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再隋: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思考
文章作者:杨再隋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年1月 2012-3-21
“课改”十多年来,课文教学怎么啦!有识之士主张,教师要做“反思性实践者”,认为反思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活动,学习者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对象。古人所谓的“身躬自向”或“自省”也是这个意思。的确,冷静地分析在语文教学上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和遗憾,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质量是很有帮助的。反思正是为前行,回顾过去,正是为了展望未来。
伴随着“课改”的进程,老师们努力地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课程意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思维能力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性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们以自己的课堂范式演绎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实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教学风格,如情智语文、诗意语文、主题语文、感悟语文、和美语文,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教学个性的教学,从不同的切入点对语文教学做了深入地探究,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广大教师得以学习和借鉴。老一辈的特级教师,壮心未已,仍然活跃在教坛上,他们的课体现了对人生感悟和对教材理解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做人和做课的统一。贾志敏老师年已古稀,依然不辞辛劳,应邀到全国各地做课、讲学,甚至远赴新疆,令老师们感动不已。贾老师视教育事业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经历了两个不同岗位的“退休”之后,仍然退而不休,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敬业、执著,令人敬佩。
直面现状,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似乎还在朦胧中踌躇不前,有的对课程改革信心不足,害怕因此而影响教学质量和统考成绩。某些教改实验,还处于“准实验”水平,其理论假设,实验措施和实验效果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有的实验,由学校领导和几位“秀才”,闭门造车,仓促上马,匆匆结题,走走过场而已。语文教学的研究者们,虽然也做了一些总结、提炼的工作,也产生了一些堪称优质课程资源的成果。但尚缺乏全局性的广度和具有创新意义的深度。个别人热衷于玩弄新概念,新名词,把简单的弄得复杂,把浅显的变得玄乎。特别要提出的是,当前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重点,大都忽视了农村学生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关注中国这个大面积,关注占我国中、小学生的大多数的农民子女,就是关注中国的国情实际,关注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方面,各地的公开课不少,老师们不仅爱看课,也喜欢听评课。勿疑,这对提高教学水平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公开课后的教学评点,过誉之词甚多,什么“艺术享受”呀;“天衣无缝”呀!“行云流水”呀!这些诗化的描述,表达了评课者对执教者辛勤付出的赞美,本也无可厚非。但教学总有遗憾,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对这些遗憾和不足给予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参考价值。对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应视为教学中的常态。由于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学内容在变,学生心理在变,教学情境在变,教师在调适中,总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反映出已知和未知的矛盾,预设和生成的冲突。其间出现一些缺憾,常常是美丽的缺憾,也许正是这些缺憾,衬托了教学中的许多“闪光点”。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恰如断臂维纳斯的雕像,人们并不因为“断臂”而有损对维纳斯的美感,恰恰因为“断臂”给人们极大的审美震撼。评课本身就是一次目标明确、针对性很强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当前,由于对教学评论缺乏深入研究,多数评课尚属经验之谈,很少从课程理论的层面,从语文教学的特性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上来评析,使之不具普遍意义。正像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评论一样,高质量的语文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评论。教学评论决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应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广东中山市教研室,倡导推行的教师集体参与评课的做法,值得推广。某一老师上完“研究课”后,五六位老师和执教者一起趁热打铁,对本堂课的成绩、不足、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也可相互争论。不同意见的交锋,不同观点的碰撞,摩擦出教学智慧的火花,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鲜见解,对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课程的改革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当前,在课堂上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师不放心、不放手的现象。教学中,牵得太紧,统得太死。常见的是,教师根据课文情节发展的脉胳,按部就班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依次回答。答案或在课文中找,或离开课文自由发挥。其间,教师或肯定,或纠正,以此推动教学过程。表面看来,课堂上一问一答,显得很活跃,甚至也有一两个比较精彩的发言。试问,这能叫自主学习吗?课堂上表面的活跃并不能代表学生的主动,在认知的表层徘徊也不能掩盖学生思维的疲惫,几个尖子学生的精彩回答更不能代替绝大多数学生的无精打彩。从深层次看,这不过是一种巧妙而光鲜的“被动”。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透过字面,在字里行间中,在词句段的关系和联系中,在课文叙事情节的曲折交错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似乎可以说,发现问题比解答问题更为难能可贵,更需要提倡。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提示、导引、激励,在关键之处点拨,在阻塞之处疏导,在衔接之处穿针引线。可以说,教师最好的提问是能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问,古人倡导的“启发式”意在于此,即把学生的思维点燃,调整到“愤悱”状态,在学生心未通而欲通,言未达而欲达之时,略加点醒,学生豁然开朗,这是多么美妙的学习境界啊!
从本质上看,学习方式也是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的方式。“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其中,自主是关键,合作是群体的自主,探究是自主的深化。自主意识是整个学习方式的核心。何谓自主?一是自动,不靠外力推动,更不需要强制,而是出于内在的需要,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二是自主,自己做主,不依赖,不畏缩,独立地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三是自我实现,在自主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自己去解决,自己去体验学习过程的艰辛,自己去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合作是自主前提下的合作。只有每个人的自主,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智慧互补,情感交流,资源共享。所以合作是群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意在发挥班级授课和分组学习的优势,在合作中学会彼此交流沟通,学会包容,学会倾听,也学会共同分担焦虑和分享成功。
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大多数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同时也采用同桌或前后桌合作学习的形式,这都无可厚非,关键是合作学习些什么内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集中,要求要明确,难易要适当,最好是来自学生实际,是学生急于要解答的问题。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鼓励人人参与,敢于发表意见,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集思广益。不能只是一两个优生发言,其他人作壁上观,这与“合作学习”大相径庭。
探究是在已知的前提下,对未知领域作某种推测和揣摩,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亲历过程,体验过程,享受过程。在小学,无论是对学生合作中的探究或是个人的探究都不宜要求过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强调体验探究的过程,不必过于重视探究的结论。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哪怕是有一点小小的发现,能说出自己的困惑,能提出一、二个问题,都应该予以鼓励。甚至可以说,小学的探究学习,主要不是获得结论的学习,而是发现问题的学习。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只是“倡导”,不是“要求”,所以要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近些年来,我在全国各地听课评课很多,对语文教学的酸甜苦辣,有些体会。应刊物之约,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以就教于大家。我相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正式颁行,将会在全国掀起新的教改浪潮,我愿和老师们一道,不做“观潮者”,愿做“弄潮儿”。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