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从文化管理走向文化自觉 ——广西南宁第三中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制度管理只能解决“不可那样做”或“只能这样做”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和“我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这种管理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更谈不上师生的和谐发展——
■方洁玲
进入新世纪后,如何能让南宁三中这所百年名校老树发新枝?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实践探索着。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传承三中的文化传统,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气质,特别是它的精神内核——真,爱,不甘人后和崇尚一流的文化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三中才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才会在低谷时不迷失方向,在困境中积极调整思路。因此,从2010年开始,我校在原有文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把文化建设转向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追求上。道理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拥有一支文化自觉的师生队伍,学校文化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发展力。
思考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原点在哪里
学校文化建设不会像照着图纸施工那样简单。在以往的学校管理观念中,我们比较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刚性的东西较多。这对于管理目标的实现确实很重要,但同时我们往往会忽略情感、信念、价值与行为标准等柔性因素的长期培育,因此,师生的积极性并不一定会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也会打折扣。制度管理只能解决“不可那样做”或“只能这样做”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和“我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这种管理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更谈不上师生的和谐发展。
而文化管理强调的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主流的价值观和行动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师生的生命激情,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从而形成超越制度管理的文化自觉。
比如,我校曾根据上级的规定和批复,打算对学生公寓水表进行改造,并改变收费方式。工作之初,相关部门用通告的方式告知学生后就准备进场施工,但没想到学生对此很有意见,并在网络“贴吧”上和宿舍里表达不满。这让我们意识到,这种简单的处理方法出了问题,问题就在于没有尊重学生的知情权,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也没有给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这就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了解问题所在后,学校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联席会,调整工作思路,召开了全体宿舍舍长会议,请相关校领导向学生详细解释改造的原因和依据,并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从而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改造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这件事情的处理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生活无小事,文化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当体现在学校的每件具体工作上。我们在工作中要更多地考虑学生与教师的感受,经常站在师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会赢得师生的尊重与理解。这件事情的更大意义在于它的处理方式为今后的学校工作树立了一个标杆式的样本。
再比如对违纪学生的处理问题。处分是学校的常规管理手段,但是处理方式的取舍和程序安排则可能会因观念的不同而迥异。以往发现学生严重违纪时,我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立即给予处分,并在全校大会上宣布,在校园里张贴处分决定,有的教师还要求从快、从重处理,似乎这样问题就全部解决好了,其实不然。一方面,这种“示众”性质的处罚会伤害心智尚未成熟学生的自尊心,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处理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必要的程序,比如调查取证、通知家长、给学生陈述的机会、给学生申诉的权利、后续教育能否跟上等。
对这些环节的考虑决不是无意义的,它有利于我们从观念上真正充分地尊重人的尊严和保护人身权利,在法制轨道上把教育和惩罚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处理学生违纪时特别强调程序正确、证据充足、充分陈述、合法救济、轻重恰当、慎重公开。特别是在公布时,我们基本不采用全校公布的方式,有时甚至采用一对一的公布方式,这样的教育处罚更符合学校文化自觉的理念。
从2006年开始,我们取消了对晚自习教师坐班的检查,不再有专人负责监督。有人曾提出过疑问,表示过担心,但这种建立在学校文化自觉上的信任,换来的是教师对这个工作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表现出了更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现在的晚自习,教师基本上都能按时辅导,这也是文化管理走向文化自觉的生动印证。
回答 “ 文化建设的根子在于尊重人和发展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