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0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新旧对照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3:5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括号、蓝字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字表示。)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等方面 发挥积极的作用 (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 ( 植根于现实) 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 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 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字字”、“阅读”、“写作”(1-2 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 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 ( 1600-1800) 1600 个,其中(800-1000)800 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 ( 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 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诗文50 篇(段)。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 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 个,其中 ( 2000) 1800 个左右会写。
3 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受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 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 ( 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 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 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写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 篇(段)。
11(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 次左右。 (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 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进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 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14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 (教材) 教科书 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0、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的语言应准确、规范。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5、学校要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因素。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帮助学生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 (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 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 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 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 识字方法 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应该引导学生 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 题,少写命题作文。 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和读书笔记等。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四、评价建议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 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 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以 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3、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 、社区机构等 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 实施 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尊 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学段的目标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的,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字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有: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8:55:40 | 只看该作者
课程标准修改制定背后的数字
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中    陈荣华
江苏省市合作农村语文教师培训扬州泰州班由扬州市教育局、泰州市教育局合办,扬州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分为四天,内容丰富而精彩。其中徐林祥教授做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报告。内容详实,观点独到,分析细致具体。在课程标准修订制定过程这部分一连串的数字,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5个制定过程和3个审议过程。5个制定过程是:对开展实验情况的调研;确定修订的原则和重点;加强力量,建立机制;组织开展修订工作;广泛征求意见。3个审议过程是:
组织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参加审议工作;严格审议程序;加强专业咨询,提升审议质量。
这些过程中,从调研到确定原则和重点,从建制到修订,从修订到征求意见。我们说整个过程符合从教育教学一线中来又回到教育教学一线中去。在教育教学一线中调查研究制定,再到教育教学一线中去征求意见,我们说这是专家学者与广大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的智慧,是智慧的结晶。是智慧的精华。这次课程标准制定是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继承,不是对原实验稿的全盘否定,而是扬弃,是十年课程改革的深入。修定的第二个程序告诉我们确定修订的重点。从修订和审议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是科学、严谨的。是认真的,是较真的。
二.耗时之长。2003年和2007年,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对国家级实验区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2004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组织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重点加强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德育内容。2007年根据大规模调查的结果,开始对各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修订。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为贯彻落实有关任务要求,再一次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2003年开始,到2010年,到2011年正式出版,前后用了7年的时间,在这7年的时间里,是有重点有步骤的修订的,是与国家总体规划结合起来进行修订的,04年对德育内容作了修订,07年做了全面修订,10年又做了全面修订,10年时对07年的完善。我们说时间越长,研究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时间越长,研究的结果越科学。
三.庞大的人员队伍。人员组成有一线教师、特级教师、学校校长、家长、专家学者、两院院士、出版社、教科书主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宣部、外交部、中共//党/史研//究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等等。这说明了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有着普通平凡的一面,也有科学的一面,是科学与平凡的融合,是普遍性与科学性的融合;具有权威性;也是符合社//价值的核心体系,具有导向作用。参与问卷调查的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7426名,小学教师3286名,初中教师4140名; 城市学校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5.88%,县镇学校教师占25.3%,农村学校教师占16.8%。调研对象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约11.7万人。这说明调查是全面的。修订工作基本结束后,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这说明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它符合全国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是对中国基础教育传统的合理科学的继承,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就是科研方面的保障。
四.一个突出的亮点。这次审议与以往审议不同之处就是突出强调综合审议,对各学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学科和学段间的衔接、课程内容容量和难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重大问题进行跨学科的整体把关。说明实施课程标准不是每一门学科的事,而是一个整体的工程,需要学校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需要教师积极的参与,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协作。
    学习后还有一点对我自己和广大的教师提示。课程标准还需要发展、还需要建设,因为社会在发展,教育的对象在发生变化,所以我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切切不能把课程标准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应该运用哲学的态度对待它,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为课程标准与时俱进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5:38:52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

文章作者:成尚荣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年3月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但深入学习也会发现其修订后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其中,有的是坚守、重申,有的是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几个核心概念上,这些核心概念形成了课标《修订稿》的核心范畴。所以,对课标《修订稿》的领悟和践行不妨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几个核心概念入手。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经过讨论修订,课标《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与此同时,课标《修订稿》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当然首先是正确的、科学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王尚文教授将此称作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所谓“独当之任”,就是基于特质的特殊任务,我愿意称其为“核心目标”。正是这样的“特有的任务”,揭示了语文的特质。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舍此,还有什么特质可言?还有什么语言可言?
    如果我们的讨论再拓宽一些,往深处走一走,不难发现,课程是个结构。在课程的世界里,所有课程都“和而不同”。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和”,而忽略了“不同”。“和”是指的课程共同的基本性质,“不同”则是不同学科的“特有任务”,是特质。正是这样的“不同”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世界,才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费孝通先生在阐述文化自觉时,首先指出的是“各美其美”,然后才是“美人之美”,最后才会“美美与共”,达致“天下大同”的境界。“各美其美”不正是不同学科的特殊性吗?语文之“美”不正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吗?
