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应台:白话文写得好是因为文言文的素养(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1 12:5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龙应台:白话文写得好是因为文言文的素养(图)2012年04月20日

来源:芒果画报 作者:文 馨




龙应台
前不久,台湾新任行政团队名单揭晓,龙应台接任“文建会”主委。从权利外围以说真话为傲的文人圈,到吵吵闹闹、谎言漫天的政治中心,进入公众、媒体和时代的聚光灯下,“官员”龙应台能否交出让“文人”身份的她满意的答卷?
2009年,第一次见到龙应台,是在台北的中山堂,“科学与人文相遇”的演讲结束后,记者与龙应台进行了一段短暂的交谈。她言谈温雅,但是“野火”时期的那股“气”,还是可以在一字一句间感受得到。对龙应台的第一印象,一如她呈现给公众的两面:憨胆和温柔。
1985年,台湾解严前夕,龙应台的《野火集》出版。这一把“野火”,迅速烧遍全岛。台湾文学评论家杨照曾以台语的“憨胆”形容之,龙自己也承认,写《野火集》时非常天真,“虽说这本书是天真的正义感的产物,但一个社会若无这种天真的正义感,就难以进步。”
她拥有华人世界无可替代的话语影响力--同一天、一篇文章会在华文世界的六个地方同时发表;更有知识分子“独立”的文化立场--从不代表任何一方发言,赞美与批判都源于她对历史、对时代独立思考的真诚。
从野火一路走来,龙应台直言憨胆的本色依旧,只是多了一份世事洞明的迂回和柔韧。“社会更需要知识分子担当的,是沉稳平和的声音,而不是当年那种亢奋的、激昂的、革命式的声音。”龙应台如是说。
马英九当年在跨洋“三顾茅庐”请龙应台出任文化局长时,亦特别承诺会尊重龙应台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如果她失去了独立的精神,那么她输了,我也输了。”
Q&A:说真话要放眼世界,也要脚踩泥土
芒果画报:您这种全球化的视野和独立的文化立场是如何形成的呢?
龙应台:我其实是从台湾南部的农村中成长起来的小孩儿,你提到的所谓“视野”和“立场”,当然是因为我大学毕业了会出国,出国后对国外的世界抱持着巨大的好奇心。同时有了美国经验之后,又有机缘让我在欧洲生活了十三年,所以是从生活体验里头出来的。
芒果画报:那年轻人应该如何扩大全球化视野?
龙应台:我其实很鼓励我们的年轻人有机会出国旅游或读书,那个机会是不能错过的,尤其是出国读书,是很需要的。
芒果画报:独立的立场,与您基于汉语语境的文化思考有关吗?
龙应台:对我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基本。譬如说我们现代人都写白话文,但我认为,白话文写的最好的人,其实都是因为他在古典文学或文言文上有很深的感觉或素养。再扩大一点说,如果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上面有很深的认识,当你在面对外国文化的影响时,那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会和你完全没有自己文化基础是有相当大差别的。我总是觉得你如果要扬帆而走四海,总要从一个村落作为起点,这个村落是你走遍了全天下,都是你心中最结实的东西,如同脚踩的泥土,那个其实就是传统文化。
龙应台真话录: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我们所面临的绝对不是一个价值放弃的问题,而是一个“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的巨大考验……重估价值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
《文化是什么?》: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我的“中国梦”:从乡愁到美丽岛》: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当它文明的力量柔韧长远的时候,它对整个人类的和平都会有关键的贡献。来源:芒果画报 作者:文 馨




龙应台
前不久,台湾新任行政团队名单揭晓,龙应台接任“文建会”主委。从权利外围以说真话为傲的文人圈,到吵吵闹闹、谎言漫天的政治中心,进入公众、媒体和时代的聚光灯下,“官员”龙应台能否交出让“文人”身份的她满意的答卷?
