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美好事物无条件的永远的渴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7:2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美好事物无条件的永远的渴望
——重温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刘铁芳

我是2008年10月6日晚乘火车去北京的,长沙这边还有些热,没想到北方这么冷。7日晚上和北京的一个朋友到一家新疆风味的餐厅吃了一顿美味的羊肉。晚上回来,到凌晨两点,身体极度不适,开始呕吐,其状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因为约好到清华附小听窦桂梅老师的课,第二天早上7点就出门,吃了一口学生带过来的稀饭,胃马上不舒服,呕吐得厉害。等平静下来,就坐车过去听课。
窦桂梅老师上的是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窦老师的课对文本的感受很细腻,我和孩子们一起,跟着她重温自己小学时候就学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窦老师一点点引出卖火柴的小女孩所遭遇的困境,寒冷、饥饿、恐惧、孤独、无奈,再一点点地谈及小女孩在火柴点燃后闪现的温暖、满足、慈爱、美好、快乐,就这样把我们一点点地引入卖火柴的小女孩凄美的世界之中。窦老师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批注,一段一段地读,由点到面,再到整体。课前从引用一位以前的学生写的一首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表达思念与同情的诗开始,一小时二十分之后,又引用了另外一个学生写的诗歌,这首诗不同于前者,讲了很多“为什么”,这堂课的主题也由唤起学生的同情而变奏为理性的思考。
我在听课中间喝了一点开水,这个时候又很不舒服。随即出门,在旁边洗手间一阵狂吐,此时身体已极度虚弱。我不再听课,去了清华附属医院,打针,开了点药。回来已花去一个多小时,窦老师要我提一些意见,就在这个时候,我灵感闪现,感觉自己忽然间读懂了安徒生,悟出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这篇课文的灵魂是什么?回味课文内容,以及安徒生本人的境遇,我认为应该是对美好事物无条件的永恒的渴望和追求,也可以说是绝望中对希望的永恒追求。当时说出这几句话时,我确实有一种热泪盈眶、如鲠在喉的感觉。
站在这个主题之上,课文的秩序一目了然:前面讲的是小女孩遭遇的困境,安徒生是要将这种困境推到极致:“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孤独”,“贫穷”,两辆马车还使得她的鞋子丢弃,成人世界的冷漠与小女孩的无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挣到钱,父亲还要打她”,成人世界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失去了。课文后面讲的是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生长:就在如此这般冷酷无情的背景下,小女孩没有想起自己的美丽,“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有注意这些”,但她忘不了这是大年夜,“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有股烤鹅的香味”,这是她对人世的留恋,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她无限地留恋着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却不留恋她,她只有将陪伴她的火柴作为她在人世取暖的唯一的依靠。一根根取出火柴,熄灭后又不断地擦亮,在微弱的火柴之光中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在希望的不断破灭之后对希望的重新唤起。最后,她在内心呼唤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伴随着火柴的熄灭,小女孩美丽而纯洁的渴望在现实中最终彻底走向幻灭,只有灵魂跟着奶奶去到光明、快乐,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大年夜终于过去了,新年已经开始,这个世界容不下这个美丽纯洁的小女孩,带走的只有内心世界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带走。
在我曾经的教育经历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是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案例,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所谓资本主义的罪恶充其量也不过是童话的次级主题,人性中永远洋溢的美好事物的渴望才是真正的主题。小女孩所遭遇的冷漠,不过是安徒生用以展示置身现实的美好人性的永恒困境。安徒生是借着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遭遇,把这种困境以极端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强调对美好事物追求之于人性的绝对性。而安徒生之所以选择小女孩来承受人世间的极端苦难,乃是因为置身绝望之中,却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温热渴望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纯美而弱小、无助的个体,足以唤起人们无限的同情,并激发他们对美好人性的渴望。
这中间传达了安徒生基本的教育理念,即无条件地激励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渴求。这从我们耳熟能详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拇指姑娘》中同样可见,中间的主人公虽屡遭不测,但不离不弃,永怀对美好事物的依恋,执着前行,一点点走向成熟而美好的自我。安徒生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冷漠、歧视、不安,但他给予世界的却是美丽的童话,是对世界的无比热爱,他正是要把人世间可能想象出来的美好事物都永远地留给这个世界,留给属于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正是心灵世界中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无条件追求,把我们从现实中超越出来,超越平庸,让我们成为高贵的人,有教养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徒生的童话并不只属于儿童,而是属于人类。真正的教育就是敞开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无条件的、恒久的渴望与追求,这是人的教育的真正灵魂之所在,或者说,正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才使得我们从物化的、技术技能化的占有性生存状态中上升为高贵的人。内心失去了美好事物的引领,我们虽外表华贵,而依然不过是亮丽光鲜的行尸走肉,与动物并无实质的区别。
这一刻我才知道,那一天我的听课,其实主要并不是听窦老师讲课,而是在重温安徒生。而我那一夜身体的折腾,只是命运的巧合,让我以极度虚弱之躯,以内心深处体验到的苦弱,走进安徒生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依然保持着生命的常态,也许我就只能用我所获得的主体意志来审读这篇课文,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听窦老师如何讲课,而把这篇自己小学阶段就耳熟能详的课文的解读视为理所当然,也不会有今天重温安徒生苦弱而博大的精神世界的感动。
许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再去敞开内心倾听安徒生,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大,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够弱小。今天,当我们自恃内心的强大,我们实际上关闭了通往安徒生世界的门扉,而唯有生命必要的苦弱质素,才使得我们有可能真正敞开自己被物化的内心,使得走进苦弱的安徒生的世界成为可能。内心之中的苦弱,于是成为我们阅读安徒生本身,阅读教育本身必要的心灵品质。我们内心世界的单一,本身就使得我们对于教育之敏感与细微的体验空间大大缩小,使得我们更多地在给定的各种教育宏大主题之间顾盼流连,却忽视了内心深处那幽暗的生命之光。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不断地重温《卖火柴的小女孩》,难道不是我们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8:03 , Processed in 0.0674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