    如果再回到“语言文字”上,也不难发现语文的特质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的。不管是把语文称作“语言文学”,还是称作“语言文化”,它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基础,是依托,语言文字是语文之生命——可能有人是不赞同的:语文之生命是思想、精神,怎会是语言文字呢?看看马克思是怎么论述语言文字的。他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实现形式”,“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思想,思想附着在语言文字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还自然想到了海德格尔。他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其实,何止是诗人呢?他继续说:“人这个在者正是以说话的方式揭示世界也揭示自己。”我们常经受语言的体验,而“那随着语言所经受的一种体验,就会触及我们此在最内在的结构”。显然,语言文字关乎人的“最内在的结构”,关系人对自己的“揭示”,语文世界实质是人的精神世界。“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此有深意。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如今,课标《修订稿》颁发了,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以让语文真正归位。
    二、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任务”
    大家都清楚地记得,课标《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规定和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课标《修订稿》保留了这一表述。这是一种坚守,这种坚守是正确的。就我个人看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点击的是语文的特质,而围绕这一特质展开的任务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我把这概括成“核心任务”,无非是强调它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何为语文素养?各有各的理解,我以为,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温儒敏教授有一个界定,是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的。他说:“‘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温教授把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我以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首先是语文要实施素质教育,抑或说是让语文教学素质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说到底,语文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课程。语文素养的坚守与强调,使语文教育坚定地在素质教育轨道上运行。这是方向,不可有任何的怀疑、动摇和松懈。
    根据温儒敏教授的界定,语文素养是一种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能力是超越知识的。语文教学不是否定知识的传授,任何轻慢知识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危险的,问题在于如何获取知识,在于如何使知识转化为智慧。用灌输的方式传授知识是“死”的,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的方式,包括让学生在自主、积极状态下的接受性方式,获取的知识是“活”的。语文知识“活”在自主学习中,“活”在探究中,“活”在体验中,“活”在积极的建构中。“活”的知识是种能力,是种智慧,是一种语文素养。所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是内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转化与内化应当是语文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基本方式。“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也是重要的语文素养。我们也许会问:对于初中、小学生而言,提“学识修养”是否要求过高?问得有道理。我的理解是:第一,这是一种修养,而非学识本身。第二,这是从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而非灌输、强加的。第三,学识修养可以有这几个层面:在情感层面上,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欣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陶冶;在认知层面上,学习和把握文学、文章的基本知识,从知识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能力层面上,初步把握欣赏、分析以至创作的能力,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世界的关注。语文教学不必回避知识问题,不必回避学识问题。特别是,学识修养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修养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
    有关的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是更为重要的语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灵魂。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格,如陶行知所说,教育要筑起人格的长城。而人格的内核是道德,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当然也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一切都不是游离于语文的,而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长”出来的,“长”出来的人格体现在学生的情趣、文风的表达上。在这里,仍然用得上“文以载道”这一古训,这一原则最深刻也最生动地,最简洁也最丰富地阐释了人格修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
    课标《修订稿》中并未用“核心任务”这个概念,我的理解,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应当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性”则是第三核心概念。需要说明的,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尽管也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的“第一”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哲学”具有为所有其他哲学部门准备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功能,是预设性的前提,是“在先的”。——转摘自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指次序,并非降低“综合、实践”的作用。
    实践性与综合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的东西往往具有综合性,所以我认为实践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说到语文实践,自然想到惯常使用的“训练”。语文教学确实有一个训练问题。无可非议,语文教学应当理直气壮地加强训练,马克思早就说过,“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意识”,有学者认为,以前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都忽视了儿童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到了布鲁纳、贝茨、麦克惠尼才开始重视儿童语言交往中的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语言获得理论的社会交往说,这也是伦内伯格所提出的“语言习得”。事实证明,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并不否定、排斥语文的训练。但是,对此,我们应当确立以下几点认识:其一,“训练”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重要概念,我们共同的体认是,如果语文教学以训练为核心,或曰以训练为主线是不行的,而且是有害的——学生正是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训练中被湮灭了兴趣,也伤害了语文素养。因此,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强化训练,否则,活生生的、活泼泼的语文学习就会变成重复的、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训练,又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以训练代替教育是千万不行的。其二,训练只是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大超过了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的形式、方式更丰富、更开放。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得走的。其三,根据以上认识,语文训练现在虽然仍在语文新课程中,但是已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模型中,所以,“训练”一词不再是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最近看到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与上海电视台主持人今波在“上海书展”中的一段对话。他们说,语文课堂上,小学生从一二年级就开始训练阅读分析,而且只允许有一种理解,一个声音,一个标准答案,大量假、大、空的分析占去了孩子们的大好时光。黄玉峰的观点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他们的对话很有针对性,对我们很有启发。所谓培根,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寻找到语文之根、人格之根。“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广”,正是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实践,去培根。所谓积累,是在实践中自己积累知识,深化体验,提升情感,丰富经验。事实证明,通过自己实践的东西才会真正积累起来。
