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培班]导师---郑勤砚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5 01:5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勤砚 讲师
美术教育学博士,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系。独立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传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现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研究",并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儿童动漫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性研究"。参与多项部、院级科研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教育部规划编写的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篆刻》,参与编写《书法》。著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夏加尔与《我和村庄》》、《郑勤砚书法集》、《郑勤砚山水画集》等。
2001年  7月    书法作品被邀请参加中国美术馆"‘迎奥运''''当代书画精品邀请展"
2002年  5月    绘画及书法作品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视界融合"中展出
2003年10月    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武警书法艺术作品展"
2004年11月    作品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性灵画会"九人展中展出
2005年11月    作品参加北京"太平洋国际"拍卖会
2006年  6月    赴韩国参加2006中韩教师绘画展及学术交流活动
2007年  9月    受哥伦比亚大学邀请赴美国进行学术交流
2008年            将赴哥伦比亚大学Macy中心举办个人画展
书法绘画作品广见于《中国书道》、《十方艺术》、《西北美术》、《艺术状态》、《艺术教育》等报刊杂志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2:09:44 | 只看该作者
《画说中国体育》序
     萌生出版关于《画说中国体育》这样一本书的想法完全出于偶然。而这本书由一个跃出的想法变成现实则又是一个偶然。
     2008年4月,我又一次应北京体育大学之邀为该校师生讲授奥林匹克艺术欣赏课程。早在2004年10月,我曾经受邀做客过北体大名家讲坛,当时正值希腊雅典的奥运会顺利闭幕,百年的奥运又回到了她的故乡,以此回顾古代奥林匹克艺术,深刻地领会奥林匹克的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让我备受感动的是,当时的百人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在提问环节,我深深感受到北体大同学们的热情和可爱,坦率和真诚,这是体育人身上可贵的品质,在同学们坦荡目光中和稚拙的言辞中,我读到了他们对艺术的关注,我深深感受到艺术和体育密切的关系。
    当再一次走进北体大的讲堂时,我的内心却有一丝忐忑。如何能将空间艺术与身体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作进一步的阐释,这是艺术与体育学科交汇点的迷人之处,也是难点。我相信,体育专业的同学们一定会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艺术感受的培养对完满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更是与体育运动中的韵律、气息等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体育运动的美成为艺术家经典的素材,同时也成为艺术家追求真善美情怀的最重要的表征。艺术表现体育的精神和美感,同时体育也赋予艺术重要的灵感和创作动力。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你很难把艺术与体育分开来看,因为运动员身上集中体现了力量的美,人性的美,而欣赏美,追求美的真谛和追寻精神的家园依然是所有热衷于体育的现代人热爱体育的重要原因和精神旨归。但我很想给同学们更多,不止是了解艺术史,学习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培养美的感受和对奥林匹克运动中美的元素的感知。更重要的是,我想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和阐释这样的一些问题:是什么使得艺术和体育有着共同的交汇点?是什么使得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魅力,成为千百年来艺术家们乐于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在今天科技文明带给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的同时,很多人面临精神家园的迷失和失落的时候,奥林匹克精神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即,又是什么使得奥林匹克运动备受推崇,在所有中国人的期许之中呢?如果,我们还不能对这些问题都能一针见血地回答地话,那么,通过画说的形式来描绘中国体育文化,也是一次用绘画来解读中国体育的过程。
    编著这本书的过程,即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过程。早先,我关注到传统中国画的许多题材都有关于体育项目和场景的描绘,而且历朝历代这样主题的作品屡见不鲜,当这些作品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发现一部中国体育史可以完全用绘画来叙述。或者可以说,绘画为我们呈现了一条丰富多彩且真实可信的中国体育发展历史的清晰脉络。中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自成体系,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现代奥运会的许多正式比赛项目,其形式都可以在中国传统体育中找到,而且有些项目在中国的历史要长于西方,比如:足球,跑步,举重,游泳,摔跤,击剑,射箭,滑冰等。中国近现代体育也经历了沉浮衰兴之变,蹉跎岁月,令人感慨良多。直到今天,当北京奥运会临近之际,向世人全面展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显得更为迫切,画说的形式来叙述中国体育的发展是当前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真的要感谢体育,正是通过从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讲授美术和体育,使我与优秀的体育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当我们在讲座后相约赴大觉寺感受暮色玉兰之时,我们时而激烈,时而互相追问,甚至于为一个观点而争论得玉兰花瓣纷纷坠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心一笑,而“画说中国体育”一书的想法倐然萌生。
     感谢北京体育大学钟秉枢校长,承蒙他多次的邀请,使我得以在北京体育大学的讲台上与众师生共同分享我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心得,同时也使得我对此领域有更进一步的审视机会和研究兴趣。感谢他在得知本书的出版意向时,积极为我引荐北京体育大学资深教授,体育史专家,博士生导师熊晓正老师,熊老师在百忙中撰写了本书的总论部分,并不吝提供了大量体育史方面的幻灯图片。在与熊老师的交往过程中,我深深被先生的博学渊识和平易近人所打动,让我领略着体育人的无私与真诚。感谢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鄂玉梅和王志兴,他们为本书配制了精美的插图,使我们得以图文并茂地欣赏中国优秀的体育文化和体育历程。感谢岭南美术出版社,是睿智的徐南铁社长拍案即立,并且在编辑刘音的大力推动下,使得这本书得以付莘。感谢他们,正是因为所有人的努力,使这本书能够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前与读者见面,能够使更多的人通过本书来了解中国体育,通过艺术化的体育了解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气度。
    就在本书即将完稿之际,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死难无数,全体中国人众志成城,奔赴第一线抢险救灾,精诚所致,惊天泣地。在此,仅以此书献给在这次地震中的遇难同胞,献给在灾难来临之时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华夏子孙,献给党和中国人民。让中国的体育精神在艺术化的阐述中昭世励人,让世界在中国精神的感召下更为美好!
    以此为序。


                                                                 郑勤砚
                                                         2008年5月于中央美术学院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2:06:30 | 只看该作者
艺术教育究竟有什么用?
                                           ——来自美国“艺术开启大脑’项目的教育经验
中央美术学院  郑勤砚
    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科贝特小学,走廊里成天都能听到古典音乐。无论是一年级还是五年级的学生,都在排演戏剧。每个四年级学生都学小提琴。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周要跟图森交响乐团的演奏家见面,学习音乐的节奏、韵律,同时还跟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学习。除此之外,所有的学生都必修美术课程。
    科贝特小学的这番景象,就是图森联合学区通过整合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结果。图森学区的这项改革举措名叫“艺术开启大脑(OMA)”,所依据的是以脑科学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及有关儿童神经发展的研究。
   
    (美国PS183小学孩子们创作的外墙马赛克画)
    “艺术开启大脑”项目从2000-2001学年开始在3所小学实施,那时,图森联合学区的小学除了有校乐队之外,几乎没有正式的艺术课程。“我的目标是让每所小学都有艺术课。”“艺术开启大脑”的发起人之一琼·阿什可拉夫特说,因为他看到了艺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改善薄弱学校的重大作用。
    “‘艺术开启大脑’不仅是为孩子打开通向美的世界的大门,同时也是加强儿童脑神经的联结。”里昂小学的校长希拉·加文说,“‘艺术开启大脑’跟只是上上音乐美术课不同。它通过对艺术的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让学生通过音乐、美术或肢体运动来获得对所学概念的体验。”
在最初的3年,非营利调查公司WestEd对“艺术开启大脑”的项目学校以及与之生源类似的学校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些学校都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或需要学习英语,家庭不稳定。“艺术开启大脑”的项目校学生,阅读、数学、写作等科目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比学校的学生,拉美裔学生的数学成绩尤其进步显著。“如果他们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想办法让他们考高分,他们给孩子的艺术教育应该更多,而不是更少。”亚利桑那州公共教育的督学汤姆·霍恩说,“很多研究表明,沉浸在艺术之中的孩子考试成绩也更好。”
   
    (美国PS183小学学生绘画场景)
    WestEd的调查还显示,“艺术开启大脑”学校的教师在所有指标上都比对比校的老师表现得更好,包括教学设计、整合艺术的教学以及对各种学习活动的创造性使用。如今,图森学区的70多所小学中有40所参加了“艺术开启大脑”项目,同时,4所初中学校的试验也在进行当中。
    当然,并不是所有参与艺术的人都是抱着提高考试成绩的目的。除了分数,艺术通过它带来的愉悦和情感刺激吸引着所有人。来参观“艺术开启大脑”项目校的人有很多,校长狄龙说,“给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的投入状态。当孩子们在绘画或唱歌的时候,他们非常专注,他们在动用他们的全身,他们的大脑神经在建立联结。它使学习获得了丰富性。
    在亚利桑那州,公共教育长官汤姆·霍恩把为所有K-12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全面的艺术教育作为其施政目标。“教育的目的有三。”霍恩说,“我们为孩子们将来就业谋生做准备;我们为孩子们成为公民做准备;我们还要把他们培养成有深层次审美能力的人。第三个目标与前两个目标同样重要”。
除了“艺术开启大脑’项目的教育经验之外,美国教育改革还明显地受到哲学与心理学的影响。教育改革导致艺术教育的发展,而艺术教育的逐步完善则又进一步深化了教育革新的成果。有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美国教育改革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杜威和布鲁纳。
二十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走红美国,深化了教育改革的内容,强烈地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他强调学习的结构、直觉思维及学习动机,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强烈关注艺术教育的心理学的逻辑依据。
   
