个出家人怎么那么坏,把我女儿搞大肚子了。那个主持说,哦,是么?后来那个女孩把小孩生出来了,她妈妈把那个小孩扔给那个师傅,她说,这是你的孽种,你拿去养吧。“哦,是么?” 他又把孩子接下来养,后来过了两年以后,那个女孩良心发现,她和妈妈说,不是这个师傅搞我的,是村里另外一个人搞我的。那个妈妈就非常不好意思了,就向那个师傅道歉,“对不起,错怪你了”。结果他说,“哦,是么?”就三个字。这表现出这个主持非常镇定,很内敛,不会因为外界影响自己的情绪。我已经发现这对自己行为会产生很微妙的影响,自己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这对生活和社会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是我想说的,禅在今天的意义和如何修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4:37 , Processed in 0.1363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