    语文实践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经验所积淀形成的“语文学习之道”,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具有时代意义和特点。这一“语文学习之道”针对着灌输的传统做法,其背后是人,是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的学习,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学生是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语文的实践者。我们应当紧紧把握住“实践性”,坚持以实践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会学语文的主人。
    四、表述的改变:悉心领悟背后的深意
    根据修订小组专家的介绍,此次课标修订,修订最多的是语言的表述,包括补充了提示和说明。这样修改主要是使意思更加准确明晰和具体。不过,我以为,表述的改变的背后,实际上是理念的梳理、目标的聚集、重点的突出、梯度难度的调整等。比如,上文所讨论的“语文素养”,吸收了许多教师的意见,在“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这样的补充,进一步清晰了“语文素养”的内涵,也点明了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这样表述更为周全,也更为妥帖。
    课程标准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部分构成,每部分都重要。但是以往我们往往关注课程目标,而比较忽略实施建议。用施良方的话来说,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中具有实质意义的环节。因此,轻慢实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就得不到落实。课改以来,尤其此次课标修订,特别加强实施建议的修订。修订后,实施建议已不是一般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建议已成为一种要求;建议也不是原则性的提及,而是明确的规定和具体阐释与说明,更具可操作性;同时,建议更有针对性,教师更易理解更易接受。此次修订,实施建议部分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关于识字教学问题。根据调查,近几年的识字写字教学存在比较明显的欠缺。专家介绍问题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较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的课业负担过重。因此,此次修订,从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①义务教育阶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②适当降低中低年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③针对负担过重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原则,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观念和做法。④在国际语委和有关专家的支持下,推出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需要说明的是,“基本字表”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字里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真正掌握后,学习其他字可以少花时间和气力。此外,根据统计,25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覆盖95%以上的现代阅读材料,学生在语文学习早期先学这一部分字,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为此,“常用字表”中的表一,就是要求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
    2.关于阅读教学中的读书问题。在阅读教学建议部分,进一步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继续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明确提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章”,“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样的表述更为辩证,更为周全,导向更明确。
    3.关注了教学的年段梯度问题。在写作教学建议部分,写作目标作了调整:“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其意图在于,“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样的梯度是比较合理的。阅读教学也体现梯度。温儒敏先生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中,指出存在的第一种倾向就是“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温先生认为,阅读教学,“小学一二年级主要还是要激发兴趣,让学生接触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多少能够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天性,培养‘兴趣’。到了三四年级,开始学习默读和略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而到了五六年级,阅读才有速度要求,要让学生学会浏览,能初步阅读叙事性作品。”(《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倾向》)
    4.关于语文知识教学问题。有人建议课程标准拟出一个语文知识序列,便于教师教学。这个意见有合理的成分,专家组也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题研究,试图对有关语文知识及相关建议尽可能细化和系列化,也曾根据课标各学段目标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整理出来,但在听取了多方面意见后,经反复斟酌,最终放弃了这一打算。为什么?我理解,其一,课改以来,对知识教学我们不仅不排斥,相反十分重视,问题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并不是知识,而应是能力、智慧。列出知识要点有可能传达一个错误的信息:以往我们忽视了知识,现在纠偏了。教师们很容易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以致误导教学。其二,语文知识内容本来就已经包含在课程目标中,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揉合在一起,只要用心,就会发现知识教学要求的内容还是有序的,知识教学也会落到实处。其三,语文知识内容要求的这种渗透,对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能力的提升、专业智慧的生长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说到这儿,我想把自己的学习体会作一小结:其一,语文新课标规定了语文的核心目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二,在这一核心目标指引下,语文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三,为了完成核心任务,实现核心目标,必须加强语文实践,即运用语文实践这一核心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意味着教学改革又一次出发。在前行的道路上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仍有可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以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体阅读学习,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仍有可能出现“人文升腾”,而“工具失落”,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还会存在;也仍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束缚教师手脚,妨碍教师的创造性,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这些问题可能通过课标学习和实践逐步解决,但课标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需要在课标引领下,转变理念,改进教学行为,不断改革探索,用创造性劳动,建设充分体现本体意义特点的、开放的、丰富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作者系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5:34:03 | 只看该作者
锁定“能力”目标,明晰“实践”定位,改革语文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大修订与教学指引
特级教师
熊生贵

(此文已发表于《江西教育》杂志2012.05期)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历经几年的修订,终于以2011年版的新面孔与大家见面了。仔细对比研读实验版与修订版课程标准,不只是一些词句的简单变化,而是课程目标、性质和课程实施思想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将指引着语文教学发生新的变革,将纠正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产生的偏差,将语文教学引向更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方向。


