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单背后是深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6 15: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单背后是深刻
休宁县榆村中心小学  王爱玲

    最早听说小语界有位大师叫薛法根,还是从《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知道的。没想到的是4月14日上午,我在参加江西婺源举办的“小学语文、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中,竟然与这位名师零距离接触。他穿着朴素,戴着眼镜,手中拎着一个大大的包,毫不掩饰背上的一座微微隆起的驼峰,一声不吭地走上报告台。这个人看上去和他名字一样,永远是那么天然本色。在人群中,他除了特别的清瘦高挑,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注目的地方,但是仔细琢磨,他身上透漏出的儒雅与“邻家大哥般的随和”又是那么突出。
   薛老师一直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他独创的“组块教学”简化了教学目标,使他的语文课如清水芙蓉,却扎实有效。薛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四年级的教材《桂花雨》诠释了他这一教学思想。
   组块一:字词教学,关注运用
   薛老师从《桂花雨》一课中提炼出两组词语:糕饼、尤其、新鲜;谢落、吩咐、挑拣。在学生正确读写之后,薛老师对其中的“尤其”“吩咐”“挑拣”三个词作了引导:
   1.在换词中辨别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
    把第一组词连成一句话读一读。(指导重音在“尤其”一词)
“尤其”能换成别的词吗?(“格外”“特别”有“尤其”之意但无其之味;“十分”强调与己比较,而“尤其”强调与他物的比较)
    2.在有趣的对话中,领悟到“吩咐”的用法:
    你我之间,谁可以吩咐谁?——老师可以吩咐我。
    在家里,谁可以吩咐你?——爸爸、妈妈。
    你又可以吩咐谁?——我可以吩咐小狗。
    3.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捡”与“拣”的用法:
    ①老师从地上()起一块鹅卵石。
    ②老师从一堆石头中()起一块鹅卵石。
    因为教师提供了语境,学生很快就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拣”是从许多东西中挑出来,而“捡”是拾起的意思。
    组块二:紧扣“香”字,读中悟情
    教学《桂花雨》,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薛老师紧扣一个“香”字,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的地方,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1.在误读的地方插问: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在学生朗读时薛老师及时地作了四次插问:“桂花树好看吗?”“树叶好看吗?”“桂花好看吗?”“好看的是什么?”以问促读。最后再抛出问题:“既然作者爱桂花迷人的香气,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并不好看的树形、树叶和花形呢?”拨开迷雾见晴天,学生恍然明白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作者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
    2.在漏读的地方揣摩: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学生在阅读中,很容易就“滑”过去了,看不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而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很寻常的字眼上。薛老师紧紧抓住一个“浸”字,让学生驻足欣赏、揣摩品味,深得其味:
    师:桂花香看不见摸不着,“浸”是指浸在水里,看得见摸得着。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浸”字?
    生①:写出了香气浓。
    师:浓的像水,看得见摸得着。
    生②:桂花香把整个村子笼罩了。
    师:“笼罩”还是表面的,可“浸”却渗透到了人的心里。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回应,把临时生成的答案不断引入文字所透露出的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磨砺学生敏锐的语感。
    3.在浅读的地方深化:
    薛老师说,《桂花雨》入编小学语文教材后,对部分段落进行了删减,以至于使原本文章中那浓浓的乡情和淡淡的乡愁也随之削弱。学生读不懂,悟不到,怎么办?教师必须补充。所以薛老师在讲解母亲说的那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时,他给学生补充:这里的“外地”,指的是杭州。作者和他母亲,当时住在杭州,而自己的家乡却在衢州。杭州有一处地方叫“满觉垅”,开满桂花,其桂花之香可说是香飘十里。母亲比的是花香吗?既然比的不是花香又是什么?学生自然体会到,这是乡情!继而追问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六十岁了,住在台湾,写到这样的句子,其间还包含着他——淡淡的乡愁。就是在这样的简简单单中,让学生读懂了这句本来很难理解的句子。薛老师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
    组块三:举一反三,发展言语
    最后,薛老师把乡愁浓缩为一句话: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你作为婺源人,当你有一天离开故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你仿照写几句话,表达乡情。”
    仿写:(    )还是故乡的(      )。
    学生写作、交流后,挑选部分写到黑板上,然后他又在每句后加上分号,形成了一首别有韵味的小诗,又叫学生给诗取题。如此简单的一道语言训练题,在薛老师的手里却演绎得如此深刻。
    大道至简,简单至极,又别有洞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44 , Processed in 0.08152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