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栏原创010号:如何使句子避免出现杂糅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3 15:4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使句子避免出现杂糅现象

——“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系列讲座之十



孝感市教科院
任建元

    上一篇就“如何完整地写好一句话”所进行的探讨,主要是从句子的完整性角度叙述的,强调了句子成分不能残缺的重要性。其实,有毛病的句子是形形色色的,句子毛病的呈现样式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些病句,毛病一目了然,倒还容易纠正。而有的句于,读起来十分拗口,却难以一下子弄清它的毛病到底出在哪里。这种病句的病症是相互交融、纠缠在一起的,研究者一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杂揉。
    “杂糅”原本出自屈原的《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一句的大意是——虽然芳洁与污垢混杂在一起,但是我纯洁的品质不会受到损害,表达了诗人“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后来由此产生了“杂糅”一词,指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在语法上,“杂糅”指两种不同的句式混杂在一个句子中,造成结构重叠混乱、语义纠缠不清的毛病。凡是应当分成两句话说的,不适当地合并成一句话,像这样的表达方式都属于杂糅。下面,我将借助于来稿中的实例,简要分析一下杂糅现象及其避免的途径。
    1.有的将两层意思放在一个句子中去叙述,结果是一层意思也没有说清楚。杂糅现象最常见的是“两句合一”。同一个意思,往往既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但是在实际表达时,只能采用其中一种说法。如果说话人举棋不定,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不由自主地把两种说法糅合在一起,结果就会产生结构性杂糅的病句。

