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要防止"塌腰"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6 14:3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要防止"塌腰"现象
安徽省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焦 斌

  "塌腰"现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怪现象,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成绩(看起来)很高,而到了中年级语文成绩却急剧下降。单从素质检测效果上看,一个班级甚至"突然"下降十几分,就好像一个人"扭了腰"似的。在农村小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一、"塌腰"现象形成的原因
  表面上看,低年级语文成绩高,主要是拼音、字的巩固率高,平时教师单纯抓识字,检测时又因为儿童的年龄、能力,往往又单纯检测字词,很少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到了中年级,对读、写要求较高较急,势必出现"塌腰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把语文教学的任务看得过于单一,过于狭隘,没有从语言思维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我们如果能透过表面现象,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就可以发现这还有一个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教师肢解了语言的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要求拼音、字、词落实,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方法单一化,用单纯记忆的方式去学习语言。表现在低年级机械地跟读和抄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时间长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就受到遏制。
  3、教学结构的片面性。片面强调或贬低某一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要素教学失去平衡,阻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造成中年级学生成绩的落差。
  4、考查手段的局限性。低年级因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现阶段的考查仍大量采用试题方式,往往只考查一些分散的知识,没有从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连贯性上去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造成弊端和失误不易在低年级上能看出。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塌腰"现象更为突出,除了上述原因外,笔者经过调研还发现,农村小学中年级是复式班并入村完小的一个非常"急剧"阶段。从教与学两者关系上看:(1)有许多学生是由复式班转入中高年级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含自学)语文的能力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造成新班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学习语文的思维水平参差不齐。(2)教师为新任的,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教学有个适应过程,甚至是较长的过程。所以,相对而言,农村小学中年级语言教学的补学补差任务显得更为艰巨。
  二、如何有效地防止"塌腰"现象
  "塌腰"现象又一次向我们的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片面单纯的教学结构、方法形成的"塌腰",是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尤其强调要淡化分析性操作,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重视诵读、积累、感悟和熏陶,突出人文性、实践性。这些要求切中时弊,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有效地防止"塌腰"现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在教学中做到整体化、系统化,全面训练,改变重读写轻听说的状况,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
  重视语文教学纵横交错的联系,是语文素质整体教学的关键。整体原理表明: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特例除外)。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就不能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孤立的字和词,而应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进行教学,解决问题从整体入手较为有效。我们要注意从整体结构理解教学的基本关系,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认识到整体认识的过渡,使学生获得系统连贯的知识,从而稳步、持续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尊重课堂教学规律,尊重语言学习规律,把字、词、句、段、篇看作一个整体,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知识点互相渗透,克服语言教学的单纯性和盲目性,引导学生做好听、说、读、写训练。习作是纵横交错知识点的综合反映,其训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低年级要做了习作的起步教学,中年级要做好写片断的过渡,克服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习作前侧重于"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学会"运思",既要扩散学生的思维,又要让学生注意筛选、组合脑子中的习作材料。
  确实从整体的角度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教学结构、方法应该注重灵活性,不要千篇一律,要有所侧重。具体一篇课文来说,笔者认为应顾及课文的完整性。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开始只对某事物有个大概的综合印象,进而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在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构成新的综合。所以,我们教学一篇课文,要从整篇课文着眼,加强部分和整体的联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局部揣摩课文内容,再从总体上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结构多种多样,但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通过课前的介绍,初步的浏览、查阅工具书、议论、疏通文字、探索文脉、掌握梗概,对课文取得一个概括的完整的印象。(2)在粗略掌握课文梗概之后,让学生抓住课文的脉络,课文的要点,逐层逐段地咀嚼,边读边想,深入理解,弄清字词句段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3)引导学生侧重于深刻理解课文重点段、重点词的意义,从词、句、段与篇的联系中摸清文章的思路,进而完整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吃透作者的意图,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4)从整体角度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要循序渐进,特别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要尽量在语文课上创造一些游戏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尽量增强课堂浓浓的趣味性,让学生"活"起来。
                  
                  (本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4:40:35 | 只看该作者
对识字规律的感悟
安徽省黄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焦 斌