    (美国PS183小学学生创作)
    作为原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主要研究者,艾斯纳则统合当代主要美学心理学理论,采取完形心理学者阿恩海姆与认知心理学者皮亚杰的论点,就视觉形式表现内容的研究而言主要取阿恩海姆与兰吉的理论,最后根据杜威实用主义美学阐释艺术活动的特质,强调艺术的内在价值,阐发艺术的独特功能,包括艺术能提供独特的视觉境界,增进美的感受,并具有传达维系与开拓精神领域的功能。另一方面认为艺术活动所提供的教育价值,还在于学生能从事艺术创作,能学得以艺术的象征形式表现或接受“理念的意角与感情”。这些不仅可作为创作的根源,更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创作活动能培养观照全局的视觉能力,涵养美感态度,以建立超乎实例的人生观。
    美国的教育决策者也几乎普遍认识到了艺术的价值。根据“艺术教育同盟(AEP)”的一份关于2007-2008州教育政策的统计,有47个州有关于艺术教育的强制规定,48个州制定了艺术教育标准,40个州把艺术纳入了高中生的毕业考核要求。为克林顿和布什总统的教育改革奠定基调的1994年通过的《美国教育目标2000》,将艺术作为所有学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将艺术作为公共教育的十大核心学术性科目(academic subjects)之一,这使艺术教育拥有了获得联邦政府拨款的资格。
在2003年的报告《完整课程:确保艺术与外语在美国中小学有一席之地》中,全国州教育局协会的一个研究小组指出,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在课程中的益处,并呼吁更加重视艺术与外语教育。作为2004-2006年各州教育委员会的主席,阿肯萨斯州的州长麦克·哈克比发起了一项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学习、享受和直接参与艺术的运动。
   
    (美国PS183小学学生创作)
    那么,艺术教育究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作用呢?对人类而言,艺术究竟有什么用?
    首先,“艺术不解决问题,但它能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雕塑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卡诺维奇如是说。不过,艺术教育却能解决问题。多年的研究显示,艺术教育跟我们对教育的几乎所有期望都有关系:学习成绩、社会与情感发展、民主参与以及机会均等。
    艺术教育能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益处,无论是数学、阅读、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还是口语技能。学生学习艺术还能提高他们的动力、专注力、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兰德公司2005年关于视觉艺术的一个调查显示,人在艺术体验中获得的内心愉悦与刺激,不仅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还“能使人跟世界发生更加深层次的联系,开阔人们的新视野”,建立起社会联系与社群团结的基础。
    第二,艺术及其教育有助于“人类自我的发现”。
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从游牧民族祭奠祖先的原始歌舞、猎手在石窟中留下的原始猎物壁画以及人们编演的原始英雄史诗以来,艺术始终在描述、界定并深化着人类的经验。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能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人们无法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与民族均无法生存。
    艺术是体现人性渊源的最深的长河之一,它连接着人类的世世代代的传承。新生一代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从艺术中觅得前人遗留下来的永恒问题的答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的宗旨是什么?人类的出路在何处。艺术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给人们的记忆里留下希望,激发着人们的信心与勇气,丰富着各类庆典、礼仪,使人们勇于承受悲伤。同时,艺术又是一种使人们轻松愉快的源泉。
   
    (美国PS18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场景)
    第三、艺术是儿童的一本最佳的“启蒙书”。
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各门艺术学科之间差异之遥远,足以同生物学与哲学之间的差异相比拟。然而艺术形象思维都能把感觉、情感和理性相结合,通过表象去创造对象与完成作业,解释经验,促进顿悟。艺术为学生提供发现过程中的“Aha”,推动他们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在更深的层次把握对事物的领悟,发现并更新着我们的想象。从学习的性质来说,学生采取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称为“认知性学习”;而另一种则称为“情感性学习”。艺术能丰富并推动儿童的情感性学习,这是由于艺术表象最易激起他们情感反应,增进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与爱好,促进他们格外努力地去学习。艺术学科兼具“认知性学习”与“情感性学习”的双重功能,因此,艺术在人类的世世代代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这正是由于它善于凝聚人们,使学生亦能更佳地体会深邃的事物与原理的缘故。
    第四,艺术教育不仅能使人性完美与充实,而且她亦存在颇佳的社会价值。
    艺术的目标,旨在直接联系人与经验,架起语词和非语词之间以及严密逻辑和情感之间的桥梁,以便使人们更完美地理解人的社会生活。
    艺术有助于理解人类古今的经验,通过她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艺术方式”(通常所谓的教学“艺术”,政治“艺术”等),为各种人类的环境提供表达、分析和发展的工具。
   
    (美国PS183小学)
    艺术有助人际交往与经验交流,她用各种方式交流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有力地增强自我表达的内涵。在充满着令人困惑的信息世界中,艺术教育尚有助于年轻人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事物。如同生活中那样,艺术往往不存在明确的或“正确”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之所在。因此,艺术能帮助在无标准答案的情境中的决策。
    第六,艺术教育是人类的希望。
    艺术教育家概述了美国社会现在的危机与未来的希望,而这种“危机”与希望均以是否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为转移。如果轻视艺术教育,人们长期生活在“灰暗”与紧张的生活条件中,社会将出现危机;如果人们视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合理部分,那这种周围环境的灰暗与紧张状况顿会改变,这就是社会的希望。
因此,美国的政界与学界人士经常地反复地强调说,“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全体学生,无论其天赋或文化背景,均有权享受艺术教育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在一个科技日益先进而感官信息日趋复杂的环境中,对各类信息的感知、阐释、理解与评价的能力便成的关键。艺术有助于全体学生发展理解和辨别这种充满形象与符号的世界的多种潜力。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2:05:44 | 只看该作者
别样的美术教育
                                                   ——我在美国教授中国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  郑勤砚
    这次来到美国圣路易斯转眼已经一个多月,除了周一和周三我在St.Louis Community College forest park有两门课程,其他的时间基本上被不同的大学邀请讲座。对于我来说,这是个极好的了解美国中部大学美术教育的机会。
               (在STLCC forest park教授“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课程)
               (在STLCC forest park教授“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课程)
               (在Fontbonne University给学生讲座“线条的艺术——中国绘画精神及表征”)
              (在Fontbonne University给学生讲座“线条的艺术——中国绘画精神及表征”)
              (在STLCC Florissant Valley示范并讲座“感受中国艺术”)
              (在STLCC Florissant Valley示范并讲座“感受中国艺术”)
               (在STLCC Florissant Valley示范并讲座“感受中国艺术”)
               (在STLCC Florissant Valley示范并讲座“感受中国艺术”)
               (在STLCC Florissant Valley示范并讲座“感受中国艺术”)
               (在STLCC Florissant Valley示范并讲座“感受中国艺术”)
              (在STLCC Florissant Valley讲座“华夏精神  恢弘艺程——中国的绘画艺术及教育”)
               (在STLCC Florissant Valley讲座“华夏精神  恢弘艺程——中国的绘画艺术及教育”)
               (与STLCC Florissant Valley美术系主任Eric Shultis)
               (在St.Louis Univercity high school讲座“中国艺术的魅力”)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2:04:54 | 只看该作者
郑勤砚扇面艺术展圣市开幕

