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文学自然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洑水初中 张明霞 最近,我同几位热爱文学创作的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参加了由安陆市作协组织的一次本土文学评论会,在会上聆听了何炜先生的主题报告。何炜先生既是安陆市作协副主席,同时还担任着安陆市教学研究室主任、安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安陆市课程改革办公室主任,湖北省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行政与学术职务,大忙人一个。何炜先生联系本土的文学创作实际,先后分析论述了“本土小说创作容易出现的软肋”和“对本土文艺创作者的看法及建议”。在同与会教师的对话交流中,何炜先生还特别谈到了“文学与教育”的结合问题。他说:“文学与教育是相通的,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在座的老师们都是擅长写作的老师,你们把自己的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等发表在《湖北教育》、《孝感教育》,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荐发在《写作》、《语文报》等一些杂志报刊上,这是在用文学的内容进行教育,用文学的手段进行教育,用文学的姿态进行教育。要让文学自然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当文学走进了教育,教育便充满激情、浪漫、意趣,且余韵悠长……” 听了何炜先生的报告,我同许多与会的老师一样,感到十分受启发。记得我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先生曾在《中学语文教育》杂志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的文章,其中说道:“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会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引自http://bbs.eduol.cn/post_40_769374_1.html )我认为何炜先生也正是一个“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让文学与教育齐飞”的人。 何炜先生近年来写了许多文学作品,同时,他更致力总结教研成就写了很多教研文章。“要让文学自然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一直是何炜先生平时在教研督导中向一线语文教师们强调的一个教育理念。文学即人学,对人的教育离不开文学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忽视了利用文学来进行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导致广大的受教育者文学修养偏少,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写作功底偏差。针对当前文学与教育脱节的这一现状,何炜先生所提出的“要让文学自然地发挥其教育功能”观点,的确很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领会与深入思考。 具体怎么做才能“让文学自然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呢?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来思考,我的认识与体会是: 一、用文学的内容拓展阅读教学,后劲很给力。 例如教《俗世奇人》两篇《泥人张》和《好嘴杨巴》,我在导语之后推荐了《俗世奇人》这本奇书,给出了在线阅读网址。部分学生下去读了这本书,领略了其以一曲折事展现一奇人的精妙写法,在作文中不觉模仿其写法,写人记事渐见生动。 教《孤独之旅》之前,我买了曹文轩的《草房子》,自己先读完,再借给学生读,等到上课时,我用文学体验法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我说“难道曹文轩真的已经刻尽‘孤独’臻至完美再无发挥之外?请你再用一个细节表现一下”。 有学生写道:黄昏时分,斜阳将船头杜小康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鸭的脖子也被无数倍放长。杜小康看着自己的影子,很想去摸,就像摸着曾和他一道玩耍的伙伴。 有学生写道:夜晚,杜小康躺在床上,天上有稀疏的几颗星,杜小康细细地端详,觉得那星星很调皮,像白雀的双眼,又觉得那星星很慈爱,像母亲……杜小康再一看,又觉得那只是不能说话的星星,于是一拳打在船上,很痛,可是他连“哎哟“都没有喊一声,喊给谁怜惜? 享受生动故事之余,学生不自觉受曹文轩优美灵性文字的影响,写出的细节心理体验很到位,语言表达很出彩。我及时地肯定了学生的文学敏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学生对曹文轩更感兴趣了,要我说说曹文轩还有什么好作品值得读,我相机开出关于他作品的一组书单,让他们下去自己找来读。 总之,阅读教学之前或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做个有心人,选择与之相关或相近的文章或书籍,开出学生宜读的书单,用文学的内容去拓展语文教学资源,那么阅读教学的收益就不仅仅显现在阅读视野的开阔上,它还体现在作文能力的提高和积累运用的增厚。欲使河渠清清,必得常有源头活水。适时引进文学内容,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二、用文学的手段进行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 曾经有一个女生,人长得很好看,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但腿瘸得很严重。老师们喜欢她但不敢指出她的不足,因为她一旦承受老师的稍许批评就会用自虐的方式对待自己。她每天克制自己很少喝水,因为她不想因为要上厕所而接受同学们的帮助。 对于这个敏感而好强的孩子,我想帮帮她,又觉得直接找她谈话可能会伤到她。还是借用文学的手段来开启她的心门吧。 那次上《芦花荡》,师生分析老头子的性格,说他过于自信和自尊。我借题发挥了一下,我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自尊,但过于自尊,有时会伤了自己,也会叫爱自己的人感到伤感。这个世界,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可爱的独特存在,谁都难以企及完美,谁都不可能在每一场景里有绝对的力量。谁都需要帮助,并且谁都会从帮助别人那里得到快乐……我的发挥很扩散,如同三月的柳絮在空气里弥漫,对于那颗敏感的心,可能已有包围的感觉——她的眸子亮晶晶的。 再后来,我布置了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她在作文里讲述了她的腿是因为小时的一场病落下的,父母很内疚,对她百般疼爱。可是她觉得很负累,就自己这个样,怎么能报答父母的养育恩。所有能做的,就是坚强,少伸手求助于人少让父母感觉自己的弱小。 我给了她一段批语:“有一张笑脸,白里透红的容颜,扑闪扑闪的双眼,专注于她倾听的对象,令面对于她的人赏心悦目,这是一张完美的脸,可是,她也是上帝钟爱的苹果,所以上帝忍不住咬了一口。孩子,就是上帝钟爱的那只苹果!对你的眷爱,绝不止于上帝,还有你的父母,你的老师,同学。伸出手来吧,生存的智慧不是坚强地自守,而是坚强地求索……”后来,这个同学渐渐变了。再后来,我写下了《你是上帝钟爱的那只苹果》这篇教学随笔发表在《孝感教育》,我把那篇文章复印下来,悄悄地送给她。那个女生现在在读高中,性格较以前开朗许多。 三、用文学的姿态进行作文教学,文章原生态。 2001年,我写了两篇关于用文学的姿态进行作文教学的文章发表在《孝感日报·科教周刊》上——《文学氛围与作文》、《作文教学的潜移默化》。在《文学氛围与作文》这一文中,我主张在校园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最佳的途径是创建一个文学社,挑一个社长,办一个社刊,培养一批文学小作者,向外界报刊推荐发表一系列学生作品。在《作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我主张作文教学不应只是在上作文课时才讲,而是在课堂教学内外随时捕捉作文教学的灵感来让学生写词、写句、写段、写篇,以收到作文教学潜移默化的实效。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布置一个作文题,当学生说这个作文题感到难写时,我一般不会先指导他们怎么写,而是说“老师跟你们一起写吧”。当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了,我会把学生优秀作文和我的下水作文一起贴在后面的墙上,再来讲——这个题目既可以像这个同学这样写,也可以像那个同学那样写,还可以像我这样写,可以写的法子很多,作文无定法。至于不足,那是…… 作文前不教他们怎么写,以免约束学生自由的写作思维,让他们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他们一起写,写后再比较、感悟、提升。用文学的姿态,是爱文学,不是简单地教作文。简而言之,不外乎就是师生都爱阅读,都爱写作;都来读读,都来写写。这样的作文教学往往能让学生写出他们最原生态的真性情作文,不是模仿套用的,不是矫情编造的,是多元的个性展示。 综上所述,“让文学自然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只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真正爱文学,爱教育,爱阅读,爱写作,不甘把自己沦为一个简单的教书匠,那么,就一定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在文学与教育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创新出更多的方式、方法来。以上所谈的认识与体会,尚祈望何炜先生予以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