2009年,第一次见到龙应台,是在台北的中山堂,“科学与人文相遇”的演讲结束后,记者与龙应台进行了一段短暂的交谈。她言谈温雅,但是“野火”时期的那股“气”,还是可以在一字一句间感受得到。对龙应台的第一印象,一如她呈现给公众的两面:憨胆和温柔。
1985年,台湾解严前夕,龙应台的《野火集》出版。这一把“野火”,迅速烧遍全岛。台湾文学评论家杨照曾以台语的“憨胆”形容之,龙自己也承认,写《野火集》时非常天真,“虽说这本书是天真的正义感的产物,但一个社会若无这种天真的正义感,就难以进步。”
她拥有华人世界无可替代的话语影响力--同一天、一篇文章会在华文世界的六个地方同时发表;更有知识分子“独立”的文化立场--从不代表任何一方发言,赞美与批判都源于她对历史、对时代独立思考的真诚。
从野火一路走来,龙应台直言憨胆的本色依旧,只是多了一份世事洞明的迂回和柔韧。“社会更需要知识分子担当的,是沉稳平和的声音,而不是当年那种亢奋的、激昂的、革命式的声音。”龙应台如是说。
马英九当年在跨洋“三顾茅庐”请龙应台出任文化局长时,亦特别承诺会尊重龙应台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如果她失去了独立的精神,那么她输了,我也输了。”
Q&A:说真话要放眼世界,也要脚踩泥土
芒果画报:您这种全球化的视野和独立的文化立场是如何形成的呢?
龙应台:我其实是从台湾南部的农村中成长起来的小孩儿,你提到的所谓“视野”和“立场”,当然是因为我大学毕业了会出国,出国后对国外的世界抱持着巨大的好奇心。同时有了美国经验之后,又有机缘让我在欧洲生活了十三年,所以是从生活体验里头出来的。
芒果画报:那年轻人应该如何扩大全球化视野?
龙应台:我其实很鼓励我们的年轻人有机会出国旅游或读书,那个机会是不能错过的,尤其是出国读书,是很需要的。
芒果画报:独立的立场,与您基于汉语语境的文化思考有关吗?
龙应台:对我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基本。譬如说我们现代人都写白话文,但我认为,白话文写的最好的人,其实都是因为他在古典文学或文言文上有很深的感觉或素养。再扩大一点说,如果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上面有很深的认识,当你在面对外国文化的影响时,那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会和你完全没有自己文化基础是有相当大差别的。我总是觉得你如果要扬帆而走四海,总要从一个村落作为起点,这个村落是你走遍了全天下,都是你心中最结实的东西,如同脚踩的泥土,那个其实就是传统文化。
龙应台真话录: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我们所面临的绝对不是一个价值放弃的问题,而是一个“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的巨大考验……重估价值是多么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
《文化是什么?》: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我的“中国梦”:从乡愁到美丽岛》: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当它文明的力量柔韧长远的时候,它对整个人类的和平都会有关键的贡献。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20:38:47 | 只看该作者
紧抱着狭隘的现代
龙应台
国文教材里文言文愈来愈少,在华文世界里似乎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趋势。辩论时,一方说,学子要学外语、电脑等等现代技能,古籍的阅读是一种太重的负担。另一方说,是的,可是文言文对于学生国文程度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在两方的论述里,文言文都被视为“传统”,只不过前者视之为减分的负担,后者视之为加分的资源。
所有的语言都是一把钥匙;一把钥匙,能开启一个世界。我们热切地学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今天愈来愈多的西方人积极地学中文,都是为了要进入一个原来陌生的世界,去被那个世界里的思想和文采启发、感动,而且掌握了那个语言,可以使我们跟现代更能衔接,更能灵活地运转。大部分的我们选择一个语言学习,是因为那个语言所代表的世界是先进的、丰富的、现代的。
文言文所代表的世界呢?它在人们心目中,唤起“先进”“丰富”“现代”的联想吗?文言文能使我们在“现代”里更灵活地运转吗?文言文不是一个满布灰尘的古董瓷器吗?
