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怎样上的“刮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6 05:5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怎样上的“刮次”
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刮次”(音),是巢湖方言,意思是漂亮、潇洒、有味道。
语文课怎样上才算“刮次”,标准不一,各有各的说法。新课程理念下,更是众说纷纭,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语文课的“刮次”标准又出现了更多变数。不过,是否“刮次”,观察点不在教师用什么手段,也不在课堂表面怎样热闹,而在学生有没有投入,有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只有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悟出点什么,才是“刮次”的语文课。
通过听许许多多的各类语文课,加之自己多年的课堂实践,我觉得语文课要上的“刮次”,有两点特别重要。
一是教师的板书
说这点也许有点落伍了,毕竟时代在进步,电化教学手段地不断更新。许多课堂通过声光电,强烈冲击着学生感官,效果确实不错。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容量。不过,我总觉得一味依赖电教手段上语文课,是少了点味道的。
一屏一屏的刷新,感觉是向学生在感性灌输,有狂轰滥炸的勉强。虽说有引领但更多的还是单向传导,让你不得不接受。这就如同我们看影视作品的形象与文本阅读自己理解人物人物形象有差异一样。借助文本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想象与理解,而光电形象则剥夺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变得一统化。
这时,教师板书的魅力与神奇效果就会出现了。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潇洒地书写着诗文,在一笔一画中再现汉字之美,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慢慢悟出文字的内蕴与魅力,这才是真正的感悟与理解。也许有人会说,这节奏太慢,其实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本来就是要“慢”的,要允许学生慢慢品味,慢慢走进文字深处,如果没有从容的时间保障,匆匆而过的掠影是不行的。
文字的外在形象,是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工整、优雅的板书可以极大地强化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潜意识里受到感染而有效进入到赏析吸收层面。这样的效果看似平淡,实则比热闹的电灌要好的多。
如果从非智力因素看,从全面提高学生结合素质看,那教师板书的示范效应就更大了。郭沫若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
在一定程度上,字如其人,写好字,做好人,是我们教育的本质属性呢。
二是朗读
朗读有多媒体支持似乎变的规范了,而我理解的朗读应该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应该有点个性,符合学生认知,这样效果会更好点。
标准的朗读,是一种风格,是朗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而外化的声音表达,其实,各人对文本理解的不同,表现在语调、节奏、高低等方面也不尽相同的。听标准录音,那也是人人家的一种理解,如果强行让班级学生接受,也不科学更不合情理。
教师可能通过范读来处理文本,教师范读具有现场感,相对亲和力强,如同看电视的音乐会实况不如现场观看效果一样。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外,还有肢体语言,还有跟学生交流的眼神,这些都是强化学生理解的重要途径。
课堂上要考虑到朗读的认知功能。许多时候,不需要过多设计,只要抓住朗读便能很好处理文本。比如教授《雷雨》,就安排男女同学,一遍一遍地朗读,然后结合朗读从语气语调,声音高低、快慢,停顿时间长短等等方面切入,便很容易理解人物的性格与写作上的诸多特色,朗读效果出来了,自然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朗读要允许学生个性化处理文本,哪怕是一段结束拖个长长的音,只要是发乎情,是理解文本所需要的,都要肯定,不能以简单的不规范而打击学生。
还有,偶尔尝试用方言朗读,也是介入文本学习的有效方法。许多诗文用普通话朗读反而不押韵,如果用方言朗读效果更佳。适当运用方言朗读,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用奇特。
我觉得,语文课堂抓住了教师板书与朗读运用两个环节,就可以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3:55 , Processed in 0.06614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