   例1.安陆市二中某老师所写的《运用典故的技巧和作用》一文中有一句话:由此看来,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诗文中运用典故的技巧,体验诗文中运用典故的作用,是我们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学习文本的写作特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等方面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诊断】这句话从整体上看,是个判断句。但是,却将“怎样指导学生运用典故”与“运用典故的作用”杂糅在“课题”这个“面团”里,以至于既使判断词“是”前后的内容“在体内循环”(如指导学生……是我们指导学生……),又使末尾的“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成为不协调的赘疣,而作者想兼说的内容却没有哪一点能够说得有一点眉目。修改的主要思路是改变句型,按照相关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叙述。
【修改】编辑后来修改为:由此看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指导学生借助于对典故运用技巧的学习以及对用典效果的体验,去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学习文本的写作特色,进而激发学生学典用典的兴趣,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点评】像这样修改后可以看出,是总说“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指导的途径,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典故的作用。合在一起是对“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具体内容的展开。像这样进行表述,显然要清晰得多。
例2.安陆市接官乡会砦小学某老师所写的《电教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一文中有一句话: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利用自制CAJ课件,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每个场景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小学生像看电影一样,清楚展示了每个场景的主要动作、语言,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诊断】直观地看,这个例句存在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现象,如在“让小学生像看电影一样,清楚展示了每个场景的主要动作、语言”这句话中,作为主语的“学生”是不能“展示”的,而能够“展示”的“CAJ课件”却不是主语,被“让学生”这种“连动”表达方式偷梁换柱了。原因是作者将“CAJ课件展示了小蝌蚪找妈妈每个场景的主要动作、语言”和“小学生像看电影一样观看了小蝌蚪找妈妈每个场景的主要动作、语言”合在一起写,造成了结构性混乱、语义纠缠的毛病。
【修改】编辑后来修改为: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利用自制的CAJ课件,通过动画的方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每个场景展示出来,让小学生像看电影一样,清楚地感知了每个场景的主要动作、语言,于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3. 大悟县丰店中学某老师所写的《扩大积累 激活思维 彰显个性 ——写作教学的几点体会》一文中有一句话:如学了赵丽宏的《炊烟》“也许不会有什么比它(炊烟)更亲切了。那是一种动人的招手,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微笑,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挥动一方柔情的白手绢……”这一个比喻兼排比句,把炊烟的抽象感觉,具体形象化了。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有的学生写到“这几天很想家,那一种感觉是昭君出塞时的一步一回头,是雏鸟对归巢的渴望,是余光中《乡愁》中的一枚邮票。”
【诊断】将“学了”什么与“什么”怎么样糅在了一起,是“杂糅”的典型表现。只需分开说就行了。
【修改】编辑后来修改为:可以仿写课文。如赵丽宏的《炊烟》写道,“也许不会有什么比它(炊烟)更亲切了。那是一种动人的招手,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微笑,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挥动一方柔情的白手绢……”这一组比拟兼排比句,把炊烟给人的感觉具体形象化了。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有的学生写道,“这几天很想家,那一种感觉是昭君出塞时的一步一回头,是雏鸟对归巢的渴望,是余光中《乡愁》中的一枚邮票。”
例4.安陆市南城石桥小学某老师所写的《改革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相长》一文中有一句话:校本培训是我校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平台,近几年来,我校在校本培训中重点围绕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内容展开学习的。
【诊断】本例存在句子杂糅的问题。在加有下划线的句子中,主干是“我校”“展开”“学习”,但是,句末的“的”字却给了读者一个暗示:该句的主干是“我校”“是……的”,只是在句子的前端没有出现动词“是”字。另外,还存在短语杂糅的问题。句中修饰“展开”的短语部分是“围绕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内容”,“围绕”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入,组成介词短语,而后面多出的“为内容”三个字却在句子中被“悬”起来了,要想让“为内容”在句子中“生根”,“围绕”一词就得改为“以”。综上所述,原句可以表述为:“我校在校本培训中重点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内容展开学习的。
【修改】编辑后来修改为:校本培训是我校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近几年来,我校扎实开展了以转变教师角色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
    2.有的作者把两个句子接龙说出来,但却将上一句的后半部分与下一句的开头重叠起来,不停顿地就势叙述下一个句子。这是杂糅的另一种类型,即“一句带出另一句”。这种毛病也叫“藕断丝连”。它的特点是:一句话本来已经说完了,却把它的结尾(通常是它的宾语)当作开头另起一句话。
   例1.某老师所写的《让音乐课回归自然本色——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一文中有一句话:也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的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贯穿于教学始终
【诊断】本例存在句子杂糅问题。在加有下划线的句子中,“充分运用音乐要素”已经说完了,但作者却把它作为下一句的开头,紧接着说另一层意思,将“充分运用音乐要素”与如何“充分运用音乐要素”杂糅在一起,以至于使语意表达不清晰。原句可以修改为:充分运用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把对音乐要素的充分运用贯穿于教学始终。
【修改】编辑后来修改为:也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的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以音乐为载体,把对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的充分运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有的将两个句子合并在一起时,直接用上一句的前半部分与下一句连在一起。这就使上一句的语意不完整,也使整个句子结构混杂,语意不清。
例1.应城市杨河初中某老师所写的《思想品德课“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一文中有一句话:丙认为要实现应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过硬
【诊断】这个例句存在句式杂糅现象。在加有下划线的句子中,“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怎么样?可以回答“结合起来”,这样就成了“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接下来再说“两手”怎么样。但是,原句却用两个“两手”的单句去直接回答“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怎么样,显然是难以榫接上的。
【修改】编辑后来修改为:丙认为要实现应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例2.孝南区朋兴乡挂口小学老师所写的《变—跳动的情思——《火烧云》说课设计》一文中有一句话: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句、观察自然景象,进而养成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诊断】本例存在杂糅现象。“培养”的似乎是句末的“良好习惯”,而在实际上,“良好习惯”是“进而养成”的宾语。问题出在“培养”没有带宾语上。
【修改】编辑后来修改为: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句、观察自然景象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4.有的将作用与效果、“有可能实现”的事情与“已经完成”的事情混为一谈。实际上,叙述作用和效果的句式是有区别的。“作用”是“做”“可能”产生的,不能用表示完成时态的助词“了”,而只能用助动词“能”、“能够”、“可以”等;“效果”是“做”后已经产生的,可以也应该用表示完成时态的助词“了”,而不能用助动词“能”、“能够”、“可以”等。因此,既不能用以“能”为标志的句子写效果,也不能用以“了”为标志的句子写作用,更不能在一个句子中同时使用“能”和“了”。至于作者将“有可能实现”的事情与“已经完成”的事情杂糅在一起,也大体上属于这种情形,这儿不再作详细分析。
例1.孝南区卧龙乡长湖中学某老师所写的《让学生感受生物体呈现出的美》一文中有一句话:生物课教学中,教师不要仅为教生物课而教生物,要让学生从欣赏美的角度来学习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诊断】是讲教师应该如何教好生物课;是讲像这样教好生物课的作用,而不是讲效果。但是,采用的却是“完成时态”,让人感到是在叙述效果。修改的办法是,去掉动词性谓语后面的时态助词“了”,在该动词性谓语前加上助动词“能”。
【修改】编辑后来修改为:生物课教学中,教师不要仅为教生物课而教生物,而要让学生从欣赏美的角度来学习生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不仅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且能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例2.某老师所写的《优化数学作业,提高学习效率》一文中有一句话: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使他们积累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诊断】注意讲作用时的时态,是能够怎样;而讲效果的时态才会是完成时态。
【修改】编辑后来修改为:像这样,就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促使他们积累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例3.应城市田店中学某老师所写的《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一文中有一句话: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要从学生的人生服务出发,从人性的养成着手,从人类基本价值理念上展开,避免假大空的现象,否则会损害了教育功能的发挥。
【诊断】会损害了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表述,作者将“有可能实现”的事情与“已经完成”的事情杂糅在一起了。既然用了表示“有可能实现”的助动词“会”字,就意味着是就“尚未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而言的,也就不该使用表示已经完成的时态助词“了”字。
【修改】编辑后来修改为:在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时,要从学生的毕生发展着眼,从人性的养成着手,从人类基本价值理念上渗透,避免假大空现象的出现,否则就会影响到教育功能的发挥。
     以上列举的只是在来稿中呈现出的有代表性的杂糅例句。而在实际上,杂糅病句的常见类型还有很多,本文将不再一一列举。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想在写作中避免出现杂糅语病,其实也并不难,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无非有两个,一是用一个句子表达一个意思,而决不用一个句子表达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意思;二是在“用一个句子表达一个意思”时,只用一种最中意的方式去表达,而决不用两种方式去表达。如果做到了这两点,就大体上可以避免杂糅毛病的出现。(未完待续)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6:01:0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诚征专栏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678-1-2.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6678-1-2.html
==公益网站《教师之友网》郑重声明:本栏原创文字,经作者任建元先生授权独家网媒发布。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3:23 , Processed in 0.0822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