一、新课标最重大的修订:强调“能力”与“实践”思想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对比起来,变化的地方很多,但笔者认为,最基本、最突出的变化是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的修订。由此决定了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与课程实施,也必须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一)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凸显课程“能力”目标
原来的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规定课程基本目标时这样界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在的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修订界说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对原课程目标定位于“语文素养”的笼统变具体、模糊变清晰、空泛变明确。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目标定位于“语文素养”,相对过去“语文素质”的表述是一个新词,其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和笼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曾提示广大语文教师,可将其简化理解为三方面内容,一是语文基本知识,二是语文能力,三是与之相关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即使这样简单解析,“语文能力”也淹没在“语文素养”的广泛内容之中。空泛的目标表述,使语文教学指向模糊,操作不实,以至效益不理想。现在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简单明了地直接将课程目标指归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个了不起的修订,更贴近学科教学本质与个性地设定课程目标,有力地导向课程实施中泛语文、非语文的改变。
(二)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明晰课程“实践”性质
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专家评论说,这是对课程性质最差的表述,根本没有说清楚语文课程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根据前一句话,说明语文具有“交际性”吗?好像它又不是这样说的。根据后一句话,说明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吗?事实上它又没有那么肯定,只是这两“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与课程的“根本性质”显然不是同一意思。就这样模模糊糊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者还有一线的教师,就勉强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当作了课程性质。而且“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性质,直到今天都还遭到专家的质疑,比如音乐学科,是不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它的基本性质或特点呢?因为音乐也是人文学科。如此不明不白的课程性质界定,理论昏昏,怎么可能使语文教学实践者操作昭昭呢!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界说时,开宗明义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掷地有声地揭示语文课程性质就两个:“综合性”和“实践性”,不再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让人不解其真意。而且紧承上述课程基本目标定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此表述课程性质时,给“综合性”与“实践性”加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修饰与限制,凸显出语文课程性质的特定性与个性,不至于和其他任何有“综合性”与“实践性”性质的课程相混淆或界说模糊。
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两性定位时,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其中前半句,比起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说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明确、更肯定,更毋庸置疑。这样,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在整个课程标准中被突出出来,重点定位明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句话仍然保留,笔者认为,其意义在于,它与“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性质表述是相吻合并统一的。课程标准在强调“实践性”兑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时,同时要求不能忽略学生综合素养(做人层面的全面孕育),防止将语文教学导入“唯工具论”、只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的误区。
(三)“小宪法”通篇贯注“能力”与“实践”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小宪法”。2011年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目标设定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课程性质重点定位于“实践性”后,在后面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都一脉相承地加以了修改,使“能力”与“实践”思想一以贯之,通篇统一。
1.“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能力”与“实践”
基本理念之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论,“能力”培养是其起点与落脚点,在新旧课标都明确“四大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修订版课标在“四大能力”之后加了落脚语“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能力”培养有明晰的方向指归,同时吻合和照应前面的基本目标设定。
基本理念之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句话揭示了“能力”与“实践”之关系,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的途径是语文实践。修订课标在此还增加了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于强调课程的“能力”目标指向,明确语文“实践”的突出途径,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语文教学经验。
基本理念之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样的论述,进一步诠释了语文实践性的内涵与实施原则要求。
基本理念之第四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增加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样的表述,明确要求继承传统,肯定必须发扬光大的中华语文教学经验,同时阐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样就勾勒出了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路径与方式图谱,使语文实践有具体的理想的课程(开放而有活力的)承载。
2.“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强调“能力”培养
“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这一部分,修订文字不多,但突出的几处修改,让我们可以清晰地领会到对“能力”培养的强调,特别是“读”“写”能力。如第7条,这样修改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将“能力”与“方法”紧密相联地陈述,更合乎逻辑,更突出“能力”与“方法”的关系。“能力”是心智性的本领,而“方法”是其情景化、具体化的运用,是外化的操作,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更高、更快、更强,必须强化其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用方法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的程度,自然就生成为能力。这第7条中还增加了这样的表述“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分别强化了“阅读能力”的有关内在要求,“阅读能力”在学生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体现,以及阅读能力表现为积累的程度与指标。第8条由原来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修改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明确了“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及其具体表现。
3.“实施建议”中增加的很多文字都是为了突出与强调“能力”与“实践”
“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原则要求如第二条,增加了很多论述,“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还有第三第四条中增加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等,其对“能力”与“实践”的重视不言而喻。
再看针对五大领域教学的具体建议及评价建议,也是增添了不少的论述,以强化“能力”与“实践”,如“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方面,(拼音)“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识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这一块教学建议中特别增加了一段对“练字”的教学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又如关于阅读教学,修改的内容也很多,从中可以看到对加强阅读实践、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视。再如口语交际教学,增加了“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这样的表述等,不一而足。


