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对话是开发家长资源的关键 ——教师与家长的写作指导对话及启示
乔桂英 人教社《小学语文》201101-2
缺少生活,对生活的感受不真切,细节不生动,是不少学生作文的瓶颈。写作指导在课堂的时空中纠缠,写作评价效果不明显,是不少教师写作教学难以走出的藩篱。下面是语文教师与一位家长(简称A)的写作指导对话,从中可以窥探家长在学生写作指导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发家长资源。
两重创造:教师与家长的第一次对话 三八节上午,教师宣布下午放假。并对学生(小学五年级)说:“准备送妈妈什么礼物啊?”学生很兴奋,鲜花、发饰、钱包,各不相同。教师说:“这些东西以前也送过,都大同小异,咱们今天送个没送过的。”学生很疑惑,努力想,但一时还想不出合适的。教师说:“你们给妈妈洗过脚吗?”学生异口同声:“没有。”教师说:“今天回去,给妈妈洗个脚,写篇作文。”
下午五点钟,孩子要给A家长洗脚,A忙着干活,“大白天的,去去……。”猛然,意识到这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次作文。于是放下手中活,开始洗脚。A表现的很“懒”,打水、脱袜子、洗脚、擦脚、穿鞋都由孩子操办。穿鞋后,又心生一计:体验就体验彻底。对孩子说:“你给我剪剪指甲吧。”
一篇作文:教师与家长对话的直接成果
给妈妈洗脚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老师宣布放半天假,同学们都很高兴。“今天要给妈妈洗个脚,并把它记下来。”老师接着布置,有的同学有些泄气,本来想好好玩一顿,没想到还有任务。我是有些不屑一顾,我想:区区小事,谁都会做,有什么可写的?
因为没多少热情,一直等到下午五点多,不得不写日记了,我才准备给妈妈洗脚。我先去打水,记得妈妈说过,热水泡脚很解乏,我就去接热水。
请妈妈坐下后,我开始给妈妈脱袜子,我的动作有些笨拙,可没有我做体操那么利索。这时,我才发现妈妈的脚很干燥,有不少干皮,我把妈妈的脚放到水里,心想:就用水润一润吧。十分钟之后,开始擦脚了,妈妈的脚趾靠得很紧,我把毛巾的一角放到每个脚趾缝里头,像锯东西一样拉两下,就擦干了。
洗完脚之后,我跪在妈妈脚前剪指甲,这是我第一次剪指甲。折腾了一会儿,也没剪下一个。我把妈妈的脚放在怀里,一只手扶着,一只手剪,总算是剪下来了。
全部工作完成之后,我深深的呼了一口气,在摇椅上躺了一会儿。没想到这些小事也这么不容易,不但累,还得有技巧。如果像妈妈连续十二年给我洗脚一样,我也给妈妈洗十二年,那就更不容易了,还得加上爱心、细心和耐心。
两份评语:教师与家长的第二次对话
教师的批语:写得不太理想!家长以为呢?
A家长的批语:我认为这次作文的收获很大。第一,刺激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懒惰”的感官,使他们有意识的观察和体验生活。第二,写出了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作文写作中,便于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感受,丰富了他们的心灵。第三,以不同于说教的形式,达到了育人的目的。陪孩子“洗了一回脚”,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以上三点,就作文技巧而言,也许还有不足,但这次作文的意义远大于此。
多个启示:教师与家长对话的间接成果
从这个写作指导过程,可以得到关及写作教学的三个紧密联系的启示。
1恢复、发现、创造生活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作文是表达生活和对生活的认识的,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叶圣陶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自然要说出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出某种的话。”但是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开始面临着种种新的社会课题,包括学生生活变化的问题。独生、独门、独户,家庭生活相对封闭,学生在家庭劳动中“失业”;上课、做题、补课,学习生活单调、被动;网络游戏增加,户外活动减少,文化生活单调。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可能性的整个自然生活十分狭窄了,在智能、体能发展的同时,生活能力、生活价值观却迟迟未能形成,在自我意识,交住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处于低水平。为了恢复生活的教育力量,“自然要说出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出某种的话”,需要发现、恢复和重新创造生活,“挫折教育”、主题夏令营就是这一思想的践行,教师的这次作文设计也是源于这一思想。
2家长是开掘生活资源的重要课程资源
家长与学生生活关联紧密,是写作指导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写作指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 帮助学生开掘生活。生活是自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规划人生,甚至规划一次旅行,都会有方向的正误、情趣的高下、体会的深浅、角度的一般与创新的区别,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水平关系着学生生活的开掘程度。A在“洗脚”过程中层层“设阻”,提升难度,显然,增强了学生的体验。
第二, 参与评价,家长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和期望,对学生生活的了解,使评价的内容
更为丰富、全面和过程化。从家长批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3和谐对话是开发家长资源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ii]这句话所蕴涵的教育哲学是无比深刻的。在教育中,任何形式的对话不仅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一种生命的内在诉求;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换,更是一种价值交换和感觉交换。这样的对话是相互扣问、相互聆听,是共同找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心灵在这样的互动中才能碰撞、打通、舒畅,这样的对话就可以称之为和谐对话。
在教师与家长这场写作指导对话中,两次出现不和谐,又两度消弭不和谐。一次出现在第一次对话中,这是一次隐性对话。学生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往往视而不见,缺少敏感的心。教师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创造新奇的、有价值的生活,刺激学生比较麻木的神经,旨在使他们写出真正有感觉的作文。但是大多数家长和A初始一样,对教师意图不能心领神会,不予理会,或者简单应付,或者游戏对待。这样学生写成的作文和“洗脚”的过程一样,流于形式,或者称为新的虚假作文。A及时转换理念,“听”懂教师的同时,积极响应,并且创造出新的生活——剪指甲,与教师对话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生活,平平淡淡又具有挑战性的生活,让作文具有真切而独特的感受、平实而细腻的风格,
另一次不和谐出现在第二次对话中,这是一次显性对话。教师面对作文“成品”,草草浏览,只看到章法、语言的平淡,家长与学生共同经历了作文的过程,反复咀嚼,一次比一次更真切感受到了比章法、语言更为丰富的内容。值得庆幸的是,教师能与家长诚恳对话,评价主体的多元带来了评价的全方位、全过程,有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谓 “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
平等是达到和谐对话的首要条件。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少有平行交流的机会,家长大多执行着教师交给的简单劳动——检查背诵、签字等,很少有机会领会、反思或者质疑教师的“话”。不平等的对话遮挡了心灵的通道,急需营造教师和家长之间平等的对话氛围。
提升对话水平是和谐对话的必要保证。需要充实家长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背景、经验、理念,提升对话水平,保证对话顺畅进行,家长会、家长培训都是可以利用的途径。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35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ii]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姜励群译,《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275页,北京出版社,19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