如何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效率,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当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识字教学规律做一番研究。
一、汉字本身的规律
汉字本身的规律就是汉字的音、形、义三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其最大优点就是形象,从字面理解、图像识别意义上对开发儿童智力具有深层价值。汉字的图像性,横竖撇捺的奇妙组合,使它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美丽和富有魅力的高强度悟性的生命结晶:字音是她的名称,字形是她的外表,字义是她的灵魂。
现行使用的几套小语教材的编写都遵循汉字本身的规律,在教学中我们要认识这个规律。
1、知识迁移。在识字的起始阶段,指导儿童学习象形字(如“口耳目”)和会意字(如“日月明”)时,就应当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粗浅地渗透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汉字中象形字(含部首)、指事字是最基本的字,会意字、形声字是由这些基本字合成的,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2、形象思维。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大多十分抽象,看去仅是点点画画。如果就字教字,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中必须把汉字的“形”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等,展现在儿童面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表象材料,按照字形特征在头脑中勾画出一幅画面,这就是汉字的“神”。如学习“舟”字,可想象“舟”字很像水上的一只小船,上边的一撇是翘起来的船头,中间的一横像两只木桨,里边的两个点就是划船的小朋友。尽管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想象并不合理,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它对于巩固生字的记忆却起着一定的作用。
3、理解记忆。教学每个生字时,可以联系已知的内容,把新学的字纳入已学的知识系统之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汉字中有80%是形声字,声旁标音,形旁标义。如“梨”字,要吃梨时,就想起它是树上结的,树是木,所以“梨”是木字底。这样,学生不但理解字义,而且还能记住字形。
二、儿童的认知规律
识字效率的优劣,主要表现在能否使学生在头脑中迅速而有效地建立音、形、义的长久的牢固联系,使三者达到熟练程度,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对此起着巨大的作用。
1、学习曲线。识字是一种复杂的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复杂性的学习开始进步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继而达到稳定前进阶段。根据这一规律,在识字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做到直观形象,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插图、实物、教具,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对初入学的儿童进行识字教学时必须要有耐心,让学生牢牢掌握汉语拼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的基本功,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主动识字能力,达到“举一反三”,从而增加识字量。
2、遗忘规律。遗忘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识字后短期内遗忘率相当高,而后逐渐缓慢。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做好间时复习和过度学习(过度量为100%)。
3、表象系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小学生的形象记忆水平远远高出 其他形式的记忆水平。形象记忆是以心理表象的形式存在的,而汉字本身的优势又为儿童表象系统的形成提供的可行性,所以在识字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形成汉字表象系统。
4、识记意识。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识字。但这种识字主要是无意识记,要想在短的时间里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特别是在中高年级)在掌握拼音以后就懒于识记汉字,所以识字少,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底数,所以在低年级时的阅读我主张儿童要“口念其音,耳闻其声、目察其形,心通其义”,运用多种感官作用,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三、语文学习的规律
长期以来,尤其在农村小学中,还有不少教师仍然实施的是“先识字、后读书”,其结果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塌腰”现象,造成中年级语文学习的天然陡坡。因为识字教学没有载体,中年级识字“同伴干扰”现象严重,音形义不能联系,同音字互替现象比比皆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表明:
1、识用结合。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来看,早期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在语文环境中教学识字,可使教师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加强说与写的训练,在全面提高儿童语文素养的同时认识和运用汉字。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纸船和风筝》,她让学生区别认识“飘”和“漂”字。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黑板上的简笔画,让学生上台表演小熊放风筝“随风飘荡”,另一位同学表演松鼠折纸船“水中漂荡”,图文结合。而且学生还自主汇报了“瓢”和“瞟”两字,并组成词语说句子。这样把生字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和运用,在识字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这样的识字教学是到位的。
2、“三步走”。现代科学实验表明,一切感知方面的学习,需要有相应的正常的感觉分析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把音、形、义集中在一起解决难度大、效果差。因此,在识字教学我主张“三步走”。
①初读课文侧重字音,要多法读字音。将“读准字音”与“正确读课文”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②再读课文侧重字义,要多法解字义。如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借助插图以及利用直观实物式动作理解等。
③总结课文侧重字形,要多法记字形。识字教学识记字形是难点,老师在总结全文后,可集中进行字形分析的指导。分析字形不应字字力量均等,方法一律,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生字字形的难点,无论是“编字谜”还是“做游戏”,最终是还是以养成儿童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愿望为目的。

(本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7-8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3:27 , Processed in 0.07003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