二、教学指引:基于“能力”培养,在语文“实践”中“练能”
为了促进我们教学观念的更新,强化教学改革的决心,我们首先回溯与反思一下。
世界上教育教学的基本格局,截止于一百年前,历经教育先贤们的努力,形成了一个基本状态,基本“统治”全球的状态,那就是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为线索,以知识为重点展开教学。我国成体系的教育教学是在学习并实施这样的格局中形成的,特别是十年动乱结束、教育拨乱反正后,我国的教学是从“政治中心”扭转为“知识中心”的。“知识中心”的教学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一直没能改变,我们这些作教师的,就是在这样的格局下学习与成长的,并在这样的格局下从业学会教语文的。所以一开始直到现在,都感到这一切都是那么顺手、习惯乃至天经地义。
然而,当我们把眼光稍放远一些,看到世界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十分惊讶,也就是在近百年前,世界上一些教育改革家特别是杜威等人,掀起了教育教学的革命,从而将曾“大一统”的教学格局分化成了两派:一是“知识中心”的格局,一是“能力中心”的。而今,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基本是后者,并且奉行“能力中心”的教学带来了他们的学生能力强,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我们依然是前者,依然在人家断然抛弃的教育格局中徘徊甚至抱残守缺,以至于我们各方面都落后他们很多年。
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教育教学必须进行重大改革。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提出的“能力为重”要求,“知识中心”的教学格局应该扭转为“能力中心”,“能力中心”的教学要弱化与变轻知识的教与学,教学的展开以能力为目标、线索和重点,知识的学习只是能力培养的载体,能力培养成为教学的硬指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凸显了“能力”目标,强调通过“实践”这一途径达到重点是“能力”培养的目标达成。在这一课程标准(语文实施的“小宪法”)所指示的方向引领下,语文教学必须作相应的重大改变,以实现课标的意图与预期。
在“能力中心”或“能力为重”指引下的语文教学,要变基本属于“教知”的状态为重点处于“练能”的状态。“教知”与“练能”在教学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与操作办法各方面,都是区别很大甚至大相径庭的。
比如我们以阅读教学来说——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最主要的途径,语文各领域的教学都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包容和实现,语文的“四大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操练得到培养——“教知”型的操作是怎样的呢?过去甚至现在,很多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很自动化地就会循着这样的路线展开教学:背景介绍、引入课文→初读课文后教认字,教词语→讲读文章,理解内容、明确中心,体会写作特点等→布置练习。解析这样的常态(模式),不难发现,教师每一步都在为着“知识”做事,最后大的、总的目标是围绕课文(知识承载)的读懂而做事。为着这种状态的运转,师生的行为常态一般是:师以讲、问和“做”(示范、演示、操作等)为主要方式,生以听、看、答和“做”(被动性的操作等)为主要方式。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师始终是主宰者、操控者和活动的主角,而学生呢,离课堂的真正主人还有较大距离,如果说存在学习活动,也是被动而有限的并没有强化言语实践的活动。这样常态的阅读教学,除了保底性地完成识字、学词等任务外,阅读教学应该得到的绩效是很远远没有达到的,以至于教师引着学生读了一篇又一篇的课文,“长进”的程度显现不出来(思想教育上也还是有收获的),最终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能力的提高)很不理想。
如果遵循新课标“能力”与“实践”的思想理念,按照“练能”格局来展开教学,教学呈现出来的样态就大不一样了。如阅读教学,不再简单设定以理解课文内容或得到课文所承载的知识为目标,而是以通过课文的学习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在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中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就是以“课文”(“例子”)教(最好是“练”)“语文”(基本功与能力),甚至是以“课文”教(最好是“练”)“能力”(不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包括国家“规划纲要”强调的三大能力)。这样,阅读教学课就要重新定位:变“教懂”为“练能”了。阅读教学在“练能” 与“教懂”不同定位上,教学思维大相径庭:“练能”课凭借文本,通过丰富多彩而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最大化地让学生进行言语学习、运用和积累以及听说读写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读懂文本、受到熏陶感染等任务。“练能”为显,“读懂”为隐;“练能”为主,“读懂”为次,“读懂”(包括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等)是在“练能”的过程中实现的。“练能”是目标与过程,“读懂”是中介与桥梁。现实证明,着力“练能”,课堂就实,偏重“教懂”,课堂就虚。“教懂”只为一“鱼”(这一篇课文)而事,“练能”则为所有“鱼”(天下文章)而事“渔”,获得语文能力甚至学习能力,何惧这一篇或那一篇文章没有教懂。
怎样让阅读教学课堂充分体现“练能”?那教学操作就要一改过去那种通过串讲串问串读的方式,从头到尾将课文内容讲(或教)给学生懂,实施围绕“七件事”选择练能点、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将课堂做实的策略。正如现实生活“开门七件事:财米油盐酱醋茶”,阅读教学课堂也有“七件事”,也就是围绕七个方面开展语言文字学习运用活动:1.层层推进读到位;2.词句理解兼运用;3.由点到面练口才; 4.巧选时机当堂写; 5.学法指导重迁移; 6.思维训练促创新;7.积累词句增素养。面对整体感知课文之后精心选择的一两个练能点(要长文短教,大胆取舍),就选做七件事中的一两件或两三件(可别贪多),努力将其扎实,做到位,使学生相应的能力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历练,得到提高。
这样的“练能”,只是阅读教学容易达成的现实境界:教师牵引下练能。而“练能”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自主活动、自主练能。“自主练能”要变革常态的阅读课堂为自主课堂,课堂按一定的自主学习流程展开,学生运用教师教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强化训练,教师教知识、技能弱化为“少”甚至“无”,所教主要集中到“方法”(重点是如何阅读理解、如何交流展示、如何互动训练等),常态化的角色行动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练“能力”,这里的“能力”重点是语文能力,更包括整个学习能力乃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了这种自主“练能”课堂状态的早日实现,教师在上阅读教学课时,必须在教学行为上有一个重大改变:由教课文变为教方法,让全班学生尽快获得将“练能”课堂自主推进的一套方法。多少年来,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是在一篇篇课文上去用力,这好比是教师很费劲地打鱼给学生或是与学生一同费劲地打鱼(独立的一条鱼),能不能将精力集中用在训练学生早点学会打鱼的方法,让他和他的同伴们一同起自主打鱼(学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我们教师,就真的如同“教练”,“站”在旁边快乐地指挥(组织)、欣赏(评价)着他(他们)打“鱼”。
为了搞好阅读教学甚至语文教学,只局限于将课堂变为“练能”课还不够,还应该按照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下多途径、全方位地练能。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甚至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学生的阅读活动甚至语文实践,就是多维度和立体化的了,如此兑现“实践性”课程,对学生的练能也就更有效和得到保障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将其充分做好了,实现“练能”要求了,那语文教学效益就基本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基本能达成了。但是,做好阅读教学的改变不等于做好了全部语文教学,在“实践”途径中“练能”的思想理念,还要充分贯彻到语文教学的其他领域之中,识字、写字要注重练能,写作要注重练能,口语交际要注重练能,综合性学习在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和其他能力中全面练能,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学好语文,充分实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基本的起点性目标,也能根治长期以来语文少慢差费、耗时低效的沉疴顽疾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21:50:25 | 只看该作者
新课标“识字、写字”要求变化之简析

文章作者:陈宝铝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年4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是在新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地实践中的经验,针对一些突出的问题而展开修订的。从基本面貌上看,新课标有较大调整变化,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认真学习落实新课标精神,对于改进教学,推进课改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仅就课标“识字、写字”部分的更改,谈一些学习体会。
    纵观整个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有以下五大变化:
    一、调整识字量
