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材系统化删改背后的价值取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1 19:0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材系统化删改背后的价值取向


作者:阿啃1919


 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从他女儿的口中得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同步阅读》中一篇署名“江江”的《树的故事》,和图画书《爱心树》,内容几乎一样,可以看作简单复述,后面还加了几句颇为拙劣的读后感。这自然事关抄袭与侵权。《同步阅读》并非教材,而属于跟教材配套使用的教辅。其实,据我的观察,非但教辅中很多这种篡改,教材本身对原作的篡改与删节也不少。

  当年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民国时代,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种,供各学校挑选的余地很大。即便仅仅是个例子,这些例子也颇为严谨。以《读库》重版的《共和国教科书》而言,这些小学语文课文在言之有物,观之可亲之外,几乎每一则文章,都有出典,经得起推敲。因为教育要给予孩子们起码的认知能力,以及自由选择的可能。这在前人看来,是不言自明的。

  曾几何时,当教材被定于一尊,成为不可质疑的教学经典之后,竟然连内容的真实性也变得可疑起来。以现行的几种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对选入教材的原文的篡改与删节,多到令人不敢相信。

  我友吕栋曾对罗大里的小说《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进行过文本对照。在选入北师大版的小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时,该文被改名为《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原作译文三千余字,入选后又改写又删节,仅剩619字。这般篇幅,如何保持罗大里的愿意?但问题其实不在于篇幅的压缩,而在于彻底改变了原文的主旨、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罗大里何辜啊?

  人教社版四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巴金原作的《麻雀》。该文选入教材,删除了两段重要的原文,其中结尾处,巴金的立意在于“爱”,这符合巴金一贯的思想主题。但选入教材后,完全删去了这两句话:“是的;不要笑啊。我尊敬那只英勇的小鸟,我尊敬它这种爱的冲动。爱,据我想,比死的恐惧更强。唯有靠它,唯有靠着爱,生命才得以维持,才得以发展。”这本是画龙点睛的结尾,删除之后,巴金的原意被完全曲解。对爱的赞歌,变成了毫无由来的莽撞的勇敢。难道我们还真好意思继续认为,这是巴金的作品吗?

  当然,技术性的删改未必不能做,在不损害愿意的前提下,以便于孩子们接受,或许可以。但若这种删改使得原文的意思都被扭曲,首先是对原作者的极大不尊重。尤其,在持续地关注,广泛地考察后,我发现这样的篡改、杜撰并不是偶然的,恰恰是一种常态,甚至我怀疑这些篡改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比如杭州郭初阳曾多次质疑人教社《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真实性,为了应对这一质疑,在不断的新版中,出版方对此文做了三次修订,以自圆其说。教材如此儿戏,怎能成为孩子学习的经典?

  韩国教授高英根在研究大陆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课题中认为,“大陆中小学教育制度下,任何一门课的教材都或多或少包含着政治教育的意义,即通过每门教材来使中小学生形成共产主义的价值观。”这跟语文课程标准是相符合的,语文课程标准说:“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我观察到的删改情况而言,几乎每一处都与价值观有关。相对于政治或思想品德教科书的说教,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事实有意无意的扭曲,语文教科书在贯彻这一价值目标时,具有更大的弹性,至少还有审美的外衣。但遗憾在于,任何一种好的价值观,我们难道就不能用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种好的方式,来诉说吗?

  “沿着正确的路线教育年轻一代时,人民国家必须注意,被塑造的一代人要适于投入决定世界命运的至高战斗。”这句话听起来如此熟悉,正如现在在做的,通过曲解、删节、篡改、重置,我们将国家至上主义以柔软的方式注入课文,纳入教育之维,加诸于我们天真的孩子身上,乃至精神深处。请注意,这句话,是阿道夫 希特勒说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2:33 , Processed in 0.0694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