    2009年10月23日下午6:00-8:00,郑勤砚扇面艺术展在圣路易城市大学森林学院当代美术馆举办了隆重的开幕酒会。森林学院副校长Herb Gross、纽约《美国艺术》主编Richard Vine 先生,圣路易艺术博物馆东方部馆长Philip K.Hu先生、《世界日报》记者周密、芳邦大学王胜夫妇、森林学院左映雪教授等出席了画展开幕式。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Buzz spector及Meramec校长Paul p.Pai等在画展期间专程参观了展览。芝加哥艺术学院Maud Lavin教授、John Ploof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Judith M.Burton教授、哈佛大学Steve Seidel教授等发来贺信,预祝画展圆满成功。
               (与《美国艺术》主编Richard Vine及圣路易城市大学校长)       郑勤砚博士是中国当代青年画家,现执教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她幼年学书,良好的家庭氛围养成她勤学、慎思、广闻博览的读书习惯,琴棋书画成为必备的修养。其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教育家常锐伦先生曾在郑勤砚论著《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序言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了解郑勤砚的人,都称她是才女。确实,她能写一笔秀美的小楷,能画很好的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且已经分别出版了书法与山水画集;她还能歌善舞,学生时的她,是学校舞台上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独唱、独舞者,而且还能谈钢琴。这些,对一个美术教育博士来说,都属于理论研究之外的业余爱好,但足以说明她不是一个闷坐书斋的苦学者,而是能广闻博识的富有智慧与悟性的人。”
                  (与《美国艺术》主编Richard vin 圣路易艺术博物馆东方馆馆长Philip K.Hu
                    及《世界日报。记者Mimi)
    大学时代,郑勤砚主修中国画,奠定了其扎实的中国传统绘画及书法基本功。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六年里,郑勤砚数次跟随敦煌学专家关友慧先生到敦煌莫高窟考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及其艺术,这段经历为其硕士论文“中国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成为其博士论文《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同时,也塑造了她追随经典,延续纯粹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为心画”,“造法自然”的艺术理想。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的六年里,郑勤砚认为这依然是其重要的成长学习过程。面对名校名师的光环和压力,青年学者更应执着坚定自己的学术态度和品格,有挑战才有进取。
                 (与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Buzz Specter)
             【与芳邦大学王胜教授和吕海生】
    2007、2008年,郑勤砚受邀作为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并在哥伦比亚大学梅西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书画展。这段经历使她深深感受到中国美术教育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思索了若干关于如何寻求自己的艺术道路等问题。作为一个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者,她越发深省,应该真正具备国际化视野,并应积极建立自我话语权。2009年秋季学期,郑勤砚受邀为圣路易森林学院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及其教育”课程。同期,她受邀在美国多所大学举办关于“中国艺术及教育”的讲座,运用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开放的国际视野及严谨的学术态度,积极传播并阐释中国艺术文化的精神及魅力。在她眼中,要做一个学贯中西,有文化使命感的中国艺术教育家,应不仅仅具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远见,更应积极地为民族文化输出贡献力量,将中国艺术及其教育的精髓传播于世。
             (与圣路易植物园美术研究员夫妇)
                (与密苏里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夫妇)
    本次展览汇集了郑勤砚博士近年来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扇面绘画及书法作品,集中展现出中国扇面艺术的独特魅力。展览开幕式上,来访者络绎不绝。
                (与王胜教授夫妇和左映雪教授)
                (与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台湾医生朋友)
    圣路易城市大学森林学院副校长Herb Gross在观看了画展后说:“从郑勤砚的扇面艺术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森林学院师生们能有这样一次近距离感受中国艺术和学习中国艺术的机会,非常难得”。
    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美国艺术》主编Richard Vine 先生撰文评价道:郑勤砚是一位技艺超群的致力于传统中国艺术的艺术家. 无论是在卷轴, 扇面或装裱后的特殊纸本上, 她的画作和书法都精巧地再现和拓展了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典雅美学。勤砚的作品演出了一幅又一幅经由人类的闯入而产生的别样的自然景观.。她作品中的诸多元素, 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传统文人墨客所沿用, 用以表达一种恬淡、平和的人文气息. 经由她作品中多变的笔触、柔和的色调与典雅的特质,人们可以发现来自于不同时代的风格和技法的融汇,以及对存在于过去和当下的大师们的效法及变通。与此同时,她对于历史的深入研究,也给这些作品带来了鲜活的视觉经验。身处于这个西方艺术评论界大量关注中国先锋艺术的当代社会,勤砚的作品为浮躁的现代人带来了一种清新和谐的身心体验,这反而在扑朔迷离的当代艺术作品中独树一帜。
    芝加哥证券及银行高级顾问律师Michael A.Watkins先生说:“我为收藏艺术作品而来,郑勤砚的中国绘画及书法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底蕴,其精妙的技术技巧处处显示出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的绘画书法集,虽然我不能读懂其文字,但是我能感觉到有一种东西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种撞击人的心灵的超凡脱俗的美,清雅脱俗的气息荡涤心灵”。
                (与芝加哥银行及证券高级顾问律师Michael A.Watkins)
    观众Anthony D.tompras则说:“我真的非常喜欢郑勤砚的作品。它们是如此地雅致和错综复杂,与我曾经看过的中国传统绘画非常不同。我的见识有限,但是当我从远处看这些作品时,它们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入口进入到我的心灵。如此地安静平和、美丽悦目。如果我还有机会来,一定要拍一些照片留作珍藏”。
                 (Barbar)

   
                (与GEI执行主席Bradley King)
                 (Ed Tokas and Amelia Mlone)

               (与最小的观众塞柏林娜)
郑勤砚扇面艺术展将于十一月十三日落下帷幕,敬请关注。

                                             “已刊载于美国《圣路易时报》”


                                               
I really loved your artwork.  It is so delicate and intricate, and in some instances, very colorful.  Quite a departure from the classical Chinese artwork I have seen in the past, from my limited exposure.  When I viewed your artwork from a distance, to me, they were like portals into another world that was so peaceful, serene, and beautifulIf. I get a chance, I would like to return to the gallery and shoot some photos of some of work, the ones that I liked best.
——Anthony D.tompras

I liked the show very much and wanted to see it again.the work is classic and beautifully executed. Both calligraphy and landscape paintings are of high quality. The framing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work at the gallery were very good. It would be wonderful if the work were exhibited in a larger public space where more people could see it.
                                                ――Michael A.Watkins




——已刊载于《圣路易时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2:03:46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2:01:20 | 只看该作者
水墨传奇之三:名家曾来德谈现代书法的症结







http://blog.sina.com.cn/lm/8/2008/0828/86139.html

图:特约主持美女博士郑勤砚(blog)老师(左)和水墨大家曾来德先生(右)

《网上大讲堂》栏目近期推出《水墨传奇》系列,由嘉宾主持、美女美学博士郑勤砚(blog)对话书画名家文怀沙、欧阳中石、任继愈、金开诚、刘正成、曾来德、孔庆东、张铁林等,同探讨书画艺术真谛,品味水墨人生故事。
  8月28日下午17:00,《水墨传奇》第三期将邀请到水墨名家曾来德先生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畅聊文学、书法与人生,探讨现代书法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创作萎靡的症结所在。以下为聊天实录:
访谈视频
1、曾来德先生谈自己名字的有趣来历 2、曾来德:传统就像一条橡皮筋
3、曾来德:成功艺术家都必须德艺双修 4、张艺谋奥运开幕式画卷创意是偷师?
5、曾来德:写李白《草书歌行》时近疯狂 6、曾来德:书法是埋藏了千年的听觉艺术