    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要求不变,但“会写”的字在各学段的数字有变化。概括地讲,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量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第三学段则增加400个。
    这样的调整,各学段的“会写”字任务更为均衡,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按照课标(实验稿)的规定,第一、二学段识字教学任务偏重,尤其是“会写”的任务偏重,对广大农村小学生而言,这矛盾更为突出。因为,就字的音形义来说,字形教学是主要矛盾。调整后,第一、二学段减少了“会写”的任务,可以减轻学生识记的一些负担,腾出一些时间在听说读写方面多作一些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写字质量,有利于广大农村地区完成教学任务。而到了第三学段,学生已经较为牢固地掌握了汉语拼音、偏旁部首、间架结构以及查字典等识字的基本工具,为自主识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此时增加一些“会写”的任务,相对来说,对学生负担不重,而且更有利于让学生自主识字,进一步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二、增加有关“识字、写字”的两个字表
    新课标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课标建议,在低年级阶段“先认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在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当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在识字与会写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安排着两个字表,很有意义。对于教师把握识字教学的进度与进行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怎样用好这两表,也值得研究。关于《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所列出的300个基本字,据了解,这300字的确定,是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的。笔者以为,300字的字形结构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所以首先要重视这些基本字的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300个基本汉字,这样可以为学生的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三、对识字教学的认识有变化
    在课标(实验稿)“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的提法。
    这样的提法意味着,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应重视识字教学。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总认为“识字是低年段的教学任务”,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就拼命向第三学段靠,无形中就削弱了识字教学。其结果之一,就是出现大量的错别字。而到了第三学段,多数老师更是不把识字教学放在眼中。要么一带而过,要么一味让学生自学,更缺乏及时的检查与巩固。这对于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是很不利的,对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也是很不利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识字“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三学段不但还有识字教学的任务,而且这比过去更重了(会写的增加400个,达到900个)。要自觉地把识字教学纳入整个教学的范畴,尤其要重视抓好这900个要求“会写”的字的教学。当然,在教法上应与低年段有所区别:一是要抓难点字(难写、难读、意思难解的字),予以突破;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主观能动作用,放学于生,让学于生,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三是抓好之前所学的字的巩固工作,利用生字带动已掌握的汉字的复习,在比较中加深印象;四是加强对识字的评价,特别要注意在学生的书面表达中检查识字的状况,采用各种措施,努力减少学生的错别字。
   四、高度重视写字教学
    在课标(实验稿)里,仅是第一学段有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标,而新课标里每一学段都有这一条。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教学建议部分,新课标增加一段了关于写字教学的建议,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要求每一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并规定,(在1-3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这种要求是针对前一阶段,写字教学被忽视,学生写字质量急速下降的现实问题而提出。作为母语教育,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汉字的识记与书写。近年来,母语教学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写字教学首当其冲。在实践中,写字教学成了阅读教学的附庸,指导不细致,时间不充足,评价不到位,听课时常常看到只用三五分钟匆匆一写的现象。电脑化的出现,也使整个社会对书写的重视一落千丈。有专家认为,现代人写汉字有障碍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病,而且这种趋势在青少年人群中日益突出。前两年上海一份“汉字书写状况”调查显示,青少年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至80%。“写字已经成为越来越困难的一件事,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是搜狐网站2007年3月底对网民“动笔写字”状况的调查结果。难怪有人在报刊上这样问到:难道“字如其人”这个词要在字典里消失了吗?
    要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与发展母语的高度认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温儒敏曾指出:“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可以这么说,加强写字教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巩固字形,增强汉字的识记效果;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及审美情操;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在强化书写教学方面,首先,老师要自觉作学生的楷模,在板书、批改作业等环节,都要注意把字写好。其次,要确保写字教学的时间。当前,有一个倾向,就是写字教学多安排在课即将结束时进行,时间上没有保证,这对写字教学极为不利。要正确处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正确处理“识”与“写”的关系。笔者以为,在低年级,凡要求“会写”的生字都应该在课内安排时间认真指导书写。就是到了高年级,一些难写字、易写错的字还要花一些课内时间指导书写。第三,要认真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每天10分钟的随堂练习”。比如:要精选哪些字?怎样有步骤地练习?要采用哪些课堂教学方式,如“指导课、参观课、竞赛课、评讲课、欣赏课、表演课、复习课”等等。除了采用教师“下水”示范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教具演示法、观察法、比较法、形象比喻法、突破难点法、因材施教法等教学方法,还要注意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以实现天天练,逐步提高学生写字的效果。第四,要着眼于教好学生的写字基本功,促进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郭沫若先生曾指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要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字姿势”,逐步让学生做到写字姿势正确,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在评价方面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更为具体、详尽,尤其是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对考察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在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的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还提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强调“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根据课标精神,要全面加强对识字写字的评价,尤其要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特别要把老师评价与学生互评以及自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进而促进学生主动识字兴趣的激发,促进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的形成。不但要注意写字课中学生作业的评价,更应加强对学生平时作业、习作乃至出黑板报等写字的评价,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21:48:14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12:27:09 | 只看该作者
李吉林: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儿童经验与主观需求


  【专题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91
  【复印期号】2011年11期
  【原文出处】《基础教育课程》(京)2011年7/8期第32~33页
