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从对一节课的评价看语文教学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7:2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从对一节课的评价看语文教学观







     此文原载《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28日
     作者: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具春林
    不久前,在重庆召开了由西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共同主办的“汉语语文教师教育模式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国际研讨会。会议期间, 境内外学者在重庆一中观摩了两节语文课, 通过评课表达了各自的语文教育理念。下面以《信客》一节课的评课为例,浅析境内外语文专家课堂教学观的融合与纷争。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共同的呼声:避免牵强的思想教育
    境内外专家大都认为《信客》一课,教师能带领学生认真研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体会信客美好的精神品质, 板块式的教学模式,思路清楚。但对本课后半部分的思想教育却持否定意见。
    第一,脱离学生的生活做虚伪的思想教育。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博士认为, 结尾思想教育显得牵强,“你能否坚持30年” 这个问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没有30年的生活经历, 很难谈出真实的感受。苏州大学的王家伦教授认为, 在授课的结尾处做生硬的道德伦理教育, 文本与“立人” 两张皮, 生硬而突兀。
    第二,没有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 做附会主流意识的思想教育。来自日本追守门学院的李庆国博士认为, 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文本的阅读价值,使得教学内容发生了偏颇。如教师抓住老信客用剪刀扎自己手的细节, 提出“坚守” 还是“放弃” 这样的关键词, 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讨论,进而概括“四苦” 精神, 是一种拔高了主旨做附会主流意识的思想教育。
    第三, “立人” 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 没有引出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西南大学余立新副教授认为, 关于“和信客相比我们有哪些不同” 这一问题的讨论, 很多学生都在检讨自己的不自律行为。这反映了当下语文教育一个问题, 即习惯于抬高文本中形象的意义, 贬抑自己,在“高大” 形象的威压下, 努力榨出学生藏在心底的“小” 来, 在自责中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这样的立人教育,令学生在惭愧中迷失自我。
    主要分歧:要全面深入开掘文本意义,还是要重视目标相对集中的思维训练
    境内专家关注的是文本的人文性以及审美意义、语文知识、文化韵味等方面的阅读价值。第一,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是语文能力构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所以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建构阅读的意义。第二,要重视文本的文化韵味。要引导学生联系历史, 体悟文化内涵, 感受人物的生存状态, 思考人物的人格意味, 可深度阐释文本。第三,局限于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对文本蕴含的丰富的审美意义鉴赏不够。追求对文本意义全面而深入的开掘,其实质还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信息输入量, 追求文章“范例” 意义的充分发挥。
    境外专家追求目标相对集中的思维训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香港教育学院的何文胜认为本课问题设计太少, 且学生表现的机会不多,往往是提问一两个学生, 发现正确答案就停止了讨论, 导致个别人的发言代表了全体, 剥夺了众多学生的学习权利,因此难以进行全面深入的思维训练。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的陈之权则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频密,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之下通过语言的学习进行了高阶思维的训练。两位境外专家对本节课的认识有别, 但是评课的角度一致,即语文课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进行有效的语文思维训练。
    语文课应该“怎么教”
    一致反对: 预设标准答案桎梏学生思维
    境内外专家皆认为本节课预设了标准答案, 教学过程就是标准答案的展示过程。专家一致认为, 汉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中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同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人理解是多元的, 所以语文教学内容有其不确定因素, 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具有了不可充分预设的特点,教师再完美的预设也不可能囊括全体学生的思考。为启发学生灵性的思考, 要设计“弹性化” 的教学预案,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纷争焦点: 如何认识教师作用
    境外专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主张把知识建构的任务交给学生,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师生互动、全体参与的民主学习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新加坡教育部学校司的周凤儿主张教师应通过活动设计和制定课堂规则(如小组制度、激励机制等)来控制课堂。何文胜认为教师作用应该是“导”,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把不同的意见都说出來, 宜采用暂缓判断的策略,轻易不要作终极判断。
    而境内的教育专家则普遍认为, 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放得过度, 会导致教学内容浅白,有效信息输入匮乏。所以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王家伦认为教师应该是主体, 原因有三,一是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思想和学识水平有限,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不稳定, 需要教师的教导; 二是很多语文专业知识还需要耳提面命,那些思想深刻的作品, 需要教师的帮助学生才能领悟; 三是语文学科知识的“ 模糊性”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无从入手,学生无法成为主体。
    通过一节课的评课,可以管窥境内外汉语语文教育观的融合与纷争。从融合中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的问题与发展的趋势,而其中存在的纷争也将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提供更多启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5:34 , Processed in 0.0616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