   精彩语录:
   一个人潜在的才能是深藏不露的。因为某一次事件或者因为某一个机会,让你突然找到了对接的方式,也许就因为这一次或一瞬间,你决定了一生的选择。
   曾来德先生名字的有趣来历
  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郑勤砚: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郑勤砚,水墨传奇智慧人生,欢迎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共同探寻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中国国家画院的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曾来德老师,曾老师您好,请跟各位网友打声招呼!
  曾来德:新浪网友,大家好!我是曾来德,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来德(笑)。
  主持人郑勤砚:曾老师的名字是,这个名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呢?
  曾来德:因为过去没太关注这个问题,但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家里很穷,而且几代人都没有文化,父母从小给我取的名字是曾学文,希望后辈学习文化,当我一岁的时候,因为小的时候我还比较乖,邻居左邻右舍他们就喜欢我,逗我玩,我的小名叫和平,用四川话就是和平和平,你叫啥子名字?我说我叫曾来德。
  主持人郑勤砚:自己喊出来的。
  曾来德:第一次喊不觉得,后来每个人问我都这样说,来德,来德,后来就听习惯了,而且德是我的辈数,就习惯了,我母亲后来去世的时候告诉我,她说你的名字不是我们父母取的,是小时候自己喊的,我感觉到特别吃惊,今天想起来觉得特别吃惊。
  主持人郑勤砚:不知道是一个人成就了一个名字,还是说这个名字在某种程度上给人新的启示。
  曾来德: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第一,有成就的人的名字,总是每一个细节都觉得那么有意义,那么有用,但同样的名字也未必都是这样。第二个可能是名字的话在某一种程度上也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主持人郑勤砚:对,我觉得非常有用。我想我的名字里面有一个砚字,多少是跟书法有关系。
  曾来德:你这一生都得磨墨(笑)。
    误入歧途以后才走上了书画之路
  主持人郑勤砚:曾老师我对您的了解,您早些年是在部队里面是学什么专业的呢?
  曾来德:是学电讯工程。
  主持人郑勤砚:据我所谓,您还在腾格里沙漠呆了非常长的时间。
  曾来德:20年。
  主持人郑勤砚:您又是四川人,四川的血脉再加上大西北的环境,您觉得对于您成长有没有什么重要的启示呢?
  曾来德:总体来讲,我对我自己的评价两句话:第一句误入歧途,第二句歪打正着。
  主持人郑勤砚:怎么讲?
  曾来德:因为从小不具备步入书法之途的任何条件,从家传也罢,从生我养我的地方也罢都不具备。
  主持人郑勤砚:一般来说很多人会认为书法绘画这是传统的家学渊源,这是非常重要的。
  曾来德:我18岁以前,至少不具备,甚至20岁以前都不具备,后来误入歧途以后又走上了一条真正的正途,而且一直走到今天,几十年来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一直勇往直前。
  主持人郑勤砚:这个过程当中一定是您对书法的执着追求,促使您在偏远的大西北还是到了北京,另外一个发展的平台也好,我想正是因为由衷的热爱,所以促使您不断的去探寻在这条路上。
  曾来德:我还是认为艺术是天才的劳动,潜在的素质,如果没有潜在的素质的话,即使劳其筋骨,最后我想也是成绩平平。
  主持人郑勤砚:您是怎么体现出来这种在书法艺术上特别的天赋呢?
  曾来德:这个东西不敢预想,我觉得一个人的话潜在的才能,怎么说呢?是深藏不露的。因为某一次事件或者因为某一个机会,让你突然找到了对接的方式,也许就因为这一次或一瞬间,你决定了一生的选择。
  主持人郑勤砚:昨天我和韩老师做一个对话交流的时候,他谈到这样一个观点,他把可以说今天非常有书画艺术成就的人分成两种状态,有一种状态的人是一开始就体现出来了非凡的艺术创造的才能,而且灵气和天赋都非常好,可能一开始是建一个房子,一开始打了这样一个基础,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来修炼,不断的来去读书,在这个房子里面添砖加瓦,还有一类人一开始没有这样一个大的建构,但是却通过自己的勤奋,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当然也有他的才华,不断地使得这样一个建筑物鲜有成效。
  曾来德:这两个角度的问题道理都是一样的,最终都是用他的成就来看他整个的这条路,如果到最后没有获得这种成就的话,我觉得这两条路都没有用。对不对?如果他活着的成就,无论你走哪一条路都是有效的,关键就是你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
精彩语录:
    艺术之路在各个环节当中,有相当的地方是绝路,是死路,所以你只有走过跨越了绝路和死路,前面才是生路。
    我觉得人的一生尤其是艺术,我可以这样说,真正的艺术家在干什么呢?就是在制造审美伤害。
    真正的艺术家就是在制造审美伤害
  主持人郑勤砚:我知道在书法的道路上您真的是付出非常多,早在80年代可以说那时候您还非常的年轻,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您个人的书法展之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那么这个事件也从此使得您的这种现代书法的风格步入了人们的视野,那个时候我想很多的传统派可能在看您比较新的书风的时候,我不知道都是什么样的态度和眼光去看的,您觉得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呢?
  曾来德:这个问题都无法站在单一立场来决定,当所有的人都反对你的话,你就活不下去,当所有的人都表扬你的话,你肯定有问题。所以我觉得,当然这里头,即使有一个人欣赏你也是一种希望,为什么呢?看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不对?一个真正追求艺术的人,他关注的应该是真正的艺术家的态度,而不是关注一般人对你的看法。所以艺术之路在各个环节当中,有相当的地方是绝路,是死路,所以你只有走过跨越了绝路和死路,前面才是生路。如果这个路太平顺了,路太宽阔了,我想会走路的人都会走,所以不足为奇,所以我觉得人的一生尤其是艺术,我可以这样说,真正的艺术家在干什么呢?就是在制造审美伤害。当然我这个话有点儿夸张,有点儿耸人听闻。
  主持人郑勤砚:何为审美伤害,就是标新立异或者是在人固有的审美观念的状况当中有突如其来的这样一种体验,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曾来德:艺术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一种超越,超越古人,超越世人,超越自己,你是站在时间、空间,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当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可能别人还没有做,你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别人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可是怎么来理解呢?我举个例子,比如像农民工,我们过去看西藏有一个电影叫《不准出生的人》,我就想到我们的农民工在城里打工,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你既不能在这儿上户口,也不能在这儿上学,很多东西都与你无关,总之就觉得你不合适,可是孩子是一个生命,生下来以后只有,生他的父母去呵护他,抚养他,坚持让他成长,长到10岁、20岁,一个鲜活的生命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世人,过去的那种所谓,就是不合理的不该的事情慢慢慢慢地就退下来了,他就接受了你。所以我想艺术家的话它的前途就是这样的,当你思考一个问题,产生一个新的观念和创造方式的时候,最初人们是不可能都接受你的。但是那些具有前瞻性的真正的艺术大师,艺术家,他们能够看到你的未来,所以说他会暗暗地支持你或者给你一种希望的眼光,那我觉得如果是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这种灵感,对不对?他能够看到这种眼光,所以我觉得他能够坚持到底。
    传统就像一条橡皮筋,可以伸缩无度
  主持人郑勤砚:对,其实在这样一个传统的或者是历史上的这样一个书法的传承过程当中,我们都会发现,能够真正流传青史的人都是有所创造的人,了解您的人也都知道,您也有非常深厚的传统的功底,早些年您写的敦煌真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能否谈谈您对传统和现代的这样一个如何由传统走到现代的这样一个领域当中,您的书法的一个飞跃的变化的认识?
  曾来德:没有传统其实就没有艺术,就像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如果说是把传统和现代两个东西截然分开来说,那就等于把人斩成两段,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传统大于创造或者昨天多于今天,或者今天多于昨天,只是说你创造性的强弱和多少而已,我觉得一个艺术家,我们去谈艺术的道理,有时候很难说服人,就像哲学一样,当你跟大家去讲深刻的哲学道理的时候,其实没有几个人愿意听,非常的枯燥。所以哲学家很聪明,他们引发到讲故事上面去,比如一部《圣经》,一部《宗教》,全是故事,故事天下人都可以听懂,但是是最深刻的道理。所以在面对传统和现代这个问题的话,我也想做两个比喻,第一个,我认为传统就是一个钓鱼杆,我们知道钓鱼杆首先有一节母体,有基本的长度规定,后面从母体当中一段一段地拉长,在拉的时候要找分寸,如果猛一下拉,从母体里面全部拉出来,那只有母体而没有后边续节的东西,如果你拉得不够又影响了整个历史延伸的进程。所以说我们在对待传统的时候,传统这个母体给予我们的机会,给予我们的,虽然有不成文的规定,全靠艺术家去把握这个分寸,所以当我们一节一节拉出来以后就构成了钓鱼杆,但是我们又可以一节一节把它还回去,所以传统和创造我觉得只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的使命和应该去做的事情,我想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觉得传统就像一条橡皮筋,我们知道橡皮筋的本质含义就是伸缩无度,可以拉长,可以伸缩。这个橡皮筋没有人去拉它就无所谓橡皮筋,可是如果拉断了又失去了橡皮筋的功能,你只有拉够而不拉断,你才能充分的展示橡皮筋的弹性。但是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在面对这一条橡皮筋的时候,还不仅仅是拉的功能,就是我们还要赋予它特殊的功能,比如说我把它做成一个弹弓,我的母体是要打树上的鸟,弹弓里头还要夹杂着石子,当这些基础准备完成了以后,我还要瞄准,对不对?瞄准了以后我还要拉,拉得不够打不下来,拉断了也打不下来,我只有拉够了瞄准了我才能打下来。所以说艺术家虽然没有绝对的母体,但是总的方向和最终的终极目标是有的,所以我们对待传统的时候依然如此,当一个人如果说是,整个思想里头就只是说拿着笔写或者拿着笔画,最后要表达什么都不清楚,这可能不是艺术,因为艺术家的话最后要给它赋予什么呢?你做出来以后还要赋予阐释,讲出为什么要做的道理,否则会失去一半的观众。