  【作者简介】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1956年毕业于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编 者 按】课程改革是属于所有人的事业。在新一轮课改中,参与课程设计与决策的人群在不断扩大,从教育行政部门及国家组织的专家,渐渐扩大到了各方学者的参与。近几年来,一线教研、教师队伍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课程设计与决策权已经开始走向了基层。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是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中的一线教师代表,日前,本刊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结合课标对儿童写话与习作的相关要求,针对课标为语文新课程实施所带来的亮点与突破,李吉林老师如是说——

  语文新课程实施十年,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的定位改变了。这是大家都有所感受的,过去教师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被动的接纳者,而《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上学生生动活泼、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常常见到的现象。《课标》谈学生兴趣,谈要利于表达,要善于表达,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说的。例如课程标准将小学低年段的写作定位在“写话”,是基于学龄初期儿童的阅历浅、书面表达的能力刚开始培养的实际,儿童写话的内容宜浅近且是儿童感兴趣的。
  “写话”的内容,《课标》明确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这意味着低年级儿童的写话内容是自由表达,可以自主。通俗地说,儿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限制和束缚。事实上,只有自由地表达,才能快乐地表达。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往往不会选择材料,指导写话时需要教师启发,提示他们将写话与所留心的周围事物联系起来,从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写的、自己想像到的事物来写。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题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经验、儿童的主观需求,而不能以传统的命题式的写话指令式地进行。
  教师考虑儿童写话内容时应首先关注儿童的生活。学校与家庭是儿童特别感到亲切的,活动在里面的人物、角色也是他们喜爱的。写话写他们的生活,儿童一定会感兴趣。只有写他们想写的,才能逐渐培养起对写话的兴趣。只是对周围事物要引导儿童“留心”。例如:“家里或班级最近有什么新鲜的事儿?”“你在哪儿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当时你心里怎么样?”“你心里想说什么?”“你和××怎么对话的?”……这既是引导儿童表达,其实也是在启发儿童思维。如此引导,儿童会比较乐意表达,也易于表达出来。于是他们就会为此而兴奋,从而促进写话兴趣的培养。
  其次,《课标》强调创新,这在过去是很少提的。孩子未必了解自己的潜能,要靠成年人去发现、去保护、去培育。创新是以想像为抓手,学生在读书中去向往某种境界,想像一种场景,既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课标》多次提出想像的问题,值得肯定。
    关于《课标》中提出的“写想像中的事物”,初看上去似乎要求高了,其实不然。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来说,“想像”是他们乐于甚至是擅长进行的智力活动。儿童的想像力往往高于成人。《课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正是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顺应他们的天性并促其发展。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二年级儿童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我真想有翅膀”“我真想飞”……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称呼常有“大树公公”“蝴蝶妹妹”“小草弟弟”等等。这些随意间发出的愿望和带有对喜欢的动植物拟人的称呼正是儿童想像力的显现。这里特别要强调《课标》提出“写想像中事物”,不仅是写话内容的问题,更包含通过想像在早期开发儿童潜能,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深层意义。
  写“想像中的事物”,并非离开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正是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从他们亲身经历的,从周围事物中获得表象,在热烈的情绪以及启发下促其组合成新的形象。儿童的想像活动是教师无法替代的,但又少不了教师的启发、引导,提供创造想像的契机。所以,教师在提示写话内容或者讨论题目时应注意把握,从而有效激发儿童的想像。为此,建议写话的内容要富有美感,富有儿童情趣,最好带有童话的色彩。这种“美感”、“童趣”和“童话色彩”是很容易激起儿童想像的。例如《找春天》常常是低年级写话的题目,如果换成《我看到了春姑娘的笑脸》《春姑娘的大柳筐》《××唱歌给春姑娘听》等等,题目的美感、题目的想像空间就有了童趣、童话色彩,儿童的思维、想像的翅膀就会飞起来。
  第三是强调人文熏陶,重视情感教育。我们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等等,但如果没有孩子情感参与的话,是低效的,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长期以来形成分析语文的定式,分析到最后就是概念,使孩子们思想僵化了。分析来分析去,哪里还能感动?《课标》强调人文熏陶,强调多元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受到熏陶。对儿童而言,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投入,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形象感染和情感渗透,比头头是道的理性阅读分析更重要。像习作的要求,《课标》强调指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观察的场景和过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然后启发学生交流,各自表述观察过程中“最感新奇有趣”、“留下最深印象、最受感动”的内容,让学生先通过口头表达,以及同学间的相互启发,加深观察印象,使感受更加明晰,再作书面表达。这样写起来就方便多了,信心也会增强。
  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且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关于记实作文,就是要求写生活的真实。写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真实的场景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实作文关键是一个“实”字,是“真实”,是“事实”,是“实实在在”。既然是“记实”,那就不是幻想,更不可随意编造。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注意多观察,多体验,关心周围世界中的人物、事物、景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做到在观察中“积累习作素材”,在观察中思考。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并留下许多生动的画面和难忘的印象,进而激起积极情绪,习作就能做到有感而发。写记实作文就有了材料,有“实”可“记”,内容具体、生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为,记实作文不仅讲究真实,而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也意味着记实作文学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所熟悉的事物、人物,如班级、学校、家庭、社区,老师、小伙伴、家人等,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是他们乐于表达的人和事,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搜集习作题材。
  学生写社会生活画面,重点是写人。因为人是生活的主人公,从场景写到人,特别要指导学生从观察细节着眼,去发现人物的特点,捕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感人的话语。观察得细,才写得具体,也才能做到《课标》所要求的“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实感”才有“真情”。简言之,记实作文写的是真实的生活,表达的是真实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实施十年来,在全国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就是课标的引领作用。我们对课标执行的评价要跟上,其实老师是很有积极性的,但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学校的评价要与课标相符。比如像绩效工资怎么评价,难道还是和分数连在一起吗?如果不用分数用什么?这些都是要研究的问题,要创造有利于课标实施的环境,课程改革才能稳步推进。
(本文由《基础教育课程》记者纪程整理)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12:25:56 | 只看该作者
陆志平:语文新课标(2011版)11组关键词

文章作者:陆志平 
  陆志平:语文特级教师。现为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语文学科组成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任江苏省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家新课程改革主要负责人之一,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多篇,著有《语文课程新探》、《小说美学》、《品味与感悟》、《语文随谈》等。
  1、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与语言文字有什么不同?