防汛期快到时,城市里的人们会看见消防队员准备沙包。台风季来临前,山坡地上就有人在检查出水涵孔是否堵塞。公园处要移植树木时,必须等到秋季。公路边的杂草,定时有人修剪。扫街的清洁队员,总是在天亮前已经完成了工作,收取垃圾的车子,总是在天黑前跑完了行程。
走在干净的人行道上,看见城市的照章运转,我总会想起《国语》里头的一篇文章,《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的作品,中国第一部国别史。记录了从西周穆王到东周定王之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论政。周朝的大臣单子到小国陈国访问,回来之后向定王做“国情分析”时说,陈国一定会灭亡。定王问他为什么。单子是这样说的:
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候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瘦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艺。膳宰不置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
用白话文来说,就是,单子这个“外国使节”发现陈国的城市,天很亮了,道路还没有整理,不能行走。礼宾司没有派人到边境迎宾,养工处不巡视道路,湖边上没造堤防,河川上没架桥梁。田里的稻谷露天堆积,禾场做到一半丢在那里。路边没有行道树,田里长的是茅草芽。管宴席的不送牧畜来,管宾馆的不接待客人。首都没有酒店,小城也没有客栈。
看起来,陈国是一个城市管理系统完全失灵的地方。那么,应该是怎样的呢?单子就引录周朝的法制。
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县耒,也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工。有忧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这简直就是一部城市管理手册:种植行道树来标志里程,偏远地区要建立旅客餐饮服务。城市近郊要有牧场,边境要建迎宾酒店。洼地里要保留野草,城区里要空出树木和水池,以备防灾。其他的土地,都种粮食,使农民不会将农具悬挂起来空置。政府不可以耽误农务,不可以浪费人民劳力。国民有优裕,无匮乏,有休闲,无过劳。首都的基础建设按部就班、地方的力役供求井井有条。
陈国一定会被消灭,因为国家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上都出了问题。陈国,果然被楚国吞并。
《国语》记载的是公元前九九零年到前四五三年的历史,距离今天足足三千年。三千年前的政治管理哲学,对不起,我怎么看都看不出它是个满布灰尘的老古董瓷器。白话文、英文、德文不一定代表现代,文言文也不一定代表落后。我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发现太多批判的精神和超越现代的观念,太多的先进和丰富,太多的思想和文采。
没有文言文这把钥匙,你就是对这个世界目盲,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为是的狭隘现代里。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20:21:30 | 只看该作者
“好的白话”的母亲
张晓风
“文言?文言是什么呀?”
以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看你在什么时代提出的。如果你是公元前四百年提出的,那么答案便是:
文言是《易经?十翼》里的一部。专来解释干、坤两卦,因为是赞明易道、申说义理,所以叫“文言”。它的作者据《史记》说,是孔子。
如果这问题是公元前二百年提出的,则其答案是:
这是韩非子讲的一句话,在《韩非子-说疑》中说“文言多,实行寡。”韩非子把言和行对立起来,认为说些好听的话却迟迟不肯付之实行,又有什么意思?
后来,“文言”又曾和“质言”互为相反词。质言指老老实实直话直说,文言指修饰过、精炼过的语言。
当然,如果你是九十年前提出这问题,那么负责回答的人很可能是胡适之、陈独秀或钱玄同之类的人,他们的答案大致如下:
文言文是古人用的文体,写起来文绉绉的,和口语有些距离。我们现在打算来提倡跟口语接近的白话文。
不过,第二个问题来了,什么叫文言?什么叫白话呢?是“古人写的叫文言,今人写的叫白话”吗?是“看不懂的叫文言,看得懂的叫白话”吗?我们且看下面的例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一千二百年前李白写的,却也明白易晓,它算白还算文?
千年寒铁铸成一身孤傲
剑身的冷是因为血的热
这是近人洛夫的《大寂之剑》,但它对国中生而言有那么好懂吗?白话一定浅俗吗?
至于李金发的《弃妇》则更难解: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李诗当然引起一时骇异,但论者仍然给它“一家之言”的地位。
此外,如“乍可”、“叵耐”、“蹄子”、“邹搜”、“弟子孩儿”、“魔合罗”(或作么喝乐)、“哈喇”难道很好懂吗?它们却是某时某地流行的白话文哦!末两词又分别是印度和蒙古的外来语。
另举一例:
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
这段文字你以为是文言文吗?哈,错了,它是陈独秀写的白话文,(至少他自以为是),用以鼓吹白话,原来他说的白竟是这种白法。
五四倡议白话文的诸君中,他们所说的白话其实只是“浅文言”。
当时还有位钱玄同(古文字学者),他极力赞同胡适之的“不用典故”之说(胡氏本人倒不坚持)。有趣的是他1917年2月25日致胡适的附和信中也自打耳光,用了“老妪能解”、“公等碌碌”、“不求甚解”、“优孟衣冠”、“不登大雅”诸典故。典故的厉害便在于你就算反它,却不知不觉还是用了它。
用文言文来反文言文,用满纸典故来反典故,五四诸君岂不荒谬到有趣?
可不可以我们这样说,即:文学基本上是追寻通晓条畅的,是追寻与阅读者相知相感的。果由于作者个人风格而令人难解,或由于时代湮久而不易明白,就该有阐述者来解析,使文义还原。
文言文是遗产,遗产不该拒领,它能使白话文富赡奥美,而袪其俗病,大家都该来亲炙一下文言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12 , Processed in 0.0632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