  主持人郑勤砚:可以称之为您的橡皮筋理论。
  曾来德:谈不上理论,只是一种比方。
精彩语录:
    书写和创作的过程当中,我就带着耳朵,也就是我的心,心灵长了耳朵,不仅仅是从视觉上而且从耳朵去听它,去感受它,所以我发现里头的声音极其地丰富和微妙,可以说那种乐感不亚于我去听一个非常绝妙的音乐,但是当时只是一种灵感,是一种想法,后来慢慢地延伸到一个“墨乐”的概念。
    首先教书育人,自己要有学的精神
  主持人郑勤砚:跟您谈话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您非常具有教育者的风范,早些年我们也都知道,您是在总后勤部创造室做专门的书法家,从书法家这样一个角度之后在03年,您进入了中国国家画院,现在也是在积极的负责国家画院教学部的工作,可以说您从一个很纯粹的书法人,一个书法的专业人士现在到了国家画院里面一个教育的岗位上面,您觉得您这个心态上有没有一些变化,或者说跟您之前的这些创作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一些冲突?
  曾来德:这些东西当你不去思考,不去身体力行的时候,的确是埋葬了,感觉跟你的过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我相信首先艺术是通的,门类也是可以通的,即使你站在哪个角度,站在哪个高度。
  主持人郑勤砚:我一直觉得您是非常好的教育者,您在实践过程当中积累了非常多的学习的经验,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说作为一个老师的话,老师能够把自己的心的感受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我想这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件事情。
  曾来德:至于我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我是一个老师,当然我也在当老师,但是我面对的是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其实一个方面是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的话我觉得需要集体的智慧,当然我们是一个国家画院,国家画院首先是国家画院的领导者他们的智慧,因为我们做事情我们不能违背本院领导的意愿,领导不可能给你把什么事都说得很具体,只能给你大的方向和原则,就是说你怎么走?走多远?那就在于你自己去把握了,这个教学的事情我觉得,过去有一句话叫“教学相长”。我觉得也是学习,在教的过程当中也在学,向大家学,向同学学,向各位专家学。我觉得首先一点,教书育人,自己要有学的精神,如果你自己只是教别人,好像别人与你无关,那我觉得这肯定不是好的老师。
  主持人郑勤砚:中国传统的美术理论当中,有教以为师,相互之间,可能有时候我是老师,但是可能有时候您是老师,有时候学生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的地方。
  曾来德:没有绝对的老师,也没有绝对的学生,我有一个感受,当然我是站在艺术的立场,我们过去有一句话叫做化腐朽为神奇。这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但是可能我们对这句话一般只是说一说而已,但是我对这句话非常的关注和在意,因为我一直在找相应的一句话,但是一直没找到,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比如王羲之、李白、苏东坡他们都很神奇,很神奇的地方就是最代表自我的地方,如果说后人要把王羲之变得更王羲之,其实我们穷尽我们所有的能力和精力也不可能,所以我就想到化腐朽为神奇这个腐朽是什么?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史学,活的东西总会死,就是说你找到他的死穴,古人身上也有缺点,也有遗憾,就是能不能找到这个纰漏,而且你把他不完善的东西去完善了,把他的缺点变成优点,这就是你自己。所以这一点的话,我觉得比如说学生,有些同学可能不如老师,但是你知道因为他从一个起点走过来以后,他带着人的本质,带着人的心性,带着人完全不同的理解,即使他不成熟,即使他很浅薄,但是有一点他带着生命的那种新鲜的活力和提示,他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说为什么我们成熟的艺术家都是从民间吸收的呢?其实我们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一个成熟的老师,应该从学生身上看到闪光的地方,看到亮点,也许他不能完成,如果你感受到了以后,你可以借鉴,你可以放到自己的平台的高度上重新塑造,也许最终就会产生你的创造,所以学生有时候给老师的启示不一定比老师给学生的提供的东西少。
    任何成功艺术家都必须德艺双修
  主持人郑勤砚:所以说您把您的这些经验都积极地贯彻在您的教育的实践当中了,我是做美术教育研究,我非常关心的是您觉得国家画院的这种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教育方式相对于学院派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呢?或者有哪些特色?
  曾来德:国家画院的教学首先贯彻一点我们学院院长总体的教学精神,应该说它是对学院教学的一个补充,因为学院教学是一个基础教学无论你再名牌的大学,因为大学本科这几年只完成了基础的教学,后来研究生、博士生,我们研究生和博士生首先选择的不是艺术方向,更多的是学术方向,对不对?所以国家画院作为全国家的一个以创作为主体的这样一个形式,就是说它关注的是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这样一个生命过程,按照艺术的规律塑造的人才。第二个,面对的对象都是从美术学院走出来以后,在艺术创作实践当中有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样的积累和经历的人,所以说是在一定的成就和高度之上的人才。所以实际上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摘了桃子,把人家的果实再催化一下,让它变得更加的成熟。第二,对于这些人才的培养和教学就不仅仅是学院教学那样的程度和方式能够满足的,所以更多的需要导师以自己几十年对艺术的积累、思考和创作经验给他们进行短兵相接的交流,而且这些艺术家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是个性化的,学院派教学是共同科目,更多的是。在个性的发挥上还没有来得及,但是我们这个地方面对的是每一个具有个性的艺术家,所以你把你的共性和个性之间,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没有找到共性,你可能照顾了某一个人的个性就失去了整个共性,所以艺术是在共性和个性之间逐渐的往前发展和推动的。
  主持人郑勤砚:其实国家画院目前所实施的导师制的形式可以极大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曾来德:对,我们的教学原则一个是德和艺双休,任何一个艺术家,没有道德的艺术家,就是天才也不会被世人所接受,艺术是跟人类的精神制定一个标准和高度,一个参照,所以我想这一点,当然你艺术上如果说没有成就,没有成果,那就不用谈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艺术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三个,学以致用。我们学了以后都用不上,那我想这个学生最后也就不再来了。所以国家画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为什么我们这么深受大家的欢迎,而且在这个地方教学的话,同学们有的一年、两年、三年、四年都不肯离去,我想应该说是他们自己是最好的判断者。
    什么是墨乐
  主持人郑勤砚: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前段时间刚刚在中国召开和闭幕的非常完美的奥运会的开幕式,我觉得张艺谋导演是非常睿智的,他也运用了很多的中国的元素,不论是活字印刷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但是我看到有一个场景的时候,他是画卷铺开,一些跳舞的舞蹈家他们用手上的墨在纸面上画出了那些山水,写意的山水,这让我突然觉得,这跟您曾经做的墨乐的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甚至想是不是张艺谋借用您的…
  曾来德:这个问题我想不去探讨它谁借鉴谁,从实践来讲肯定我是在前,是2005年。第二个,也是一次国际性的活动。第三个,这个活动的传播范围很宽,关注的人也很多。
  第二个,君子所见略同,可能也是,张导这么重要的人物,面对这么大的一个责任和压力,他肯定要思考整个中国书法的传统元素,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也有过很多的思考,包括开幕式的假设,怎么来实现中国人的那种文化,对于世界的展示。
  主持人郑勤砚:您曾经做过假设,说是一个巨大的毛笔,从天空当中突然掉下来,墨汁四溅。
  曾来德:我做的墨乐就是生乐,所构成了音乐的这样一种场面,我知道过去中国的书法3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它作为视觉艺术来对待的,而音乐我们一直把它作为听觉艺术来对待的,所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也从来没有人把这两个东西有机地联合起来思考。我是15年以前还在腾格里沙漠当兵的时候,就是用骆驼支在沙子上写字的时候找到一种灵感,当骆驼从沙子上过去以后有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尽管很微妙,但对一个敏感的人,在他的心里面是存在的。当时我就想这种声音极其地微妙,后来我就想到毛笔和宣纸这个书写的过程的话,那更加微妙,所以当时我就在书法、书写和创作的过程当中,我就带着耳朵,也就是我的心,心灵长了耳朵,不仅仅是从视觉上而且从耳朵去听它,去感受它,所以我发现里头的声音极其地丰富和微妙,可以说那种乐感不亚于我去听一个非常绝妙的音乐。
    但是当时只是一种灵感,是一种想法,后来慢慢地延伸到一个“墨乐”的概念,后来在一个著名的诗人杨莲在做一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全面对话的论坛上,最后跟我交流的过程当中,他们有困惑,觉得不知道用什么样的主题来跟西方人对话的时候,后来我就提出了我的墨乐构想。当即他觉得这是最好的主题,后来就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在博物馆里面文学美术和书法的东西方的一个巅峰对话。我的出发点就是说把视觉书写的听觉,转化成另外一种方式释放出来,把听觉的视觉也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转换出来构成视觉美,这样的话,当然具体的过程我就不讲了,因为这方面有资料…
精彩语录:
    中国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是埋藏了几千年的听觉艺术。