  语文就是个课程名称,原来叫国语 国文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是理论性,知识性的课程)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2、语文素养与养成——核心概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经典范例——诵读
  知识——传授
  能力——训练
  素养——养成
  1)语文素养的内涵
  2)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是语文素养应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属于人的一种修养,包含人的几个方面的“智能”。这种“修养”和“智能”靠外在的“灌输”和机械的“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必须靠人自身的长期主动积极地学习/实践、探究,才能逐步地形成与发展。
  二是,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要求立竿见影。这时语文素养内涵的丰富性和汉语文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不仅仅是指语文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那些方方面面,即使是阅读与表达的能力,也不能指望向学生传授了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就能很快地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还是要靠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表达中学会表达,不要急功近利。
  三是月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必须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课程
  旧课程
  新课程
  课程功能
  知识本位
  以人为本
  课程性质
  工具性
  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目标指向
  知识与技能
  语文素养
  课程实施
  传授与训练
  实践与养成
  3、识字量、字表、写字——汉语重要特点
  调整字量的意义
  两个字表的价值
  加强写字教学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汉语教育传统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课外阅读的指导、管理、考核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5、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创新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作想像中的事物。
  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自己的体验,独到的见解
  6、口头语言、文明交流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得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7、综合性学习——积极提倡
  价值: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特点:
  要点:
  8、随文学习、指导点拨、实际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P25   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两段
  指导和点拨
  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9、评价理念与方法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P26页,评价建议
  10、新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详见P1前言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非连续文本阅读问题
  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
  有意义的技术
  技术改变课堂
  从辅助教学导e学习
  11、教师素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P19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体现新的语文教育思想
  做学习型的教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2:22:04 | 只看该作者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的修订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
儒敏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十年课改很艰难,原先课标实验稿的试行,实际上打了很多折扣,可以说举步维艰,但成绩还是显著的,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改和课标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淀下来,即使很多学校和教师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这是方向。所以这次修订,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我们希望这个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工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地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这次修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又不仅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希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这些都并不是虚的,而是力求落实到教学上,每个学段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次修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变化: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会写800个。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作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这300个字的字形结构简单,重现率高,其中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问题,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特别要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最近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不断,很多都是传媒炒作,对语文课改以及教学是有负面影响的。这次修订对编写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都是有现实所指的。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提供基本要求,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来说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载于《语文学习》20113

[ 本帖最后由
南海之风
2012-3-5 19:42 编辑 ]
UID80416 帖子1358 精华3 积分1444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983 小时
注册时间2005-6-12
最后登录2012-4-17
查看详细资料



义务教育语文2011年版课程标准变在哪里?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


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国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并努力把它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与学科教学尽可能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增强课程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汉字教育是本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


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现在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对于教师来说,发现儿童也就是发现自己。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发现儿童。我们的责任是教育,是让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发现儿童是我们每天要做的工作。尝试一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乐趣,这与教学是互补的。教师们有生活经历,积累素材,变成作品,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再去讲课文的时候,一定会讲得很生动、很活泼。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23:38:0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作者:青山依旧
                                        (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会运用自己喜欢的检字方法(新增内容),(删除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各类读物(新增内容)。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调整:原属第3条,并删除了“拓展自己的视野)。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调整:原属第4条)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调整:原第5条。)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调整:原第6条。)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调整:原第7条。)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调整:原第8条。)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调整:原第10条。)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新增内容)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调整:原第9条)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调整:原第11条“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原第12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10.随文学习(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调整:原第13条)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新增内容)。(调整:原第14条)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调整:原第15条)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调整:原第12条)。
(原15条,现12条)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调整:原第2条)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新增内容),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调整:原第3条)
    3.(新增内容)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调整:原第7条)
    4.根据表达的需要(原: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调整:原第9条)
    5.写记叙性文章(原: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原: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原:议论文),(删: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删: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能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调整:原第8条)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调整:原第10条,并删: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原10条,现8条)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删: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删: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调整:原第5条)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调整:原第6条)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调整:原第7条)
    6.(删: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原: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调整:原第8条)
    (原8条,现6条)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科书(原称教材,下同)编写建议
    1.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科书要注重继承(删: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新增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调换了词序),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科书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科书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化,应该(新增内容)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0.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 (新增条目)
    (原9条,现10条)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志们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学校(新增内容)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新增内容)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原: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新增内容)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删: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新增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新增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新增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新增内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原: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原: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新增内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17 , Processed in 0.1458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