    第一,书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3千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没有其他的艺术有这么悠久。第二,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馆的核心部分,汉字的文化和汉字的艺术都离不开汉字,它是对汉字审美的一种表现。所以说第三,如果说20世纪油画成为了世界性国际性艺术,20世纪最有希望,最具备成为国际性的艺术只有中国的书法。
    草书的三大特点
  主持人郑勤砚:那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得,当大提琴的音乐时急时缓的弥漫在整个展厅当中的时候,您是一袭白衣,手拿毛笔,在纸上写着李白的《草书歌行》,人几近疯狂的状态。整个的过程我觉得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行为,已经是一种声音、音乐还有书法艺术,还有您自己的行为艺术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多重艺术的艺术形态。但是可能有的人,后来有过这样的疑问,在外国人的眼中书法是比较高深莫测的,而且书法毕竟有它的章法、布局、起承转合种种的这些,您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中国重要的书法艺术家,您在那么重要的舞台上展示中国草书魅力的时候,用那样的形式会不会让外国人有误读,误以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是行云流水一般的简单。
  曾来德:可能,但是也不可能。你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多说几句话!首先一点,中国的草书给中国的大写意画应该说同一种顶尖之上,难度、深度、高度,就有对草书理解的问题,尤其是狂草,一要人狂,二要字狂,这是两个前提,大英博物馆李白的《草书歌行》应该是前所未有的,第一尺幅之大,古代最多没超过八尺,这是第一。
  第二,从书写的方式它是在地上,以行走和小跑的方式写的。这个东西也没有。
  第三,用的毛笔是一个长风羊毫的毛笔,而且是这样握的,不是按照正常的方法握的,这样握的时候毛笔可能要打一个折。你在控制驾驭书写的过程当中,它的起承转合这个难度非常大,还有墨少了一笔下去就完了,墨多了怎么控制它,在行走的过程当中书写,所以种种这些难度的话都是过去没有的。
    草书中中西方文化对峙的30个问题
  主持人郑勤砚:可是一般的观众作为观赏者,可能体会不了那么深。
  曾来德:这里面有一个后继的问题,当我《草书歌行》写完了以后,大家可能从行为的角度感受到书写的过程,狂放,毛笔和宣纸的摩擦,屏幕上打出来,声音给我提供的和谐之美,丰富之美。也看到了中国书法这个表现的那种层面,但这些问题的话只是对话的一半,关键是写完了以后,他们提了接近30个问题,而且这些提问题的都是他们的有成就的艺术家和教授们提的,提得非常的玄妙,实际上东西方文化对话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主持人郑勤砚:您觉得他们提的这些问题当中有什么重要的,比如说对您作品的不理解也好或者说对您作品的认同也好,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感受呢?对中国书法的感受。
  曾来德:这个问题比如说第一个提的问题,就是伦敦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实际上不愿意把书法和他们的音乐对等起来,并列起来理解,甚至大英博物馆的馆长最后收藏我的作品的时候,他就说过一段话,他说过去我们对书法,我们认为中国的书法虽然很好,但是我们不理解。所以我们从来没想过要开展关于这方面的活动。第二个,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敦煌的写意,从来没有作为艺术,只是作为历史文献,昨天看到你整个现场的对话,他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艺术的美妙,他说我们当晚研究决定,就在大英博物馆馆藏里面收藏你们的作品,他说今天举行这么重大的仪式就是我们对书法重新的认识。最后包括英国皇家首席大提琴家,是巴赫的传人,按理说是英国人最崇拜的大明星,他当了一个配角,实际上他是不心甘的,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细节也充分证实了他们不愿意,但是我在表现书法的时候,我最终的目的就是书法是我们的主题,是我们压倒一切的主题,所以最后要实现这个愿望。比如说教授给我提的问题,他说请问曾先生,他说我看你书写的过程让我很振奋,很感动,但是我要给你提的问题,第一个我给你做了一个记录,你写第一行的时候用了14秒钟,写第二行的时候用了12秒钟,写第三行的时候用了11秒钟,第四行的时候当那个音乐家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你用了多少秒钟?他说我想问你,你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他说你对音乐的感受是什么?音乐对你的作用是什么?其实他问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书法从属于音乐,你是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音乐在指挥你,在引导你,尽管我知道他这个说法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他提出来了,你得当众回答,黑压压的人群,大家都等着你的结论,所以像这样的问题提了20、30个。就这样的问题我当时的回答,第一,我感谢这位教授,尤其是一位女教授,我说感谢你如此的仔细,把我跟音乐家的心跳都记录下来了。第二,我说我跟音乐的关系就如同于对情人的关系,我们是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互相走的,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主持人郑勤砚:您是否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音乐的力量反而大于书法了呢?
  曾来德:不可能,我也不想否定别人,但是我也不会接受别人的改变,我在书法的过程当中完全忘记了音乐的存在。我说在某一瞬间可能我们是彼此不分,甚至于重叠,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所以我既不伤害别人,但是我也很巧妙的,我认为有我的存在。我说你所记录的时间是不准确的,你已经告诉我第一行的时间,第二行,第三行的时间和音乐响起的时间,音乐没有响起的时候我已经在发生这个变化,你怎么能够说我是随着音乐改变而改变呢?所以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并不是事实,就是这所有的问题。一会儿他说你的书法与道教有什么关系?与什么什么有关系,她提了很多的问题,所有的问题你都现场回答,这个时候就考验一个书法家,一个书写者你的人文素养,你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西方他们的这种挑战和追问,你能不能够应付和解答,最后当这些问题得到一个圆满解答的时候,他才把你最初书写的东西结合起来,给你一个完整的认同。
    墨乐会成为书法转换出来的一个方式
  主持人郑勤砚:您能否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您对墨乐的行为,您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曾来德:因为书法我下过这样一个结论,我认为第一,书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3千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没有其他的艺术有这么悠久。第二,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馆的核心部分,汉字的文化和汉字的艺术都离不开汉字,它是对汉字审美的一种表现。所以说第三,如果说20世纪油画成为了世界性国际性艺术,20世纪最有希望,最具备成为国际性的艺术只有中国的书法。
  主持人郑勤砚:很多人还是读不懂现代书法,有网友就问,现代书法是难以解读的,从表述的字形上,或者说过多的追求形式感,甚至于象形的,您觉得现代书法的症结何在?
  曾来德:暂时回避一下你这个提问,前面还有几句话没有说,没有说的话这个问题就没有说明白,墨乐的提出不是简单的概念,为什么这些年在欧洲一直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而且不衰,说明西方人已经接受了,去年在北欧四国做的活动也一样,明年2月份在德国柏林要做一场更大性质的,不管你刚才谈到奥运会开幕式之间的异同,我觉得墨乐会成为书法转换出来的一个方式。第二个我为什么提出墨乐,音乐有八个基本的方面,书法也是八个方面,这不是无独有偶,这构成了他们视觉和听觉的一种条件,音乐家演奏音乐的时候,驾驭这个工具,释放出了人对于音乐的认识,演奏的技巧,人的气质,性格、修养,所有的东西都通过他一次性的释放出来,是听得见而看不着的一种点线运动的发生过程,要通过人的耳朵传到人的心里。反过来书法也是一样,我们的诗人又构成了词组,过去我们为什么叫吟唱,吟就是唱。那么今天唱没有了,是读,读就失去了乐感,那么书法家充当了演奏家的效果,通过驾驭毛笔、宣纸和墨汁长期的训练,以汉字为依归,进行了长期的训练,在书写的过程当中跟音乐的演奏过程是一样的,只是是通过视觉来传到人的心里。我们现在看电视,一个用眼睛看图象,一个用耳朵听,具备了两种功能,那么毛笔和宣纸发生的摩擦过程,这个我们用高分贝释放出来是绝妙的声乐,我觉得天下最和谐的声音和最丰富的声音都构成了音乐。音乐家和书法家就是对于这种点线的取舍,构成了最后音乐的和谐。所以讲到这个问题,西方人是一个重音乐的世界,对音乐的理解和群众基础是非常有优势的,当然我们这个视觉声音出来的时候,一下就感觉到中国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是埋藏了几千年的听觉艺术。
  主持人郑勤砚:我想看您的墨乐那一定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可以这样去讲,那么曾老师,今天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能谈太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跟您还有非常多的可以聊的东西,尤其是我想对现代书法的一些认识的问题,还有网友问到的现在书法的症结问题,看来我们今天是没有办法继续在这里交流,非常感谢曾老师,如果在节目的最后,您想要对网友再说几句话的话,您觉得还想表达些什么呢?曾老师谈得特别的认真,很学术,这个过程当中我非常想,跟平常和您在一起谈话有一点不同,有时候听到您讲一些细枝末节的时候,反而更生动,当然您今天谈得也特别好,让我们高屋建瓴对您的墨乐的认识,对书法的认识都让我们有了一个非常透彻的体验,那么最后您再说两句。
  曾来德:因为今天这个时间严格讲只能探讨一个问题,我想事情总是有遗憾的,一个就是我非常感谢新浪的网友,今天你们可能是我的网友,但明天可能我是你们的网友,我们互相网在一起,以后这个网永远都扯不破。
  主持人郑勤砚:好,那请大家今后继续关注曾来德老师,继续关注水墨传奇,各位网友,今天我们的节目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下次再见,谢谢曾老师。
  曾来德:谢谢,再见。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2:00:35 | 只看该作者
水墨传奇之二:北大醉侠孔庆东、画家李文培谈书画感


分类: 新浪《水墨传奇》访谈系列

http://blog.sina.com.cn/lm/8/2008/0813/84033.html?tj=1

图:左起为特邀主持人郑勤砚(blog)、画家李文培、北大醉侠孔庆东(blog)

水墨传奇之一:美女博士对话书法名家刘正成谈书法人生
  《网上大讲堂》栏目近期推出《水墨传奇》系列,由嘉宾主持、美女美学博士郑勤砚(blog)对话书画名家文怀沙、欧阳中石、任继愈、金开诚、刘正成、孔庆东、张铁林等,同探讨书画艺术真谛,品味水墨人生故事。
   《水墨传奇》第二期邀请到新浪名博、“北大醉侠”、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blog)先生和知名画家李文培先生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畅聊文学、书法与人生。以下为聊天实录:
访谈视频
1、李文培:三国志人物画在日本大受欢迎 2、孔庆东谈京剧脸谱画与日本漫画区别
3、李文培:如何将京剧脸谱画出现代 4、李文培现场泼墨作画
5、孔庆东妙语点评李文培画作 6、众嘉宾现场为08奥运送祝福

  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郑勤砚: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欢迎大家又一次来到了新浪《网上大讲堂·水墨传奇》第二期栏目,“水墨传奇,智慧人生”,我是主持人勤砚(blog)。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中国京剧院的著名的京剧人物画家李文培先生。
  李文培:你们好。
  主持人郑勤砚:还有著名的学者,北京大学的教授孔庆东老师。
  孔庆东: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师和李老师还有勤砚参加这个节目。
  主持人郑勤砚:孔老师来到我们的节目,还有李老师,我们一起探讨关于李老师的京剧今日人物话的这样一个主题,我想是非常开心的事情,而且孔老师的很多粉丝们早都等在电脑旁看我们的光辉形了(笑)
  孔庆东:今儿主要是看李老师的艺术造诣,我是按照中国传统文人的标准来说,琴棋书画门门不通,所以我非常喜欢附庸风雅,喜欢跟你们这些艺术界人士来往,我也希望其他的朋友,包括我的粉丝们,咱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艺术修养。
  主持人郑勤砚:哪里哪里,孔老师太自谦了。我觉得今天李老师和孔老师坐在这里,完全可以用舞文弄墨,今天编辑跟我讲要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我就想舞文弄墨,很有意思。
  李文培:今天我主要是受主持人勤砚,还有孔老师一起的邀请,我们来这儿做客非常高兴,又是奥林匹克开幕的前夕,所以特别高兴。其实跟孔老师认识是在日本的一次展览会上。
  孔庆东:日本有好多画家,因为日本是一个很重视艺术的这么一个国度,画展也不少,但是像李文培先生这样,因为大概是已经多达七次了吧,在日本举办画展,还有今年春天福田首相专门开了一个赏樱会,李老师在那里又举办了画展。我觉得李老师的画能够得到日本整个社会的喜欢,它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我也去看了李老师画展,作为我一个普通的艺术爱好者,从一个外行来看,我觉得有时候外行看问题是有优点的,因为有些东西你内行说它好,未必得到社会的认可,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外行我一看,我喜欢京剧,我喜欢历史,我也喜欢绘画,我一看能把这几者结合起来。所以我当时真是发自内心的震惊了一下。
  我看画展之前的时候并不认识李老师,我一般看画展转一圈就走了,我不一定和作者见面的,那天我流连了很长时间,我想见李老师一面,结果一见,一谈,非常长见识。像李老师这幅画,这是一个关老爷,我们把京剧艺术跟中国传统水墨画结合到这个程度的,内行话我说不出来,我只是凭一个我作为文学人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的上行,不仅是这个,这个是关公,这个是野猪林,这是林冲和鲁智深。您看看林冲的这个造型,你不但能看出这个人物来,连演员都画出来了,如果喜欢京剧的人能够看出这是哪个演员的风格,林冲大英雄的一腔悲愤都在里边了,李先生这个画上好多,特别是他画那个三国,去年办的画展是三国主题的,日本它是特别喜欢三国的,像关公也是日本人崇拜的一个偶像,不是说所有京剧外国人都了解,但是日本人他最喜欢咱们这个三国系列。
  所以我那天在现场看,好像就有日本的朋友去现场买这个画,不知道那些都是什么人。
  李文培:我去年是10月份在日本的东京一个画廊搞三国志戏曲人物画展。事先我也了解了一下,日本人对于三国志还是非常的喜欢。
  孔庆东:非常喜欢,而且有多种改编的版本,咱们三国志是历史,日本三国志就是指文学,他就叫三国志。
  李文培:为什么我在去年搞这个三国志,实际上我在92年我搞过一次,在日本,有一位老先生进门以后看到我那个展览的戏剧人物画,最后这个老先生冲着我画的诸葛亮三鞠躬。
  孔庆东:你看,你看(笑)
  李文培:这个东西是咱们在国内不能见到的,他对画三鞠躬,对画三鞠躬完了以后,当时有留学生很热情,后来就跟他说这是咱们的画家李先生,他就很客气,他说我以为咱们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后,好像你们的传统艺术都没了,没想到李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以后,92年吧,你来到日本这儿了,92年的时候在这儿展览的作品全是你们的传统文化,他非常的感动,他以为是咱们就毁了,实际上没有,我们继承了。
  孔庆东:受他们的宣传影响。
  李文培:对,是我们继承了,我们发挥,我们传扬。
  孔庆东:诸葛亮这个形象即使在文革中也是一个正面形象,在文革中群众中涌现很多诸葛亮,那时候诸葛亮都是正面形象,都是智慧的代表。
  主持人郑勤砚:所以您这个展览可以说在日本,真的是让他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而且是传统的艺术这样的形式,他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李文培:实际上咱们真正的尊重自己的文化,是让人家尊重你了,这是很重要一点,我觉得,我们尊重自己的祖先,尊重自己的文化,让别人同样尊敬你,因为什么?我们尊敬我们的祖先五千年文化这样一个传统下,他当然很尊重你。
  孔庆东:这一次我们最近老是要向海外,向全世界华人展示中华文化,你比如说京剧这么好的东西,可是人家不懂,我觉得通过像绘画这样的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就能够让人家入门,让人家懂,京剧原来是这么美的一个东西,让他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先喜欢上,他未必知道京剧是怎么回事,他认为就是跟日本歌舞妓差不多,但是一看造型,跟他不一样。
  主持人郑勤砚:尤其用这种绘画的形式表现的时候,其实你看到的是很多的不同的京剧形象,不同的人物的形态特征。我注意到李老师其实特别善于描绘人物的面部的这些细节,我甚至于看到每个人面部的不论是愤怒的,还是喜悦的,还是悲伤的情感都在人的面目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孔庆东:李老师是中国京剧院40多年的舞台美术,从红灯记开始,红色娘子军这些,他一路是走过来的。你也是著名画家了,你在舞台下看多少年戏你肯定也能画的很好,但是你和在舞台上工作多少年的人他肯定不一样。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1:59:27 | 只看该作者
水墨传奇之一:美女博士对话书法名家刘正成谈书法人

标签: 艺术人生书法刘正成孔庆东张铁林爱在中国行美女文化分类: 新浪《水墨传奇》访谈系列

http://blog.sina.com.cn/lm/8/2008/0729/82083.html?tj=1


图:嘉宾主持人、美女博士郑勤砚(blog)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刘正成(blog)
《网上大讲堂》栏目本期开始推出《水墨传奇》系列,由嘉宾主持、美女美学博士郑勤砚(blog)对话书画名家文怀沙、欧阳中石、任继愈、金开诚、刘正成、孔庆东、张铁林等,同探讨书画艺术真谛,品味水墨人生故事。      以下为《水墨山水》第一期节目,邀请到书法名家、国际书法协会首席主席刘正成(blog)先生畅聊书法与人生。以下为聊天实录:
访谈视频
1、刘正成:边爬青城山边临名家字帖 2、刘正成:写书法不为卖弄笔墨
3、刘正成:张铁林气得拍桌为我抱不平 4、刘正成:季羡林鼓励我走出低靡
5、刘正成:与“活化石”苏立文的忘年交 6、刘正成动情谈艺术人生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水墨传奇》栏目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非常期待着能够通过这个栏目,我们和书画名家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在书画艺术作品背后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也了解艺术家的经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他的心得感受。我想种种的这些都能给我们非常多的人生的启示。今天我们非常有幸的请到了当代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还有著名的学者刘正成先生,刘老师请跟大家打个招呼。
  刘正成: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刘老师他是可以说当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卓有建树,他曾经编写百卷集的中国书法全集,这个工作正在进行过程当中,现在他也担任国家书法家协会的首席主席,他在中国书坛的影响力也是非常之大的。我曾经关注到刘老师,在您早期的这样一个写作的过程当中,您还写过小说,历史类的小说,所以我觉得从文学历史的这个角度,写小说这个角度,然后又一下子转到了可以说是书法的这样一个领域,书法艺术的领域,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样的一些联系,或者说您能不能跟大家介绍一下您的这样一个学书法的经历是什么样的?
  刘正成:中国清代一个书法理论家叫包世臣,他写一本书叫《艺舟双楫》,后来康有为写《广艺舟双楫》,就是艺术之舟有两个浆。那么我呢,一方面喜欢文学,一方面喜欢书法,前面文学是我职业,我作为《四川文学》的编辑。但是后来怎么走到书法呢?书法也是我从小就爱好的,但是没有成为职业,成为职业的时候就是我有一个想法,因为我是四川人,四川人就是一个“蜀”字,蜀字就是上头一个龙头,下头一个虫字,所以就说如果四川人不能出四川的话就是一个虫,能出四川的话就是一个龙,所以当时我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还是走出四川看一看,所以我就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就从一个文学编辑走到书法这个职业领域来了。
  如果谈起喜欢书法和喜欢文学,都是我可以说从小,我从16岁开始就开始临帖写字。那个时候喜欢书法,但是那个时候书法在一般社会上来说很少有字帖,而且我学书法的时候正好是在三年灾害那个期间不久,我练书法这个时候,我的父亲有一个朋友看我在写字,他说你写字还得临帖,他带我到街上买了一本帖,就开始临了。那时候我们四川人都喜欢青城山,都江堰青城山,那个山上有很多名家写的楹联牌匾碑石,我喜欢这个书法,我曾经就带着一瓶墨汁,带着纸,把纸铺在石阶上,就从那个山脚下的“天然图画”一直临到山顶“上清宫”。那时,不像我们现在街上到处摆着字帖,我想我能够这样爬到山上要一天到两天的时间,我就从山下一直临到山顶上。
  主持人:那您的方法比今天我看到有一些在公园里面,有一些退休的老人爱好书法的,他会沾着水在上面写一些书法,那您当时是直接拿着毛笔,拿着宣纸就开始临写。
  刘正成:对,因为我想热爱,喜欢这个,因为那时候书法是没有任何功利的,惟一就是喜欢,热爱。
  主持人: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般从我们这样一个感受当中,书法它是童子功,可能家学的传统很重要,您从16岁开始写书到今天也有四十多个春秋了,足见您当时从16岁开始下的功夫,还有我想跟您自身的灵性、悟性都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
  刘正成:对,我想艺术就是热爱它,非功利去追求它,这个可能是一个成功之路。当时写完书法没有想着要成为一个什么家,当然随着发展以后,对书法的热爱,你就必须更深入的就是作为一个职业,当然书法家来说应该是非职业的,从古来说书法就是一个文人的带着游戏性质的一个文艺活动。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对您产生过非常大影响的一些书家和艺术家呢?
  刘正成:有啊,当然我是生在这个社会普遍老百姓家庭,我并不是出身名门,但是非常偶然的,碰见我有个老师,一个就是作为我邻居的文学的老师,他是一个古典文学老师,他是个诗人,可以算是民国时代的诗人,还有这个诗人的一个学生,叫李灏,有一天他看到我写字他很欣赏,最后发现他也是孟老师的学生,我觉得李灏先生他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他这个命运不太好,他在街道工厂做工作,但是我认为他是满腹学问,他是我亦师亦友了,要见到孟老师,我叫他李师兄,没在孟老师面前我叫他李老师。那时候他喜欢喝酒,那时候喝酒用酒票,一个人用一张酒票,我星期天从东城走到西城把酒给他带过去,然后他喝了酒以后聊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说了半天不说到书法上去,谈文学,谈古典,谈什么,我觉得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很少教我这个字,这些笔怎么写,但是他也带了其他一些学生,都要跟他说一点一划怎么写,他跟我从来都是海阔天空,我说他对我很保守,然后谈天,总是不给我教这个字怎么写。后来几十年以后我才发觉,这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开阔你的思想,让你认识面积扩大,你先了解这个碑,你才能更深的认识它,他总是跟你谈文学,谈庄子,谈儒学,我才发觉书法打开了一个很大的门,我觉得这个老师很重要,他并不是教你一笔一划怎么写,他就是给你整个人文的领域,他就把你带去走一圈,这一点更让我对书法本身这个艺术的求知欲更强,你觉得怎么抓住书法艺术的灵魂,他让你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我觉得这样一个入门的老师比带着你这一点这一划怎么写很重要。他去世几十年了,我随时回忆到这一点,引路人非常非常重要,他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但是他恰恰用一个更好的一条很大的道路把你带到这个地方,然后你自己往前去走吧。
  主持人:真是这样,就是我们通常谈到书法文化的时候,它是一个很宽阔的范畴,它涉及了文学、音乐、历史,种种很多的领域,所以我们通常讲书法的技法的提升,它不仅仅是笔法运用上的一种提升,更多的应该是整体的一个艺术家修为的提升。
  刘正成:对。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1:58:24 | 只看该作者
美术的多元性表现(二)

——中国传统版画的现代阐释
郑勤砚

    版画(Graphic或printmaking)是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铜板、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在西方,版画一词有广义(Graphic)和狭义(printmaking)两种含义,广义指架上油画和壁画等大幅绘画以外的一切绘画,如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素描、速写、插图、宣传画、连环画等。狭义专指经过刻板和印刷而成的图画。中国通用的版画一词多属狭义。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版画恐怕就是三十年代在鲁迅先生提倡下发展起来的黑白木刻了。版画并非木刻一种,更不是黑白的单一形式。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有木刻、麻胶版、石刻、砖刻、纸版、石膏版等。在凹版版画中有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潞洛版画、纸版画等。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PS版等。在孔版版画中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板工具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加上版画家发挥其各自艺术上的创造性,并探索刻制、印刷上之独特技巧,因此版画艺术的形式事实上相当的丰富多彩。
    上述这些版画的创作方式都是先后从西方传入的,最早便是1931年鲁迅先生在上海主持的“木刻讲习会”。然而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发展传统艺术的重要性,“中国的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有过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创作木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这里所指的便是我们所统称的传统版画,如:书籍插图、民间木板画等。民间木版画又包括门神、年画、纸牌、神马(又称灶马、纸马、甲马)和箱底画。
    中国是木刻艺术的创始国,传统版画曾有光辉的历史,给世界版画艺术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传统版画实际上是为文本服务的。从早期的宗教典籍到明清的文学话本,传统版画主要是对文本的图象式解释与表达。文本一直主宰着传统版画的发展,包括明代出现的“笺谱”也不能脱此窼?。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木版画自明一路滑坡下来,到了近代,它几乎是残亘断壁了。传统版画刻印技巧面临失传的危险,过去的传统题材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这一独有的文化艺术现象,随着现代印刷机器生产的规模化,社会的变革,风俗的改变,人的审美趣味的变化而逐渐衰落。
    如何使传统版画本身从内容到形式衍生出更多的现代意义??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徐冰以中国的传统版画为符号和语言作了一系列创作尝试。1980年代的“文化热”,徐冰接触到了禅学。在徐冰看来,禅学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积极而朴素的生活方式。比如“雁渡寒潭不留影”,带来的是入世的真切和出世的空明,不强求,不胶着,万事万物过则过矣,宠辱不惊;像“白马入芦花”,一切都是模糊的和美的意境。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见心”,靠“顿悟”来沟通的智慧,更是说出了徐冰一直以来感受到却没能表达出来的理论。他的很多作品都有禅的这种 “直指人心” 的沟通方法,这种方法是很奇特的,同时却又是极其直接的。徐冰喜欢禅宗里的一句话:“在没有任何概念可参照的条件下佛才出现”,意思就是,在完全没有知识概念的状态下,人才能真正体认到价值。
    徐冰的成名作 《天书》 就是最典型的表现。《析世鉴——天书》 (Book from the Sky)从1987年动工一直到1991年完成,整整闭门做了4年。整体装置由几百册大书、古代经卷式滚动条以及被放大的书页铺天盖地而成。但这些书物所构成的“文字空间”包括徐冰本人在内是没有人可以读懂的。书中成千上万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汉字,其实却是徐冰用汉字的部件重新制造的“假汉字”。它们是由徐冰手工刻制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制作工序极为考究,然而在这些精美的“经典”里居然读不出任何内容!

    《天书》 简直成了一个神话,它在全球各大洲展出的次数和跨越区域的广度,在当代美术史中实属罕见。以中外各种语言发表的文章连篇累牍地讨论这部作品,并且一直在进行下去,它的受欢迎程度大大超过徐冰的想象。徐冰最早把这部作品拿出去的时候其实很担心,因为这个作品使用的材料是中国意味特别强的符号和文字,线装书、活字版、长卷轴,非汉语圈的人能感受到它的意味吗?但是结果恰恰相反,各个文化圈的人都很喜欢,因为它对任何人都很平等,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受过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它的象形意味与优美的形态都“直指人心”,但是所有的人也一样读不懂它。
    “优秀的艺术家并不在于你认识了一个最伟大的主题,最深刻的内容,那是哲学家的任务,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你认识到的这个观念,而这种艺术语言必须是非常特殊的,并且是全新的表达方式”,徐冰如是说。在徐冰的作品中,中国传统版画的现代阐释和表达似乎展现出另一种生存和延续的空间和可能。正如 1999年,徐冰获得的“麦克·阿瑟天才奖”中对他的表彰:“……创意、创造力、个人方向,以及为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特别是版画和书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0:21 , Processed in 0.11430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